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

剧情片其它2013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波波利齐奥,Sonia Gessner,Anna Della Rosa,卢卡·马里内利,塞伦娜·格兰蒂,伊凡·弗拉内克,弗农·多布切夫,达里奥·坎塔雷利,Luciano Virgilio,Aldo Ralli,安妮塔·克拉沃斯,Maria Laura Rondanini,罗贝托·埃利茨卡,伊沙贝拉·法雷利,朱利亚·迪·奎里欧,洛伦索·吉埃利,艾丽莎贝塔·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配乐翻译

David Lang的配乐I Lie结尾,听到歌词重复“gekommen, gekommen,gekommen!”,所以搜了一下原歌词,意第绪语:

Leyg ikh mir in bet arayn
Un lesh mir oys dos fayer
Kumen vet er haynt tsu mir
Der vos iz mire tayer
Banen loyfn tsvey a tog
Eyne kumt in ovnt
KhÕher dos klingen Ð glin glin glon
Yo, er iz shoyn noent
Shtundn hot di nakht gor fil
Eyns der tsveyter triber
Eyne iz a fraye nor
Ven es kumt mayn liber
Ikh her men geyt, men klapt in tir,
Men ruft mikh on baym nomen Ikh loyf arop a borvese
Yo! er iz gekumen!

粗译/直译一下:

ich lege mich ins Bett

Und lösche das Feuer aus

Kommen will er heute zu mir

Der ist mein Lieber

Bahnen kommen zweimal am Tag

Einer kommt in der Nacht

Hör den Klang - kling kling klang

Ja, er ist schon nahe

Stunden hat die Nacht sehr viele,

jede Nächste trüber.

Eine ist nur froh

Wenn er kommt, mein Lieber

Ich hör jemanden kommen, jemand klopft an die Tür,

jemand ruft mich beim Namen, ich lauf hinaus barfuß

Ja! Er ist gekommen!


再直译成英语:

I lay myself in bed (I lie in bed - 如果点题的话)

And put out the fire

He will come to me today

He, my beloved one

Trains come twice a day

one comes at night

Hear this clang – clink, clink, clank

Yes, he is already near

The night has many hours

Each hour gloomier than the next

Only one is happy -

when he comes, my beloved one

I hear someone coming, someone knocking on the door

someone calls me by my name, I run out barefoot

Yes, he has come.

最震慑的两首配乐应该就是I Lie和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歌词取自苏格兰诗人Robert Burns的诗。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s not here.
Farewell to the highlands, farewell to the North.
The birth-place of Valour, the country of Worth.
Wherever I wander, wherever I rov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

我永远只爱高地。“北方白雪覆盖的山峰和群鹿,树林与急流。“

 2 ) 如何书写羊皮书?——怀旧者的《绝美之城》


        继2011年的《大牌明星》后,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转战美国,与西恩·潘合作了《为父寻仇》,2013年索伦蒂诺的目光又回到了罗马,并再次携手托尼·瑟维洛拍摄了影片《绝美之城》。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击败了备受赞誉的丹麦影片《狩猎》最终夺得最佳外语片奖。在威廉·惠勒的《罗马假日》、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等诸多关于罗马的影片之后,索伦蒂诺又将为我们展示什么样的罗马?在142分钟里,《绝美之城》呈现了罗马的十个夜晚,一场观光行,两场沙龙、三场派对、一场晚宴、一场婚礼、两场葬礼,一场宗教仪式,一场撞墙的行为艺术和采访,一场脱衣舞表演,一次微整形,一次盛大的古罗马夜游,一场图片展,一次拘捕,四种死亡,一个问题三个答案,平庸日常以及一部小说的开端。
       抑或说《绝美之城》是关于一场漫游,我们跟随着杰普(Jep Gambardella)的脚步,从这位记者65岁的生日派对出发,走过圣萨比那圣殿、萨切蒂宫、渡槽公园、纳沃纳广场、维诺拉公墓、马耳他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巴贝里尼宫、梅迪奇别墅、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卡拉卡拉浴场,走遍了大半个罗马城,最终扬帆出海,来到他时常梦回的那片蔚蓝深海——18岁时的托斯卡纳海岸。而在台伯河上,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
       抑或是一部从结尾讲起的现代小说,充满宏大与精致的互文,前言与后序是塞利纳的《长夜行》,开篇是布勒东的问题“我是谁”,主人公是总被问及下一步作品的导演圭多,是纵情奢靡浮华的马切洛,是在海上漂流十年回到故乡的尤利西斯,是最终开始写作的马塞尔。但归根结底,是索伦蒂诺的杰普·甘巴德勒。

