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美国情人 剧照 NO.1美国情人 剧照 NO.2美国情人 剧照 NO.3美国情人 剧照 NO.4美国情人 剧照 NO.5美国情人 剧照 NO.6美国情人 剧照 NO.13美国情人 剧照 NO.14美国情人 剧照 NO.15美国情人 剧照 NO.16美国情人 剧照 NO.17美国情人 剧照 NO.18美国情人 剧照 NO.19美国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6

详细剧情

  特雷西(萝拉·科克 Lola Kirke 饰)是一名平凡的女大学生,落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日复一日平淡令特雷西的内心备受煎熬,她一直向往着能够前往纽约生活,在她的内心里,纽约这座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代表着更多的希望和更璀璨的未来。  终于有一天,特雷西的梦想要成真了。她联系上了即将要成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布鲁克(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在特雷西的眼中,布鲁克就是她想要成为的那种女孩。在布鲁克的带领之下,特里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两人参加聚会,结交朋友,肆意挥洒着青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鲁克所隐藏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

 长篇影评

 1 ) 《Mistress America》中的博雅教育意蕴

看了美国电影《Mistress America》(2015),导演兼编剧是Noah Baumbach。挺好看的,讲了18岁女学生Tracy和30岁女性Brooke的故事,风格独特,对生活、人性有很多挖掘。影片中有一些有趣的、有博雅教育意蕴的片段。
1. 影片女主角Tracy就读的学校Barnard College,成立于1889年,位于纽约城,历史上著名的女校。目前仍是一所杰出的博雅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院之一,为女性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仍是其主要的办学目标。鉴于这是一所女校,所以Tracy和Brooke刚认识时,有这段对话:
Tracy: I go to Barnard. It’s all women uptown. Well, “Historically” and kind of actually. But there are boys in my classes and stuff.
Brooke: You gay?
Tracy: No.
2. 影片开始有一段博雅教育课堂的画面,12个人的小课堂,老师和学生共同围绕圆桌而坐,阅读经典,展开讨论。博雅教育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不是某个特定专业的课程。这种圆桌叫哈克尼斯圆桌(The Harkness Table),体现了博雅教育的思想。博雅教育是美国本科教育的精华,国内十分稀缺。影片中,学生们阅读是的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Antigone)。一位同学在课上朗读道:
“Nor did I deem your ordinance of so much binding force, as that a mortal man could overbear the unchangeable unwritten code of Heaven. This is not of today and yesterday.”(“我并不认为你的命令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于你,一个凡人,竟敢僭越诸神不成文的且永恒不衰的法。不是今天,也非昨天,它们永远存在。”)
这是安提戈涅在对抗国王时的一段非常著名的台词。安提戈涅不顾国王的禁令,以遵循“天条”为由,安葬反叛城邦的兄长。这段常被法学家引用的台词,成为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之间论战的经典。安提戈涅更是被塑造成维护自然法,不向世俗权势低头的伟大女英雄形象,激发了后世许多思想家(据百度百科)。戏剧作品,同时也是法学的经典和渊源,这是博雅教育倡导阅读经典著作的原因,也体现了博雅教育的魅力。
影片中女配角Nicolette对安提戈涅发表了评论,折射了她的思想和性格。
3. 片中提到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福克纳《村子》、田纳西•威廉斯的作品,女主角Tracy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写作的短篇小说《Mistress America》与电影同名,一直推动着情节发展。整部电影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而文学正是博雅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4. 两段让人感动的电影台词。
一是Brooke评价如Tracy这般的年轻人。
Brooke: There’s no cheating when you’re 18. You should all be touching each other all the time.(18岁时没有背叛,你们应当抓住美好时光彼此多多接触。)
二是Tracy评价Brooke,在影片结尾。
Tracy: She was the last cowboy, all romance and failure.(她是最后的牛仔,人生只有浪漫和失败。)
两段台词几乎是影片主旨所在,为何感人,看过电影就明白啦。

 2 ) 收起你的傲慢,让生活给你上一课

【是美国情人,还是美国女主人?】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在你开车旅行时,永远都到达不了目的地,也希望永远不结束?」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候,「二十来岁,无所事事,以为自己是个作家。」你读很多书,看很多电影,经常去看演出。你尝试搞点大麻,跟异性勾搭,凡是跟离经叛道搭边的事,你都想试一试。你暗搓搓地准备写第一个短篇小说。

