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漫游东湖

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李文,左炎,小铁,吴维,燕子,麦巅

导演:李珞

播放地址

 剧照

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2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3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4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5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6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3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4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5
更新时间:2023-10-04 17:33

详细剧情

  李文在东湖周围寻找一个“精神病人”。这部影片受“东湖艺术计划”启发,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模糊纪录和虚构的界线的方式展现了东湖边的一些人和事。

 长篇影评

 1 ) 散漫与真与散漫的深

散漫的真与散漫的深

文/苏七七

看过李珞的《唐皇游地府》的观众,很难不对他的下一部作品产生期待。在历史文本与当代现实之间,《唐皇游地府》玩了一个很妙的本雅明式的“掏袜子”游戏:把手伸进袜子里掏呀掏,然后!整个袜子被翻转过来了!在所指与能指之间,李珞能保持一种整体感 ,使之不成为一种修辞,比如隐喻或象征,同时他还能保持视觉上的现实质感,以及幽默感与抒情性。——这些东西混杂在一起,但他的电影在形式上又是整洁的。这些统统都让他的电影“令人难忘”。这在一个影像过于泛滥的时代里,显然是因为品质极为独特,从切入点到方法,都自成一体,不属于哪个既有的流派或风格方向。

《李文漫游东湖》与《唐皇游地府》当然一看就是出于一人之手,但结构上有显著差别。《唐皇游地府》67分钟,而《李文漫游东湖》有117分钟,前者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类叙事作品,后者则在纪录和虚构之间更为暧昧不清。在李文开始漫游东湖前,这个电影有30分钟是冗长散漫的对东湖的存在状况的呈现:湖被越填越小,湖边建起叫“欢乐谷”的旅游景点,楼盘不停地拔地而起,还有一个武汉机场的计划是把整个东湖给填掉……武汉的当代艺术家发起一个叫“每个人的东湖”的活动,年青人用喷漆在湖边的土地上画出这里是某年某月的湖岸线……但李珞的特点在于,他的“社会批判性”不鲜明,不强烈,他的摄像头的观察在清晰中带点儿空茫。比如趿着塑料拖鞋去喷漆的年青人,在身体语言上并没有手握正义的叛逆,而像是:东湖是一个存在,东湖被填是一个存在,抗议东湖的被填在地上画出湖岸线是一个存在,而他就是附着于这个存在的存在。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发起者,而是一个存在的结论。这个结论在形式上近乎卑微,但是只要是一个行动,就不至于彻底的虚无。这个时代的真切的虚无感,不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产生的,而是在底层:失去了原来的家与原来的生活方式的渔民。他带着网溜回湖里打鱼,访谈者想把他引到是不是过去的生活更有趣时,他反驳:“现在不用干活了呀,整天玩。”但这个身上还淌着水,皱着眉头坐在岸边的前渔民身上,有一种整天玩的孩子一样的茫然。

李珞有一种能力,他能把事件从政治正确中,把人物从阶层身份中释放出来,因此真实而有趣。如果站在伟光正的对立面上,难免成为伟光正的镜像,而获取并自得于同样的高高在上的势能。而李珞所要呈现的李文,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有限的人。他低低在下,受到他限,甘于自限。他是个小公务员,但这个小公务员的存在,又可以通向神话与历史——这就是李珞的奇妙之处。

出片头前,是一个大学生在湖边做社会学调查,李文接受访谈,他对大学生搞这些事情颇为不以为然,问:“想这些事情对你有什么意义?”但他虽在理论上世事洞明,但实践中却并不得志。片头之后,观众发现,李文是公安局吴科长手下一个干事,并且领了在湖边找一个神经病的任务,开始了他的东湖漫游之旅。

李文先是借着寻访神经病之机,找到湖畔的小小观音庙为母亲上个香。这个段落拍得相当好看:先是李文在景区的大路上走着,树木蓊蓊郁郁,犹有自然的气象,不过身后有一男一女两个行人,男的接个电话跟中介不停讨论户型问题,声画对位体现已然撕裂的自然与文明的关系。然后他转进一条小路,幽僻处,无人行,镜头拍昆虫,拍朽木,山野之气扑来。李文找到了湖边的小庙,玻璃铝架搭的小简易庙,里面放着几个瓷菩萨像。虽然小庙简陋偏僻,香炉里的香却是插得满满的,可见并不少人来上香,李文也在香炉里上了三支香,水波漾动,黄花轻摇,世界貌似已经巨变,但还有点东西藏着不变。再然后他叫了一条小船,开始跟船娘打听那个在湖边晃悠的,说“有条龙要出来了”的神经病,七十三岁的船娘说,龙真是有的,这边呢,有一边树林是被龙吹倒了,那边呢,还有龙生龙仔的洞。

