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香

剧情片大陆2021

主演:马思纯,俞飞鸿,彭于晏,张钧甯,范伟,梁洛施,张佳宁,尹昉,秦沛,白冰,宋以朗,许子东

导演:许鞍华

播放地址

 剧照

第一炉香 剧照 NO.1第一炉香 剧照 NO.2第一炉香 剧照 NO.3第一炉香 剧照 NO.4第一炉香 剧照 NO.5第一炉香 剧照 NO.6第一炉香 剧照 NO.13第一炉香 剧照 NO.14第一炉香 剧照 NO.15第一炉香 剧照 NO.16第一炉香 剧照 NO.17第一炉香 剧照 NO.18第一炉香 剧照 NO.19第一炉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20:22

详细剧情

电影根据张爱玲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葛薇龙(马思纯 饰)是一位单纯而又善良的女学生,为了躲避战火,她和家人逃难来到了香港,之后,受生活所迫,葛薇龙的家人决定返回故乡,打算继续求学的葛薇龙只身一人留在了异乡,并且投靠了生活在这里,在很早之前就和家族断绝了关系的姑母梁太太(俞飞鸿 饰)。  虽然外头对于梁太太的流言蜚语满天飞,但是葛薇龙自认为并不会被这个神秘的女人所影响。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梁太太的带领之下,葛薇龙品尝到了奢靡生活所带来的甜头,并且逐渐沉迷无法自拔。在梁太太毁灭了她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之后,一位名叫乔琪乔(彭于晏 饰)的公子哥出现在了葛薇龙的身边,令葛薇龙重新燃起了对于爱情的渴望。

 长篇影评

 1 ) 葛薇龙是普通上海女孩子?许鞍华上了张爱玲大当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一段香港故事,就在这里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

以上分别是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的开头和结尾,典型的旧中国传奇小说写法,让⼈不由得屏息静气,想要等一位传奇人物登场,即使不是薛刚那样的英雄人物,也像蒋兴哥般多情多义,可是主角却是“一位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在香港的半山豪宅——完全是殖民地缩影,上演一出为了“精神”出卖肉体的爱情投诚戏。

这部小说成熟度有多高,全赖于作者对人物行为的心理合理性描写有多到位,从这个层面讲,与张氏成熟期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等相比还稚嫩不少。但张氏后期多个小说重要人物原型却在这里孕育成形,《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和顾曼璐两姐妹,不就是葛薇龙姑侄?《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金锁记》里的姜季泽在男主角乔琪乔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旧时青楼与大户人家的生活与人物各种变形,张爱玲反复摹写的人物原型,再被⼀壁空投到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殖民地环境,人物很难逃脱沉沦的命运。《第⼀炉香》是张爱玲“苍凉”人生观的前调,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女性读者读来无不起身而坐、惊心动魄。

哪个导演敢碰《第⼀炉香》,等于同时下了两道战书:向非小说读者挑战反崇高的直白,向小说读者挑战通感转换、心理活动外在化转换等能力,毕竟张爱玲通过文字拟就意象完成通感转换,效果令人惊艳。

第一道战书受制于道德习俗,第二道战书则更难,完全在于编剧和导演对于文字叙事转图像综合叙事的把控能力。应该说,许鞍华导演王安忆编剧的电影《第一炉香》两项挑战都失败了,前者不敢超越道德,试图用万灵神药爱情解释个人沉沦的原因,用补充故事情节来确立⼈物行为合理性,与小说立意愈行愈远;后者在用图像转换感官意象上,无法引起观众的感官共鸣,我在读小说时常常被张爱玲文字挑动的五官在观看电影时齐刷刷地沉默。

“⼀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上了张爱玲的大当。(⼩标)

“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小说开端,女主角这样登场,张爱玲特地强调“极普通”三字。说普通也普通,《第一炉香》是“逼良为娼”的故事,不过是自己逼自己,葛薇龙不过是不堪物质世界诱惑而自愿堕落的女人,不过是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曹禺的陈白露⼀样堕落的女人,古今中外这样的女人并不鲜见。即使张爱玲将葛薇龙的四次选择(许子东谈《第⼀炉香》)都锚足戏码,也未见得能在人物深度上有所突破。

于是,许鞍华导演就老老实实按照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标准来打造女主角,将小说中不够普通之“马脚”都⼀⼀裹藏,似乎是在帮助张爱玲祛除其第⼀部小说的青涩之气,殊不知这一普通就上了张爱玲的大当。

我们且看小说中葛薇龙不够普通之“马脚”——

薇龙连忙把身上的⼀件晚餐服剥了下来,向床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下了,脸上⼀阵⼀阵的发热,低声道:“这跟三长堂子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葛薇龙打开衣橱试衣后)

薇龙冷笑道:“姑妈这一帮朋友里,有什么人?不是浮滑的舞男似的年轻人,就是三宫六嫔的老爷。再不然,就是英国兵。中尉以上的军官,也还不愿意同黄种⼈打交道呢!这就是香港!”(园会前睨儿给薇龙梳头发)

薇龙推辞不得,唱了一支《缅甸之夜》;唱完了,她留⼼偷看梁太太的神色,知道梁太太对于卢兆麟还不是⼗分拿得稳,自己若是风头出得太足,引起过分的注意,只怕她要犯疑心病,因此执意不肯再唱了。(梁太太招待卢兆麟唱诗班的园会)

梁太太叮嘱道:“你去洗了脚,换了鞋,下来喝点白兰地,不然仔细伤风。”薇龙口里答应着,心里想:“夜深陪你们喝酒,我可没吃豹子胆!”她进了房,就把门锁上了,一面放水洗澡,一面隔了门打发人下去,说她招了点凉,睡下了。(司徒协赠送金刚石手镯后大雨归家)

薇龙果然认真的学习起来。因为她一心向学的缘故,⼜有梁太太在旁随时的指拨帮衬,居然成绩斐然。(葛薇龙入风尘)

⼀般的普通上海女孩子哪里有这样的世故与老道?这分明是对风月场所见惯不惊的老手。

所以许鞍华大手一挥改了去:长三堂子那句话改由丫头睇睇说出。

薇龙在园会上唱了歌吗,好像改由乔诚爵士的新太太唱了,大概是许鞍华觉得这场合不适合女学生唱歌。

薇龙没有下楼陪姑妈和司徒协喝酒,似乎不是因为熟捻风月惯例,⽽是被他俩醉怕了。

导演果真舍不得薇龙变坏,她成绩斐然的结果就一个司徒协。

因为对葛薇龙角色把握走偏,影片整体走向就变得尴尬起来。须知张爱玲玩弄了文字花招,普通二字只是欲盖弥彰的衣服,衣服底下的葛薇龙到底不是一个普通女孩子。虽然身份是女学生,却是从小见惯花枝招展妓女到父亲宴会“出条子”的少女(夏志清谈张爱玲)。许鞍华把葛薇龙还原成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那是上了张爱玲的大当。

张爱玲跟着父亲从小在衰颓的旧式大家庭生活,她父亲是个典型的旧派士绅,难免沾染许多士绅恶习,所以张爱玲对于旧时青楼和满清遗老遗少生活十分熟捻,她在冷静解剖人情风俗的同时却多少有些留恋,后来张爱玲逃脱父亲和后母对她的控制,在生母帮助下考入香港大学,香港生活使她增加了殖民地文化见识。从《第一炉香》开始,她的小说发生地不是上海就是香港,《倾城之恋》更是在上海和香港之间来来去去,再加上战时背景,封闭的旧时中国人物陡然被推到世界舞台的耀眼灯光下。

小说描写葛薇龙看姑妈“她看她姑母是个有本领的女人,一手挽住了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这小天地不仅是虚构给薇龙姑妈的,更是张爱玲褒赏自己的——旧时中国已经腐坏,可那种生活竟然有⼀种蝴蝶标本死静而艳魅的美,她要亲手制作标本、点染颜色。她于是一手构建起姑妈的淫逸生活,把少时生活周边人物浓缩在姑妈周围。

女主角葛薇龙,不得不身担多角,不仅要扮演纯情女学生,还要扮演长三堂子红角,更重要她还是张爱玲的眼睛和嘴巴,得时时观察和品评,所以葛薇龙哪里能够普通,她根本就是张爱玲的寓身,《第一炉香》就是张爱玲的长三堂子日记,她对这种题材有执迷,这从她到美国后花最大力气翻译韩邦庆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可以印证。如果失了这层涵义,《第一炉香》就真的变成了⼀个极普通的良家女子堕⼊风尘的故事。

对于本片观众众口⼀词说女主角选角是本片败笔,说句公道话,比起马思纯的外貌和表演,将葛薇龙设置成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才是最大失误,导致电影与小说彻底分道扬镳,从一流中国闺阁日志沦落为三流爱情故事。

张爱玲的镜头感(小标)

张爱玲自然是反崇高反道德的,就连葛薇龙给自己挂上的“爱情”遮羞布也差点被她扯掉,总算没有完全扯掉,不是因为功力未到,估计第⼀部小说,她还需要一点鸳鸯蝴蝶梦的读者。

电影就没法子了,既然被定位成普通女孩子,葛薇龙只能沿着为爱飞蛾扑火的论调一路走到黑,爱情是万能神药,既能骗自己又能骗别人,而观众是最好骗的。

许鞍华的第⼀道战书虽然失败了,好在张爱玲也没能彻底扯掉遮羞布,所以勉强混得过去。

第二道战书难度就很高了。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里曾引用一篇于1944年公开刊载谈《〈传奇〉的印象》的文章,“发现织就这彩锦的纬线,是构造型的技法,是深刻的观察,与正确的表达的结果。而其经线,则是适当的速度,与有效的剪接,是音乐的电影的手法。将人物、环境、故事捏塑,以节奏、色彩为间架,是一气呵成的整体。一段段切开,却点点滴滴又都蕴涵着完整的光芒,是一环盘串的珠线。”个人认为对张爱玲的认识是很到位的,张爱玲小说的底子本就是电影视觉,她是个天生的电影导演。

