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问诊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08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  朱丽娅·坎贝尔  艾伯丝·戴维兹  Pamela Douglas  米歇尔·佛贝丝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梅利莎·乔治  乔西·查尔斯  布莱尔·安德伍德  

导演:Paris Barclay  Rodrigo García  

播放地址

 剧照

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2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3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4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5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6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3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4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5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6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7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8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9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2 04:10

详细剧情

  橙黄的布沙发,昏暗的台灯,一墙壁的书,窗外似乎总在下雨,风景模糊,房间里幽暗、安静,只隐约听到钟表指针摆动的声音……  每周的第一天到第四天,中年心理医生保罗(加布里埃尔-伯恩 饰)都会在这样的心理咨询室里接待不同却可称为“固定”的四位来访者,每周轮流四次问诊,每次30分钟;周五,保罗会定期约见自己的督导师。  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交流中,保罗与来访者成为朋友,揭开那些有自杀倾向、烟酒成瘾、愤怒或者心虚的来访者心理的秘密,最重要的是在其中保罗也梳理了自己那紧张兮兮、乱成麻的婚姻生活。

 长篇影评

 1 ) 旁观者

    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对人性感兴趣的人都不妨看看。
    这是很有趣的观影(剧)体验。我有过心理咨询的经验,作为咨客同咨询师交流的经验。但是观看这个美剧,是旁观者,旁观自己曾经历的时刻。旁观到自己也旁观到咨询师。或许我还是习惯用123来组织我的语言。还是用123来分述我的感受。
    一、咨询师不容易。
    一方面,跟剧中的来访者一样,我也常常希望咨询师直接给意见。剧中保罗的确是功底深厚的咨询师,他有智慧和能力让自己旁观,以问题回答问题。不干涉你的生活不自以为是的帮来访者做决定。是的,咨询师是要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帮助来访者建立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认为呢?”“这是你要的么?”“你的感受如何?”诸如此类,他们有能力用智慧的语言让你绕不过问题,让你面对问题。
    另一方面的不容易,在于,来访者常常想要探求咨询师在咨询室之外对自己的关注和在意,想要了解咨询师的个人生活。Alex的死,令到保罗陷入法律纠纷,Alex的父亲起诉保罗,认为Alex的死是保罗造成的。我无意去分析究竟是谁的责任。我更想表达的是,咨询师坦露自己的确有风险,有行业规定咨询师有责任和义务为来访者保密,但是却没有东西约束来访者要给咨询师保密。剧中保罗,在为Alex提供陪伴、支持、接纳的同时,还要是自己的个人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真令我为保罗不平。Alex的父亲的起诉,保罗却不能够在法庭透露当时咨询的内容。好憋屈啊。胜算似乎很微小,保罗有可能因此丢掉工作,经济破产。难道这就是他要面对和承受的?
     二、编剧和演员都好棒。
     有过咨询经历的人会明白,在咨询室里的聊天,常常天马行空,常常情绪突然就来了,不像是日常的那些生活工作场景。该剧的台词从不会令我有出戏的感受,每个细节都衔接的很好,就是那样,对,就是那样。据说该剧是由多个编剧共同完成,并且有请教专家团队。这真的很敬业。顺便说一句,美剧的编剧都很专业吧,这就是美剧吸引人的原因?引人入胜,让观众有挑战。
      演员也很棒,情绪的表达很到位,不会觉得装或者不够。就好像剧中的故事真的就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那样。好像他们不是在演绎别人,就是在呈现自己的真实。
      嗯,我看到第二季了,以上就是关于这部剧,我目前很想表达的东西。

 2 ) 专业的人演专业的戏

刚看第一季第一集,显然已有拿本子记录的冲动。

要知道在诊室里让对话继续下去有多么难,何况是发生有实质性突破的对话。当那句:“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有谈过这个?”瞬间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咨询师的兴奋、慌乱。在刻意寻求解决的情况下,保持人性的克制,这都是专业的表现。从来访者整理裙子到咨询师双手交叉,每一帧都是戏,每一刻都是人性。

有人说这片子乏味。其实,真实的诊室比这个还要乏味。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还要把话题进行下去,每一刻都在诊室里发生。只是每个沉默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意义,稍微一个哈欠就会漏过隐藏彩蛋。

觉察、应对、无序、逻辑、抗拒、柔软才是考验真正功力的地方。路还长,谨以此文告诫自己。

 3 ) Paul偏向于哪种治疗流派?

