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2016

剧情片俄罗斯2016

主演:维克多利亚·伊萨科娃,彼得·斯科沃尔佐夫,亚历山德拉·雷文科,尤利娅·奥格,亚历山大·戈尔奇林,安东·瓦西利耶夫,斯韦特兰娜·布拉加尔尼克,伊琳娜·鲁德尼茨卡娅,尼古拉·罗辛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播放地址

 剧照

门徒2016 剧照 NO.1门徒2016 剧照 NO.2门徒2016 剧照 NO.3门徒2016 剧照 NO.4门徒2016 剧照 NO.5门徒2016 剧照 NO.6门徒2016 剧照 NO.13门徒2016 剧照 NO.14门徒2016 剧照 NO.15门徒2016 剧照 NO.16门徒2016 剧照 NO.17门徒2016 剧照 NO.18门徒2016 剧照 NO.19门徒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那些追随光亮的人们,只会带来黑暗。” ——罗伯特·德恩诺  少年韦尼亚明正面临着一次神秘的危机,他提出的疑问扰得他的母亲、同学和整所高中鸡犬不宁。  —女孩们能穿比基尼去上游泳课吗?  —性教育在学校课程中有一席之地吗?  —应该把进化论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来教授吗?  很快,这个只对《圣经》发过誓的男孩的深信不疑把大人们彻底打败了。只有他的生物老师埃琳娜例外,她将对他的权威发出挑战。

 长篇影评

 1 ) 為神著魔的少年

俄羅斯電影其實優品諸多。當極端行為只會給周遭帶來災難,當聖經成了傷害別人的利劍,失序的荒謬歪理卻成功洗腦所有正常人。
本片男主角正是一個青春期盲從「真理」,而處處惹禍的麻煩少年,自稱仰賴那本書的旨意行事,缺伴隨著詭異的bgm對同性伴侶的攻擊、對青春期的抵觸、對長輩的逆反,全因那本神盾庇護;愛和信賴都不被需要,這個妙語連珠的少年,聽著天上的搖滾,將學校攪為地獄。最可憐的可能就是生物老師,最為該片唯一最正常的一個人卻被外界所質疑、所不信任、所傷害。
手持拍攝居多,以及多個自然光長鏡頭以及佈景配色蠻精妙的,推薦那首燃翻的配樂《god is god》,很諷刺的旋律很正統的歌詞。本片適合正值叛逆期的年輕人觀賞。

 2 ) 20170510

/ 片中洗脑的过程 观影者都参与其中 对于不信上帝的人来说 也许会是一种折磨 观片过程感觉到亦正亦邪的气息 猎奇有意思 / 片中说剧中一众人被男主洗脑 但片子拍出来的感觉 是大家并不是很懂男主在装什么逼 更像是被他的气势折服 也想加入如此的高级非主流俱乐部 由此来看 不知想拍的是宗教在不同时代下的地位 还是异教徒的成长录 / 男主一意孤行的样子 让我有些后怕 是否坚持自我的样子 在别人眼中正如一个异教徒一般 但仔细想时 其中最大的差别 我以为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正/负面影响 不干涉他人 是表达自我的前提 反击当然是另一回事 / 结尾处女老师的突变不知道是何用意 只需反驳男主几个观点 让男主表现出无力反驳恼羞成怒的样子 让观者明白男主的片面与无知 就完成了人设的使命 但女老师在结局处 突然在无观众下自导自演起来 私以为很形式,无意义 /

 3 ) 拍出这么又污又深刻的青春片,战斗民族果然不一般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青春片大家看的应该都不少。还有人总结出了其中的套路,先上一段Freestyle~

美国青春有三宝,派对、比赛、啪啪好;

英国青春有三宝,嗑药、打架、基情妙;

国产青春有三宝,撕逼、高考、堕胎早。

(出自《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

但是俄罗斯不愧是战斗民族,拍起青春片来也是不走寻常路。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部“色气满满”又理性深刻的电影

《门徒》| 2016

电影讲的是一个用青春反青春,用宗教反宗教,用教育反教育的故事。

海报上的男孩就是电影的主角。

他是个“问题少年”,但又和一般“抽烟、喝酒、烫头”的坏孩子不一样。

只能用另类形容他,吸引他的不是性、毒品、爱情、友情,而是宗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迷上了东正教,并严格按照《圣经》中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光自己做还不够,他还要要求周围所有人都和他一样信教。

还动不动就拿出书里的金句“教你做人”。

在学校的日常就是拿着本圣经怼天怼地。

什么?女生上游泳课怎么能穿比基尼呢?伤风败俗,无耻下流。

不行我要念圣经来感化你!

