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2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3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4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5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6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3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4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5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6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7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8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9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7:34

详细剧情

  十三,一个听起来就有些阴冷的数字。在一座大厦的第十三层,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尔(克雷戈•比克饰)和汉农•富勒(阿明•缪勒-斯塔尔饰)用电脑模拟出一个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矶,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进入这个虚拟世界,真实地体验1937年的生活与自己。然而一个夜里,富勒被人杀死,种种线索都表明似乎是霍尔所为。可霍尔却对当天夜里的事情全无记忆。这时一个自称是富勒女儿的女人又神秘出现,可霍尔从未听富勒说过自己有女儿……为了找到凶手明晓真相,霍尔循着富勒留下的线索来到虚拟世界中,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长篇影评

 1 ) 不明白名字有什么含义

很奇怪,最近看的几个片都很好,但是都是在实在没有其他可看的片情况下才看的,看完了才觉得是个好片。

名字在这里头应该起了很大的做用,13楼这个名字实在让我没什么兴趣,早就下载了在硬盘里不是硬盘快满了,逼得我要看掉几个片清理一点空间可能我还得等一段时间才会看它。(不过最初的目地没有达到,我对好片的处理方式是保留下来,所以空间还是没有清理掉)。

=====废话和废话之间的分割线========

you can call it the end of the world,道格在超市看到女主角不认识他的时候就已经崩溃了,直到他也用同样的方法去了世界尽头。
递归,程序员都喜欢这样的东西,优美而且简洁。

不过那个地方做的确实很粗糙,要是道格再往前开一点开出去会怎么样,程序花了,死机,哈哈,严谨的程序应该在角色冲破那道end路障的时候抛出异常,然后让角色回去睡一觉。

 2 ) 盲视与洞见——从13楼想到的

1 读博尔赫斯小说的感想
 

■5bin

       博尔赫斯的小说总是对人类的自身的存在和处境做出大胆的推测,对理性和知识做出质疑。如果将我们被知识和理性所构建的世界比作一堵墙,那在这堵墙上存在太多的穿孔和缝隙。可理性的人们已经习惯并且乐于接受这堵墙,对这些穿孔和缝隙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博尔赫斯就如同一个转瓦匠,他在修葺这堵墙。而放在他的小说里上来看,他是非理性的,神秘的。应当注意的是非理性并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对理性的进一步完善,可以被称作“后理性”之类的东西。非理性包容了更多理性未曾包容的东西。博尔赫斯总是不动声色的叙述,不知不觉中,现实的种种,我们本身,这个世界全都被装在他的叙述中。世界在他的叙述中被打散、重组,他进行着颠覆,同时描绘出他心中的世界的面孔。
   《环行废墟》中,博尔赫斯将世界从单一的,实在的构造成多重的,虚幻的。如同两面镜子的相互反射,那种奇妙的、无穷五尽的循环。“我”在最初,是实在的,并且对自己的存在的真实性毫无质疑,而小说的最终却完全推翻了这一切,整个世界的真实性被颠覆了。这让阅读者本人不由的陷入一个被小说所设置的角色中去,“我”的命运即是所有人类的命运。当“我”最终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被创造出来的幻影,活在另一个“上帝”的梦里的时候,阅读者得到的震撼是实实在在关于自己的。
   “我”既是被创造的幻影,却同时是创造幻影的上帝,由此向上和下可以无限的延伸。创造“我”的的上帝被创造,“我”创造的幻影继续着创造……呈现出一个多维的空间。在这种结构中,人的肉体已经无关紧要了,在这种结构下唯一真实的东西,可以把捉的东西是灵魂、记忆之类的东西。
   在剧场讲学的那段描述中,博尔赫斯似乎在有意的让人们从确定的,繁杂的知识中走出来。在这段描述中,“我”对那些认真学习和考试,尊重和接受一切前人理论的学生没什么好感,认为他们并不是可造之材。而对于那些叛逆的,提出新奇大胆的想法的学生却十分器重,感到他们才可以真正的触摸宇宙。博尔赫斯想表达的是,依靠知识和理性就认为自己抓住了什么的人,其实什么也没抓到。在解释关于人类、宇宙这些终极问题的时候,这些理论、知识完全不起任何作用。这些知识是实用的,但仅仅是实用而已,任何理论都是假设,我们无法通过借助它们去到达一切问题的本原。当一个问题无休止的的问下去的时候,我们发现要终结它只能借助于知识以外的其他东西。
   对于真实和虚幻的思考,博尔赫斯和遥远的东方,遥远的岁月之前那位叫庄周的人遥相呼应。“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引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在科学贫瘠的年代,人们相信鬼神,轮回这些现代人听起来很玄的东西,我们今天给这些现象以无情的批驳。而在那些时代,持这种观念的人并不比今天以科学为信仰的人少。按照今天的说法即是那个时代愚昧者占多数。

