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旅

记录片法国2016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布拉德·皮特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剧照

时间之旅 剧照 NO.1时间之旅 剧照 NO.2时间之旅 剧照 NO.3时间之旅 剧照 NO.4时间之旅 剧照 NO.5时间之旅 剧照 NO.6时间之旅 剧照 NO.13时间之旅 剧照 NO.14时间之旅 剧照 NO.15时间之旅 剧照 NO.16时间之旅 剧照 NO.17时间之旅 剧照 NO.18时间之旅 剧照 NO.19时间之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05:29

详细剧情

  水母、鳄鱼胚胎、星云、犹他州的峡谷和木卫三;第一缕生命的信号、细菌、细胞起源、初恋感觉、意识诞生、人类进化、生与死——本片将带你走过漫长时间之旅,从宇宙的诞生到最终灭亡。

 长篇影评

 1 ) 马利克的大纲【出自李宗衡影评】

如果我没看错,泰伦斯·马利克为这部片搜集了四十年的素材。虽然有特效,但通篇完成了一个很棒的结合——纯粹的自然主义“生活流”和极度的视效大片。戈达尔式的生活流剪辑碰撞,外加库布里克式的视觉壮景,真是餐后的静谧享受。反观老马的大多数剧情电影,它们其实只是这趟旅行的演员版注脚。
9分10

 2 ) 记几张图片和一段台词


You waken me

Endless source
Endless river
Shapeless as a cloud
Mother of all

From you
All things ascend

Stone flows like mist
You

Too great to see

 3 ) 马力克的美是纯粹的,旅程不一定非要有答案

有些观众对马力克想要表达的东西存在误读,不能因为一个导演学过哲学,就认为这个导演会在他的作品里向你说教哲思。有人在观看前就认定电影有一个深刻的终极命题,在观看过程中自然就会刻意地寻找答案,然后在影片不连贯叙事随心所欲的表现手法和意识流的视听语言中感到迷惑,最后得出了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结论,却忽略了影片中那些最纯粹的美好。

马力克想让观众感受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最纯粹的美,这种美不仅是华丽的画面,也是人类难以言说的情感。我不是说只表现了美,而没有主题,本片的主题是“母亲”与“我”在时间长河中的旅程,“母亲”代表大自然,“我”代表人类,但马力克不是要对你说教,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马力克试图用唯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感性的旁白来描述他在思考人与自然和时间的关系时产生的感受,他的描述不是客观理性的,而是直观感性的,他希望同样作为人的观众能直接感受到他的表达,是单纯的感受而不是给出答案,如果能引发观众的思考,那也是导演愿意看到的。

如果你看过马力克的剧情片,你会知道他影片里台词很少,却有大量的旁白,他的旁白不是为了叙事或者推进情节,就比如你读一首诗的时候,并不需要去重建一个完整的逻辑事件,重要的是去体会诗句中的情绪和情感,看马力克的电影也应该用这种方式,他的旁白也是带有诗意的。( 字幕组很重要 )

马力克是个争议很大的导演,产生争议主要是由于他在拍摄剧情片时太过天马行空,缺少实质的内容,但对于画面却不存在争议,即使反对马力克的观众,也无法否认他极度华丽唯美的画面。他的影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一些本来平淡的事物一旦出现在他的影像里,就立刻展现出无法忽视的美。我并不想探讨马力克的视听语言等等专业技巧,只是要说明马力克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每一帧都美如画,是因为这是他最在意的东西,在拍剧情片时,他为了保持画面的唯美意境,不可避免牺牲了影片的故事性。所以如果不去感受这种美,也就错失了马力克带来的最宝贵的礼物。

不能不提本片中有一些似乎是手机拍摄的人类社会画面,这些粗糙的画面显然不符合导演的风格。我猜想导 演这么做的原因是,由于人类高度社会化后和自然界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异,“我”和“母亲”之间出现了无法逾越的代沟,所以用画质和画幅对两者进行了明显区分。同时让观众面对窄画幅的人类时,暂时忽略画面的美,更注重当中人文素材的表达。

