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2016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李家福,夏锦菊,陈小凤,曾宪春

导演:陈为军

播放地址

 剧照

生门2016 剧照 NO.1生门2016 剧照 NO.2生门2016 剧照 NO.3生门2016 剧照 NO.4生门2016 剧照 NO.5生门2016 剧照 NO.6生门2016 剧照 NO.13生门2016 剧照 NO.14生门2016 剧照 NO.15生门2016 剧照 NO.16生门2016 剧照 NO.17生门2016 剧照 NO.18生门2016 剧照 NO.19生门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7:49

详细剧情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

 长篇影评

 1 ) 母爱与生命的礼赞 现实与制度的批判

我心目中这世上最伟大的三个职业:医生、母亲、科学家

北京青年报组织观影与主创见面会

而这部纪录片《生门》就涉及了前两个

说是纪录片也更是一部大尺度的现实主义电影

耗时700多天,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产科跟踪拍摄了40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的疼痛、喜悦、悲伤、纠结。从40个故事中,精选4个故事形成了这部生命与母爱的礼赞。

在生命的疼痛面前一切都褪下外衣无比真实

而真实总是让人揪心

惊人的社会分层,不均衡的医疗资源,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制度,乡村的贫穷,人伦道德与道德胁迫的思考

制片人今天说他都很惊讶他们这部片竟然能过审

广电真的还是在进步的

建议母亲携带孩子,孩子携带母亲前去观看

更建议组织所有男性同胞以及以林丹为首的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的男同胞们组团观看

这部片的排片量低到让人心碎

这不仅是对中国观众质量的不信任

更重要的是没有资本的运作排片真的太难了

制片人在现场说了院线的黄金场次呢都提前被大片向院线交钱锁定了

还有要求生门和28岁未成年捆绑销售的

长城的排片占据了整个市场一半的场次

对 我不是针对谁

我就是说张导的长城和张导女儿的28岁未成年都是垃圾片

所以 你们如果能去看看这部优秀的电影就真的太好了

 2 ) 就是说点啥

我一般不看医疗剧,但这记录片的相对真实性,给予五颗星。 一个家庭是社会的小单元,医院又是个小社会,有悲欢,有离合,众生百态。一些事件可以成为社会现象级。 我所遇到的,就以生产来说,在医院可以算是喜吧,呱呱坠地这一骄傲的啼哭宣告一个生命的独立,带来了生气。 那还有没能啼哭的呢?比如剖腹取胎,产妇孕期发现胎盘植入膀胱,必须终止妊娠取出20周的胎儿,保大人的命;也比如检查发育畸形,放弃继续妊娠。在做这类手术的时候,我尽量避开看那孩子,心里过不去。 也遇到过,把产妇送出手术室,一家人都去病房守着婴儿了,而产妇在门口无人守候,默默流泪。 如果你听到,“孩子早产,正在抢救,需要转院进一步治疗,需要你签字。”而得到孩子爸爸的回应是:“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女孩就不救了。”会不会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二十多岁的姑娘产后大出血,危及生命,子宫切除。

连续生了几个女儿,这次又是女儿,产妇问我们:“这孩子你们要不要?”面对这问题,我们能怎么回答?

一位48岁的妇女来做手术,告诉我她一直还没生过孩子,这是她做的第18次试管婴儿,年纪大了,卵子是别人捐献的,现在12周。我的确有些愕然,问她:“你为什么那么执着?”她说:“我不甘心啊!”

男女平等吗?不。光从体骼上来说就已不平等,男性天生就会比女性强壮。在某些行业领域男女分工就会不同。

然后就是生孩子这事,从一个胚胎的着床,到胎心的搏动,然后发育到胎儿跳动,再到分娩。从早孕呕吐食之无味,到小腹便便,双脚水肿,到足月难以起身、下蹲弯腰,再到忍受剧痛宫口开全甚至侧切剖宫产下婴儿,这其中应是喜悦,兴奋,难受,怨念,痛苦相行的。这男性体会不到,怎能不爱惜。

男女可能平等吗?能。就像一部电影《隐藏人物》,价值认同,这就是平等。

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生孩子是一种使命还是义务?是不是真是自然规律?这个问题,我也还不知道。