就好像电影里的翠西,十九岁,只身一人远赴纽约市区上大学,参加各种文学课程,被身边的同学孤立,好在结识一位志同道合的哥大男同学,互相交换作品的同时,也交换了些许暧昧的眼神。你们都向往进入莫比乌斯文学社,又都被拒绝了,好在你可以搭着他的车出去兜风。是的,你们很般配。但好景不长,他很快有了女友,不是你。

他嫉妒你的才华,不敢高攀。一定是这样。

于是你难受了,谈不上伤心欲绝,但青春期的眼泪总是太廉价。你得找个地方排遣情绪,不想独自垂泪。于是你想起了她:布鲁克,一个已经三十岁、未曾谋面的女人。她即将成为你的姐姐,因为你妈妈要跟她爸爸结婚。于是你拨她的电话,没人接。她很快回过来了:「知道纽约时报广场在哪儿吗?」布鲁克的声音听起来多么快活。

这又是一部有关纽约、有关女生情感的电影,让人无法不想起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跟格蕾塔·葛韦格合作的上部作品《弗兰西斯·哈》。该片带着明显的新浪潮印迹,在全世界范围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荣膺当年《电影手册》十佳(鲍姆巴赫第一次的上榜)。凭借格蕾塔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精准把握和鲍姆巴赫对纽约的深厚了解,加上二人合作亲密无间撰写的剧本,这组电影情侣档正成为近几年纽约电影界的宠儿。

他们的贡献难分轩轾。在相遇之前,鲍姆巴赫曾经凭《鱿鱼和鲸》声震奥斯卡,在洛杉矶拍过一些独立电影,小有名气;格蕾塔出演了大量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是美国独立电影运动「呢喃核」的女神。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叫《格林伯格》,鲍姆巴赫的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一位神经兮兮的中年危机单身汉,格蕾塔饰演女配角家庭教师。《格林伯格》算不上一部成功的作品,和格林伯格的人生一样。之后,鲍姆巴赫跟他的好莱坞女演员妻子(《八恶人》女主角)离婚,搬家回到他的出生地纽约,跟格蕾塔组成了情侣兼合作拍档。

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十多岁,产生的化学反应非常惊人。《弗兰西斯·哈》跟鲍姆巴赫之前的作品迥然不同。这是他第一次用黑白片拍摄纽约,第一次用女性作为电影主角,也是05年搬去西海岸后第一次重回纽约拍电影。

诺亚·鲍姆巴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剧。他是韦斯·安德森的好友,两人合作编剧过多部作品,互相当制片人。他也编剧过多部商业作品,譬如动画片《马达加斯加》。他长于各式编剧和导演的技巧,而格蕾塔擅长从生活中捕捉巧妙的细节,二人合力,贡献出一部接一部绝佳的作品。

与《弗兰西斯·哈》描绘的闺蜜情不同,本片叙述的是三十岁的布鲁克和十九岁的崔西之间的小故事。这种讲述不同代际人之间交流的故事,更容易让人想起鲍姆巴赫的上部电影《年轻时候》——年届不惑的导演如何应对事业不利和咄咄逼人的青年导演的威胁?《年轻时候》依然由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是一部彻彻底底的「鲍姆巴赫」作品。经过数年沉淀,它比《格林伯格》少了几分癫狂,多了一点面对失败的从容和坦然。看清楚没有?凡是男性的、少年成长的、中年危机的都是源于鲍姆巴赫的洞察,而那些女性的、新生代的、大大咧咧的则是葛韦格的创意。一个是人到中年的男知识分子,充满了焦虑和使命感,另一个是年少成名的女青年新锐,满腹才华挥洒起来毫无顾忌。这就是鲍姆巴赫-葛韦格组成的最佳拍档。

回到电影。翠西和布鲁克这一对因父母要合组家庭而新结识的姐妹,见面后竟然毫无意外地合拍。布鲁克身上洋溢着大姐大的风范,喜欢有一位小跟班身边听她侃大山陪她逛酒局,翠西一边饶有兴致地走进布鲁克的世界,一边又暗暗观察她的一言一行准备写作新的短篇小说。名字取好了,就叫《美国女主人》,因为布鲁克想开一家开放式的餐馆,类似沙龙的性质,而她就是沙龙的女主人。

「餐馆注定开不成……布鲁克身上有腐尸的气味。」跟世界上其他早慧少女一样,翠西兼具了毒辣的眼光和有样学样的毒舌笔法。她明知道布鲁克的餐馆注定会失败,但她还在一旁怂恿布鲁克坚持下去,甚至拉上那位跟她暧昧的哥伦比亚大学男生以及男生的醋缸子女朋友。为了短篇小说的新情节,她必须推着布鲁克迎难而上去寻找前男友的赞助,直到走向一败涂地。

