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拉斯·米克尔森,苏菲·格拉宝,哈拉尔德·凯泽·赫尔曼,艾伯特·鲁德贝克·林哈特,劳里斯·斯科夫高·安德森,拉斯·兰特,索伦·希特-拉森,大卫·丹席克,松佳·里奇特,索比亚格·侯菲尔德,雅各布·B·恩格曼

导演:杰斯珀·W·尼尔森

 剧照

总有一天 剧照 NO.1总有一天 剧照 NO.2总有一天 剧照 NO.3总有一天 剧照 NO.4总有一天 剧照 NO.5总有一天 剧照 NO.6总有一天 剧照 NO.13总有一天 剧照 NO.14总有一天 剧照 NO.15总有一天 剧照 NO.16总有一天 剧照 NO.17总有一天 剧照 NO.18总有一天 剧照 NO.19总有一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0

详细剧情

  母亲(松佳·里奇特 Sonja Richter 饰)病重,艾尔玛(Harald Kaiser Hermann 饰)和艾瑞克(Albert Rudbeck Lindhardt 饰)兄弟两人无人照顾,只能被送往由校长赫克(拉斯·米科尔森 Lars Mikkelsen 饰)所开办的寄宿学校之中。赫克是一个信奉暴力的男人,他坚信,唯有通过武力才能够令学校中的孩子们真正信服,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兄弟两人在这座名为学校实为监狱的牢笼之中受尽折磨,圣诞节妈妈会来接他们回家的承诺成为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然而,两人等啊等啊,等来的却是妈妈的死讯。莉莉安(苏菲·格拉宝 Sofie Gråbøl 饰)是学校里新上任的文学教师,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所学校里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长篇影评

 1 ) 一些感想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出现了两次,兄弟两个人田里劳作,弟弟的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因而在学校发放三明治时,总抢不到,只能吃别人留下的残渣。哥哥无奈地低下头盯着餐盒里所剩的残渣,弟弟吃惊的望着抢到三明治而异常高兴的同学,又看了看低着头的哥哥,闪烁着明亮的大眼睛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已经没有机会了。

弟弟明亮的大眼睛,胖嘟嘟可爱的小脸,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如此之大的差距,我真的觉得这一切对着兄弟二人尤其是弟弟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远远超过了他原本应该承受的。好像去抱抱这个正在遭受痛苦的小精灵,给他一点点的安慰,给他一点点的支持与鼓励。

生活还是要继续啊,否则,还能怎样呢?

兄弟两个人,面对学校的困境,都没有放弃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了两人可以更好的在这里生活下去,努力完成老师和大龄同学交给的事情,哥哥不断地鼓励弟弟,弟弟一直支持着哥哥并一直执着于他的梦想——成为宇航员,而哥哥变成了其他同学所说的“没有思想的鬼魂”,守护着弟弟。

在这所到处飘荡着“鬼魂和魔鬼”的学校里,弟弟是唯一的精灵,势必要对这里带来改变。

也正是因为弟弟坚持梦想,使他心中永远都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苦难,教会我们坚强,这些平凡的日子变得熠熠闪光。

 2 ) 总有一天,是何时?

第一次写影评。

之前没有看到此种题材的电影,看到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才开始看的。

电影开头描述的是erik 和elmer 俩兄弟偷东西而被追的场景,以此种切入方式引出他俩是单亲家庭下长大的问题儿童,单亲妈妈无法全心全意的照看孩子,家庭教育的无法弥补,加上社会扶助制度的缺失,导致孩子偷东西,哥哥甚至已开始“涉猎”各种黄色报刊。而此时,妈妈却被诊出身患癌症,唯一有可能成为照看兄弟俩的舅舅却因为没有工作,没有文凭,而无法承担这一“重任”,最后便只能送到寄宿学校里。

电影视角以有着阅读障碍的Teger担任旁白和故事叙述者,作为一个在这所寄宿学校生活了好久年的角色,把观影者尽早的带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一开始,erik 就告诉弟弟,“当你经历过这些欺凌和冷漠,你会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反正圣诞节的时候就会离开了。故事在一开始便给了人希望,要带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一定要相信,会见到彩虹。

可是,困难苦痛却比他们想象的要残忍的多的多。

学校的每个老师都是施暴者。他们最常用的是一记重重的耳光。有冷酷无情的校长,总是表现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人能再教育你们了,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不经过捶打不会成为男子汉,你会感激这个地方的,他们将来会明白我的贡献的。”变态的教育理念让观众无法忍受。(尽管影片对于这个掌权者没有过多的展现,但寥寥的场景让这个人物充满了想象空间,孤傲、立体、神秘。);有助纣为虐的班主任,像一个大管家,对boss 惟命是从,对孩子百般蹂躏;有可恶的恋童癖宿管教师,残忍的性侵行为让人做呕(电影仁慈地没有展现过多相关的镜头,但是却剥开了人性的另一面。);还有校医和被称作是“土地”角色的慈祥老阿姨,加上唯一的一个文化课H教师。后三个人不会直接对孩子使用暴力,但是纵容暴力和直接使用暴力是没有界限的。可悲的是,H老师最后也使用了暴力。