纬线暂且不说,就说那经线,论速度与剪接——她给镜头定格“酸梅汤沿着桌子⼀滴⼀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锁记》)

她拉扯镜头

“薇龙在衣橱里一混就混了两三个月,她得了许多穿衣服的机会;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对于她,不过是炫弄衣服的机会罢了。”“当天晚上,果然有月亮。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第⼀炉香》)

她剪接镜头

“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但是她也有快乐的时候,譬如说,阴历三⼗夜她和乔琪两个人单独的到湾仔去看热闹。”(《第⼀炉香》)

论意象铺排和通感转换——

“……山背后大红大紫,金丝交错,热闹非凡,倒像雪茄烟盒盖上的商标画。满山的棕榈芭蕉,都被毒日头烘焙得干黄松卷,像雪茄烟丝。……那月亮越白越晶亮,彷佛是⼀头肥胸脯的白凤凰。……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薇龙第一次到姑妈半山豪宅后离开所见)用烟盒商标画、雪茄烟、凤凰、皇陵勾勒出荒诞精巧的奇幻境界。

“家常的织锦袍子,纱的绸的、软缎的、短外套、长外套、海滩上用的披风、睡衣、浴衣、夜礼服、喝鸡尾酒的下午服、在家见客穿的半正式的晚餐服,色色俱全。……(楼下开着留声机眺外),薇龙一夜也不曾阖眼,才阖眼便恍惚在那里试衣服,试了一件又一件;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拨性的爵士舞;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曲;柔滑的软缎,像《蓝色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才迷迷糊糊盹了一会儿,音乐调子一变,又惊醒了。楼下正奏着气急吁吁的伦巴舞曲,薇龙不由想起壁橱里那条紫色电光绸的长裙子,跳起伦巴舞来,⼀踢⼀踢,淅沥沙啦响。”(薇龙入住豪宅第一夜)单说这衣橱,不仅葛薇龙被搅得不能⼊眠,举凡女性读到这里皆难入睡。衣服,毫不夸张,可以说是女人堕落最大诱因。张爱玲有句名言“男人把女人看做衣服,女人把男⼈看得还不如衣服。”薇龙衣橱好似一个魔窟,里面挂满的不是金翠辉煌的衣服,是女人的虚荣心。

电影怎么表现这魔窟?镜头对准衣服一一掠过,马思纯再把那件紫色长裙拿到身上比划一下,再配上几首交响乐,《蓝色多瑙河》是必须的,“电影对小说真实再现”,许鞍华就是这么干的,可是效果极为平淡,电影观众压根没体会到小说读者的心潮澎湃、跃跃欲试。葛薇龙哪里能简单打开衣橱之门,她打开的是女人的天堂之门,里面是各色盛装的小天使,邀请她领跳一曲伦巴。这样的梦幻程度也许能略略配得上女人的虚荣心。

衣橱这场戏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应该大大铺排衍化,极尽视觉之华丽想象。而所有的床上戏、婚后戏都该从简,张爱玲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一流闺阁日志的一流之处在于社交生活与日常物像的写实与铺排,流言、私语、纠葛,而非贴肉描写,本能的美丑,直觉的甜苦,而非道德家的善恶。许鞍华不知为何都违反了,姑妈与卢兆麟,薇龙与乔琪乔,两场床上戏令人手足无措,薇龙与乔琪的婚后生活,掌掴与吃醋,均令人啼笑皆非。

至于该如何拍出衣服的毛织感、丝织感,如何拍出香港山上的雾——“那是个潮湿的春天的晚上,香港山上的雾是最有名的。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融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拍出阴历三十夜的湾仔的热闹容易,但这句话“然而在这灯与货与人之外,还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只有在这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如何表现,真的就给一组天与海的镜头吗?只是将小说物像照猫画虎搬上银幕?许鞍华功力倒退了。

第二个挑战太难了,尤其想要转换张爱玲的物像,可是电影应该有更大想象空间。希区柯克能够利用淋浴花洒(《惊魂记》)、下水道走水拍出无名恐怖,人的后脑拍出无名神秘(《迷魂记》),导演应该用一种科学精神研究镜头心理:镜头与体感的关系,更不必拘泥于原著小说文字,这是区分普通导演与天才导演的关键。

还有诸多不如意之处在此一一略过,总之,再豪华的阵容也拯救不了这部戏,就像张迷想看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可是导演端上一盘珍珠,珠子从各年代搜罗,奇珍异宝盛在爱马仕的瓷盘里,它们互相搭不上话,齐齐的沉默。

 2 ) 华服与虱子

那时候我大概13或者14岁,《第一炉香》是我读到的第一篇张爱玲小说,几乎是立刻就被慑住了。 多么惊悚的爱情故事——女孩爱上不爱自己的男人,出卖自己去养他,纸醉金迷,朝不保夕,而这一切都是她心甘情愿的。 岂止三观不正,简直五雷轰顶,可竟然还是中邪一般读了又读。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单向度的、自我成全的爱的范式,几乎像是魔咒般奠定了我此后二十年的爱情基调。 事实上,这也是张爱玲写下的第一则短篇,彼时年仅23岁的她,提笔已老。 不,比老还老,那几乎是一种本质性的衰朽,一写就去到了寸草不生的绝境,但毕竟还年轻,难免对爱抱有强烈的期许,因之,朽坏中又透着深深的妖冶。 仿佛乌云镶金边,分明黑沉沉地压着几欲摧折的天际线,落下时,却是一场阴郁又辉煌的黄金雨——宙斯化身与美人达娜厄缠绵的那一场。 到底不脱华丽缘,尽管,华也不是那个华法,丽也不是那个丽法。 如此这般衰朽的华丽,或者说华丽的衰朽,许鞍华是拍不了的。她太憨了。 王安忆也改编不了。她太正常了。 病态的窥视与被窥视,畸形的掌控与被掌控,幽暗的捕获与被捕获,还有毫无出路的爱与被爱,所有这些南国杀气腾腾的植被般盘根错节的关系里,扣着一个又一个畸形的灵魂。 而显然,几个核心人物梁太太、乔琪乔看起来都太健康了,葛薇龙更是——也许我们可以说——营养过剩? 讲真,马思纯穿水蓝长裙那个虎背熊腰的背影差点把我送走,何来半点身世飘零寄人篱下之感?她能赤手空拳把司徒协捶死你信不信? 俞飞鸿的梁太太固然是漂亮的,但看起来读了太多书,脸上全是知识性的矜持,缺少欲望的啃噬,缺少被啃噬后的那样一种必然的疯态。陈冲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还记得她在《太阳照常升起》里那娇嗲的一跺脚,真叫人魂胆俱颤。 葛薇龙的一场病,改得乱七八糟。掌掴乔琪乔那段戏更是惊人的违和。人物的心理逻辑整个不通顺——薇龙怎么可能扇乔琪?她心里哪儿拿得出那个力气。还记得吗?“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而收束全片的那句,“我爱你,你个没良心的”,绝对可以名垂影史,作为千古笑料。 最令我无法释怀的,是那个“金翠辉煌”的衣橱!那个捕兽夹一般飞快地钳住了少女灵魂的衣橱,决定性的衣橱。 “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拨性的爵士舞;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曲;柔滑的软缎,像《蓝色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而在伦巴舞曲里,还有那条紫色电光绸的长裙子。全是音乐,全是华服,全是无可逃逸的肉身体贴与神思摇荡。它们哪里是衣衫?分明是不同场合里的欲望造型。它又何曾是个衣橱?分明是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再合上,但为时已晚,念头已经觉醒,追杀到梦里来了。 但许鞍华给我们看到的衣橱是什么样呢?——朴实得不得了,憨厚得不得了,几件花衣裳难看得不得了,我要是葛薇龙,只消打开那衣橱张一眼,能连夜跑路。。。它还不如花园露台上惊鸿一瞥的许子东老师令我惊艳。 如果说这个衣橱向我揭示了一点什么,那就是许鞍华的笨拙。 我不理解一个对生命中漫天的金粉金沙毫无感触的人,为什么会热衷于《第一炉香》?仅仅因为它有一点像是爱情的缘故吗? 张爱玲的创作巅峰期比我以为的要短很多,遇到胡兰成前后,几乎就是她的井喷了;终战之后,始终格格不入;去国赴美,更形萎顿。 我所心爱的另一位伟大的作家曹雪芹亦是如此,经历过鲜花着锦的少年,晚景却是贫病交加,在京郊黄叶村“举家食粥酒常赊”。 赫赫扬扬的家族前史,百无一用,但好在他们还有一支生花之笔,便宜了我们这些后来人,目击一场又一场豪华的阶层跌落。 张爱玲实在天纵奇才,十几岁已勘破人生真谛: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她的小说,毋宁都是在把一只又一只的虱子指给我们看,而且是搁到放大镜下看,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它们解剖掉。 饶是如此,饶是爬满了这样可厌的虱子,我们也打叠起精神,兴高采烈地穿了它一生,可见那袍子到底还是美的。 必须美。美到不舍得脱下它。

 3 ) 捍卫电影《第一炉香》:手撕“张爱玲”的一剂猛药

作者:恰东风,陈晃

被称为具有惊天“豪华阵容和班底”的电影《第一炉香》一经上映,旋即引起一边倒的狂嘲。影片在豆瓣和媒体上的评价者,大多以电影改编背离了张爱玲原著为由而给予了负面评价。换句话说,相当一部分观众是由于他们对影片还原张爱玲原著的期待没有被满足而怒刷差评。这种不满意既表现在对影片的选角和演员表演上,也表现在导演许鞍华和编剧王安忆对故事情节和呈现侧重的重大改变上。而在豆瓣首页动态上,一些用户更是围绕张爱玲作品以及影片改编的价值展开了激烈的争吵。

本文认为,影片《第一炉香》是一部被严重误读和污名化了的讽刺喜剧。这种杰出的讽刺从选角、演员表演到服装,从镜头语言到情节改编,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完整和统一性。而这种讽刺不仅是对张爱玲原著的大胆解构,也是对近年来以“张爱玲”作为一种精神符号的中产文化症候和小市民审美趣味的批判和鞭挞。 影片由此而产生的滑稽和荒诞感,使得即便是给予差评的观众也很难不哄堂大笑——尽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笑的讽刺性。

讽刺如何铺展

实际上,领会本片的讽刺风格并不那么困难。范伟所扮演的司徒协,正是影片风格的一个关键标示。范伟在“优雅吸食”牡蛎场景中的表演,将上流阶层在高贵的自我想象与举止滑稽的事实之间的那种撕裂感,拿捏得十分准确到位。这种装模作样、拿腔拿调的表演质感实际上在整个影片的上层人物角色中基本是一以贯之的。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做作。换一个更生动的词,就是装*。只是不同人物的装*功力不一样。有的人是技艺娴熟,有的人是偶尔失手,而有的人则是全盘崩坏。这不是喜剧人物又是什么呢?