写小说的人都拥有一种上帝般的傲慢,因为他们对笔下的物角色生杀予夺、全权在握。初学者的写作从生活取材,往往混淆小说作者和生活的角色,忘记了自己是从生活取材而不能为了小说去插手小说原型的命运。翠西开始去影响布鲁克的生活,以满足她的小说预期。同样的傲慢还体现在她对待哥大男生的态度上。明明她对他只是有好感,却有意勾引他,因为她在潜意识里把他当成了另一个小说中的主角。做这些事时,仿佛可以看到翠西的小说家人格在得意地哈哈大笑。

翠西幼稚的把戏很快被戳穿了。她把布鲁克当作女主角写进小说的事,以及小说里那些破碎、刻薄、不成熟的词语被当众朗诵出来。她仿佛被扒光衣服当众吊打。房间里所有人都站到了她的对立面。她的尊严遭到彻底的羞辱,布鲁克当场宣布和她绝交。

她们的父母做出了不结婚的决定,所以她们也不必再是姐妹。

不经历几场狗血绝交,不能痛痛快快的成长。翠西,不到二十岁,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本以为能玩弄生活,反而被生活狠狠上了一课。在现实中,故事进行到这里基本结束,别去幻想光亮的结局。你的小说还是被退稿,你的小说原型就此和你分道扬镳。收起你上帝般的傲慢,不要妄图强暴生活,生活从不会给你一个温情脉脉的回身拥抱。

 3 ) 总能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喜欢这一段。

I think I'm sick.

And I don't know if my ailment has a name.

It's just me sitting and staring at the Internet or the televisio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ntersperesd by trying to not do that. And then lying about what I've been doing.

Then I'll get so excited about something that the excitement overwhelms men. And I can't sleep or do anything.

And I just am in love with everything but can't figure out how to make myself work in the world.

I wish we lived in feudal times where your position in the world couldn't change, If you were a king or a peasant, you had to just be happt with who you were.

 4 ) 偷别人的生活和偷人一样,都是不对的

虽然在上映时间上,Mistress AmericaLady Bird要早了3年,但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都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脉相承——Lady Bird以Christine离开故乡到纽约上大学为结局,Mistress America则承接了这个尾声,以异乡姑娘Tracy成为纽约一所大学的新生为开端。

那么,远离家乡、在大城市独立生活的伯德小姐,实现了她的文艺梦想,过上了时尚杂志或文学小说里的精彩生活了吗?

Mistress America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头,用蒙太奇的方式展示了Tracy在新生生活中的种种尴尬。咄咄逼人的室友,忘记自己的名字的新同学,兴致勃勃地想去迎新晚会social却遭到冷嘲热讽。学业进展也不顺利。努力写的作业只拿了平庸的成绩,于是越来越缺乏学习的动力。修读了喜爱的文学专业,课程却百般无聊,还得忍受无知的同学自以为是的发言。没有存在感,也没有成就感,大学生活就像一个喧闹的派对,Tracy身在其中,却倍感疏离。

转机从Tracy的一段若有若无的罗曼史开始。她与同样被文学社“退货”的男同学惺惺相惜,读彼此的小说,交换意见。这段近乎灵魂伴侣的暧昧点亮了Tracy黯淡的大学生活。她变得热情、积极,从未如此投入和享受校园时光。可惜好景不长,男同学移情别恋,她的生活、精神状态又再次跌入谷底。

从影片的前段,我们不难发现,Tracy上大学以后面对的第一个大困难就是如何在新城市建立自己的新生活,换言之,学会独立。“独立”并不仅仅指“自我照料”,学会洗衣服、换床套这么简单,而是指独自开展生活的能力,这包括能否在新的环境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情感支持体系,能否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能否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意义。影片多次暗示Tracy是一个被家庭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感情不和的父母苦苦支撑到她成年以后才离婚,在超市里分不清意粉的种类。而纽约就像一片汪洋,Tracy在水力奋力挣扎,如果她学会游泳,就能探索其中的五光十色;如果学不会游泳,便被寂寞和孤独所淹没。