将每个学生同化为施暴者。兄弟俩第一天逃跑被抓回来之后,校长用惩罚其他人的伎俩来煽动他们痛恨这兄弟俩,继而转化成每个人都将怒火发泄到他俩身上 的惩罚。再就是被大孩子欺负,施暴。当elmer 尿床被发现后,光着身子在凛冽的寒风中撑着床单时,所有学生都起哄惩罚他的“罪过”,就连前一晚被性侵的那个孩子,将满腔怒火发泄到了elmer身上,当镜头特写到他的仇恨的双眼时,我们感到了那股暴力已植入身体的恐怖。

信仰坚定的“宇航员”elmer。小演员无疑成为这个电影的主角。他有着做宇航员的梦想,即使被嘲笑,被校长重重的耳光打到脸上,被同学欺负丢石块,却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梦想。我认为,elmer才是电影里的救世主。他年纪虽然最小,却给所有人带来了希望。他用自己编撰的信的内容安慰着每个小伙伴的心,并让他们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每当他读信时,都会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他背后,那一道光,在他背后照耀着所有人的脸庞,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他说,“宇航员在打开舱门之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需要有勇气去尝试。”在影片的最高潮处,erlmer穿上自制的“宇航服”,爬上了水塔,他纵身跳下,镜头也是以魔幻现实的手法描述的:他奔向了月球,看到了妈妈的笑脸,找到了那束找到出口的耀眼的光,此时,镜头一转,erlmer跌落下来,又是象征着他美好愿望在现实中破碎了,千疮百孔。

真正的救世主:新上任的检察官。检察官是这里面的唯一的正义使者。他更是代表着社会监督机构的形象,反射出之前监督机构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位,毕竟这残忍的学校已存在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是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的。

在erlmer去哥本哈根找H老师时,我想到的是,在这种残暴环境教育下,那是在逼着孩子提前走向成熟,试想,一个没有受到此种遭遇的孩子不会有这么样的“计谋”的(包括砸车那一幕,都是为了留下证据,便于检察官取证)。站在哥本哈根的街头,这个眼神无光的孩子看到了四个大约和他哥哥一般大的孩子,他们说笑着,吃着冰淇淋,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啊……这一巨大的反差,是反映社会的不公吧:没钱有罪。

电影整体的背景和画面都是北欧的性冷淡风,也是为了辅助这个悲伤的故事的完成而特设的吧。还好,结局是和erik开头的话遥相呼应的,实现了总有一天。不管现实中,那个 总有一天是否到来,或者我们难以到达,但至少我们发现了这个沉重的社会问题,这便是一个走向光明的进步。

“电影的重心不在于正邪交战,而在于展现每一个人物在悲剧中的位置,并且真正将悲剧中的孩子视为主角,他们为何屈服,为何反抗,为何勇敢。这是一部沉重到令人落泪的电影,也饱含温暖和希望。”

 3 ) 真的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吗?

电影中反复出现“总有一天,一切会好的。”这段台词,包含着无限的希望,但却充满了沉痛与心碎。

电影开始,单亲家庭的Eric和Elmer兄弟因母亲病重,被送到当地专门接收问题儿童的学校。他们的舅舅说这是「全国最好的学校」。

走之前,妈妈对他们说:“回来过圣诞节喔。”

就这样,两兄弟开始在这所“最好的学校”中开始了意料之外的生活。

校长在午饭时问两兄弟中的弟弟Elmer:“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脚部畸形的弟弟Elmer却生生的说:“宇航员”

说完自己梦想的Elmer突然被旁边的教导主任狠狠的扇了一巴掌,校长对Elmer说:“傲慢不能实现任何事情,实际点吧。”

突然被打的Elmer呆在了原地,一旁新来的女老师看着学生被打,似乎想要说点什么,但终究是欲言又止。

校长跟女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男孩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管教他们。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即使是使用拳头也可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听话。”

而此刻的女老师对此表示了理解,但仍有着自己的坚持:

这所学校是一个残酷的微型社会。男孩们有自己的阶级,本身作为受害者的他们,内部也充满欺凌和冷漠,强的欺负弱的,老的欺负新来的。

Elmer也因曾说出自己想当宇航员的梦想备受欺凌,哥哥被一群人按倒在地,Elmer则被逼着去爬水塔,他一边慢慢往上爬,下面的大孩子们一边用石头砸他,似乎在嘲笑着,打击着他可笑的宇航员梦想。

校长和教导老师则残暴至极,兄弟俩第一天夜里就试图逃走,后来被捉了回学校去,校长为了惩罚他们,让所有孩子排着队轮流殴打他们俩。

还有一位猥琐的宿管老师,每逢他值夜班时,就会像「选妃」一样,在所有孩子中挑一个顺眼的拖到自己房间进行性侵,如果孩子反抗,就打到服从。

其中一个细节尤为震撼,弟弟Elmer尿床被老师发现,男孩们开始起哄要求惩罚。

在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喊中,那个昨天晚上被强暴的男孩也走进人群,脸上带着恨意和愤怒,跟着众人一起要求惩罚Elmer,似乎这样就能把苦难转移给更弱势的人,似乎只要别人也同样受苦,自己也就没那么痛苦了。片中唯一的温暖来自于那位仍有原则的女老师,他发现了弟弟Elmer的阅读天赋,让他做了较为轻松地送信工作。

有一天小Elmer问女老师,你有孩子吗?