浏览本片评论时看到一个观点,是说马力克的风格更适合纪录片,而不适合剧情片。对这个观点我是完全不能赞同,我反而觉得马力克的剧情片更出色。马力克的纪录片视角宏大,描述人类与自然,剧情片把视角具体到了人类个体,而相对于拍摄自然的美,我认为拍摄人类个体更能展现马力克的才华,如果你熟悉一个演员,你就能比较出同一个演员在马力克的电影里和其它的电影里有多大的区别。马力克的纪录片没有专业演员,剧情片却聚集了大量高颜值专业演员,有人认为马力克拍电影不好好讲故事,浪费了那么豪华的演员阵容,他们却没有想过,为什么大牌演员都愿意和马力克合作呢?因为演员都明白和马力克合作可以实现自己颜值和气质的巅峰,这就和普通人愿意去专业影楼拍个人写真是一个道理。

抛开马力克擅长的华丽画面不提,他在剧情片中表现了人性中各种复杂难明的情绪,进而引出人们对爱情、空虚的思考。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存在能不能看懂,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情绪本来就不能完全用单一的逻辑去解释。同样是马力克风格,他不是依靠故事来带出情绪,而是试图抛开剧情的约束,直接用单纯的影像去讲述情绪就拿《通往仙境》来说,他不是要用一个爱情故事来阐述爱情,而是用陷入爱中的人的各种情绪状态,直接去讲爱情本身。如果观看影片时只是专注于影片的故事情节,那看完后就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认为受到欺骗,感到愤怒。这就是人们说马力克电影难懂,意识流的原因。其实电影也有恰当的观看方式,就像看一部恐怖片时,不会在意影片有多少笑点,看漫威特效大片时,也不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影片的深层哲思,所以看一部马力克电影时,也不用纠结故事的完整性。只要做了这个很简单的改变,不再刻意理清故事情节,而是专注去感受情绪,再配合马力克那完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诗意的旁白,你一定会发现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或许别的人也有可能拍出马力克这样的纪录片,但马力克风格的剧情片,真的只有马力克才拍的出。

请大家原谅我作为一个马力克吹,竟然把话题扯到了剧情片上,让我们回到这部纪录片。能有个导演这么执着于美的表达,对观众来说无疑是幸福的。电影的一个意义就是可以让我们见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何况这个世界还是这样的美。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非要去纠结影片是不是说清了什么终极命题?我相信导演希望我们用心感受那种美,而每个人的感受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个旅程也不需要标准答案。我们只需要去感受导演的直观表达,看到这种纯粹的美,单纯的去体会泰伦斯马力克。

 4 ) 在天地万物间来趟时间之旅

泰伦斯·马力克是近年来比较受争议的一位导演,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少数偏爱的能不吝赞美的捧上天,利用各种高深专业的分析和解构来努力提升观众的感知美学和欣赏水平,多数不买账的也能提出一百种理由来加以批评,吐槽主要集中在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从《生命之树》到《圣杯骑士》,主题看似十分的宏大、晦涩和艰深,欲通过一种架空的形式化叙事手法来加以高级表现,给人一种雾里看花般的迷惑和空乏感,难以摸清其中的门路和意指,看过后有种道行修的不够高、难以望其项背的感觉。

马力克近年来越来越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干脆撒开了手来拍,这位哲学大拿貌似不是要让观众醍醐灌顶而是要将曲高和寡进行到底,成了一个远离主流和颠覆传统的透着顶尖范儿的导演,形成了一种马力克式的独特体系和镜头语言,就像一个完全搞不懂是什么玩意的莫名深刻的东西,用无比华丽高端且极具艺术形式感的外包装将其美化,可以说在电影院看马力克近年来侧重意识和虚化的作品,感官体验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毕竟美轮美奂的摄影和悦耳绝妙的配乐一直还保持在一个高水准的位置,至少能少打瞌睡。

新作《时间之旅》力证了马力克的那套风格相较电影更适合于纪录片,是个明智的选择,这片可以说是近年来马力克作品特色的集大成之作,依旧是碎片化的衔接和展现,恢弘大气的精致摄影,肃穆空灵的动人配乐,像唱诗班在浅吟低唱,具有一定的神圣感,能听到管风琴的伴奏,还有一些歌剧的成分,有点想到了普瑞斯纳,而在电影中一般难以撼动主要地位的剧情,到纪录片里则可以合理的放低姿态,甚至完全摒弃,而马力克在电影领域似乎找到了如何在观众和执行自我理念间的平衡点,那就是靠演员的豪华阵容来吸引眼球(有点治标不治本,显然还是不怎么讨喜),到了这片马力克终于没了任何顾虑可以尽兴的来一次十分“自我”的表现。

