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记录片台湾2019

主演:内详

导演:李家骅

 剧照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1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2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3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4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5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6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13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14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15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16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3-10-05 02:33

详细剧情

  死刑犯 A,殺害好友後勒贖。死刑犯陳昱安,砍殺  父親 111 刀。死刑犯鄭捷,於捷運上隨機殺人。「死 刑犯」是司法給他們的一個標籤,但這三個人作為 人的身分卻為人漠視,而至親所背負之痛,更從來 無人知曉⋯⋯。  曾以紀錄片《起點》、《我無罪,我是鄭性澤》長 期關注司法議題的導演李家驊,這次選擇了三位犯 行各異的死刑犯為主角,有人尚在服刑,有人在獄 中自戕身亡,有人已遭到槍決伏法。在「殺人償命」 的正義大纛前,他們的命運殊途同歸,宛如報廢的 物件,但在律師、死囚家屬面前,標籤之後卻是一 個個血肉之軀。全片以平實的採訪片段與報導影像, 不拘泥於法條本身,而是深刻表達了導演對「人」 的處境的關懷,爬梳現代台灣司法死刑史之餘,也 引出了對現行體制的叩問。

 长篇影评

 1 )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是时候谈谈死刑这件事情了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文 | 黄令华

来源 |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

2020年愚人节这天,死刑犯翁仁贤伏法。新闻标题说,他的哥哥并不想领回遗体,也早已不把他当家人。这次的死刑执行约半年前,《我的儿子是死刑犯》在金马影展首映。彼时,A还在监狱中服刑、陈昱安狱中自戕、郑捷已在台北看守所枪决。

得知要与导演李家骅进行访谈后,我怀着巨大期待,蜷在床头用在线平台看了这部纪录片。纪录片平实,娓娓说故事,针对死刑存废的制度问题与社会结构没有太多着墨,背负巨大压力的死刑犯家属在镜头前穿梭巷弄,郑捷的父母在新闻画面里跪着,情绪时而排山倒海扑来,叙事节制,时而干燥的安插几个狱外的空景。

隐约感受着银幕里外,导演面对着死刑犯及其家属,他们面对着死亡,而这些关系中的夹层,被某些沉默的时刻维持着平衡,导演沉默、家属沉默、死刑犯沉默。司法人员立于清明之处,细细说着案件细节,他们逻辑清晰且有效地告诉你事情的经过,事实的判定和事发的可能性。但看完片后,我困惑着,这样能多了解死刑存废的争论吗?

逼近死刑的导演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

在纪录片中缺席、隐身,却如此决意在自己创作的生命轨迹中,不停追索关于死刑这个困顿的议题。从拍摄纪录片《起点》到《我的儿子是死刑犯》于院线上映,为什么他这么执意地掌持摄影机,步步逼近这个庞杂又艰难的提问:「人难道能杀对人吗?」

图 | 关键评论网 王祖鹏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导演李家骅

说到故事的起头,导演总开玩笑地说,这故事说过太多遍啦,而且很长。

那年在南艺大还在读音像所,时任教授的蔡崇隆导演看了他的作品,觉得这个人或许堪用,可以自己出机拍片,便把《岛国杀人纪事3》的工作部分交给他,更甚至开了书单要他思考死刑,将《杀戮的艰难》这本书影像化的构想便开始闷孵,导演也走上关注司法议题这条不归路。

「娟芬的文字太迷人,我想要拍才发现自己拍不出来,但政权轮替,每当社会面对重大转折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人被枪决掉。你知道废死写在民进党的党纲吗?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但蔡英文政府时期还不是执行了死刑,我一直觉得是时候好好谈死刑这件事情了。」

