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之地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哈蒂兹·穆拉托娃,纳齐夫·穆拉托娃,侯赛因·萨姆,柳特维·萨姆

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卢博·斯特法诺夫

 剧照

蜂蜜之地 剧照 NO.1蜂蜜之地 剧照 NO.2蜂蜜之地 剧照 NO.3蜂蜜之地 剧照 NO.4蜂蜜之地 剧照 NO.5蜂蜜之地 剧照 NO.6蜂蜜之地 剧照 NO.13蜂蜜之地 剧照 NO.14蜂蜜之地 剧照 NO.15蜂蜜之地 剧照 NO.16蜂蜜之地 剧照 NO.17蜂蜜之地 剧照 NO.18蜂蜜之地 剧照 NO.19蜂蜜之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33

详细剧情

  鲜黄衣袂点缀马其顿偏乡的荒芜,与悬崖上野生蜂蜜琼浆的金黄相辉映。喀迪丝是欧洲大地最后一位女采蜂人,与抱病半盲母亲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坚守「取一半、留一半」黄金定律。游牧民族一家突然欺至,打破宁静生活的不止是七个孩子与一众牲畜的喧闹,还有疯狂掏尽蜂蜜的贪婪,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肆无忌惮。历时三年静观人与蜂和谐共处的隐世生活,以自然曦光与幽微烛照辉映大地,美得教人肃然起敬。获辛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评审团大奖。

 长篇影评

 1 ) 《蜂蜜之地》与《何以为家》

这是一部剧情向的纪录片。难以想象导演在海量的生活素材面前,是如何抽丝剥茧,打造出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开始,我对并不高清的画质表示疑惑,对比起国内看得清头发丝的纪录片画质来说,它的粗糙确实有些简陋,但又莫名的和广袤荒凉的漠土之地、和漆黑房间内油画般的画面相得益彰。 3.7日接连看了《何以为家》和《蜂蜜之地》,主题并不相同,但都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同的生活。当生存成为一件难事,他们身上的理性就更加闪耀了。 蜂蜜之地里,除了敬畏自然的主题之外,我还看到了很多。可能这就是生活吧,不像剧情电影那么主题鲜明,生活就是这么错综复杂。 里面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值得玩味。有一个细节是他们在集市上看到摔跤比赛,回来之后小孩子们就开始互相摔跤。儿童的模仿能力是无比强大的,所以会有那些模仿小猪佩奇模仿地惟妙惟肖的帖子。教育恰恰又是从父母开始,这又可以延伸到阶层固化问题… 儿子维利完全赞同女主“留一半,取一半”的理念的,但是当他试图劝他爹时,又是什么结果呢?只有反驳、责骂、强迫劳动。而这个父亲和收蜂蜜的商人还有这样一段对话:“一年一个孩子?” “一年一个,孩子就是希望。”这个片段又可以想到《何以为家》中,呼吁没能力养好孩子的父母们不要再生了。生育和教育,完全是两码事。这样的生育,就像扩散病毒一样,带给孩子灾难,带给父母灾难、带给国家灾难。

再记录两个美好的画面:女主荡秋千欢呼的时候、女主和维利爬山的剪影,一个是动态美,一个是静态美。

 2 ) 你说这是纪录片?

很难相信《蜂蜜之地》是纪录片。

它有剧情。当然,讲故事的纪录片很多,可起承转合有如《蜂蜜之地》般工整的吗?大半故事片也没这等水准。

镜头里的人太自然。说他们不是演员?确实,他们没演员好看,可导演能教,就像《罗马》里的女佣。

好比《一个都不能少》,《蜂蜜之地》一定是大师执导的素人电影。

赶紧查查百度、豆瓣,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卢博·斯特法诺夫,没印象,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两位都是北马其顿人。北马其顿?这个欧洲角落的存在感,似乎仅来自邻国希腊间歇爆发的声讨。

出乎意外。然而,籍籍无名不是拍不出好片儿的标签。

《蜂蜜之地》何止一个“好”字了得,它简直树立了纪录片的一种典范。如果它真是纪录片。

讲人讲事的纪录片,可以拍得比故事片还有故事。前提是,敏锐意识到所摄人和事的戏剧性。基础是,三年跟拍,超过两千小时素材积淀。还需要些技巧,一,用拍电影的心摄影;二,不要影响拍摄对象,让他们把拍摄者当草木砖石般的存在。

