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狗启事

喜剧片大陆2018

主演:丁鹤  黄靖芯  

导演:蒋佳辰

 剧照

寻狗启事 剧照 NO.1寻狗启事 剧照 NO.2寻狗启事 剧照 NO.3寻狗启事 剧照 NO.4寻狗启事 剧照 NO.5寻狗启事 剧照 NO.6寻狗启事 剧照 NO.13寻狗启事 剧照 NO.14寻狗启事 剧照 NO.15寻狗启事 剧照 NO.16寻狗启事 剧照 NO.17寻狗启事 剧照 NO.18寻狗启事 剧照 NO.19寻狗启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6

详细剧情

  即将硕士毕业的张广胜不慎将教授的狗丢失。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找,进而却引发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中几个长镜头场景手法娴熟,通过琐碎繁杂的生活场景很好地表现了普通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心路历程。

 长篇影评

 1 ) “太惨了,这片连盗版都没有。”

本文原载于幕味儿

《寻狗启事》上线优酷后不到两小时,导演蒋佳辰就满怀忧虑地问我,豆瓣不开分是咋回事啊?

彼时,他刚把电影的观看链接转发了二十多个群,“估计都烦死我了”,我告诉他,转完了可以发点红包,过了五分钟,他告诉我,红包已经发出去一千多了。

这就是2018年上影节获奖的新人电影,在2020年最真实的现状。

没有大银幕,没有宣发费,这部网络电影中的“狗剩”,营销只能靠微商式推广和刷脸求人。

当然,公平地讲,这波“行业寒冬”不能全怪疫情,就算是在电影院全开的时期,留给一部除了诚意外啥明星都没有的导演处女作的银幕也不可能太多。

疫情前的一年里,归亚蕾、杨贵媚主演的《番薯浇米》22万票房,耐安、杨明明的《柔情史》27万票房,张颂文、谭卓主演的《西小河的夏天》只有191万票房,和《寻狗启事》同年参加上影节,斩获金爵奖的《阿拉姜色》也只有244万票房。

但影片能够进入观众视野,已经是导演的极大幸运。《寻狗启事》有幸创作于热钱还多的2016年,从上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创投基金。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这部片见证了扶持青年导演的计划换了一个又一个,原先的负责人纷纷离职。同期的影片如《被阳光移动的山脉》《云水》《在码头》等还在艰难寻找上映之路。

“太惨了,这片连盗版都没有。”影片的主演丁溪鹤半开玩笑地说。“寻狗”之后,他出演了《被光抓走的人》《双鱼陨石》等电影,但两年了,那部让他全票获得上影节亚新单元最佳男主角的影片,才悄无声息地在优酷上线。

好在,不管怎样,这部影片也已经上线网络。

能被看到,已经是万幸,我甚至觉得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让影片避免了“院线一日游”的厄运。

小电影的命也是命,但就跟片中价值十万的斗牛犬“牛牛”和土狗“狗剩”同狗不同命一样,不同的影片,也注定有不同的命运。

近日,“幕味儿”采访了影片的导演蒋佳辰,聊起了《寻狗启事》创作的幕后故事。

能否简单讲讲您创作这部片子的初衷和契机?

蒋佳辰:2016年前后,东北经济探底。我平时在大学任教,每年一波波优秀的毕业生奔赴北上广深寻找未来,还有部分毕业生被家人说服,强行接受了所谓稳定的工作。

有次跟同学在酒桌上聊起,身边有位同龄的朋友在国企上班,他不甘心每天按电钮的工作,想要寻找发财机会。赶上创业热,又加上别人怂恿,他准备开始做宠物繁殖的生意。辽宁鞍山有全国规模最大狗市,也是骗子最多的狗市。

我这朋友初出茅庐,不幸被骗,赔得很惨,细节很多很有趣。事发后家人都说他不误正业,稳当的日子不好好过,非要瞎折腾。

在我看来,算是东北青年不甘于维持现状,拼搏奋斗的血泪史。我开始动笔,整理了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加上自己的一些见闻和感受,便形成了最初版的剧本。

这部电影为什么选择一场一镜的创作方式?为何选择将达内兄弟式的视听表达运用在这个故事上?有哪些地方是即兴发挥,哪些地方是反复排演?花了最长时间的长镜头是哪个?