 3 ) 《生门》:我没有一点感动,有的只是震惊

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 ——泰戈尔

新年第一天,我看了纪录片《生门》前三集。这是一部12集的纪录片,地点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它是武汉市5家急危重症产妇抢救和转诊中信,大部分产妇都是从各地转来的疑难、危重和急症。

这部纪录片,镜头下的也都是危重产妇。无疑,它们都是真实发生的。

后来,我又看了2016年12月上映的同名电影《生门》。

很多人觉得,生活已经够苦了,看电影就不要再看这么残酷的吧。这部影片,去年12月上映,排片率不到1%。但我们不能因为惧怕苦难,就不去正视它,了解它。

说实话,如果不是自己曾经历过生产,我可能也不会对这种片子感兴趣。或者说,即使我看了,也没有太强烈的感受。可是现在,在看每一个准妈妈时,都仿佛看到了自己。

但是,我比她们幸运太多、太多。

看完纪录片和电影之后,我搜了一下这部片子的背景资料,才知道摄制组跟拍了3年,拍摄80个产妇,最后选取了4个作为影片的主角。

电影中,表现了4个产妇的故事。纪录片与电影有所重合,但都是属于早产或胎停等产科特殊病例。我想谈谈其中几个让我或难过或气愤的几个。

1. 是生之门,也是死之门

如果说生孩子,都是女人走一遍鬼门关,那夏锦菊,就是一脚已经踏进去,又被医生拽回来了。

她是个开朗、阳光的女人,孕6产2。这是她第三次剖腹产,32周,早产。

胎盘前置,长在了前两次破腹产的疤痕上,还穿透子宫肌层,植入了膀胱。这就意味着胎盘被拿出后,血就会喷涌而出。

进入手术室,她还依然乐观,对医生说:“你给我做手术,我放心。”

手术很顺利,15秒,孩子就拿出来了。然而,她开始产后大出血,出血量一下子2000毫升。医生找到手术室外等待的夏锦菊的父亲,要求切除子宫。他说,你同意得切,不同意我也得切,现在没有选择的余地。

父亲拿着笔,颤巍巍地签了字。他原本没想到,女儿进了手术室,就可能再也出不来。

然后,医生进手术室准备切除子宫。这时,夏锦菊一再央求医生:“能不能不切子宫啊?我才33周岁,你们再努力一下,我再坚持一下。”

我看到了医生的两难,可他还是尊重了夏锦菊的意见,没切子宫。随后,出血达到七八千,相当于全身的血换了两次。心脏第一次停止跳动,第二次停止跳动……

这时,我想到医生说的那句话:“不能因小失大呀。”看着医生慌乱的样子,我不理解,已经命悬一线了,还要执着地保留子宫,你还想再生吗?33岁的年纪,已经孕6产2,你不怕自己的身体撑不住吗?子宫比你的命还重要吗?

我有太多的不可理解。

最终,医生将夏锦菊的腹腔塞满了纱布,送到了ICU。

她,奇迹般的活了。

然而,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奇迹般的生还。

而是,自始至终,她的丈夫,始终没有露面。

在手术之前,有人问他们家人,怎么没看见她老公?她家人说,他在广东,忙着做生意。

我很想知道,有多大的生意,比老婆生孩子还重要?纵使你要谈几千万、上亿的买卖,也不能成为你缺席的理由。

平时看电视剧、电影,让很多人有个误解,生孩子好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忽然肚子一疼、见红了,赶紧飞奔到医院,不一会儿,产房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就生完了。

没生孩子之前,我也一直以为生孩子就是这样简单。殊不知,进入产房之前和之后,有太多太多未知等着你,突发事件随时都会发生。因妊娠高血压而必须终止妊娠的方萌说:“12月2号去检查还是正常的,一个星期不到就成了这个样子。”

即使产检一切正常,产程中也可能随时出现大出血等突发状况。

在我生产之后的第二天,隔壁病房就有个产妇突然监测不到胎心,被紧急推到手术室剖腹,连麻药都没来得及打。孩子拿出来后就送进了ICU,据说再晚几分钟,孩子就窒息了。

在待产室,各种状况也是每天发生。有人已到了预产期,打了6天催产针,却仍没有一点动静。也有人生产过程中突然胎心紊乱。

生产,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所以,这就是纪录片存在的价值,让人们都看看,真正的生产,是什么样。你要做好一切心理准备,生与死只在一线之间。

很多女人会产后抑郁。为什么?因为她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虽然片子中的故事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我们不能否认,在生产这件事上,谁都无法保证出事的那个,就一定不会是自己。

就像夏锦菊事后所说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夏锦菊被告病危后,她姑父打电话给她老公:“放下手中的事,立马飞到武汉来!情况很危急!”