于是Tracy开启了第三次“纽约新生活工程”——结识即将成为她“继姐”的Brook。Brook(Greta Gerwig饰演)的父亲即将与Tracy的母亲结婚,她年近30,在纽约过得风生水起。她的登场亮相相当具有象征的意味:从时报广场中央的TKTS售票亭上鲜艳夺目的红色楼梯款款而下,穿着白色大衣和黑西裤,脸上带着精致的妆容,热烈而亲切地呼喊着Tracy:“欢迎来到星光璀璨的百老汇!”自信的神情,张开的双臂,豪迈的步伐,她仿佛承包了整片时报广场,以女主人的姿态正在开门迎客。(她确实住在时报广场,非常浮夸的住址。)她以大姐大的姿态带着不谙世事的小妹Tracy经历了一个典型的纽约文艺夜:看live house、泡酒吧、直到午夜的派对。之后,Tracy是这么形容Brook的:

跟她在一起,就像身处纽约市。她让你想要找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逃避。”

在Brook身上,Tracy找到了生活的热情,她喜欢和Brook待在一起,喜欢通过她的眼睛去认识纽约。Brook热闹、戏剧性的生活刺激了Tracy的创作。她记下Brook的金句,用在小说当中,写出了从未有过的鲜活人物。她享受喷涌而出的灵感,主动卷入Brook的生活,鼓励后者一步一步地往脱线的方向走。Brook梦想在纽约开一家独一无二的餐厅,每个顾客可在其中感受家一般的温馨。即将开张之际遭遇现男友撤资,在Tracy的怂恿下她决定长途跋涉去康州,问多年未联系的土豪前男友要钱。Tracy盘算着,这场闹剧将会是绝好的创作素材。

遭遇文学社退稿以后,Tracy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产生了怀疑。Brook的出现激发了她的写作欲望,使她一度重拾信心,误以为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然而实际上真正有创造力的是Brook,她用她的梦想、能量、雄心壮志织造了自己疯狂而迷人的纽约客生活。她不依附于任何人,无视旁人目光,有主见,有创意,不服输也不害怕失败,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她找到生活的动力并为之全力以赴,是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独立而精彩。她对生活的热情,被Tracy盗用为写作素材,刻薄地冷嘲热讽。但这种热情,却正是支撑着Tracy在他乡精神抖擞地过日子的能量。Tracy觉得Brook觉察不到自己身上注定失败气质很可怜,而Brook则反讽Tracy需要依赖别人的生活才更可悲。

纵观Tracy三次“纽约新生活工程”的尝试,后两次她都明显地把生活的意义放在了他人的身上。有恋爱可谈,生活就是趣味盎然的;有新朋友带着玩,生活就是活力满满的。当她得偿所愿加入学校最著名的文学社时,依然闷闷不乐。她去请教灵媒,对方告诉她,你需要找到内心的归宿——向内,而非向外,找到生活的热情和能量。于是第一次地,她做了这段时间里唯一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事——退出了名气虽大但理念向左的旧文学社,创立自己的新文学社。她不再纠结于合群,也不寄望于依赖他人,她决定以自己的力量影响别人。她从索取,变成了给予。

电影最后,她与Brook和解,也学会了欣赏Brook身上最迷人的地方,不是看似闹剧一般的疯疯癫癫生活,而是永远不被生活打败的勇气和永远不被浇灭的热情和信念。他人是火柴,而她是篝火。浪漫主义者燃烧自己成为别人的精神偶像。

愿Tracy,愿我们,能收获,能给予;能自立,能自足,终得自由。

“美国情人”是什么鬼,那么酷的女主角当然是“美国女主人”啊!

 5 ) 双面美国梦

她会这样说:每个故事难道不都是关于背叛的吗?

不,不是这样的,我想。

但我绝不会说出口,我只能对她表示赞同。

赞同她,是件多有趣的事啊。

霓虹炫酷的字体,和影片基调完全搭配

《小妇人》最终获最佳服装设计奖。让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又一次进入到了大众视野。这个女人曾经通过《伯德小姐》成为奥斯卡九十二年里第五个获得提名的女导演,也是很给女同志们长脸了。

作为影片的主角,崔茜显然是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标准三好学生。影片最一开始,崔茜进入寝室,开灯。室友大喊我在睡觉,把灯关掉,崔茜就立刻把灯关掉。弱弱地跟一句:“我是你的室友。”

妥协人格

同学A要去野生动物园,说道各位同学送给自己的礼物时,到崔茜这里忽然停顿,没错,她忘记了崔茜的名字,当然,还有她送的跟踪装置。注意,跟踪。主人公在影片中做的大部分的事不正是跟踪与偷窥吗。