一、双面罗马——暗夜与黎明的交汇
       如塞利纳所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时间带着杰普走过激情与颓靡的65年,而古老的罗马经历千年的长途跋涉,也行进至我们生命所处的时刻——现代。在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结尾,年轻人的摩托车队喧嚣着穿越罗马的黑夜,晃动的镜头急速掠过罗马古老的雕像和建筑,光影忽隐忽暗,罗马就这样在轰鸣声中走向未来。什么样的未来?在《绝美之城》中,在炮声和宝拉喷泉的女声咏叹调中,镜头平滑地掠过罗马的清晨,而伴随着浓妆艳抹的面孔和一声诡异的嚎叫,我们就这样被拉入了现代罗马的奢靡之夜。
       巴门尼德把世界分为两面,在《绝美之城》中,世界也被分为两面,最奢华的颓靡与安详的日常,盛大的狂欢与隐忍的悲痛,清晨与黑夜,他们最终都在黎明交汇在一起,一些沉沉睡去,另一些即将苏醒,而这被一分为二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这座城市曾经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现代则以时尚和奢华著称,盛大的欢宴和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绝密之城》的罗马是世界各地游客心中的古文明圣地,是上流社会的奢华派对和无聊沙龙,是现代艺术的媚俗空洞展演,同时也是普通罗马人的日常每一天。罗马诺(Romano)说罗马让他失望,杰普说罗马最好的人是观光客。罗马的夜晚,丧妻的阿尔弗雷德(Alfred)和女朋友会喝点红酒,看会儿电视然后睡觉,脱衣舞俱乐部经理埃吉迪奥(Egidio)会工作到早上六点,杰普则是在奢华派对上喝酒狂欢至黎明。
       辉煌的古老文明散发出颓靡的气息,古罗马斗兽场旁边正上演盛大的欢宴,充斥着虚假、空虚和颓废的上流社会夜夜笙歌,这是作家、演员、玩具商、世界通缉犯、富孀、红衣主教的世界,人们无所事事的在高处纵情享乐,崇高处上演着滑稽,一本正经处显露着荒诞不经,狂欢处却流露出最绝望的沉痛,我们似乎能从睥睨着盛宴的杰普背后看到索伦蒂诺的眼睛。除了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盛大欢宴和灿烂的古罗马文明,索伦蒂诺还为我们展现了真实日常的罗马。在《绝灭之城》的镜头变换中,我们总能瞥见那些充满平庸、琐碎、欢乐与悲苦的生命,充盈着罗马城的日日夜夜。镜头掠过在宝拉喷泉边洗脸的罗马男人,倚在塑像旁叼着烟看报纸的中年女人。清晨罗马人在台伯河边晨练、遛狗,修道院里修女和孩子玩捉迷藏,始终爱着杰普的伊莉莎(Elisa)最终选择和一个普通男人共度一生,两位老人面对爱人的离逝在楼梯口相对哭泣。
       罗马城时时刻刻都有故事发生,如果说索伦蒂诺用杰普的脚步丈量罗马的时空,那么充盈着这座城的则是许多形形色色的身体与面孔。如同多场悲剧不间断上演,每个人都是一场悲剧的主人公。从开场派对上浓妆艳抹女人的狰狞特写,到片尾杰普喁喁独白的面孔逐渐隐在黑暗之中,期间闪过失望的罗马诺,身上溅满颜料哭泣的小女孩,身体涂满红色的安德烈(Andrea),宫殿中僵尸般玩牌的贵族,加长车内面如死色的年轻女人。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身体在影片中的呈现尤为突出,撞墙行为表演者的身体成为空洞的符号展演,表演绘画的小女孩的身体成为赚钱工具,圣徒的身体成为拍照背景,这些身体或是进行空洞的自我戕害,或是变形为玩偶,或是沦为话语工具,却都无法进行自我言说。她们如同罗马的暗夜象征物,不断经受摧毁和亵渎,过去和现在被慢慢耗尽,未来似乎永远不会到来。然而罗马还有其他的时刻,不同的面孔,拉斐尔画笔下的弗纳里娜在黑夜中散发光芒,修道院中纯真的少女在欢笑,圣徒仍拖着苍老的身体膝行在圣阶上……恰恰是所有这些零散却丰富的个体生命融汇成流动的罗马,讲述着关于这座城的美与丑,恬静与疯狂。这些生命簇拥着罗马城从历史长河中走过,又在黎明的天光中走向未来。

