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剧情片台湾1985

主演:游安顺,田丰,梅芳,唐如韫,萧艾,吴素莹,陈淑芳,辛树芬,严圣华,周栋宏,陈汉文,胡翔评,林崇文,高重黎,陶德辰,陈志贞,江宝德,张宁,罗泽中,罗诚业,张家宝,罗勋琳,刘国宾

导演:侯孝贤

 剧照

童年往事 剧照 NO.1童年往事 剧照 NO.2童年往事 剧照 NO.3童年往事 剧照 NO.4童年往事 剧照 NO.5童年往事 剧照 NO.6童年往事 剧照 NO.13童年往事 剧照 NO.14童年往事 剧照 NO.15童年往事 剧照 NO.16童年往事 剧照 NO.17童年往事 剧照 NO.18童年往事 剧照 NO.19童年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05:22

详细剧情

  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一家人,在表面平静的日子下,各怀心事。祖母(唐如韫)对大陆念念不忘,一心想回去;父(田丰)母(梅芳)虽也有“外省人” 身份的尴尬,却也清楚知道回大陆只是梦一场;姐姐(萧艾)差不多已当自己是台湾本地人,偶尔伤心落泪是因想起为替父母分重担放弃了念大学;小孩子阿孝咕(游安顺),则只想着自己如何玩得痛快,完全没有大陆的概念,而对父亲的死,他只觉突然并无太多伤心。  可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懵懂中阿孝咕也知自己并不完全相同于同龄人。尽管表面上他做着多数成长中男孩都会做的事(四处打架、开始中意某个女孩子),内里却已埋下会突然裂变的种子,只等某个契机的来临。

 长篇影评

 1 ) 童年往事

阿婆在找回家的路
阿婆在大陆住了大半辈子,老了老了,跟着一起儿子举家搬到台湾。其实中国本来就很少会有这种举家的迁徙,一是因为路途不便,二是因为较为亲密的亲属和邻里关系。关于迁徙,我一下就想到《三国演义》里经常被拿出来讲的,证明刘皇叔如何如何之仁义,带着一城的老小撤退的段子,不知道影片中的这段的背景和三国那会儿有多少异同。影片前段,阿婆叫了辆三轮车把自己拉回家,然后向家人道歉,说自己不认得回家的路。这可能是阿婆第一次叫三轮车回家,但是打这以后三轮车夫便成了他家的常客了。阿婆不只是不认得回家的路,阿婆是不认得回大陆的路,不知在她百年以后,是否已然梦回故土。

父亲置办的藤条家具
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全家跟他搬到台湾,其实 “工作”这种说法更有些含混不清。父亲以为不久就能搬回大陆,所以只帮家里置办了藤条材质的比较简陋的家具。父亲爱着家里人,但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与家里人亲近,家里的孩子们小时候对父亲只有一种敬畏的态度。父亲心中的爱无法表露,所以就算本来身体无碍也是会被压出病来的。到童年已经成了“往事”的时候,孩子们才得知父亲的苦衷,孩子们在抽泣,不仅是在抽泣自己缺失的童年。父亲的去世带走了本就恍惚的父爱,也同样带走了可能迁回大陆的未来。

母亲对我们娓娓道来
父亲远不能挑起全家的重担,起码母亲会替他挑起另外半边。父亲的话很少,只是在实在有必要说两句的时候才会说两句,母亲的话似乎也不多,我倒是不清楚这是不是因为侯孝贤的风格使然。不过偶尔也能听到母亲娓娓道来,在那些偶尔的时候,她需要卸下身上的重担。

瘦哥哥和俏姐姐
母亲说哥哥出生那会儿,家里境况不好,哥哥早早断了奶,身体弱了下来,后来就再也补不上去了。第一次看见哥哥的时候感觉他是个唯唯诺诺的家伙,瘦了吧唧像是刚从难民营里跑出来的,绝对没有阿孝那么俊俏。不过到后来,及时瘦哥哥真是如何唯唯诺诺,也会拿来侯孝贤特有的悲悯情调。阿孝考上中学向家里人报喜的时候,俏姐姐跪在地上擦凉席,慢慢地说自己当年考学的情况。姐姐说出来的内容虽然满是抱怨,但姐姐知道父母无奈,父母知道姐姐可惜。大家都知道,但谁都没有办法。

