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格尔

剧情片印度2015

主演:马诺杰·巴杰帕伊  拉吉·库玛  苏米特·古拉蒂  迪娜兹·伊拉尼  苏克什·阿罗拉  K·R·帕尔梅什瓦尔  萨钦·帕里克  纳瓦尔·舒克拉  伊什瓦克·辛格  巴拉吉·高利  努丹·苏里亚  迪维亚·阿妮  苏曼·瓦迪亚  阿希瑟·维德亚迪  

导演:汉萨·梅塔

播放地址

 剧照

阿里格尔 剧照 NO.1阿里格尔 剧照 NO.2阿里格尔 剧照 NO.3阿里格尔 剧照 NO.4阿里格尔 剧照 NO.5阿里格尔 剧照 NO.6阿里格尔 剧照 NO.13阿里格尔 剧照 NO.14阿里格尔 剧照 NO.15阿里格尔 剧照 NO.16阿里格尔 剧照 NO.17阿里格尔 剧照 NO.18阿里格尔 剧照 NO.19阿里格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根据斯里尼瓦斯-罗摩占陀罗-希拉斯教授的真实故事改编。S-R-希拉斯教授因同性性行为被曝光而被工作已久的大学停职,身处舆论的漩涡之中,而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他的内心带来的改变却远不止于此。  本片荣获两项最佳男主角奖项,和一项最佳男配角提名。

 长篇影评

 1 ) 阿里格尔

《阿里格尔》

看完内心世界久久不能平静的一部电影 可以力荐给你们

阿里格尔本是北印度的一个城市

影片讲述的是六十四岁的教授希拉斯因为与恋人发生关系 被突然闯进家门的记者与阿里格尔大学的四个同事发现后拍摄视频 并对其进行肢体、言语上的侮辱 最终被校方停职 这一事件引起印度社会的关注 恐同人士对希拉斯进行打压 而印度同性恋平权人士则联名帮助希拉斯对抗校方的做法

同时在印度邮报记者迪勃的帮助下 双方在法院开庭 历时几个月之久终于赢得了胜利 可就在判决书抵达校方的前一天 教授被发现死在家中 血液中含有微量毒素 而警方却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 影片就此戛然而止 留下更多的无奈与思考

该片基于真实事件为原型 非常震撼

印度是一个神秘而又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 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印度教的毗湿奴、梵天、湿婆,甚至残留的2亿人口的穆斯林,都是极大的去否定异己的突出 在这样的氛围中 同性恋更是禁忌的话题 甚至被列入宪法定罪 想要在其中找突破 找到尊严 在印度这个国家 几乎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像是鄙视链中的某一环 被世俗所唾弃

掩盖真相的国度不是一个好的国家 所以总有那么一些愤愤不平的人站了出来 不仅仅是那个记者 跟可敬的是这个导演 活生生的拍出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去过多的描述 也不刻意的丑化什么 有的只有余后震荡 以及挥之不去的忧郁脸庞

演员选角也是非常到位 男主角把一个老者的无精打采 备受打击的状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表现的非常出色