二、华美逝去——现代艺术的沉痛寓言
       19世纪末尼采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回响了一个多世纪:“现代艺术暴露了这种普遍的贫困:人们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徒劳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学’放在现代人周围以安慰他,把他置于历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家中间,使他得以像亚当给动物命名一样给他们命名;可是他仍然是一个永远的饥饿者,一个心力交瘁的‘批评家’,一个亚历山大式图书馆式人物,一个骨子里的图书管理员和校对员,可怜被书上尘埃和印刷错误弄得失明。”
       于是,对患上司汤达综合征(Stendhal Syndrome)不停拍照的游客来说,对撞墙的女行为艺术家来说,对汲汲寻求而不得的罗马诺来说,对42岁患上绝症的脱衣舞娘来说,对富孀的儿子安德烈来说,对矫情无知想写小说又想当导演的女演员来说,对104岁只吃植物根的圣徒来说,对纵情上流社会40年的杰普来说,美是什么?
       索伦蒂诺借杰普之口,对现代艺术中的空洞和媚俗进行了强烈的嘲讽。被消费主义腐蚀已深的现代艺术充斥着故弄玄虚和歇斯底里,所有人都自称艺术家,把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挂在嘴边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阴部画着镰刀和锤子,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不屑地说她从来不读书,她说不出什么是“共鸣”,却更在意一天和男友做爱十一次的八卦。她很容易让人想起阿布拉诺维奇,身体符号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而另一个涂满颜料的身体则成为父母的摇钱树,绘画少女哭泣着捶打画布,上流社会则麻木地消遣着这场展演。现代艺术的群魔乱舞和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使所有的美都渐渐凋零了,死亡在慢慢逼近。伊莉莎去世了,拉蒙娜(Ramona)被绝症夺去了生命,安德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仍留于世间的圣洁与美好是104岁的圣徒和作画的小女孩,却都成为现代社会的傀儡。世界似乎已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安德烈大声喊:我出问题了,而纵情声色的享乐者却认为这不过是疯人诳语,索伦蒂诺对现代社会的寓言无疑是沉痛的。
       然而,在所有人都在乐观主义的世界醉生梦死时,谁来做敲钟人,谁来做那个高喊“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带给人生那唯一的艳影”的浮士德?这是一个比浪漫主义更怀旧的时代,却沦陷得更为彻底,甚至没有汲汲的饥馑者,已经回想不起更久远的过去。电影开场那张浓妆艳抹的变形面孔正是现代社会的真实面容。
       或许仍在寻找“美”的是罗马诺,他却始终迷失在寻找中,误入歧途。罗马诺认为要严肃地对待艺术,他改编邓南遮,却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0年后,罗马诺失望地选择了离开,留下对罗马的最后一场告别:“我花了整个夏天为九月做准备,没有更远的计划。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一部分是因为倦怠,一部分是因为大意。怀旧有什么不好?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唯一能给予的消遣。没有雨,八月要结束了,9月还没有开始,而我如此平凡,可是无需担忧,没事的,会好的。”罗马诺最后的演出仍然没有赢得爱人的芳心,却无意中以真情打动了观众。
       然而,正如索伦蒂诺对罗马城寄予的希望,现代艺术在歇斯底里中坠入深谷,美却仍然迸发在与鲜活生命相交的诸多时刻,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的照片墙为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瞬间,真实的面孔成为书写文本,个体存在在岁月流逝中呈现出无尽的多样性,文明记忆与现代生命在平面墙壁上交汇。在影片的结尾,104岁的圣徒看着飞向远方的火烈鸟,镜头落在那张微笑的脸上,干枯苍老,却正是生命的原貌。罗马城如同一本宏大的羊皮书(Palimpsest),它时刻敞开着,无数人来辨认那些或隐或现的历史印记,而新的书写正在上演,并始终被期待。

