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鱼谱

剧情片韩国2021

主演:薛景求,卞约汉,李姃垠,敏度希,柳承龙

导演:李濬益

 剧照

兹山鱼谱 剧照 NO.1兹山鱼谱 剧照 NO.2兹山鱼谱 剧照 NO.3兹山鱼谱 剧照 NO.4兹山鱼谱 剧照 NO.5兹山鱼谱 剧照 NO.6兹山鱼谱 剧照 NO.13兹山鱼谱 剧照 NO.14兹山鱼谱 剧照 NO.15兹山鱼谱 剧照 NO.16兹山鱼谱 剧照 NO.17兹山鱼谱 剧照 NO.18兹山鱼谱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6-07 00:22

详细剧情

  纯祖一年,丁若铨(薛景求饰)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响被发配到遥远的黑山岛。来到岛上后,丁若铨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他向在这里土生土长、熟识各种海洋生物的青年渔夫昌大(卞耀汉饰)寻求帮助,但最初昌大因丁若铨是戴罪之身而拒绝。后丁若铨了解到昌大在自学识字的过程中常遇到困难,于是提议将各自擅长的知识教授对方,昌大最终同意,两人也在相互碰撞中成为了彼此的良师益友。然而,丁若铨在得知昌大学习的目的是为仕途后大失所望,昌大也明白两人各有志向,亦师亦友的二人决定分道扬镳……

 长篇影评

 1 ) 殉道之钟,声声在耳

《兹山鱼谱》这部电影看完有两个月了,一直没写,是因为看完了并没有特别想说的东西。我一般看点东西都有吐槽或者赞美的冲动,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有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很多影评都把《兹山鱼谱》中主人公丁若铨的人生和苏东坡来做对比,都非常遗憾这样的作品本来应该是我们来讲述,但却没有。真的没有吗?写《苏东坡传》的文学作品有好几部,拍苏东坡的电视剧就我知道的也有两部,并不是没有。如果说电视剧和电影不是一个载体,没有拍出思想高度,那么早年间有一部电影《王勃之死》也拍得非常好,那种幽怨空灵,是真的打动过我,大可不必人家有什么你就一定得有什么。何况贬官逐臣这种内容,自先秦时期的比干屈原起始,就一直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在古代做个官要想有个好名声,要是没被贬过,都不好意思自称文人,什么风骨、什么清流,没经过被贬至升值,都轮不到被称颂。正因为逐臣太多,便不觉得稀罕,这是名臣文人一生必刷的履历,只有被贬过,才有资历流芳百世。我上一本书《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刚写到屈原,因此并不觉得这样的内容离我的创作有多么遥远,或许这就是我看完后没有动笔的真正原因,实在是觉得这不算是个事儿。

当然对当事人来说,那真的是非常痛苦的,设身处地地想,那确实是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身,但……但东坡已经把该讲的都讲过的呀,我们何必再多言呢?何况讲什么能讲过他们讲的呢?这又回到上面说的,我们实在是对这样的境遇和心理太过熟悉了,有一万个逐臣经历过,有一万个文人写过诗写过词写过文章,我们从小就背,烂熟于胸,一点都不陌生,谁还不知道王勃写完“秋水共长天一色”后在二十九岁时渡海而死,李白刚“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久就捉月升仙了呢?这早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并没有一下子被打动的地方。

就以苏东坡论,记得《承天寺夜游》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与吾两人耳。

苏轼在黄州已经四年,又新来一个朋友张怀民。一夜月色入户,两人把臂同赏,莫逆于心。何处有一丝悲泣?但这天是真正应该悲泣的。就在稍早的傍晚,他的朋友过世了,他从承天寺夜游归来,就收到了报丧之讯,当晚又写《记故人病》一文记之。这个老友,是读《黄州快哉亭记》大赞的人,于是记故人病也不那么悲伤了。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千载之下,使人读书至此,只记得“藻荇交横竹柏影”一句。空明性灵。