蒋佳辰:关于如何将文本转化为视觉,确实是拍摄《寻狗启事》之前不断在思考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将一个世俗化、生活化的小事拍摄成有风格的影片?我和摄影也商量许久,看了大量的参考影片。

结合影片中没有平行时空,视点始终在男主角一处,以寻狗的四处奔波作为外部动作,线性进行,所以灵活的客观跟拍便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就想到了达内兄弟。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尝试着进化了一步,就是一场一镜,因为剧本内容可以满足这种形式的探索,也更有挑战性。达内兄弟的镜头有冷眼旁观的残酷和冷静,《寻狗启事》的镜头则更多是的市井的冲突和奔波的疲惫,而且群戏多。

可以说片中61个镜头没有什么即兴发挥,都是反复的排演,走位调度,NG多次最终完成的。

毕业散伙饭的11分钟长镜头是最费功夫的,原本是两场戏,后来场地的空间使我觉得可以合并成一场拍,就直接贯下来了。排演了一整天,晚上拍摄时丁溪鹤真喝真吐,一共七次,直到天亮时已经是醉酒状态了。(os:一夜七次……咋做到每次都吐出来的?咋做到吐完还能记得这么多词的?)他能拿到上影节亚新奖的最佳男演员,除了塑造人物的实力,拼搏精神也加了不少分。

场景之间的衔接常常出现很有喜剧效果的设计,比如上一个镜头人物说绝对不会怎样,下一个镜头就是反转和打脸。台词上也经常出现一些词语衔接,这个设计是怎么想到的?

蒋佳辰:打脸有两种,一种是因现实打击而打脸,一种是因自己吹牛而打脸。这种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更多是为了有讽刺意味的喜剧效果。

对于《寻狗启事》来讲,没有平行时空的叙事,前后场的衔接会有跳跃感,所以索性把这种跳跃感放大,技术处理成反转,强化戏剧性。

您是如何选择的老张这个角色,如何让两个不同表演风格的演员产生火花?

蒋佳辰:于海老师经常饰演一些泼皮、村粗之类的反面小角色。最初副导找来试碰瓷男这个角色,但于海老师戏里戏外反差很大,平时很温和,我觉得和老张对广胜那种掩饰着的父爱很像,然后试了试,聊了聊,把造型做老一些,特别对劲。没有太多犹豫,直接就定下。

然后父子俩人平时走戏对词特别合,相互带节奏,就真像一对冤家父子一样。方向没有问题,不用太多的调整,质朴真实就好,这是最幸运的事。

有几场戏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场是父子争执中,儿子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另一场是丁溪鹤演技炸裂的毕业散伙饭戏,这是比较外放的戏,还有几场是广胜坐公交车的戏,仅通过演员的状态,去表现人物内心,这些是比较收的戏,您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把握这个节奏感的?

蒋佳辰:虽然纪实,但是也要有冲突爆点。父子大吵和散伙饭的戏就是爆点。广胜这个人物就是有点小心思,爱耍点小聪明,在人前还愿意撑撑面子。

故事从头到尾,其实是广胜这个人物在不断经历希望、打击、成长、变化的过程,那这些爆点就是引发变化外部动力,留给广胜自己的才是内部变化的过程。节奏就是本着人物内心变化而调节张弛的。

电影没有用音乐,而是设计了很多音效来反映人物内心,比如装修声、公交车穿过大桥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这个创意是怎么想出来的?

蒋佳辰:电影音乐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是辅助叙事和表演的。我觉得情绪够用的时候就可以不需要,不然会觉得特别“满”。一场一镜的方式是在镜头内控制节奏的,没法剪辑,所以音乐很难介入。

我平时对声音也挺敏感的,尤其是一些生活音效,加在影片内起到的作用和音乐是一样的,但是又不会从影片中跳出来,我觉得是很好的方式。

两个烟囱的场景、河边的场景是特别动人的,甚至有人觉得这两个是电影中最震撼的镜头,这个景当时是怎么选的?

蒋佳辰:老沈阳人都知道,这两地都是沈阳的地标,沈海热电厂和辽宁广播电视塔。沈海热电厂的大烟囱是现役的大工业城市的地标,听说也即将拆除了。

辽宁广播电视塔,沈阳人都叫它彩电塔,那片是沈阳媒体艺术的中心,周围是电视台、报社、美院等,当年彩电塔曾是亚洲最高塔,东北最高建筑,可以观光游览,门庭若市。

现在早已停止对外开放。选这两个典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除了视觉上的设计之外,还是因为对家乡的情怀和情感。

寥寥一个生活小段落,很通俗易懂的把“东北为啥这么难振兴”说清楚演明白了,最后老张问走还是不走了,主角没有回答,取而代之的是车子的声音,现在看这个结尾颇有那么几分《毕业生》的味道,如果不受任何创作限制的话,您希望张广胜的选择是什么?

蒋佳辰:我能说我想让他留下好好建设家乡重振东北么……(阔以,就是广胜压力有点山大。)

您本人的身份是老师,却以毕业生的视角拍了一部电影,为什么选择学生的视角而不是老师视角?