三、延宕的怀旧者——如何重新开始写作?
       索伦蒂诺影片的主人公常常是带着面具的现代生命个体,如《为父寻仇》中的摇滚歌手、《爱情的结果》中的会计,带着厌世者的郁郁寡欢和嘲讽,以及人类那些贪婪、冷漠的毛病活在世上,荒诞抑或混乱的现实时刻揭示着生活的空虚和困窘,生命丧失质感和意义,但最终被赋予了突围的时刻,《绝美之城》中的杰普亦是如此。杰普25岁以一部中篇小说蜚声文坛,26岁来到罗马,沉迷于上流社会的奢糜漩涡。40年一晃而过,65岁的杰普早已不是那个来自那不勒斯的年轻人,他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成为上流社会的王者。杰普住在罗马斗兽场旁边,周旋于各种VIP派对,身边女伴常换,名字常登八卦报刊。他熟知上流社会的一切生存法则,从奢华派对的游戏规则到葬礼上的表演技巧,再也无法描写出一种真实的情感,回答不出“我是谁?”
       正如费里尼的《八部半》中圭多始终被一个问题纠缠不休: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搁笔40年的杰普也在不停地面对别人的提问:为什么不继续写作?杰普总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他对脱衣舞娘拉蒙娜说“因为我晚上总是出去玩。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让人分心,而写作需要专注和安静。”这个答案并没有得到拉蒙娜的认可,杰普则又把不写作归咎于没有灵感。面对圣徒,杰普回答说“我想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是,没有找到。”喝到半醉,杰普看着派对上疯狂的人们,对身边照顾他的女佣说:“他们问了我许多年,为什么我不再写一本小说,可看看这些人,这野蛮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写作?杰普安慰丧偶的阿弗雷德说“写作不过是将生活化作幻觉、想象、谎言。”他嘲笑写了11本书的斯特法妮亚(Stefania),告诉安德烈不要对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这些作家太当回事,把福楼拜未完成的《布瓦尔和佩居谢》挂在嘴边。如同在外漂流的尤利西斯,一面享受与女神卡吕普索的安逸生活,一面却无尽地思念着故乡,杰普流连于上流社会却终是一个流浪的怀旧者。怀旧(nostalgia),由希腊语词根νόστος(家乡)和άλγος(痛苦)组成,最初意为无法返回故乡的痛苦,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田园牧歌式的家园生活一去不返,nostalgia意寓丧失前现代文明的创痛,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症状之一。伴随怀旧的是无尽的徘徊与对现实的嘲讽。杰普在午夜徜徉于罗马千年的古文明艺术中,青春记忆时常在昏沉入梦前闪回。面对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的伟大作品以及当下支离破碎的生活,所有的美好都行将远去,身边的一切都在死亡,一种真正的写作是否还有可能呢?杰普自问“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也不讲的书,但他失败了,我能做到吗?”如同无法承担重负的哈姆雷特,杰普也陷入不屑的嘲讽和无尽的延宕中。“我只是一个厌世者”,他幽默地嘲讽着面前的一切,而“幽默把自我、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放在了被怀疑的位置上。”杰普在夜夜笙歌中眼看着生命的流逝,却始终无法开启未来。
       但是正如昆德拉的发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杰普选择了浮华,却逐渐失去了重量,这种轻甚至无法再在生命的文本中压上痕迹。然而琐碎、衰老、离别与死亡或许会被暂时遗忘,却不会从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中消失。杰普告诉拉蒙娜说绝对不要在葬礼上哭泣,那样会盖过亲人悲痛的风头,却在安德烈的葬礼上失态。绝不会在派对上喝到太疯癫的杰普终于喝醉,端着酒杯摇晃着身子问:“我是谁?”
       或许有发问的觉醒,写作才可能开始。罗兰·巴尔特曾多次指出作家与世界的关系,“作家是彻底地将世界的为什么容纳到一种如何写之中的人。而奇迹——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则是这种自恋史的活动沿着百年文学的道路不停地引起对世界的一种质问:作家在把自己关闭在如何写之中的同时,最终重新发现这个问题是非常开放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事物的意义是什么?总之,正是在作家的工作变成其自己的目的时,他重新发现了一种居中调节的特征:作家把文学构想为目的,世界重新将这种目的作为手段还给他。正是在这种无限的失望之中,作家重新发现世界,即一个古怪的世纪,因为文学将世界再现为一个问题,从来不最终地将其再现为一种答案。”世界没有答案,文学也并不提供答案,在名利场中耗费掉无数时光的杰普开始重新思考世界与自身,写作开启的时刻就潜藏在怀疑与发问中。
       始终在召唤着这位注定敏感的作家的,如果说是年少时的青春时光,不如说是充满生而为人的困窘的生命本身对书写的渴望,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布勒东等前代书写者对这位怀旧者的呼唤。《八部半》中圭多在电影发布会现场自杀,《甜蜜的生活》中马切洛最终选择在奢靡无聊的生活中堕进深渊,然而,正如杰普所熟知的布勒东所说“美是痉挛的,否则就没有美。”( ) 在耗费无数的颓靡时光后,在衰老与死亡的冲击下,杰普终于可以直面生命中的所有时刻。
在时间的洪流和死亡的宿命中,生命最终都要消逝,却未必一定扮演弱者。正如杰普在片尾的独白:“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尾,马塞尔选择以写作来对抗时间的侵蚀,福楼拜笔下的布瓦尔和佩居榭最终没有完成他们的百科全书,却在徒劳的书写中阐释了空虚本身,海上漂流数年的尤利西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伊塔卡岛,而在《绝美之城》的结尾,40年后的杰普扬帆出海,来到时常梦回的托斯卡纳灯塔,记忆被完整讲述的时刻或许正是书写未来的开端,生命中爱情的“羞涩与惆怅”以及所有生而为人的困窘似乎都可以被承受,他终于决定再次开始写作。