而将崩坏作为一种表演风格,也不是随手挑个演员就能胜任和豁得出去的。这需要对表演有一种极为强大的信念感,并对主流表演程式怀有破坏欲和叛逆冲动。影片中,葛薇龙的扮演者马思纯和乔琪乔的扮演者彭于晏正是由此贡献了堪称影史留名的崩坏型高超表演。这与选角设计的成功也是密不可分的。实际上,观众几乎不难发现卢兆麟与乔琪乔的演员形象,完全与原著调了个个儿。原著中没有血色的苍白石膏像一般的乔琪乔,在影片中变成了拥有健康小麦肤色、浑身肌肉的形象。而家境较清寒的卢兆麟在原著里是有着“阔肩膀”的“黄黑皮色的青年”,到了影片里则变成了皮肤发白、略显清瘦的尹昉 。张爱玲写道,和乔琪乔一比,“卢兆麟显得粗蠢了许多”。如果一定要在影片中两个呆笨的男性角色中做一个抉择的话,那么乔琪乔在外貌的“粗蠢”上反而略胜一筹的。这种与原著的反差,除了制造出鲜明的喜剧感并排斥张爱玲粉丝先入为主的期待,也是嘲弄式地对位了时下中产的模范审美——我们今天对于完美和富足的年轻男性的一种想象,难道不正是这种常年往返于健身房和日光浴的男人吗?而我们对于民国富家公子的想象,才是尹昉这样的形象。影片作此处理,无非是告诉观众:朋友们,时代变了,你们的民国是再也回不去了!

相比之下,对女性角色的选角反而与原著描写更相符。在原著中,张爱玲这样写道:“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先不论这里对人的物化可能产生的不适,张的意思是说“粤东佳丽”与葛薇龙的对照。影片抓住了描写的喜剧感,并进一步将这种比照给漫画化了。如果说糖醋排骨给人一种精明伶俐的观感,那么粉蒸肉不正是圆润不腻吗?而当观众吐槽连姑妈家的大丫鬟都要比葛薇龙美艳的时候,无非也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中产消费者在审美上对“糖醋排骨”的偏爱。这也怪不得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如何地内卷了。

除此以外,影像的高饱和度、服装设计和配乐也是对影片风格的重要提示。尽管原著中张爱玲为葛薇龙设计了各色的旗袍——显示了作者本人的偏好,但是影片弃旗袍而不用(再次规避民国想象),主要突出了葛薇龙的两种着装风格。一种是初来乍到时的女学生装,一种则是浸淫在上等人生活后的各式洋服。这种着装上的变化当然暗示了葛薇龙从一个接受现代教育具有性别主体意识的年轻女性向追逐殖民地资本社会上流欲望的女性的转变。但关键在于,我们看到洋服着在葛薇龙身上是如何显得不贴服和造作。这样的服装配合着影像的高饱和度,显示出一种浮夸的俗气。而葛薇龙在陷入对乔琪乔的迷恋以后,粉色、嫩黄等轻佻色系的服装显示出她对罗曼蒂克的单纯而浪漫的想象。但是这些服装包括下图中的头饰,却散发出无法抑制的可笑廉价感。这难道不正是“优雅吸食”的又一范例吗?

崩坏的表演风格、鲜艳跳脱的服化道设计以及与影片调性形成反差的配乐,也营造出了一种近乎舞台剧的效果,每一幕场景的变化、发展与转折显出夸张的戏剧化效果。在众多对于这部电影的批评里,常见的一种声音便是“竟然能把张爱玲的原著都拍成喜剧片”,但事实上,这种舞台剧式的荒诞浮夸,或许正是为了消解观众对“张爱玲作品”的滤镜与想象。

模范婚姻家庭的错乱

影片在情节上最大的一处改编就是在最后40分钟增添了葛薇龙和乔琪乔成婚和婚后生活的细节。尽管在这里,影片主题上与原著形成了关联,但是风格却大为迥异。实际上,通过对原著悲剧风格的轰炸式的解构,我们不能从这种模范婚姻家庭的破灭中得到任何自恋式的美感、崇高感或者张粉标志性的末世苍凉的感悟,反而只得到令人捧腹的荒诞不经和神经错乱。

在这里我们借用俄国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理解这种处理。什么是“狂欢化”呢?这里的狂欢指的是每逢民间节日期间,民众通过在广场等公共场合举办盛大表演,扮演教皇、沙皇或官僚等官方统治人物来解构和嘲讽他们的权威性的一种现象。在这些表演中,民众甚至会主动给街上的乞丐、小丑或者疯子戴上“王冠”,将他拥上“王座”游行,以抒发对统治阶级的轻蔑和不满。扮丑、戏仿和对历史事件降格化的滑稽改编,都是节日狂欢中常见的表演方式。

实际上,在整部电影中,我们所能察觉到的一以贯之的歇斯底里,正是这种狂欢化的表现。而这种狂欢气质到最后40分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峰。马思纯和彭于晏看似拙劣的表演,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浑然天成,实际上都达到了一种刻意扮丑的效果,为我们呈现了一对完全值得影史留名的塑料夫妻的形象。如果人类灭绝以后,外星人试图了解这一物种的专偶家庭制度,恐怕我们确实难以拿出第二份更加考究的影像研究资料了。就这一点来说,电影《第一炉香》值得好好拷贝,锁进地下1000米深处的人类艺术瑰宝机密储藏库里。

台词呈现上的胡言乱语,也显然是这种狂欢的一部分。当彭于晏形同儿戏般的说出“我是你的男人”的时候,马思纯以登对的口吻说出了“我是你的女人”,这段看似毫无逻辑的对话,却彻底地展现了“恋爱”关系的扭曲:乔琪乔孩童般地对葛薇龙宣示主权,但他又何曾把自己当作过葛薇龙的男人呢?

彭于晏对乔琪乔巨婴式的呈现,完成了对一个模范丈夫的解构——或者说,是对丈夫这一奇特物种的真正唯物主义的理解?在这一点上,电影与原著倒是统一的——小说中的乔琪乔,同样是一个比起丈夫更适合做儿子的巨婴,但这一层人物形象太容易被“苍白阴郁的英俊混血儿”这一标签所掩盖。而当彭于晏——彻底的“苍白阴郁”的反面——成为乔琪乔,这种滑稽可笑的巨婴特质才能显露得淋漓尽致。

此外,对通俗婚姻家庭伦理剧滥俗桥段的戏仿,也为这种滑稽调性增填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婚之夜过后的第二天早上,镜头对准刚从床上醒来的葛薇龙,她摸了一下身边却发现自己的男人不翼而飞。于是她下楼来到海边搜索他的身影。这时,镜头顺着葛薇龙望向的方向,投向了海边。一个身着泳衣的“糖醋排骨”从水中钻了出来,紧接着钻出来的,果然是葛薇龙的男人,带着两块胸肌、八块腹肌和种马一样的心。镜头切回到葛薇龙的脸。这个女人的不幸不但不能引起我们的同情,反而引发的是笑意。这让我们联想到前一个场景在度蜜月游船上,乔琪乔对葛薇龙的承诺:我教你游泳。“而现在和他游泳的那个女人竟然不是我?!”而对类型化的滥俗桥段的戏仿,使得观众能够预知下一个镜头的发生,这更加剧了喜剧意味。当然,此刻张粉的脸应该早黑了。

发现新婚丈夫与别的女人调情之后的葛薇龙,也表现出了完全类型化的俗套反应。质问、掌掴、痛哭、原谅,当马思纯用青春疼痛女主角的行为范式说出“我要给你机会”时,影片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在婚后“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但哪有那么多精明人物?这里更多是在父权制异性恋霸权规训之下束手就擒的“傻姑娘”葛薇龙:在自以为的爱和付出里自我感动。这种爱,正是让女性放弃主体性的诱饵,也是阶级再生产的一种武器。而在这里,由于观众可以发现期待与影片呈现的反差,讽刺才得以展开。

我们也注意到,葛薇龙来自上海,也想过回到上海,最终却还是选择留在了香港。无论是在原著还是影片中,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城市都有着对立关系。而在影片中,对葛薇龙这一形象的重新塑造使两个城市作为符号的对立更加明显。影片里香港上流社会视调情为游戏,爱情只是利益往来、金钱交易的一种筹码,而只有外来者葛薇龙一门心思地执着于虚幻的爱情。即便是作为内地最大都会的上海,在老牌殖民地香港面前也显得“保守”、“陈旧”且不合时宜。葛薇龙被香港上流圈子吸纳,某种意义上是脱离传统封建规训的新女性被资本主义现代性伦理捕获的结果。刚脱狼穴,就入虎口,这便是女性自我解放的两难。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所面临情形的一种隐喻呢?只是,相比于原著,影片通过对薇龙形象的破坏性的重建,达成了反讽的目的。