不可多得的一部印度同志电影 尤其在这片宗教色彩异常浓厚的土地上

 2 ) 所有人的故事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汇成午夜的太阳。” 影片开头,是印度北方邦冬天常见的夜晚——弥漫着雾气,除了驶过的火车,只能听见虫鸣和狗吠。 街上空无一人。电影的主人公缩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回到他的住处。他们在一栋老旧的三层楼房外面停下来,主人公先走了上去,三轮车夫随后。镜头停在远处,只能看见二楼一间屋里有一盏灯,开,关,开,关,开,关……这个镜头很长,它没有去探索那屋里发生的事,而是摇向另一边,两个男人正一边拿女人的性欲开玩笑一边走进了相同的一栋楼。很难猜出这两个人的身份,他们带着长棍,但又没有穿制服,不知道是警察还是民兵,或者其他人?很快,二楼那间屋的灯再次打开,我们听见打斗和喊闹。 然后观众被带到了德里,跟随《印度邮报》的实习记者迪勃的调查,开始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也开始渐渐了解电影主人公的故事。 电影主人公希拉斯是北方邦阿里格尔的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六十四岁,单身(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用马拉地语写诗,研究地方小语种民歌,常常喝酒,性向流动(这只是猜测,因为电影并未刻意强调他的性向)。在他所授课的阿里格尔大学(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他的课实在冷门——马拉地语,每年只有两三个新生。 影片开头的那个晚上,他正与三轮车夫伊尔凡在自己家中亲热,两个自称记者的男人冲进他的家,一边给给床上的两人拍视频和照片,一边挥舞棍子殴打他们。第二天这件事出现在当地各大媒体的头条上,并在一天之内扩展到了印度各地。希拉斯躲在家中,不敢去学校,那里有许多人正在激昂地责骂他的行为,镜头中的人群装扮呈现出一定的宗教性。大学给他做了停职处理,并很快就将他从大学安排的寓所中赶了出去。他不得不开始四处搬家,寄人篱下。 希拉斯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那时刚好印度宪法短暂地将同性恋行为视为合法,也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因此,这部电影也难免,庞大社会议题是它的主角之一。但同时,它也有许多难得的细节。一方面因为电影的基调像一首诗,另一方面,毕竟,这是一部讲尊重个人的电影。在印度当代社会背景下,需要被尊重的不只是一位教授,也不只是一位“同性恋”受害者,这部电影想讲的是所有人。 电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希拉斯教授的经历,一条是记者迪勃的经历。两条线短暂交汇,更多时候是“平行相关”,即虽然彼此平行,却息息相关。 迪勃作为记者,生活在首都的年轻人,似乎是整个事件以及教授这段人生的旁观者。这个年轻人接受过现代教育,听着最流行的美国HipHop,在印度最“西化”的场所之一工作,他看起来很自由。 但实际上他也不得不面临自己的隐私被房东侵犯,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侵犯是无意识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被侵犯和希拉斯教授的被侵犯形成了一种对照。 迪勃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骨子里的反叛。影片中他的同事常常说他小气,比如去北方邦做调查的时候,他会为了省一笔钱选择骑自己的电动车。很快我们就明白了个中缘由,他要还给父亲一笔钱。这是因为读大学时他违背父亲的意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印度大部分人有着强烈的大家庭观念,即使在海外,这种观念也常常是一种潜在的行为导向。人们太习惯互相干涉了,家庭内外都是如此。因此,在印度传统家庭观氛围中一个年轻人为自己的人生作抉择依然是很难的事情,但迪勃做到了。 第二次两人的生活形成对照,是迪勃与女上司在天台喝酒亲热,同时镜头切到了希拉斯教授和伊尔凡亲热的场景。同性之爱和异性之爱,是一样的。 此外我想再说说希拉斯教授的扮演者,Manoj Bajpai。演这部影片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却要演一个六十四岁的老人,而且还是一个生病的人。他在影片中常常缩着身子,仿佛很冷,很畏惧,也总是行动迟缓,回应他人的责问时,一脸的虚弱,同时还有愤怒。可以说Manoj Bajpai通过这些肢体和申请的细节,让角色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和现实中的印度一样,影片中的印度并不是绝对的保守。被大学停职之后,希拉斯教授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以至于他最后赢了官司——虽然他并不太在意这件事了。当希拉斯教授从北方邦来到新德里时,他发现原来新德里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小圈子,同时还热爱着他的诗歌。这种事情在阿里格尔是从未发生过的。 按照我对印度比较初步的认知,其宗教保守势力或极端右翼大多都是在北印(新德里比较多元化,算是北印的异数),南印则相对开放一些。我想,可能是因为南印多低种姓者,他们早先的一些民主活动为南印的开放奠定了一些基础,此外,是南印的海外贸易,使它与外界的交流更多,人们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当然,保守势力带来的一些社会冲击,其实在南北都有。另外,这些保守势力并不意味着传统价值,影片中的希拉斯教授实际上是一个维护传统文化(诗歌、地方语言)的人,但他也正好成了这些保守势力攻击的对象。 最后想讲一下影片中涉及的关于新闻媒体的一些情节。 当希拉斯出事的时候,那些媒体圈的老油条们不用去调查,就先给事件定了一个性,贴了个标签。这是做新闻报道常常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怪媒体人,因为他们必须高效率地完成报道,因此,对所发生的事件有一个预先的标签可以很省事。但提高效率也不止这一种办法。如果要报道一件事,最好先不要去贴标签,先想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问题。否则,制造舆论的人,也被舆论拖着走。 影片结尾处,迪勃正在采访一起事故,那个女人的亲人应该是在事故中去世了,但他并不能理解这个女人为什么如此伤心。紧接着,传来一位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去世的消息,他才对这个女人产生共情,明白她失去了什么。于是试着安慰她,也安慰自己。

 3 ) 这历史倒车,为何开得如此肆无忌惮

一个简单平凡的人


         一、宗教的性别,只有一种

        众所周知,印度是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按照各宗教信徒人数与全国人数占比,印度教占比79.8%,伊斯兰教占比14.2%,基督教占比2.3%,锡克教占比1.7%,佛教占比0.7%,其他宗教1.1%,无宗教人士占比0.2%。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是印度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宗教,印度教的教义虽然宽容,但是据民调显示,依然有过半的印度教众对同性恋是持反对态度的。穆斯林对同性恋的反对尤为激烈。