家居婶

就像道友@掠水惊鸿说的,丁若铨是因为信天主教被贬到黑山岛,用天主教去对抗儒家的腐败,显得很中二,是迷路后问道于盲。社会腐败是结构性的问题,和儒家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教派都会腐败,这是人的本性问题,什么教都解决不了。作为文学创作——当然电影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门类,反映的是创作者自己的天问,如何在逆境中求得内心平静。丁若铨在海岛上最后靠一本鱼谱传世,电影拍的是他如何呕心沥血、油尽灯枯写完这本书,用弟子张昌大的角度去讲述丁若铨最后的生命,好像还是在替他不平,觉得这样的好人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不该穷途末路困死海岛。但一定是这样吗?有才华的人就该位居高堂吗?就要雄心欲把星河挽,诛尽奸贼庙堂宽吗?或许就像我们在网上发言,觉得社会舆论不能被傻笔们占领,就得做一个键盘侠,把戆徒们骂死。张昌大出仕,看到士大夫阶层统治阶级是如此黑暗丑陋,恨不得杀尽贪官污吏,还庶民朗朗乾坤。既然做不到,也不能同流合污,于是挂印归乡。这又印证了一句中国老话: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于是又回到文章的开头,为什么没有打动我的地方,因为就是这样呀,前人话已说尽,没什么可说的了。

之所以时隔两个月来写这篇影评,是看到道友@掠水惊鸿 转发的一篇影评,已及她的点评:

其实苏东坡固然文学丰伟,但并没有冲破系统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系统。在中国我想过一个半人有点像,半个是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只是他的著作层次不高。一个是方以智。他们都在寻找儒家系统外的第二类知识和价值。
关于张懋修的《墨卿谈乘》到底算不算一种致知格物的学术作品,我和@扫书喵 有过点争论,她认为不算,只是明朝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炫耀作者见识的博物著作,不够高级,也不是对当地风物的观察描述。我则情感上偏向于,他在流放后写这个,多少是对个人和儒家系统的一种绝望。他的父亲实际上已经把修补匡正儒家官僚系统这件事,做到了人力所能到的极致,他见识过,个人也取得了考试最高荣耀——状元。但他还是见证了父亲的失败,和父亲方法论的崩溃。所以去写点博物知识的书,是一种突围和排遣。
方以智就更贴切,他不但个人在系统内失败,他的系统都崩溃爆炸了,转而去研究西学和科技。《方以智晚节考》是很好看的一本书。我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起初用天主教去对抗儒家的腐败,很中二,看着是迷路后问道于盲,不过在他和自然相结合后,回归人和自然本身,开始思索和发现真正的道路。

我正是看了她的这一段话,才想起我的切入点。方以智在明亡之际流寓两广,接触西学,成为一名自然科学家,写了《物理小识》《通雅》等著作,我在写植物书时经常会参考他书中的知识。但我不想说方以智,方以智的世界太绝对,明清鼎革,国亡君殁,山河破碎,这样的大倾覆一般人遇不上,因此遁世是唯一的出路,方以智后来出了家。我想到的人是嘉道时的吴其濬,他是河南人,而且是有清一朝唯一的河南籍状元,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等职。

丁若铨的“辛酉教狱”事件发生在1801年,吴其濬是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的状元,这两人生活的年代差不多,丁若铨被流放到黑山岛,改黑山为兹山,写了《兹山鱼谱》。吴其濬一直在当官,没有遭过什么贬谪,宦迹几遍半个中国,这让他见识广博,写了《植物名实图考》38卷,《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云南矿产工器图略》《滇南矿厂舆程图》《滇行纪程集》《军政辑要录》《奏议存汇》《治淮上游论》《念余阁诗钞》及《弹谱》等。按现在的说法,他是一个博物学家、植物学家、本草学家、地理学家。

丁若铨和吴其濬这两人的经历没什么可比性,唯一相同的是都对自然产生了兴趣。丁若铨的后半生生活在海岛上,天天看到的是海鱼,于是成了鱼类学家;吴其濬和古代所有的好官一样,关心农桑,自然而然成了植物学家。人一但对自然产生了兴趣,那就天地为之一宽,终身不改其乐。没有一个博物学家是愁眉苦脸的,大自然有治愈万种忧郁的神力,我相信丁若铨在写鱼谱时是快乐的,而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皓首穷经,眉头紧锁。电影中薛景求演的那个模样,还是被刻板印象误导了,好像做学问非困苦不能。其实进入这个领域之后,所有的烦恼都不存在了。就像我出门拍花,收到一个新种那种满足感,给什么都不换,就算徒步七八个小时,爬上五千米高的流石滩,坐十几个小时盘山路的车,吐得掏心挖肠,啃干面包喝溪流水,都不会觉得辛苦。推己及人,丁若铨能从渔民那里得到一种新鱼,同样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才是他从黑山岛搬到更远的什么岛去的目的,他想得到更多的新种,丰富他的书稿收藏。