蒋佳辰:我曾经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有幸做了老师,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有身份错位,可能是因果报应……

这个戏完成之后到近期上映,时间过去了两年,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你再看这部片有什么感悟?

蒋佳辰:因为一直没上映,所以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两年行业寒冬,我有幸赶上寒冬前最后的一波红利,可以用电影去表达去探索。现在上映了,我觉得我还是幸运的,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机会,拍更好的影片。

 2 ) 寻狗的背后,是这届小镇做题家被偷走的人生

文章原载于幕味儿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平台宣传,但却是这个夏天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就是《寻狗启事》。

这部片是蒋佳辰导演的处女作。在“早鸟计划”的创投中,他的剧本从成百上千个项目中获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斩获“最佳男主角奖”。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以网络电影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首先是因为,它特别接地气。

一般来说,导演处女作极容易偏重个人表达,文艺有余而可看性不足。但这部片却在个人表达和可看性上做到了巧妙的平衡。

电影的前半段,高浓度的东北方言吵架,极具生活气息,又特别有喜剧效果的丢狗找狗情节,就让人捧腹之余一下子被情节吸引。

即将硕士毕业的东北小镇青年张广胜,父亲不慎弄丢了牛教授家的狗,而牛教授正掌握着广胜毕业和留校的生杀大权。

这让“丢狗”这件看似很小却极其闹心的事,一点点推波助澜,指向了他毕业这个人生岔路口的迷茫前途。

虽然标题是“寻狗”,但随着剧情发展,广胜父子寻狗几乎拥有了“寻找戈多”式的象征意义。三年的努力苦读,对导师鞍前马后的献殷勤,到了毕业的关键时刻,张广胜人生成败的关键仿佛都转移到了教授家狗的身上。

由此,“寻狗”这件小事,在片中带有了寒门毕业生寻找人生出路,甚至是后工业时代东北这片萧条土地的出路的隐喻。

正如电影英文名Looking For Lucky,在本片中,“狗”已经成为广胜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中运气和盼头的象征。

毕业这件事,相信每个经历过“最难就业季”的人都有切肤之痛,而出身贫寒,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视野和资源的“小镇做题家”广胜在现实面前走投无路的无力感,一下子就能引起几乎所有在外打拼的人的共鸣,前半段喜,后半段思,扎实的喜剧效果和人物给观众带来的强烈共鸣,让电影没有任何观影门槛。

其次,在娱乐性之外,电影还以小见大,耐心铺陈,用精巧的人物关系和隐喻,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洞见。寥寥一个生活小片段,骨子里是一个青年长大成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上,“寻狗”可以说堪称中国东北小镇版的《毕业生》。

人从什么时候成为成年人?

电影用“毕业生谋出路,靠关系还是靠本事”这个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靠关系还是靠自己”,也成了片中父子俩矛盾的焦点之一。老张是下岗工人,想帮儿子拿到“铁饭碗”,坚信只有花钱走关系才能成功。广胜坚持要靠自己,却被身边人一次次打醒。

在步入社会的关口,父亲,同学,朋友,母亲,继父,导师和暗恋对象,用行动给广胜的现实暴捶,一点点锤垮了一个想要靠自己本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把他锤成了放弃幻想,认清现实的成年人。

在刻画人物方面,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导演巧妙的调度,让人特别印象深刻。其中有四场戏,两场放,两场收,特别精彩。

两场爆发的戏中,一场是父子争吵的长镜头。在留校受挫,毕业困难的压力之下,一直嘴上说不嫌弃父亲是下岗工人的广胜,受到父亲在牌桌上吹牛的刺激,忍不住说出“你不下岗谁下岗”的过头话。

父子的对手戏搭得天衣无缝,两人的battle又搞笑又心酸,过头话说完后的一瞬间,父子两人都不知所措,儿子和父亲的表情,特别精准,尤其是扮演父亲的于海,把一个可爱又可怜的无用老父形象描摹得入木三分。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拼爹”开始。

另一场是同学聚会,论文没过,留校告吹的广胜在受辱之后,负气醉酒,对一直暗恋的对象酒后失态的长镜头。

在几分钟的高难度长镜头里,人物从隐忍到爆发,从压抑到愤怒,再到酒醉呕吐,酒后吐真言,矛盾冲突层层递进,演员丁溪鹤把一个初尝现实心酸的失意青年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相信这个演技炸裂的长镜头也是让上影节亚新评审全票通过,把最佳男主角奖颁给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许诺开始。