从一个体制内的命令开始的漫游,莫名其妙地,就进入了密林与人心,进入了传统与神话。李文在漫游时,他新来的同事小左也在湖畔漫游,他瘦高,安静,抽烟,带着年青人一无所有的孤单与敏感,对世界的顺从,和携带着一个秘密的沉默。李珞给了小左一些很长的片断,他的反社会性的部分,与李文的社会性恰成对照。昆虫的干了的残骸,被水卷去的蝴蝶,电影中穿插的这几个镜头,像是散文中穿插的一两句诗。是神秘的,死亡的,边缘的,那些偶然的必然的闪现。

与小左沉默的状态同时形成对照的,是他滔滔不绝的女性朋友,一起吃饭时,她的社会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理论的各种枪林弹雨向着李文冲杀过来。这一段是非常搞笑的,这个女孩的一本正经勇往直前和李文的左支右绌气急败坏都实在太生动了,李珞找演员时,都相当大地保留了演员本身的性格气质,他给真实的人一个场景,一种叙事的可能。

所以李文这个人物,就开始挣脱小公务员这个身份设定,开始呈现出他另外的诸多面向。他画画得不错,他收集老照片——在老照片这个向度上,历史的层面展开。那些集体照中一个个失去名字的人,那些背插着各种标签的被打倒的人,李文用一面放大镜细细地去看,这似乎也算一个行动:保存,观察。虽然他在大的行动上严格地遵守社会规则:为局长儿子的婚房,画一幅色彩悦目的油画,尽职尽责地把草的颜色画好看。

当历史的层面展开时,李珞用一个小故事把神话给加入进来,完成了“漫游东湖”的目的。中国的历史与神话,一直是互为阐释的。龙王,鱼,毛泽东,派出所,观音庙,神经病,同性恋,老照片,画,树木,水。这些东西在叙事链上呈现,并且回环。但这个漫游,不是拼帖,而有散漫的逻辑与结构。散漫,为真与深留出了结构的缝隙,留出了空间。但真是让这个作品成立起来的,还是人物,所谓介乎纪录与虚构之间,其实人物真正给人这种感觉:他们既不是角色,也不是演员,他们是他们自己,而他们是真实的。

电影中那个说“龙要出来了”的神经病,要被控制起来的不稳定份子,说他自己是一只鱼,因为湖被填了只能四处晃荡,他的生活状态显然是个当代艺术家,还弹了一会儿吉他。——这个人物的混乱性,是因为故事的诸多要素要集中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解释,但他依然很真实,包括他是一只鱼这件事。李珞把所有的存在,现实的,神话的,历史的,话语的,提到一个平面上平等对待。但他依然不失去尖锐,电影的最后部分有一个远景,水光树影的湖堤,一个人在走着,然后突然被抓进一辆车里去了。这是个远景镜头,看不出是谁抓谁被抓,用吉他的声音作了提示。

也许在这个漫游里,被收纳进来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无法提取出一个主导的情绪。李文脱了衣服到湖里去游泳,他游啊游,到水的中间,忽然抱住水中的柱子,做了一个恐惧的表情。这是对他坚决反对“阉割恐惧说”的一个嘲讽?但这个动作,这个表情,都太超出于电影中的李文了,它给漫游找了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是最有反思性,最有现实意义的吧。字幕起来时,镜头跟着两本水禽在湖面上起落,这是李珞式的优美,一种把存在感压得很低的优美,它从传统与自然中而来,依然粘附在我们身上,然而在这个优美上稍微过度一丁点儿,就失去了现实,失去了真实。