而当科幻片描述未来世界的图景时,这种玄的意境仿佛复归了。

《骇客帝国》、《13楼》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颠覆了存在的真实性,更准确的说,是颠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于存在的观点。在这些影片中,人的意识变成唯一可以见证存在的东西。因为无论是《骇客帝国》中人脑在信息湍流中的泛舟还是《13楼》中虚拟程序中人物的意识附着于程序设计者所处“真实”世界的狂想,都让人感觉到,肉体只不过是一滩烂泥。既然灵魂可以随处游弋、可以附着于不同的肉体,那肉体又如何成为我们存在的见证物呢,因为它不唯一,而只有灵魂是唯一的。因为灵魂可以思考,灵魂有关于过去的记忆。灵魂的死亡意味着一个存在物的戛然而止。

  这些感觉的碎片让我突然领悟了一些东西,关于宗教、唯心主义……
  可以假设历史是波动的,在某一时刻,科学贫瘠的时代,人们对存在的感知是敏锐的。而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出很多“象”,这些纷繁复杂的“象”阻隔着我们对于存在的认识。就如同一个盲人,没有视觉感知,但对声音异常的敏感,触觉也比一般人要灵敏。而一个健全的人,拥有多种感知的途径,却被过多的信息所干扰,感知不到或者很微弱的感知一些盲人能够强烈感知到的东西。
 
 
  