相比放,我更喜欢的是导演设计的两场收着的戏,这两场东北喜剧中少有的细腻描写,堪称神来之笔。

一场是广胜去母亲和继父家借钱受阻后,母亲在车内平静地道出广胜“从小靠自己”的秘密。手持镜头在颠簸的车内缓慢变焦给广胜讶异的眼神。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就从“我从小就是靠自己”的信仰幻灭开始。

原来儿子一直瞧不上的,“你不下岗谁下岗”的没用父亲,曾经也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有“靠自己”的傲骨,父辈也是在生活的爆锤之下,无奈接受了“靠关系”的“歪门斜气,不正之风”。儿子复杂的眼神里,浓缩了一代曾经辉煌,然后在时代巨变中放弃自我的庞大人群。

另一场是准备送钱给导师的广胜,发现了自己不敢高攀的“女神”搞定了导师,顶替了自己的留校名额后,拿着钱坐公交车回家。他面无表情看向窗外,公交车喧嚣地驶过大桥,灯光忽明忽暗,正如同人物忽明忽暗的前途。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是从认清了“人生中很多事,不是靠努力就能成功”而完成。

导演和演员赋予男主角张广胜的典型性,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他在导师面前的唯唯诺诺,在父亲面前的无奈狂怒,面对同学的自卑、自傲、脆弱和敏感,都好像观众的一面镜子。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的诸多心碎和幻灭,其实也正是每个小镇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天的高考舞弊新闻中,很多人为被偷走人生的苟晶,陈春秀感到不平。作为山东人,我却惊讶于身边人单纯的愤怒,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相信“高考是相对最公平的”。人生哪有那么多公平可言?

对很多出身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小到文艺演出,大到考博,工作,升迁,在拥有绝对权力的领导面前鞍前马后半天,最后被顶替,这种事都多到见怪不怪了。人生的差距,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错失机会的锚点中被拉开了。

这当然不公平,但对于大多数除了靠自己别的什么都靠不上的普通人来说,除了“顺其自然”,又能怎样呢?

最让电影值得一看的,是导演用管中窥豹的方式,把一个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初尝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的”社会一角”,描摹成了后工业化时代东北的辛辣浮世绘。

在东北(以及东北人的老家山东),大批经历了下岗潮的父辈,苦心培养孩子求稳,考公务员,进高校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的选择。

而以广胜为代表的“小镇做题家”苦心追求的“铁饭碗”,在某些拥有更多选择的人眼里甚至都不是好事。开豪车,家里有企业的同学刘洋甚至根本看不上这个机会。

但对于一个下岗工人单亲家庭来说,“后浪”们唾弃的稳定,恰恰是这个家最需要的,贫苦出身的孩子,经不起任何的试错成本。父亲给出的建议也局限于自己的人生经验。靠自己却成了下岗工人的技术骨干,国企会下岗,民企会裁员,能够过安生日子的地方只剩高校。

但父辈们不知道的是,如今,高校早已不是净土,稳定工作,已经不是年轻人靠自己,甚至靠花钱就能搞定的了。市场经济下,利益交换,价高者得,而在人多坑少的二三线城市,“小镇做题家”们根本承担不起阶级跃迁的价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靠关系”的东北,去“靠自己”的南方打拼,似乎是小镇青年们唯一的选择。电影中最震撼的镜头,大概是结尾广胜离家时,镜头中出现的两座触目惊心的烟囱。

那是东北曾经辉煌的印迹,也见证了一代人被历史席卷的没落。

结尾,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大城市试图“靠自己”的时候,他们同样会经历“靠关系”顶替“靠自己”的幻灭。《寻狗启事》映射的,其实是这代人面临的国家阶级固化,底层内卷的悲剧现实。

耐人寻味的是,从一开始几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创投基金,上影节获奖,再到两年艰难上映,零宣发费,无奈沦为网络电影中的“狗剩”,电影《寻狗启事》的命运,也正应和了它所讲述的“靠自己不如靠关系”的心酸现实。

好在,这部电影已经上线,我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给这部优秀的处女作一个公正的评判。

 3 ) 顶替这件事,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近频繁爆出的高考冒名顶替事件,让人悲愤,更让人不寒而栗。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普通人的我都会有种无力感,我不知道是因为无力而更加愤怒,还是愤怒加剧了我的无力。

教育是国之根本,正义和公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坚信的一种力量。

当这类不公平事件发生时,像是把那些我们或许知道但不全相信的丑恶和黑暗,赤裸裸铺在眼前,像是把我们心中的一个东西给撕裂了...

陈春秀和苟晶等事件的处理结果已经公布,我们看到了迟到的正义!