阿孝咕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阿孝的名字便是借了导演侯孝贤的名字,《童年往事》便是侯孝贤和朱天文的童年。阿孝的整个童年就在台湾,他是台湾的新一代,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是身后却是一个断了代的家族。阿孝聪明,考取了重点中学,但因为家庭的变故,他失去了方向。阿孝做起了小流氓,穿起背心在自家附近引领风尚。他有着一帮和自己臭味相投的朋友,其实并不臭,应该是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阿孝还未成年便遭遇了三位至亲的离世,他没有愿望说想回大陆,他没有工作,没有生病,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未来。至亲的离世和断代的一切使阿孝在台湾这样一个看似亲切其实陌生的地方举步维艰,直到后来,《悲情城市》中梁朝伟的妻子走近了他的生活。所以阿孝才成了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32752131.html

 2 ) 侯孝贤的童年回忆

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两大旗手,杨德昌冷静犀利,关注城市里人们疏离和孤独的情感,侯孝贤浪漫怀旧,作品里的人物大多生活在乡村。在这个春日的傍晚我看完了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宁静温婉的画面充满了导演对于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之情,甚至电影里的男主角直接就用了侯孝贤的名字——阿孝。

        整部电影在沉静的男声旁白中展开,侯孝贤记忆里的童年在南风轻扬的夏天里,在夕阳时分祖母一声声的呼唤里,就像每个人脑海里自己的童年,充满了玻璃弹珠的五颜六色。然而侯孝贤在许多细节中透露出大时代的动荡:国民党在广播中大力宣传与匪机同归于尽的英雄飞行员,民众依然相信反攻大陆有期;父亲收到大陆来信,共产党正轰轰烈烈大炼钢,结果炼出了无数的废铁;阿孝打台球的时候被老板痛斥,只因陈诚副总统离世带来的哀恸。第一代随蒋介石远逃台湾的人不但要面对自己背井离乡的哀愁,更要接受“外省人”这个充满了隔离感的称号,人在异乡身为游子的情怀浓得化不开。侯孝贤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外省人复杂的情感,片中他的父亲本打算在台湾居住四五年,因此连家具都选择竹制品,这样走的时候处理起来方便。祖母更是常常问他要不要一起回大陆,心中时刻惦念着海峡对岸的故乡。

《童年往事》充满了侯孝贤的个人风格,舒缓写意的长镜头,朴素如歌的乡村风光,许许多多关于童年的描写让人觉得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黄金时代。童年时的阿孝在路边卖馅饼吃的画面让我想起一件往事:初中时候我家里穷,所以从来不买什么零食,一天放学和同学经过一个路边摊,他请我吃了一个五毛钱的烧饼,我当时肚子十分饿,觉得那个榨菜馅的饼是人间美味。再后来我因为一件小事和他打了一架,还被老师拉到路边罚站。初中毕业大概九年后,听说那位同学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辞世,令人无限唏嘘。

整部影片的基调偏忧伤,并没有多少欢乐的场面。阿孝的父亲、母亲先后因病去世,阿婆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自己直到遗体爬上了蚂蚁才被人发现。这三段死亡成为了阿孝童年时代的三个标志,他也在这新老交替的人世变迁中从懵懂无知的小孩成为了幡然醒悟的青年。这样的故事结构让我想起了《小毕的故事》,然而毕楚嘉在多年以后成为了一名空军军官,阿孝的故事却戛然而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在片尾,阿孝联考落榜,祖母去世,喜欢的女生吴素梅全家搬去高雄。这略带酸楚的结尾让人心中满是怅惘。阿孝说,“或许只有我一个人陪祖母走过那条回大陆的路,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我的手机里面有一个视频,多年以前一个冬天的清晨,我和表弟陪外公一起走到石桥边的田地,外公在田间走来走去观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而我和表弟则忙碌地不断点燃路边枯黄的野草,火苗冲天而起,烟雾迷蒙了我们的眼睛,一晃之间昔日的孩童都长大了。如今外公已经作别人世,园中的野草却年复一年生长茂盛,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童年时光披上青春的彩衣。

 3 ) 岁月深处无尽的苍凉——侯孝贤《童年往事》


正如每个人都有的青春记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有一天觉得,年纪越大,越愿意想过去,有些过去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童年的往事最深的植根在记忆的深处,如同祖母,最后老糊涂了,总是念念不忘回大陆去,如同阿孝总是想起那年夏天和祖母一起走过的那条乡间小路。我们兜兜转转在世界上,有时候有那个能力的时候,最想做的还是童年的一个梦。


我细数着看过的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童年往事》,都很喜欢。最喜欢的是《恋恋风尘》,蹉跎岁月哀婉事,有些忧伤总是能理解。喜欢侯孝贤这种沉静的电影,欣赏的时候,不自觉的把你带入情境,复现几多回忆。