 作者:5_bin 2006-5-14 19:37   回复此发言
 
--------------------------------------------------------------------------------
 
2 读博尔赫斯小说的感想
   科学类似给盲人复明,重获光明的“科学的”人们自信于他们所看到的,而把先前他们用耳朵和手“看”到的东西遗忘了。。。最后干脆认为那些过往所“看”到的根本不存在。
  科学继续发展,眼睛也可以听见东西了,眼睛居然也可以触摸了……在经过一个漫长的科学的进化的过程中,最终使他们又和久远的自己相遇在一个时空的路口。(拿前面两部电影中的狂想来预言,可以这么理解)
  思考人类的存在不需要借助什么科技,只需要一个思考着的人,在物质贫乏、科学落后的年代里,不知道有多少修行者们终其一生来穷尽人的意义,这些思想是浓缩的、朴素的、一针见血而缜密经的起攻击的。
  相反,在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没有时间来以这样的方式思考,我们抱住的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沙地上盖起的楼,我们相信第182层楼的存在,却拿不出证据说明181楼是盖在180之上的。可是我们看到有一层楼明明是标着“182th floor”的字样……我们便不耐烦的说,这个绝对是182楼……有好事者不断去寻找下面的楼层,却发现,这个楼是建立在一个无底的根基之上的,他的根部已经深深埋入沙土之中,我们丢失了第一层。
  是的,上面的沙塔是用来比喻理性和知识的,标记着的楼号是代表这层楼中装有科学,而我们觉得这很实在,很实用,就认为它真的是182楼。可事实上,没人知道它是不是。理论犹如堆塔,我们要证明一个东西是对的,必须拿我们已经证明的东西来作为论据。这样层层堆叠,可总有一个论据是缺席的,就是处于根部的——地基。
  有好事者说,其实根本没有第一层,因为那个标着“1th floor”的楼层下面还有一层“-1 floor”……而更可能有-2、-3、-4……延伸的空虚。
  理性的人们思索了一会,他们觉得这没有意义,他们表面很自信而其实很心虚的宣布,182层就是第182层。他们心里觉得这个答案会让我们满意,会让人们不去好事的挖掘沙土中的回忆而专心的去盖第183、184、185层……他们期望着楼层的增高,他们想拥有到更辽阔的视野……这种冲动刺激着他们盖楼和贴楼层号的牌子。
  上面的比喻不管是否恰当,应该可以表达一些我的感受了。
  我们在生活中总喜欢以经验而非思考来认定一切东西。而这些经验无非是眼睛鼻子耳朵之类所听、所看、所嗅、所触的。当被问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这种认识方法的局限。有好事者问“外边的外边是什么?”即宇宙的外边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个上班的人就会放下公文包,坐在一棵树下思考一个下午,然后说:“我不知道,是无限膨胀的?但我没见到周围有这样的东西,我只能这么认为……我怎么也想不同宇宙的外边还是宇宙,如果有个极限,那么极限之外呢。。。”
  博尔赫斯的《环行废墟》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维度上解放了我。仅仅这部小说中,就构造了一个如同两面镜子互相反射的世界,如果你没见过无限,那就试试这样做吧,你惊奇的发现现实中也是有无限存在的。就是两面镜子,也是宇宙。
  《环行废墟》中的造物主和众生是一体的,在创造着,同时被创造。就因为这一点,消解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如同数轴,一个世界与一个世界连环相扣,好象数轴上临近的两个刻度,0创造了1,而1创造了2,造物主和众生的结构仅在一个刻度内呈现,放在全局,则是无差别的。。。由此,一个无限的创造和被创造的世界像锁链一样展开了……
  除了《环行废墟》,博尔赫斯在其他小说中都在追述一些永恒的的东西。即无限性、偶然性和多元性……如《沙之书》中那本永远无法找到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翻不到前一页的后一页并且一辈子也不要想翻到同一页的书。《小径分岔的花园》中那个无限节点所构成的迷宫。“前一刻”我们可能是亲密的朋友,后一秒我就是开枪射杀你的人。无限个节点的组合派生出无数个并行的时空,每个时空里都是不同的场景在发生着。这种对多元性的隐喻就好象数学上的“递归”,穷极所有可能性……
  因为对这些永恒之物的隐喻,博尔赫斯在小说中就很常见的用一些东西来象征它的某些特性。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屡次出现的梦、镜子和迷宫。都是为了隐喻无限性、偶然性和多元性。

  
  
  
  
  
 
 
  
 作者:5_bin 2006-5-14 19:37   回复此发言

 3 ) 真实亦或虚幻?