谈到新生会,崔茜从没想过还可以不参加,但是在过来人姿态的室友面前她理所当然地怂了下去。崔茜就是这样,所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是这样,永远心思缜密,永远被人忽略,永远渴望延续自己优秀正面的状态,却无时无刻不想向反面的人格靠拢。只有在做自己擅长的事的时候才会拥有所谓的“独立人格。”这就是为什么崔茜见到那个星光璀璨百老汇下来的布鲁克会感到格外好奇与亲切。

崔茜即将碎一地的人际关系

布鲁克就是美国情人,一头卷曲的金发,在出租车上抽烟,酒吧里热舞。她过着一种与崔茜完全对立的生活,曾经有一个能让自己变成富婆的未婚夫,有一个不共戴天的仇人,以及无数个被学生时期的自己欺负过的潜在的女同学。她敢爱敢恨,可以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蜗居城市一隅,去恳求自己仇敌的谅解。她的性格与崔茜正好形成了镜面效应,可以说是美国梦的正反面。多了一份随心所欲,少了一份循规蹈矩,这就是布鲁克。

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崔茜的性格逐渐发生改变,她无意中在向布鲁克靠拢,她以为布鲁克不仅为自己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而且认为如果自己变成布鲁克,是不是可能写出不一样的作品。在效仿布鲁克的同时,她也发现了布鲁克坚硬外壳下的脆弱性,比如真正站在别墅的多媒体舞台上就没有了在酒吧里的肆意洒脱,她也会窘迫,也会表达混乱,有的时候也会需要自己去拯救。

布鲁克陷入语言窘迫

布鲁克陷入债务危机,开餐馆无望时候父亲打来一通电话,说自己是不会再与崔茜母亲结婚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布鲁克无助地踱步,流泪,他对父亲说:“别就这样退出了,我们卡迪纳斯加的人总是这样。回头就做别的事情了,坚持住啊!”她想到了自己,创意很多,梦想很虚,一事无成。永远在奔赴梦想的路上,不撞南墙,不回头。

背景色调的变化

“在一瞬间,她的迷人突然变成了边缘性歇斯底里。人们可以感到她即将面对的失败,她闻上去有腐臭的味道,她的青春已死,所做的只是拖着腐臭的尸体奔波。不知为何,我成了那个抬棺材的人。”人见人爱的美国情人看起来无限光鲜,她奔赴向一个个虚幻的梦想,最终回到原地,但是她有原则,她的原则是不破坏别人的幸福,不让别人发掘自己丰满的羽翼下流血伤口,即便它已腐烂。

满屏的drama感

最终崔茜放弃了进入文学社的机会,准备自己成立一个新的文学社,与那个“只选自己人”的文学社做对抗,这时,她的性格里已经有了“美国情人”精神的一部分,同时,也没有丢失自己原有的那一份真诚与热忱。两种特质在崔茜身上融合,也就表现为崔茜与布鲁克最终的和解。

最后的牛仔,浪漫到无可救药,失败到难以置信

只能说,缺少了格雷塔的鲍氏喜剧是没有灵魂的。格雷塔作为一名演员,她无疑是成功的,优秀的,甚至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作为导演,格雷塔亦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伯德小姐和小妇人中就可以看出,但是距离导演风格的最终形成,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一对才华都要溢出屏幕了

 6 ) 美国情人

在《美国情人》这部剧情电影里,各自的眼泪显得更加真实。起先最打动我的是在一段有关“你有没有想过要跟我在一起”的对话里,男孩儿说,我想要一个可以爱的而不是整天要追赶的人。女孩回应,我确实有时候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都聪明。没想到男孩憋了一会,转身过来附和道,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希望可以直接快进到成名的那一天。 不知道自打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功成名就的故事就开始漫天纷飞。从最初还可以理解的“商业(财富)成功”,到现在已经不满足于有钱,还要有名有形象。于是各种花样繁多的公关服务遍地开花。现在的世界比起以前单一阶级制度的旧社会,真不好说是更好了还是更坏了。“美国情人”自己就在影片结尾即将逃离纽约的时候说到,真希望我们都生活在封建时代,那时候人们的地位是不会变的。穷就一辈子穷,贵就一辈子贵,大家相安无事,好自为之。而现在,因为存在不止一条成功的路径,且有诸多草根一族的成名范例,我们虽不至于整天妄想一夜成名,却也都渐渐迷失在一条条看似可以通到罗马的独木桥上,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短评