尽管,创作团队——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和一个音效师,做好了全部,仍难相信《蜂蜜之地》是纪录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不就是《蜂蜜之地》?它如果是纪录片,肯定是天成之作。像蜂巢流淌出的蜜,晶莹、柔滑、甜香,如此美好之物是一群“嗡嗡”的杰作?是,也不是,是自然的恩赐。

看过《蜂蜜之地》,想有位养蜂的朋友,想知道咬一口带蜜的、黄澄澄的蜂巢什么滋味。

 3 ) {香港电影节}主创人员答观众问

一、女主的现状

我们至今与她保持联系。我们在旁边的村庄买了一个小房子送给她。她有一两个兄弟在临村,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她的愿望。

二、故事背景

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时期有很多土耳其族裔迁到马其顿地区居住。

二战后,马其顿属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五十年代,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协议,互换在对方国家居留的本族人。所以马其顿有很多村子一下就搬空了。故事的女主角就是没有回土耳其的土耳其裔,她的村子里只剩她一户。

故事中搬来的新邻居是一户游牧人家。他们的来源不明。

三、故事是否有剧本,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本来的打算是拍短片,拍摄有关该地区的环境——因为河水改道,村庄的变迁。几年前我们先遇到女主的哥哥,他也养蜂,后来我们才见到女主。

我们最早拍摄的镜头之一是女主打开蜂巢,说‘我拿一半,留给蜜蜂一半’。这启发了我们把它用做一个主题。(这也是联合国提倡的一种环保理念)

一开始六个月我们只拍女主和她的母亲。我们等着故事转机。当游牧邻居搬来,我们意识到这是明显的冲突。从这儿开始,我们有了故事情节,这场冲突也是第二个主题。我们拍了他们两户人家一百多天。

在片中我们也想取得平衡:一半关于自然,一半社会。

从最开始有想法到成片,前后拍了三年,有两千小时的影像。

四、创作人员

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一个音效师。平时只有四个驻扎在那个村,因为没有水电食物,大家需要轮班。

问答结束后有品尝蜂蜜环节

蜂蜜好鲜美。

 4 ) 欧洲大地上最后一个女养蜂人的生命之歌

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记录片,很喜欢。

这部纪录片曾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记录片评审团大奖,是主创团队历经三年拍摄。三年积累的素材,最后剪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虽是记录片,却有了剧情片的质感。

荒凉大地上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性的贪婪如何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生命和死亡是怎么回事…

乍一看,这部纪录片似乎要探讨的,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随着荒凉大地的山峦起伏以及养蜂人鲜黄的裙袂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个在悬崖上采野生蜂蜜、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的女养蜂人还是牵动了我的心。

理念是苍白的,但总有人把它过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她秉承着野生蜂蜜,自己拿走一半留一半给蜜蜂的古老信念,靠卖蜂蜜的钱去市场上换取生活物资,维持着她和母亲的生活,也维持着这个荒漠之地的微妙平衡

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匮乏的物质生活没有让她的心变得粗粝,她还葆有乐观和善良的品质

她喜欢穿亮丽的姜黄色衣服,喜欢唱歌跳舞,会在市场上买回染发剂给老母亲和自己染发、这样就能变得更漂亮一些。她会给老母亲买她爱吃的香蕉,喂她吃她从来没吃过的西瓜,她也会救起溺水的蜜蜂和爬不上水槽的乌龟,关心小猫冷不冷。

至此还只是一个在荒芜之地,一个孤独的女养蜂人竭力维持生活,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

像掠夺者一样的游牧民族邻居

直到像游牧民族一般的邻居一大家子,开着破旧的卡车,赶着牛羊,带着一帮小孩把家安在了她的隔壁,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冲突也产生了

最开始,邻居一家子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热闹欢快,毕竟她终身未婚,与80几岁的老母亲守在这个山村,近处也没有其他邻居。

