利维坦2012

记录片法国2012

主演:内详

导演: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维瑞娜·帕拉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利维坦2012 剧照 NO.1利维坦2012 剧照 NO.2利维坦2012 剧照 NO.3利维坦2012 剧照 NO.4利维坦2012 剧照 NO.5利维坦2012 剧照 NO.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3利维坦2012 剧照 NO.14利维坦2012 剧照 NO.15利维坦2012 剧照 NO.1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7利维坦2012 剧照 NO.18利维坦2012 剧照 NO.19利维坦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8:12

详细剧情

  In the very waters where Melville's Pequod gave chase to Moby Dick, Leviathan captures the collaborative clash of man, nature, and machine. Shot on a dozen cameras — tossed and tethered, passed from fisherman to filmmaker — this is a cosmic portrait of commercial fishing as it's never been seen.

 长篇影评

 1 ) 哥特式黑暗的肉体诗歌

Leviathan是哈佛“感观人种/民族学实验室”(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近几年出产的实验纪录片之一。另一部较有影响力的是SweetGrass (2009),两部同出于实验室创始人Lucien Castaing-Taylor之手。

片子大部分的镜头是用低成本的Go-Pro相机拍摄的。相机被挂在船体,渔网,或渔民的身体上,制造出一些极度晕眩的画面。时不时相机还会被扔进大西洋愤怒的波涛里或拖网渔民日复一日的腐臭中。离开了电影人的手,镜头的眼睛看到什么不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机遇的运作,这也不免给电影增加了一分更深层的现实主义。

Leviathan大致属于纪录片里种族志电影(ethnographic film)的范畴。种族志电影是人类学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主流手法与其它纪录片相同,依靠线性叙事,并以传达信息为目的。换言之,内容大于形式。同时民族志电影一直也是先锋电影人进行美学实验的平台。著名的法国导演和人类学家Jean Rouch就创造了ethnofiction,模糊记录与虚构的界限,并是使用跳割(jump cut)的先驱者。

Leviathan里基本没有对白,也无画外音对画面进行诠释。观者要在混乱,不对称的视觉体验中努力寻找一致性来架构某种叙事。Leviathan重形式大于内容,但并不是一次纯粹的美学实验。它带有一股强烈的叙事冲动,需要观者放弃传统的观看模式,将自己置身于两个生命体验(自己和电影)的融汇处,感受生存的本质:动态的混沌。

 2 ) 巨兽不可怕,可怕的是深海。

原本想看的并不是这部,而是萨金赛夫的《利维坦》,找错了版本意外所得。

甚至在观看的前五分钟,一度以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什么乱码或上传错误所致的视频。

终于发现全片导演都沉迷于这种极端第一视角的手法。

把摄影机放在任何事物和任何生物的第一视角位置,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影片。

捕鱼的渔网潜入深海,突兀地拦住本在游走的鱼群;

渔船上的探照灯在暴风雨中极度摇晃,雨水和海水不断盖住光源;

被捕捉上船的死鱼从渔网到鱼舱,看到无数自己的同类慢慢死去,在鱼堆里,在船板的角落里,死不瞑目;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类的画面,是完全客观的第三视角,客观到你以为导演忘记了还有这台机器,比如有个镜头是一个渔夫在船舱里看电视,镜头一直记录下来这位船员看到睡着过去。

效果是可怕的,发动机配合暴风雨以及深海里的声音,似乎真的有一只巨兽在咆哮,那种深邃的完全未知的恐怖感时刻环绕着观众。

事实上这种手法,完全遵循了“电影眼睛”理论,这套理论是苏联导演维尔托夫在20年代提出的,主张不借助灯光美术道具的额外帮助,也减少创作者的主观干预,最大程度地还原被摄事物的客观状态,当然这套理论更多地被采用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

这也是我们一直说的,真实的力量,往往要比艺术要强大,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自然和生活远远比我们人类的脑容量要强大得多。

所以这部片子也用了“利维坦”作为片名,这个词是人类发明的用以形容人类肉眼所不见的巨兽和怪物,同时也被基督教世界用于代指原罪之一“嫉妒”

而我们看不见的那个巨兽,就是自然本身,往往我们只看到利维坦,而无视了创造利维坦的环境。

这部片子或许和《统治》有那么一丝的共鸣://movie.douban.com/review/12612304/

 3 ) 人类学家拍纪录片获奖,全球第一例

1

这个摄像机的存在就是一个意识。如第40分钟一大鱼网的鱼从天上掉下来,直到把摄像机淹没,然后慢慢出现星星曙光。被扭曲的真相,通过这样的方式被体悟。不带评判的呈现给观众,就看你敢看不敢看。