3.5,再次確認Greta Gerwig才是鮑姆巴赫電影能好看的原因。她演繹角色時帶爛漫喜感的神采,還有這次故事感覺也多來自她的觀察。就像迷戀她的準繼妹感受一樣。她豐富奪目,會做著不現實但迷人的事情。如同其對紐約的期盼。前後有割裂,別墅亂鬥雖然好笑,但那明顯變成了舞台劇吧

6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壕宅撕逼戏话剧感十足,几个快切镜头撕的很有气势,有那么几秒钟我觉得自己在看韦斯·安德森,简直要疯了。气质上是前作的延续,这部的舞台感更重,选择了美式脱线喜剧的形式,大量段子带着中产文青的感觉,最招人喜欢的是这群纽约客,一群极为普通的都市年轻人被刻画的既鲜活又好笑。★★★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再没有导演比Noah Baumbach更会拍loser的人生了。

12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内核已经有点伍迪·艾伦剥开一切不留情面的样子了,可惜结局灌了一大口鸡汤;别墅的一长段拍的特别Screwball,神经兮兮的好喜欢。

1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剧情太烂了。完全无法get到导演想和编剧想表达什么意思。

15分钟前
  • Griet
  • 较差

她让有钱的胖女人不那么胖了,让有钱的笨孩子不那么笨了,让有钱的挫男不那么挫了。但她其实特别想变成那些人,又胖又笨又挫又有钱。不过她确实比那些人都好多了,她是篝火,他们只是火柴。她是世界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了浪漫和失败。

16分钟前
  • YENK
  • 推荐

想要加入的校园文学社,当派扣在脸上的时刻就丧失了兴趣。想要住的曼哈顿公寓,当从消防梯爬进去时就掐断了念想。想要成为的美国女主人,当因缺钱面临崩溃时便散发了腐臭。我认为自己是美女,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她相信自己有商业潜能,我们都相信自己是篝火,别人是火柴,像最后的牛仔,孤独而不自知。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I don't know how but I just get it, probably because I've pissed off people I respected but I wasn't adult enough to face it, unlike Tracy and Brooke. Plus I've always been trying to find people I can look up to. Did remind me of Woody Allen's Blue Jasmine for a bit.

19分钟前
  • 流星ヘブン
  • 推荐

别墅那场戏反映了导演对空间构造和理解能力几乎为0。

24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喜欢!永远做一个浪漫主义的失败者也挺棒的。Be kind,and fearless.

28分钟前
  • 似零
  • 力荐

这故事太好玩了,连抓马都那么可爱, 感觉像拍“哈哈哈”没用完的灵感。女孩与女孩的微妙友谊,带着点恋人未满的气息,臭男人们估计永远不会懂~~~ (╰_╯)#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两星半。在18岁的眼里,30岁就已经腐败,变得丑陋。尽管他们再努力的愤世嫉俗,浪漫的活在失败里,依旧是不堪重负,让命运随波逐流。这算是鲍姆巴赫写给格蕾塔的情书,让她大放异彩,却偏离主题。

3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do something depressing, but young.新生代纽约客,中产文青,孤独又充满生命力,孤绝寄情于异乡大都市的浪漫与心酸。

40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推荐

诺亚·鲍姆巴赫的又一部话唠青春片,和[弗兰西丝·哈]一样聚焦来到纽约追梦的文艺女青年,这回喜剧色彩更浓,后半程的室内撕逼好戏精彩有趣。格蕾塔·葛韦格的表演引人入胜,剧本写得也足够真挚迷人。不过影片缺乏像[弗朗西斯·哈]中街头狂奔与派对自白这样直击心底的动人时刻。(8.0/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有时候我的确感觉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更好更聪明,倒不包括:科学和数学,或者东南西北。但其他事情基本都是这样,如果我能想通相貌方面的问题,我还同时会是世上最美的女人。”

47分钟前
  • 倉鼠
  • 推荐

Greta Gerwig自编自演这种年轻扭腰客的故事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境界惹

51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

好神经!找来一个那么像Greta的少女!看得我疑惑重重直到真正的Greta出场,才恍然原来Greta的眼神是如此闪闪发亮像做着任何成年人都不可能再有的梦一般根本不可能复制。电影像是弗兰西斯哈的注释:She was the last cowboy,all romance and failure。但她不需要!本身就在发光的人不需要高亮!

52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还行

Do you know any people who behave this way? Do you?

55分钟前
  • YuRAY
  • 还行

多血质与抑郁质性格的碰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补、冲突很微妙。别墅那场戏处理得像戏剧。[B-]

6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非常喜欢前半段,后半段有点玩脱了。格雷塔棒呆了。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