光看片名,表明了又是个相当宏大和宽广的主题,像这类关于宇宙、时空之类的题材,一般都会细分出集数来更加丰富深刻的为观众提供广博的干货,达到扩张知识面和答疑解惑的作用,当然,到了马力克这不可能会像霍金一样专业而具体的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依旧还得靠摄影和配乐两大拿手绝活,以及蕴藏着深邃的哲思,从爆发到流逝、从海底到陆地、从冰川到熔岩、从星云到星球、从生存到矛盾…,俯拍仰拍,手持摄影(反差有点大,像是借此显现并划分出不同的社会面貌),逼真的特效与CG技术的模拟还原(有点失真),视觉享受毋庸置疑,在随机的切换和转变中,马力克再次以碎片化的意识流形式欲展现出时间的博大精深。

时间,字典里的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在我看来时间也可浅显的视为创造、诞生、改变直到毁灭(客观事物),不少人觉得马力克依旧在老调重弹的利用很表面和含糊的理念来表达这一宏博的主题,就像是将无数张优质摄影作品汇聚成的动态影像,一如既往的空虚和飘渺,但实际上在短短90分钟内马力克巧妙的拉长了时间的维度,也可以说浓缩了更多精华(视听效果)的成分和层面,在不同的空间、环境、经历、现象…间切换,在天地万物的瞬息万变、生存表现和斗转星移中,将时间的含义做了比较到位的诠释。

时间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更多的是需要观众透过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变化去切身体会和感受,就像我们如何证明过去的存在,凭借前后紧密相连或互为因果的线索和信息,例如身份、记忆、客观转变等,同理,可以从片中提取片段然后再合理的拼接,便会发觉其中的关系和逻辑,精子和受精卵,腹中婴儿的心跳声,儿时的嬉戏和玩耍,长大成人结婚,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文明的形成与阶级的划分,矛盾和斗争的产生,从仰赖自然资源到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壮美隽永的奇妙深空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各种物种的生存本能与活动变化,优胜劣汰,一一映入眼帘。

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个体到群体,远古到现代,社会到宇宙,在一连串的动态转变和进化跨越中体会着时间的伟大和神奇,报以敬畏之心,在广阔无垠的宇宙、时间的流转和强大的大自然中会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谦卑地对待生活,学会珍惜所有。可惜的是,看到半路我还是睡着了,即便马力克运用各种精益求精的技术和考究来完善他的创作想法与目的,但从整体的形式和表现来看,看似天马行空实际还是有点固步自封,更可况对于只能坐在电脑前观看的朋友来说,视听方面肯定会大打折扣,优势也就被削弱了一半。

这些美妙的画面可以说是最主要推进观影兴趣的原动力,一般的观众不会有闲工夫去挖掘其中的深意或了解马力克高逼格的拍摄方式,而是按照一般的观影习惯“不费脑去思考化”的接受画面所传递出的最直观有效的信息量,因此对于很多人而言这部纪录片和探索发现里的走近科学、揭秘起源发展或解密大自然并没啥太大的差别,只不过左上角少了一个“Discovery”或“NG”的字样而已,并没有带来更耳目一新的亮点,整体的最大感受就是美,美得一如既往,美得虚无缥缈,美得流于表面,美得昏昏欲睡,直到有些审美疲劳。

自由的印象派完全颠覆了古典(学院)派的传统绘画模式,以戈达尔为首的新浪潮一代电影人刷新且改革了电影的视听语言和拍摄手法,再回过头来看现在,各种高科技的融入和辅助,无所不用其极的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体验,但一时的快感或日渐疲乏之后,本质上会发现几乎还是在原地踏步,外观再华丽炫酷,内核却早已匮乏和老朽了,一年里能看到部经典之作的机率越来越低,而一直沿袭传统、一个套路出牌的纪录片也日趋边缘化和小众化,跟着屡屡让人失望又每每对其抱以希望的马力克在天地万物间来了趟中规中矩的时间之旅,虽有睡意,但也不乏一些美好和惊艳的瞬间。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5 ) 有点催眠