而当影片来到最后一个场景。乔琪乔和葛薇龙走在新春前夕的街道上,狂欢再次显现。而这里的狂欢甚至带有了复调的意味,即葛薇龙精神自虐式的悲剧感与荒诞的喜剧感一同涌出,造成了一种哭笑不得的矛盾观感。而这是原著在同一情节的呈现上所不具备的。当葛薇龙遵照原著说出“她们是被迫的,我是自愿的”,这里的确有一种带着讽刺的悲凉。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受压迫地位显而易见。但是,为了避免在结尾处落入原著的自我沉浸的伤感,影片最终还是加了一句狠话,以令讽刺战胜悲凉。当葛薇龙坐在车上,对着车窗外神经质般的高喊:“我爱你,你个没良心的!”这种对原著的背离再次制造了喜剧效果。于是我们明白,这个上等社会的女人尽管也可悲,同样受着压迫,可是她原本有更多改变的可能,因而是并不值得比底层妓女拥有更多同情的。

阶级视角的深剖

有评论说,张爱玲的原著带着鬼气,在她的笔下,姑妈的家宅是一个阴森恐怖的权力支配的世界。但是,张爱玲所描画的“恐怖”却只局限于中上流,而刻意回避了底层生活。而影片在剧情改编和镜头语言上的一个功力,正在于它更多地呈现了底层劳动者的境况,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不再“鬼气”,而是进入了真正的人间,华丽的贵族生活与“丑陋”的民间现实完全交织在一起。影片不光通过阶级视角对上流社会形成进一步剖析,也为原著填补了残缺的现实画像,由此构成锋利的批判。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影片与原著中关于睨儿被乡下爹妈领回家的情节呈现。在影片中,摄影机镜头从睇睇受训的客厅房内透过房门对准屋外。于是这里直接呈现了睇睇的爹妈以及被带来的睇睇的某个姊妹。他们对梁太太的低声下气,凸显了鲜明的阶级等级秩序。而为了平息梁太太的怒气,睇睇的爹直接给了她一嘴巴子,将她打翻在地。然后画面切到屋外走廊的机位镜头,我们看到葛薇龙选择在屋外的楼梯上惊诧地看着这一切。对于睇睇被驱逐出户的暴力情节,影片是直接给了一组完整镜头的。

但是在原著中,场景却远没有如此惨烈。这一方面是由于小说没有将睇睇和梁太太激烈的口角与睇睇的被驱逐放在紧凑的时间顺序上,而是在中间夹杂了其它描写。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小说是以薇龙的视角来叙述这场驱逐的。而薇龙在睇睇被带出以后,已经回到在自己二楼的卧室里,只是作为一个远远的旁观者观察着在花园游廊里发生的事件。在这里,小说动用了薇龙的心理描写,将这一切描述为“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但是电影显然充分运用影像的媒介特点,将这里的冲突激烈化了,而没有选择从葛薇龙的视角去回避。

影片也对另一位大丫鬟睨儿的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进行了改编。例如,在睨儿与乔琪乔被葛薇龙撞见私会的第二天,原著的处理是,面对少奶奶的盘问,睨儿并没有吐露自己已经和乔琪乔发生性关系的事实,而是说由于自己发现了乔琪与薇龙的幽会而引起薇龙的怒气。但是在电影中,睨儿却吐露了所有实情,并向少奶奶下跪,以求得宽恕。而在葛薇龙与司徒协离港齐赴上海期间,面对乔琪的逼迫就范,睨儿再一次下跪,哀求乔琪以示拒绝。这同样是原著中没有的。两次下跪都表现了丫鬟相对于主子的卑微地位,以及丫鬟在不同主子之间周旋的苦楚为难。而即便如此,睨儿仍然处处为主子着想,这正是对阶级社会中底层劳动者不得不认同统治者的统治逻辑的深刻观察。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呈现了小说中完全忽视的一面:丫鬟们与主人的居住空间是完全区隔的。当主角们在建基于层层楼梯之上的大洋楼里勾心斗角的时候,丫鬟们则在底层类似柴房的小房间里——这会是多么潮湿闷热。踏响舞步的地板之下,原来还住着另一种人。楼上楼下的严格区分,正是影片中牢不可破的阶级壁垒的展示。

除此以外,影片中还夹杂着许多对准底层劳动者的短暂镜头。这些镜头镶嵌在叙事主线脉络之中,看似文学文本中的闲笔,却在实际上通过镜头语言的组织构成了对上流人物角色的讽刺。例如,在葛薇龙“献身”乔琪乔后的第二天清晨,镜头首先给到的是一个在花园中打扫落叶的清洁工人的远景。接着,镜头才切到在床上醒来的薇龙。夹杂着被扫地声惊醒的怒气,她起床下楼并用湿毛巾殴打睨儿。这里的镜头剪辑逻辑所隐含的主子与底层劳动者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但又很微妙。对于电影镜头语言缺乏敏感的文学原著阅读者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领会这里的意图。另一组具有类似性质的剪辑则在葛薇龙初探乔琪乔对婚姻态度的场景当中。当乔琪乔说到自己并不能养活自己时,下一个镜头立刻切到了从山坡下经过的两位卖果子的农家老婆婆。究竟谁在不劳而获,谁在付出汗水,是谁养活了谁,这里的讽刺呼之欲出。然而,农民仍然要向花钱买了果子的主子们连声道谢。现实之荒诞,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组不得不提的镜头,是葛薇龙登船打算返回上海的场景。在港口码头,镜头给予了一个将女主角淹没在人海中的远景——我们发觉失去了上流光环护体的女主角也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是社会位置决定了个体面貌。然后镜头切到中景,再切到近景,葛薇龙在推搡中险些失去平衡。接着,一个被背在女人背上的孩子撒尿,尿渍到了葛薇龙的鞋袜和衣服上——这里很可能直接构成了对原著党的冒犯,女主角的身上怎么能沾染上屎尿屁呢?这还没完。当葛薇龙登船,提着行李箱来到船舱的阶梯上,她的行李箱被一个男人碰下了阶梯,掉在下一层的走廊上。四散的衣物和物品撒的满地都是,遭到底层的哄抢。这时机位保持不动,摄影机俯拍到阴暗的船舱底层:薇龙要求归还自己的财物,但遭到一个女人在画面以外的接连不断的咒骂。如果说张爱玲在原著中描写了上流人物相互算计和权力支配的恐怖,那么影片在这里则试图呈现阶级社会的底层由于人为的物资匮乏而相互倾轧和残害的状况。这是已经“娇生惯养”了的公子小姐们所无法接受的。这里的“人性”便绝不是什么精妙的“幽微”可以概括的,而是由于阶级存在而导致了巨大的差别。

除去对阶级差异锋利的呈现,影片还尝试探讨阶级、种族、性别等不同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限于篇幅,这里只做一处简单分析。乔吉婕在葛薇龙新婚以后,为了在丈夫不忠上安慰她,将不忠的原因归结于混血儿先天的情欲旺盛和泛爱思维。在这里,吉婕显然是试图通过本质化自己混血的种族身份,来为父权制秩序中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关系开脱。接着,她在餐桌上鼓励薇龙也可以学习她的丈夫,去寻求不同异性的爱。她对餐厅服务生(一个纯种外国男性)展示性吸引力的表演,证明了她对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能力。但是在这里,她与葛薇龙的差异是明显的。葛薇龙必须出卖自己的青春来养活丈夫,她阶级上升的位置其实并不稳固。但是乔吉婕作为一个受到父亲更多宠爱的大家闺秀,则没有这些忧虑。实际上,不是由于她的混血儿身份或女性的独立意识,而是由于她的阶级位置,使她拥有对性的优先支配权。

但是,原著中显然缺乏这些表达。相反,借助葛薇龙的观看视角,原著完成了对混血儿“不中不洋”的困境的认同。这种困境,大概就是华美袍子上的虱子。但原著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上流人士的生活,究竟是华美的袍子上爬满了虱子,还是吸血的虱子套上华美的袍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缺乏了阶级视角分析的文本,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观众在成功地被影片逗笑的同时,却不能理解影片讽刺喜剧的风格?

也许,一方面是由于观众(一部分是张爱玲文学原著的粉丝)用文学文本的逻辑来要求电影。这里既有原著与电影改编在时代上所存在的差异,即电影的任务本身便在于在当下的语境中完成对原著权威的一次解构,以让观众从投射性认同的想象中回到对现实的感知中来,也是说观众未必很能理解电影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语法,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们对讽刺艺术风格的陌生。讽刺喜剧作为对权威完成解构的一种绝佳艺术形式,说白了本是一种具有有限合法性的以下犯上。但是在我们的语境之下,好像我们并不是总能知会这种向上挑战的行为,如果不是恰恰相反,我们总是完成对权威的体认的话。但本文相信,时间会证明这部电影的卓越和宝贵。

 4 ) 《第一炉香》主演遭群嘲 ,许鞍华的选角思路 ,你不懂

《第一炉香》预告片来袭,成为网友群嘲的欢乐之源。

一身肌肉的彭于晏扮演乔琪乔,有些像姜文演了程蝶衣。

马思纯演瘦瘦弱弱的葛薇龙,外形最贴近葛薇龙的性格——“温柔敦厚”。

网友笑称,两人演对手戏,能让《第一炉香》变成《第一炉钢》。

在预告片中,彭于晏对马思纯说,“那我把它翻译成英文给你听吧 ”。

这话成为网友恶搞的素材。

有些像祥子与虎妞,像保安兄弟与保姆之间的爱情,还像健身教练在推销减肥课程。

自己练比较难,需要专业的交流指导,我们这边现在买30节课送10节课,很划算的。

马思纯与俞飞鸿对戏,也成为槽点。

在小说中,梁太太让白瘦幼美的葛薇龙吊小鲜肉。因为俞马的形象,总给人一种错觉,凭借梁太太的不老容颜,吊小鲜肉轻而易举,反倒是葛薇龙需要梁太太介绍对象。

网友对《第一炉香》不满,也有导演感觉不可思议。

《踏血寻梅》的导演翁子光在接受第一导演的采访时,直接表示,如果他来拍《第一炉香》,会用春夏。

“反正我都得罪人了,我觉得许鞍华的《第一炉香》最适合的就是春夏。如果我拍,一定用春夏。”