电影是在阿孝的回忆叙述中展开,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记忆里有对他特别好的祖母,而尤其是关于父亲的一些印象。这部电影有着侯孝贤导演自身的自传性故事,父亲的神圣浓缩着那一代人的乡愁。他因为工作的关系来到台湾,却因为1949年的改朝换代再也回不去了。故土之情就像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从此日夜蚕食在这代人的心中。



阿孝记忆中的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在家里的竹椅上,似乎也不和他们亲近,他也并不懂父亲。直到母亲去世的时候,姐姐清理遗物发现父亲的自传,他给家里买的好多都是便宜的家具,因为父亲心中一直觉得只是在台湾住个三四年,到时候回去扔了也不可惜,父亲有肺病,怕传染给孩子们,所以从来不与他们亲近。父爱显得那么无声。我想起龙应台关于1949的那本书,时代和那一代人的命运,原想到台湾躲躲雨,结果这一躲就是六十年。

童年的阿孝是顽皮、懵懂和无忧无虑的。家里的责任有比他更大的哥哥和姐姐承担,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祖母特别喜欢他,总是给他讲起大陆的事情,想带着他回家去祭祖。一起走在乡间路上的往事不经意间成为阿孝一生都难忘的回忆。电影中祖母的形象总让我想起家中慈祥的外婆,还有自己小时候和外婆的童年往事,长大后漂泊,似乎只能在梦里再重温那样的回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段乡愁就这样凝结在心里。

我在回顾总结人生的成长历程,有三个标志性的时段,认识死亡、认识两性关系、认识到责任。阿孝的成长也是如此。

国小毕业的时候,父亲猝然长逝,幼小的孩子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成长,见识到了死亡。在生命旺盛的时段,死亡的阴影并没有停留多久,青春的阿孝更加的叛逆,混社会,打架,拉帮结派,暗恋女孩儿,打台球,即便在陈诚副总统大殓的日子,仍然和台湾老兵打架,砸人家的玻璃。当阿孝在风尘场所给了自己的第一次以后,青春期的生理成熟,完成了成长的第二阶段。

阿孝的大姐结婚远嫁,姐姐的青春也有很多惋惜,传统对女孩儿的轻视,使得学习很好的她没能继续自己的学业,更多的承担了生活的重任。哥哥阿忠身体一直不好,去读了师专,本该到了立事年龄的阿孝照样混在街头。即使母亲得了喉癌生病。对责任的承担与认识始终没有前两个阶段那么快。

母亲因为喉癌痛苦的离世让长大的阿孝更深的体味到生命中那沉甸甸的生离死别。他开始有了变化,本来要去当兵的他因为自己心爱的女孩儿一句话:“等你考上大学再说吧。”从此选择了参加大学联考,侯孝贤的电影像生活,不是戏剧式的浪漫,阿孝没考上大学,心爱的女生也虽家人搬走了,好像《恋恋风尘》中的伤怀一样。电影中饰演阿孝喜欢的女孩儿的是辛树芬,她一直出现在侯孝贤的几部电影中,是那个纯情年代永恒的回忆。


祖母在不经意中死在了榻榻米之上,死前大小便不能自理,手上爬满满意才被发现。入殓的师傅清理遗体的时候,发现贴着地面一侧的肉已经腐烂,然后狠狠地看了几个孩子,好像在斥责这几个不肖子孙。这是一代人的老去,也是一个时代的消失,我们忍见了岁月中,一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叛逆的青春期,一切的一切也都随着如烟往事消散。人是不是总要付出很多代价才能成长,成长中遗憾和阵痛是不是总是不可避免,我们听着阿孝在话语中道出的心中的愧疚,是啊!生命能承担多少遗憾和忧伤,童年的梦幻就这样破灭,阿孝选择了入伍,故事到这里结束,我们的生活还在延伸,路途通向何方,侯孝贤在谈到这部电影中,用“苍凉”这个词来形容影片的结局,那是有着壮阔的凄美,忧伤也是有节制,在侯孝贤平实的叙事之中,影片很好的把握住了那种哀而不伤的艺术水准。在表现这种平时之中,侯孝贤的电影镜头也多是那种固定机位,中景镜头,呈现出一种平实的记录与观察,影片的政治背景也很明显,广播中空战的战报,骑马跑过的的军人······一切的一切都有着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以一种人文精神重新关注昔日走过的岁月。

 

生、死、离、别,就是这沉甸甸的四个字,多少人生的感悟都蕴含在其中了。

 4 ) 初看侯孝贤

读大学的时候看不进侯孝贤。看《童年往事》撑不过前30分钟。
 
去年法国影展有一部关于侯孝贤的纪录片”HHH–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 Hsien”,导演是 Olivier Assayas。Assayas带着摄制组到台湾采访。侯孝贤领着他们去凤山找自己的童年,去九份看《悲情城市》的拍摄场景,去找朱天文和其他合作伙伴聊创作……
 