四、结语
       如何再次出发是《绝美之城》提出的问题。面对一个无法返回的美好时代以及支离破碎的当下,杰普面临着如何重新开始写作,而面对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现代罗马则面临着如何走向未来。是做停滞不前的怀旧者抑或书写生命的前进者?正如德彪西的《沉没的教堂》等待着迷雾消散后教堂再次浮出海面,《绝美之城》中教堂的钟声和女声咏叹调始终在呼唤这座城市,等待着她的苏醒。谁能把它唤醒,索伦蒂诺仍然给出了答案,罗马兀自在那里,等待所有生命与之重逢的时刻。
       塞利纳的《长夜行》在天蒙蒙亮时结束,夜灯熄灭,又迎来了新一天的黎明,“远处,拖轮鸣了汽笛,它的叫唤声越过了一个又一个桥拱,越过了船闸,然后越过另一座桥,越传越远……它要把河面上的所有驳船都叫来,把整个城市叫来,把天空和农村叫来,把我们也叫来,它要把一切都带走,把塞纳河也带走,以便使大家不再谈论所有这些东西。”《绝美之城》在结尾借用《长夜行》的场景,圣徒轻轻一口气似乎为这座城市重新注入了活力,群鸟掠过斗兽场,飞向罗马城的上空。泳者跃入台伯河,晨钟敲响,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目光缓缓行驶在古老的台伯河上,穿过一座又一座石桥,早起的罗马人在岸边晨练、遛狗,远道而来的修女在桥上合影,影片最终定格在圣天使桥和台伯河边的圣彼得大教堂。与片头行云般的蒙太奇推进相区别,片尾缓慢的运动长镜头为叙事赋予了不间断的前行姿态,罗马的历史、现在和迎面而至的未来被放置于一个完整的时空,索伦蒂诺用罗马城所熟悉的跳河、晨钟、黎明与行进等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寄予了无限希望。
       布勒东在《娜嘉》中这样评价美:“美不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封闭在它的‘石头之梦’中,迷失在那些‘大宫女’的阴影中,迷失在那些声称只讲述一天故事的悲剧的最深层,也不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完全听从疯狂的奔跑的摆布,在它之后,又开始同样疯狂地奔跑,也就是说比大雪中的一朵雪花还要轻率,也就是说,打定主意,永远不被拥抱。”索伦蒂诺所呈现的“绝美”在支离破碎中赋予生命以华彩,光影拂过黑夜中沉寂的古罗马雕塑,又在蓝色海面上泛出波澜,它追随着杰普的脚步注视着这座城的繁华与落寞,漫游在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欢宴,聆听寂静深处的欢笑与哭泣。正如“美既不静态,也不动态,我眼中的美,正如我见的你。”这是索伦蒂诺眼中的绝美罗马城。