两人合作收获鳐鱼,熟练地拿大钩子在鳐鱼的里面勾住,然后拿大刀把两个翅膀砍下来剩下的全部丢掉,落到了海鸥的肚子里。剩下的不一分的,大海全部吸收,永不枯竭。

2

限时海捕,涂炭生灵

没有评判,苍天有眼

——受人类学训练拍出来的片子,再加上科幻恐怖片的感受

。Taylor66年生人,拍摄三个月,后期一年半。

,用go Pro这个机型拍出惊艳的效果

,有视觉残留感,

中部达到了高潮,我们看到被屠宰的鱼,在水中飘荡着

,镜头马上转到,排污口

,那里被取用的鱼的残骨被抛下,有大量的海鸥等着享用它们

马上让我想到希区柯克的群鸟

精灵般的夜鸟

,那种水上水下的切换镜头感也是极为震撼。

,可以被夹在人、鱼或物体上,或者放在上面……来捕捉影片的原始图像和自然声音。它被编辑成一个非线性的、几乎无言的整体,创造了一种几乎是幻觉的沉浸式效果

。是为了报复人类。但这一切在电影中都不明确,因为电影避免了解释和语境,几乎完全在黑暗中展开,而且往往近乎于幻觉抽象

。大多数纪录片都重视清晰度,这一部证明了疏远的力量。

——NPR评论家斯蒂芬妮·扎查雷克(Stephanie Zacharek)没有那么赞赏这部电影,他称这部电影是“一首由斜角镜头拼凑而成的音诗。” 我认为这投射出评论家想杀人,看着中部的杀鱼的片段有多爽

是的,拍摄的时间比达到成熟所需的蝌蚪要长,夜间的图像会被迷幻的光芒所增强。该片的另一个标题可能是大卫·林奇的《鱼与熊掌》。该片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迈克尔·鲍威尔最佳英国电影奖和2012年洛杉矶电影评论协会奖上获得了实验/独立电影/视频奖该片在2013年马里兰电影节上作为巴尔的摩电影制片人马修·波特菲尔德最喜欢的电影。

影单Filmography:

In and Out of Africa (1992)

Made in USA (1997)

Sweetgrass (2009)

The High Trail (2010)

Leviathan (2012)

Caniba (2017)

总之,我又看了一遍!