阿嬷的米粉汤

但再说到故事起头的起头,导演又开玩笑地说,他以前是个不太思考的人,当年从政大历史拼命转到广告系后,才发现广告也不是自己的本命。

「说到烟,我会想到与家人有关的不好记忆,这让我很讨厌烟,我连没有拆封的烟都很讨厌。但老师说,如果给我一千万,我拍不拍烟的广告,我就说不要。我才意识到广告是这样,那并不是一个跟创作有什么关系的东西,但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大三的时候,政大创意实验室的陈文玲带了杨力州到政大,李家骅说:「那是我第一次看纪录片,我才知道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哇好好看哦。我就跟文玲说,我要考南艺大音像所,文玲因为担心我考不上,一度很迟疑要不要帮我写推荐函,还好文玲最后还是大力帮忙。虽然我过去的作品只是拍我阿嬷卖米粉汤,但好险笔试是当时我在行的,靠着努力和大家的帮忙,最终还是考上了。」

卖米粉汤的阿嬷,是他靠着大学打工赚的钱买了第一台摄影机,拍的第一部人物纪录片。「那时候第一次拍当然很兴奋,拿着摄影机一直乱zoom in、zoom out的,上张照堂的课时要放作品,我还记得我是第五部作品,超丢脸,同学们的作品都超强,我拍什么米粉汤。」学生时期每天到米粉汤帮忙工作的记忆,关于烟的记忆,点跟点连成线,慢慢地让李家骅不停地拍,拍纪录片到了今天。

「后来很幸运,研究所拍摄关于个人生命史的作品《25岁,小学二年级》拿了奖,就开始有纪录片可以继续拍。也在老师的怂恿下跑去念博士,虽然博士论文口考那天被电爆的问题跟画面都还记得超清楚、超痛苦,但还好这一切可以让我继续拍片就好。」

说着这段心路历程,导演笑得太开,眼睛周围瞇出好几条鱼尾,笑容含着八颗整齐的白牙,你会被他感染,被他若有似无地自嘲融化,跟着突然相信他真是个幸运的人,一路懵懵懂懂却也成了今日带着一班班学生投入纪录片拍摄的教授,一直腼腆怕羞,却还是走近司法制度里最难解的一个黑暗角落,拿着摄影机决心直球对决。

图 | 关键评论网 王祖鹏

死刑执行之后,台湾什么也没得到

「我后来跟我的伙伴说这次我们要直球对决了。关注司法议题这么久,我一直都不敢太直接。我一直都觉得台湾社会还没有准备好直面这么敏感的议题,或是进电影院看一部跟你论理的纪录片。所以我要讲故事,告诉你死刑的过程就是这样。A犯了错被判刑,苏建和出来告诉你被判死刑的感觉是如何,接着你会在狱中面对到钱跟家人探望的问题,陈昱安后来自杀了,国家也枪决了郑捷。所以最后我想问的就是死刑执行完台湾到底得到什么。我有答案啊,就是没什么。就是执行没有办法带给我们任何东西啊。」

对导演来说,讨论死刑的想法已经在他心里酝酿了很多年,若要与社会对话,你并不是要告诉已经支持废死的人更了解这其中的纠结,如果可以让支持死刑的人在映后告诉你,「我还是支持死刑,但我看了你的片之后,我觉得我看到了另一个观点,愿意多想一下,甚至去买《杀戮的艰难》。」影片便携带它自己的生命开始与不同的观众相遇,场场放映场场满座。

图 | 佳映娱乐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电影剧照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湿地』放片的那次来了十个高中生,他们看完片问了无罪推定还有一些案情细节,我在想,天啊我二十年前在他们这个年纪根本什么都不知道。我对台湾还是感到相对乐观,我的学生们也想不开要继续拍相关议题。」

台湾人的正义感过剩

「其实我觉得台湾人的正义感是一种膝反射的结构,我们都觉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一犯错我们就觉得他们去死就好,都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会犯错,就是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他。」

死刑的讨论在台湾社会早已不是新话题,剧集《我们与恶的距离》播毕网络热议,然而每当随机杀人等社会事件再次发生,网络上一则则仇恨言论便会再度掀起热浪。有些人就是该死,有些罪便是要以一命相抵,这些往复从没有消弭。