主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下奸淫了。

为了反对“淫荡”的游泳课,他穿着衣服,一头扎进泳池里。

在酒池肉林中穿梭不为所动,像极了一心苦修的苦行僧。

什么?生物老师居然在生理课上用胡萝卜和避孕套教大家怎么避孕

居然还倡导包容各种性取向?

这和圣经上写得不一样啊,于是男主立马炸毛了,脱光衣服走上讲台怒怼老师。

主说,上帝赐福于人类和人类,要让他们繁衍生息,布满大地。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避孕是错的

主说,女人要沉学问道,一昧顺从,上帝先造亚当,夏娃只是他的一根肋骨。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个女老师没资格教我

主说这是一股邪恶的火焰,男和男行可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同性恋都是要狗带的

开口闭口就主说、主说的,君君记得上一个喜欢这种不好好说话的还是吕秀才。

子曾经曰过......

学生信教,老师要疯。

但谁都无可奈何,因为学生讲的都是圣经原文,主的原话。没毛病。

在俄罗斯,东正教是的国教,上帝至高无上。

面对圣洁的教徒咄咄逼人地诘问,校方只能做点小妥协

于是游泳课大家只能穿连体衣,连生理课也不能上了。

这下尝到甜头的男主越发的疯狂。

在政治课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宗教信仰。

甚至为自己的头上画了一个光环,在越来越疯狂的信仰之中,无疑把自己当成了神。

平静的高中校园里出了这么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当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很快男主就有了粉丝,学上帝收起了门徒

这么看起来,男主确实有着宗教信仰的人,顶多就是疯狂偏激了点。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宗教是他的信仰,还是他躁动青春期的遮羞布?

时间倒回到电影的开篇,刚开始“宗教信仰”只是男主不愿去上游泳课的借口而已。

而他不愿上游泳课的真正理由是:

我没有什么控制不了的勃起。

血气方刚的小少年对着一泳池的比基尼肉体,哪里把持的住啊。

但是承认不就太怂太丢脸了?得想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宗教信仰”就背了锅。

刚开始“宗教”只是一个不上游泳课的借口,但之后男主发现“宗教”这玩意儿太好使了!

用来怼老师、怼老妈、怼校长疗效显著

而且还能意外的得来好人缘,受到关注,甚至“一步封神”。

眼看着熊孩子都要上天了,就没人能管管他?

被男主羞辱的生物课女老师,摩拳擦掌,磨刀霍霍。

决定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她刻苦钻研圣经,誓死要把熊孩子从神坛上拉下来。

于是在又一次对男主的会议中,女老师字字见血说的他哑口无言。

男主在争论不过的情况下,居然污蔑女老师猥亵他

而古板的校长竟然也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开除了女教师。

所有人都被男主狂热的“宗教”带跑偏了。

最后,电影在女老师倔强地把鞋子钉在地面,不肯离开。

像《圣经》里垂死的耶稣大声呼喊:

“我在这!我在自己的地方!我不离开!”

这是一个不想上游泳课的少年引发的“血案”。

电影展示了宗教的狂热之余,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整部电影荒诞又充满了警世意味。

《圣经》里的内容,由于时代的更迭与科学的发展,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全然正确。

比如电影里展示的对同性恋的不公,种族间的歧视,还有对女性的压迫。

(男主指责母亲不该离婚,哪怕父亲是个渣)

而这些颇具争议的内容被人歪曲、不怀好意地解读

就像对男主来说,宗教是借口,是为了目的而使用的手段,而且这个手段很好用。

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是相悖的。

宗教信仰这种全身心的皈依,只是信教之人用来规范自己,而不是强制别人

和宗教信仰一样被人拿来滥用曲解的还有所谓的“传统女德”、“三纲五常”

比如之前在网上大火的女德讲师,满嘴“妖言惑众”,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瞎几把扯。

忽悠人的能力,要比片中男主不知道高出多少段位。

针对女性受到家暴的见解:

所以忍让是大智慧,我们女人一定要忍。

还有总挨揍、被欺负的人不容易闹病。

针对女性婚姻的见解:

男人象征着天,女人象征着着地,

天在上,地在下,自然规律不变,所以女人要敬天。

(还有更多“精彩”言论,网上一搜就有)

世间最可怕的,就是人心。

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但很容易被操控。换个角度来讲,越有信仰的人,越容易被骗。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本来都是一心向善,指引人心向善的。

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就变成了可怕的武器

《门徒》作为一部青春片,想要探讨的主题绝不止是青春期的躁动和迷惘。

电影里的“宗教”,可以被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试图以绝对的权威,来禁锢人类思想的“理论”或者“主义”。

而在这种强大的煽动力面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像电影里的女老师一样。

清醒、理智,看清楚闹剧背后的真相。

 4 ) 道貌岸然的是你。

看完电影,就想直接“骂娘”,这电影剧情是“有病”吧,细想发现自己竟被带入电影里了。这电影最直观的看法就是怪诞吧,感觉电影里的人都“不正常”,唯一“正常”点的女老师也慢慢被逼疯 ,一个信教的人杀了人,骗了人,面对教义的反驳只能采用胡编乱造……这种举世混浊,为我独清的想法不仅仅是年轻的躁动和对宗教的信仰,更觉得是宗教的极端分子,而讽刺的是,周围的人却在维护他。

故事嘎然而止,猝不及防啊,却又刚刚好,最后女主角竟然听到了死去的人话,返回去继续“大吵大闹”,以后她会怎样哪?学校死了人,学校里的老师会怎样哪?杀了他唯一的信徒,故事里那个疯子会怎样哪?

 5 ) 俄罗斯这部《门徒》如何的成为大热门

基里尔列·谢布连尼科夫执导的《门徒》(2017),形如舞台剧感,各角色的的演绎,让我体味到了俄罗斯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动听的诗意,当然影片这种凛冽刺入感,却是较少诗意的。所谓“门徒”是从《圣经》中而来,当年耶稣遴选出十二门徒(犹太使徒),与上帝同心同行,传播福音。

影片中的门徒特指中学生维尼亚明,但他所代表的喧嚣想法,却并非他一人这么简单,如同他搬出《圣经》,出口成章,动辄用《圣经》语录回应他看不惯的事,或者反击持不同看法的人,以至于最终他跟校方领导、以及那位欺世盗名的神父等同流合污,唯剩下孤独的女斗士生理老师埃琳娜,哪怕她那位体育教师的男友阿列克也对她倒戈一击。其中的蕴意令人深思。

维尼亚明生活于单亲家庭,母亲显然是一个大众化的形象,她辛苦操劳打着三份工,她没什么文化,更不要说思想,只是凭其直观感受维持着与儿子的关系,但这几天儿子不去上学,让她很是生气,质问他不去的原因。他说只有游泳课才没去。母亲说那是因为你勃起,怕人家笑话你吗。才不是,我也没那么容易勃起。

母亲说,女生都穿着比基尼,你没那么容易勃起,才有问题,儿子,你不去到底是什么问题呢,看你这样子,就像吸毒的人一样。不是,宗教问题。你怎么突然有了信仰,我不信。于是,他搬出《圣经》的语录本,这让母亲完全晕倒,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但这小子还是去了,当然他带上了黑皮书《圣经》。女生特卡秋娃对他有好感,要拉他下水,但他就是不去,她就喊着游向了水中的格里沙。

但见维尼亚明走上跳台,和衣跳入水中,让所有同学和体育老师阿列克都吃了一惊。校方领导柳德米拉伊万夫娜,很像一位马列主义老太太,思想陈旧,她根本不容生理老师埃琳娜诸如“女生穿着比基尼很正常”的说法,让她收敛点,并指责阿列克的油不拉叽,这让维尼亚明的本本宣扬有了底气。

于是这小子,在埃琳娜的性教育课堂上,他居然脱光衣服,背着《圣经》语录,嘲笑她发给学生手中的红萝卜和安全套,埃琳娜只是想通过这两种道具演示,让学生明白避孕和防止性传播疾病的性科学知识,却被他指责成搞黄色污染,有违上帝的训诫。这脱光光当然引来校方老太及跟腿的女助手的不满,这位老太不但指责埃琳娜,还警告她不能再如此下去。