任何一个读过《第一炉香》的人,都很难想到马思纯适合扮演葛薇龙。

葛薇龙是白瘦幼美的代表。

原著有细节,梁太太身材娇小,葛薇龙穿她的衣服,还是大的。

相貌方面,葛薇龙有“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

但从外貌看,葛薇龙和刘亦菲是同一卦的。

除此之外,葛薇龙也非常白。

“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身材微壮和皮肤略黑的马思纯,演绎葛薇龙,也算得上影视圈中的迷惑事件了。

更让人迷惑的是,许鞍华不是李少红,没有读过《红楼梦》就敢选红楼梦中人 。

她是导演圈最知名的张爱玲粉丝。

为此,她拍过《倾城之恋》《半生缘》,也执导过《金锁记》的舞台剧。

许鞍华应该明白,张爱玲笔下的女主角,一定会瘦。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有“孩子似的萌芽的乳”,不太年轻的身体,依旧保持着白皮肤。

“从前是白得像磁,现在由磁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

《色,戒》中的王佳芝,身材高大丰满,但绝不能说是胖,毕竟她有楚楚细腰。

小个子易先生有这样身材如此能打的情人,是可以拿来炫耀的。

《半生缘》的曼桢曼璐有“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但没有一处细节证明她们是胖子。

婚后的曼璐多病,反而更瘦了。

即便小说中的女主年老色衰,张爱玲也不会让她们成为胖子。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多年后与振宝再度重相逢,风韵犹存,身材并没到“痴肥的程度”。

振保这才认得是娇蕊,比先前胖了,但也没有如当初担忧的,胖到痴肥的程度。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主角不能胖,几乎是定理一样的存在。

许鞍华不能从原著角度选角,不代表她不懂张爱玲,而是《第一炉香》的选角极有可能是商业考量的结果。

或许有人说,许鞍华是大导演,能有自己的话语权。

对此,我不乐观。

大家可以看看许鞍华影片在这四五年的票房表现。

《黄金时代》投资7000万 ,票房只有5151万,投资方血亏。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众星云集的电影,并没有花费太多演员片酬。

按照演员咖位,汤唯冯绍峰等30余位明星的片酬,至少要3000万起步。冯绍峰几乎是零片酬出演,很多演员只是象征性收个红包。最终明星总片酬只花了370万。

尽管许鞍华用自己的业内口碑压缩了制作成本,但《黄金时代》依旧成为赔钱货。

《明月几时有》有彭于晏和周迅坐镇,票房只有6000万+。

周迅彭于晏为这部影片自降片酬,但影片的纯制作成本也高达5000万。

许鞍华依旧没有打破口碑好票房差的魔咒。

这个魔咒让许鞍华成为投资人的噩梦,缺钱拍片是许鞍华的日常。

她能用王晶给的一百万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的佳作,也能在王晶刘德华的扶持下,找到3000万资金,拍《桃姐》。

像《黄金时代》和《明月几时有》这种电影,制作经费太高,王晶就直呼投不起。

尽管两部体量中等的大制作接连扑街,《第一炉香》能迅速启动,也能看出资本方对许鞍华的信任。

2020年张爱玲诞辰100周年,整个华语电影圈,能拍张爱玲的导演,似乎也只有许鞍华了。

很多吃瓜群众不满马思纯彭于晏演《第一炉香》,吐槽许鞍华没有选角眼光。

我不太相信,拍片多年的许鞍华眼光会不如普通观众。

我始终觉得,《第一炉香》的选角是资本和艺术综合衡量的最佳结果。

别误会,我也不觉得马思纯彭于晏符合原著形象,只是电影是商业艺术,必须要考虑制作成本和票房。

按照《黄金时代》和《明月几时有》的操作,马思纯和彭于晏也很有可能会自降片酬演戏(目前我没有查到相关报道,只是猜测)。

成本和票房是导演创作的紧箍咒,只有口碑没有票房,许鞍华再拿终生成就奖,也难逃被资本抛弃的命运。

许鞍华不是诺兰,不会为投资发愁,有挑选演员的自由。

她是个有文艺理想,始终缺钱拍片的导演。

大家都知道,1995年许鞍华贡献了生平最好的作品之一《女人四十》。

这部电影让萧芳芳成为威尼斯影后,金马金像两开花。

尽管业内口碑极佳,许鞍华的下一部电影《半生缘》依旧很难找到投资。

在《许鞍华说许鞍华》一书中,她提到为《半生缘》找钱的困境。

1996年,突然杜佑宁同我讲,如果我想拍《半生缘》,大陆方面可以找300万,香港可以再找600万,900万的资金足够拍得成吗?我说900万一定拍不了,起码要1000万,大约1200万。结果找到的预算有1100万,就是大陆300万,香港600万,加上台湾卖埠200万。

这就是文艺片导演的悲哀吧。

业内口碑能打,影片票房失意。

就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许鞍华和蒂尔达·斯文顿同时获得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这是国际电影节对许鞍华的褒奖。

许鞍华的最新作品《第一炉香》也进入了威尼斯的非竞赛单元。

请注意,非竞赛单元不是主竞赛单元,意思就是不评奖只展映,论含金量来说,它甚至不如地平线单元。

打个比方说,非竞赛单元有点像去电影节蹭红毯的某些国内明星,不过是经不起细看的镀金工程。

在宣发物料上,《第一炉香》打上“第七十七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入围影片”。

这 ,足以看出营销方对语言艺术的把控能力。

2020年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

《第一炉香》定档国庆档的可能性不大。

主旋律大片《夺冠》来势汹汹,很容易让《第一炉香》成为炮灰。

不过,如果《第一炉香》敢定在国庆档,你敢看吗?

 5 ) 这是许鞍华的《第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非常离谱的改编

张爱玲的小说难改编是众所周知的,虽然她是华语文坛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并且她的小说故事性都很强,但导演们也不敢贸然出手。许鞍华是改编张爱玲作品最多的导演之一,1984年她执导了《倾城之恋》,1997年执导了《半生缘》。都算不上“成功”,但这份坚持和勇气还是受到赞许的。

这一次许鞍华选择改编《第一炉香》,无论是张爱玲的粉丝还是许鞍华的粉丝,都是又惊又喜,文艺圈也早就沸腾。它的制作阵容也是真正的顶级:编剧王安忆,摄影杜可风,服装和田惠美,音乐监制坂本龙一……

《第一炉香》海报

可惜的是,电影从选角到上映前的营销,都陷入巨大的尴尬。笔者既喜欢张爱玲也喜欢许鞍华,因此在电影上映前的群嘲狂欢里,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总觉得没看过电影不要贸然给出否决票。直到现在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电影《第一炉香》的改编,失利了。这不是烂片,但绝对不是张爱玲的《第一炉香》。

1“形不似”的尴尬

当初官宣演员阵容时,马思纯饰演葛薇龙,彭于晏饰演乔琪乔,被大部分张迷诟病不符合。果然,电影里马思纯的“形不似”进一步放大,彭于晏则在“似”与“不似”之间游离。

小说里这样描写葛薇龙:“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为这呆滞,更加显出那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

葛薇龙是纤瘦,有着少女纯情的底子,平淡中又有些媚,古典而娇憨。马思纯的体格首先与“纤瘦”搭不上边。这边得做个解释,并非对女演员的容貌有歧视什么的,而是在大银幕上如果要上镜,的确对演员的身材管理要求非常高。预告片中马思纯已经算好的了,电影中当她穿上大红大紫的裙子时,宽大的背部相当明显,跟其他演员在一块儿时,很难不让观众注意到她肉肉的臂膀和手背。

葛薇龙(马思纯 饰)

这样的形象首先与小说不符,同时与角色的定位也不太相符:俞飞鸿饰演的姑妈还得借助这样的葛薇龙去拉拢男人,说不过去。单凭形象来说,电影中饰演女佣的张钧甯和张佳宁,都更适合葛薇龙。

如果说形象上形似不够,那么还可以通过演技来弥补。遗憾的是,一方面是剧本对葛薇龙的刻画偏离小说,另一方面马思纯对角色的把握出现偏差。马思纯演的葛薇龙,简直就是疼痛青春里爱而不得、爱得卑微的主人公,一脸无辜、倔强又忧伤,情绪的变化更多体现在五官的大幅调动,欠缺细微、层次和心机。《第一炉香》的表演,更像是《七月与安生》《大约在冬季》的杂糅。

小说里如此描述乔琪乔:“他比周吉婕还要没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像一般。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了下去了。人是高个子,也生得停匀,可是身上衣服穿得那么服帖、随便,使人忘记了他的身体的存在。和他一比,卢兆麟显得粗蠢了许多。”

乔琪乔(彭于晏 饰)

可以看出,彭于晏对角色下了功夫,减肥不少,整个人更清瘦了。某些时刻唇色干白,眼睛明亮且带有一点天真,还真有点乔琪乔的那种脆弱感。当然,乔琪乔能够在女人丛中吃得开,还在于他很强烈的性张力,那种自甘沉沦的放纵让人沉迷,这一点彭于晏也具备。

彭于晏版乔琪乔没那么糟

少数让人出戏的时刻,是彭于晏露出他壮硕的臂膀,把调情演得太过油腻,以及有些不合时宜外露的“孩子气”。

俞飞鸿的姑妈,不功不过,除了美得实在是过分了。电影丰富了这个角色的“前史”,让她对葛薇龙的“荼毒”更有说服力。

俞飞鸿饰演姑妈

范伟饰演的司徒协演得最为精准。对手戏上俞飞鸿还应付得了,马思纯生涩与用力就一览无余了。

范伟演得最好

2“神不似”的错位

张爱玲的小说,“形似”难拍,但更难的,是“神似”。要“神似”,首先取决于编剧和导演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