        在这样的宗教背景下,同性恋要想在印度过得舒坦,基本不可能。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注定了同性恋要在屈辱和不齿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宗教的可怕之处,就是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宗教信徒从小就生长在宗教家庭,受到宗教教义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各种观念早就根深蒂固,说到改变,谈何容易。

        在某些宗教的很多信徒眼中,同性恋简直就是在亵渎神灵,在侮辱教义,在践踏圣典,统统应该被烧死或者钉死在十字架上。

        多数宗教的性别,从来只有一种,那就是异性。

媒体的帮助也是徒劳


         二、 宗教和世俗力量的拉锯战

        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总是会有反对的声音,也许这样的声音期初很小,只是存在人们的交头接耳和秘密传话中,可一旦怀疑的种子被中下,定会酝酿成席卷时代的反抗浪潮,越来越多人会因为同样的信念聚集起来,为了理想而战,为了平等而战。

        片中那些为了支持教授而组织起来抗议游行的队伍,那些免费为教授提供诉讼帮助的律师团,在维持治安的警察面前毫无惧色,在法院里为了控诉不公唇枪舌剑。这是世俗的力量与宗教势力的强势对抗,只有在法庭上,只有以宪法为武器,才有可能把与宗教的教义一决高下,才能让人性的光辉得到释放,让平等和自由之光真正照耀在每一个少数族群的身上。

          三、哪里有光,哪里就有暗影

        强行冲入教授家的两名所谓“记者”,不过是教授的四位同僚雇佣来当枪使的地痞流氓罢了。真正险恶用心的,是教授的四位同事,他们把教授和人力车夫小年轻的视频在网络上曝光,然后在蓄谋已久的媒体采访中恶语中伤教授,除了因为教授同性恋的身份,更是在觊觎教授语言系主任的位置!

        同性恋不过是他们把教授拉下马的托词罢了,他们真正的目的,从来就只有职场中的升迁。

        为了一个职位,就可以牺牲别人一生的清誉,摧毁别人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事业,何等险恶。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授在回忆整个案件时心中的震惊,甚至在法庭上指认那四位教授时内心的挣扎和表情的迷惘。他被人心的复杂所震惊,对多年同侪的构陷感到痛心,活到64岁,终于被那四位同事用这样的方式狠狠地上了一课。

哪里有光,哪里就有暗影


         四、法律的立与废,契约精神何在

         2009年7月2日,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判定刑法第377条违宪,同性恋被脱罪。一旦高等法院的判决下来,就是对宪法的最高解读,代表了宪法的最高权威!这一判例,将会对日后的所有类似案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印度刑法第377条款订立于1860年,规定“凡是任何违反自然定律的性行为”,均得处以最低10年最高终身监禁的处分。

        正是如此,教授的案件才依据这个判例,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结果呢?

        2013年12月12日,印度高等法院判决维持刑法377条,同性恋重新入刑。这是赤裸裸的开历史的倒车,

        最高法院法官辛维宣布了这一判决,而且这是他审理的最后一个案件,案件结束,他也行将退休。相信这一案件的判决,将会是他永生的污点,这一印度同性恋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将会在这位大法官的余生打上永恒的屈辱的烙印。

        新德里高等法院判决下达后,印度最高法院共受理了22总相关判决的上诉,其中多数都是有宗教团体提出。当世俗世界的最高权威:法律,收到了宗教世界的干涉,而且是如此强大势力在背后施压,并且舆论造势。

        这是一场宗教教义和世俗社会基本人性的正面碰撞,可悲的是,契约精神居然如此脆弱不堪,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反同势力强行反扑,将平权人士的努力毁于一旦。这痛心疾首的历史大倒退,让人们看到了人类本性和宗教教义保守势力的水火不容。

无助,迷茫



        五、站出来,别再视而不见

        教授想要的是什么?

        简单的生活而,一个生性纯良的人,没有太多的抱负和期许,平凡的生活他就满足了,不然也不会喜欢上一个人力车夫小伙子。他与世无争的性格,反倒成了他的致命伤。

        法庭上,他在打瞌睡,律师们在唇枪舌剑时,他在翻译诗集,仿佛法庭上正在发生的,于己无关。

        他只是一面被迫推上风口浪尖的旗帜,被平权组织当做对抗这个世俗世界的一把利刃。

         很多时候,人们被潮流挟裹,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确需要一些超脱淡然的态度来稀释过于浓稠的愤怒。

        在教授身上,可怜,其实还有一丝可悲,他的被动,消极,甚至抗拒,都让人有怒其不争的错觉。推动社会发展的,是那一部分愿意站出来的人,若是连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发声,谁还会站出来为了他人的利益抗争呢?