张昌大驮来了一条巨大的海鱼

电影创作者若不能体会博物学家眼中的世界,就不可能拍得出他思想的境界,如果只从文学或电影创作的角度去想像博物学家的精神世界,那是不能相融的。我从写小说到写植物文化丛书,心境的变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写小说时会被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左右,时哭时笑,脑子从来没有空闲,任何时候都在想情节,写植物书稿时哪怕查拉丁学名翻古籍词源都兴致勃勃。因此可以说,写《兹山鱼谱》最后完稿的丁若铨,一定不是电影里那个样子。这就是我看完电影后没有第一时间写影评的原因,电影没有打动我,没有表达出能够凭一人之力写出一片海域里能够收集到的鱼类品种的博物学家的那种达观来,如果他还是电影里描写的那个模样,那就成不了一个博物学家。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是一样的,心中的世界,就是笔下的世界。

师徒对饮

丁若铨写成《兹山鱼谱》,他已经不是一个儒家学者,也不再是一个天主教徒,而是自然之子。与他相对的,是他的弟弟丁若镛,在当时名望还高过丁若铨的大才子,在被流放的十八年里,写了百余部著作,主攻方向是关于国家赋税与财政的《经世遗表》,指导官员制定政策的《牧民心书》等。从他最重要的两本书名就可以看出,丁若镛在十八年的流放岁月里,又从天主教徒回归到了儒家学者,他始终在忧国忧民,替主政者谋划经世纬地之策。当初“辛酉教狱”的丁氏三兄弟,二弟丁若钟问了刑,算是殉了道,三弟丁若镛归了儒,大哥丁若铨见了天地,证了心志,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弟丁若镛

诚然《兹山鱼谱》的序言里提到了渔民张昌大,是渔民张昌大引领丁若铨进入了海洋世界,但用张昌大来作为丁若铨的对照,还是浅薄了,不如用丁若镛回归儒家来印证丁若铨发现的自然天地,这样殉教者丁若钟的死,才具有灵魂拷问之声。

师徒互学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李濬益,在2013年拍了《素媛》,在2015年拍了《思悼》,都是韩影史上算得上名号的作品。我在上一篇给《骗子》的影评《骗中骗,计中计,局中局,贪欲一念成地狱》里写过,《骗子》的导演张昌原是李濬益的副导演,那个李濬益,就是这个拍《兹山鱼谱》的李濬益。李濬益的作品都有人文关怀和悲悯之心,张昌原的首部作品《骗子》里却看不到,这个学生,还差老师很多。

 2 ) 《兹山鱼谱》-美学与哲学的平衡

观《兹山鱼谱》,我是带着纸和笔边看边记录的,真是教科书一般的传记片,每一帧都美如画,每一句台词都值得细品。

一、东方美学之意境

导演李濬益在采访中说:“自然,大海,天空,岛屿和美丽的人们,他们的样子在黑白画面的对比下,会更加鲜明。”

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艺术呈现上十分写意,水墨质感,配上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古风古韵扑面而来,其中人物或漂于孤舟之上,或忙于潮汐之间,或醉于圆月之下,很多场景让人心生向往。

丁若铨因“辛酉教狱”被发配到黑山岛,流放初期想收当地年青年渔民张昌大为徒,被惨拒后参悟了那句“朱子的力量…真是强大啊”,自知无力改变,夜里只能靠饮酒稀释心中的苦闷,转头望向天空,感叹“好美的月亮,去赏月吧”,紧接着导演用了一段平行剪辑,分别展现了丁家兄弟在各自发配地对月吟诗的场景,这短短几分钟意蕴深长,让人心潮起伏,我愿称之为神,料东坡赏月应如是。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另有一场室内对诗戏我也极其喜欢,导演用四个机位去诠释这场戏,景别切换自如,构图极其考究,配以原创绝句,加以旁观视角,很好的呈现了雅致又温和的儒家氛围,然而这场戏内核上极其讽刺辛辣,这种反差达到了杀人不见血的效果。