她说她曾有希望变成一个母亲,但在孩子出生前发生了意外,此后便一直无子。

女老师对Elmer很好,给他找关于太空的新闻,帮他给自己的家人寄信等等。但这并没有使情况好起来。突然有一天在吃晚饭时,噩耗传来,两兄弟的母亲因为病重而去世了。

两人被突来悲痛淹没,失控地哭了起来。兄弟俩失去的不止是母亲,同时也失去了离开这个地狱的机会。

再也没法回去一起过圣诞节了。

然而校长残暴的想要保持“吃饭时不许说话”的秩序,他把哥哥的脸摁到盘子里,命令他们不要再哭了,继续吃饭。

而最后,还是这位女老师的安抚让两人渐渐平静下来,但这位女老师,也没能一直保护他们两兄弟。

两兄弟不堪重负,决定再次逃跑,却因为意外再次被抓住,弟弟Elmer以为是女老师出卖了他,认为她和校长是一伙的。

绝望的弟弟对老师说:“你跟他们是一样的。我很高兴你没有孩子,孩子从来不会喜欢你们。”

Elmer的话激怒了一直渴望成为母亲的老师,她终于忍无可忍,动手扇了Elmer一巴掌。这一刻,她印证了Elmer说的话,她确实成为了“跟他们一样”的人。

当时站在那里的老师脸上闪过了羞愧、内疚和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第二天,她辞职了,整所学校中唯一的温暖也消失了。

一直以来,女老师对于校园中发生的暴力熟视无睹,她以为凭自己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自欺欺人地催眠自己:“只要我不打孩子,我就还是无罪的。”

但其实纵容暴力和施予暴力之间,并没有界限。

日子一天天过去,哥哥Eric仍存有一丝希望,他听其他男孩说到了15岁就可以离开学校,所以努力讨好校长,希望把弟弟也一起带走。但校长的出尔反尔激怒了他。

愤怒之下,Eric用铁丝划了校长的爱车,被打到重伤,昏迷不醒。校长再次选择了掩盖这个暴行,并试图封住Elmer的口,让哥哥Eric消失在人间。

Elmer忍住悲伤,借此向校长争取到一天的假期,跑到了哥本哈根向女老师和教育局求助。他的举动成为了之后解救所有人的关键。

在Elmer去寻求帮助的场景中,我们跟随着他,看到了哥本哈根城市中明媚的阳光、干净祥和的街道。人们享受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样一个(群)小孩正遭受的暴行、承受的苦楚却不为人知。

在教育局的投诉并不顺利,他们没能碰到检察官,女教师在送Elmer上车回去的时候对他说:“我今天会一直等在这儿,等到检察官回来,我们一定会去救你,Elmer,不要放弃。”

沐浴在哥本哈根温暖阳光下的Elmer心中却早已一片死寂。他没说再见,因为他已经不再期待能在那像地狱一般的学校中再见到任何希望了。

他回到学校,握着昏迷不醒的哥哥的手说:“在哥本哈根不太顺利,但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无所畏惧了。宇航员在打开舱门之前,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需要勇气去尝试。”

他穿着自己做的宇航服,把校长的车砸了个稀巴烂。似乎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引起重视,才有希望真的推翻校长的统治。

正当赶过来的校长要出手打他时,却被教育局的检察官的电话叫走了,检察官说他和女老师正在往学校赶来,一定要见到Elmer和哥哥Eric。

校长赶忙跑回现场,但Elmer已经被教导主任打到神智不清了,

绝望的Elmer不知道有人正在赶来救他,他挣扎着往外跑,跑到了以前被欺负过的水塔旁,他爬了上去。

恍惚间Elmer看着远方的月亮,想着自己宇航员的登月梦想,想着自己生无可恋的现状和自己被抓住后将会受到的可怕对待。

他纵身一跃,此时的电影转为慢镜头,似乎Elmer真的变成了一个宇航员,向着他热爱的月亮飞去了。依稀间他看到自己已经逝去的妈妈和重伤在床的哥哥。

匆忙赶来的女老师正好赶上了Elmer从空中摔下来的一幕。似乎这一刻从他眼前摔下来的小小身躯,砸碎了她的懦弱和不敢作为。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它有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女老师这次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向教育局力证了这所学校的所有恶行,校长和老师们被停职调查,孩子们终于逃离了地狱。

后来,老师一直守在医院里,直到医生告诉她孩子们都会康复的,她才松了一口气,眼泪也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