自此,埃琳娜在家苦读《圣经》,要找出二千多年前该书的陈旧及科学上的漏洞。男友也就是那位体育老师阿列克看到她如此钻研《圣经》,愤而离开了她。影片呈现他俩唯一的出游便是海边防洪桩的石丛中,这种参差的分明棱角,便是一种提前来到的隐示。他们注定将分道扬镳。如同后面的维尼亚明跟他所称的他唯一的门徒格里沙穿梭其中,防洪桩成了格里沙的命殁地。这种人为的妨碍情境,显示了导演的思考与表达。

虽然同学们都远离这个在他们看来极为反常的维尼亚明,但班上的亮丽女生特卡秋娃倒对维尼亚明一往情深,她大胆地说你一脱成名,秒变男神,并热乎地贴上来,然后脱了衣服搂着他要亲亲,他是门徒嘛,当然得抵抗,他开溜了。班上另一位女老师在讲述斯大林之所以成为专制体制下的独裁者,是因为他清除了一切对手。这似乎在隐射这位门徒维尼亚明动辄搬出《圣经》本本,借此束缚和阻碍别人的正常行为和自由表达。但这根本无法触动维尼亚明的内心,反而让他越来越有恃无恐,更加张狂。

再次轮到埃琳娜的课,她讲达尔文的进化论,这小子维尼亚明又来起哄,除了脱口而出的语录本,还装扮成大猩猩,猿猴般一个劲地乱蹦一通,他坚称这世界只有上帝,所有的人来自于上帝。埃琳娜则反驳她上帝称用六天创造了世界,那他创造的世界之前是什么样的,上帝在哪,这当然让他哑口无言。校方马列主义老太的再次出面,全是帮倒忙,对埃琳娜又是一顿熊。维尼亚明还指责埃琳娜是犹太人,这让埃琳娜无可奈何,难道我们还活在法西斯时代吗,即便我是犹太人,我有什么过错吗。更危险的是,维尼亚明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

这时的维尼亚明,只有那位饱受同学欺负的格里沙跟他有往来,维尼亚明利用《圣经》宣称可以治好男同学格里沙的瘸腿,整天念经抚触,结果让一向自卑的格里沙喜欢上了他,强行要跟他接吻,这让他对格里沙有了颐指气使的可能,令他想办法让埃琳娜闭嘴。格里沙说那不如拔掉她摩托车的闸阀,她就会人仰马翻。

他俩一早去了课堂,准备实施他们的险恶计划,但没想到急不可耐的格里沙脱了裤子要吻他,正好被闯进来的特卡秋娃看到,她恍然大悟似的,原来你维尼亚明是基佬,难怪你不愿意跟我恋爱,于是乎她上去刷了他一巴掌。但“志同道合”显然有违维尼亚明的语录本,只是他得利用格里沙。在海边防洪桩石柱间,维尼亚明递给格里沙一本《圣经》,然后从背后拿着石头对他猛击。我前面说过,这是格里沙注定的悲途。

至于维尼亚明的母亲看到儿子变成这样,她很是担心,跑到教堂请教神父。神父让她祷告,称祷告的越长,就活得越长,并让她亲亲他的手,说你是在亲上帝,让她离开时,还说不是我赐福于你,是上帝。这才有了维尼亚明过来指责东正教的神父们,都不看《圣经》,假模假式,愚弄世人。狡猾的神父根本不跟他争执,觉得他可利用,便用绵柔掌化解了他的愤怒。

影片最后,便是埃琳娜舌战群会儒,面对神父、校长老太及随从,包含她的男友阿列克,当然少不了维尼亚明和他的母亲。这时的埃琳娜不但有科学依据充分驳斥维尼亚明的种种谬论,她还研读了《圣经》,用其矛攻击盾,这让维尼亚明理屈词穷,无法招架,如此无奈之下,这小子竟然在他母亲耳边私语,说埃琳娜曾私下要跟他亲亲。这让埃琳娜完全晕倒,指他竟然当着面说谎,她愤而上前给了他一巴掌,说这才是我的第一次亲你。

神父及老太们当然齐齐向埃琳娜开炮,当人们完全丧失理性陷入情绪性疯狂之中,可以享见埃琳娜是怎样的被动和难堪,老太宣称开除埃琳娜,就连她的前男友阿列克都说难怪她整天看《圣经》,念叨维尼亚明,似乎他在确认女友的确对维尼亚明这个人感兴趣。埃琳娜气愤地指着他说,这里面最蠢就是你了。众目睽睽之下,她伤心地背着包出去。下楼时仿佛看到了格里沙,跟她说要给她制造一起摩托车事故。影片这种幻化性的嵌入,乃是俄罗斯导演善用的手法,有利于深化影片的主旨表达。