夏锦菊进入ICU后,只有她的父亲在揉着她的手,全程不见丈夫的身影。

我感到心寒,为夏锦菊感到不值,也为她的执着感到悲哀。

一个能让在你胎盘前置、早产的危急情况下始终不露面的男人,值得为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生孩子吗?在保子宫和保命之间,你固执地要求保子宫。可命都没了,子宫又有何用呢?

2.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生一个男孩

在中国,重男轻女,似乎始终没有减弱过,这在农村更是普遍。

片子中的曾宪春,是个高龄产妇,孕5产2。这一次,她是胎盘前置,疤痕子宫,和夏锦菊的情况类似。

她继续生孩子的目的很明确,要一个男孩。她丈夫说,我们农村习惯必须要个男孩。她说,没有男孩会被人笑话。她的前两胎都生的女孩,如果这一次不是男孩,我想她可能还会继续生下去。

让我震惊的不是他们想要男孩的想法,而是得知第三胎是个儿子后,小姑子情绪的崩溃。

在电梯里,她就已经泣不成声。面对镜头,她边哭边说:“我哥之前只有两个闺女,一直以来想生个男孩。家里面就我们(兄妹)两个。为了保这个小孩,我们家里面都好辛苦。”

可是,我一点都不感动。

曾宪春冒着生命危险,就为了要个儿子,为了不被别人笑话。别人的话,比一条人命还重要。

他们没有问问手术室中的她怎样了,都在关注儿子、儿子,终于生了个儿子。

愚昧的文化,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至今仍未有一丝消减。

3. 他是一个生命,你总要给孩子一个机会

这里,想说两个让我有感触的人。

一个是方萌。怀孕27周,妊娠高血压,子宫腹水多,需要引产。医生给她打胎药,她拿着药片,满眼泪水地望着她老公,那眼神中有绝望,有不舍,有无奈。

我哭了。

这是纪录片中第一处让我哭的地方。

27周,还没有足月,但也长成了人形,他是一个生命。每个当妈妈的人都知道,一个小生命在自己的肚子里,从最初的胎芽到长成人形,每一天都牵动着你的心。

我清楚地记得每一次去医院产检,做B超之后,都忐忑不安地等着结果,生怕孩子有一点问题。所以我理解方萌的感受。孩子在她的肚子里,慢慢长大,现在却要打掉他,那种心情,就像用刀一点点在割自己的心。

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小生命。

可是,吃过打胎药后,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方萌随时会发生危险,主治医生决定开刀把孩子拿出来。但即使还是可能只有900克,但拿出来一定是活的,出来之后可能好也可能差,医生让家属做好各种思想准备。

她丈夫决定放弃宝宝,即使有希望抢救也不要了。医生说:“这次怀孕,这么重的病情,下次她还会再复发。这个宝宝放弃了以后,再怀上有可能会很难。

孩子被拿出来了,只有五六百克。生下来十分钟不到,呼吸就不好了,开始呻吟。方萌要看一眼她的宝宝,护士给她拍照看了。医生说:“不要给她看,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场面。”

她的眼角,流出了泪水。我知道,此时她心如刀割。

另一个,是李双双。当地优生科推断孩子的发育有些迟缓,现在28周,家属坚决要求引产,不要这个孩子。全程,李双双没有说一句话,她一直在低声哭泣,丈夫没有安慰她,反而极不耐烦地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

医生询问家属的意见,她丈夫满脸的不情愿,坚决不想要这个孩子。医生说:“你总要试一下,因为毕竟他是一个生命。”

公公一直在问医生,孩子生下来能不能活。医生说:“你要给我几天时间让我看一下,我不是个神,我是个人。”

李双双的丈夫,则一直在楼梯边,看得想让人煽他一嘴巴子。

医生反复劝说:

你总要给孩子一个机会啊,你把宝宝抱出来很快就没了。你要给我们机会给你的孩子机会。我觉得你考虑的应该是人道、人性。人要长个心眼儿,人都不能这样做的,人他毕竟是个人。一个人回想一生的时候,你没尽力你是多难受啊。

到最后,医生说,怎么好像我在求你们。

然后,镜头切换到李双双的丈夫,他打电话给他妈,说:“首先第一个我怕钱花进去了人也没救活,第二个我又怕他长大以后有问题。”

但至始至终,他都没有和他的妻子商量。

也许在丈夫眼里,李双双根本就是个生育机器。没给我生出一个健全的孩子,还有脸哭?哭什么哭?

真为李双双觉得不值。这样的男的,你为他生什么孩子呢?

看着他那副嘴脸,我已无话可以形容。所谓人面兽心,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后来,主治医生到了病房,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所有的人对这个小孩的出生,好像都不持欢迎的态度。

关于这个产妇的最后,是一个背影。画面上,是一行字:

虽然医院和家属尽力救治,李双双之子还是不幸夭折。

到底是他的亲生爸爸一手葬送了宝宝的命,还是如这个亲生爸爸所说“就看他自己的命了”。为了一万块钱,他宁愿放弃孩子,放弃那个脆弱的小生命。

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优生科都建议不要了,万一长大后有问题怎么办。但现在的医疗远没有先进到确保你的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程度。孩子来到世上,你要承担他将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准备,就像医生说的,走在马路上还可能被车撞呢,谁敢保证你的孩子完全没有问题?

而且,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先观察看看,如果孩子确实不能活,到时候再放弃,也算尽了力,可眼看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出来了,却直接被抛弃,确实违背人性。

如果要怪,就只能怪这个宝宝投错了胎,投到了禽兽那里。

在纪录片中,还有好多产妇,有40周胎死腹中的,有监测不到胎心需要引产的,有产后大出血的,有精神分裂不配合生产的,等等。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产妇因怀孕而浮肿的全身、苍白无力的脸、头发凌乱的模样,以及她们极少的话语,还有她们被漠视的生命权。我看到的是重男轻女的陋习,把女人当生育机器的丑陋,对生产的盲目崇拜和愚昧,父亲角色的缺席,以及女人卑贱的生存状态。

可以说这是一部血淋淋的纪录片,看得人触目惊心。我是哭着看完的,却谈不上感动。我没有感动,有的只是一次次震惊。

影片末尾,却是讴歌母爱,这让我感到有些奇怪。明明是一个个女人被推到鬼门关,被当作生育机器,被漠视,却没有反思,而是以母爱来掩盖这些血淋淋的现实。

如果说这部影片有什么遗憾,恐怕就是结尾这里了。

母亲无疑是伟大的,每个当过妈妈的人更能深刻理解。然而,透过镜头去看一个个产妇的命运,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难道想要个儿子,比母亲的生命更重要?我想,我们更该看看,那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为何不断发生;那些本可以活下去的生命,为何葬送在产床上。

因为,母亲的生命,和孩子一样重要。

就像《生门》中所说:“我们不知道将会怎么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人间。”

——————————————————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鱼小哆。

 4 ) 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

“希望从这样一部纪录生命诞生前后的影片中,让人们看到生命既是如此之轻,生命又如此之重。”——陈为军


 陈为军,是中国纪录片导演入围奥斯卡第一人,他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获多项国际大奖,《请为我投票》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人文主义的关怀,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生门》以同样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视角,直击人性,发人深思。
  《生门》是2016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2017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豆瓣评分8.5分,口碑炸裂。



  不仅从妇产科这一狭小空间深入到产妇的内心,让人感受到母爱与生命的力量,更从中窥探到一个高度浓缩的滚滚红尘。

  比如第一个家庭,家庭贫困的陈小凤怀了双胞胎,但中央型前置胎盘、重症糖尿病雪上加霜,随时会大出血,需要5万元的手术费。

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一大两小三条命,保大人还是保小孩?铁汉柔情,泪洒病房。

陈小凤


  命悬一线的夏锦菊,保胎32周后遭遇血崩,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夏锦菊却执意保留,手术台上,心脏2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