医生误把她当作了两兄弟的母亲,她来不及反驳,带着这份从天而降的荣誉走进了病房。

进入病房的她还是紧张的、不断的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两个孩子。看到他们似乎真的像医生所说的那样睡的安详,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才真的慢慢落地。

然后她轻轻的把椅子搬到两张病床中间,慢慢的,坐了下来。

这一幕,这个背影,代表着影片就此结束,也代表着电影开头那个曾痛失过孩子,对学校里的暴力熟视无睹的懦弱女人真正成长为了一个母亲。

影片结尾,那一行刺痛人心的字再次出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中介绍,这位校长是1949年开始在学校任职,而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969年。长达20年的统治,他的暴行祸害了多少的孩子,他们又长成了怎样的大人,在之后的一生中又经历了怎样的痛苦,让人不敢想象。

我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还在发生着同样的故事。

影片初始,其他孩子善意提醒两兄弟,在学校里有独特的「生存法则」,要把自己变成「鬼魂」、抛弃思想、抛弃感受。

也许变成鬼魂能让孩子们在地狱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被打得屈服了、泯灭了人性,他们就像习得性无助实验里,那只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被电击命运的狗一样,就那么默默的忍受着。

也许,真实世界更加残酷,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那位女老师,并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获救。

他们就那么绝望的等待着,像电影里反复提到的那样,对自己说: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过去。”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

而小Elmer在最后已经不再期待“总有一天”的到来,自己做的那身宇航服像是他的盔甲,带他最终飞出了黑暗的囚笼。

女老师也不再期待“总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而是决心站出来反抗自己从前的上司,最终解救了所有的孩子。

“总有一天”这四个字,看起来充满了希望,但却也充满了不敢作为的绝望。

看完电影心情有点沉重的同时,我也问了自己两个问题:

总有一天,为什么不是今天?

总有人要试着去改变这一切,为什么不是我?

 4 ) 真实事件改编,这部比《熔炉》更震撼的高分片,我不忍心看第二遍

校园生活,本该是人一生中最纯真快乐的回忆。

但如果是在“豫章书院”那样的学校,再遇到个杨永信那样的老师,恐怕真的是噩梦一场了。

“豫章书院”和杨永信这样扭曲人性的教育方式,因新闻的曝光才引起社会关注。

然而,他们的最终结果只是关停。

杨永信的行政职位仍是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他不仅没被抓,而且还在继续坐诊。

近期一则新闻显示他还出席参加了精神科培训开班仪式。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丹麦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学校和老师。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称之为丹麦版杨永信和豫章书院。

这部以一对兄弟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豆瓣评分8.7。

14岁的哥哥艾瑞克和不足10岁的弟弟艾尔玛,就这段不幸遭遇的主角。

两个孩子本来过着贫穷但也算无忧的生活。

弟弟艾尔玛因为腿部有些畸形,不能地球上轻松行走。

于是酷爱天文学的他,梦想是能成为宇航员飞去月亮。

哥哥艾瑞克虽然叛逆倔强,但凡事总是照顾和保护着弟弟。

他们的父亲几年前自杀了,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只能从早忙到晚。

疏于管教的两兄弟,时常盗窃他们没钱购买的东西,青春期的哥哥因偷窃色情杂志被抓。

而弟弟为了观星还偷过望远镜。

终于有一天,身患癌症的母亲病倒了。

唯一的亲人舅舅因没有收入也无法照顾二人,再加上兄弟俩有盗窃史,就这样被当成问题少年送到一所寄宿学校。

母亲许诺圣诞节就接他们回来。

然而,这所被誉为全国最好的寄宿学校,却是两个孩子噩梦的开始。

这所学校的校长赫克,是个信奉暴力的男人。

他坚信唯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服从,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除了严酷的体罚,他还让十来岁的孩子从事艰苦的劳动,完全是把这些孩子当成童工来奴役。

兄弟俩一来到这所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就像囚犯一样得到了自己的编号。

这里的生活也确实就像囚犯,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地活着。

无论是吃饭还是睡前都要喊言不由衷的口号。

两兄弟第一天见到校长赫克,就被现实狠狠地冲击了。

校长问弟弟艾尔玛长大之后想做什么,艾尔玛回答“宇航员”后却被打了耳光。

那时人类还未登上月球,校长冷冷地说:傲慢不能实现任何事情。

潜台词是:现实点,别做梦。

但如此践踏一个孩童的梦想,恐怕只是为了摧毁他的自尊。

除了上课,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要从事体力劳动。

搬石头、挖土、做木工、刷厕所,甚至还要帮校长洗车。

哥哥求校长不要让脚部畸形的弟弟干重活,但遭到的是校长助理的几个耳光:

“校长说的任何事情,不可以顶嘴!”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像丛林法则一样,少得可怜的一点食物也要靠抢。

被年长的同学霸凌更是家常便饭。

在校长看来,对于“有问题”的孩子,体罚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这所集中营般的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拥护“体罚教育”。