首发于《看电影午夜场》

 2 ) 漫谈

之前看过李珞导演的《唐皇游地府》印象深刻,带着期待,五一节的晚上再次来到有度空间,和喜欢独立电影的朋友一起观赏了《李文漫游东湖》。
东湖是我喜欢的,十年前出差来到武汉,无意中散步进入到东湖景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没有预期的惊喜,淡雅、恬静,还有大大的锦鲤簇拥到跟前水面。
之前美女YUEXIN转发了一篇“东湖艺术计划”简介,让我对电影故事的背景有了些了解。电影开头接近半小时时间,是有关东湖事件的采访,被访者有环保志士,有老年村民,还有貌似干部身份的主脚李文,对影响东湖生态的欢乐谷项目,各自有不同的态度。因为不是面对官方的采访,大家也就不需要顾忌和冠冕堂皇。作为一介草民,面对如此大的动作,除了私下发声,还能做什么?!一个普通百姓的无力感透过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借着痴人的话,你动了龙王,有你好看的!人在做,天在看!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只是一粒尘埃,在地球村的戏台,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暂时过一过戏瘾罢了。就算是伟人,也终究逃不脱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电影巧妙之处在于,由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引来对人性的反思。神来之笔莫过于,李文面对着老照片,祖国母亲的吟唱。那一声声的呼唤,是无奈?是悲悯?是愤怒?还是控诉?!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主演李文,他一出场大家都会惊呼,这不是唐皇游地府吗?没错,他就是李文老师。感恩崔先生的推荐,和李文老师成为了微信好友,有机会对话电影的创作过程。李老师是学美术出身,正如我们猜测的一样,电影当中都是即兴发挥,本色出演。他本人是收藏家,电影中的老照片都是他的个人收藏,电影都是实景记录。表演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用表演。

 3 ) 小人物的视角,大武汉的现实,中国的缩影。

小人物的视角,大武汉的现实,中国的缩影。我们对武汉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本片的着眼点很好,但是眼界确实很宽广。从东湖的开发入手,那就说说武汉的填湖。
作为“百湖之市”的武汉,一方面在花巨资治湖,一方面湖泊却在继续遭到侵蚀与破坏。一位环境法教授曾这样形容武汉的毁湖护湖怪圈:当初制定湖泊保护措施走在全国前列,但破坏也走在全国前列,湖泊的锐减恐怕在全国也是史无前例的。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武汉城区的湖泊从建国初的127个,已经锐减到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3个湖泊。

 4 ) 杰作

李珞拍了一部杰作。观看这部模糊了记录与虚构界线的电影,如同一次神奇的旅行,我们被带到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境,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那些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平淡的生活,似乎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多种文本的引用,多个层次的重叠,让影片显示出极大的丰富性,而导演特有的不动声色的、淡然的叙事风格,让一切浑然一体,波澜不惊。 看这部电影我才知道,东湖深处还隐藏着那么多我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要特别感谢李珞记录了东湖计划,还有“我们家”青年自治实验室,以及居住在东湖边的志趣各异的朋友们。 有时间了我要写篇影评。

 5 ) 李文漫,游东湖

非常好,技术上以小博大的作品典范。从片名开始就像影片本身一样,在做一种有意识的误导。这是李文,漫游东湖。而不是李文漫,游东湖。漫游与游的概念本身差之千里。在题名上大多电影名也会选择一个简单的动词,而不会加上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这种概念的混淆是有意图的,也是给整个影片奠定一种基础的范式。

本片开头也是用很大篇幅去建构一个纪录片的样式。这个可以理解成一种文献的生产过程,对即将到来的东湖的新的历史的生产。这是以动态影像来完成的,这种生产与影片后半段的照片对过去国家记忆的文献功能是一种互文关系。后文中有一个横移镜头,空镜头中的播音腔把人拉回到60年代,镜头拉到室内才恍惚是李文在看照片,这个镜头本身也是把人的观看建构到了过去的记忆的话语中进行改写,并且巧妙的呼唤了我们的潜意识。这个片子有意思就在片中处处是这种小心思。但又每处只需着墨点色彩,就能勾勒出背后整个隐喻。

影片的变奏是在东湖边上采访李文,李文从看似路人的身份,突然变成了影片的主角,甚至在采访后半段说我看你应该是一个做研究的,我才愿意跟我来往,这种主从关系是因为采访者要求留电话而产生的。这句主观而显得自信的言语也在后文被反讽的揭示出来。

东湖在李文的行走中充满神秘,龙的意向,湖边烧香,湖上闲谈,岸边的蝴蝶,同事与友人私密的话语。都是零散的断片,在饭桌上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辩中。提出了这种西方语言系统的入侵问题,李文不理解为何要用这套话语,为何不能简单说人话?自己何以被阉割?有趣的是在影片最后李文游到东湖中死死的抱住那艺术装置的路标,就象征了这种阉割恐惧。(这个路标本身是作为装置艺术屹立在此,见证一种传统的神话的消逝)