  为了生一个男孩,曾宪春家怀了第三胎。可惜妊娠晚期,子宫已薄如纸张,赌命怀胎,最终得到的是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

  年轻妈妈李双双孕龄28周,妊娠高血压,孩子没有了胎动,全家担心孩子有问题,要求引产,医生坚持剖腹产,抢救孩子。

  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负担;不救,可那是自己的骨肉,丈夫陷入两难抉择。



  “我们看过故事片,不缺故事,但是却不好看,因为没有生活;而很多纪录片不缺生活,却依然不好看,因为没有故事。而生门是二者的结合。” ————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这样评价《生门》

  《生门》如一把手术刀,以生育为切口剖开了一道庞杂社会现实的横截面。

  生之门不仅连着母亲和孩子,也连着背后的复杂家庭和庞杂社会:镜头扫过的是典型的中国式面貌,是家庭贫困四处借钱的窘,是命悬一线仍不放弃的艰,是固守陈观盼望生子的哀,是道德人性两难抉择的煎。

  影片并未回避在这个为生命而设的战场上的“残酷”。在紧张之余,镜头也没有漏掉产房里的人间温情,医患之间带有幽默感的交流、手术成功后在医务室里医生露出的腼腆的微笑,这些瞬间都被真实拍摄下来。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生门》的意义,无论多少艰难,多少困苦,当怀抱新生命的那一刻,所有付出都是值得。

  从《生门》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坚强。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的,即使过程艰辛,但丝毫听不到母亲的怨言,她们如此期盼,如此温柔。

  看完这《生门》后,你也许会慨叹人间冷暖,五味杂陈。但你一定会想立刻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感恩她的付出。
 
  小时候,我们总是好奇地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终极哲学问题之一,人类穷尽几千年的智慧都没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长大后离开家,走向远方,是否还记得——

  曾经走过的路,初生的那道门。
 
  我们不知道将会怎么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人间。

  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

  9.24日起大象点映将在全国展映《生门》(并且长期有效!)。

  如果你想把这部电影带到你所在的城市,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发起专场展映,让身边的朋友们,可以带上母亲、爱人和孩子,共同感受这震撼的生命力量。
发起专场展映,,需要至少能在当地召集到60位对的观众。

如果在此之外,你还有其他特别的理由,以及加分项——如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请在自荐理由里告诉我们。
 
请务必认真填写自荐理由,这将决定你的申请是否会被优先通过。

每场展映都将获得:

1.限量电影纪念品:书籍《爱的艺术》、《只有医生知道》,每位观众都会获得纪念包康乃馨花种。
2.与导演陈为军、制片人戴年文等主创的线上交流机会;
3.一份有诚意的活动经费。
 
如果没信心组织展映,那也没关系。
大象点映可爱又有行动力的发起人们,已经在后台准备好了全国各地的展映,关注公众号购票观影即可。

 5 ) 大型三甲医院妇产科的缩影

第一感觉:不敢评价里面的价值观。可能导演也只能歌颂母爱伟大,也感谢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第一触动的镜头:电影版里,我就只为一个镜头一直落泪——夏锦菊生完孩子,其他家属都在忙着为新生命的喜悦,只有他的父亲一直焦灼地守在产房门口,一心只有自己的女儿。摄影师说恭喜他,孩子平安。他说,我没顾得上看。最后,我在医院真的见过太多因为没有定期产检,而错过医疗帮助最佳时机的家庭,也见过明知自己生育凶险却依旧要生一个孩子的家庭。许多人背后的故事一定是我害怕经历的,他们在生育这方面的骄傲和尊严我也不敢随意苟同。我认为在现有医疗情况下,专业权威医生建议不生育的家庭,依旧要生孩子,是悲哀且愚钝的。这种故事若我们只说母爱伟大,不看到里面对医疗资源的无情消耗和浪费,不看到对女性和对医疗工作者的绑架是麻木且悲的。我只能勉励自己,作为女性争取不让家人担心。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我只能抱有希望地奋斗,对我未经历的故事多一些体谅与同情。作为医疗人员,我们争取努力掌握更娴熟的技术,有更高的素养和情怀,让原本就艰难就不易的生命安全,让这世上更多人可以有机会获得最后的稻草。愿新生命一路平安,愿那些母亲平安。