唯一正常的老师只有新上任的女老师莉莉安,她不认同校长的这种暴力教育方式。

忍无可忍的两兄弟尝试逃跑,他们不顾一切地奔跑,艰难地穿越荆棘丛生的荒野。

一辆路过的面包车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可结果却是再次把他们送回了地狱般的学校。

这次逃跑让两兄弟遭到更严厉的惩罚。

校长让学所有的同学,排队抽兄弟俩耳光,否则大家都要在室外挨冻。

“不成为施暴者,你也会被惩罚”。

校长不必亲自动手,他只需用“学生迫害学生”的方式,就达到了惩罚和威慑的效果,同时也扭曲这些孩子的人性。

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学校中隐秘的恋童癖性侵犯罪。

深夜,一个孩子边哭边被老师带走。

第二天早晨,他艰难地起床,露出痛苦的表情。

他遭遇了什么样的恐怖经历,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一个细节,令人细思恐极。

弟弟尿床被老师发现,他被揪出来受到所有人的嘲弄。

而那个被强暴的孩子也加入了周围此起彼伏的“批斗”,脸上逐渐露出狰狞又仇恨的笑容。

表情仿佛在说:凭什么只有我痛苦,你也别想好过。

弟弟被要求赤身裸体站在院子里,直到床单晾干。

他终于也没能逃脱变态老师的毒手,

变态老师威胁他如果不合作就整治他哥哥,被侵犯到鲜血淋漓的弟弟晕倒在厕所。

而变态老师却心虚地声称这是学生干的,他什么都不知道。

只有莉莉安契而不舍地追问真相,但心如死灰的弟弟却沉默不语。

他不相信这个新来的女老师能救他。

当检察官来视察学校时,孩子们被打扮得干干净净,完全看不出丝毫被虐待的痕迹。

年长的同学告诉兄弟俩:如果想在这里生存,就要把自己变成没有思想的鬼魂。只有做了鬼魂,才不会有麻烦。

然而母亲去世的消息压断了最后一根稻草。

两人不禁嚎啕大哭,招来的却是校长的毒打,因为他们打扰了进餐时的安静。

善良的莉莉安因为无法忍受校长的暴行而辞职离开,唯一真正为孩子着想的人也离开了。

当舅舅来探望兄弟俩的时候也发现了不对劲。

他要求带回两个孩子,却因为没工作被拒绝。

校长不愿意放走兄弟俩,是害怕恶行被曝光。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新上任的检察官突击检查了这所学校。

眼前的一幕令他震惊了:正在劳动的孩子们衣衫褴褛,每个人脸上都有伤。

但是面对他的询问,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孩子们已经不再相信大人能帮助他们。

就连哥哥艾瑞克也选择了包庇校长。

他以为自己快满15岁,到时就可以离开这里。

所以,他不想得罪校长。

然而几天后校长却告诉他,不可能让他离开。

哥哥再次因为反抗被毒打到奄奄一息。

弟弟为了救哥哥,假装乖顺地终于得到了一次外出的机会。

他立刻去找辞职的莉莉安老师,让她带自己去报警,但却因为拿不出证据被拒之门外。

此时的弟弟知道只有牺牲自己,拿出“证据”才能救哥哥。

于是他穿着自制的太空服,故意砸坏校长的车。

用这种笨拙到让人心痛的方式,校长的恶行终于被曝光。

连夜赶来的检察官在莉莉安的陪同下,对学校展开调查。

而兄弟俩被送进医院救治,在莉莉安的照顾下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之前面对检察官不敢说出实情的学生们,在兄弟俩的鼓舞下,也终于纷纷站出来指控这所学校的罪行。

面对指控,校长还辩称他是为了学生好。

“为你好”简直成了大人对孩子肆意妄为的遮羞布。

1969年,人类实现了月球行走,弟弟艾尔玛的梦想成真。

然而校长当初对他定义是傲慢、不切实际。

被划归为问题少年的艾尔玛,其实既勇敢又充满想象力。

他真的需要矫正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1967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时至今天,还有多少恶行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

还有多少“豫章书院”和“杨永信”,继续在纠正所谓的“问题少年”?

那些亲手把孩子送进这种学校的家长,如果能试着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想。

就不会等孩子落下永不愈合的精神创伤,才知追悔莫及。

影片结尾,不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而且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几乎都患上了心理疾病,需要终生服药来治疗抑郁和恐惧。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本文作者:RAMA

 5 ) 总有一天=无休止

当你踏入古兹比约的那一刻,就代表着走进了人间的地狱,面对着人世间的噩梦,他们长着普通人的面孔却有着比恶魔更恐怖的灵魂,他们虐待,侮辱,精神压抑,性侵,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心里自认为的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有规矩不撒谎为了让他们得到最正确的教育,每每看到那一幕幕虐待的场景让我都想给那个b校长那个b教授来上几刀。

所有的肉体和精神的虐待都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永远积攒下去,压抑的氛围也总有一天会爆发,痛苦的命运等来的只有总有一天,我不希望总有一天是一个无休止的符号,我希望总有一天是一个未来一个目标的期望和等待。

