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导演:安德烈·A·塔可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2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4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5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6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4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5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6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7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8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9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7:53

详细剧情

  塔可夫斯基之子亲自编导,由导演父亲塔可夫斯基的珍贵自述贯穿全片,并以诗人祖父阿尔谢尼的诗作相互呼应,娓娓道出电影诗人面对艺术及生命的哲思与信念。片中更罕见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对部份 作品的诠释,为其如梦的影像世界留下注解。  以七部长片、一部短片的创作历程为经,对电影艺术的思索及追求为纬,八段章节串起塔可夫斯基的艺术创作与成长经历,在个人生命的生灭之间,镜头下流动的诗性与灵性如祷词般信仰坚定、永恒不坠。在生命真理和创作意义的叩问之余,更见证艺 术家对故乡的恋恋不舍。在导演眼中,在时间之流 里,父亲的身影永远鲜明。  「我期盼引领观众一窥其创作源头,分享我与他互动时的感受。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人,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是我的父亲。」──安德烈安塔可夫斯基

 长篇影评

 1 ) H A R M O N Y | INTROVERTED FEELINGS

Music, as if by some kind of miracle, gets through to our heart.

What is it that resonates in us in response to noise brought to harmony,

making it the source of the greatest delight?

Which stuns us and brings us together? What is its purpose?

And most importantly,

who needs it?

There's an intangible quality to being human,

a potential for deep emotional experiences ,

which cannot be grasped through logic or reason,

cannnot be truly described in words,

but can be felt intuitively, intimately.

It is in this both obvious as well as elusive aspec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Somthing that can only be captured through art.

Director becomes like a composer,

driven by emotional intuition,

and using an internal compass to organize sound into music,

into a symphony that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of noise,

that becomes somthing more,

something that resonates and moves deeper than words can explian,

a true mirror to the lyrical sensitivity in our hearts,

the poetic essence of who we r

一种探索世界的态度

对某种领悟的深度挖掘

像是另一种深层次积极的

关于人本身宿命的探索过程

 2 ) 关于塔科夫斯基对于电影和自由观点的一些摘录

关于电影

电影,究其本质,究其偏好,是由影像组成的,诗意的实体,因为它可以没有文字意义,也不一定要符合日常规律,甚至连我们所谓的剧本都不是必须的,电影的独特性,包含这样一个事实,即电影是用来留存和表达时间的,哲学感知、诗意感知和文学感知上的时间,它实际上产生于人开始感受到时间的稀缺时。

电影是唯一能真正留存时间的艺术形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艺术形式在其最好且最极致的状态下都是诗意的

在当代社会,艺术家的职责是巨大的 ,没有艺术家就没有社会

因为艺术家是什么呢 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 艺术家越是被限制表达 限制与公众、人民的交流 社会就会变得越糟 它将会失去灵魂,而人们将无法完成他们的目标,无法实现生活的目标,这样的事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随着最后一位诗人消失,生活将会失去它的全部意义

关于自由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

它无关权利,权利是可以被剥夺的,但你无法剥夺自由,自由是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 而与生俱来的特权

Hamlet: 我即使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若你想要自由,就成为自由

自由是一个个人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权力被剥夺的时候,他的自由无法被剥夺

这恰恰是为什么 在政治不自由的地方 我们会遇到非常自由的人 而那些历来民主的国家反而并不自由

个人想法

Be your self, think indepedent 要有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贩卖焦虑与欲望从众的时代下坚守自己

我国是人口大国,电影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为了圈钱逐利,要关注好的导演,优秀的演员,

毕竟看一部垃圾片等同于谋杀一个人5小时(观影2h+为了观影赚钱1h+因观影挤占的它用时间2h)

多看经典影片,20世纪经典电影,多挖掘扩展电影背后的故事。

2021.11.03 01:00 HZ Wed.