《时间之旅》其实就是《生命之树》中那段讲述地球起源的插曲的加长版,内容上的充实程度被稀释了很多。这倒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太无聊,主要的问题在于,它既摄人心魄,又散漫无章,一边是一把抓似的自然界元素,一边是凯特·布兰切特过度端庄的旁白,其中夹杂的用手机摄像头(画质粗糙又颤抖的16毫米胶片即视感)拍摄的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脸,给人一种过于随意的感觉。美国流浪汉、一场以色列婚礼,还有一个出现水牛屠宰仪式的亚洲乡村庆典组成的一段蒙太奇,也是让人一头雾水。展现的元素太多,导致影片渐渐地就失去了力道。

 6 )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看题目很容易以为这是一部讲时间的电影。其实自然才是母题吧?或者说宇宙?每一声深情的呼唤Mother,我都会在心里脑补一个F*cker,因为太少单独听到这词了。我就是那些人中的一个,配不上这遗失的美好。

不够140个字,让我再写写。好吧,鲸鱼挺好看的,各种鲸鱼都是,哺乳动物长得就是先进,鲸鱼尤其,跟机器一样,精密又亮闪闪,怪不得原来有个动画片叫“大白鲸”。

里面的原始人都没长丁丁,跟柯南里的黑影人一样一样的。所以你们说我是不是柯南?!

原始人一个族群应该不会很大,怎么能保证基因多样性,防止近似基因带来的遗传缺陷呢?我能想到的只能是努(yin)力(luan)了。要放到现在,朝阳群众不会放过你们的。

 7 ) 用来做桌面和屏保的电影

(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
《时间之旅》是一部完全可以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长期放映的视听盛宴,就在设备最先进的那个IMAX厅,与《帝王蝶的故事》、《星际探索》轮流着,成为吸引孩子甚至成人的漂亮科教电影。制片方或许已经准备这么做了,在电影节由凯特.布兰切特解说的90分钟版本首映后不久,它将以由布拉德.皮特解说的45分钟IMAX版,出现在不仅仅是大都会博物馆的各大银幕上。

大明星们的解说,其实毫无功能性,而只是一串串诗歌韵律的地球母亲颂歌。凯特.布兰切特每次吐出“Mother”后许久,才跟上排比式问句,宛若她要吟唱平克.弗洛伊德名曲《Mother》,“妈妈,你想他们会投下炸弹吗?妈妈,你想他们会喜欢这首歌吗?妈妈,你想他们会打碎我的球吗?妈妈,我是否需要建一堵墙?”

由波澜壮阔画面组成的电影,也是没有叙事功能性的。它时而宁静致远,时而振聋发聩,以最舒服最沁人心脾的效果,让再是见多识广的观众都愣在银幕之前,而不再企图挖掘画面的象征和剪辑背后可能的寓意。

早自1999年的《细红线》开始,泰伦斯.马利克就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通往仙境》)。到这部《时间之旅》,干脆就懒得再以漂亮明星来衬托风景,人类轮廓,于他而言,能美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酷炫宇宙吗?

这首歌颂自然万物和宇宙万象的赞美诗,由摄像技术变本加厉的实景和特技效果前所未见的虚拟在不断的剪辑中进行。国家地理和Discovery频道常见的火山喷发,这一次演示出翻滚成一锅开水的海底部分,躁动不安的海沟热点处,火团裹在滚石里,成为地球深处的风火轮;医疗透镜下,涌动的血脉海洋深处,蝌蚪群的精虫,向卵子发起着冲锋。生命在孕育、物种在诞生、地球在翻新、星系在收缩、宇宙在爆炸。

电影也有着不少实在的外景,黄石公园的间歇泉、亚利桑那羚羊谷的螺纹状迷宫、阿根廷正在加速增长的莫雷诺冰川、最能代表物种起源和消亡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在时不时插入的4:3iPhone画质视频中,以过度曝光的场景展示着印巴的宗教节庆、中国的太极锻炼日常、中东的战争冲突。在近海水下摄影场面可能刚要有些过度之后,干脆来上一段 “我们诞生在地球”的闪回式纪录片,蓝菌进化为三叶虫,海洋稍褪一些后登陆的爬行动物渐变为巨大的恐龙,原始人在饮毛茹血的猎捕生活中,燃起了柴火,铸出了陶碗,住进了窑洞(科罗拉多西南部的梅萨维德),科技突飞猛进,迪拜拔地而起。