一些闪着光的空镜和场景

我看很多影迷都惋惜这类本该我们最能拍好的题材,却被韩国电影人捷足先登了。确实是这样,回想2014年一曲由古筝演绎的《千本樱》在B站大火,现早已是镇站之宝,50多万弹幕刷的最多的是《中国通史》,搜索一下不难发现原曲是初音未来(日本虚拟女性歌手)的作品;时间再往前移,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在故宫实拍的《末代皇帝》获奖无数,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虽说艺术不分国界,但在某些客观条件得天独厚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高产出优质的文艺作品,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与我接下来要阐释的影片哲学部分有着千丝万缕地关联。

二、学习的动机——了解鱼才能抓鱼呀

“你读书是为了什么?是能考取功名,还是能有钱买官职?

“你想读书写字,取得功名,是吧?”

影片前半段,丁若铨两次质问昌大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一次是试探,一次是反讽,在这位朝鲜顶级士大夫看来,“为什么而学”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学习的动机决定学习的心态,直接影响学习的结果。

“了解鱼才能抓鱼呀”是昌大说的,丁若铨听后大为震撼,感触颇深。这里鱼指的是【自我】,了解自我,方能自洽,即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因为好奇而学习,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无它,亦能得到正反馈,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丁若铨作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早早参悟了这一点,他拒绝被任何思想体系收编,海纳百川,随遇而安,被流放至鸟不拉屎的黑山岛,他在给弟弟丁若镛的回信中称“对于好奇心重的人来说,没有比陌生的地方更好的地儿了”。对于学习,他爱的比脸色还单纯,比宠物还天真。在知识互换过程中,他给予昌大的,更多的是关于学习理念的认知,而不是关于性理学的逐字解析,他对昌大说:

——“提问就是学习的过程,只会背诵的学习误了国”

——“能看清世界,才能写得了诗”

——“一起学就行,性理学和洋学问并不是相冲的,是要一起前行的朋友”

——“了解朋友越深,我也会受益匪浅”

……

昌大在接受上述观点后,暂时摒弃了科考的想法,打破信息茧房,心无旁骛投身学习,进而获得飞速成长。他正确解读“痴人畏妇,贤女敬夫”,帮助笨蛋别将“解围”;开设了岛上第一个私塾;对妇孺提及万有引力和数理学;对诗三局便秒杀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学问之高也吸引了其生父的注意,这位混入泥水中多时的势利贪官不惜登门造访,成功唤醒了昌大想要科考的心,也引出了影片想要讨论的第二个主题【学习的出路】。

三、学习的出路——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黄貂鱼走的路黄貂鱼知道

如果“为什么而学”,是为了自洽,那学习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便会考虑如何将知识进行更有效的输出,这便是学习的出路。

丁若铨认为不受制于人,不被制度裹挟,研究通透、明净的事物亦可以帮助百姓,于是他在流放期间写了三本书,分别是《漂海始末》、《松政私议》和《兹山鱼谱》,均是系统、完整、客观地记录自己认为值得被记录的真实见闻,用实学助人,不受王朝兴衰左右,身体力行贯彻“如鹤之生虽好,而污水泥水亦善也”的价值观,可谓知行合一。

而对君主制深信不疑的昌大则认为要进入王的怀抱,才能为百姓着想,于是选择走仕途。他可以依据所观察的鱼类活动规律,用鲨鱼做诱饵,捕获巨型扁棘鲷,却无法用所学的性理学改变“衙前小吏把百姓当成农田”的惨痛景象。昌大为官期间亲眼见证“横科暴敛”、“稻谷掺沙”、“黄口充丁”等种种恶行,无解,最后只能挥着拳头暴揍冷漠同行,绝望之余喟叹“若不能按照所学的去生活,就按照自己的性格来活”。“达官必蠢愚,才者无所施”是总结,是预见,是其无法改变的宿命。