 3 )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截图

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他说他不是哲学家,却拥有哲学化的感性。他完全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就连他那深邃难以琢磨的影像风格也是了然于胸。 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以往的诗人,也不同于现在的哲学家。这也造就了他迷人的特殊性。

第一章 明亮的日子 《镜子》 童年和父母的纽带

第二章 开端 《压路机和小提琴》《伊万的童年》

第三章 安德烈的激情 《安德烈·卢布廖夫》

 4 ) 赠与电影的箴言——塔可夫斯基语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位导演一度是我观影道路上的一道坎儿,他的许多作品躺在我的硬盘中许久我却始终难以下定决定打开观看。而在前不久,我终于在几近崩溃的情况下将塔可夫斯基所有作品看完,之后长舒一口气,感叹自己终于跨过了这道坎儿。

而在我看完这部塔可夫斯基儿子为其父亲创作的纪录片后,我才发现,我似乎并没有真正了解老塔电影背后的精神含义。也因此心生感慨,若是在观看塔可夫斯基作品之前率先观看这部纪录片,会对理解老塔电影中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内涵起到莫大帮助。

《在电影中祈祷》这部纪录片中的探讨内容几乎包含了塔可夫斯基所有层面的作者议题——童年往事、战争人性、广博大爱、家乡愁念、宗教神迹,并且塔可夫斯基也事无巨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与电影观。

塔可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影像世界中的“诗意宇宙”构建,他的诗意气质交融于他每一部电影的氛围里,最终在《牺牲》中达到了最终章与完满的建造。从《在电影中祈祷》中塔可夫斯基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塔可夫斯基把“诗意”这一审美特性扩大延伸至所有艺术形式中,并将它作为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呈现形态。也就是说,无论何种艺术,它的尽头终归是诗意的。这种对“诗意性”近乎迷恋地追求,塔可夫斯基也解释到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受到其诗人父亲的影响。

不同导演的电影观往往决定了其作品的内在走向,而各个名导间的电影观往往也大相径庭。比如伍迪·艾伦,他认为电影只是电影,电影是残酷现实的美好粉饰、是平凡生活的虚妄幻想。也因此,伍迪·艾伦在电影技法上用独特的喜剧式自反性模式向人们揭示电影的虚幻本质,这种通过主角面对摄影机、中断叙事、穿插旁白和袒露心迹的方法使影迷明白电影终归只是电影而已。

而塔可夫斯基则与伍迪·艾伦大相径庭,他认为电影究其本质而言是由影像组成的诗意实体,是人开始感受到时间稀缺时用来留存与表达时间的唯一介质。这种接近于影像本体论的电影观使塔可夫斯基电影影像充满一种“纯粹性”,此外,塔可夫斯基力图将其电影影像中所有元素和符号嵌套在固定内涵之中,而拒绝让其具有多重指涉性,也不允许观众或评论家去重塑符号元素的能指与所指关系。而这使几乎绝大多数人既难以知晓其背后的真正含义,也不能用自身理解给予多重维度解读。

但这就是塔可夫斯基,他影像中的符号与元素本就具有一种神秘性抑或是不可理解性,他也说过影像不是猜谜游戏,而是一种抽象通感式的精神体验,只有再此层面上感受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才算真正意义上去了解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同时,我也终于意识到,如果将塔可夫斯基当成一道坎儿,那就永远也无法逾越他。对于老塔作品而言,这种赶进度式又不情愿的观看方式永远只是走马观花,只有摒弃一切是非杂念与功利对错,仅仅只为那种精神感受与体验,才算真正看过了他的电影。

以下是塔可夫斯基在《为电影祈祷》中的一些语录,看时觉得他每句话都能一语中,针砭时弊且一针见血,于是看完后将老塔语录摘抄一遍,见下文:


1、孩子是连接我们这个世界与另一个超验世界的纽带,他们还尚未失去与那个世界的联系,因此孩子的角色对我很重要。

2、文化无法脱离宗教存在,宗教在文化中升华,文化在宗教中发展。

3、如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谜团,那么影像的真实性便是这个谜的一部分。

4、当你记录下一个影像时,它便带有了严格的内在含义,一种象征主义,但绝不会有一个外在的,可塑造的意义,它是完全形而上的,影像越深邃,越让人难以捉摸,也因此越伟大,它所需要的结构也更为严苛,最崇高而诗意的影像是非常自然的,它并非是理想化的,而是世俗的,因此,当我们谈论某个影像其结构的简洁性时,对我来说,其意味着创作者一手触碰着大地,一手触碰着另一个超凡世界。

5、符号是可以被解释的,因而完全是反艺术的,影像不是一个猜谜游戏,不是谜题,当谜题被观众解开后,这个符号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它证明了其本身的局限性,若符号是被局限的,他又如何代表无限呢?我们甚至可以说谜题只是代表无限的符号。

6、我们把自然排除在了电影之外,仿佛它毫无用处,我们完全地排除了它,将我们自己视为主体,但我们不是主体,我们依附于自然,自然远比我们重要,我们本身就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自然是唯一一处有真理在等待着我们的地方。 7、如果有人问我《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飞向太空》以及我正在拍摄的这部《镜子》有什么共同的主题,我会说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那种想要让人们沉浸在一个高度紧张且缺少情感平衡的角色身上的欲望,而这样的角色最终将打破或坚定他们的信仰和原则。

8、电影究其本质究其偏好,是由影像组成的诗意的实体,因为它可以没有文字意义,也不一定符合日常规律,甚至连我们所谓的剧作都不是必须的。电影的独特性包含这样一个事实,即电影是用来留存和表达时间的。哲学感知,诗性感知,和文学感知上的时间,它实际产生于,人开始感受到时间的稀缺时。在我看来,十九或十八世纪的人是无法在当下这个时代生存的,他们甚至可能会死于时间带来的压力,而电影从本质上是用来,诗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电影是唯一能真正留存时间的艺术形式,从理论上说,人们可以无止境地反复观看一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是时间的矩阵。如此说来,那些韵律、长度、节奏的问题,都在电影中展现出他们独特的重要性。因为时间能自我表达,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艺术形式,在其最好且最极致的状态下都是诗意的。

9、仅仅称达芬奇为画家是很荒谬的,称巴赫为作曲家是荒谬的,称莎士比亚为剧作家是荒谬的,称托尔斯泰为小说家是荒谬的,因为他们都是诗人,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有它自己的诗意,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世界的某一部分是无法用其他艺术形式所理解和体悟的。因为电影可以做到的,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做不到。

10、哈姆雷特的悲剧并不在于他因为对复仇或正义的执着而最终死去,他的悲剧在于他因为想要修补那个支离破碎的年代而注定的万劫深渊。一个人为了他人而毁灭自己,用那种想要缝合被撕裂的时代的渴望将自己奉献于历史洪流而成为历史进程的催化剂,而在这个过程中,最终不可挽回地毁灭,而这种消失和死亡的危险,为了变革,为了历史的进程而彻底消失的危险,才是哈姆雷特所经历的悲剧。因为他彻底消失,彻底成为了这场历史变革的催化剂。

11、创作自由,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没有创作自由的概念,艺术就无法存在,它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例如,人们无法严肃地讨论创作与创作不自由的环境中的不完全成功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的工作环境缺乏自由,那很肯定,我们的作品并没有完成。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的,应该只有作品本身。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艺术作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它们是在表现其自身表现其作者和姿态。

12、我认为,《潜行者》是我所有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因为它的表达意图与最终呈现的结果是相关联地位,而且不仅如此,还因为,它的结构更为简约,拍摄时采用了很少地位表现手法与技巧。而且很显然,《潜行者》也体现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过去几年间的处境。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可以说是真正遭受了打击的人,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仍然具有那种骑士精神。对我来说,这是一部表现脆弱的力量的作品,对精神力量的信念让这个觉得诞生。这部电影的主题在于一个人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来自他的灵魂深处,来自一种与更高力量的联系。