这时的埃琳娜反而坚定地回身走上楼,她走进课堂,锤下钉子,指着说这是属于我的地方,我哪儿也不去。她的呼喊声,预示着科学、理性的声音。她说在这里我是唯一正常的。这对应着“门徒”背后的怂恿者。但这时领导们乱作一团,说在海边发现了一个男生死亡,这才真正到了揭开维尼亚明门徒的真相和残暴本质的时候了。这说明人类总是要在付出代价后,才能在痛苦中领悟狂热思潮下的危害性。这种有毒的思潮,并不新鲜,无非打着某种旗号,欲达到某种臆造性的疯狂控制。

在我看来,《门徒》借宗教与历史,表达了对于现实的独特性理解及深深的担忧,抽丝剥茧,至少它隐含的三点:一是借维尼亚明这个门徒,对于自我封神,直至得到了如校方领导这些绝对的支持者后,其为所欲为的控制欲,达到了歇斯底里地步。在他准备利用格里沙要给埃琳娜制造事故,到最终他灭了格里沙,都说明了门徒的虚伪及残暴的本质。

可以说他照搬的本本完全念偏了,这很像现实世界中那些借宗教为名进行恐袭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但这的确能蛊惑一干人,让人失去理性跟着一起疯狂。如此,竭力捍卫科学和理性的埃琳娜,对于门徒也就构成了切实的威胁,于是他要欲除之而后快,不惜违心编织谎言,但这种欲盖弥彰的说谎,几乎是所有专制统治者和恐怖组织的擅长专利,正如那句“谎言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埃琳娜最终的四面楚歌与其坚定的捍卫,也就变得弥足珍贵。这说明即便在如此不利的境况下,仍有这种意志坚如磐石的人,这才是一个人类社会熹微的光亮和希望。格里沙的死亡是偶然,也是维尼亚明宣称门徒后意淫的必然。

二是当维尼亚明第一次指责女生穿着比基尼游泳,被校方问话,其背后有一张普京的挂像,这说明了电影在触及现实当中的积弊所在。俄罗斯在走向民主化道路上,并不平坦,且遇到二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一手遮天的强势领导,正好与民主化相违背的,也是民主化的滥殇,这种提醒,深具警示意义。片中随处可感这种对于独断专行的指向,可以说导演寓意再明显不过。再者,俄罗斯至今对于“同性恋”还未有明确的态度。影片特意插入这个情节,用意极其凛冽。

三是影片明确揭示了群羊效应。当埃琳娜遭受校方马列主义老太的不实指责,甚至要她注意着衣形象时,之后一而再的受到校方攻击,居然没有人替埃琳娜说一句公道话,到最后,如神父及老太的跟随者们,都统统向埃琳娜开炮,这就才让门徒维尼亚明有空可钻,他利用了这些怕事者们的心理,不惜用谎言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埃琳娜。

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只不过都是假的醉,揣着明白装糊涂。神父无非是想继续维持他的欺世盗名,老太得以继续维持她校领导的地位,至于跟随者当然是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如同埃琳娜失去的,正是他们要得到的。这点明了专制与极端恐怖组织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皆善于制造恐吓与编织谎言,以及收买人心的三管齐下,才使得专制及恐怖组织在迷惑人心中还能持续运转的缘由。影片带给我们的或比我所说的更多。

2017、5、11

 6 ) 单讲同志线:爱情藏在残疾的右腿中

电影全片在我看来一般。但里面有条同志线,单独剪出来似乎能成为一部优秀的同影短片,值得一看。

在影片中,男主角作为一名狂热的殉道者,手拿《圣经》,在学校和家中向众人布道,扰得哪里都鸡犬不宁。

同学们笑话他,老师们烦他,妈妈不理解他。

只有一个男同学,总跟在他身后,带着崇拜的神情对他说:请让我做你的门徒/请做我的上帝。

男主角答应了。

因为这位男同学先天右腿残疾。而在《圣经》里,上帝说要与残疾者交友。(男主角无论做什么都严格按照《圣经》)

于是两人开始同出同进。

男同学跟着男主角,听他说那些上帝福音,跟他去做那些疯狂的事。

男同学看起来总是很高兴,即使他从未被男主角真正在意过。

有一天,男主角认为上帝能够治愈腿疾,于是让男同学脱下裤子,一边背诵圣经一边抚摸他残疾的右腿。

男同学开心地说:我觉得好一些了,下次还能继续吗?