 6 ) 陈小凤是否应该像演员一样得到片酬

我想知道作为一个上院线,赚票房的电影,是否会支付影片中角色片酬,尤其是像陈小凤这种极其困难的家庭,虽然有映后谈,大家都顾着煽情,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我在微博上参与话题讨论,也没有引起关注,可能制片方导演也不愿回答吧。但如果电影赚到了钱,我觉得还是要帮助一下她们,毕竟她们也为影片作出了贡献,不说像明星一样,得到百万,千万的报酬,起码区区5万的治疗费用,资方还是支付的起吧。
     不知道大家刻意回避,还是我太俗,别人煽情,我却想站出来跟大家谈钱。
     不过作为一部纪录片也好,院线电影也好,还的确是挺能打动人的。开篇的音乐,让我想到了久石让为《入殓师》创作的大提琴曲,这两部影片正好一生一死两相对照,不知道是偶然还是有意为之。
     今天看完广院的点映,还有一个感触,就是电影鉴赏真的是很个人化的一件事,今天在场的医护人员看见了对产科医生的赞扬,纪录片创作同学看见了导演对纪录片的坚持,有人想到了母亲,有人想到了自己。
     感动之余,作为女儿也作为未来的母亲,真的感到了女性的伟大和坚韧,这是一部适合女孩儿看,适合母亲看,更加推荐男孩儿看,父亲看的电影。看过之后,他们才能更加的尊重母亲,尊重女性。

 7 ) 它本可以是更锋利的剑

孕6产2的产妇夏锦菊,体重仅有50公斤,为了要一个儿子受尽了磨难,嘴上说着“管他是儿子是女儿”。她在手术台上出血2000cc,眼看生命垂危,仍然不愿意切掉自己的子宫。她说:“我只有33岁啊。”虽然年龄与是否保留子宫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她心脏停跳两次,总共出血13000cc,相当于全身的血换掉了四次。自始至终,她的爱人都没有出现,这位消失的爱人“在广州有重要的生意”,似乎比自己的妻子还要重要一点。

云南来的产妇陈小凤,孕30周,胎盘前置,医保办不下来。她满脸麻木地躺在床上,一言不发。丈夫不停地抱怨借不来钱,哥哥东奔西跑,送来了手术费。大夫问:“你情况这样艰难,双胞胎生下来怎么办?”丈夫笑笑:“慢慢来吧,养大了不就好了。”好像孩子是见风就长的神童。为人父母的责任,做一家之主应当准备的条件,在他这里仅仅是一句轻飘飘的“养大就好了”。很难想象他的双胞胎女儿日后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怎么样的窘迫与困境。

孕5产2的曾宪春,胎盘前置,疤痕子宫,子宫内壁像纸一样薄。生了两个女儿,非要一个儿子不可。“我们农村习惯必须要个男孩。”曾宪春的丈夫说:“想当初我后悔不应该要这个第三胎,我觉得我媳妇好苦。女人太辛苦太可怜了。”丈夫眼泪汪汪。曾宪春非常幸运,手术顺利,母子平安。看见曾宪春的儿子,曾宪春的小姑子泪如雨下:“我哥之前只有两个闺女,一直以来想生个男孩。家里面就我们姐妹(兄妹)两个,为了保这个小孩,我们一家都好辛苦你知道不。”曾宪春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孩子多了就穷,可是没办法。还是两个女孩一个男孩最好。”至于为什么“没办法”,为什么“最好”,曾宪春没有解释。

李双双来医院,最初的目的是打胎引产。28周的胎儿,地方医院的优生科曾经下过不是很理想的判断。李双双的丈夫与婆婆坚决要求引产,放弃孩子,认为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不健康。李双双沉默着流泪,丈夫十分不屑:“别哭了,哭什么!”孩子被剖腹产拿出,医生咨询家属救治意见。李双双的丈夫满脸的不情愿。李双双的公公说:“我怕人财两空。”丈夫说:“按常规性的抢救吧,就看他自己的命了。”大概孩子的命真的不怎么样吧,李双双的儿子不幸夭折。