13、我一直在想,行为可以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不现实的,做不实现的事对我来说是一种超脱的精神的标志,它是无私的象征,因为其他看法,因为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无法创造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但那种力量会让他以一种脱离现实的方式去行事。

14、乡愁是一种笼统的复杂感觉,人们会体会到乡愁,即使他留在自己的家乡没有与家庭分开,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同样会体会乡愁,因为他会感觉到他的灵魂受到限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蔓延。

15、人是由爱组成的,爱是一种牺牲的能力,一种把自己赠予他人的能力。如果爱遇到了阻碍,人就会变得扭曲而痛苦,而当你感觉到爱,当你看到这些人为建立起的可怕的限制,这些我们在彼此间设立的障碍时,人就会因此受到折磨。

16、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精神的演变比物质的演变要少,而我们还在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如果人性将死,原因只会是,人类的发展进程受阻,也因为人性未在精神层面上发展,引领人性的是恐惧,人们为了保护自己而抵抗世界而非寻找方法与世界共存以及与世界建立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转变为了在彼此身上施加痛苦、怒气、负担与病态。而非把交流转化为快乐,我们抓住了离我们最近的玩具,我们信仰石斧而非慈父的注视,或一个愿望能产生的奇妙影响,而它本可以抵挡铁锤的击打。至于拯救,我们上一次在地球上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的拯救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否定生命与艺术,现在如果没有共同抵抗世上邪恶这样的想法,就没有希望。因此,艺术与拯救的问题,与我们这个时代更息息相关。是急需完成的事。

17、当我谈到精神性时,首先是指人类对生命的意义所产生的兴趣,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一个人只要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他就不至于在当前水平上倒退,他只会不断向前进化,去问自己为何活着,问我们去向何处,问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意义。而不关心这个问题的艺术或艺术家,根本算不上艺术家,因为他不够现实,因为他回避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问题。只有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真正的艺术才会出现。

18、与我而言,邪恶和魔鬼,是美德与上帝的缺位,就像影与光一样。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正如美德也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战胜自己内心的邪恶。那样,我们就拥有了所谓的自由意志,我们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被邪恶战胜,其中的责任只在于我们自己,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们开始与他人的恶而非自己的恶斗争。

19、艺术是祈祷,人借由艺术表达希望,其他所有皆毫无意义,一切不表达希望,不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事物都与艺术无关。

20、我不畏惧死亡,死亡并不让我害怕。唯一令人畏惧的,是身体上的折磨。死亡,对于有生命概念的人来说,死亡并不可怕,这一点我敢确定。死亡即将来临的念头并不会令我不适,而且恰恰相反,有时我甚至觉得死亡,那种绝望的感觉,能让我对自由有最为美妙的感受,那是一种我们在生命中未曾体验过的感觉。

21、一部作品如果能作为一个逝去灵魂的见证,它便会成为杰作,而它也会留向后世,永久流传,如同慢慢消散一般,在身后留下一缕清风。这就足够让一部作品成为天才之作了。

塔可夫斯基对于电影的极高标准,如果用来衡量其他电影作品,几乎绝大多数都难以达标。而我觉得,塔可夫斯基观念里对于电影的极高要求,并非是他对电影艺术所下的断论,而是他对于自身艺术创作的规训与准则。这种对自身一以贯之的极高要求值得所有导演学习。