但是还有那些以前被爆出来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这背后可能形成的链条以及如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才是更需要关注的点。

此次陈春秀事件有不少人觉得处分偏轻,不少人都赞同,冒名顶替上学应当入刑。

要知道,在清朝,科考舞弊是仅次于谋反的重罪。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一样了,但不应该变的是对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问责,但是让人欣慰的一点是,看到了“立法机关建议将「冒名顶替上学」入刑”和刑法修改的消息,但愿以后这些社会问题能够改进和减少。

其实,让人感伤的是,被偷窃人生的事,并不是最近才被爆出来。以前就有过,不过不被重视不了了之...

最近,经过多方面原因才终于引起了关注。其中,像胡锡进、赵蕊蕊等大V名人勇敢发声,也发挥了不少作用,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维护公道。

其实,在生活中被窃取的事屡见不鲜,高考被顶替,留校名额被取代,荣誉或工作机会被关系户夺去,就连去亲朋家拜访也有临近门口借着帮你拿着的人和事...

今天推荐一部国产新片,同样是关于「窃取」和「顶替」这件事。

影片无明星无名编导,但故事拍得接地气,借喜剧的壳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结合当下看更有感触。

这部影片推荐给大家——《寻狗启事》。

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张广胜(丁溪鹤 饰),没钱,没关系,没背景,为了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留校当老师,三年来一直鞍前马后,小心翼翼地讨好自己的教授...

眼见毕业即将来临,各种事情却轮番爆发,先是帮出差的教授暂时照顾斗牛犬,却被不知实情而做事散漫的父亲(于海 饰)遛狗时给弄丢了,他们不得不去想尽各种办法找狗:

贴寻人启事,找朋友帮忙,甚至是找算命先生求助,却被告知:顺其自然...

期间,广胜一直看不惯的父亲,不仅在这个关键节点帮不上自己的忙,反而尽是给他惹麻烦,因找狗又多次和他人产生冲突,同彪悍的大妈吵架,被无赖的年轻人碰瓷索要钱,喝酒了后同宠物店的医生打架...

另一边,一直笃行着「我从小到大一直靠自己努力走到今天」的张广胜却在不断经历的琐事中,渐渐发现了生活的部分真相。

他不得不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到处奔走应对,折腾了几日,寝食难安,却在给教授赔礼道歉时,发现了狗自己跑回来了,一直在隔壁的女邻居家...

真的是应了算命先生的一句「顺其自然」。

虽然虚惊一场,但接下来留校和毕业等事将成为广胜步入社会的重要一课。

广胜身边的人,父母,朋友,同学,教授和喜欢的女生等,都给了他生活的暴击,一点点蚕食他那单纯的理想主义,逼着他认清「何为现实」。

教授在口头承诺他之后出尔反尔,他不明白其中缘由,开始渐渐接受身边的人所说的「这年头,找个好工作,要花不少钱」这类靠关系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下,利益交换的事情并不少见,越是小城往往更讲究关系和人情,公平可能更少,而阶级跃迁难度更大。

广胜眼中那个一直瞧不上的父亲,早早下岗,整天不务正业,却也曾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有「靠自己」的傲气和信念。

用广胜妈妈的话就是:「你爸就是个失败的典型,技术大拿,脾气犟,当初如果给领导送礼啥的,兴许就不下岗了,这不耽误一辈子了。」

原来,经过被生活的一点点打压,父亲才慢慢变成了那个向命运低头的男人,变得像大多数人一样无奈接受了「只有花钱走关系才能办成事」。

广胜的母亲更是深谙生活的门道,在她看来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就是大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她将生活的残酷铺开在处世未深的儿子面前:「你当干部三好学生,拿奖学金之类的,不是都靠你自己,你爸爸在背后也出了不少力。你要是不知道这些,将来工作、生活不是要吃亏嘛...」

广胜苦心追求的留校任教的「铁饭碗」,在他的富二代同学刘洋看来有点可笑:「都什么年代了...」。

对于身边资源富足的人而言,自然拥有更多的选择性,有看不上「铁饭碗」的资本,而对于贫苦出身的人来说,这份安稳可能是他需要奋斗大半辈子都无法企及的追求。

当一个人被生活限制时,他内心的底气就会不足,更不太敢去尝试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他拥有很少的试错成本,因为他要先解决吃饭问题,有不少人毕业了却因为迫于生存,只能先做着一份自己不太喜欢的,也没有认真想好的工作...很多时候啊,底层的人根本没太多选择。

广胜对于喜欢的女同学一直都因为自卑而羞于告白,他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连带着他都不好意思对她说出自己的心意,唯一勇敢一次还是在被告知留校有变后借着酒精的力量,说了自己内心的话,并劝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大千世界,网络中多的是繁华和光鲜,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像广胜这样的青年,因出生因各种原因而年少无为又自卑,更悲哀的是,在生活重负面前连一句喜欢都成为了奢侈。

经过这一系列生活的重锤,而在「靠关系还是靠自己」摇摆不定,广胜最终迈向了成年人的世界,从他对靠自己这般信仰和理想化的幻想破灭开始。

更加可悲的是,当他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去将母亲为她准备的钱送给教授时,却意外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女神」先他一步搞定了教授,他暗自伤神坐着公交回家...