       在就庭审结束的酒会上,教授看到了那些支持他的人,那些勇敢地活在朗朗乾坤下的同志情侣,他们一样热情奔放,真诚的做着自己,释放着天性:追求爱和被爱的天性。他的内心其实是在颤抖的,不然也不会借着迷离的灯光,喝了一杯又一杯,几乎喝醉。

        教授最后的结局,让人痛心,平权之路,漫长而曲折,不放弃,就永远都有希望!

        我们没有错,我们只是和大多数人不同,如此而已。

         为了保留这份不同,却让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 ) 没有歌舞的印度片——阿里格尔

久休复出的影评我打算写一下《阿里格尔》。我以为我会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然而这么细腻的一部作品,如今的我,却无法再触碰少年柔嫩的内心。

近年来,印度电影在国内院线大放异彩,《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我的个神呀》等,然而《阿里格尔》显然是印度电影走向兴盛的一次大胆尝试。《阿里格尔》这部影片我分了三段来看,并不是因为谨小慎微,而是因为实在沉闷。很多时候,我会走神,不得不倒回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缓慢的节奏更像纪录片,不时的闪回叙事和片头片尾的纪实文字,虽然不算难懂,但也足够出戏。我姑且把《阿里格尔》跟《费城故事》《石墙》归为同一类立意的影片。在平权斗争中,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因素,但人类的前进轨迹却是大至相同。

从演员来说,也是一流的。饰演64岁希拉斯教授的演员马诺杰·巴杰帕伊,其实今年只有49岁。在影片中,演一个有点老态,每个动作都缓慢谨慎的即将退休的大学教授,让我分辨不出这个演员的真实身份。希拉斯教授每一个专注的眼神都充满了诗意,像他所听的音乐,像他所写的诗歌,整个人物设定非常统一。

小记者怀抱着理想,抵触着家人,独自过起了合租生活,然而在印度,全剧下来,个人隐私不被保护这个恶名是背定了。无论是教授的被设计被陷害,还是迪普合租的小房间被占用,他的日记被小孩肆意翻弄。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能上映算是进步。然而,平权的路从来都坎坷。人民教师临近退休的大学教授希拉斯,被同僚设计,普光其同性性行为。希拉斯被所在的大学停职,住所被限期迁出,大街上到处是打到“gay佬希拉斯教授”的声音。希拉斯连街都不敢上,家里大门紧锁,上三层门闩,有人来敲门,先拿一把伞或一条木棍在手以自保,再问询门外。记者迪普从另一个城市得知希拉斯教授的遭遇,当每个人都在责备他们道德观念里为人师表的不堪,迪普质问的却是,事件为什么会普光。人民英雄诞生,必须看到别人忽略的角度。迪普执着又包容,他执意要还事件一个全相。他与希拉斯教授的互动,由远变近,由心存芥蒂到完全信赖,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故意煽情。其中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希拉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跟他的诗歌一样深刻而优美。

年轻人的活力像阳光一样洒进希拉斯教授新闻普光后的灰暗日子,陪同教授经历漫长的上诉过程。希拉斯教授最后获判胜诉,阿里格尔大学需对教授作出赔偿,大街上彩虹旗飘扬,人们欢腾上街游行。然而,在一切恍惚看见光明之时,希拉斯教授自杀了。

故事到这里结束,有一条时间线需要补充一下让事件更明了或让整个印度看起来更荒谬。印度宪法377条,判定同性恋行为有罪。2009年,377条被判违宪,为同性恋脱罪。2013年,同性恋重新入刑。希拉斯教授事件发生在2010年。由于希拉斯教授事件发生在同性恋不违法的那几年间,才有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和几场精彩的法庭辩论。

通篇下来,演员马诺杰·巴杰帕伊的演技让人折服,两项影帝殊荣实至名归。而在各自的平行时空里,希拉斯教授和迪普都小记者都在影射印度社会现存的普遍价值观和道德观。《阿里格尔》的大胆立意和独特角度,完全有理由把其推向印度电影历史的里程碑高度。对人如照镜,《阿里格尔》给大家的反思并不单单在印度,成果要肯定,但如果一叶障目自我膨胀,失去的往往是睿智的眼光。

原文出处:http://movie.mtime.com/244407/reviews/8035430.html 同为本人创作。

 5 ) 诗人总是先于人类而死去:印度版的《王尔德》

【前言】

古印度社会从未将同性恋爱或同性性行为视为犯罪。在一些古印度神庙中甚至能找到表现同性性行为的雕刻艺术。古代印度还流传着男扮女装的美丽男孩克里希纳为男神海吉拉斯怀孕生子的传说。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区,至今把类似克里希纳的跨性别女性称之为“海吉拉斯的女人”。这一文化在英国殖民时期被改变。