  
    我不知该如何用汉语来称呼这部电影--The Thirteenth Floor--才符合祖上说的信雅达。什么“十三度凶间”,“十三度空间”,“异次元骇客”等等,怎么听怎么像是一部蹩脚的科幻片。幸好以前上过一次“魔幻厨房”的当,听上去垃圾的电影其实未必如你想像那么烂,于是点开链接。缓冲很慢,顺便去接了个电话。也就几分钟,电话完毕,回到现场,只见一名老头被人用刀捅死,满身血迹,之后是一个帅哥醒来发现垃圾桶里有件血衣,看得我云里雾里,无奈,只得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死了的老头是个科学家,带领一帮狂人,在洛杉矶某个公寓的13楼,花费六年时间,用计算机居然捣鼓出一座虚拟城市--1937的洛杉矶,里面的人具有自我学习功能,而且允许现实世界的人利用其中的虚拟人自由穿梭其中。让我怎么说才好,他公司如果去纳斯达克上市,比尔盖茨兄弟只能拱手让出世界首富的宝座,要不打起铺盖走人算了,再在硅谷混下去我都替他丢脸。老头的电脑业务没得说,但也不是没弱点,比如好色,经常去他自己创造的虚拟洛杉矶泡妞。某天突然发现一个天大秘密,他给自己最得意徒弟写了封信,并把这封信留在了1937年的洛杉矶一个酒店老板那里。当他回到现实世界后,随即遇刺身亡。而那个看见垃圾桶的血衣奇怪不已的帅哥正是老头的徒弟,老头死后,突然冒出个自称是老头女儿的漂亮女人,而此时帅哥又成了警方的最大嫌疑犯。为了弄清事情原委,帅哥多次进入了虚拟世界,企图从中寻到些蛛丝马迹。却不料,酒店老板偷看了这封信,为了验证老头的说法,老板驾车撞开公路阻拦物,来到城市的旷野,下车后被吓晕了,他发现他所生活的世界原来是假的。虽然他被吓傻,但帅哥非常清楚这一点,这座城市的确就是老头带领他们哥几个给弄的。但是,老头为什么要把这不算秘密的秘密当作秘密呢,而且还为此丢了性命。。。
 
    帅哥突然醒悟,回到现实世界,独自驾车去了城市旷野,下车后目瞪口呆,他不曾想到,生活中的现实世界原来也是虚拟的。而老头的女儿才是制造帅哥的上一层世界的人,整个世界开始乱套,不同层次的人充斥于13楼里,到处充满危险。。。
 
    最后一分钟,帅哥和美女回到了真正的现实世界--2024年的洛杉矶,推开窗,是一片大海,远处隐约可见各类奇异建筑,当我以为影片结束出现字幕时,tnnd,导演够狠,看了就知道。
 
    论特技,它没有眩目的镜头,绝对不是黑客帝国的对手,但论内涵,恐怕人工智能,黑客帝国,时间机器和我机器人等等均不敢出其右,更有好事者索性说黑客帝国就是抄袭了这部电影。谁抄袭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思索些问题。上帝是谁,难道就是上一层世界“制造”我们的人们吗?我们未来命运是什么,难道全是机器程序事先设定好的吗?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们正在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亦或虚拟?起码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五星。
 
导 演:
约瑟夫.鲁斯纳克 Josef Rusnak
主 演:
阿明.缪勒-斯塔尔 Armin Mueller-Stahl 文森特.诺费奥 Vincent D'Onofrio 格雷琴.莫尔 Gretchen Mol Bob Clendenin Will Wallace 蒂雅.泰克萨达 Tia Texada 斯蒂文.沙博 Steven Schub 安德鲁.埃尔登 Andrew Alden
上 映:
1999年04月16日

 4 ) 游戏的bug

有一个游戏的bug,不是影片的bug。

bug描述:在现实角色连入虚拟角色期间,这个虚拟角色的生命不能被终结,否则,虚拟角色的意识和记忆将会反噬现实角色。

现实中,任何一个工程师都不会犯这么严重的错误,如果我们可以设计类似的虚拟游戏,那么玩家的自身安全将会是受到重重保护的,即使发生意外,也会有专门的退出程序负责处理,我们不会允许这样的bug或者逻辑存在。

不过正是这个bug赋予个电影最精彩的看点,很显然,道格的世界并不知道这种反噬效应,但珍妮的世界对此了解得很清楚,这也是珍妮计划好的,道格中弹死去,她悲伤的眼神是留给大卫的,而从2024年的现实中醒来,看到道格后平静的表情,是对前面的佐证。

 5 ) 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公子羽

始终在想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人身处何方?人可以掌握自己吗?还记得阅读过的那本翡翠色封面《苏菲的世界》,在故事的不断繁衍中,主人公苏菲蓦然发现,自己只是少校为女儿生日而准备的一份被书写的礼物。于是在十五岁的生日里,她哭着走进大雨中。不知这领悟是太早还是太晚,所谓的人生竟只如残卷破梦!