广胜第一次开始理解自己的父亲,主动为他递烟点烟,这预示着他和父亲的和解,更是他对无力改变的社会的接纳。

结尾,广胜打算离开东北,到南方闯荡,当他和父亲坐上出租车后,镜头给了两个象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烟囱,这一幕让人看的有点伤感。

一个曾经的辉煌老城,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渐行渐远,「东北振兴」短时间内真的如同电影中的口号一般,只是种美好的幻想,而无力改变的是,一个又一个少年为了更好的生活奔向他方...

如果影片到这里结束,可能效果会更好。

最后呢,则是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交由你们去观看、品味。

影片《寻狗启事》作为蒋佳辰导演的处女作。在「早鸟计划」的创投中,脱颖而出,历经波折,终于,在近期以网播的方式与我们见面。

它的手持跟拍,自带幽默的东北方言,台词上的呼应和情节上的打脸设计等,都为其增添了看点,但也存在场景转换有点生涩,对台词的依赖偏重而对人物的内心深入刻画不够等问题,但总体值得一看,尤其是对部分现实的呈现,很容易引起联想,启发思考。

或许,生活过于残酷,只好撒上了黑色幽默,喜剧之外,尽是悲剧和无力。

影片通过呈现一个青年面临毕业这一人生重要关口的小事,而勾勒出大多数人渐渐从理想主义到放弃部分自我,再到向残酷的成人社会迈进的苦楚。

以小见大的生活故事,映射出对东北没落的反思,全国各地理不清的人情和「关系至上」,对故乡的逃离对现实的迷茫等问题。

可以说,广胜这一角色太有代表性了,他的迷茫和无奈,东北的迷茫和无奈都极具时代性。

这背后折射的是,年轻的一代人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面对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阶级固化所产生的迷茫,以及底层人的无力甚至是内卷的悲剧现实。

其实,在生活中有不少人,都经历了本该属于他的荣誉和机会,被比他有权或比他会送礼的人而抢走的打击。

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人生节点中的一些机会被顶替了,人生的差距也就一点点被拉开了。

「顶替」和「窃取」是非常大的恶,是非常大的不公平,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往往还不知道,就被改变了人生,这细思极恐...

而有些知道真相的人,可能也多的是无力,除了「顺其自然」和对人生的失望又能怎样呢?

其中,有些人会像广胜的父亲一样,在见多了黑暗和无力改变的社会与人情之后,放弃去维系和坚守那个破碎的自我,而选择了屈服,选择了认命,然后渐渐默认和习惯了社会上这套法则...

随着太多人将歪风邪气当作人之常情,少有抗争,又加剧了这种不公平和黑暗。

虽然城市比小镇要公平些,但这个世界上哪有真正的公平,你可能同样会经历「靠关系」顶替「靠自己」的幻灭。我看到有网友说了更扎心的话:

「有些事不是没有,只是你还没有接触或进入那个圈子和利益中心里,而暂时没有被波及而已。」

或许,在人生的成长中,很多人都会经历「很多事靠自己和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结果」,接着仍然要面对惨烈而无力改变的现实,挣脱不了,发现原来仅是生存就不易了。

当诸多的人生梦想和理想主义的热情幻灭后,一个又一个人在现实中放弃了自我。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中的部分人又会因「反正这个世界已经这么糟糕而我又无力改变,不如我就改变自己去享受好了。」

于是,很多人的价值观里「钱才是真的,只有钱才能带给我快乐」越来越深入内心,甚至有些人羡慕和希望自己像那些网络上传出来的「成功者」一样,有一天也能够「美女相伴,到处旅游」和「包养年轻的网红」...

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钱的过度崇拜,不同观念的结合可以催生很多东西,还比如,对「老实人」的调侃,以及当一个人开始质疑自己的「实在」不是优点而是缺点...