她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闹,让小孩抱走新生的小猫,一起去逛集市,并和其中一个小男孩成为了朋友。

但当邻居看到她是靠养蜂维持生活时,邻居也开始养起了蜜蜂。尽管她担心地告诫邻居“自己拿走一半另一半留给蜜蜂”这条生存法则,但贪婪的邻居为了获取更多卖蜂蜜的收入,将这片土地的蜂蜜搜刮而尽,也间接害死了她的所有蜜蜂

她独自一人,难以和一个七口之家抗衡,只能在老母亲面前掩面哭泣,说起要是自己当初结婚了,是不是现在不会这么无助?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也为女儿难受,只能说,他们会遭到报应的。

邻居一家确实遭到了报应,他们养的一大群羊,因为照料不力,死掉了一半。随后不久,他们又迁移走了。

冬天来到了这片荒漠之地,她在简陋的屋子里和老母亲枯坐,闪烁的烛光映在她的脸上。她在想什么呢?她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没有结婚,而是在这片荒凉之地养蜂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呢?

邻居一家搬走了,这片穷山恶水之地,又只剩下了她们。而年老体弱的老母亲,终究没有熬过这个天寒地冻的冬天,她举着火把在山村里奔走,止不住地流泪。

纪录片的最后,是春天来了。她带着狗子,在悬崖上采到了新的蜂蜜。狗子也为金黄的蜂蜜欢欣雀跃,熬过冬天,春天依旧是金灿灿的

纪录片在这里就结束了,而我仿佛参与了在遥远荒凉的马其顿山村,那个女养蜂人的人生。虽然她和我的生活毫无交集的可能,也千差万别,但我的心确实被她牵动着,很想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令人欣慰的是,在豆瓣上看到主创团队说,他们已经为养蜂人在自己兄弟村子的隔壁买了个小房子,她不再独自一人守着这穷山恶水了,而跟家人住在一起,也一直是她的心愿。另外,他们也建了一个募捐网站,所有募捐者,都会收到来自蜂蜜之地的蜂蜜。

也许不是所有怀着温柔善意的人,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能听说她现在过得不错,也算是一种极大的安心和宽慰

公众号:银河系降落伞

 5 ) 贪婪豢养野兽,敬畏驯养温柔

接近完美纪录片的样子,客观,真实,冷静,沉默,似它如诗一样的镜头下纪录的流蜜之地,四季轮转之中忠实地执行着生命的轮回。那些肃静而粗粝的画面,是一扇窗,通往被人类遗忘之地,那里既有漫长隆冬的落满雪的荒原,也会有春来时绿野如披的生机。在这部影片之前,我从不曾意识到,地球一隅那片名叫北马其顿的土地,他上面诞生过怎样的伟大与荣耀,如今就衰败为怎样的萧瑟与荒凉——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尽管人们早已熟读这样的诗句,却不知道自己所知的甚少,甚至于对一片土地的衰落视而不见,直至任由它从大陆崩落成为废土。为什么我们仍旧一次次将眼睛投往陌生的荒野与自然,不过是因为它将重新令我们意识到,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往往过于傲慢。

但唯有在极地之中,人性的恶与光,是最赤裸与坦诚的。

当哈迪斯穿着一身鲜黄色的衣裳走过山脊与原野,夕阳金黄,蜂蜜流金,在这片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的土地上,广袤鲜活得可敬,越发显得人的渺小。这片被遗弃的土地,最终只能以蜂蜜作为村庄最后的留守者的馈赠。而哈迪斯回赠的,是她轻柔地吹拂着落在手上的蜂,并致以长久的凝视。

我讶异于马其顿大地的自然的丰饶,也讶异于最后的养蜂者生活的质朴与匮乏。昏黄的煤油灯是唯一的光源,从昏暗的石屋中游移时,宛如中世纪修道院的清苦。孤苦的养蜂人,与孤苦的老人,在犹如置身于伦勃朗油画之中的黑暗里,发生着艰涩的对话。

“我出不去了,我现在就是一棵树。但我不想死啊,还能吃着面包喝水的呀。”