关于学习的出路,我并不是说体制外就好于体制内,这里我想借用一下钱理群对鲁迅的分析,他说鲁迅拒绝被体制收编,我们搜索一下不难发现,其实鲁迅生平大部分时间都在所谓的体制内工作,所以我认为体制内外是以【能否把握人格独立及精神自由】来区分的,摆脱被体制化才是学习的出路,会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但不会被禁锢。

四、胡言乱语

——关于“卷”

当代年轻人最讨厌的词是“卷”。

什么是“卷”,在职场中,大家学习背景、工作能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有人率先多花时间搞一些没有用的花活,来争取一些自认为的“不可替代性”,用愿意牺牲时间成本这样一个态度给领导带来“安全感”,进而换取一些利益(如升职加薪),然后其他人跟着效仿的行为就叫做“卷”。

这背后的问题是,大部分人寒窗苦读数年,进入职场后,发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甚微,SSRI治不了同质化悲剧。

——关于“国产电影”

我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国产电影了,不是刻意避之,是完全没有欲望,这些年的国产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和高考作文一样,疯狂套模板,影视大V们都开始用完成度高不高作为能不能去看的评判依据了,这电影又能好看到哪里去,怕是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艺术”两个字吧。《导演请指教》、《演员请就位》这类真人秀倒是火热,看着影视圈的人把劲儿都使在这上面,我只觉得荒唐,翻来覆去地演绎经典作品里的经典桥段,意义何在?有成就感么?要真有这些不甘,那就去创作,只不过创作之前,都好好想想动机和出路。倘若真是艺术天赋欠佳,又想吃这碗饭,请主创们至少回到人海中去观察感受下真实生活,莫把模因变信息。

 3 ) 女人感受到爱意的表情

丁若铨给钱贴补家用,可居嫂婉拒了。丁先生说:知道了,那这钱你拿去买首饰或者买糖吃,随便花吧。那一刻可居嫂的眼睛里地震了。

丁先生说可居嫂有许兰雪轩的智慧。许兰雪轩写了许多许多感人的爱情诗,寄托美好的愿望:“向夜南湖明月白,女郎争唱竹枝词”。然而现实残酷,她像所有聪慧的女诗人一样郁郁不得志,27岁就离开人世,留下遗言把作品全部烧掉。

对爱情的向往,就像士对知己的渴望一样。不是为了贴补家用,而是对方能看到,她始终是一个向往自由美好的女子,并用心尊重。

写在520这一天。

 4 ) 中国也不乏这样的故事,然而古装片的希望却在韩国。

《兹山鱼谱》讲述朝鲜王朝末期,天主教文明与儒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应该由中国拍出来的电影,却韩国拍了。

确实,甚至历史都是如此的相似。我马上就想到与影片中朝鲜丁氏兄弟相对应的明代常熟瞿氏,中国第一位天主教徒和他的兄弟的故事。

丁氏为五兄弟,若铨、若锺、若镛在本片中出现;

瞿氏为四兄弟,汝稷、汝夔、汝说,在我要叙述的此案中关涉较大。

瞿氏为江南大族,瞿景淳、瞿汝说、瞿式耜祖孙三代连中进士。

瞿汝夔为最早的天主教徒之一,因与长嫂通奸被家族除名,游荡至广东遇传教士利玛窦,与其成为挚友,在其影响下入教。

瞿汝稷为汝夔之长兄,属于阳明后学之泰州学派,受业与太仓管东溟,与钱谦益同为东溟门下高足。醉心禅佛,以禅证儒。

家中排行第四的瞿汝说及其子瞿式耜亦入天主教。

当时明末背景之下,儒释道三教合一,逐渐趋同,学者多以佛老解释儒家经典,又恰逢天主教传入,欲与儒教结合实现本土化,故实际上形成了四教融合的奇观盛景,此时的新奉耶教的士大夫

徘徊在中西传统之间,犹如首鼠两端的两头蛇。研究这段思想史是颇为有趣的,我硕士期间因为做过一些瞿汝稷、钱谦益之师管东溟的思想研究,便微微涉及到这个领域。其实若要把这段历史影视化,比《兹山鱼谱》故事更为有趣、庞杂、引人深思的多。