 6 ) 光明之下总有黑暗

全程都揪着一颗心在看 几乎每一分每一秒

脑海就抑制不住地闪现着同类影片的画面

韩国的熔炉美国的聚焦 英国的裂缝等影片

如果你问我是否能想起任何一件有关于

中国对于学校 孩子或教育相关问题的事

我会告诉你

一个号称前央视著名主持的正不遗余力地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这些将垮下的新一代

他的大名叫陈大惠

哦对了

他们这些教育专家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

孩子你要明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

也许我该像片里的Elma一样

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做些事情 比如说

正儿八经地写篇文章让更多人快醒醒

 7 ) 关注孤儿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Blurviewer(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8289607/


纵观整部电影从开头至结尾,心中的评价从还行渐渐过渡到力荐。也许看了许多电影的缘故,总是在各个方面对影片比较挑剔,除了演员也总想着要故事情节,镜头角度,移位打光,色彩搭配等等都至善至美。这部电影的开头采用第三视角的叙述比较抓眼球,一开始就奠定了比较阴沉的基调。紧跟着节奏变得稍微温馨但夹杂着挥之不去的悲痛和隐忍。这个基调贯穿了大半部影片,组串出来的一个个事件,一次次反抗的失败,就像一堵越砌越高的墙。但是部分事件以及剧情走向都比较频繁在诸多影视剧作品中出现过,所以故事冲突感比较弱,难免会出现一些单调乏味感。

然而这个时候放弃这部电影无疑是错误的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都在后半部和结尾,两个小高潮以及与之前故事无暇的衔接让观众的感情突然迸发。最后每一个主人公的举动,都是建立在之前发生的剧情之上所做出的合理选择。电影里每一个人物性格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剧情的每个推进特别是结局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部作品的完整度非常之高,在现在许许多多光陆怪离的影视剧中很突出,这种罕见性让这部影片至少能到推荐的评分。

电影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无疑是两个小主人公的演技。前半部主要是哥哥而后半部观众的注意力便会全数被之前毫不起眼沉默寡言的弟弟吸引。许许多多的微表情以及眼神里透出来的戏份,让这一对并不十分帅气的兄弟成为当之无愧的Eric和Elma。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对当今社会慈善事业的影响以及对孤儿群体的关注。一如校长直到结局都贯彻如一的伪善,教职人员的冷酷以及结尾处的惊慌,随处可见的人性弱点,可以充斥在世界上各个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最大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对其缺乏关注。慈善机构里的权威,在一个偏远之地,就如一个小王国,而弱势的孩子们便是他们能为所欲为的奴隶。电影的结局虽然不差,但两兄弟的解脱并不代表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将被善待,而这个世界上又有千千万万个如是的机构,或是真心援助,或是借此驰骋心中的欲望。当今的社会问题繁多复杂,从生态至人权,而例如人权里又分女权,穷人等等。孤儿的生活环境只是慈善所能针对的一个小小分支,但这部电影所带来看似微弱却至关重要的启发和关注度值得感激。每一个群体,个人都应得到公平正视,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孩子能被阳光温暖照耀。

 8 ) 这部好于95%的电影,比《熔炉》更绝望!(中国人更应该一看!)

本文为电影天堂原创,电影天堂公众号:dianyingnews


今天我的心情很沉重,比看完《熔炉》那一天的心情还要沉重。

《总有一天》,被称作是丹麦版《熔炉》。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发生在曾经丹麦的Godhavn寄宿学校。

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个暴力分子,

他所认为的教育就是“用拳头让那些不懂事的男孩们听话”,


在这里,不能随便谈论理想,会因为“理想过于傲慢”而挨打,


哭泣也会受到惩罚,

即便是十几岁的孩子刚接到“母亲死了”的消息,也不行,


每天都要干活干到吐血,

因为校长说“不经过锻炼不会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如果犯了错误,会被其他孩子排队扇耳光,


这样的制度和规则,把孩子们训练地出奇一致的冰冷和麻木,

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孩子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就是“活得像个幽灵”。



因为在这种地方,保存任何人性,就意味着受伤。

一对兄弟,因为父亲死亡,母亲病重,无人照顾,不得不被送进来。

弟弟在学校里面是个特殊的存在。
 
弟弟腿部有些畸形,不能很好地在地球上行走。

所以他酷爱天文知识,希望总有一天能成为宇航员,飞去月亮上,


他像个天使,在人人自保,冷漠无情的教育法则中依旧懂得分享,


因为对于文字天赋异禀,识字又多,弟弟时不时会帮其它同伴读一读从家里寄来的信,

每个男孩都很在意信件里是否有家人的牵挂,

但是很无奈,这些被家庭抛弃,或者说留在这里“改造”的孩子,家人对他们的态度通常只是敷衍,

所以弟弟会适当补充一些信里原本不存在的内容,像个周身都有光芒的小天使,


可能正因为弟弟的出类拔萃,得到了其中一个男教师的注目,

很不辛,这个道貌岸然的男老师是个卑鄙的“老玻璃”,

他总是在孩子们熟睡的夜晚,就像皇帝挑选嫔妃一般,

悄悄的把某个男孩叫醒,实行卑鄙无耻的性侵······


这一天,终于轮到了弟弟······


而年龄尚小的弟弟,在无良的侵犯之后,怀着满腔愤怒和无措,晕倒在地······


如此天真纯洁,年幼却懂事,本来未来会前途一片光明的弟弟,为什么要遇到这样的遭遇啊!!