每当看见这样的字眼,我的心里都有一种隐隐的难受和悲哀之感。

这不是个体的悲哀,也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悲哀。

我想,总有人会发声,会抗争,会坚守自己,捍卫正义和公平。

尽管这个世界不完美,但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自我的理由,比起被迫的沉沦,我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去试图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4 ) 如果觉得生活不会再好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虽然年龄和地域都不太一样,但是全片看下来作为东北人也找到了很多共鸣点,电影里的人和事、景与物,都和小时候记忆里的东北很像很像。

虽然所有剧情都能很轻易被猜中,但是我个人很喜欢影片里的那种镜头,所以看得也还蛮有意思。

去狗市找狗那部分,感觉特别像《卡拉是条狗》。但是两部电影中间隔了快二十年,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也带了一点表达东北落后的意思…

大部分剧情都看得人心里沉重又苦涩,也许是对男主这种糟心满满、残酷又现实的普通人遭遇感到同情与共鸣吧:被人三番五次讹钱,动了恻隐之心养的小狗最后也被装在雪蟹盒子里埋了,被导师白白利用三年,被条件好的同学明里暗里的挤兑,已经没法理解儿子但仍然笨拙地爱儿子的父亲,就连自己一直喜欢又胆怯的女同学也是为了同一个名额和导师一直勾结。这世界好像一直在惩罚善良又本分努力的人:不顺遂心意的事情太多太多,烦恼的事情太多太多,父母不理解自己只会帮倒忙,好在还有一个能陪着聊心事的兄弟,也许这也是大部分年轻人现在的处境吧。

最后男主走投无路去找妈妈和继父,继父的反应也很现实,弟弟找继父要钱那个情节更是讽刺得很巧妙。直到妈妈在车上那番话,男主才和父亲真正和解,也许很多东北小孩都有这样一个父亲,他不够有威严,因为他也没什么本事和底气;他不肯承认自己已不再威风,但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是出糗;他很固执,哪怕自己已经真的老了,却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在默默地保护你。

男主的揭发大概是表明他决心不再做一个窝囊的老实软蛋的开始,虽然感觉有点突然,不过我还是好喜欢这个结局啊……

有时候也许会觉得生活不可能会再变好了,但还是要听他丁叔的 ,要顺其自然啊!

 5 ) 寻狗启事后的启示:东北振兴中的快乐与忧伤

因为这是学长拍的电影,所所以很早就听说了,这次在网上上映,才终于看了全片。学长拍的,就好像离自己更近,好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学习;不好的直接吐槽,也少了些“我觉得不好,是不是我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导演高深的艺术表达”之类的心态。于是我抱着“学习”和“找茬”的心情,度过了“快乐”又“忧伤”的100多分钟。

“学习”到的:1、这部电影的地域风格极其明显,东北,一个具有喜剧血统的地方。全片连珠炮似的东北话,语言的力量高密度发射,承担了“幽默”部分;东北衰落的大背景承担了“黑色”部分。有人批评这部电影不是好电影,只能算是好小品,我不否认,我甚至觉得可以把这当成东北电影的特色研究发展,走出区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一条路。东北人的乐观与幽默,和他们在东北衰落下的痛苦与挣扎,这本就是巨大的反差,只有东北人自己能拍出来。“独特”太宝贵了。

2:直接。这部电影的力量来自于直接。台词上直接,输出能量密度大;摄影上直接,一场一镜的方式,离人物足够近,有很强的临场感。这也符合电影的气质,爽利,干脆,酣畅淋漓。

3、小。它的落点足够小——找狗,能够以小见大,更好去把握。从细微之处有所发现,并延伸出更多思考,这是创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要“找茬”的:1、有的地方处理稍显草率了,比如女学生和教授的不正当关系交代不足,前面大概只有她扶张广胜回家那场有所反映。所以看到最后两人一起下楼摘狗毛,我确实是没想到。结尾处通过电话交代两人被发现,给我一种“报应来得太快太简单了”的感觉。

2、片名是《寻狗启事》,可是狗却在第40多分钟的时候就找到了,对于全片来说太小了。

“快乐”不必多说,这个电影确实是好看好笑的。似乎东北人的幽默天赋是刻在基因里的,东北话不管是语音腔调还是生动的词汇,都极具喜剧力量。作为一部作者电影,我觉得这部的可看性足够,足够生活化,接地气。影片所展现的这个沈阳,够真实,够引发共鸣。我原以为在我们艺术院校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大多追求有所表达,不屑于能让大众看得懂,甚至是玩概念,自命清高到矫情(我也有这毛病),现在觉得,做出一部“好看”的电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寻狗启事》当然是有所“表达”的,有了“好看”,“表达”才能更好地传达。

让我“忧伤”的,电影里处处有妥协,少有抗争。看似在抗争,实际为妥协。张广胜,与没钱没背景的命运抗争,求一个好工作,用的是跪舔导师的方式。张广胜父亲,与大妈、无赖、兽医抗争,常常坏事,也是为了留钱给儿子的工作“通关系”。

大环境使然,大家都这么想,于是张广胜眼里美好的未来也就是“铁饭碗”。即使是想要抗争,他这只青蛙最终也是陷入温水里。消极来说,振兴中的东北,可能就是一锅煮不沸的汤。