小说《第一炉香》讲述了一个战前香港的“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葛薇龙面对欲望时(物欲与情欲),清醒地堕落了,她看到自己在沉沦,然而她难以自控、欲罢不能,同时她又无法完全享受沉沦的“快乐”,她的痛楚清清楚楚。这是被欲望主宰,又耻于欲望的深刻悲哀。

但电影第一幕出来,葛薇龙走上姑妈山上的别墅时,电影的偏离就开始了。

小说里不厌其烦地铺陈葛薇龙眼睛里所看到的姑妈家的景观。她看到花园,看到花园里的草木,看到墙外面的大海……视觉效果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辽阔。“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

小说里大段大段的景观描写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常见的“文学时刻”,即文艺青年第一次看到外面盛大而繁荣的世界,由此滋生出的征服这个世界的欲望。这样的时刻,我们在《高老头》里见过,在《红与黑》里见过,也在《包法利夫人》里见过。景观的描写,其实是葛薇龙已经被姑妈家给“捕捉”了,她的内心深处是讶异、惊叹,还有一丝丝羡慕。毕竟她在上海的只是普通的中产家庭,自己也是在香港没法生存下来才投靠姑妈,“对于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还是相当的生疏”。

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文学时刻,电影相当潦草几个镜头就带过了葛薇龙的观察。马思纯也演得天真呆滞有余,内心戏不足。观众无从得知姑妈家的富有,给葛薇龙带来怎样的震惊体验。

小说中,葛薇龙一开始就有意识到姑妈家潜藏的“危险”,但掩盖不了葛薇龙潜意识里的欲望,她还是决定留下来,给自己一个很正面的理由:“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在看到姑妈为她准备的满柜子色色俱全、漂亮且高档的衣服时,葛薇龙先是开心得试穿了起来,但她很快意识到:“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讨人,有什么分别?”她对自己的欲望尚存理性的提醒与克制,不希望自己堕落了。然而在恍惚的睡梦中,她在欢快的音乐中试衣服,接着“微笑着入睡”。睡梦中,她享受这样的生活。

葛薇龙开始试穿新衣服

姑妈不是一般人,当初她宁可与家人撕破脸,也要嫁给老朽的富翁做小妾,而不是嫁一户正经人家,冲的就是老富翁死后的遗产。姑妈得偿所愿,也无所谓外面是怎么传她的风流韵事。在姑妈的白房子里,各路有权有势的男人穿梭,姑妈有时像妓女有时像老鸨,既要满足物欲也要满足情欲。但姑妈总归会老去,年轻的葛薇龙成为她新的“诱饵”。两三个月后,葛薇龙早就看穿了姑妈的把戏,小说里写道,葛薇龙“倒也毫不介意”。

直到姑妈的老情人兼大金主司徒协相中了葛薇龙,她得正式为姑妈“工作”了。抉择摆在台面上了:为了这纸醉金迷的生活,葛薇龙愿意拿出什么来换?她是暂时性地在姑妈家当一个得体的社交名媛,攀附一个如意郎君;还是长久地把自己的后半辈子卖给姑妈,成为风流韵事里的交际花?

套上镯子,如同套上手铐

当司徒协给葛薇龙戴上镯子的时候,葛薇龙是抗拒的。她有欲望,但她不希望自己沦为交际花,她渴望真实的爱。小说里,乔琪乔的情节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多了起来的。事实上,葛薇龙与乔琪乔的爱情并非小说的主题,它只不过是葛薇龙堕落的催化剂,是逼迫葛薇龙做出最终选择的决定性因子。

一夜云雨后,葛薇龙发现乔琪乔随即就跟女佣调情。葛薇龙当下决定离开香港。如果离开香港,那就是葛薇龙的痛定思痛,是她对物欲、情欲的割舍,并从下坠的人生中挣脱而出。她告诉姑妈:“我回去,愿意做一个新的人。”

葛薇龙回不去了

一场“及时”的生病,让葛薇龙终究留下来了。小说写道:“她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说着容易,回去做一个新的人……新的生命……她现在可不像从前那么思想简单了。”此时此刻的葛薇龙,已彻底被欲望捕获,成为欲望的俘虏。她是爱乔琪乔,但其实她也需要乔琪乔作为她留下来的理由,作为她在物欲和情欲里放纵与沉沦的借口。

小说是欲望叙事,爱情是欲望里的一环,电影则彻底变成了爱情叙事。电影里,乔琪乔早早出场,葛薇龙是一个“恋爱脑”的女孩。她意识到姑妈对她的利用后,她投入乔琪乔的怀抱,希望一个男人给她爱与拯救;在发现乔琪乔跟女佣打情骂俏后,她感情受伤要回上海;吃不了苦头又折回香港,知道乔琪乔需要一个长期的饭票后,她“黑化”了,决定开启“交际花”生涯;跟乔琪乔结婚,乔琪乔依然管不住下半身,葛薇龙伤心地发问,她都爱得如此“卑微”了,为什么乔琪乔还要乱搞?

马思纯演得太用力

笔者真的不敢相信,电影中的葛薇龙竟然说出了“爱得卑微”这样的台词,那之前网友嘲笑马思纯对《第一炉香》的读后感“爱不是一个人的卑微,而是两个人的勇敢”,完全是“冤枉”马思纯了。因为就连许鞍华、王安忆,都不免把小说解读成“爱得卑微”的故事。

再这么一看,也别嘲笑电影在抖音上的营销走的青春伤痛文学的路数。“这个秋天,有海浪,有微风,唯独没有你”“爱是无痛又痛彻心扉的痛楚”等文案,与电影里葛薇龙的人设是契合的,的确是一脸要死不活的她可能会说出的台词。

3荒腔走板的续写

小说里并没有婚后生活的详细书写,但电影用了画蛇添足的半个小时,把葛薇龙与乔琪乔婚姻的琐碎和不堪抖露出来,活生生的“八点档”剧情。

葛薇龙一觉醒来,看到乔琪乔搂着比基尼美女海中共游;发现乔琪乔“狗改不了吃屎”,自己的卑微换不来他的回心转意,葛薇龙又哭又闹掌掴乔琪乔;新婚蜜月期,葛薇龙陪司徒协去上海出差,真正过上了帮姑妈“弄人”、帮丈夫“弄钱”的生活,这一边乔琪乔调戏姑妈,又想强上女佣……

续写的桥段

许鞍华宽厚温润的心境,家长里短的拉锯,以及事无巨细的叙事,在某些电影里是巨大的优点,比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明月几时有》。但遇到张爱玲,就变成了一种“误读”,把张爱玲克制又悲凉的“传奇”变成了香港八卦杂志上的读物,哪怕讲故事的格调高了不少,但终究是狗血,是奇情,是八卦,固然也有满纸荒唐的悲凉,但无甚新意,也深度不足。

小说结尾,也是电影结尾那一场新年逛街的戏,是最悲凉的时刻。水兵把葛薇龙当成妓女,乔琪乔说:“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葛薇龙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乔赶紧反驳让她别胡说。葛薇龙承认她说错了话,继而她又补上一句“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泪水挂在她的脸上。

小说与电影的况味,仍有巨大不同。电影里是“爱而不得”,所以电影最后葛薇龙对着车窗外大喊“我爱你,死没良心的”。我相信,每一个读过小说的观众会对这一幕大受震撼,这大喇喇的疼痛青春的台词怎么乱入了!

小说里是清醒的堕落产生的绝望。葛薇龙知道自己虚荣、愚蠢、幼稚、被欲望驱使,但她的肌肉深深地嵌入了欲望的栅栏,她挣脱不出了。这是莫大的悲哀,看着自己经受岁月的凌迟——早晚会老去、迟早被抛弃,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自轻自贱地自嘲,过一天是一天。

一个被欲望绑架的故事,才是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故事,欲望是本能,清醒的堕落频频发生。电影要讲抓马疼痛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但把张爱玲改成这样,实在是对张爱玲的巨大浪费。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6 ) 没有俞飞鸿,就是《喜宝》

许鞍华好像看过原著,又好像没看过。

你说她不符合原著吧,她对白又是大段大段照搬,该有的情节她都有。

念台词的时候好像除了俞飞鸿在认真演其他人都像在玩一样,张钧甯那个台湾腔我真的像在看顾里。

睇睇那段戏你对整个故事主旨有推动作用吗?梁太太勾引卢兆麟那段戏我仿佛在妓院?有那么轻佻吗我真的服了。加几场情色戏码就是色戒了啊?最后那一段看夜市灯火是我个人印象是原著里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衣服被烧这种小细节你照搬原著情节但是拍出来葛薇龙当时那种心情了吗?看到被卖的女孩被英国军官带走的那一段,对于那些被卖的女孩子的描写搞得像是浪荡妓女一样的戏码。

我不得不去对比色戒,都是改编张爱玲,都是短篇,王佳芝最后让易先生走之后坐在人力车上的对话,她的绝望和葛薇龙最后的心境何不类似,两个出来的效果真的天上地下,让我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许鞍华的“张爱玲魇”。

不是谁都能拍张爱玲的,威尼斯终身成绩奖给许导的勇气,别最后让观众在电影院觉得不可置信。

 7 ) 掉进张爱玲里出不来的许鞍华马思纯

任谁都不能拒绝演一回张爱玲小说女主角的诱惑;我天!祖师奶奶写的小说,肯定只有最顶级的导演敢拍,配上顶级投资顶级阵容,华语界最好的服化道灯光摄影音乐,全拿来烘托你一人。

正如葛薇龙走进姑妈为她准备的衣帽间,一件件华服目不暇接,是天堂,亦是陷阱;

薇龙会被富贵金粉吞噬,马思纯则会被观众的唾沫淹死,谁叫张爱玲太会写人,普通人内心的那点小算计、小虚荣全都写透了,又化作缤纷的色彩和气味,沁入读者心脾,已经有个鲜活的想象在那里,稍偏离一寸半分都不行。

当初关锦鹏《红玫瑰与白玫瑰》选择的陈冲叶玉卿让人拍案,李安《色戒》千选万选挑出一个汤唯更是神兵天降,唯有许鞍华一次次拍张爱玲,一次次差强人意;

其实纵观许导作品,那气质本来就和张爱玲不是同一路数,却不知她为何如此钟情于张?当然,喜欢张爱玲太不奇怪,但没有几个人敢标榜自己懂得张,难道是同样生于大陆旧式家庭之后流离香港的遭遇令许鞍华特别能够以张爱玲自况?