而身为养蜂人的女儿,脸上也早已被时间的沟壑刻出风霜。亦只能无声地,扶着枕在膝上的母亲,眼睛望向光明处。

在黑暗屋子里的养蜂人,我始终觉得她是被束缚的,那里沉重,只能面对死亡的追问。但走到阳光里来,一切都变得从容。我甚至觉得当她轻声语着“恩赐,上帝的恩赐”并掀开石板的一刻,她更自在。她熟悉且信任蜂群。这一切,建立在她克制而自省的取蜜中。“你一半,我一半”,是索取,是理解。人要活,蜂群也要活,越是见识过生活艰苦的人,越懂得体谅生之不易。

若故事就这样静静地流淌,我也能静静地就此看下去。但安静总显得太谦卑,容易被不问自来的冒失者冒犯,于是才有了游牧民族一家的聒噪造访,一来便自顾自地兴土木,粗暴地制服反抗的畜牧,粗暴地吆喝着彼此,无意识地粗暴地鸠占鹊巢,简直像现代社会的缩影。

而我无意去批判他们,只因人挣扎在生存的底线上,便顾不上体面。但深一层想,又并非只是体面与否的问题。即便如养蜂人,又何尝不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只是如生俱来的纤细与怜悯,会带来以己及人的温柔的取舍有度,不必谈迂腐教条的和谐共生,亲自躬耕于自然的人自有朴素的世界观。

不知有多少人留意到个中所有进食的场面,除养蜂人母女啮食般小口小口缓慢、珍而重之地进食,所有人都在对一切的食物大快朵颐,贪婪、不知克制,“像国王一般”,却分明与野兽一样,令人不得不想起《千与千寻》里因欲念被放纵成为怪物的无脸男。蜂蜜采购者一次次将手伸向如流金般的蜜糖,大口大口进食,食欲就如同贪念一般不会被填满。更惊心的是游牧人家最小的婴儿,即便是这样小的孩子,它所习得的生存之道也只是抓住眼前一切,咀嚼,吞食。

这仿佛现代启示录一般接近寓言,为果腹而对万物不存在慈悲之心的人,将生育子女视作财富的人,将子女如同牛羊般随意吆喝的人,这样的人被欲念驱使着豢养着产蜜的蜂,本应温驯的虫被贪食的漩涡驱使着,最终成为自保的残暴的兽。人口陷阱与资源诅咒,成为了一柄悬在所有生物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们早应该学懂教训,“自然世界尤如层层咬合的齿轮,精密运作,维持微妙的生态平衡,每一环的断裂都会引起失衡。人类的大幅进步通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这个隐患迟早会反加于人类”,这是在读《大自然的社交网络》一书时,看到黎戈写的评论,谁破坏了这恰如其分的平衡,谁便承受恶果。

所以才显得养蜂人的可贵,她的职业、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无不是这片大地上划过的最后一颗残星。在掏出蜂巢时轻声哼唱旋律的人,用树叶的末梢救起即将溺亡的蜂的人,耐住寒苦与孤寂守护着家园与母亲的人,当超脱于一切表象还原到个体时,她仍然是一个感情充沛而温柔的女人。当她简朴的道有了邻家小男孩为追随者,她和他共同跋涉过齐腰的河,穿梭于飞舞的蜂群,沐浴在烈日余晖中共同归家,在山窟中以火把的火花作流星追逐,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里是她最不孤独的瞬间。

那是她脸上最后一次显出欢愉光彩的时刻。

被更年轻的、非血缘的孩子理解,以此带来的羁绊,这份理解,太能够慰藉渴望家庭与生命的温情、即便隐蔽于黑暗也追求美的养蜂人了。

但故事至此急转直下,蜂群死去、水源干涸、人去楼空,甚至失去了她感情上唯一倚恃的母亲。再回想起她们隆冬深夜的对话——

“春天,春天,你能想象春天到来的样子吗?”