进入故事后半段,寻找传说的造谣者,关于未知的龙的追问。李是曾今穿上制服去完成社会的训诫的。是什么催使他脱下所有的行头,泅渡水中。龙的传说,毛主席的渡江的影像,疯子艺术家。他在自我的思索中,把自己置于历史中的广播以及并置的图片组阵之中。放大镜下那队列中接受宏大叙事又在模糊的社会秩序中被阉割的人从未消失过,这就像自古我们的历史,永远漫游在神话以及历史,活在文献以及文献生产的下的隐秘的生活的人们,带着一种词语的落差,静悄悄的漫游在神话之中。

 6 ) FIFF16丨DAY3《李文漫游东湖》:一片汪洋都不见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李文漫游东湖》,下面请看前线湖边的人们以虚讲实借古讽今的影评了!

飞檐:

最后那一下真带劲啊!

Not Here:

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每个人都不一样,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如此。

米米:

以轻描淡写的设计,来衬托魔幻的复杂和矛盾。 纪录剧情片界限的模糊,作为电影语言,可能还需要提炼。

果树:

同样是模糊了纪录与虚构的界限,这部比连下金狮金熊的罗西高级好多。杂糅了魔幻、现实、讽刺等多种元素后,看似并不统一的多种素材,放在一起却散而不乱,自成独特的观感。

法罗岛帝国皇后:

2015年大陆有三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一部挖空了山,一部填平了湖,一部蒙蔽了天,一部太艺术,一部太真实,一部太理想。(李文的年轻同事长的挺周正)

大钊:

画面7分,内容9分,价值10分。散而不乱即诗意。从反填湖开发的漫步开始,与观众一起与李文相识,旁观两代“知识分子”饭桌上的思想pk,得知李文的另一身份,听来自东湖的鱼讲述他吃“毛主席”脚皮的故事,在雾霾笼罩下的东湖结束。

子夜无人:

将一个原本可能简单作为新闻专题片草草推出的题材,最后打造得异常有趣。相比《春江水暖》还在非常传统地用一个家庭的概念完成对地缘、风土这种大型命题的照应,与本片相较就要显得教条太多了。是漫游也是漫谈,所有的散点都各自成为焦点,关于环境和民生、关于性别和取向、关于带血的历史与狐鬼传奇,所有田野调查式的笔触共同汇合成一本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海经》,我看见的是真正的“芸芸众生”。

Pincent:

以虚讲实,借古讽今,老照片,老古董,环境新议题而背后无新鲜事,在龙的志怪奇幻传说、闲适自得出入官场的剧情讽喻叙事、以及现实主义的田野调查社会纪实三种类型中自由转换,贵在精巧自在,又关注自然地域空间的大湖生态,鸟叫蝉鸣,万物有灵,人疯事奇。结尾处李文于漫游中抱紧一颗体制的柱子又相当具有群体的代表性。结构上确实可以更紧密一点,但如果一个作者能一直保持“散漫离题”的习惯,其实也可能是好事。还有一点想说的是,就我真实生活经验来看,片中无论是李文这样的人物形象是还是人们如何看待东湖,以及关于Mao、关于龙王的看似离奇的民间故事,都非常贴近本地的真实。