 5 ) 无题

欣赏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当作者将个人记忆与经验化作意识投入到作品中会产生怎样的魅力;以及强行的解读在此种影像面前会是怎样的苍白无力。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其生平,关注他的经历与童年对于观赏私人性很强的作品的帮助是巨大的。塔可夫斯基向来反对评论家及观众对于自己的作品做过多解读,他将“诗意电影”带到人们面前并从此改变所有人的审美方式。你可以倾听塔可夫斯基,但你不能解读他或者他的作品,就像你不能将一首诗带给你的震撼给量化——情感、心灵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即便脑海中得到的意识不能转化为文字,它依然具有无穷的价值。听塔可夫斯基娓娓道来他对艺术、生命、电影的见解于我仿佛醍醐灌顶一般。在听他讲到他的观点:妥协之中可以诞生自由——之后,我整个人好像被钉在椅子上无法动弹,我甚至想大言不惭地称他为我从未谋面的知音。创作自由对于艺术家是宝贵的,而当一个艺术家同时拥有自由和物质条件的时候,他便无限接近于造物主从而向人们传播真理。人类应该感恩曾经拥有过塔可夫斯基。

 6 ) 根据困意应该打五星

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我从桌上拿起一本离婚证,我妈见状,说,那是本假的,你爸请人做的。那些做假证的,服务特别好,直接寄过来给你。也是,毕竟是违法的,为了让你不找到他嘛,真的很精明。

我左看右看,做工是有点差,页与页之间没对齐。

下次应该让他签一份协议。我妈最后说,她把证收了起来。

我的父亲不是诗人,我有些羡慕塔可夫斯基,他可以一边那样抽象地谈论自己的作品,同时一边创作,重要的是他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根据我的困意可以这样说了。诗和电影一样,是体验的。跟喜欢的姑娘聊天也是如此。

孩子是我们联系超验世界的纽带

直到今天以前,爱情是一个无法获得的概念。

跟我走吧。

现在没有,也不能想象这样的亲密关系。我们不再谈论爱情,而是谈论【亲密关系】。

希望下次能翻翻俄国文学。

 短评

“电影不是一种纪录,而是一种梦幻。为什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那么伟大,他在梦幻的空间里悠游自如,他并不诠释什么,问题是,他要诠释什么呢?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穷毕生之力在轻叩那个梦幻世界的门扉——塔可夫斯基能够悠游自如的世界,却只能偶尔一窥其堂奥而已,我的大多数努力均未能如愿以偿……”——英格玛·伯格曼

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艺术是祈祷,我的电影就是祈祷文。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如果没有个人的自我表达,只能会越来越糟。存在的意义在于用自身的善来抵抗那些邪恶,作用到别人的内心之中。塔可夫斯基之子用爷爷的诗歌,父亲的录音照片剧本分镜图电影片段跟作品数量相等的章节完整的回顾和纪念了这位伟大的电影导演。素材都是经过高清修复,尤其是在片场的导戏和家庭私人的录像都很珍贵,自述部分也有些耳目一新的内容。《镜子》首映后坐在那里讨论的影评人他们什么也不懂,还不如扫地的大妈,根本就很难互相理解。前苏联的郊外小屋到放逐欧洲后的住处,结尾的返老还童让人感动。#金马56#

4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挺重要的资料片,理解塔克夫斯基既不能离开他的作品,也不能离开他源于宗教与艺术直觉的哲思。他本身是一个极为本真的存在,对超验之诗的敬畏,对主体自由的唯心认知,对人精神内核的高度重视,都是以实际艺术践行的严肃方式作为承载,他所处的时代和境况让他势必比一般艺术家承担更多的苦痛,他的过去参与构建出梦境般的诗意影像,他的现在以牺牲的方式为电影艺术留下注解,他的未来则是在经受苦难和牺牲后仍然心怀对文明的希望。他无比温柔却又让人敬畏,这就是塔克夫斯基。

5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奶奶的,看得我倍儿感动。。。

10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电影院里掉落的手机声

11分钟前
  • Atsm
  • 推荐

我命辞遣意,我雕心刻肾,我试图在可及之地,可触之处去截取老塔语意的半丝半缕,写一首可以翻译的诗,只因为……

1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有深度、有见地,却不乏宗教性的艺术观点。而宗教性,注定了这种艺术观点是排他的——而且并不像小津与今村的那种对照,那是一组对立而不排他的互补。你可以参考,可以欣赏,却不能认同。一旦 (完全) 认同,那就意味着你不可以再认同与之相悖的艺术家。