侯孝贤说了很多,从童年的顽劣到何时喜欢上电影,几乎聊了每一部作品,说到自己喜欢的拍片方式,谈到安东尼奥尼,回忆早期拍片的筹资不易,期许有一间自己的影院……
 
当时看完纪录片,记住了他话里的直接与坦白(现场笑声不断),还有隐约可辨的坚毅性格,回家还记了些观感。所以第一次认识侯孝贤,是通过纪录片里他的自述,而不是他的电影。
 
这周民生现代美术馆放映他的片子。预约了《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时间过了几年,再配上那部纪录片带给我的初始印象,忽然就看进了侯孝贤。两个故事都一点不闷,看得专注,喜欢导演讲的故事,也赞叹导演表现故事的能力。
 
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自传。从小学一直说到参军前。童年的顽皮,青少年的叛逆,父亲、母亲与奶奶的先后离世,亲人间的相处,喜欢上的姑娘,爱唱的歌曲……再平淡不过,真实细腻到不得不相信就是他自己生命的一段。
 
记录片里侯孝贤也说自己年轻时的各种顽劣,总感觉他要是没下决心拍电影,可能就会去混帮派了。电影里的阿哈姑(侯孝贤小名)就是如此,童年顽皮聪明,长大跟着人家打架赌博当小混混,可是和想象中的又略有不同,因为总觉得有种敦厚耿直的气质。印象最深的是他坐在床边大声唱歌和跑去邻居家凶凶地讨债,发现人家家里比自己家还破,转身又走了。其实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也很善良,看他讲的故事也看得出来。
 
故事的英文名叫A time to live, a timeto die。导演说自己如何活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年,也说父亲、母亲与奶奶如何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先后离去。
 
开场的时候他自己讲旁白,说这个故事关于自己的童年,也关于他对父亲的一些记忆。其实电影里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可能因为去世的早,也可能因为因身体不好和孩子并不亲近,所以记忆里的父亲是有距离感的。父亲这个角色在导演心里或许很重要,但是电影里有点无从说起的意味。
 
母亲离开的时候,阿哈姑已经长成大人样子,不记得他有没有在哭,只记得脸上有大人的沉默和不快乐。
 
奶奶去世的段落,导演的旁白再度出现。他说一直到奶奶手边爬满了蚂蚁,他和两个弟弟才发现奶奶已经去世,处理尸体的时候已经有溃烂,收尸的人狠狠得看了他们一眼,心里一定在想:这些不孝的子孙。他说不知道奶奶那条回大陆的路有没有其他人陪她走过,或许只有他知道奶奶的这条路。
 
他拍他眼中的家人。他其实很理解他们,带着爱还有一丝悲悯。他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不是一个那么善于表达的人。
 
两个多小时的故事,容易觉得闷是因为导演不会刻意安排一些戏剧张力,镜头也总是能不动就不动,能不切就不切,能不给特写就不给特写。侯孝贤在纪录片里说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然,是说故事最合适的距离感。看《童年往事》,忽然就体会到了这种风格的表现力,所谓的“适当距离的观察”所表达出的无限真实感;以及导演自然表达背后的精心设计,镜头的视角选择、运镜方式、画面中的布局、背景与前景的匹配,一切都在传递信息和美感。
 
无法用言语形容画面里侯孝贤的童年风貌,只能说他把他记忆中的童年拍成了永远的凤山夏天,回头想细节里居然是浪漫。
 
悲情城市

故事的背景是台湾二二八事件,看电影前毫无了解,导演拍的是小人物,但是透过小人物的遭遇,观者也能一窥当时的大环境,边看边明白了前因后果。政府伤害人民的动机与行为大都类似,就不详述了。避重就轻,说印象深刻的细节。
 
电影开场,湖光山色,配乐起,情怀满满!很多次镜头定格在山水风光,还有拍进步青年在酒楼里放声唱歌,是讲故事的人心里对土地和对人的爱吧!
 