中国有这样的故事,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可悲可叹。我曾在豆瓣仔细搜寻统计,想找到一些可看的中国古装电影(除掉武侠、神魔、戏曲这种特殊类型片之外的普通电影),评分最高的是《笔中情》8.5分,然而这不过是一部表演非常程式化、剧情非常烂俗的才子佳人的故事。除此之外,古装电影更乏善可陈,倒是电视剧有一些《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这样的精品。台湾去中国化,早已不拍古装片,日本的大河剧历史剧也日渐式微,古装电影也多是上个世纪经常搞的武士题材。而今东亚文化圈,仍然如此认认真真拍古装电影的,恐怕只有韩国了。

 5 ) 韩国苏东坡,不爱圣贤爱搞鱼

以前常想,如果谁把苏东坡拍成电影,那定是极为好看,因为苏东坡的一生本就非常精彩,他的精彩不在庙堂,而在放逐的路上,写诗喝酒小发明,种菜斗嘴泡村姑,把日子过出了花来。相比于三苏,韩国也有个知名的士大夫家族三丁:丁若铨、丁若鐘、丁若镛。

1801年,东西方文化交流扰攘盛行,高丽开始流行天主教,丁氏三兄弟接受了西学,受到当时奉行儒家圣贤学的朝堂排挤,丁若鐘被斩,丁若铨、丁若镛被流放。

《兹山鱼谱》讲的是丁若铨流放黑山,在放逐的岛上,放下圣贤学问,改钻研起鱼类习性的故事。之中穿插大量西学、东学的灵魂对话,出世与入世的活法纠结,上流社会与平民百姓的阶层隔阂…都在电影的黑白两色中形成冲突与反思。想想这几年敢拍成黑白片的,如台湾的《大佛+》、俄罗斯的《亲爱的同志》,以及这部,都是有着极为深刻的故事内核。

以前我们知道日本人玩东方美学非常厉害,现在看来韩国人也相当厉害,绝句格律信手拈来,圣贤之语脱口而出,黑白水墨跃然纸上。但是,韩国人留了一手,学生问为什么不用汉字写诗,老师回答很巧,说是因为世界上除了汉字,也还有其它更好的东西。你看朝廷那些个当官的,哪个不是满嘴儒家圣贤书,哪个不对老百姓吃人不吐骨头呢?

这部电影用中国风的形式,舞文弄墨的闲暇,写出了一部代表自然科学的《兹山鱼谱》,暗示高丽民族打破儒家文明次元壁,融入现代文明的艰辛历程。让我一个中国人看了感慨良多,同时也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我甚至觉得这部电影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启示意义更大。

你看啊,高丽人也没说我们的泱泱国学不好,只是大海宽广,游鱼自在;天空辽阔,群星灿烂。这部电影不像其它韩国电影经常用力过渡,倒是有点像日式电影,讲起故事来含蓄、凝练、平稳、从容,很典型的用普世语言讲述传统。很好!

 6 ) 反思及其限度

1.视听层面有得有失;

2.数字摄影已经表明黑白画面并不是为了获得所谓“古”味,黑白影像与文本内部对19世纪初期李氏朝鲜社会的刻画呼应;

3.散见的“彩色”画面与人物的心境构成互文,彩色呈现并指涉着角色认识论-伦理学视域的扩大与融合;

4.鱼、海、山、月的影像偶有亮眼之处;

5.但大多数情况下,摄影、调度并未针对数字黑白摄影做特别设计,如果是彩色,摄影质感和韩国电影那种从19禁到一般商业片都高度一致的那种摄影并无风格和质量的差异;

6.主角以外配角那种韩式套路表演极大挫伤了全片影像质感;

7.文本层面的思辨极准确地揭示出来东亚传统思想乃至更广义的哲学内省-思辨的局限性;

8.然而《兹山鱼谱》的这一优点恰恰也是其内生危机、矛盾所在,即用影像-文本反思(思辨)的方式批判思辨本身;

9.这导致本片尽管已经展现出唯物主义的趋势,注意到与内省、修身相对的物、身体,注意到劳动,倡导平等,却最终还是只能回归自然,回归个体的内在平静,而无法揭示出传统东亚社会解放的空间与动能。

 7 ) “边缘的中心化”与“中心的自我边缘化”