看尽人间冷暖,如此残酷又血淋淋的纪录片,最后话锋一转,落脚点竟然是“母爱”。讴歌伟大的母亲,赞颂女性对孩子无私的爱。可以说是十分讽刺了。

明明有那么多需要表达的。然而,在现实地反映了一切之后,把调子定在了“母爱伟大”上,不得不说这是《生门》最大的败笔。原本这部纪录片可以更坦诚、更锋利、更掷地有声。然而,它软绵绵地兜了一个圈子,走上了煽情的俗套。温情的音乐和每一个家庭洋溢的笑容,仿佛预示着他们经过了这次生育,会就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事实上,这些家庭大多是已经生育了几个女儿的,如果这样具有性别偏好的母亲对儿子怀有的是无私的爱,那么之前她们对于自己的女儿是否怀有这种情感?是谁给了这些可怜可悲母亲们和她们的家人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如果说因为性别歧视而遍体鳞伤的母亲们是观念的受害者,那么她们未曾出现的女儿难道幸免于难?

可惜的是,关于性别歧视的反思并没有出现在产妇及其家属的对话范围内,拍摄者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对“没有儿子要受歧视所以必须要生儿子”这一观点十分认可的交谈。除了在陈小凤的哥哥去贷款时借村里人的口说出的“制度应该宽松一点”之外,全片关于医疗保障问题的相关也涉及甚少。讴歌伟大母爱这一盒万金油被用在了电影结尾,仿佛春晚小品结局响起的“啊这个人就是娘”。母亲,这个在制度、习俗、生理上处处碰壁的受害者,被冠上了“伟大”之名后,就被迫将其收到的一切苦楚与迫害捧上神坛,也使其受害变得理所当然起来——这是源于神圣的母爱啊!并没有人把她们从性别歧视的死循环中拉出,或者试图将生育看作一种给女性带来负收益的牺牲,所有人,甚至包括产妇们自己,都惯于说:女人,都是这样的。这样的受害者伟大论,就如图受害者有罪论一样可怕。

难以理解为什么如此优秀而现实的纪录片却有一个如此拙劣的落脚点。即便仅仅是述而不评,也比这样的论点高明。“母爱”的立论,在将这些孕产妇的苦楚展示完毕后,又毫无顾忌地将下一批受苦的母亲推向一种生育迫害的悬崖,甚至没有多说一句话来警醒或劝阻。

《生门》很现实、很残酷。它展现了我国大多数人可能会面临的生育困境,把血肉模糊的真相展现在观众眼前:产妇肚子上巨大的血洞,带着满身鲜血、连着脐带的婴儿,一个个产妇的痛苦与挣扎,一个个家庭的矛盾与贫穷。这很好,非常好。但是我想说的是,它其实可以更不平庸,可以更好。

 短评

生育是一扇门:有人拼命想推开,从此我一辈子忘不了你,你一辈子忘不了我;有人死活也推不开,能在肚子里多呆一天,总比在温箱便宜一点;有人想尽办法破门,农村素质低,没有男孩人家就欺负你;有人进了门又想出去,你们拿人性劝我,好像我的道德低人一等。看到新生刹那眼泪奔涌,但太像电视民生纪实。

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完美的谨慎婚育教育片,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没有血腥的镜头,可我中途被吓哭很多次。贫穷和繁殖本能交织在一起,我没有看到任何伟大勇敢,我看见的只有不幸和悲哀。片子里,产妇不切除子宫就可能保不住性命的时候,她居然还让医生保住子宫。简直太基霸吓人了!关于生孩子,你生我支持,让生我不生。

9分钟前
  • 暴脾气的唐抓抓
  • 力荐

相信本片能够培养出一批恐婚族,中国式传宗接代实在是太可怕了,口头上说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充满光辉,然而为奴隶的母亲们却以如此毫无尊严毫不体面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不胜唏嘘。诚然社会在呼唤男女平等,但从性别决定的那一刻起,人生就充满了不平等,没有子宫的男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人之殇

14分钟前
  • Tina
  • 力荐

看着看着看哭了,哭完之后想了想,还是多挣点钱好

16分钟前
  • michaelchao_cc
  • 推荐

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除了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时代的阶层固化。对女性而言更多的是要承担育儿之苦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尤其是二胎。那种不管几个非要男孩不可的都是TM的神经病。最后,致敬片子里的母亲和医生,以及制作。8.8

1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生养不过是本能,神圣伟大个屁!心跳停跳两次都要保住子宫,都他妈6孕2产了还要生,父亲从头到尾都没见人,要生!没钱凑钱,要生!没有儿子,要生!所有女人都失能失智一样躺在病床上麻木或抹眼泪,没有一个女人能为自己说一句话,做一个决定,坚强镇定的说:对我自己生命有危险的事,我不干!