故事讲四兄弟的命运变化,最出彩的是梁朝伟的林文清。这个角色最不接地气,人物性格带着某种理想的光环。又聋又哑,交流靠手写。以照相为生,性情美好,一颗赤子之心;乱世里,却也被激发出了勇气与坚持。故事以他的命运收尾,那的确是最糟糕的时代,所以最美好的人、事都可以被夺去。
 
故事细节众多,如同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或许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看得出导演在努力还原当时社会的风貌。当时台湾社会,外来人和本土人的交流与冲突被表现的很彻底。一场谈判戏,本土人说闽南语(客家话?),旁边的人翻成广东话,再由另一个人翻成上海话,说给上海人听,现场观众大笑。为了效果的真实,这是台湾第一部同步录音的电影,梁朝伟也因此不得不只能演个哑巴。
 
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叙事方式很特别。忽然觉得导演很会讲故事,也是编剧的厉害。回忆日本友人的段落和小时候爱唱戏的段落,都很美。故事取景大部分都在九份,那里仍然保留了抗战胜利后的古旧模样,据说九份也因为这部电影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关于导演闷闷的拍片风格,IMDB上有数据。此片长157分钟,共222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43秒,有些一镜到底长达3分钟。但是看的过程,对这些毫无察觉。觉得拍老大被杀的那场戏很有表现力,也很能说明导演的个人风格。而且他似乎不太愿意把最暴力残忍的那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拉远景,或者让你听声音。他或许更愿意表现善良的普通人在大环境里的遭遇,总而言之,他是比较愿意拍真善美吧。
 
先看《童年往事》,再看《悲情城市》。愈发觉得导演值得尊敬。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拍得出这样的真实细腻,说明他了解自己的内心;他讲台湾的一段黑暗历史,又拍得出这样的悲天悯人,说明心里是是有大爱吧。

ps: 后附当初看完纪录片后的观感
 
《侯孝贤画像》是整个活动里最有收获的一次经验,听讲故事人的说幕后与初衷,既涨知识又激励人心。
 
纪录片是法国导演去台湾找侯孝贤本人拍的,还找了朱天文什么的说电影的创作过程,大部分时候都是侯孝贤本人在讲,很多细节。最大的感受是本人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看《童年往事》,纪录片式的远镜头,应该就是个细腻敏感的文艺青年啊。事实证明我的想象力很有限。
 
侯孝贤说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把剧组带到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他说小时候爬到芒果树上偷吃芒果,边吃边觉得世界充满了时空的寂寞感,大概因为这个所以后来拍电影了(现场笑,熊孩子偷芒果的心理世界好难懂)。他说自己是怎么走上这一行的,大意是当兵前就是个当地小混混,很迷恋雄性之间的竞争关系,小时候就老想当地头蛇。当了兵之后决心和过去告别,迷恋上了看电影,一天可以看四部,就决定干这行了。原来想走幕前当演员的,还因为喜欢唱歌参加过歌唱比赛(现场又笑),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才慢慢做起了幕后,从写剧本、当副导开始慢慢熬。他说这段的时候轻描淡写的口气,好像一切都很自然。可是后来回想他对自己少年时期生活的描述,觉得如果没有迷上看电影,他大概很有可能走黑道吧,符合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争强好胜的性格。那个爬在芒果树上感到无比寂寞的小孩,其实很坚韧也很接地气,还有一颗逞强斗狠的心。后来他说最初拍电影的时候资金艰难,都是卖了房子筹钱,说的时候也是轻描淡写,我想他是把坚韧和强悍都用在了这里。
 
他说当年看安东尼奥尼才忽然明白电影语言很简单明了,就三种——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哦,是两种(现场大笑)。自己拍故事都是以人物为出发点的,对一个人物本身的特质感兴趣才去进一步发展故事。很追求自然,总是想抽离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地描述某一段时空内的现实,他总是说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距离。拍戏时不rehearsal的,怕排得多演员不自然,如果一场戏演不出想要的氛围,不强求,换一场代替或换个时间再试。他说现在的市场环境是文艺片和商业片走一样的发行方式,需要很多拷贝在很多院线同时上映,成本很高,票房一旦竞争力不够又马上下线,损失很大。他希望像西方一样,文艺片可以在为数不多的影院里小规模上映,但上映周期较长给适合群体放映,所以梦想是有一座自己的电影院。
 
说话很直,很真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场笑声不断。他说自己很喜欢唱歌,是抒发情感的好方式,每次唱歌都很投入,要唱就好好唱!(现场又笑)纪录片在他的歌声里结束,跟他拍电影的风格一样,自然有真情。忽然就很感动,愿他早日有一座自己的电影院。