“春天,还会有春天吗?我已经历了太多的冬天了。”

在过于萧瑟的冬原上,人的生命的枯荣与万物并没有什么不同,老得如同一棵树的老人,在死亡前甚至会连都春天的想象与期盼都失去的。所有的生命就在仿佛永不会过去的严寒,凄惘而茫然地奔赴属于他们的结局。握住病殆母亲的手的养蜂人,她是否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也会如此寂寂地消亡。

幸好,春天总会再来。死去的魂灵与春天,都将一次次在轮回之中重逢。当朝阳与植被再一次覆盖上马其顿的大地,养蜂人带着她的狗再一次被蜂群牵引着,寻到了金黄的蜜。当光再投入那双橄榄灰与琥珀色共存的瞳孔之中,我久违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尊严。

贪婪的人养育残暴,温柔而敬畏的人驯养温柔,世上之事大抵如此。你呢,你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6 ) 天然长出的电影

这是更名为北马其顿之后的这个巴尔干小国,继《暴雨将至》后第二次进入奥斯卡视野,且破纪录的一下拿到最佳纪录长片和最佳国际电影两项提名。前年,倒也有过关于中国高定设计师郭培的一部纪录片《明黄禁色》,代表新西兰申报过最佳外语片,但并未获得提名。

《蜂蜜之地》记录了巴尔干山谷里一对老母女安静的终时守候。母亲几近失明又半身不遂,每一次伸张都像是将要了老命般痛苦而吃力;女儿年过六旬,迄今未嫁,常年从树林里刮取天然蜂蜜,以换取微薄生活来源。早自二战后,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就开始了人口互换,而母女俩就是始终没搬走的土耳其人,甚至于整个荒芜的村落里也就只剩下她俩和几只猫,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是女儿偶尔去首都斯科普里的集市上卖蜂蜜。 一家可能是阿尔巴尼亚裔的牧民吵闹着闯入,山谷喧嚣着愉快起来,也从生产资料到生产方式上产生矛盾。始终更懂蜂巢规律的女人注定是这儿的主人,也注定被山谷永远束缚。牧民离去,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依然只剩下两个老妇和几只猫,以及四季交替中亘古不变的山谷声响。 这种有着民族学背景的生活流记载,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常见题材和景象。当然,北马其顿的制片人拍得更精致、清晰,并饶有诗意。对于看惯了欧亚文艺电影或新闻题材纪录片的学院评委,这类纪录或许给他们一个陌生而新鲜的异域吧。

 7 ) 古老的天真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非常好笑段子,说是斯洛文尼亚确诊很多,不知道齐泽克先生过上了他理想中的后启示录电影场景式生活没有。如果我们短暂地忘却人间疾苦,2020年的这场疫情,真的很像一场对全人类的启示录。里面有一种对人类发展至今引以为豪的所有因素的全面嘲讽,经济增长,民主国家,自由个体,科学教......

人类文明也许倒过来才文明,在北马其顿的一个遥远的村落里,生活着这样的一个女人,她好像活在文明的起点上,但却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人类的希望。

《蜂蜜之地》讲了什么呢,一个跟85岁老母亲相依为命的女人,生活围绕着蜜蜂转,她在大自然里寻找蜂巢,然后收集养殖,她没有现代化的工具箱,在墙上挖洞,用瓦片,泥土为蜜蜂建立藏身之所。采蜜的时候嘴里永远念叨着「take half,leave half」。她在经验跟耐心里仿佛收获了跟蜜蜂的沟通能力,蜜蜂也并不会蜇她。一罐蜂蜜可以卖十欧,进城卖掉,换取生活必须品。

她85岁的母亲因为生病,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卧在床上,在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里,她跟母亲几乎都是在拌嘴中度过,但作为女儿她也努力地讨母亲欢心,给她吃香蕉,给她买羽毛扇,喂她蜂蜜,在静默的黑夜里,她会点亮蜡烛,在母亲床前,拉住她的手跟她轻声交谈。她会问母亲「等你走了我怎么办。」超越日复一日的护理关系,母亲依然有母亲的温柔和力量,女儿依然有女儿的迷茫和伤心。冬天会格外辛苦,她需要砍柴,生火取暖。下雪的时候,拿外面的积雪煮水喝。坐在火炉前,撸猫,嘴里会时不时的冒出歌谣,期待春天的到来。然后母亲也还是没有等到下一个春天到来。