22分钟前
  • feifeiRun
  • 还行

在中国没有钱真是活的太艰难了。

27分钟前
  • 壁鹿
  • 力荐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影片,每时每刻无不在惊叹于导演捕捉到了这些无比真实、生动、动人、震撼的影像,从中能感受到了医生的、家人的、宝宝的、陌生人的、以及创作者的温度,这些一同构成了影片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

32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力荐

迟到四十分钟。生而为人之前就已经很痛苦。

37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挑的例子够典型,可见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取原始素材。剪辑的手法也好,把孕产医护拍出了故事性。全程不置入观点(片尾什么情况?)不进行评述,冷静而克制。李主任小天使。PS:前几天才听了一个女方拒生二胎而离婚的故事。同事言“何苦在垃圾堆里找老公”。我问“你指给我周遭哪里不是垃圾堆?”

38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通篇看完,感受到的不是母亲之苦,而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之苦,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之苦,制度的不完善之苦,普世价值愚昧之苦。在钱与命之间的苦苦权衡,是是时代之苦社会之苦,是如此社会中的穷人之苦。

42分钟前
  • 大豆
  • 推荐

人这一生啊,总要做点什么困难的事。

47分钟前
  • 连辰晓
  • 力荐

说到底是没钱…但为什么没钱,太复杂了,电影打开了一个疑问的缺口,照进了这个国家最底层的部分 @2017-06-28 21:33:06

51分钟前
  • 薯片只要原味的
  • 力荐

期待了一年终于看到了,没有想到小小产房里外如此多的故事,生之伟大,也有命悬一线。母亲确实不容易,生一次孩子犹如重生,全片克制隐忍,但仍然有不少紧张刺激甚至泪点,也有不少极具现实意味的内容,农村的生育观,产房外的人性时刻,人情冷暖战胜金钱

5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有人看出母亲伟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后。但作为女性更多的是恐惧。陈为军是拍过《请为我投票》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导演,我真诚地不相信他的三观有那么“正”。明显反映出你国两性观和生育观很大问题,片尾一转“母爱光辉”,没有人试图哪怕说一句“这样不对”。受害者有罪论和受害者伟大论一样可怕。

59分钟前
  • AsuraHu
  • 还行

若要论院线大银幕电影的尺度,《生门》无疑是近几年现实主义电影里走得最远的。这个庞杂国度惊人的社会分层、医保体系的滑稽、乡间村落的凋敝、人伦道德的反思,甚至延伸出银幕前观看与被观看的伦理探讨。他同样也是一记对现实版“罗尔事件”的响亮耳光,煽醒整天沉醉于朋友圈自我谄媚的伪中产情怀。

1小时前
  • 水怪
  • 推荐

整个片子看得非常揪心,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生活二字,生与活都很难。同时,又透过生,去看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大家立场不同,经验不同,每个人也会得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若说不满足,就是音乐太刻意煽情了。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做丈夫的都不够格,第一个开始有生意走不开,老婆心跳停止了才赶过来?第二个没钱,先斩后奏…第三个怕人才两空,还真应验了…第四个家里就是想要个男孩,生了第三次了, 太多荒唐的事情,表面人性的善面,母爱的光辉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女性是伟大的,丈夫请呵护自己的另一半,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1小时前
  • 拂晓/ty
  • 推荐

这种片子越多走上最大众化的荧幕 那种短视近利戴着金戒指要引产的傻逼就越少

1小时前
  • S
  • 推荐

我如果是在生孩子之前看这个影片,我是绝对不会生的...这一扇血淋淋的门,可能通往新生,也可能是通往死亡,回想起来以“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女人们都能生,我也能生”给自己打气的我,真是年少无畏啊,后怕。

1小时前
  • 开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