到了下次,他又主动褪下长裤,说:你能摸摸我的腿吗,它好像又疼了。

男同学一次又一次地主动寻求肢体接触,终于让男主角感到不适,他问道:“你为什么总这样?《圣经》里说同性之间不能这么亲密。”

男同学终于忍不住抱住了男主角,说:你不明白吗,我只是想和你在一起,我喜欢你,才不是什么上帝。

但这真挚的告白没能换来回应,反而激怒了为神着魔的男主角。

男主角把《圣经》递给男同学,让他读出上面的内容——那正好是福音书中描述同性禁恋应该受何惩罚的段落。

然后在男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按着书中教义,男主角将男同学残忍地杀死了。

同志线的基本情节就是这样,我觉得相对于全片来说很精彩,值得单独剪出来。

在大环境恐同的情况下,男同学把爱情藏在了残疾的右腿里,借此来换取心上人的触碰。小心翼翼,又真挚勇敢。

可惜的是,他爱错了人。

那个人口口声声说着只爱上帝、只为神而狂,可其实根本就不懂爱。他不尊重家人老师,不珍惜同学朋友,甚至杀死了唯一一个真心喜欢他的人,这难道都是神教的?

神才不会教人这样。

所以这条同志线让人觉得很可惜,因为但凡男同学爱上的是其他人,结局都不会是这样残酷。

但或许,能让他在恐同社会中鼓起勇气去爱的,偏偏就是男主角为神着魔时的那份痴狂吧。

这里暂且不论男主角疯狂的原因——空虚也好叛逆也好,因为在同志线中这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男同学每次注视男主角时,眼里的暗恋真的很美。

 7 ) 关于宗教信仰

本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维尼亚对于宗教的偏执信仰,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与大家的格格不入,从中不难看出一些民族或者部分人员对于宗教的狂热,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宗教的认识,确实应该值得反思,当一个信仰不说造福社会,单是能够不影响到他人,这也就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于他人造成伤害了,就是应该制止,就如国家对于部分宗教人员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诸如教育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的妥协迁就,不断将问题严重化;诸如对于犹太人的态度问题;诸如同性恋问题;还有十分普遍的所谓弱者编造谎言,社会或者周围人对于他们的态度,这也是在中国目前十分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深思。最后的将鞋子钉在地板,是一种无力的抗争。

 8 ) 对极端狂热者的反思

耶稣不是基督徒,马克思也同样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门徒》是一部非常舞台化的电影,这个特点来自于它改编自同名话剧。而导演谢列布尼科夫保留这种戏剧张力惯有的激烈独白与对峙,通过一个个长镜头的拼接,渲染出整个影片的议题---对狂热者的论证及反思。高速发展的故事,使悲剧降临时观众仍旧处于旁观者的冷漠角度,使之显得更加戏谑。
 
宗教信仰者---尤仞

何以成为狂热分子,很多来自于无法和现实妥协,急于改变的破败的自我。它如同一个不稳定的化学基一般,渴望与任何它碰到的东西结合。它无法单独生存,非得全心全意依附于某种力量。而投身于宗教,恐怕是摆脱现状最快或最便捷的渠道之一。然而宗教在吸取门徒时并不会做前期人格筛选,这一“弊端”造就了犯罪者最后的归宿。宗教对犯罪者“大爱”的宽容以至于罪犯在宣泄其畸零性格上找到了合理、合法甚至是神圣的平台。

尤仞就是这样一个偏激的宗教狂热分子。影片中他大段的引用《圣经》中充斥暴力说的章节来鼓吹暴力,挑衅他人及标榜自己,最终又以极端的方式杀死不“忠诚”的信徒。他借宗教之名释放暴力激情,以“净化”灵魂之说逃避自我。意识形态的偏差使他将《圣经》作为尘世之剑捍卫自己。他所忠诚的,是他发现破败的自己后用狂热伪装的完整人格,而非信仰本身。他在和东正教神父辩论的时候,甚至不知道东正教的组成,更无从参透真正的教义。他偏取圣经中对自我有利的教条,坚称因信称义,由此指责东正教,这种做派恰巧也是现实中东正教对新教的批评。