DAY3的纪录片场刊将于稍后揭晓,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纪录片的摆拍与真实

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在开创了一种电影的纪录片类型后的岁月里,人们一直在讨论“摆拍”在纪录片是否允许。以至于后来的一些年里有人开始提出”直接电影“的口号,即是让纪录片的拍摄者永远处于被动的紧张状态,不介入,不参与。但这无疑是走向极端的,这样的记录方式让记录者需要具备非常强的预见能力,对拍摄设备同时也是一种消耗,徒增拍摄的难度,却只能得到看似粗糙的镜头,难以讨好观众。 《东湖》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纪录片,虽然看上去有很多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如采访镜头,以及一些跟拍。但很多场景其实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我不怀疑剧本是提前没有准备好的,包括导演李文在面对采访时,也表示在电影中保留了很大程度自己最初的假想。一个对纪录片拍摄没有什么了解的人看到这里也许会失望,认为自己一定看了部假的纪录片,这与现今媒体普遍告诉大家,纪录片就是真实的,是老老实实记录的,这个概念很有偏差。 《东湖》中的剧情虽然是写出来的,有一部分剧情片的惯用手法和套路。但事件却是真实的,真实的事件下,在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其实挺微不足道的,有的人可以给出a的反应,也有人会有b的反应。都是很难拿捏的,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呀,可演员也是人,使用演员的话,难道演员的感受就不能算纪录片的一部分么。在《东湖》中有男主家李文与女大学生吵架的情节,主题是关于“阉割”,他们吵得很凶,也很真实,但他们却是演的。效果出来后,这段却十分的真实,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矫揉做作,因为这两个人,其实就是在扮演自己而已。李文的饰演者平日里就时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而女生本身就是一名社会学工作者,有什么比自己演自己的更加有底气么。 真实与否,是评论一部纪录片电影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全部,我所认为的真实感相对于《东湖》这种还是比较遥远的,因为这部片子的观感其实十分的流畅,在剪辑上,也不会有寻常纪录片“跳接”的迹象。而在国内来说周浩的纪录片电影会比较的有真实感,因为他完全是参与式的,如他拍摄的《高三》《厚街》,都是参与到被摄者的生活中,从而获得对人物命运的同理,这是周浩自己的感情经历,同时也是观众能够体会到的。而我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感,视点其实是关键。有的时候,剪辑其实是对纪录片最大的干扰,当一部纪录片,以寻常剧情片的拍摄手法去呈现,就我来说是与电影间离的。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在观察一个人或者事的时候,是不可能会有特写的,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景别上的变化,每当出现这样的情节,就像是明摆出来告诉大家,大家快来看呀,我在摆拍。 在《东湖》中,很多场景摆拍的意味十分的明显,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疯子走在路上,突然从后面疾驰而来一辆面包车,冲出了几个人,将疯子绑入车中。而这个情节确是一个大远景,你会认为导演事先就预知了这个事件,然后走到很远处,将相机摆在合适的位置,然后等待一切发生么? 当然不会。但值得称赞的是《东湖》在视点上处理得很不错,首先有的时候摄像机后面的人是会与被摄人物交谈的,其次,在有些场景很明显为摄像机留了“人”的空间,如在一个场景中,一个四方形的桌子,摄像机的视点始终处于不变的状态,当然镜头确实有变化,但是看的位置却没有变化。这无疑是承认摄像机背后的人的存在的,而这个人是参与到剧情中。有了这样的视点,观众便能很容易的能够代入到影片中。 在类型片中,有一种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通常会在悬疑类电影中出现,如《墓地旧约》,《中邪》等 。这样的伪纪录片形式的片子,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承认拍摄团队的存在,而且通常拍摄队伍的人不只有一个,故每当切换画面的时候,都可以看做是一次摄像机的切换,这样一来,既能满足随着剧情发展切换景别的需要,又能体现纪录片感。这说明上帝视角,幽灵视角的去处,正体现了纪录片中用“人眼”去看。

 8 ) 和《李文漫游东湖》平行的世界

http://read.douban.com/ebook/2433693/
《闪存或者U盘里的人》:发生在湖边的故事:捡到一个闪存里面住着人;鱼吃了皇上的脚皮成了精;警察到处在找一个精神病人。导演李珞拍摄新电影期间恰好捡到一个U盘,我就以之为题材画了这个与其电影平行的故事。
真真假假的故事,分为三部分:中间的番外篇指代湖水仿佛一面镜子将整个故事分为两半,并互为镜像。若要了解此电影的更多八卦(当然和电影无关),请君阅读此漫画!

 短评

形散意更散。

3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我就在李珞的大学读电影,看完泪流满面。我之前所拍的和我们学校现在所有人拍的都不是电影。什么贾樟柯什么娄烨,你可以套用新现实主义,你也可以套用法国新浪潮,但这都是假的。只有当一个导演永远不放弃发掘电影语言的勇气,做出的电影,这才是真的。李珞的目光正是中国电影最缺少的。

4分钟前
  • 我们去哪儿
  • 力荐

也是个神奇的片,伪纪录纪实学术报告的展现方式,展示了一个特殊体制下人群扭曲和神经质一般超现实的生活方式。[B+]

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形散神不散,很少看到有导演把中国神话如此自然地表现出来

9分钟前
  • Rema
  • 力荐

香港国际电影节-李文看着70年代审判的照片用新闻联播的语调念出一个个名字然后唱起爱我中华 不知道为什么要哭了 (导演的话:有很多的东西在里面 人和环境的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 还有人和历史的关系)