心痛······


而年龄稍长一点的哥哥,虽然有点暴躁,但却是个在时时刻刻都懂得保护弟弟的“小大人”,

他努力表现,言听计从,只为了熬到15岁那一天(因为按规定,这个年龄可以离开学校,出去自己谋生),能带着弟弟离开这个鬼地方,


这就是片中所指的「总有一天」。

但是没想到,校长竟然因为哥哥身体强壮,表现良好,所以准备把哥哥作为一个好用的道具,继续被学校利用下去,

听到这个消息,哥哥怒不可遏,再也无法控制情绪,


结果,被校长打得濒临丧命······


面对危在旦夕的哥哥,校长甚至拒绝把他送到医院,因为“不能担这个责任”,


而片中最动人的一幕,就是小男孩穿上宇航服,飞上了月亮······

他要用自己的性命,来救哥哥的性命,

他要让检察官看到真相······


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情况,难道父母不知道么?政府不知道么?

这样的问题,在看《熔炉》时你大概已经问过一次!

这些孩子有些是父母管教不了,或者如同电影里兄弟的情况一样,父母双亡,亲戚又没有条件,

再说政府部门呢,每次检查前学校都会接到通知,

孩子们会被收拾的衣冠整齐,

被问到“你在这里开心么”这样的问题时,

在暴力的压制下,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而其中最令人恐惧的是,是这种教育体制中的“强制服从”和“强制认同”,

他们不得反抗校长,不得顶嘴,必须认同校长的“暴力法则”才能生存,


也正是这样的制度和规则,把孩子们活生生的培养成沉默者或者“恶魔”!

这样的“强迫认同手段”,不得不让人想到被中国很多家长“信奉为神”的杨永信!

杨永信,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电击疗法”第一人,于2006年创立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他的网戒中心被称为新时代的“集中营”。

杨永信这个人很神,被他治疗过的“患有网瘾”的孩子,无论之前多么不听话,怎样顶撞父母,怎样大声反抗,只要进了那个房间,40分钟后出来就会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百依百顺,有的甚至当场向父母跪下认错。

很多家长对杨永信感激涕零,对杨永信下跪,谢谢杨永信救了自己的孩子,救了家庭,


而那些所谓被杨永信“拯救过”过的孩子们呢?

电影中孩子们长大后的结果是这样,


而从杨永信的集中营中走出来的孩子,

有的自杀,有的对社会充满仇恨,有的悲观厌世,甚至还有殺母的!


中央台曾经报道过一篇柴静对于杨永信网瘾中心的采访,

    柴静问其中一个女孩,既然电击那么疼,为什么还愿意留在这,

    小女孩说“因为电击是好的,让她觉得清醒。”

    可能是觉得孩子的语气不对,于是柴静又问:“真的吗?”

    这时小女孩脸已经涨得通红,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

     她咬了咬牙,吸了口气。最后用平稳的声音回答道:“我愿意呆在这。”


这一幕,和电影中如出一辙。


杨永信他制定了一共86条规定,没有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定,他们只知道如果违法,立马进13号治疗室接受电击。

这些规定具体的包括“说老师坏话”,“和家长说想回家”,“吃巧克力”,“坐杨叔凳子”,“上厕所锁门”等。抽象的诸如“严重心态问题”,“挑战杨叔权威”,“执行力不足”等。

甚至在进行强迫性电击“治疗”前,杨永信都不会给孩子做任何身体检查,

上来就电,电到你求饶,电到你屈服,电到你认同我,最后成为我的一部分。


借助暴力给人体带来的极致痛苦制造恐惧,从而改造出一群完全服从于自己的机器,

这是片中学校和杨永信治疗中心最大的共同点!


《战网魔》一书中关于在杨永信学院有这样的文字:   

    杨永信拿起仪器的两个端子,对着少女的太阳穴轻轻地点了一下。

    “难受吗?”他盯着少女的脸问道。

    “不难受!我没有网瘾!”少女说。

    “那好,再来一下。”杨永信又点了一下,少女颤抖了一下,可她咬紧牙关,不说难受。

    杨永信在两个太阳穴上同时点了一下,少女受不了了,叫起来:“我难受,我难受,医生,你用的什么东西,我的脑袋为什么这么难受?”