 5 ) 《童年往事》——候孝贤的童年

《童年往事》——候孝贤的童年 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吸引着我从头看到尾,因为是看过朱天文老师文集的缘故,我对里面的情节了解的比较清楚,更加关注的是候孝贤导演怎样表现这些故事上面了,所以我在这里并不打算象头两篇文章那样将文学与电影进行比较。其实,想来这部电影几乎和文学一样,没有比较的价值。 在朱天文老师的《最好的时光——候孝贤电影记录》中,对电影《童年往事》的拍摄还特意进行了介绍。我会在单独的地方将这篇电影制作感受抄录给大家,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候孝贤导演的这部带有浓厚自传式风格的电影。 就电影本身来说,与候孝贤的前两部电影相比,候导的长镜头叙事风格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更加强烈。在阿哈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是长镜头的叙述,也反映出候导电影中对于长镜头这种逐步的增强,在逐渐的强调自己的风格。固定镜头较多,并没有看到在其他影视剧当中,经常使用的那种高空俯拍、大全景摇摄,很少。统一固定镜头,然后靠人物在画面中的运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促使画面生动。达到及至时,画面竟然全是空镜,完全依靠声音“充实”画面,交代故事情节。 比如说,故事在母亲为姐姐讲述,自己和父亲过去的故事时,就是双人中景镜头,一直是,没有任何对人物中景的交代,也没有人物的特写,画面里都是母亲和姐姐谈话的声音,贯穿这一段,持续到母亲把这段说完。由于,整部影片长镜头始终贯穿,所以你很难对这组镜头有所反感。在这里也反映了候导对于画面和声音的控制能力,他在着力强调这种舒缓的感觉。 还有一点,这部影片的非常规画面构图,没有按照常规的取景方式,有点符合意大利绘画风格中非平衡理论。画面主体并不在画面的中央,也不完全按照黄金分割的法则进行,可往往这样会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不错,很有创意。 音乐。与候导的前两部作品相比,影片中使用音乐的地方越来越多,全篇共有7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处,影片开头部分。刚开始,并没有出现影片的名字,开始介绍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这是电影叙事中的一种手法——自述。音乐是舒缓中略带快节奏,介绍着家庭中的一些成员和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 第二处,受罚。由于把家里的五元钱拿出去赌博,导致母亲责罚,不给他吃饭,还让他洗碗,祖母过来说,“阿哈,不要紧,长大了就有办法了。”音乐声起,反映了阿哈此时的心情比较复杂,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叛逆。 第三处,讲到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哥哥阿忠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只有去读师范,这样既能花很少的钱,毕业了还能有工作。而姐姐却是很悲惨的。姐姐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当年考上了台北女子一中,家里没有钱,没办法没有读成,在后来阿哈考上凤山一中的情节中也有讲述。 第四处,国小毕业。完成了国小的成绩,阿哈的书桌上画上了大大的一个勾,证明着他已经考上了中学。可这里并不是童年生活的结束,一直到父亲的离世,才表明着阿哈童年生活的结束。 第五处,与奶奶一起回“大陆”。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回大陆,只不过是奶奶的一种意想,他们并没有真的回大陆。但在乡间的宽阔道路上的那一段的音乐并不是舒缓的,是全篇当中唯一一处快节奏的音乐,表现出阿哈和奶奶在一起的那种快乐的心情。音乐衬托心情,值得大家学习。 第六处,母亲得了喉癌,从台北姐姐那里回来,音乐中带有一种哀愁和无奈,后来母亲病发严重,在雨天中再次离家,也表现了阿哈自己命运的多变。本来雨天就很能表现哀伤的情感,加上音乐,使当时的气氛更加一层深度。 第七处,最后一部分,贯穿到电影的结束。从阿哈对吴素梅(阿哈初恋、暗恋的女孩)表达真情,吴素梅说,“等你考上大学再说”,一直到最后祖母去世,全部由自述的方式进行,与开篇时自述的方式和音乐的运用一样,可能是故意强调首尾呼应吧,不过感觉不错,有头有尾,传统剧本格式。 在这部影片中,三个人的去世同时也代表着阿哈三个不同时期的结束,父亲的死——童年结束,母亲的死——少年结束,走向成熟,祖母的死开始要结束高中生涯,走向社会。 不过,我还要说的一点是,朱天文老师在文学稿件中,并没有太多的抽离,也许是因为候孝贤导演自己的童年吧,她手下留情了。哈哈!!