19世纪60年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颁布刑法第377条,认定同性性行为“有悖自然规律”,违者依情节轻重将面临10年监禁至无期徒刑。这条法律明显违背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吁将其废除的声音与日俱增。

2009年,德里高等法院做出一项关键性判决,认为“刑法377条”有悖于国家宪法理念。然而4年后,这一判决又被最高法院推翻。直至2018年9月,印度最高法院5名大法官当天做出共同判决,正式宣布成年同性之间的自愿性行为属合法行为。首席大法官米斯拉说,第377条的存在无异于为歧视同性恋的人提供了武器。大法官马赫拉表示:“延误这么久才宣布他们的权益,历史亏欠同性恋人群一句‘对不起’。”

《阿里格尔》根据印度真实案例改编。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的希拉斯教授因同性性行为被曝光而被工作已久的学校停职,身处舆论的漩涡之中。在青年记者迪勃的帮助下,教授决定诉诸法律。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09年同性权益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依然让观众看到,同性恋爱或者不符合异性恋规范的性少数群体在印度社会可能面临怎样的歧视或者偏见。

饰演希拉斯教授一角的是印度著名演员马诺杰·巴杰帕伊(Manoj Bajpai)。马诺杰·巴杰帕伊是德里大学历史学系出身,1994年进入宝莱坞;饰演记者迪勃的是青年演员拉吉·库玛(Rajkummar Ra)。拉吉·库玛同样毕业于德里大学,2013年因在传记剧《沙希德》中饰演男主角沙希德·阿兹米崭露头角,从影十年来已获得包括国家电影奖和亚太电影奖在内的国内国际等多个电影奖项。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吉库玛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同性平权,并在《阿里格尔》、《遇见女孩的感觉》、《永结同心》等多部电影中为同性人群发声。拉吉库玛的勇气在印度电影圈非常少见。以2016年的电影《卡普尔家的儿子们》为例。当时的电影制片人拉贾·森在为这部电影的同性恋角色寻找合适人选时曾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剧组后来被迫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寻找,最终定下了巴基斯坦男演员法瓦德·可汗。导演在访谈中提及,虽然这位巴基斯坦演员非常出色,但他之所以获得这个角色,是因为许多主流的宝莱坞演员担心,“类似的角色会对他们的形象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阿里格尔》:印度版的快乐王子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让我记忆尤深。眉目英朗的记者小伙迪勃天真地问希拉斯教授:你是同性恋吗。教授沉吟片刻:我……不理解这个词。停了停,他道,这三个字怎么足够表达我(对此)的感受呢?……那就像首诗,深埋在心底,一股遏制不住的炽热的欲望,一阵无法抑制的冲动。……你读诗吗。

诗歌?……迪勃有些疑惑,“我读过某某著名诗人,但是,我读不懂那些词汇。”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据你说来,诗歌是在词语中产生的?不对,诗意其实是在字里行间之外,在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希拉斯教授仿佛有些神游,似乎把这个坐在他对面的大男孩当成了他的学生。

希拉斯教授的这段话可看作是整部电影隐藏的主题。——表面上,它是一部所谓印度版本的《费城故事》,它似乎是在讲一个同性恋的教授如何捍卫作为一个印度公民自身不可剥夺的权益与尊严。实际上,在这条明线下面隐伏着电影另一条叙事的暗线:一个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为一个素昧平生的实习男记者写下一首长篇的情诗。这首诗从未明确教授爱慕的对象是谁,然而正如希拉斯教授所言,它所有的激情都潜伏在字里行间之外,只待有心人在未来的时间里静静地回想和体味。

在我看来,希拉斯教授与青年记者迪勃之间有些类似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与小燕子。王子为其目睹的人世苦难流下了眼泪,一只小燕子因为好奇来到他的身边,在为王子排忧的那段日子里,小燕子给深陷在脆弱无依中的王子带来了温暖的慰藉,让王子体会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后来,小燕子再也不愿离开王子了,他放弃了飞往温暖的南方,死在了王子的脚上。

一百多年前《快乐王子》的作者王尔德因同性恋触犯英国刑律,法庭上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个世间有一种说不出口的爱情,男人爱男人的感情。于我,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情。

英国影片《王尔德》以细腻的镜头描摹了一百多年前的那一场震动世人的不齿恋情。尾声部分,裘德洛扮演的道格拉斯依旧带着灿烂的笑走向王尔德,依旧是一个风华正茂的翩翩美少年。两人仿佛依旧沐浴在爱情的恩泽中,那个众叛亲离、被现实折磨得形销骨毁的王尔德被导演刻意隐藏。

与王尔德一样,我们的主人公同样因之遭受了世间种种最难堪的折磨。他被学校当局停职,被断电,被勒令搬出学校宿舍;新居的房东老板拒绝给单身未婚的人租房,向身边友人求助,朋友却不屑地说,这样丢人现眼的事情,谁让你打官司了?