图 | 公视

「台湾媒体是讨论了很多,但根本都在乱讲。那些名嘴在节目上说,郑捷在被枪决前超害怕他都腿软,问他怎么知道,他说听人家讲的。谁告诉他的,他说不知道。我想说妈的,这样也可以讲。所以这部片很简单,我就想找跟死刑有关的人,第一线的人,各种角度接触过的。你知道篇幅有限,你希望观众把故事听完,那表述能力就很重要。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绝大部分是律师在讲话,因为他们才能表达清楚,而且我在素材中看见他们是有人味的律师。他们不是来接案子,而更是把这些人当人,比起我们这些拍片的,他们才是付出更多、身体力行的人。」

但面对死刑,台湾人为什么有这么强烈但用错地方的正义感?李家骅导演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台湾缺乏共同体的想象」。

在这个媒体下嗜血标题的时代,大家急于吞食那些耸动的标签、夸张的故事。死刑故事放在剧情片的架构里,彷佛我们都可以同理,如果拉他一把事情就不会发生,但在纪录片的脉络里,我们好像都决定无法原谅、无法再更深入地去思考与辩证,也难以觉察这个社会的一体性,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人犯下的大错跟我有关。

「我不认为这是死刑犯他一个人的责任,就算他的责任占九成,家属跟社会都有一部分的责任。那我们是不是社会里的一份子?我记得我曾听过罗秉成委员,他是一个司法相关的政委说道,『谁杀人,你们都觉得你们没有份。我觉得算我一份。』我听到的时候很震惊,台湾人都不相信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不相信自己跟这个社会有关。」

图 | 佳映娱乐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电影剧照

我们都到过失控边缘

「拍摄的过程中对我来说是最好玩的,在没有剪进去的镜头里,我都跟黄致豪律师说我要乡民上身了,然后开始跟他辩论。我的好友李惠仁导演就是这么拍纪录片的,我想过要拍一部李惠仁式的纪录片,一直聊死刑,说给你听。但后来我发现这不适合,李惠仁在影片里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清楚,他问问题甚至有时候满咄咄逼人。但我不是。」

谈到那一次次拍摄的访谈过程,还有一场场与律师的辩论。对李家骅来说,那个驱动他拍摄《我的儿子是死刑犯》的动机一直都清楚不过,他怀着许多困惑和震荡,不停发问,试图厘清。然而过程是过程,完成一件作品却又是另一件事情。导演自嘲自己影像化一部论述作品的能力不足,总将功劳归给劳苦功高的剪接师黄懿龄。

图 | 佳映娱乐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电影剧照

「我的剪接师告诉我,让我们回到人的状态。要看人的状态,我们不能停留在论述。就像说到苏建和,他就是一个害羞的宅男啊,跟我一样。这种人怎么可能杀人,我不相信耶。如果不谈冤案,那我们就直接去看已经确定死刑的犯人,看我们能不能一样看见人的状态。」

纪录镜头中没有涵盖人的处境,大量的访谈构筑出构图上的困境。影像偏弱,导演承认他认为影片还没完成,永远不够。除了在剪辑的叙事上试图贴近,试图将论述去芜存菁塑成一个可以撬动不同立场的故事,导演在心境上最大的收获仍是体察人的状态,重新思考「怎么把人当人」。

「我们都到过失控的边缘。你有没有那种经验是,骑车的时候一台车在你面前插过来,超想把他干掉的冲动。我们不是比较优秀,我们就是幸运一点,在快要失控的时候找到多一点的方法可以把自己拉回来。我们都是人,都会犯错。」

人永远在作品前面

谈到三位死刑犯的家属,导演欲言又止,这些仍在生活中面对死刑压制的人,仍试着面对,无论是拍摄前到放映后,面对人一直是最复杂且困难的事。回忆起南艺大音像所得那段日子,纪录片伦理之于李家骅导演,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块。