现代人的死亡好像总是充满了意外感和破坏性,充满了违背自然的特征。但我却感受到Hatidze母亲的这场死亡,如此合理跟坦然,跟四季的更迭和大自然万物生灭一样。里面充满了时间,经验和在场,仿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母亲的死亡里有一种推动着Hatidze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

与Hatidze的孤独生活相对的是她唯一的邻居,一大家子,这一大家子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共同劳作,用更进步一点的方式养蜜蜂,有一群牛,有拖车,有庄稼。这一大家子,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一大家子在一起疯狂地互相诅咒跟吵架,虽然大批量购买蜂蜜的资本家已经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贪婪也让他们开始不顾及自然规律,过量采集蜂蜜,但这破怀里依然带着自我怀疑,这从男主人顾虑的神情里也可看出,他对自然的信任大于对资本家的信任。但他们还算幸福,因为他们依然在大自然跟艰苦的劳动里养育着自己的后代。

现代人拿太多不同的标准是判断better life,但无论哪种标准,在这蜂蜜之地上生活的人,可能都会被认为是一种艰苦滞后的生活形态,我们有现代医学去解决疾病,有工业化和各种机器去避免劳作之苦,我们逃避亲密关系,有一万种意识形态去解释个体性。但我们节省下的精力,体力,感情,却无所适从,我们无法解决无聊,无法解决爱无能,无法解决贪生怕死。

费尔南多佩索阿有一句诗我读完很喜欢,一直忘不掉,他写道:爱是永恒的天真,而唯一的天真是不去思考。我觉得能够这样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幸运且有better life的人,Hatidze在我看来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短评

大自然如此地公正,她即无私又严厉。而人类,也曾经如此温柔坚强地活着,做为大自然的一员。// 看完了想养蜜蜂,想要住在小山村里。

8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从前面的欢歌跳舞、荡秋千、听广播音乐,一片生机的蜂蜜王国,到最后的蜜蜂死掉、人去楼空、孤身寡影,生活瞬息万变,Honeyland并无甜蜜。老母亲的离去,把银幕之外的我彻底击溃,要知道这是纪录片啊,孤苦老人是我的软肋。“经历太多的冬天了,你想象过春天的来临吗?” @第22届上影节

1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导演一定有巨大的素材量吧,可以把纪录片的素材剪得跟剧情片一样精彩,素材足够撑得起细腻的叙事节奏。这个女人在镜头前太真性情了,有着非常美好的人格,让人不自觉地为她担忧,为她难过。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NDNF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诗。两位导演在映后表示他们至今都与片中的女养蜂人保持着联系,并用该片获奖拿到的奖金为她在附近的村庄里买了一栋房子。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募捐网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来自honeyland的蜂蜜。银幕内外都是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18分钟前
  • xaviere16
  • 力荐

看到几度哽咽。导演映后会结束,和导演擦身而过,礼貌性但也是真诚地表达了对片子的喜爱。他说要尝尝他们带来的蜂蜜吗,我就笑了。

21分钟前
  • Hazel
  • 力荐

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奄奄一息的老母亲,嘴上偶有小抱怨内心却不舍母亲连续的亲吻;她用善意迎接了突然闯入的邻居一家,被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蜂蜜之地却依然疼爱着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她也染发爱漂亮,她也爱小猫小狗,她虽为没有后代而惋惜,但深深爱着她的蜜蜂。无线电接通了电台,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划过天空,现代文明似乎慢慢进入这片荒漠,但女养蜂人用最质朴善良的心守护着毫无杂质的人生,无论灾难丰收还是生离死别,再多难熬的冬天也会迎来春天。呈现出强剧情却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展现着极其动人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上影节第一部五星送上。

22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孤独的喀迪斯是一位住在马其顿山谷间的养蜂人,她和蜂王约定:「你一半,我一半」,靠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喀迪斯的生活也还过得去。但突然闯入的牧民一家却打破了宁静,他们带来了孩子的欢笑,也带来了人性的贪婪。喀迪斯慷慨地教授他们养蜂技巧,却因为他们不断的索取,导致自己的蜜蜂没有食物死亡,冬天将至,喀迪斯和卧病的母亲将如何熬过冬天。这是今年看得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25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导演说找到这位女养蜂人拍纪录片,原计划是三个月,但是延长到了六个月,然后这一家牧民闯进了她的生活,最终这片子拍了三年。故事的连续性和戏剧性强的不像纪录片。肆意的掠夺和无尽的贪婪,最终都会反射到人类身上,只有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共存。冬天总会过去,春日到来,在灿烂阳光下的广袤土地上,愿这个女养蜂人能够继续坚强而温柔地生活。