看到一句话,“我们骂公务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不干活吃白饭,讽刺的是,这也是家长希望我们考公务员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大概率将成为这样的家长。电影里说“不要拿你那套歪风邪气当人之常情”,我觉得是反话正说,太多人把这当人之常情了,东北的经济难有活力,东北的振兴与发展任重道远。

我不知道张广胜的论文内容,但就题目来说,确实显空泛,可讲的东西太多,容易观点不明确和偏激。东北要怎么振兴与发展?这也是当下东北年轻人的茫然困惑吧。

 6 ) 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看寻狗启事的过程,像是一个对自我的对照和印证。电影和现实的镜像感来得尤其猛烈,有时候让人感叹,这他妈不就是现实。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男主广胜,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太过熟悉。影片的前半段,围绕那条失踪的狗,讲述了这对父子迥异的处事方式。父亲爱惹事,儿子总是以妥协来收场。儿子是老实的怂人,父亲是莽撞的粗汉;父亲虚荣没本事,儿子却傍着教授,有个留校名额,看似有个光明的前途。

但从后半段开始,牛教授出场,广胜变开始不断落败,接受一次又一次社会的毒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比先前找狗来得棘手的多。从留校名额被取代,到恋爱的失败,富二代同学的对比,以及家庭的破碎,一个对未来充满纯真向往的底层青年就这么一次次的被拖入绝望。这个过程,是没背景,没资历的孩子进入社会必经的受锤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实开始清晰认知,真正成长的过程。

电影中狗的意向运用的非常出彩,第一次寻狗,体现的是毕业生们一种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感,生怕自己的努力成果付诸东流,生怕自己所依傍的知识的“靠山”倒塌。父亲带着他寻狗的经历,则是他第一次与现实短兵相接,了解成年人的处事方式,即使是找狗这样的小事,走关系,也是他们唯一觉得有用的方式。

而他两次被碰瓷、被骗的经历,也是被现实毒打的印证,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吃亏,吃瘪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没被社会教育过,就不算一个社会人。

片中第二个小狗,也就是广胜被骗领回的那只小狗,其实代表的正是广胜那颗未被社会潜规则浸染的纯真之心。而小狗最后的死亡,也正印证了在看透社会背后真实的纹理后对理想中现实的死心和绝望。这是人物的第一次成长,他开始意识到,社会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社会有它自己的运转逻辑,而这和他以往接受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在被母亲和继父教育后,他也真正的转变成了一个夹着尾巴做人的“社会人”。但广胜被社会教育的历程并没有结束,在看到女同学和教授的不轨关系后,他的三观瞬间崩塌了,这也是人物的第二次成长。

如果第一次看到恶,广胜选择的是妥协,是认命,是随波逐流,那第二次,广胜选择的则是反抗,是拎得清,是和自己和解。

广胜的成长过程映射的正是每个普通的毕业生在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的缩影,无论是纠结的父子关系、周围的落差感,还是对前途的迷茫,都像一把刀一样锋利地扎在心头。

痛、无奈、愤怒,都是必经的历练,就像五月天的歌词里唱的,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没有痛过,彷徨过,就不会看到所有世俗表象背后的晶莹的、闪光的东西,这痛来得越猛烈,这其中的爱才越稀有、越珍贵。

人们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的第一件事是寻找答案,比如找狗,总是想让别人(算命先生)给直接指出来找狗的方法。

但人生最大的陷阱就是,一切没有答案。没有哪条路是预先为我们铺设的,不需要去走就完成的。富二代也不行,如今的富二代也要去追求更高级更形而上的路,并不是有钱了就不用走路。

片子中,算命先生给出的药方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只能边走边看,边看边找下一条路。所谓的答案只不过是一个安慰,或是一个牢笼。

鲁迅先生其实早就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所谓的路也只有好路和坏路之分,从来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分别。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走错路,或被路上的石头绊倒,都是一种修行。

夹着尾巴做人,还是被甩到一条穷途末路,是每个人都要进行的选择。但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就被推上某条违背初心的歧路。

停下来,不想走路了对吗?丧着,不去接受或挑战各种规则,对吗?我也不知道。

也许多年后,我会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那时候,我才知道,我走的这条路,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要抵达哪里?

 短评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6分钟前
  • 豆友壹零零肆
  • 还行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7分钟前
  • 还行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15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19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2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27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31分钟前
  • m89
  • 推荐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32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36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41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46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52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57分钟前
  • WashBean
  • 推荐

太能唠了

1小时前
  • 高压电
  • 还行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1小时前
  • NinianYann
  • 还行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1小时前
  • 弹涂鱼
  • 还行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