「南艺的训练给我一个很重要的态度,那就是『人永远在作品前面』。不管我们是不是具体拍摄一个人,那还是指涉着一个很明确的族群,其中一定会有剥削的问题。如果要伤害一个人,才能让作品更好,我宁愿让作品不好。」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现在关于这部片的访谈陆陆续续出来,我都不太敢传给家属看。我不希望让他们觉得,我正在为这部片高兴,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悲剧之上。」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Me and My Condemned Son

中国台湾 / 73分钟

李家骅

剧情简介:

死刑犯 A,杀害好友后勒索。死刑犯陈昱安,砍杀父亲 111 刀。死刑犯郑捷,于捷运上随机杀人。「死刑犯」是司法给他们的一个标签,但这三个人作为人的身份却为人漠视,而至亲所背负之痛,更从来无人知晓⋯⋯  

曾以纪录片《起点》《我无罪,我是郑性泽》长期关注司法议题的导演李家骅,这次选择了三位犯行各异的死刑犯为主角,有人尚在服刑,有人在狱中自戕身亡,有人已遭到枪决伏法。在「杀人偿命」的正义大纛前,他们的命运殊途同归,宛如报废的对象,但在律师、死囚家属面前,标签之后却是一个个血肉之躯。全片以平实的采访片段与报导影像,不拘泥于法条本身,而是深刻表达了导演对「人」的处境的关怀,爬梳现代台湾司法死刑史之余,也引出了对现行体制的叩问。

 短评

我们与恶的距离。一命抵一命,很公平。但是,如果杀了四个人怎么破?

7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標題聳動但其實應該叫《我辯護的當事人是死刑犯》。從第一則口白開始到全片三起案件皆是以辯護律師觀點串接,只有第一起有家屬現身說法(第二起身亡/拒領遺體,第三起以新聞媒體畫面代替)。在死刑議題上無法超越《島國殺人記事》但帶出一些亮點,如受刑人如何幫助臨刑的死囚留下遺言,換回洗刷冤屈的祝福,以及重刑犯看守所警衛的立場等。寧願相信是素材蒐集不易而非導演沒有能力展開吧。

12分钟前
  • 旮旯
  • 还行

优点在于导演努力去还原与追寻了“死刑犯”作为“人”的那一面,而这就势必牵扯出对于社会、法制、媒体、舆论与官方话语在死刑这件事上给人盖棺定论的合理性探讨(以及其间复杂的关系),虽然只是短短三个案例,但也足以让人窥见一些东西了。尽管它可能并不足够优秀,但在华人社会中这一面向的纪录片(或者说是电影)实在太少,于是就显得弥足珍贵,更何况那些真实存在与发生的人事难免令人唏嘘动容。缺点是,受害者一方的缺席,使得视角有些偏向于一方,专注于情感而多少失了思辨性与客观度。这真的是个非常值得被人们讨论的片子,可惜大陆对这些案件的报道几乎毫无涟漪,捷运随机杀人这么骇人听闻的案件都没听说过…

14分钟前
  • 推荐

短短73分钟纪录片,讲述了三个死刑犯的故事,素材太少了,难免无法做到深入。一个被关20年尚未执行,一个在囚室自杀,一个罪大恶极被迅速枪决。家人、死囚、律师、监狱管理员……似乎面面俱到采访到了,实际连台湾死刑制度的历史与现状都未讲清,案情也是一笔带过。怎能去了解每个死囚的真实内心?导演虽然隐去了被访问死刑犯A的姓名,但上维基百科一查就能知道,意义不大。

16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也不能说是真正感受了解到什么,但那些人、那样的社会应该有被看见的价值其实才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与恶的距离(还没看完)带着几分恐惧也许这个世界是不可解的20:49 3/17 2021

18分钟前
  • DeLUnE
  • 力荐

主创人员都没想好要表达什么吧?整部纪录片就是各个死刑犯和相关人员的采访,还是没什么深度的那种采访。

22分钟前
  • Spy Liu🌈
  • 很差

三个案例动机不同 与以前看荷索的纪录项目不同 一来是节奏 二来是采访和整理视角 但纵观来看还是单瘪线性 且重点模糊了 情绪也是偶尔只在空镜头里流露一些 对于信件和手书的动画也没什么特殊效果