传说只有真正的先知,才能被上帝带领着,穿透层层迷雾抵达真理的祭台。到处可见被精心汇编出的历史被包装成智慧而得到贩卖,但一切毕竟还是让我这个身陷苏菲主义的人,感到困顿。人往何处去?人的心灵所寄在什么地方?时常的,我觉得悲从心起,月光是照不进后现代文明的百叶窗棂的。从天主教派虔诚的祈祷,到罗马残垣与秦砖汉瓦泛出的清冷霜意,从无神论者激情的革命,到信仰只能像睡在公园长椅上的穷人般无处容身——我们问自己矗立的地方真曾是旧时繁华的所在吗?诱引李白的月光,如今却森然而冷幽默地孤立着每一人。

记得看过这样一部电影,电影里说这世界的科技已经发达到可以再造一个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的人就用这程序回到过去的年代进行声色犬马的游戏,谁知被一个虚拟世界的酒保窥破了秘密,他开车到荒漠的背面,望见世界的尽头是一片电子程序的真实面目不免嚎啕大哭,他实在不能明白,原来自己是假的,所有的富贵烟云都只是一小段被他人操纵的程序代码。更恐怖的是,参与发明这游戏的人,因为需要调查一次谋杀案,他进入那个虚拟世界,然后又回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出于某种发现真相的绝望惶恐,他蓦然开车一路向沙漠的尽头行去,是以发现,他看到世界尽头的与酒保看到的别无二致……他也是虚拟世界里的人物,另一个世界的人正俯身向下看着他……

就那么几个镜头,或许让你也有想去世界尽头去看一看的愿望,由山川河流,平原海洋组成的版图,看着荒原的尽头是否是冷酷仙境,看着欲望的大网,慢慢收缩成不世的荒唐。

我时常在想我们这些人就在被从在云端里伸下的手操持着,永不自知自己所爱的,其实只是代别人所爱。就像一场网游,所说的每句话其实都在被一只不知名的手在键盘上敲打。印度传说里,世界不过是天神的一个梦,天神醒了,伸个懒腰打个哈欠,这个世界也就只如泡影般消泯了。因此,上帝需要沉睡,人生的穷尽是虚无的所在,我们不能确切得知自己去向哪里只能随遇而安。

最深刻的对白,不是主人公的,而是电影结尾那个黑人警探与一个潜入这个虚拟世界的女子的对话,

冷酷警探问:那么,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那个女子摇头。

冷酷警探道:帮个忙,好吗?当你回去的时候,不管你从什么地方来……就让我们独自待在这儿,好吗?

……

每次在地铁中穿越这座城市的潮湿温暖的腹地,历经周而复始的忽明忽暗,就像是涉足一篇连最乏味的小说都可以省略的情节。似乎没有大段大段的空白,就接不起告别的站台。我想问:都将在这样的日子里消耗殆尽吗?难道人的一生,所去的位置,就是把所有答案写在水上。

游戏也好,梦也好,即便是隆重到为我们所谓真实世界安排葬礼,在《异次元骇客》里,所有诉不完的繁华美景与无穷尽的物欲横流,疾管繁弦也都只是电脑机房里的一根电源插头。

 6 ) 《三重模拟》和《第十三层楼》

/乃鼎斋无机客

考德维纳·史密斯再发现奖

在欧美的各大科幻奖项中,考德维纳·史密斯再发现奖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它只授予给早已过世的作家。这个以美国作家保罗·麦隆·安东尼·兰巴格(1913- 1966)写作科幻作品时使用的笔名考德维纳·史密斯冠名的奖项,建立于2001年,首届奖颁发给了Olaf Stapledon(1886-1950),之后几年的的获奖者分别是R.A.拉夫蒂(1914-2002)[大陆译介了作品《Eurema's Dam》]、Edgar Pangborn(1909-1976)、Henry Kuttner(1914-1958)和C.L. Moore(1911-1987)夫妇、Leigh Brackett(1915-1978)。奖项的“再发现”之意,正是要回望尘封的历史,发现被人忽视的科幻作家(当然譬如Olaf Stapledon被称为科幻作家并不妥当,他是创作了一部乌托邦作品)。

本年度(实际是2006年,但宣布是在2007年)的考德维纳·史密斯再发现奖,颁发给了Daniel Francis Galouye (1920-1976).