依然喜欢❤️

Ps:希望以后此篇能像《香草》一样,出一个导演评轨,这样我们就能了解他背后的生态故事,这其实是作为社会事实我们更想知道的。

 4 ) 摄像机的捕捞

  这是一部摄像机拍摄的电影。
  摄像机有它自己的重量和大小,在通常的电影里这些都是透明的,但这部片子里摄像机的存在感非常强烈,这是一种非人的视觉,充满惊讶感。所以最好等到晚上,关掉屋里所有的灯,让屏幕占据所有的知觉,这部电影才能展露出它巫术式的力量。
  纪录片并非只是“记录”真实(就好像抄写员那样),技术不断的制造新的真实,让不属于感觉的东西进入感觉——电子显微镜,X光,射电望远镜…从新器官里涌来的经验不断冲刷大脑,塑造着新的世界图景。城市人尽管成天宅在房间里身体经验匮乏,却依靠纯粹视觉建立起了一种层级清晰的世界感受,从草履虫到蟹状星云,不同种类的高清仪器不断地生产新的自然拓片,这样的一类纪录片发明了一种自然——静观的自然,作为艺术品的自然——人类幽灵般飘荡于自然之上,让自然呈现为一种纹理,结构,尺度和美。在这个意义上,Leviathan带来了一种反差,它不是轻轻滑行于自然的容貌之上,而是在它的脏腑之中挣扎,如同Ishmael初次目睹剖开了的大鲸。
  从方法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有一点有趣巧合,它拍摄的内容是机器捕捞,而这部片子本身也是用机器捕捞出来的。“捕捞”意味着导演的角色不再是斟酌构图,然后拍出理想中的画面,而是试探性选择时机和位置的“下网”,然后再查看命运之神赠予的礼物。影片中摄影机的位置不断变化,沉入海中,飘在海面,在甲板上滑动,绑在桅杆上…对导演来说重要的是,位置,时机和筛选,就像船上的渔夫一样。
  片中影像大多数时候都处在一种混沌之中,由于是夜间捕捞,可见世界变的很小,就是被渔船照亮的那一点点周遭,被其外无尽的黑暗包裹着。摄影机也不是什么高质量的设备,由于黑暗,画面的层次非常少,画面大部分区域常常没有什么信息。摄影经常机脱离人体,被丢弃在各种位置,影像也被各种自然力推搡,如此这般,捕捞出了一些真正震动神经的东西。
  有别于那种丝毫毕现的纯粹视觉,Leviathan带来的是浑浊的肉体经验,片中的杀戮机器也不是《我们每日的面包》里那种冰冷精确的东西,而是有着自己的肌肉和肠子,各个关节在应力作用下咯吱作响,声音传到水下如巨兽的喉咙。鱼的躯体,人的躯体,机器的躯体,大海的躯体……各种力量的涌动,看过的人自有体会,我只描述一下片中最令我惊异的几个镜头,都与海鸥有关。
  海鸥一直跟随渔船,一开始只是漆黑的夜幕上被探照灯刷出的点点白斑。而后摄影机跟拍了一只来船上蹭饭的家伙。拍摄时镜头紧贴甲板,离这只海鸥非常近,以至于只能拍摄到它的腹部以下,它的翅膀有时会搭在镜头上,脚蹼在腻滑的甲板上啪啪作响,BBC眼里的轻巧造物突然显出沉重的质量,像一个半醉的流浪汉,饥肠辘辘地在路灯下寻找垃圾桶里的食物,挣扎了半天之后才悻悻离去。紧接着摄影机就用同样的方式转到了一个舵手身上,用一种同样非人的视觉,记录了他的从前臂到眼角纹的地貌。
  天亮之后,船从两侧抛下丢弃的海产,引来鸥群争食,这时的摄影机处在船侧水位线的位置,镜头朝上,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进进出出,这种运动规定了观看者呼吸的节奏,但从海水中猛的出来,进入的仿佛不是透明的空气,而只是另一种充满翅膀的迷乱的悬浊液,然后瞬间又再次没入混沌的海水。这个镜头有一种催眠式的力量,就好像在这个世界上,陆地从来不曾存在过。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又回到了夜晚,灯光里的白色鸥群是漆黑中的惟一存在物,像抽象几何空间中的点点坐标,越来越小地透视进黑暗。这时摄影机从水下突然拉到了桅杆的高度,置身于这些不停搅动地坐标之间,然后镜头开始翻转,海水滑动到了天空的位置。海面也是漆黑的,只不过有船灯照亮的白色浪沫像蒸汽一样迅速翻滚进黑暗里,白色的鸥群就在这个海水没顶的世界中继续飞行,没有受到一丝影响。

 5 ) 视觉挑战:技术形式创新如何为主题表达服务?

1. 技术等工具如何呈现画面形式,并使其为主题服务?如gopro的使用,有夸张、扭曲、变形之感,更让渔船等物体显得庞大。

2. 除了视觉、听觉之外,人的恶心等心理反应,也成为另一种形式,构成导演的表达。

3. 谁在观看谁?

4. 好像是较少的,不需要听懂影片中人物的语言(不需要翻译字幕)就可以观赏的纪录片?画面就是表达(导演本身也不期待观众去听语言)?

5. 这些表现是否都是一种对于自然状态的模拟(利维坦隐喻的背景),所以在形式上,没有了语言、没有了解说词,没有了其他附加的东西。影片中非常饱满的色调,我在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早期的港片中阴曹地府的状态。其实这就是一种导演希望呈现的大自然吧?

在主题上,由于在自然状态中,万物是平等和自由的(就像人自己洗澡和给鱼冲刷一样,都是一般的生灵)。但有了权力(越然提到的控制)之后,万物之间的自然平衡状态被打破。人在宰杀时的表情,以及看电视时呆滞的表情,都显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予取予求,以及拥有权力后的傲慢、不尊重自然。其实整体的血腥风格,我觉得和《海豚湾》很像。

 6 ) 海兽

看完这片让我觉得自己很闲。

不好看 但绝对有意义。

奇妙的视角 反转的镜头 杀好的鱼流过眼前的冲击画面,无言的控诉着这渔船就是这海上的利维坦。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言而喻。

联想到一篇文章,讲述泰国吃人的渔业。渔船上高强度的劳作和恶劣的环境使得贩卖压榨奴工现象严重,而这建立在吞噬奴工血肉的产业,每天都在向世界各地输送着来自泰国的海鲜....