15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还行

当一个艺术家拥有了哲学家属性,他就有相当几率成为大师。

19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导演都是大骗子,尤其是在电影以外的时候~

20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还行

在放映前半程中我陷入了梦境,一瞬间的惊醒;后半程则一直非常猛烈的抽泣与喃语(好老塔

24分钟前
  • Geelong
  • 力荐

2019威尼斯经典单元纪录片。老塔学必读必读必读,解决不少疑难问题。真的用料特别足,小塔尔科夫斯基手里真的还是有很多独家素材,还有难得一见的苏联时期几部片子的片场工作纪录片(以及“1983年戛纳丑闻”和老塔的发布会!!!!);但是离五星还是略差一点……形式上突出特点是全部用老塔的各种录音进行对自己创作和艺术观念的阐释(以及老老塔的几首诗作的朗诵),特别强调了宗教的巨大作用。另外,奇遇字幕组的翻译和后期可以送满分。

2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QY-354,没想到老塔的自述竟然到处都是干货,我有一种预感,老塔的一些言论截图会在社交网络上刷一段时间了。透过这些充满诗意的镜头和言语,系统地又拉了一遍老塔的电影,这部纪录片借老塔之口,告诉你他为什么拍了这些电影,跟他当时的想法,经历和时局有什么关系,看完之后让人又有一种重刷塔可夫斯基的冲动!可以作为老塔入门必看!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是老塔的自述录音剪辑,是解析老塔电影的评论音轨,也是描述童年生活、拍片经历、移居国外心路历程的口述自传。可以看到宗教对塔可夫斯基及其电影的影响之巨大,也可以目睹苏联官方对老塔的自始至终的打压,甚至派出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戛纳电影节上不遗余力地诋毁塔可夫斯基。这令老塔无比失望并去国不回。除了自述录音,还有几部电影幕后纪录片、发布会等珍贵素材。

35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聽大師講話已夠。就是佛家。沒有在講電影 都在講人生。人與大自然。人生的意義,只要想就已經不會墮落,只會成長。藝術都是無私的在寫祈禱文。

39分钟前
  • 尋找答案的人
  • 力荐

三塔集

4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BJIFF2020#【北京剧院】较为完整地回溯了俄罗斯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的创作生涯及其艺术追求。老塔说:成年人有很多无法表达的情感,孩子可以很轻易地将其诠释清楚,即使他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做,有时候孩子才是连接这个世界和超验事物的桥梁,对此我深表认同。老塔说:很多导演和艺术家,他们往往注重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视觉冲击、影像张力、及戏剧冲突,但是这很荒谬,作为艺术家,应当保持高度的理性和克制,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有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表达欲来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对此我深表认同。老塔说,有一次在一个讲座上,很多评论家云集,还有各路艺术家讨论他的一部作品,但是只有其中一个不起眼的阿姨说出了他作品的故事。老塔说:说达芬奇是画家是很荒谬的,他是诗人;说莎士比亚是文学家很荒谬,他是诗人;说贝多芬是音

4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从纪录片本身,其实制作不算特别突出。但是,料确实足,而且不少独家内容,又有老塔评论音轨,还是很适合回顾导演职业生涯,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塔可夫斯基以影像做编年史,以其存世的八部作品作为时期刻度,自我解读电影本身与其生命的意义。因为本片的存在,使得错过影史神话的影迷可以有机会走进导演内心情感。从出生回归出生,探寻老塔的人生轨迹。老塔用八部作品遗世独立,而这部影像自传,就是在标记永恒。

51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力荐

和老塔自己的片子一样,大睡,状态不好时真无福消受,等某天再看吧

52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做得一般,创作生涯甚至有点太流水帐了,但是幕后影像和音轨资料非常珍贵。我是第一次看到Hamlet directed by 塔的视频资料。Myshkin!塔 is my weakness😭

54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