这个剧还是比较沉闷。

Paul在咨询中用了很多“不专业”的手法,至少从“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角度来看,他避免不了有时直接地表露自己的看法,自我暴露以及其他指导性的问诊,而且,我也不喜欢他“像个佛一样地坐在那里”,以及不断追问的方式。
当然,那是因为我是在用Carl Rogers的观点来评价他的方法。要注意到剧中Clients的特点是:1)注重独立性和效能感的美国人;他们大多数不愿意面对内心的真正问题,表现出强烈的阻抗;戒心重重,不断地挑战咨询师。2)很多人来咨询,不是为了分析自己,而是为了“寻求咨询师的建议”;3)大多是中产阶级;4)这个咨询师自己也有很多问题,而且,同样地不愿意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5)在剧中两个咨询师称来访者为“病人”,这是有点奇怪的。按理说,这几个人都不属于精神病学范围,甚至连典型的神经症倾向都没有,可以说是很“正常”的人了,只是正常人都会遇到的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或者仅仅说,由于他们的事业或职业带来了一些特殊的困扰。心理学界早就将这类来访者不称为病人了。

6)另外我的一个疑问是,没看出Paul主要偏向的是哪个流派。说精神分析好像不完全是,他没特别注重无意识和童年经历;…… 有待达人分析。

和书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移情问题看起来诱惑很大,尤其是在咨询师自己家庭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真 的很有杀伤力,不仅仅是理性处理和转介那么简单;

很同意Gina提到的几个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1)保密,即使在家中也最好避免谈论病人的案例;2)在移情处理中考虑转介时,Paul说“我能处理”,但是Gina提醒他:“你要想想怎么做对Laure(病人)最好”,以来访者利益为前提考虑处理方式,而不是咨询师要逞能以证明自己是全能的,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Paul有些力不从心了。

不知道真实的心理医生是否真的会个人私生活这么混乱。特别是,他似乎难以避免地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家庭,孩子和妻子。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他能做到耐心,倾听和接受(还不能说完全做到了--无条件接受),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妻子时,非常疏离,否认和拒绝从她的角度来想问题。好像我们自己也是,在面对最亲密的人的时候,理解来得更加困难,反而是面对陌生人更宽容一些。也许,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很多“未完成事件”吧,所以才因为在最亲密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拒绝去接受和原谅,甚至故意漠视和回避。这正是在Kate身上发生的。而Paul的儿子和女儿,看来他跟他们也很难做到平等,互相理解的对话。是否这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在面对自己亲人的时候,也难以放下分析的习惯和居高临下的姿态? 我相信这只是剧中发生在Paul身上的吧,不知道Carl Rogers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怎样呢?也许咨询师的婚姻也和其他人的一样会有危及和问题,他的工作和家庭幸福之间存在多大的相关性?

    在剧中,Paul是比较出名的最好的心理医生,但是透过该剧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普通烦恼和局限的人,甚至,他比一般人多了一个身份,既要处理别人的情感世界,还要处理自己的,这两者之间其实很难兼顾,看看Gina,曾经也逃避了一个移情的来访者。 —— 我不知道,在真实生活中,那些心理咨询师们,是否也会面对这么混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呢?这是一个新的职业类型,这群新出现事业家是否会面临自己独特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因为他们的确是心灵的捕手,同时又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同时,该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你看Paul都那么老了,出名了,从事心理咨询n多年了,仍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完整的人,甚至,离完整还很远。他的生活中也仍然存在很多“未完成事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所以,要想通过自己从事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恐怕也是一条难走的路,也许人一辈子到老死都难以达到那种没有问题没有缺点很完整的状态呢。也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比如,道,佛,禅等等。因为心理咨询并没有超越人的境界。也许只有在神那里才有最终的平静。