24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三个“儿子” 尚未执行、囚室自杀、立刻执行。No.xxx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家庭相似,联系到自己弟弟“会想到踏错第一步之后,可能会踏错第二步。”/法官:“反正他自己愿意死,那判死刑也不为过。”有人利用这个制度来自杀—一种放弃自己的说法。司法应该让人觉得他不是没有救的人。/定谳十几二十几年都没有执行的,还有3人无罪定谳的。从19岁到41岁才得到真正的自由。定谳之后辩护人身份会失去。/棉被里用橡皮筋自缢所以室友没有发现

29分钟前
  • Los
  • 还行

好题材,台湾的死刑在台湾民间一直备受讨论和争议,近两年也就一名死刑犯被执行枪决。所以很多台湾民众觉得,台湾的死刑更像一种不能减刑的无期徒刑,这在中国大陆是不可想象的。全片阐述了几个死刑犯的案件审查及判决经过,有判了一直没毙的,有判了最后成功犯案的,还有判了也毙了的,都在展示事实,并没有更多引人深思的部分。

32分钟前
  • 卫斯理
  • 还行

拍得一般,但这题中文圈还有能超过的吗?其中一位应该是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原型

33分钟前
  • 路米內
  • 推荐

這種原創部分一個固定機位就能搞掂的片子沒那麼困難,本來這個內容就被遭人詬病,再配個與內容相關度頂多三成的標題⋯⋯就算給錢都不知道能怎麼誇。整部片子都在採訪律師,正常來講應該叫「我的委託人是死刑犯」。

36分钟前
  • FigMent
  • 还行

[3.5/5.0] 先撇除想殺人這件事,如果有一種百分之百會成功且無痛又免費的自殺方式,想藉由死刑制度尋死的人還會(有必要)殺人嗎?

40分钟前
  • craigga
  • 还行

74.52

44分钟前
  • 豆友66
  • 还行

不太喜欢看这种坏人的纪录片什么的。。。

47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还行

关于废死话题的,几桩案件各有说法吧。废死者站在杀人犯的立场上,认为死刑无意义。不知他们踎考虑了受害者家属的心理?如果没有终极的惩罚,恶必然横行。人性就是如此。

49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我發表的短評由於可能含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或管理規定的內容,現自行先行移除。

53分钟前
  • Asyncoda
  • 还行

是简单了些,角度也不够,但看到评论里一些说缺少思考的,纪录片是让你思考,还要让创作者帮你思考吗,自己先学会思考吧

5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没有偏题,相关人物的访谈也都有,面很广不深入。看标题应该是讲亲子关系,但片中直接素材很少,都是借他人之口。可犯人都伏法了,再提也只是重揭家属伤疤二次伤害,挺矛盾的…郑捷父母的下跪自然想到"我们与恶的距离",殡仪馆工作人员让母亲和儿子做最后的谈话,办法很感动…

60分钟前
  • 鲜藕大王
  • 还行

也是一种炒作吧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只見識過公審公判大會的嫌此片不夠深刻,真是奇觀。好像這些死刑犯自己和家屬都是理性通達,隨時可以抽離自己身份的困擾來面對鏡頭為公眾普法獻身,還泰然自若地給自己來一個觸及各學科門類的大分析。吼“受害者及其家屬 Lives Matter”的就更不用提了。其中提到的死刑犯的身世、經歷,“利用制度來自殺”這樣的作案動機或應訴心態,還有錯判案件涉案人的經歷,和他們與確實犯了罪的犯人的互動,都在折射出一個認同死刑的社會是如何與死刑互動,讓這個不合理的設置繼續得以存在。還有太多讓人感到衝擊的細節,就像任何尋常的東西放到了這個場景裡,都會發散出不同的意義。

1小时前
  • Schewimm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