这个庞大的产业链,就是利维坦。

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成为它的一部分。

 短评

上天入海的蝼蚁镜头,硬是将普通的海上作业拍成了造物史诗。渔船机械铁链仿佛行使神迹,捕罗万物,各种海鱼贝类的挣扎肢解与血水洪流被无限放大。通过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就连船员说笑洗澡和看电视打瞌睡都仿佛成了某种神秘难解的宇宙规律,颠倒上下的夜行海鸟犹如幻梦,感官震撼之极

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欢迎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这种画面电脑做不出,过去只能靠画,现在既然已经拍出,说明革命正在发生。家卫老师赶紧用这个拍部剧情片,感觉会炸天。

8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Lucien Taylor的又一视觉自然暴力片。调得昏天暗地杀戮饱满的色,Gopro拍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镜头,在是人是鱼的自我辨识间反复修正ethnography对“otherness”的概念--这是学者电影与art house的最新尝试。

9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迄今最极端纯粹的纪录影像,非生物视角(无视点),自然声,剧本构图调度布光全凭自然界/神之力来完成。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入水中随波沉浮。不过,最实验的作品也没能真正摆脱主观加工与理性选择,剪辑和混音工作便是如此。| 男人看电视的固定长镜&海天倒置中的群鸥。(9.0/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毕赣推荐。

18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越回味越神奇。★★★★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船作為海中獸一目了然,捕獵、吞噬、消化、排洩過後,鏡頭開始重新聚焦於船員身上,縱橫臉上的不知是汗是雨是海是淚。船若是那獸,試問其中的人為何。一下一下對鏡頭的撞擊都在說明,這一切並不與你無關。船員昏昏欲睡之間,我在想或者重點不是人在究竟是甚麼,而是人其實可以決定自己是甚麼。

28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我知道你们想说这是大烂片,我第一遍看完也想差评,摄影师我帮你扶稳镜头好吗;第二遍几乎所有镜头都喜欢 - 我感觉我就站在那里,并且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尤其在他们在腥湿海风中停下来点根烟的时候; 后来越看越喜欢,我基本可以一整天都在循环看

31分钟前
  • Nin
  • 推荐

简直是soul shattering experience,直接把我吓到应激反应全起。这些视角不属于人类,属于死物,属于其他生灵。不该被人眼看到的影像被人眼拍到看到了,我们成了什么?

35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这里仍由诸神主宰 他们的法力无边

37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推荐

近代最重要之一。不像看電影,像走進一場演唱會(重金屬?),撼動的不只是眼睛跟耳朵。5/13新光三刷(之前都在電腦看),不只是當代電影眼,也是當代電影耳(GoPro單聲道,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與當下encounter,再找到獨特的形式產出,是SEL的核心精神。這次重看,也強烈感受到訪JP時,他可能暗示的「無人性」。可是同一時間,也深深震懾於奠基於無人性上的官能的恐怖感。

40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像刀划破鱼腹,这部电影试图划破某种“观念”。但通过字体的选用、相机角度的选择我们知道作者还是陷入了“勇者斗恶龙”的叙事。

4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实验性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片子粉碎了纪录片的一切手法,完美的展现出了自己的一种独特韵律,镜头的每个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精心雕琢。怒海波涛,无声杀戮,一切都那么迅速安静,好似从未发生过一样。【PS:看完后一段时间内估计都不想再吃海产品了】 8.7分★★★★☆

49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更新的视角,更与众不同的体验。未必好看,首先是不同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在船上历时六周,可以看出两位年轻的导演为了拍这个片子很吃苦。看了片段也还挺吸引人,一个小型摄影机绑在(估计是)船的链子上,时而沉在水下时而在水面上,天上有数目巨大的飞鸟。但问题是,拍成短片应该就够了,干嘛整这么长呢?也没看明白想表达什么啊?现在谁都能拍电影了但这样真的好吗?

5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逼格大杀器。沉重暗黑格调下,聒噪的群鸥浮沉在滔滔狂狼,枉死的鳕鱼冲刷锈迹的兽胃,疲倦麻木的渔民重复满足怪物的食欲。人发明出高效的生产线,这条线一端是让商人揪心的产值,一端是海洋的痛苦。虽然屠戮万物,但利维坦毕竟是海洋秩序的重心。然而渺小贪婪的人类,能扮演好毁灭与兴盛并重的角色吗?

57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巨兽是捕鱼船,还是人类代表的终极大杀器?在我看来都不是。镜头完全贴在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当然是故意的,有些故意抖和无端黑,是有意识的加工选择。至于它要表达什么,它确实什么都没有说。就是“你自己去看”。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觉得屌爆了,绑在渔船各个位置的摄像机固定机位创造出巨兽意象,从眼到胃到消化道的过渡,最后镜头又回到渔夫上(并且,巨兽有趣且嗜血,但人作为驾驶者却是干净无趣的)。在渔船两侧飞行的海鸥和一大群粘附在渔网上又逐渐脱离的海星作为无意识的景象模糊了海天人船四者的界限。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快要在血水中溺斃的感覺要比滿肺子塵埃的感覺來得還要強烈。

1小时前
  • 熊仔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