    作为男性咨询师,面对移情的案例会比女性咨询师受到更多的诱惑和阻力吧。因为男性更难抗拒性吸引力。


   隐秘地希望国家,或者美国的某个秘密机构,会像挑选培养宇宙航天飞行员和FBI特工一样,在世界上挑选具有成为咨询师潜力的孩子和青年们,然后经过严格系统的集训,是他们成为合格的有力量又接近人格完善的心理咨询师。 这才符合这个职业的严酷的要求。当然,在选拔中,天赋比知识更重要。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资质适合于从事这个行业,是需要筛选的。而不仅仅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背一堆理论和前人的观点。

   一定有些人生来就适合某个职业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也许并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艰辛又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道路,反而是普通人的普通工作来得轻松,也似乎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毕竟,分析自己,分析他人,探寻那些人性深处的隐秘愿望和缺陷,是令人不快的,而且,自己要同时扮演当事人和分析者的角色,这带来了混乱。完全诚实地对待自己?会带来什么后果?因为普通人都免不了是脆弱的,所以那些伪装和无视也许正是不可缺少的保护,你要撕开它,当心了,后果可能是危险而难以承受的。


    







 4 ) 心理咨询师眼中的Alex

这部出品于2008年的《扪心问诊》,因其编剧团队的专业和演职人员的精良,至今依旧是心理咨询师们培训入门的必看项目。前赴后继的咨询师,把该剧中的对话当做自己从业的重要指标,反复观摩和学习。如此重要的一部剧集,现在才来和我的读者朋友们聊聊,是我拖延了。

《扪心问诊》一共有四组来访五个咨询,第五个咨询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男主角Paul自己寻求分析的过程。今天先和大家就第二位来访者Alex的第一次初始访谈,从我们心理咨询的专业角度为大家做拆解和分析。有时间的话,Alex后续的咨询推进以及另外几位来访者都会慢慢通过文章的形式来介绍。

Alex是一位飞行员,自诩他这样的人是“best of the best”。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高手中的高手。所以他找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寻找最好的,并且进门没说几句话就告诉Paul这点。

如果咨询师此时认为来访者在夸奖和讨好自己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人类绝大多数时候都习惯性的围绕自己,Alex嘴上说着“我打听过了,你是最好的”,但言下之意是在展现自己。他想告诉咨询师,因为我足够优秀,你才配得上我,配得上成为我的咨询师为我工作。

Alex是个典型的自恋型人格。

从他在门口漫不经心的摆出一个帅气的动作亮相,到进门傲慢的四处环顾,到随意翻动Paul书柜里的书籍和物品,都在通过动作展现自己的对这个新场所的主权。

来访者的语言信息很重,非语言信息更重要。尤其是第一次咨询,他们是如何找到咨询师,通过什么方式预约咨询师的时间段,如何走进咨询室,到他们如何开口说第一句话,都是在通过非语言信息表达他们自己。

在我多年的临床咨询工作中也遇到过不少来访者希望先把他们遇到的困扰通过文字的形式发送给我,而不是走进咨询室当面告诉我。一般我都是拒绝的,因为文字会屏蔽到许多掉语言信息。但同时,他们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是值得作为咨询师的我们思索的。不同的原因,都可能指向他们不同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背后的成因。

当然来访者通过语言表达的内容更重要,作为咨询师永远懂得“听,比说更重要”的真理。

比昂建议我们咨询师需要以“无忆无欲”的状态倾听每一次和来访的会谈,展开来说就是需要清空自己的头脑,尝试无偏见的接收来访者的想法和感受。当咨询师做到清空自己并且不带个人偏见的去倾听,可以让来访者将他们自身认为“有毒”的无法忍受的情感等放置在咨询师这个容器里。

温尼科特也提到了“抱持”,是一种潜在空间。咨询师们需要创造一个空间,以便于让来访者们可以在其中安全和自由的讲述他们的真实体验。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Alex说了什么。

他还没坐下来的时候就提到了“规矩”,问Paul这里有什么规矩。然后是关于“最好的”一番评论,说明他为什么来找Paul而不是其他的咨询师。当Paul提出“最好的”往往带有主观判断的时候,Alex马上强调这是有道理的,甚至是有数据可查的。“数据”这个词,和前面的“规矩”似乎在某种语境里类似。

来访者认为自己找了最好的咨询师就结束了吗?并不是。对于Alex而言,试探才刚刚开始。所以,他问了Paul两次:“你认识我吗?”