法庭上,女律师带着嘲讽的口吻质问他在床上扮演的角色,理直气壮地指出“这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你会允许你的孩子在有这种老师的地方学习吗?”

波伏瓦在《模糊的道德》中对“道德”有一段发人深思的论述,波伏瓦认为,道德就跟任何存在一样,是受社会环境塑造的。不要期待一种绝对的道德观,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的道德困境。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同样环境下受不同思想影响的人,都可以持有不同的道德观。法律其实是已经完成的道德,比如杀人放火等伤害到他人的行为,普遍无可争议地认为应该被禁止。而有些道德问题,比如人类的性行为性关系,却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只能成为永远的道德困境。这时我们只能依靠深切的同情和体谅,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就希拉斯教授的案件而言,或许我们应该追问的是,希拉斯教授私人的性行为有影响到大众了吗?为什么人们指责的不是侵犯他人隐私的偷拍者,却是被侵犯被践踏的受害者希拉斯呢。

希拉斯非但从未伤及别人,也如王尔德般对人性怀抱着爱与美的理想憧憬,在庭审进程中,只为了迪勃的一句话,他坐在律师的身后依旧停不下笔;他也不能理解社会对“(同性)性”与“爱”的污名,他向迪勃感慨道,人们为何要用那样污秽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爱呢。

他有时也显得如王尔德般天真,当希拉斯为情人车夫的去向不明感到忧心之际,迪勃好心提醒他,既然偷拍的记者不是破门而入,显然,有人(指教授的情人车夫)可能在里面给对方留了门。教授却神情茫然,可能是我自己忘记了锁吧。

可是,你的门有三道门闩,你全都忘记锁了?迪勃不敢置信地注视着老人,此时的教授看上去就像一个需要保护的小男孩。

如王尔德一般,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与悲悯的诗人,一个敢于挣脱道德束缚,从最高的美的角度爱慕同性的诗人,却唯独不是一个能与兽性斡旋的斗士。电影以种种富含隐喻的细节描摹了一个非传统生活方式者(传统婚姻或异性恋之外)在印度社会必然发生的种种碰撞与挫折。

充满朝气与英气的迪勃也概莫能外。面对女上司的求爱,他表现得显然有些错愕与三分抵触;然而女上司调侃的一句:你是不是从未和女人有过……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立即被迪勃领会,他不再犹豫,将女上司拥入了激吻。接下来是一段平行剪辑,教授对情人满怀珍惜的吻,似水柔情般的爱抚,与前面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反衬希拉斯教授对有情人的温存之外,是否也意味着人类“性”蕴含的复杂性呢。

不同于其它动物,人类的性行为不仅是一种爱的表达,其中既有动物性的占有欲,也可能掺杂复杂的权力关系。权力可能是看得见的上对下,也有可能是“看不见”的隐形的权力——比如,一个男人经由耳濡目染的异性恋环境所获得的某种暗示。

《快乐王子》童话的结尾亦回到现实。人们拆掉了立在广场上的快乐王子,移走了与之相伴的小燕子。市长开会讨论重新塑像。为谁塑像呢,人们吵了起来,谁也不肯让谁。

与快乐王子的命运相似,我们的主人公所坚持的美,终于在世俗面前一败涂地了。

深夜临别之际,迪勃给了教授一个深深的拥抱。那一瞬间的教授停顿了几秒,身体似乎微微颤动。到家后的他有一段犹如舞台风格的对白,一明一暗的灯光按灭中,我们知道这是主人公写下的最后一首诗,我们也听到了教授因这个拥抱而不能自制的心:

把灯关上吧,我感觉热。

这句诗出口的瞬间,迪勃真实的性向究竟是异性还是同性,他是不是一个潜伏的双性恋等等都不重要了。人类总是喜欢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却不知有些人有些事是永远无法定义的。

迪勃的拥抱也是留给教授最后一段生命里对世间唯一的眷恋。在献给迪勃的诗集里,诗人写道:

亲爱的月亮啊,别怕将我们拆散的黎明。

世界沉睡之时,我们会再次相遇。

在白昼的光中,我消失不见。

在你的照耀下,我心灵复苏。

我们起舞,就像影子一样。

和着夜莺的歌声。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

汇成午夜的太阳。

 6 ) 我的孤独有多深,告别代表我的心。

一部同性为主要题材的剧情片,不过话说回来同性为主题的往往也涉及社会,爱情,人性这类题材的较多,这部多少涉及司法的看的倒是少。 电影的沉浸感超级强,我感觉是通过角色的细腻刻画,电影色调以及镜头完成的,角色刻画不多提,马诺杰那份愁苦的表情久久难忘,电影里有不少人物的独角戏,镜头始终保持一份熟悉的距离感,这是最好的观察距离了吧。色调大多昏暗,即使明亮的白天也似乎灰蒙蒙的寂静。聚会那场,酒酣时众人围教授而坐。在众人鼓舞下,教授唱起了此前他一直独自哼唱的歌,当时情绪已经渲染开来,但通过教授的表情来看,他获得了此前从未得见的愉快感,镜头也让人仿佛身在其中,配合着当时的昏暗场景,听着他的歌声,莫名有一种幸福感袭来。 教授最后说是自杀,我理解是既非法理公正的降临的心愿已了,也非世俗大众的强烈谴责,而是两者同时成立时的无比孤独。我是一个存在着的人,却不能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即使处在那场看似同类的聚会上,他们的快乐我感受不到更多,我的痛苦他们不会去触碰,因此哪怕在同类中她也找不到什么真正的心灵慰籍。 记者的作用,算是剧情的推动者,也是精神上的某种传承? 电影不轰烈,更像是一滴落在宣纸上的墨,慢慢延展开,更多是要观众去了解我所谓的社会道德的边缘者的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孤独。 电影最后字幕很沉重,反复看了两三次才算相信了这个意思,也足够加分的了。

 7 ) 《阿里格尔》:印度不只有歌舞和神药,这部同志电影探讨的“道德底线”细思极恐

蓝雨星城娱评天下 2018-07-09 08:26

印度,一位阿里格尔的大学教授因为和人力车夫亲热时被私闯民宅的人拍下视频,随后被校方发现而被革职。

印度民众对同性恋的仇恨态度近乎疯狂。

学校逼迫大学教授写对此事表示羞愧,不让他去学校。

老教授活的战战兢兢,紧闭房门,在自己的家里听着歌曲“我值得被爱”,他就坐在那里,但是手、脚、头随着音乐轻微的摆动,显示出无处不在的印度歌舞。同时歌声越美好,越体现出教授的内心悲苦与孤独。

老教授在各种场合都会受到歧视,连看病都遭受冷遇,被校方勒令退宿,校方甚至还用断电的形式逼他搬走。

报社的年轻小伙子开始追踪调查此事。

帅哥记者第一次接触教授,被教授误解,以为他是来窥探隐私于是将其赶走。

教授的好友兼同事对帅哥记者说到:过去,分歧是通过辩论解决的;而现在,变得过于政治化,很多问题需要暴力。而教授是被陷害的,他是牺牲品。

原来这一切是大学里的某些人设计的阴谋。因为教授教的是马拉地语(当地的主流语言是乌尔都语),还是外乡人,却成为了语言系主任;所以有人对他嫉妒,策划了这场丑闻。

当帅哥记者询问教授,你真的是同性恋吗?教授回答:同性恋这三个字怎么能够表达我的感受。那是炽热的欲望,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

教授不仅研究语言,还热爱写诗,他说:诗句的意蕴在于字里行间,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

在帅哥记者的鼓励下,教授将此事诉诸法律,案情一点点被还原,教授的隐私也一点点的被挖出。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教授仍在被新的房东驱赶。

一个孤苦的老人背井离乡、老无所依。

在法庭上,教授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

为什么不经允许,那些偷拍者可以进入他人的房屋?为什么不搞清楚事实真相,学校就将教授辞退。

我们在讨论谁的道德?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有人越过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他就应该被惩罚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会因为违背别人的道德进监狱!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有权侵犯一个人的私生活!

道德必须符合宪法的边界!一定要为宪法所限制。

而与律师慷慨激昂的陈词形成对比的是:教授在一旁坐着打瞌睡。

这个设计特别好,其实对于教授来讲,这个案子他并不是特别的上心,他已经老了,比尊严、名誉、权益、工作更让他无法释怀的,其实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孤独。

他需要的是有人懂他,有人陪伴他。他需要朋友,需要爱!

帅哥记者一直在探寻真相,他发现案发当晚教授的门没有关,可能是有人故意为之;而找到和教授在一起的人力车夫则是破案的关键,但在找人过程中他被打伤。

最终官司打赢了,同志维权人士都在外面庆祝,而教授却孤零零的一个人、安静的躺在出租屋的床板上。

记者打来电话希望约篇独家专访,教授欣然答应,但第二天却传出他去世的消息。

在他的血液里检出轻微毒素,但警方排除了他杀可能。

是自杀?可教授明明说过:我不会让你对我电话采访的,你一定要来见我。他们还约定好后天见面,他怎么可能自杀?!

是意外?但他是如何摄入了有毒物质呢?

或者,是其他人出于报复、泄愤、歧视、痛恨而采取的他杀?