 6 ) 那些生和死

虽说是童年往事,阿孝的童年却只是影片上半部的内容,到了下半部已开始有青春的气息了。对阿孝成长历程的讲述,似乎分阶段拼接了冬冬和阿清的故事,当然阿孝却要更叛逆一些。小时候偷家里钱,但说出真话后依然被母亲认为是扯谎。长大后成了街头混混,不过在兄弟要跟人火并时,他却坚持收在了病重的母亲身边。对一个叛逆少年来说,始终存在着一种越界冒险的冲动,但家庭的责任、亲情的依赖却又使他不得不压抑内心的欲望。从小他出入家门就翻墙而过,长大以后动作更是麻利之极,这样的出走与回归贯穿始终。虽然阿孝已能够纯熟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但那堵阻隔心灵自由的墙壁却依然不倒。对阿孝爱情的回忆却是惊人地简洁,但一句话却改变了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却同样能感受到纯真初恋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或许就像英文片名所提示的那样,影片真正关注的还是生死这样的重大命题。一个个孩子的出生在母亲口中似乎漫不经心,却明显能品咂到其间的酸涩滋味。那种历尽沧桑后归于平淡的大悲不恸,最是动人心魄。父亲虽然始终重病缠身,却是家里的精神支柱,他的去世对阿孝来说应是永难磨灭的童年阴影。少年时代母亲的去世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悲痛,也混杂着成长的失落意味。而影片所谓的童年往事却是到了奶奶的去世而告结束,四个孩子面对着收尸者埋怨斥责的眼神一脸迷惘和愧悔,他们终于没有长辈可依赖了。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长大了,因为在慈爱的父母跟前,他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在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之后,他们要开始独立面对生存,继续那些生存与死亡的交错轮回。

主题音乐还是那样悠扬动听,总能让人情不自禁的涌起满腔的乡愁。不过这次的乡愁已不是前两部里那种纯粹的人生记忆,历史、民族、政治的记忆也时而穿插,虽然自始至终还是纯朴自然的乡村景色,但略微已能感受到大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应该说这跟台湾人数十年来挣扎在返乡意识和本土意识之间的独特民族心理有关,这样的人文关注也一直延伸到了后来的《悲情城市》。特别是对阿孝父亲那一辈来说,迫不得已离开家乡来到这个遥远陌生的岛屿,总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回归,连家具都是买的易于抛弃的藤制品。但冰冷的政治隔阂又何尝给过个人解愁的机会?羁旅的游子一个一个地老死异乡。唯有乐观的奶奶还时而要带着阿孝回大陆,走在那永不会指往家乡的路上,虽然只是在寻找一种主观上的精神快慰,却看不出任何的无奈与悲凉,相反她的笑容里似乎还有种迷人的魅力,让人觉得她真的是回到大陆了。每次回来还要捡回很多的芭乐,还会怡然自得地玩起杂耍,而阿孝只是懵懵懂懂地跟着,恐怕无法理解她那种在寻找过程中的获得的快乐和满足。

当大陆亲人来信时,获悉他们大炼钢铁时代的艰难生活,父母总潸然泪下的懊悔没有把对方带到台湾。而台海空战时台湾媒体尽情美化自己的军队,阿孝因为对陈副总统的去世不敬而被留校察看,这样的历史痕迹只是淡淡的一带而过,却让人感觉到两岸同样荒谬的政治现实。

关于童年的回忆,本是从点点滴滴中去寻觅业已老去的情怀。导演将这一切娓娓道来,却是包含了极其复杂的情感。难得的是往事如此杂碎、影像如此丰富,叙述衔接却如此流畅自然。导演出乎其外的旁观视角,恐怕也是从父亲威仪冷静的眼神和母亲细说从前的淡淡口气中承继而来的吧。

 7 )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不想取标题

体味这个拒绝乡愁的时代,印证童年的痕迹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消失得一干二净,天空中连只麻雀的飞影都看不见,嬉戏过的玩伴已消失多年,翻开毕业纪念册才能从泛黄的笔迹中依稀听到片片笑语。

体味这个拒绝怀旧的时代,相看俨然的表情随着身影颠沛流离的狼狈麻木得面如死灰,回忆里连副自己的笑颜都难寻着,激荡过的胸襟已渐渐平息,踏上梦想的列车才能从轰隆的呼啸中看到童年往事。

不可磨灭的并非往事,只不过往日情怀,人事已非,模糊的是谁与谁的影子,沉积下来的是对往日的倾诉而已。总是后知后觉,否则,如果知道那就是童年的话,如果知道那就是依恋的话,如果知道那就是纯真的话,谁还会傻到长大成人的地步。童年的记忆真的很会骗人,它尽用天真美好的情趣装饰无聊的成人世界。所以总有些人来来回回,死活不会断绝我对他们的丝丝点点。
不用看电影, 听侯孝贤的喃喃独白,就会发现我们正在老去。

 短评

看最后蚂蚁爬上婆婆的手背,就想到了熊谷守一里观察蚂蚁的段落,分外动容,生命的繁盛与衰微,不过如此。想一想自己二十五岁了还把自己当孩子,心态与十年前几无差异,原因也不过两点,没有经历至亲的逝去,没能建立自己认可的亲密关系。总的来说现在的这个状态,还是幸运多一点吧,衰老是生命必然的规律,着什么急长大呢?想起那天对同事说的话:你想缅怀青春尽可以去,我不需要,因为我觉得我现在还挺青春呢。