面对这个问题,不但Paul一头雾水,恐怕观众也同样迷茫。可是这对Alex而言太合理了,前不久他刚炸毁了巴格达郊区一所满是孩子的穆斯林学校,这可是一个大事件。在当地,极端组织通过一些手段查到了执行这次任务的Alex本人的照片,并将他的头像在网络上传播和悬赏。所以,Paul必须认识他。

Alex详尽的描述了这次袭击平民的事件以及他本人资料被泄露的事,平静中甚至带了一些自豪。不用等Paul询问他对这些事的感受,他自己就说了。无论是CNN上那些孩子的尸体,还是网络上他的照片被人从嘴的左边割到右边,都没有困扰到他。

他睡的象个孩子似得安详。没有因为被悬赏的恐惧,也没有因为自己的举动让那么多孩子丧命的内疚,什么感受都没有。而更可能让人生气的是,Alex对此很是自豪。这骄傲的态度,若不是在咨询室,恐怕对面的人已经站起来想走了。

同样是人际间的一种谈话方式,心理咨询不同于日常社交对话的是咨询师并不需要将自己的需求放置在这场谈话中。普通人际对话,双方或多方参与的每个人都有在谈话中展现自我的需求,都会创造许多个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不是给予对方表达自我的空间。所以大家彼此可能打断对方的话题,或随意转换谈话的主题。而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能做到全心全意的围绕来访者,就算觉察当下自己的感受也是为来访者服务的。

对这位在咨询室里高谈阔论的“杀人凶手”,作为咨询师Paul看到的是对方侃侃而谈自己是一座多么精密的仪器。Alex为自己能如此冷静和精准执行任务而自豪,因为这帮助他防御了夺走十六个孩子的生命带来的痛苦。

他还告诉Paul,如果他没集中目标,那才应该受到责备。因为这就是军中的规矩,系统的运作方式。这里,“规矩”再一次重现。

当佛洛依德开始运用谈话方式而不是药物等方式治疗当时的一些病人,邀请他们在躺椅上放松的说出他们的任何思想和情感时,他发现病人们哪怕很努力的想要将他们的所思所想都汇报出来,却总有什么东西在阻挡他们那么做。无论佛洛依德如何努力为他的病人营造接纳安全的氛围都无济于事,直到他发现原来病人们好象把他当做了他们早年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并用和这个重要人物的互动模式在和他交流。

那么我相信,看过《扪心问诊》Alex这部分的读者们应该已经知道了,在Alex心中那个重要人物就是他的父亲。当他面对Paul这样一位在权威位置上,还是男性的咨询师。向心目中的“父亲”展现自己的强悍和优秀,哪怕造成十六名少年的死亡都豪不内疚,才是这位来访者的内在重要客体关系模式。

如果Alex喜欢和认可父亲这种将内疚完全压抑掉的方式,他就无需向咨询师Paul反复证明自己了。他的所作所为,是希望让Paul看到,自己还是那台被父亲肯定的精密仪器。但这恰恰说明Alex这台“仪器”出了问题,因为内疚和自责正在他的心中蔓延。他自己已经无法阻止,以至于要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可是,来访者并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看待自己,并直接送给咨询师一个关于解决自己问题的答案。Alex的意识中认为促使他走进咨询室的原因是需要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否回到巴格达郊区那个被炸毁的学校看看。而这个看似很重要的问题,他却在咨询最后才提出。甚至在走进咨询室之前,他已经联系好一个国际志愿者组织,并买好了机票。所以寻求这件事的建议根本不是他走进咨询室的真正目的,而真正的目的需要我们心理咨询师通过仔细聆听这次咨询、也包括之后的咨询中来访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去发现。