影片最后的字幕戳人心扉——同性恋在印度重新入刑。

在这个国家,包容与尊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作者:蓝雨星城

 短评

对同性恋的打压似乎是前英殖民地国家/地区的共性,香港也好不到哪里去。相反军政府控制的泰国则包容程度几乎世界前列了。

6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本来可以是神作,但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太畏手畏脚了,不够大气。精神层面的伤害表达不准确。

1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当年陈冠希修电脑也平白无故被逐出娱乐圈开记者会道歉被指责道德问题 现在你们有什么权利给这种传记片打分?

16分钟前
  • ryan
  • 还行

推进得有点慢、对《费城故事》的借鉴很明显,但放在印度同志电影中已经是一座里程碑了。平权倒车开成印度这样也算丢脸,去罪化后还能再入罪回来!男主的演技厉害了,难怪拿到亚太电影节的影帝大奖...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色调阴郁 没有歌舞 纪实冷静 比起脑残的《恋爱犯规》好太多 今年看过的最喜欢的同影

23分钟前
  • 韭菜饺
  • 力荐

★★★☆ 几条线并没有很好的衔接处理,结尾结实感受到历史倒退的窒息,既然是印度,也是可以拍这样题材的电影,反观最近的大环境自我阉割,经济的进步思想依然是禁锢的。

28分钟前
  • Lazy Captain
  • 推荐

取材于印度历史上对待同性群体最宽容的时段,即将同性恋去罪化几年间所发生的真人真事,在极其克制的叙事中依然能体味到道德公知对待同性群体人性和尊严的无情践踏,冰凉的结尾无疑是对印度重将同性恋定为犯罪的丑恶事实所发出无声的抨击和控诉,总体略平淡,但部分段落及教授表演很精彩。(69)

29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印度社会里,一个老男人哀莫大于心死的故事,记者线、法庭线和老男人的生活主线之间的有点割裂,胜在题材本身加分。不过印度社会很两极,同志电影也并不是多么罕见的题材,最近就在看印度同志网剧《罗密尔和朱格尔》。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种题材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印度实属不易,希望阿米尔汗下一部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能够关注同性恋人群。男主演技精细,法庭辩护字字珠玑

33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有评论说是印度版的《费城故事》,我看下来感觉更像是印度版的《王尔德》,从同志现实处境的角度来讲,比《王尔德》《费城故事》更好。

38分钟前
  • 冉笛
  • 力荐

几条支线的剧情脱节严重。世界的自然规律被西方层出不穷的标签所分化。

42分钟前
  • FYI
  • 还行

3.5星。真实故事改编,很平淡,平铺直述。老教授因同性行为被人闯入房内拍摄而被停职,之后卷入漩涡,通过诉讼想寻求公正,最后公正来了,他却拿不到了。结局令人丧气,好人不该遭受如此。然而电影外的现实更令人丧气,好不容易无罪化的同性行为,在印度又重新入X了,叹气。

45分钟前
  • 龙舌头🌈
  • 推荐

印度男同性恋者的平权路,有罪恶感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不适应于社会的评价

50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一部印度自己的“费城故事”,但是具体来看“阿里格尔”所探讨的人权无论从故事还是电影语言上都更丰富更厚重,展示出了令人过目难忘的印度人权问题的一瞥。几幕如诗一般的景框、配乐和对白,就像故事的主角—写诗的教授本人一样,充满了期望和哀伤。

54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我们随着阴影的婆裟起舞,哪怕日影已西斜。

55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推荐

3.5在377条被宣判违宪又合法间的这几年,这个故事就像一个最典型的注脚映照着印度对民主和自由的踟蹰,影片中提到“包容”,我们的文化本身就具有的这种包容,为什么在独立与发展之中却在慢慢丢失?影片中年轻记者代表的人权与开放与传统保守力量虽然没有直面对峙,但时刻能感受到导演在凸显两者的不同

5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非常棒的影片。

57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推荐

真实感觉 平权不易 触目惊心

59分钟前
  • 勇敢的心
  • 力荐

印度刑法第377条将违反自然规律的性行为定罪,这其中包括同性性行为。…2009年7月2日,德里高等法院判定刑法第377条违宪,同性恋脱罪。…2013年12月12日。印度高等法院判决维持刑法第377条,同性恋再次入罪。……警方在希拉斯的血液中检测出微量毒素,排除了他杀的可能。(They ruled out foul play.)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看过的第一部印度的文艺片,性爱画面该怎样就怎样,没有歌舞,长度正常。同志平权。大学教育的政治化。印度文明民主法制漫长的道路。对英国、美国唱的赞歌。诗意。迷失于翻译的隐喻。补足细节的蒙太奇比较高级,需要有一定视听基础的观众才能看懂。不寒而栗的结尾。原声很好。connection:月光男孩。

1小时前
  • 桃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