12分钟前
  • oliveisfanni
  • 力荐

1小时左右李文和学术女辩论是高潮,学术女甩了个“建构”,一下把李文搞懵逼了,接着又是“阉割恐惧”, 李文彻底急眼了、、、

15分钟前
  • Bressong
  • 还行

漫似东湖水,散如浪淘沙。形若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西湖比西子,东湖效东施。鱼妖吃脚皮,龙王干着急。别提建构我不懂,我畏阉割你怎知!填湖盖房造机场,对着文革唱爱国。一桩桩魔幻万象,一件件啧啧称奇。

1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非常当代艺术范儿,指向的丰富性和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当代艺术家的风格。新奇的同时能通过演员和对白制造出趣味,但毕竟电影技法太业余了,偶尔换个口味还行,多了就不行了(多了也没有........)

23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这个片子里有很多种话语啊,商业的、工程师的、民间知识分子的、百姓的、青年学生的、官老爷的,武汉话、武汉话改口的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我要鄙视一下那个满口“建构”“阉割恐惧”的女学生,这种就是学一种话忘一种的典型,特别是那个“陈词滥调”,妈呀。李文身上官僚气和艺术气的融合还是很妙的

25分钟前
  • 离净语
  • 推荐

单一故事性被弱化变为层叠的万象集合,虚实相结合的形式依然独特有趣,自由即兴不拘框架,妙趣横生的作者电影。结尾激烈否认自己有阉割焦虑的李文在湖中紧紧抱住一根柱子。李珞喜欢让被置于前景的人或物突然运动起来,观影感觉好奇怪。(片中出现了豆瓣诶~

30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依然形散,有如东湖之水波无形。依然有龙吸水的狂乱野心,也印证了记录、历史资料和结构多重曝光之奇效。在异国他乡的电影院,听到我爱你中国,李文念出的那一串名字,还有如巨婴模样的伟人游泳和吃脚皮故事,有种奇怪的震慑与感动。去年夏天在武大凌波门驻足游玩,如今在电影里漫游徘徊,别有一番滋味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李珞《李文漫游东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似随意,其实用心,处处小段子,看似用心,其实也很自然,漫不经心的自然,不过像一次练习,关于那条龙,关于那个神经病,关于那个毛,关于那个脚皮,东湖填埋预告片。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个人以为《唐皇游地府》对电影这门艺术(演员表演、服化道等)有再造之恩,而《李文漫游东湖》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前行,轻飘飘地就将纪录片剧情片神怪片的界限模糊、打通并拓宽,顺带还致敬了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珞处理得自由又自信,涣散不成军,无的乱放矢,好看得不明所以,精彩得莫明其妙,建构阉割之辩,有如神来之笔。什么阿巴斯蔡明亮,都一边凉快去吧。

39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想到高华老师关于温格的讲座,太祖在六十年代游长江的举动与他后续发动的运动是有一个颇为复杂的政治联系的。而这种观点恰好把吃脚皮的鱼精和收集照片的李文联系到一起,照片里的漏网之鱼在五十年后的东湖同样无法逃脱这片土地上的宿命。

42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这个国家就是李文太多

43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即使故事最后散成了沙,成了李文的单口相声秀,但李珞最宝贵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电影意识全部都在。多年来,第一次在电影院泪流满面……李珞就是大陆最好的作者导演之一!

4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78/100 你看,泱泱中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拍成纪录片:环境破坏、政府政治、宗教、多元群体现状和红色历史…导演索性借用一片东湖将其一锅端了。

49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又要修改年度华语片榜单了)与《唐皇游地府》异曲同工:在神话语境及纪录片(式)风格下讲述中国社会政治现实,荒诞、幽默又极富洞见。与女大学生讨论出柜、“建构”和阉割焦虑的那场戏特别有爆发性,在争论高潮用一个跳接镜头切到女生刷手机彼此沉默的场景很妙,堪比《唐皇》的最后一场火锅戏。

50分钟前
  • btr
  • 力荐

一个不再相信神话与宗教的民族,一个只求实利主义的年代,却每天上演着无比真实的魔幻主义;从纪录片访谈切入,不料拐入曲径通幽处,上承传说志异,下接民生百景,时空绵延,语境丰富;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段落,照片一段印象最深,神来之笔。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希望我公安部门善待鱼妖旁友。

58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