导演谢列布尼科夫认为尤仞对生命中的痛苦产生了狂热的激情,而这种狂热的忠实却只是信仰的表象。在尤仞向他的“父”请求力量时,十字架上的男子未作出半点回应。导演用这一幕呼应了母亲对尤仞的定义:“他对上帝根本不感兴趣,而他的毛病都是因为‘吸了毒’。这‘毒品’的名类就是唯有《圣经》。”

我们的时代虽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时代。谢列布尼科夫借尤仞的形象,表达的是对信仰的反思,对狂热分子的批判。他指的是极端人格中一种荒谬的信仰方式。
 
无神论者---伊琳娜

无神论者同样也是一种宗教人格。她把无神论当做一种新宗教来膜拜。诚如勒南所说:“等到全世界都不再信仰上帝的那一天,无神论者就会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伊琳娜的信仰同尤仞一样是狂热且固执的。她从未试图理解,更无法控制因尤仞的狂热所制造出来的混乱现状。她在同性恋问题上与尤仞争论,同样借助了《圣经》的引言,企图说服忠实信徒,证明科学论观点。她偏执于毫不妥协,从而无法用理性引导一个狂热者。她在《圣经》中所获取的同样是为自己所需的部分,通过断章取义的理解证明自我主张。于是她所做的只是让自己走向另一边的极端而已。

他们都是学校这个群体当中的边缘人,站在极端天平的两边。伊琳娜正科学之名却借宗教忠实信徒般的狂热态度。如布克哈特所说:“信仰强烈的宗教对异己的态度往往是藐视,摧毁,顶多也就是可怜。”这三种情绪谢列布尼科夫都很好的投射到了伊琳娜的身上。她鄙视校长对她前卫教学的指正,称他们无知;企图用《圣经》以眼还眼的摧毁尤仞对同性恋的仇恨说;而对情人的控诉却是不肯妥协所表达的无奈与冷漠。在谢列布尼科夫镜头语言里,伊琳娜同样是彻头彻尾的极端主义者,站在信仰与理性之外。

漠不关心者---群像

宗教狂热者的对立面不是狂热的无神论者,而是对上帝及信仰毫不在意的温和的冷漠者。他们对上帝是否存在并不关心。他们是一群务实主义者,既接受信仰又可以忽视信仰。
 
学校中的旁人便是这样一群漠不关心者,他们冷漠的态度构成了社会群像。他们不发声,放任多于约束。只有影响自身时,他们才会出来行使责权。他们无形中成为了这场悲剧的推动者和击鼓人。影片结尾,忠实的宗教信徒背弃了《圣经》教义,而坚定的无神论者却将自己钉在了放有十字架教室的地板上,做出了最虔诚的行为。但冷漠的人依然如此。他们的对立面是极端的狂热,而狂热者的身份却是具有互相取代性的。这也成为了整个影片最具讽刺的一幕。

谢列布尼科夫通过《门徒》所探讨的是狂热者对信仰的误区,它看似是一部反宗教电影,实则是反极端反狂热。他理性的将狂热分子的状态以对立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用冷漠群像进行反衬,同时又在故事中掺杂对时下问题的隐喻性探讨。影片大量引用《圣经》章节。谢列布尼科夫均在画面中进行详细标注,以此诱导观众查找原著,劝诫信仰者警惕信仰的反噬。

 短评

果然是脱胎于舞台戏剧本。一个把自己脑给洗了少年,被俄罗斯老中青三代女性爆锤,深刻地展示了“你可以招惹狗熊,但别招惹俄罗斯女性”的俄罗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灯光舞美台词都一流。

7分钟前
  • NatureLB
  • 推荐

把躁郁青春用宗教狂热取代,螺旋上升的疯狂让人不寒而栗。终于记起这曾是一个把共产主义当做信仰的国家。本质上是对普京反同政策的控诉寓言,也正因为这样结尾稍显得软弱。构图满分镜头满分配乐满分,同志男孩在俄罗斯太可怜了!!!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糟糕