3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力荐

最近读《人类简史》让我变得谦卑,不再觉得现代生活有多么优越。在honeyland里,自然的惊人之美和Hatidze迫切要去守护自然和谐的那份温柔真让人眼红,然而她也没有远在另一个世界,Hatidze和邻居的小孩、和母亲、和她的猫、她的狗已经足够让人做感情的投射。冬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没停过……母亲去世后,她坐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铺上,轻声与猫聊天,这一幕好像是写给我的预言,好比在泪腺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31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力荐

用三年时间安静地陪伴与记录,广袤天地间的营营众生何其渺小,毁坏力却又如此惊人,若不顾自然法则、不敬自然力量之威,短视无知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只会将灾难引向人类自身。女主真是一个太可爱的人,善意调侃母亲,善待珍爱动物,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与蛮力掏空资源的邻居显然早晚交恶,拖家带口的邻居一大家子以及搬空的村庄可以深入想及马其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貌似田园风光的背后,是各种人为破坏生态的荒凉。摄影和构图太赞了,室内打光宛如油画,室外逆光如剪影。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养蜂人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工作,因为感觉上是一年四季追着花儿跑的,永远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也有这样的养蜂人啊,人群和蜂群都在春天嗡嗡来到,留下甜蜜也留下螫痛,天气冷了就去温暖的地方寻找新的花儿……除了追赶春天的养蜂人,也有等待春天的养蜂人啊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圣丹斯大奖得主,女采蜂人的孤独小世界。导演用三年时间营造信任,让拍摄对象完全无视镜头存在,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生活如蜜,留一取一,既是影像记录也是完整故事,这样打破剧情片和纪录片分界的电影太难得~人要敬畏自然!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SIFF🔹飞机划破蔚蓝天空,卡车带来热闹邻居,旧土最后的采蜜人盼来了久违人间味道;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看似是大家族的热闹团结被互相埋怨覆盖,更在即使吵架拌嘴却也相依为命的母女面前相形见绌;白雪皑皑的马其顿平原用自然的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45分钟前
  • 澈南
  • 力荐

选了这部做首场电影真是太好了。进影院之前,我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像《人生果实》那样试图贩卖给我一种生活样本,但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主旨非常简单,就是苦楚与甜蜜,人生苦多,蜂蜜甜美。但每个镜头都像拥有呼吸,克制而纯粹,一如那一罐罐蜂蜜。我们长久地凝视一个人的脸,仿佛目睹一桩神迹一样地凝视一张脸,我们突然理解了那种苦与甜,理解了那些孤独和陪伴。我突然理解了,凝视这张脸,就是在凝视我自己。

47分钟前
  • 遇春
  • 力荐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4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原来人老了以后是分不清哭和笑的,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像哭。拍摄一部纪录片,等待比捕捉更有力,捕捉是瞬间,等待是永远。

5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自然光真美,焦糖色,黄灿灿,是蜂蜜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人在自然里好渺小,终其一生,不过也是在酿造自己的蜜。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你们说四个春天拍得好的都来看看人家怎么拍记录片的……

54分钟前
  • 力荐

有点不如预期,因为它的优秀太意料之内——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与功利粗暴的父系外来者碰撞;让拍摄对象忽视镜头存在的关系处理;编排剪辑不藏修饰痕迹、大胆选择偏剧情片的剪法,从而达成多面向的冲突捕捉与情感呈现。失手的两个地方:两户关系恶化的转折过渡稍快、现代化带来的对峙没有更深挖掘。而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看着非常朴素、宜人,却又容易让人最终淡忘了主人公生活中真正的痛苦与绝望。

5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22SIFF。几乎完美。3年2000小时的素材才会有这样的从容与紧凑。

1小时前
  • 好样的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