丹尼尔·弗朗西斯·伽洛耶在二战时期从军,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为低品位的小说杂志创作了大量短篇,虽然作品刊登的地方并不入流,但伽洛耶还是拥有一批拥趸。伽洛耶一生共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其中有一部小说却因为电影而出名。

伽洛耶出版于1964年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Simulacron-3),是科幻文学史上首度描写 “虚拟现实”题材的小说,在小说里科学家为了研究市场营销,在电脑里通过虚拟现实建造了一座“虚拟城市”,里面的电子人对此浑然不觉,只有一个个体觉察到了真相;但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三重模拟”之意,主角最后发现自己以为是现实的世界也是另一个世界的“虚拟现实”。这部小说对包括《黑客帝国》在内的电影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小说本身也曾在1973年和1999年两度被搬上银幕,而1999年的这个电影版本,即是不少朋友都看过的《第十三层楼》( The Thirteen Floor ).

科幻界对伽洛耶的才华有着迟到的认可,普遍认为假如他不是一直蛰居在新奥尔良,而是到当时美国的科幻文学中心纽约,他的创作会被更多的人注意到,他本人也会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http://content.answers.com/main/content/wp/en/b/b7/Galouye.jpg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B000063BZS.01.LZZZZZZZ.jpg

http://www.lovefilm.com/lovefilm/images/products/7/2467-large.jpg

 7 ) 真实与虚幻的背后

科幻类型片发展至今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幻片正偏离正道愈行愈远。现今的许多科幻片(姑且称之为科幻片),凭借高额成本堆砌出了炫目的特效与明星效应一定程度上使我们获得了很不错的视听享受,但之后呢,我们又获得了什么呢?也是这样的伪科幻电影充斥科幻市场,令科幻电影大军几近变质。

科幻片诞生之初,其灵魂便是科学的构思与深刻的寓意,离开两者,科幻不成科幻,如世界上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法国人大胆的想象力与幽默感展露无遗,具有一种开山之作的意味。

而看看我们的《机器侠》、《未来警察》,我看完有种想哭的冲动,这是科幻片吗?这明明是特效动作片嘛!这样的没有科学构思与深刻寓意的片子,实在冠不上“科幻”二字。

而本人看了《异次元骇客》后,一下子有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味道。《异次元骇客》有种庄周梦蝶的气息,真实与虚幻交错更替,真实中带有虚幻,虚幻中带着真实,虚幻中甚至还带着深一层的虚幻,其中的更替纽带便是虚拟人物与其创造者。

当影片结局以2024年的情景屏幕关闭的形式结束,我们不得不猜想,2024年的那一切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也可能是另一层的虚幻。

本人觉得我们不该讨论针对本片讨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因为那并不是电影本身所要告诉我们的,其实,分清真实与虚幻并不重要,重要提示在于虚拟出来的警察那有力的一枪:“不要再来打扰我们!”

只有相信自己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真实。

 短评

概念先行,deja vu,造物主与被造物,虚拟现实,意识上传,模拟错乱,时空机器,闭环轮回,存在主义,自由意志危机,AI意识觉醒,复古未来主义,高次元压缩,记忆篡改,人类的特殊性,潜意识探索…… 这种mind fuck主题永远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4分钟前
  • 发条大橙子
  • 力荐

豆瓣上有三部叫这个名字的电影,用的是一张图!很想知道88年的此片讲的是啥~如果故事情节很像的话,那编剧可真有想像力!你确定你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你确定你不是一段程序或电路?