3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最喜欢前半段,,其实也并没有讲述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日子就像流水般悄无声息地逝去,真真切切地带我回到了童年故乡的小镇:明晃晃的阳光下,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雨后湿漉漉的街道,白背心,蓝裙子,台球室,空地,赤脚疯跑,充耳不闻家人的呼唤,天空无限高远,夏天仿佛永远不会结束。

6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力荐

侯孝贤模仿小津安二郎模仿得很尴尬

10分钟前
  • 青猫
  • 还行

我开始在新绿的树叶下慢步走,一面允吸着充盈着叶芽和树液芳香的空气。我小步走着,将公文、办公室、主任统统抛在脑后,只想着一些肯定会遇到的快乐的事,想着种种尚不知道的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原野的芳香使千件童年往事涌上我的心头;树木被六月骄阳晒得暖暖的,用芬芳的魔力、颤动的魔力,浸润着我。

1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写实的摄影只剩构图可见功力,整个故事就如勉强还有时间顺序作辅的琐事杂记,零零散散,却有一股浓烈的情绪作为凝聚一切的力量,感知到它便会喜欢。我猜侯孝贤不仅是拍自己,而且也是给自己看。好比他在胶片上书写自传,你说这部电影不好,就跟指责人家的童年活得不好一样幼稚。

1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父母是一座又远又近的山,父母去世,山倒了,你就要面对真正的世界。山去了哪里,在你的名字里,在芭乐的味道里,在满意或不满意的生活里,山消失了,你一直在山里,这就是人与父母的关系。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侯孝贤前期代表作,自传式成长题材影片,展现了导演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琐碎回忆及家中三位长辈的先后离世。本片叙事较为零散,但质朴恬淡的气质足以令观者动容。侯孝贤的低机位摄影、灵动配乐和叙事风格都有小津安二郎的风范,而固定长镜头的应用更是别具一格。台球,弹子球,群架,芭乐,情书。(8.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弹玻璃球、打台球、反反复复的打架、看的这几部都有类似的关键词。没有什么太完整的故事线,松散的记录着回忆中的一些碎片,从中总会找到一点你的、他的、或是更多人的。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成长就是失神的阿婆手中掉一地的芭乐。那天个快乐的下午,足以与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媲美。

24分钟前
  • ✨糖柯莉安
  • 力荐

最美是阿孝陪祖母走长长的路,一路蝉鸣,阳光把马路照成河水,走不回大陆我们摘了好多好多的芭乐。结尾处祖母的死,我最不能够释怀。

28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直接引用我导师的话吧:“看过《童年往事》,你会明白,故乡为什么会那么刻骨铭心,那是因为故乡记得住自己的身世,倾听过自己的成长。”“片尾兄弟几个人呆坐在地上,已经欲哭无泪,看着死去的祖母;失去的苦痛和无奈,在时间和空间中飘散,青春竟可以是如此‘法相庄严’(阿城语)。”

30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世界上没有唱不完的舞曲,没有走不完的岁月。少年终要长大成人,远走的岁月不再复返。人生的旅程上,我们轻轻地挥一挥手向青春作最后的告别,留下了记忆,带走了云彩。

3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似乎所有人有关童年的回忆都是相似的,玩过的游戏打过的架,炎炎夏日消磨过的时光。今日端午盛夏,去江边看完赛龙舟,蒸枧水豆沙粽吃,把脚搁在书桌上,风扇吱呀吱呀响,我又看完这部电影,像回了小时候一趟。

36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自然派的温情被侯孝贤把握得很好,镜头语言细腻、亲切。

3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候孝贤成了检验影迷和其他影片的一杆尺。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跟六年之后的牯岭街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侯孝贤柔和些,一切归于平静而非暴力。侯孝贤这个名字本身也成了伤心事,不孝也不贤,可这就是童年,失去方知珍贵,过去才是开始。

4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直到今天,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 。跟阿婆走在乡间小路那段,是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5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到父亲,母亲,祖母一个个离世,我才知道,原来是亲人撑死了我整个童年。一开始有点看不进去,后来缓缓的音乐响起来,亲人的离开也从灰色的变成雾蒙蒙的米色,它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客观。

54分钟前
  • JAE
  • 推荐

闷人皇帝啊~这片子是在看到最后面我才觉得心里面堵堵的,然后想倒回去重新看一遍。人生的生老病死就在侯孝贤的平淡与忧伤中缓慢的前进,没有特别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就是回忆,就是人生。

5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侯孝贤和是枝裕和的镜头里都有这么一条长长的路,步履不停的走着一位要回故乡的老奶奶。

58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