借由制作鱼谱,无名的黑山被知识化,变成了兹山。而知识与权力的紧密媾和,注定了知识的确立是经由文人(权力阶层)的指认来完成的——影片固然可以延伸出这样福柯味道的解读,但这又并非导演强调的重点。至少从表面看来,黑山/兹山还是承载着东方意义上的师徒二人虽殊途但同归的知己感。

很有意思的是,影片的两条脉络可以视为形成了两个逆向的运动。兹山被知识化,可以看做“边缘的中心化”,无名的岛屿经由中心的指认获得显名。而昌大选择抛弃两班身份回归黑山岛,未尝又不能看作“中心的自我边缘化”,是昌大与自己出身的和解,也是儒家官僚阶层的自我流放。两相结合,或许寄托着一种期许:儒家知识通过自我整顿和自我更生获得崭新的生命力。

 短评

照日深红暖见鱼山下兰芽短浸溪连溪绿暗晚藏乌松间沙路净无泥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当代散播福音生力军的韩国人,在君王将臣的古代史故事中,翻出来了求真、求存、求普世价值、写博物书籍的丁若铨,他在腐烂透顶的王朝边缘小岛,听到海螺🐚的声音,探触世界的轮廓。因被流放而遗世孤悬,立著言志的大家故事,几乎重复发在唐宋明多个朝代,“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一人一孤岛,也导致《兹山鱼谱》在中国观众看来,异常亲切(当时的韩国达官通行汉文,活在明朝和朱理的正统历史叙事中)。稍显遗憾的是丁若铨和昌大需要分享有限的时与空,这导致他们不得不呈现二元对立的必然冲突(电影有意拖延了它的迟到后至),而无法在历史面相和认知层次上,呈现更激情澎湃的回响。

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有反思,有哲思,有文化,有格局。为什么很多能把中华文化拍出骨髓来的,总是日本和韩国...

13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所以我不研究善变、难懂的人类,要转去研究通透、明净的事物,用事物来忘却我。

15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韩国人又发明了新的气人方法,他们不光拍zz片可以让我们质问说我们这片土地啥时候才能拍的出来,他们还拍了儒释道片让我们怀疑人生怀疑我们这片土地到底时候才能拍的出来

18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力荐

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最好的电影。看完以后心情复杂:我们有《论语》、我们有古诗·绝句、我们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这样内容精彩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又是人家隔壁的......

23分钟前
  • 千千緑葉
  • 力荐

如白鹤之生虽好,而兹山之污泥亦善也......

25分钟前
  • 一只艾艾子
  • 力荐

同是双男主,比起《徐福》的孔刘与朴宝剑,此番薛景求与卞约汉的搭配更显出彩。一位是入世后的出世,一位是出世后的入世,大家的流放与庶民的追高,对立之后是一同前进的羁绊,文学性与哲学性一同得以展现。薛景求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卞约汉则真的是久久久违地拿到了佳片佳角,狗壁也是时候走起来了!

28分钟前
  • Feixiang
  • 推荐

李睿溢《思悼》之后最好的古装片,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当信仰被现实击碎,人该怎么活?丁若铨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3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黑白画面让这部电影更加的内敛深刻,看多了各种色彩丰富的电影、IMAX屏,反而觉得返璞归真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无论何时,都存在领先于时代的人。读书若只是因为喜欢,不为名,不为利,也不为了所谓的天下苍生,也许就会简单许多。

35分钟前
  • 冰拿铁
  • 推荐

日啖鲷鱼三百条,不辞长作黑山人。好喜欢,好想看一部这样的黑白苏东坡。流放生活拍得闲适有趣,又没有冲淡该有的沧桑悲凉。依旧延续了《思悼》对儒家传统的反思,以士大夫和渔夫、官场和流放地互为表里镜像,背景又是西学东渐,既有儒道互补共生的和谐场景,又有新旧思想碰撞的焦灼困境。薛景求气质儒雅又冷峻,非常适合演落魄的文人墨客,而且这角色简直是理想人格,再加上先知固有的悲剧处境,魅力爆棚。我已经不止一次爱上他了。

38分钟前
  • 宗教大法官
  • 推荐

白鹤奋飞虽好,如兹山满身污泥仍能自由自在何尝没有意义。丁若铨死于修书之时,某种意义上也算圆满。薛景求演得太好,丁若铨站在海边的镜头实在印象深刻。最后表白李濬益,请多拍历史片!