    “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有网瘾,有网瘾就难受。”杨永信开始心理引导,“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想告诉你,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想去找我未婚夫……”

    杨永信又点了两次,少女终于挺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

    但首先,“少女”的身份有问题,刘明银口中的“少女”武旭影,其实已是20多岁的女大学生,并且,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所学的正是心理学,后来读了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杨永信的网戒中心2006年成立,已经过去了10年,

在这10年里,无数所谓“网瘾少年”从这里走出去,杨教授的网瘾中心非但没被告发,没被取缔,反而经营得风生水起。


父母们都以为,无论是电影里的学校,还是杨永信的学校,都能代替他们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因为这些学校都打着“教育”的旗号,并且被政府所批准,

家长们相信,总有一天,这些学校会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才,继而再被合格的输送进社会,


而更为讽刺的是,学校里的老师们也是如此认为的,电影里的校长在最后一刻,还瞪圆了眼睛说“我是为了你们好!”,


而杨永信也说:“只要拯救了一个孩子,那我就是功德无量的。”


我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希望这种东西,

「总有一天」的那一天,到底会不会如期而至,

片中的兄弟俩最后盼到了那一天,最终保住了命,也退了学,


但是从杨永信治疗所走出来的孩子,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离开,是这些孩子们唯一的希望,

但是相比起是否能成功离开学校,

他们的思想和认知在长期暴力威胁下究竟是否被真的同化,才更令人感到后怕!


希望每个小天使都能得到足够的关爱,

即便是命运不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也希望他们内心强大,努力自保,不被改变,快点长大!

不过这些都治不了本,

最重要的,

还是希望杨永信戒毒中心这样变态机构早点关门大吉!

 短评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很好的反应了社会现实 看过熔炉来看的 比较喜欢这部 虽然没有给人以希望

6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很震撼,剧情类似之前看的一部感化院,真人真事改编,没想到到处都发生过类似的惨剧

11分钟前
  • 不羁的天空
  • 力荐

原谅我是个内心黑暗的人,这部电影和《熔炉》比,痛苦小太多了,或许是拍摄角度的问题,总是显得不够残忍。

13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相信还有比电影中更残忍的事情………

18分钟前
  • 炎麒儿
  • 力荐

本该是净土的学校确实人间炼狱

22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莉莉安(苏菲·格拉宝 Sofie Gråbøl 饰)是学校里新上任的文学教师,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所学校里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2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还发生着同样的故事,你也不知道总有一天到底是在哪一天。

30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熔炉?

34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并没觉得有吹嘘的那么好看。小正太演技没得说。宇航员之梦让人联想到《岁月神偷》

39分钟前
  • 温柔的小坏
  • 还行

B站上看到很可怕的一条弹幕:Elmer兄弟俩知道母亲的去世后在饭桌前号啕大哭被摁在饭盘里,弹幕说 “不过他们之前偷东西确实不好,被惩罚也是该”。这世界上真的有像校长这样的思想的人存在,最可怕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也是把孩子送到杨永信那儿父母的想法吧。

40分钟前
  • 白露
  • 力荐

结尾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痛心,这个世上,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着你我不曾知晓的痛苦

41分钟前
  • 善人二
  • 力荐

看过「感化院」以后对同题材自带免疫,况且这部各种美化处理,感受上并没有那么强烈,宇航员的梗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真的各种尴尬症发作,第一叙述者角度也是鸡肋到不行,人物塑造好糟糕。

46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鱼叔推荐的。在这部片子面前熔炉黯然失色了。

49分钟前
  • 以圭为瑞。
  • 力荐

世界上不只有光明,光明之下尽是黑暗。至于人性的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不用说太多,电影中展现的只是凤毛麟角,在这里我想谈的是同化,你可以把收养院看做是微型社会,我们总是沉默如同鬼魂有多少像弟弟这样的人,有自我思想坚守自我敢于挑战规则的?又有多少是沉默的?沉默的太多以至于同化另类。

54分钟前
  • 独呓
  • 力荐

黑暗中也有耀眼的光芒

55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学校里好恐怖

60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两小孩试图逃跑的时候,校长首先不是个人施暴,而是煽动集体,煽动集体暴力。群体性失言、群体惰性、旁观者效应、沉默的大多数最是容易造成群体极化,这才是最可怕的,毕竟WG过去才没多久。所以个性、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才显得弥足珍贵!今年唯二的两部高分同题材,还有一部《感化院》在前。(感化院短评已被删,且珍惜)8.5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85/100 虽然由真实事件改编,但却进行了浪漫主义化的处理,像是寄宿学校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或者飞越疯人院。腿脚不便的人希望登上月球,是因为那里的重力可以让他像健康的人一样自由的奔跑,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不用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也可以活得像个健康的人。

1小时前
  • SELVEN
  • 力荐

尽管有珠玉在前的熔炉,但是这一部电影绝对又是再一次发自内心人性的嘶吼!原来我神奇的大豆瓣都没有把所有的好片子一网打尽呀,若不是鱼叔的话,甚至连评分都没有!

1小时前
  • 坏孩子
  • 力荐

杨永信笑了

1小时前
  • 因为月光很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