母亲过世的时候,Alex的父亲甚至没有流露出悲伤。他忙着处理一大堆日常事务,而且告诉Alex他们没时间悲伤,没时间为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的离世而流泪。然后,在母亲过世一年不到的时间,父亲又和其他人结婚了。

这段来自来访者早年的故事传达了两个情况。

其一是Alex并不欣赏父亲把情感都压抑下去让自己变成精密仪器的做法,所以他也不喜欢在军队中被训练成仪器的自己,以至于发生了穆斯林学校炸毁事件后,他做了类似自杀的行为。之后他和妻子的离婚,也是对妻子身上和自己类似的强规则的部分的深恶痛绝。

其二就如同Paul当场提出的,Alex把穆斯林学校炸毁事件和母亲的过世相提并论。虽然Alex立刻否认这是两件事,但他马上说母亲过世是最让他悲伤的。那也意味着,亲手按下了发射键的他为那些死在炸弹下的孩子们感到深深的悲伤和自责。

可是,他不能面对自己的这份情感,因为成为“精密仪器”是Alex向父亲认同并得到父亲肯定的惯有模式,但这和现在因为穆斯林学校事件而产生的内疚和悲伤是冲突的。

于是,紧接着Alex讲了一件最近发生在他身上的自毁事件。和自己的医生好友一起跑步,在对方明确劝阻的情况下,他依旧坚持要完成超过他们日常运动量的强度,导致了心脏休克,差一点就死了。

对一位有经验的咨询师,比如Paul而言,应该知道Alex在过度的运动强度下其实是在实施一次自毁行为。虽然第一次咨询中来访者已经呈现了足够多的信息,但对咨询师们来说判断出来访者真正的咨询目的以及他的故事背后想要传达的东西只是第一步,更艰难的工作在后面。

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都知道,我们首先要帮助来访者潜意识意识化,其次要为来访者带去矫正性体验。然而,短短几个字包含的可能是长达数年的艰苦工作。如同这部影视剧里所展现的,Paul不但要容纳Alex因为自恋而发散出的时不时的贬低和嘲讽,也会遇到Alex的阻抗直接拒绝讨论和父亲相关的话题。所以并不是咨询师看清了,咨询工作就能飞速推进。

所以咨询师看到了来访者潜意识的内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来访者意识到才能让心理咨询的会谈起作用。意识到后,有时来访者的变化已经悄然而至,而更多的时候创伤性的体验没有发生改变,依旧有艰巨的工作在等待咨访双方。

虽然《扪心问诊》已经尽可能的还原了心理咨询的真实情况,相比真正的心理咨询依旧做了许多的浓缩和提炼,也增加了戏剧冲突。我们并不可能在第一次咨询中得到类似Alex这样丰富的信息,不但有其人格基础的充分展现,还有童年和重要客体之间的故事,以及潜意识中清晰的标记。所有这些信息,在真实的心理咨询中,可能需要花费好几节的咨询时间才能徐徐展开。

相信心理咨询师们多少都会遇到他人这样的疑问,你们的工作难道不是“坐着收钱”吗?要知道,光在咨询室里坐着认真聆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同我前文做写,需要咨询师能做到清空和节制,成为来访者的容器,并起到一面干净的不带自身价值观偏见的镜子照见来访。这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和训练,经年累月的督导和分析,才能小有所成。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影心理。

 5 ) 心理问诊与水意象

这部剧集的场景几乎都是在Paul的心理诊所里,几乎所有的场面都是对话。看惯了充斥着飙车、枪战,政府黑幕、惊天阴谋场面美剧的估计会不太适应甚至看不下去。个人觉得这部剧相当之好看,貌似冗长的大段大段的对话耐人寻味,正是因为场景很单一,演员每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显得意味深长。不过也可能是我个人对心理学有很浓厚的兴趣才会有这样的看法,或许其他人看了觉得甚是无聊也说不定。
 