看来,只有技艺和品质卓绝到泰伦斯.马利克的地步,才能任性的放弃故事讲述,而彻底让电影恢复为最初的奇观发明,让观众在黑暗之中,简单投入到神奇的光影天地。

 短评

【生命之树】续集,除了摄影很美,定格一下就一张电脑桌面,到最后看完了只想说那群原始人的身材真性感!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只有泰伦斯马利克可以捕捉到人类灵魂和浩瀚天地碰撞的一个个瞬间。

1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真的很“泰伦斯·马力克”,坚持于自己的风格之中,不做任何妥协。绝美震撼的奇景画面,不紧不慢地展现着宇宙的始终,生命的进程,时间的流淌,凯特·布兰切特的旁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解说,而是完全凝聚成了一种拷问和焦虑。像是脱去了剧情的《生命之树》,整体观感还好,但最好也别抱太大期待

12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IMAX版

1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马力克耗时三十余年的纪录作品,穷尽地球和宇宙的年岁。以固定或缓慢稳定的运动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与生命起源和演化,再分段插入手持DV拍摄的、满是噪点的镜头组合来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片断。布兰切特的旁白实际上寥寥无几,不同于科教纪录片的解说,她只负责与自然对话,彰显影片主旨: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崇敬,对被爱的呼唤。在此,马力克对【光】的痴迷亦通过语言与镜头昭示出来,一如过往作品中海量的逆光镜头和永远有太阳的好天气。[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至爱海底火山喷发后岩浆在海水中迅速冷却的场景,以及地表上岩浆冷却形成火成岩的画面。PS:影片缺点是过于平滑、顺畅、完满、华美,尽管的确深宏博大,但却缺少了生命中必然会有的断裂,缺少了爱与光明背后的苦难与折磨。(8.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扣你半星就是因为不!过!瘾!太短了!布兰切特一开口就知道味儿对了。故事从宇宙讲起,地壳运动、生命进化、人类发展,再回到宇宙,穿插社会学片段吸引思考,整体简洁、清晰、易懂。90min一眨眼就过,在旁白不多且缓慢而深沉的前提中,毫无困意,旁白更是马力克给时间和生命的一封告白信。

1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时间浪费之旅。

23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较差

赏心悦目地睡了过去,错过了广场舞和太极拳……

24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3.5 《生命之树》一招鲜。

2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马力克算是找到了能完好接受他飘的风格的载体,只可惜用纯影像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世间一切已经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估计无旁白的40分钟IMAX版观感会更好。 7.6分★★★★

31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意识流巨制。两星给「三十年」,一星给美到爆表的画面。

34分钟前
  • 阿怪
  • 还行

希望马力克以后专心留在纪录片界,别再去祸害剧情片了。这种全宇宙画面堆砌在一起、剪辑等于没剪辑的风格,也只有国家地理能容你。听布兰切特女王旁白会怀孕哦~❤️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名为时间之旅,其实还是生命之旅。全片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显:生命是个奇迹。全程挂钩生命之树开头引用的约伯记: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arth,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39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推荐

虽然只有短短90分钟,我却感觉看了几亿年。。

42分钟前
  • 麻酱罐
  • 推荐

我说我看着看着不小心就湿了眼眶,你们相信吗?时间的旅程,美得摄人心魂。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即使是把布兰切特换成赵忠祥,也比《人与自然》来得大气

50分钟前
  • 不老的李大爷耶
  • 还行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花鸟鱼虫,有灵且美。土水火风,四大皆空。若把所有4:3比例的画面都剪去,就更好了。留下美得不像话的宇宙,留下空洞。万物磅礴葱茏,终归于无。

5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再见马利克

55分钟前
  • Yuruky
  • 很差

天地混沌宇宙洪荒,山崩地裂生命起源,像翻电子版国家地理杂志,画面美得动人心魄,然而也催眠死去活来...电影节的夜晚,不睡泰伦斯马力克睡谁?请若干科学家做顾问,高清呈现出史前文明画面,科教贡献大于电影语言探索。把前人片子素材乱七八糟插进去,看似蒙太奇实则故弄玄虚。90分钟布兰切特旁白版

5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感觉马大师终于拍尽兴了……

5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