43分钟前
  • 今日良宴会
  • 力荐

水墨画的构图,敢以五绝、七绝推动剧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人物互动,还有《论语》《大学)……还有那个心情嘲笑韩国人偷吗?另外,本片部分还拿了小津的机位,融了《老人与海》……打个四星,警示自己。

44分钟前
  • 柳三行
  • 推荐

虽然这是一部“韩国”电影,但可能是目前为止最能阐释近代东亚开明士人之心态转变的电影。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东西,也有陌生化的视角,后者使我们能从更人文的角度看待西学东渐。这便是韩国之于我们的先天优势:没有宏大的历史包袱,因而能从盛衰兴替的叙事使命中跳脱出来,平实而亲切地去理解波澜历史中的“人”。当然,本片的优点不仅在于人文上的切近,也在于文化理解的格局:它并非是要借丁若铨之口贬抑旧学而崇扬西学,而是要通过对西学的方法论实践来实现旧学在精神层面的回归和还原,而这也是师徒二人殊途同归的意义所在。尤其是,在新旧交替与传承的表意下,影片最终回到了当下:它似乎遥遥地呼唤着一种更广阔的国民性的回归——慈山的前身是黑山,现代的内核是传统,文明的基础中潜藏着一些不可动摇的东西,一如那大海中的不沉岛屿。

48分钟前
  • 马佐
  • 力荐

近期看到的最舒服、最享受的历史传记电影!十分赞同豆瓣网友的以下感慨:“中国有苏轼这样的文人的国家,居然让韩国先拍出了这样充满哲理人文气息的电影!”作者不回避自己国家几百年前深受中国儒学文化的影响,不回避西方宗教带来的“西学东进”的史实,即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又通过艺术虚构阐明了自己今天对时代、社会的见解,可谓尖锐激烈,又平心静气。难怪它摘得了去年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的大奖!值得观赏。

5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儒学的正反面,这种历史题材本该由我们述说,但这是一部韩国电影。

52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这部电影加上《思悼》,本来应该是我们最能拍好的一类电影,结果都被韩国导演拍了,还都出自李濬益之手。《思悼》以政权交替过程里的父子冲突,讲述了儒家秩序下的伦理悲剧;《兹山鱼谱》看似云淡风轻,实际在讲王权与儒学的合谋,把一代代学子纳入体制,成为帮凶。当然,这一点只是后者的表达之一。它还兼顾探讨了知识何用,真理标准,以及面对一个糟糕的体制,是投入其中努力改变,还是干脆做一个潇洒的隐士?这些问题由遥远的历史中飘来,直到今天,答案也仍在风中。以及,看这部电影,和《游牧人生》观感很像的一点在于,它们都由对社会的批判和深刻关切出发,最后落在了个体的自我成全之上。这让它们都略显轻挑,但或许也是在今天这样价值混乱的时代里,创作者们真实的内心折射。

55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兹山鱼谱》和《思悼》这样的电影,完全应该由中国来拍,唉…不会再为这种事伤心了,谁有本事拍好谁来拍,历史和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

58分钟前
  • 贫血战士
  • 力荐

电影很好。前半部分基本上是按《兹山鱼谱》序文以及丁若镛的《先仲氏墓志铭》拍的,后面张昌大参加科举做官,以及二人谈无君世界的理想基本上都是导演的自我发挥了。

1小时前
  • 重忆小窗纱
  • 力荐

“昌大啊,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也不算坏事,但是即便泥垢污秽沾染,也选择活得像兹山一样,荒凉黯然却生机勃勃自由惬意,也未曾不是有意义的事啊……”《兹山鱼谱》见证的是一段师生情谊,胜于父子,比肩知己;《兹山鱼谱》见证的是一代圣贤大儒的入世与出世,放眼寰宇,却也扎根大地;《兹山鱼谱》见证的亦是世间少有的一颗赤子之心,“既然无法学以致用,那我选择随性而活”。乌贼骨治沉疴痼疾,自海胆中飞出的翠鸟,是生与希望……

1小时前
  • PAUL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