可张爱玲是什么人?光是“张”,“爱”,“玲”3个字打出来,就立刻有无数烟波云雾缭绕眼前:蓝蓝绿绿的鸦片香、红红黄黄的胭脂水粉味、滑腻腻的丝绸面料触感……她是海派也传承京味,她是小资也是先锋,她是洋气的也是古意的,她是新的也是旧的,她代表了太多东西,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众人都兴冲冲跑来舀水,却分分钟有掉下去出不来的危险。

所以侯孝贤说他是乡下人,拍不了张爱玲;李安说他险些被张爱玲吞噬;愈发衬托的许鞍华一腔孤勇,反倒是这个女导演最豪迈大气,甘愿自砸招牌去拍张爱玲,不论是早期的《倾城之恋》还是现在的《第一炉香》,我看到的是一种忠实,一种就算她的理解有偏差也不忘尽力还原著作的忠实。

她会明明白白地拍出白流苏在小说结尾踢蚊香那么细节那么日常的一个动作,也会因为“第一炉香”这个名字而真的就把一个香炉搬到电影开头;从电影选角来看,许鞍华的中国文学修养似乎并不好,但她依然是努力在还原了,她可能搞不懂“上海女人是粉蒸肉”但她至少看到了那“呆滞”。

马思纯至少能演出“呆滞”。

太嫉妒她,可以永远瞪着那双无辜的大眼睛在杜可风的镜头里摇来晃去,她穿上宝蓝色丝绸连衣裙在雨中45度看天,坂本龙一给她配乐,梁洛施张钧甯都素素淡淡地来衬她,

电影里俞飞鸿当她姑妈,电影外蒋雯丽是她姨母,她本就是名利场长大的小孩,从北京走到香港,从《大宅门》走到《左耳》,凭《七月与安生》跻身为圈中红星,直到碰见张爱玲,终于栽了。

不知当马思纯患上抑郁症,义无反顾爱上风评极差的乐队男友时,蒋雯丽是否有私下指点?——“你这个人呀,脸又嫩,心又软,脾气又大,而且一上来就动了真感情,根本不是这一流的人材。”

如果不把《第一炉香》当作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艺术,而是代入进这整个项目本身,你会发现许鞍华不伦不类的卡司搭配正是姑妈那个香港半山别墅“中西合流”的绝佳写照,马思纯就更是娱乐圈里的葛薇龙了,两个女人徜徉在张爱玲这口异香四溢的井里,陶醉了,出不来了,也不能怪她们,毕竟李安也是九死一生费了好一番功夫才爬出来。

最后出来的成品就如同葛薇龙和乔其乔那场诡异的婚礼,新郎新娘是错位扭曲的,左边有操盘手姑妈算计着,右边有金主司徒协裹挟着,乍一看热热闹闹豪华精致,实际上是你也插一手我也做一脚,钱是不缺了,但也成了荒腔走板。

然而我还是钦佩许鞍华的坚韧和魄力,无论如何她是把张爱玲搬上大银幕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主旋律氛围里,简直是双重的勇敢;她本可以继续拍她那些小人物,继续拿奖坐稳她威尼斯终身成就的宝座,马思纯也可以去拍古偶拍红色题材走上一线女星的位置,可她们偏不!一个是赌上了自己一代大导的晚节,一个是赔掉影后的口碑,被张爱玲诱着哄着,在作品里尽情展露了身为普通人而不是大导影后的小心思,造就了全民吐槽的狂欢,这是一种有别于欣赏第八艺术的当代娱乐;张爱玲的生命又延长了,想必她自己也不愿总呆在冷冷的神坛,香马上要烧完,趁早嗨一把,时代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8 ) 混血的乔琪乔,混血的《第一炉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陀螺电影

本文作者:陀螺电影威尼斯特约作者 Campari

因为疫情的原因,全球的电影行业备受打击,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被迫取消,威尼斯是在欧洲解封之后第一个打开影院大门的电影节

受疫情影响的威尼斯电影节

意义虽然重大,片单质量却不能与这意义相匹配

从2号开幕到8号《第一炉香》首映,称得上好片的一个巴掌都数得出来,完全比不上往年的爆款连连。

《第一炉香》主创在威尼斯

许鞍华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履历并不突出,真正进入威尼斯主竞赛的也只有《桃姐》一部,连带入围柏林主竞赛《千言万语》和《女人四十》加起来三部。

这次《第一炉香》也是以非竞赛展映的身份来到威尼斯电影节的。

许鞍华在威尼斯

鉴于国内观众一直好奇电影的质量,首先要说的是,《第一炉香》不仅有彭于晏,马思纯,张钧甯,俞飞鸿和范伟这些华语顶级演员,

而它的制作团队是也全明星阵容,编剧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摄影指导是杜可风,原声由坂本龙一完成,声音设计是杜笃之。

电影完成度很高,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张爱玲的小说《第一炉香沉香屑》。

原著的故事发生在动荡的年代,高中少女葛薇龙和家人从上海逃到香港避难,却因为即将花尽积蓄,被迫返沪。

葛薇龙想到回到上海还要重新读一年高三,心有不甘,于是求助和家人关系交恶的姑妈,期盼能完成学业。

马思纯 饰演 葛薇龙

姑妈继承了亡夫的万贯家财,坐在半山的大宅邸里,脑子里每天都在盘算着一些皮肉交易,见到清秀娇柔的侄女送上门来,难免不想把她收入麾下,供自己驱使,勾引男人。

姑妈的家中,葛薇龙结识富家子弟乔琪乔,尚是欢场学徒的葛薇龙,马上对乔琪乔倾注了无限爱意。

而中西混血的乔琪乔,虽然一事无成,却是床笫间的将军,和姑妈府里上上下下都有染,自然不肯为葛薇龙停留。

乔琪乔需要一个长期饭票,而葛薇龙又有富商倾心,姑妈为了留住这两个体己的亲信,瞅准了空档,促成两个人的婚姻,一场畸形的关系就此展开。

电影大部分还是忠于原著,只有少数背景解释性的地方是夹带私货。

彭于晏 饰演 乔琪乔

“混血的男孩子,总带着一点阴沉,又有点丫头气。”

亦如那座混血的城市,乔琪乔的角色天然就是香港的代言人,许鞍华在原著基础上,又增加了他和父亲关系失调,异族母亲缺失的设定,透过这一层浑然天成的映射,只要四两拨千斤,就能把她想传达的信息借乔琪乔之口传达出来,

因此,乔琪乔的角色和台词因此也更值得玩味。

许鞍华

也不能怪许鞍华夹带私货,许鞍华从香港新浪潮时期(1978-1984)在影坛活跃至今,四十几年的从业史,可以算著作等身,曾六次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带出过如关锦鹏这样的知名导演。

在她洋洋洒洒二十几部电影里,香港一直是最大的主题之一,

许鞍华获得本届威尼斯终身成就奖

早在八十年代,由于时代和环境等各种原因,她对于香港的思考必须规避审查的风险,让她的电影能够在更广阔的市场发行。所以她向来在采访里向来都是三缄其口,不肯做出过多解释

但是结合不同时代的情景,也不难在她的作品里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倾城之恋》剧照

香港早在新浪潮时期,就借助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呈现香港当下社会的问题。

时间上有《倾城之恋》,借用几十年前的旧事来映射当下的身份危机;

《投奔怒海》剧照

空间上有“他城说我城”,以《投奔怒海》里的越南作为她呈现香港问题的“飞地”;

《天水围的日与夜》剧照

地缘上,通过天水围的一个报道,把目光投射到陆港矛盾最频繁的交界点,诞生了两部《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天水围的夜与雾》;

《桃姐》剧照

社会阶层上,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拍出了香港社会底层的《桃姐》。

改编往往是对当下社会境况的一种阐述和批判,香港是一等一的混杂之地,多种语言,多种民族,多种身份,乔琪乔混血的身份迷思,也是一个在香港电影持续了几十年的讨论,电影里并没有给出一个解答。

许鞍华镜头下的香港

早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个讨论就出现在各种文化作品里。

那时香港诞生了一种本土认同,非中非西,只对香港这个地方拥有归属感,香港电影新浪潮期间的很多作品都承载着这个本土认同。

《第一炉香》剧照

这种本土认同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之后,和中国人的认同不断融合,碰撞,互相影响,至今也没有一个成型的结果,或者多数人也和乔琪乔一样,不想结婚也不想自立,只想保持自己现在的生活到五十岁。

选角可以堪称《第一炉香》最大的弊病,乔琪乔是常年沉浸在酒色里的贵公子,即便身材匀称,也难免脚步虚浮。

而彭于晏最大的问题是皮肤黝黑,健康开朗,一双眸子精光内敛,完全不像终日无所事事的大少爷;

而葛薇龙虽然有三分无奈,却也不是案板上的鱼肉,一来一回都有自己的算计。

被马思纯受害者化过之后,葛薇龙眼角中不时流露青春片女主角的些许倔强,完全无法诠释上海“粉蒸肉”的世故和心机。

俞飞鸿饰演的姑妈

相比之下,俞飞鸿饰演的姑妈却是风韵犹存,叱咤情场,前半生以青春换富贵,后半生招蜂引蝶游戏人间,一副进阶版林有有的样子,阔绰又风尘,一笔笔皮肉关系被她拿捏的死死的;