9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力荐

算是很早期的抛出了“似曾相识”的某种假设,同时提出了VR和AI结合的反噬悖论,还非常出彩的展示了VR中AR和数据交界的震撼画面。概念先行,比《黑客帝国》更朋克,比《盗梦空间》更前瞻,比《西部世界》更实际。只是论细节和格局都比这些后者略逊一筹,比如VR世界的时间居然是线性的,使用者居然无法指定某个非年份以外的具体时间节点进入,以及对于哲学思考的部分较少。不过电影所预言的这项真虚拟现实技术在影片设定的2024年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只是不存在替代只是较为真实的程序,拭目以待。

13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推荐

我还以为是无限循环。。。

1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不要让边界存在,做成循环的结构,往任何方向一直走下去都会回到原点,嗯……就像是地球一样……

22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柏拉图说:真正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假如这个世界原来就是虚假的,假如一切早就存在了,会怎样?《异次元骇客》预示了这种诱人但可怕的可能性。影片指出了人类可悲又可怜的心灵状态,总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支配者,不惜以操纵别人的生活作为代价。而最明智者也成了最可悲者,当你在同类中走的更远,当你扩大眼光,发现这个世界的局限性与生存的虚假性时,你就成了最可怜的人。生存就是这样荒诞与悲哀,而最大的悲哀在于:了解真相的人太少了。我思故我在。但谁知道呢?也许世俗的幸福,正是来自无知。

2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概念不错。只不过还是简单了一丢丢。蛮好看

30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此片和【骇客帝国】是很相似,同是现实和超智能的虚拟世界间的故事,为何【骇客帝国】这么成功而此片却如此无闻,除了【骇客帝国】融入了视觉特效和武打动作等感官刺激而此片只是靠剧情吸引人的差别外,主旨立意也有关系…… movie.douban.com/review/4738016/

35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力荐

开篇即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或许我思考,站在高于普通人的位置上看世界获得的感悟反而成为了最可悲的人,即若得知自己的人生是在别人的手中操纵,生活的虚拟和真是不再容易辨别的出,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少点智慧和思考罢。十几年前的片却超越了现在太多科幻片,比异次元更棒。

38分钟前
  • 噜噜叫夏天
  • 力荐

“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琼瑶么= =豆瓣简介真是越来越雷人了……

42分钟前
  • いいね
  • 还行

你虚拟的人生,就是别人的生活。立意不错,情节浅了。突然发现好多科幻电影都沿袭了这层创意——黑客、盗梦、源代码...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十年前的片子了……很强大……《骇客帝国》《盗梦空间》的前身之一

50分钟前
  • 盈盈美黛子
  • 推荐

看完这部电影,立刻有很多同学开始善待NPC了= =

51分钟前
  • bushiren
  • 还行

别一看见层套层的就比作盗梦,看见虚拟世界就黑客帝国,那点见识,设定明明是像X接触好吧,但是人家还有原著,博尔赫斯。女主长得非常复古啊!科幻爱情片在我这儿的起评分还是是很高的。

54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和黑客帝国同时期的片子,但这部好懂得多了。P.S.原来那句:“在未遇见你之前,我已爱上你。”和阿凡达那个心灵传输都是出自这里啊!

59分钟前
  • 攸宁陶陶
  • 力荐

其实这个片子的概念很像盗梦空间,只是当年木有红。。。

1小时前
  • SanSan
  • 力荐

说得深沉一点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神上身,高科技神打……

1小时前
  • Bigteeth
  • 推荐

这片应该叫《未来谋杀及离婚指南》,有了这种技术以后,都不需要离婚了,看老公不爽了,就虚拟一个好的,然后把现在的老公带进虚拟软件里干掉就OK了。

1小时前
  • 亚比煞
  • 推荐

最后那个镜头表达的意义很隐晦。想了会儿才明白过来。有点儿意思

1小时前
  • 一座夏天垮下来
  • 推荐

柏拉图的“理念说”最佳诠释。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自以为正在征服大自然改造世界操纵他人的同时,焉知自己的世界又不过是他人的一道线路一场梦境?8.5( 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移魂都市)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