心理问诊究竟有没有用?从In Treatment这部剧里来看,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持怀疑态度,还有一部分人甚至彻底否定。连前来问诊的病人都很难对医生Paul建立起信任——换句话说,很多人知道自己需要心理治疗,却并不相信它有用,即便他们去问诊了,建立信任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总是有个神经兮兮的家伙,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没见好转却一直付钱,借此嘲弄心理治疗的无用和滑稽。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心理医生除了应当有在科班中可以学到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逻辑、理性之外,还应该具有天生的直觉,而在这两者背后还得有对病人的爱作为支撑和把持大局。否则了解那么多人性中或阴暗或悲惨的东西,一定容易变态。这部剧集里理论体系、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倒是表现得不甚突出,Paul作为一个很有天赋的心理医生,那种“无意识的直觉”、对病人的关爱却表现得淋漓精致。所以这部剧才觉好看不枯燥。导演兼编剧是大名鼎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儿子啊!
 
从心理医生的问题回到心理问诊本身上来。几乎所有的病人都心急火燎地想立即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万事大吉。所以几乎所有病人都会对Paul说:你就告诉我应不应该去做这件事吧!or 你就直接说我应该怎么做吧!or 换了你是我你会怎么做?!每次Paul都无比冷静地回答:“我不能站在你的立场上来决定我可不可以做某事”“这事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病人这时候总是很抓狂——既然如此,那我付钱来找你有什么用呢?!Alex的父亲甚至把Alex的死归因于心理问诊,起诉了Paul。但不可否认的是,Paul治好了有自毁倾向、“情欲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问题的Laure,聪敏、尖刻、混乱的Sophie,这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且相当艰难的过程。只有Paul才可能做到在这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在病人的逃避甚至恶意对抗下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作为观众,看得很有快意。
 
In Treatment有趣的一个细节,片头是一汪流动、交错的水,Paul的心理诊所里也有一个这样的水流摆饰,在左右平衡之中不断流动、分离、交汇的水流。水往往是人心理情感(情绪、感情)的一种象征,有些人的情感像欢快的小溪、有些是深沉的大海、有些是宽广的河流、有些是深不可测的古井、有些甚至是死水一潭。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尤其喜欢借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来表达人的阻隔和沟通。比如大众熟悉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心理学的东西有时候很玄妙,按理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不甚健康之处,心理有较严重问题的也常在于自身心态的是否平衡上。比如A是一件既有的事实,B是人的观念、思维、想法,C是人的负面情绪,当C出现的时候人会痛苦而固执地去追究原因A,还有与A有关的人和事,不知A是根本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人只有接受;人能改变的只有B。不想去改变B或者无法做到改变B的话,人往往会陷入心理的严重失衡,导致C的不断加重——水只流向了一侧,怎么也流不回来。
 
追到第二季,我现在唯一的结论就是,无论对于哪种人格、哪种情感、哪种价值观类别的人,当尽量避免道德审判或者说用自身可能很陈腐很疏漏的东西去度量他人,这些完全没有意义,重要的打破一些沟通的阻隔(完全打破似乎不可能),使情感之水流动起来,情绪得到平衡。

 6 ) 人人都是来访者——第一季中治疗师Paul的案例

Paul的故事在第一季的几个案例中是最让我难受的部分。看完后感觉憋得慌,不吐不快。

据说是最好的治疗师Paul人到中年,陷入了职业发展的危机,在最近的一系列治疗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个病人声称爱上了他;有个病人把他逼到墙角,他攻击了这个病人,差点动手打他;还有个病人吃了他卫生间的安眠药,企图在他面前自杀;他还对一对做夫妻治疗的病人说:“你应该把孩子打掉。”病人攻击他是杀人犯。总之,所有的案例都不顺利,但最让他不安的还是对妻子的怀疑。

不堪重负的Paul找到了Gina,多年前不欢而散的督导老师。Paul和Gina的关系有些模糊,又像督导师,又像治疗师,既讨论案例,也讨论Paul的个人生活,还给他和妻子做了几次夫妻治疗。