而范伟的司徒协也是色胆蒙心,油腻到肾,不愧是受人爱戴的老艺术家。

不得不说,电影里的对白,理应是上海话和广东话并致,上海和香港这两座城市,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电影史上,都有错综复杂的联系,香港也曾是战乱时期上海华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正如原著里写的那样,葛薇龙和姑妈是上海人,其他角色也是广东人居多,吴语和粤语在华人群体中并用,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然而这一版本的《第一炉香》为了迎合更广泛的市场,角色全程都是操着一口北方腔调,完全没有以往许鞍华电影中的粤语港味

也没有《花样年华》氤氲出来的香港海派的氛围,不时出现的几句洋文也像生日蛋糕上的糖渍樱桃一般甜腻刻意,算是本片的一件遗憾。

张爱玲的小说细节繁复,读上几句就有扑面而来的画面感。

《第一炉香》的视觉呈现精美,殖民地中西结合的富豪大宅邸,旧时代的商业街,香港上流社会的精致装潢,豪门晚宴的觥筹交错,精致还原的街道和宅子,拍得却少了一丝香港,尚且不如那些庄园里的热带植物真实。

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

影片预定在香港金像奖之后上映,电影的国际销售由Fortissimo Films代理。早在柏林电影节时期,这部电影就已经进入后期制作,出现在了电影市场。

· 感谢关注·

陀螺电影

豆瓣 |陀螺凡达可、陀螺电影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

B站 |陀螺电影

知乎 |陀螺电影

大鱼号 |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陀螺电影

 短评

马思纯这一生还能摆脱“哭时强笑、含混念词”的表演模式吗?她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到了这样的表演,并在自己的脑中打上了“我这样演会很好”的思想钢印?为什么这种水准的演技能够出现在许鞍华的电影里?难道是因为这个女演员在现实生活中仿佛总会选择让自己受伤的爱情对象吗?评价一个人的身材是刻薄且不礼貌的,但一个演员,甚至她的一根头发,都要服务于角色,当马思纯的小胖手和她圆润的手臂,与彭于晏那细长的手指、精瘦的手臂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里时,我必然出戏、必然跳出了情境,并听到旁边的男观众说她真的好胖呀。为马思纯感到惋惜和无奈,她将又一次承受全部的炮火。她合格的表演时刻大概集中在最后1/5,但是那个时候观众已经饱受折磨了。

4分钟前
  • 空山
  • 还行

乔琪乔真的长彭于晏这样,葛薇龙能立马收拾行李屁颠颠回上海读完博士o>_<o&许鞍华真的理解了第一炉香的内核,放到东莞就是打工仔诱惑五大三粗的厂妹老婆出来卖供自己吃喝玩乐,哪天老婆不想干了就用这些腌臜事威胁她继续沉沦,本来可以拍成东莞的炉和香这种颇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可惜了选角。

7分钟前
  • 姬长安
  • 还行

确实没有《荞麦疯长》那么烂,但真的就是硬件升级版的喜宝了。演员是最大的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问题,但还是最大的问题……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不可思议,俞飞鸿那么美艳撩人居然要马思纯帮忙钓男人,哪怕不是直男审美都没有问题吧,无论演技还是个人魅力马思纯都被对方吊打。彭于晏又哪里阴郁单薄了,仿佛挂着健身教练名头背地做见不得人的勾当。整个电影不仅没有拍出来张爱玲作品半点精髓,还又拖拉又现代化,更是拍成台湾狗血言情剧。

11分钟前
  • 新之助
  • 还行

5分。当彭于晏用嘴去咬张钧甯头上的花,张钧甯急忙一躲,浑身的羞怯与不安,这一幕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而全片最有魅力的一场,大概就是俞飞鸿勾引尹昉了吧。是的,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始终是各种枝节,满是欲望。至于彭于晏与马思纯的部分,据说是关于爱,反而很无趣,不走心,也让人印象不深。这也是本片最别扭的地方了,更是会觉得太长的原因。倒不如放弃写爱,专心写欲,也许更好看些。不过,美术、服装、场景这些,还是漂亮的。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俩人孔武有力憨厚朴实的样子…看起来和糜烂颓废神经质的主人公一点不搭噶啊…倒像是进城务工的一对小两口…靠着勤劳的双手最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乡村绝恋

18分钟前
  • 钮钴禄哥斯拉
  • 还行

彭于晏看起来能拉五吨煤,拉完还可以去健身房给我上私教课。感觉他两不在调情,而是彭于晏在跟马思纯说私教安排计划,要想减脂今天做十个深蹲,少摄入碳水。

21分钟前
  • 暗杠幺饼
  • 还行

彭于晏说:你是我女人,马思纯回了一句:你是我男人,我在下面真觉得你们俩是我祖宗。

26分钟前
  • 汤唯老公
  • 较差

让我吃惊的是,马思纯自从《七月与安生》就一直处于不进不退的阶段,一张脸哭了就抬头望,笑了就傻不愣登,执着没有,矫情有余,这里的葛薇龙和《风雨云》没任何区别,彭于晏就更不用说了,也是样板机,纨绔没看出来,痞子混混气息十足,这两个主演,许鞍华怎么敢的,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27分钟前
  • SDI金属铜人官
  • 较差

意犹未尽,阅片观感出乎意料的不错,许鞍华对于女性视角的敏锐程度确实独到,在保留张爱玲风格的同时融入了个人色彩,欲望漩涡裹挟着男男女女沉沦,低到尘埃里的葛薇龙让人心生爱怜。角色并没有过多违和,可见导演的调教功力。

31分钟前
  • Au Revoir
  • 力荐

太胖了,真的……每一个浑圆的胳膊,结实的双下巴,两人油腻的演出都在敲打着我的心

35分钟前
  • 史矛革
  • 还行

故事是《第一炉香》,但不是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只能说和原著的感觉有一部分相像。平铺直叙过于直白,没有原著那些确切而玩味的描绘。原本最不看好彭于晏的乔琪乔,看完发现他倒是相对符合原著角色的了,实在是因为马思纯的可塑性有限,俞飞鸿的神气也过于简单不够复杂。另外蓝橙色调总觉得和故事不搭,让人总想加几笔明黄和墨绿上去,那才是香港啊。

37分钟前
  • Lelia🌈
  • 还行

彭于晏絕了!中氣十足,飽經風霜,油光發亮,初遇彷彿心機深重的健身教練,穿背帶褲斟酒的時候,活生生就是給你慶生的海底撈員工。 馬算個迷茫痛苦的正經小姐,其餘甚至對喬琪的愛也無力,導致更像在為包辦婚姻而痛苦。 片子吧幾乎是原著的角色扮演,可惜更像現代戲,角色錯了動作也生硬,感情線尤其突兀,王安憶總歸差張愛玲太多。

41分钟前
  • 心是鬆餅的獵手
  • 较差

“混血儿多少都有点阴郁,还有小丫头气”下一秒穿着紧身背心浑身肌肉的彭于晏走了进来😇

43分钟前
  • Cinnamon
  • 较差

杜可风的摄影、坂本龙一的配乐也救不回来,姑妈俞飞鸿选的真不错。(原著中说姑妈似睡非睡的眼,私心觉得上官云珠最合适了)我这两星完全给这两方面打的。王安忆编剧真的是一言难尽。张爱玲一直是唯美派的,她早期作品中的主角都是享受着浮华靡市的沉沦,第一炉香更是堕落到极点。她笔下的女人美丽并且自私,平凡并且懦弱。薇龙成这样就算了,乔其乔是什么鬼,那么阳光的小伙你跟我说阴郁??(暴风雨哭泣)还有,续写了薇龙婚后的生活是蛮残忍的,不过有一点我可以确信的是,像薇龙这样一个开始病态的女孩子,她根本不会掌掴乔其乔,这才是堕落的最悲剧的意义,她爱得连自己都没有了哪来的爆发。薇龙的未来是陈白露,她的存在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干嘛要用这种破坏美感的方式表现呢,你是要表演娜拉出走吗?

44分钟前
  • 阿May
  • 较差

爱玲的处女作说的是一个殖民地版本的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一个自愿沉沦于情欲财富的女人,用低到尘埃的爱情包养了一个渣到无法复制的男人。张的狠毒之处在于她把这个女人的虚荣幼稚自愿成为交易对象的内心活动一片一片掰开了给你看,然后以第三者视角不动声色地缝合起来,让你在错愕叹息之中思考女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写法,作者没有去阻拦葛薇龙的堕落,没有给她机会去反思反抗,把她的未来留给读者去畅想。难怪当年鸳鸯蝴蝶派老大周痩鹃阅后拍手称赞,也从侧面证明了许鞍华的段位和张相比低了不是一点半点。威尼斯终身成就也遮挡不住她文艺女青年的浅薄底色。

47分钟前
  • Joebacktolife
  • 较差

这个选角简直了,中年版的吧?姑妈和侄女同框的镜头太惨烈了,显得马思纯更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了。彭于晏也是,黝黑的皮肤➕壮硕的腱子肉➕无法忽视的抬头纹,像干苦力的挖煤工人。两人在一起就像是富太太家的老妈子和伙夫在偷情。。虽然我很喜欢俞飞鸿,但既然请了马思纯,为什么不请蒋雯丽?

51分钟前
  • 🧝🏻‍♀️
  • 较差

马思纯能演张爱玲的故事么 错愕

52分钟前
  • susieshinely
  • 较差

许鞍华拿错了剧本,张钧甯走错了片场。最后一个镜头,马思纯一脸决绝,探头出车窗,我以为她会说,乔琪,我们都回不去了,因为,我要去延安!

5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较差

葛薇龙的宵夜是一大盘炒面和一大盘虾饺烧卖双拼(足足有9个)你敢信?

56分钟前
  • 沈鱼藻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