12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俄羅斯每一兩年就有好幾部“社會寓言片”會浮出來。只不過像如此一部大尺度、口沫遮攔的宗教題材片還真是少見。謝列布連尼科夫就喜歡這種啼笑皆非的表現手法,之前看他的《背叛》和更早的《犧牲者遊戲》就領略過。

15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主题放大了说和种族信仰人类自我认知有关 放小了看就是直男癌的极端版 自我中心 拿自己当神 怀疑自己的时候指桑骂槐说别人不信任自己 恐同 斗不过某人就耍赖 这世上的男人啊 我把你们看得透透的

16分钟前
  • RITA
  • 还行

宗教狂热真可怕。想到浪潮。

19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17岁那年,在政史地试卷的轮番轰炸后,出于厌倦,我又本能的开始怀疑一切:人性的恶与阶级分化决定人类社会不会达到共产主义,历史课本上一多半史实都是篡改的,地球到底是不是围着太阳转?此后多年,就在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中看山还是山的活着,因为信仰,信仰一切都是虚无的。

2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Cannes2016# 极端宗教敏感的当下看这样一部片子难以避免non-cinematic sentiments. 演员戏剧风格的表演震撼力强,完全迷失的"盲"的状态尽显,有着狂热宗教信仰、成天引用《圣经》的男主的教条刻板,管理层对生物老师真挚言论三番五次的欲盖弥彰,生而有眼,失去自我的门徒却什么也看不见。警钟长鸣。

23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虽说剧作精彩,有些长镜头还是不错,包括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写法很是有趣(宗教明里暗里的复辟),但本片着实过于仰仗舞台剧技巧了。加之人物的动机还是略欠一点说服力,同性话题混在里面比较牵强,感觉还是怎么捞都上不到4星去。看看今年戛纳是不是又要搞空椅子以及萨金塞夫怎么投票……

2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校园欺凌,恐同排犹,死亡金属,楼道幽灵……比基尼换连体泳衣,初尝权力欲望;生理课裸奔野猴,激发保守复辟同情;理性主义难以对付极端宗教狂热,拯救世界还需俄罗斯辣妹暴拳

2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看完把人气死,俄罗斯拍这种隐喻电影总是拍半截,好人死光光,坏人活万年。

32分钟前
  • heartrick
  • 还行

精炼的寓言故事,同性恋请先死,批判极权的人接着受到迫害,再无立锥之地,恐怕不只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缩影。调度绚丽无比,配乐也不错。

33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神棍还是使徒?这是个问题。当宗教成为一个人的唯一支柱,狂热的宗教信仰将成为对抗异己的最大武器。就像那个瘸子,为了爱而活却因为叛离了圣经而被杀死。又像那个生物老师,用科学想要对抗宗教无果后,用宗教对抗宗教,仍然被归位世界的异类。谁才是清醒的?宗教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36分钟前
  • 血与冰激凌
  • 推荐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40分钟前
  • 押沙龙
  • 力荐

青春反青春,宗教反宗教,教育反教育。

43分钟前
  • Meng
  • 推荐

宗教极端分子,狂躁问题少年,全程撒泼暴走让人好气又好笑,最后又有点悲伤迷茫。青绿古着的色调,大量流畅的跟拍长镜头,喋喋不休的圣经说词(特效字幕出处)。泳池水下的青春众生相,房间里徒然出现的救世主,一路在摇滚乐中扛着十字架钉到学校墙上,被逼疯的女老师把鞋连同自己钉在教室地上,crazy

4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战斗民族着实生猛,以小见大非常可怕,当宗教成为枷锁或许在周遭同学均为白衣只有他是黑色就已说明一切。男二很美貌

53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逆来顺受与愤世嫉俗是同一前提(集权统治)下的两个不同结果。熟读并大肆引用《圣经》的基里尔最终只引来了反叛者的反叛却丝毫没有领会其智慧。他通过电影赋予男主角质疑世俗的权力,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教育体制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愤怒同样也冲昏了他们理性的大脑,致使本片无法站在超越自身传统语境之外的立场上进行批判。极端的(小丑)行径只会破坏辩论环境的秩序和为自己换来最终的恶果:成为教条(原教旨)主义者口中的狂热《门徒》以及科学主义者眼下尚未进化的大猩猩。

54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很发散的电影,看友邻的多重解读有意思。知识分子的宗教思辨,扯到神教育也无从幸免。电影的尴尬、黑色幽默隐藏得深,很见导演功底。[B]

5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舞台腔与神化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