因为过去的恩怨,这个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优秀的治疗师Paul在Gina那里是个难缠的病人。他不断地把自己放到治疗师的位置上,和Gina争夺控制权,同时也是用治疗师的身份来回避看自己。当Gina和Paul讨论他的感受,Paul常常说:“如果是我的一个病人这样,我会对他说balabala。”Paul对Gina的愤怒溢于言表,几乎所有的解释都被他挡回去,他根本不相信Gina在倾听他,理解他。他就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断挑衅,一心想要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有的时候他又像个逃避自己责任的孩子,当他告诉Laura考虑将她转介,Laura无法接受,他把责任推到Gina身上,都怪Gina出的馊主意。

Paul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了一个无法从谈话中获益的位置,难怪Gina要问:“为什么偏偏是我?经过了过去那些事,你为什么还来找我?”Paul承认,他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他觉得当年像个受伤的孩子从这里逃走,而今天他应该有能力和Gina抗衡了。一种糟糕的动力学配对。

如果说前面这一部分的权力斗争令我感到厌烦,那么夫妻治疗的一段则让我感到很悲伤。不知道孰因孰果,Paul的家庭生活极度空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病人身上,好像病人是他生活的全部。在那么多年的婚姻之后,Paul和Kate发现他们从来不曾真正看到对方,这真是一件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Paul当年遇到Kate时,把她当做病人照顾她,倾听她,关心她,认真对待她,努力理解她说的每一句话。Kate感觉自己极度重要。当Paul把Kate娶回家,就好似治疗成功地结束了,Paul又有了新的病人,不再把注意力放在Kate身上。而Kate,则习惯于放弃自己迎合别人的需要,在这段关系中努力地做妻子,做母亲,唯独忘了做自己。一旦两个人看到自己生活的状态,如果是我,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个如此空虚的现实:我们从来不曾真的面对面在一起,我们一直都擦肩而过。

突然觉得治疗师是个可怕的职业。在咨访关系中感受到人造的亲密,这种关系对治疗师来说既亲密又安全,因为完全在治疗师掌控之中。而当他在经历了那么多过山车般的深刻情感之后回到自己的生活,他感觉到筋疲力尽,已没有力气和意愿再去经营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关系。又或者反过来,治疗师也许正是因为无法在真实生活中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才会被这个职业所吸引。至少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Paul正是如此。他需要照顾别人,需要掌控,需要别人需要他。不过,也不仅仅是治疗师这个职业,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逃避亲密关系中的风险而寄情于工作?

这几次谈话中,Paul和Gina反复争论治疗中的关键因素到底是精到的解释,还是温暖的关系;治疗中的情感卷入到底是错误还是对治疗有益?Paul的治疗是非常卷入的,他会直接对病人说:“我不爱的病人是无法治疗的。”这句话虽然没错,但不是每个治疗师都会挂在嘴上,Paul很需要病人需要他。结合Paul的个人史和关系模式,我意识到这并非一个专业技术的问题,而是治疗师的人格和个人需要的问题。特别是最后一次Gina在Paul一再的敌意挑衅下终于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一刻,我理解了不卷入并不意味着治疗师没有情感,只是更节制、更谨慎地运用自己的感受罢了。

因为Paul是那么地依赖于作为治疗师的这一部分生活,所以我很能理解参加完Alex的葬礼后去见Gina的Paul显得如此空虚和失落。当他对自己是否真的对他人有意义,是否真的对他人的生活能够有所帮助感到怀疑的时候,他的支柱断裂了,他的生活垮了。那一次谈话中弥漫的空虚和悲伤几乎让我无法承受,又哭不出来,憋闷极了。

就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吧。第一季结束,Paul让自己见诸行动去找Laura,最终意识到Laura并没有真的爱上自己,并治好了Laura(在这个点上)。但Paul个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他还需要继续地去寻找自己。

 短评

居然non-stop看完了。。。

5分钟前
  • Frenovus_L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片。

8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Laura太美,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12分钟前
  • JAMUPAI
  • 力荐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17分钟前
  • 久遠
  • 推荐

与其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不如与我倾诉一小时。

20分钟前
  • Myonlystar
  • 力荐

这剧非常接近真实的心理咨询

24分钟前
  • Ying
  • 力荐

无趣

26分钟前
  • 房等等
  • 很差

隔了两年多又接着从34集开始看,感觉却不太一样了。Paul对Amy深层问题的阐释让我觉得侵略性非常强,如果我是咨询室里的来访者,大概马上会叫咨询师住嘴,然后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了。不过他的阐释非常有道理,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之用。只是我认为咨询师将这类分析内容留在自己脑中便好,还是把解读的空间留给来访者本人吧。

27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心理咨询师真是个伟大的职业,Paul 竟然用全然的卷入反移情成功治疗了对他移情的女病人。我对这一季里的每个人物都抱有巨大的同理心,每次哭泣在我看来都是治疗有效的时刻。分离是常态,死亡或离婚,学会面对它,自己可能就长大了。心疼Sophie,我跟她有共鸣。

31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力荐

很难说是一部psychotherapy 的标准范例:除了Sophie 的个案,其余来访者的问题都未能通过治疗获得解决,剧集篇幅和戏剧冲突使得Paul操之过急,无视阻抗,逼问、强加解读,表现出自恋型治疗师的典型征兆;而Paul自己也认为,Sophie的治疗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本主义咨访关系的建立。但值得从业者关注的是什么:失败的移情转诊、伴侣治疗的进程与治疗师自身破碎的婚姻共振,与Gina的督导和婚姻咨询中呈现出的模糊边界和强烈power dynamic。therapist从来就不是单方接收讯息的助人神力,其自身的经历、喜好和动能必定在咨访和督导关系中产生影响,甚至外溢至其咨询室外的关系与生活,此种“破神”的呈现反思了心理动力治疗的局限,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感更凸显了伦理、规则和边界的必要。

34分钟前
  • JowenSomething
  • 力荐

真是良心剧,我大约撑过前3集才渐入佳境- -- -

35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心是急流深谷,你能探测到什么程度?很难看到专业度如此之高的心理剧,可以做为心理学临床教学观摩片,用以做案例分析,随同剧中人物一起潜入意识深处拆解心结。以纯会话形式展开,如同真正的问诊。非常考验编剧台词功夫与洞察力。演员们集体做到无痕表演,无表演的表演。这已不是剧,而是生活本身。

3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每次看完in treatment心理都很沉重。以前梦想的职业,现在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觉得无比的凄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困兽,困兽之斗,何去何从。久病成良医,叹矣!

38分钟前
  • TT的鱼尾
  • 推荐

如果要我选我最崇拜剧,这一部绝对上榜,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法完成这部剧的观看,甚至很多时候打开播放器我不能直视它。

43分钟前
  • 旅人之忆
  • 力荐

主角,感性,温和,温柔,孤独,很迷人的性格。dead inside(第一季离婚),重新认识父亲和自我(第二季),end of practice,experiencethe real world,being alone(第三季)。全片的戏剧性完全靠室内对话展开,很特别。

48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临床心理学教学片。“咨询师和病人就像是同一个黏鼠板上的两只老鼠”,不能同意更多。

51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Paul自己的崩溃是这个剧最有趣的地方,另一种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56分钟前
  • 郁章
  • 力荐

在显示器前做一次免费的心理治疗

57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力荐

从治疗意义上,paul与gina的精分治疗需要懂精神分析的人来观看,会有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内心冲突几乎都是还原早年家庭冲突,如何将潜意识意识化相当有技术含量。故事情节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都非常形象生动。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剧情饱满,及时同一个场景内少量镜头调度也不会使故事显得苍白生涩。

59分钟前
  • 酸性体质
  • 力荐

In treatment 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你能看见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微妙的关系,看见治疗师本身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盆友们,强力推荐之。

1小时前
  • 简里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