 3 ) 生而为人

二十年前,窦唯在《高级动物》中写道:
矛盾,虚伪,贪婪,欺骗;
幻想,疑惑,简单,善变;
好强,无奈,孤独,脆弱;
忍让,气忿,复杂,讨厌。
噢,高级动物。地狱天堂,皆在人间。
幸福在哪里?

地狱天堂,皆在人间。生而为人,幸福在哪里?
  
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游客殒命于此。真实的罗马在古典与现代的撞击下,日日诵经,夜夜笙歌。
作家Jep Gambardella在过完65岁生日后决意不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他26岁来到罗马,想进入上流社会,想“拥有击败他人的权力”。这一点上他成功了。但他似乎又被困住了。困在绝美的罗马、无止境的party与所谓上流社会的虚假吹捧之中。
躲在神庙底层的小女孩问:“你是谁?”Jep诧异,小女孩接着说,“你谁也不是。”
看看周遭的人:编剧Romano至今住在学生宿舍,得不到意中人哪怕一眼的关注;Viola无法与偏执的儿子共鸣;Stefania说着自以为是的假话空话,却称之为信仰……Jep本人呢?伶牙俐齿,善于逢场作戏,年老依旧风度翩翩,与各种女人不过分密切地来往。直到遇见Ramona。
Ramona是电影中少有的几个脱离上流社会气息的角色之一。徐娘半老却不放弃自己的脱衣舞事业,不吸毒不酗酒,花光自己所有的钱治病。她说:“爱着彼此的感觉真好。”Jep却说:“我已忘记爱一个人的感觉是什么了。”
  
辍笔是想寻找更美的事物,最终没有找到,是因为罗马太喧闹了,还是因为罗马跟从前不一样了?
Romano在离开罗马前最后一次演讲中说:“我用整个夏天来怀念那些已经消失的善意。怀旧有什么不好?这是对于未来毫无信念的人们唯一的消遣。”生在罗马因此“哪里也去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似乎一座城市能为人们的萎靡准备好足够的托辞。正如波伏娃所说:“我想是人们回忆起被占领的年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怀念那个时代,因为那时分得清敌友。”
  
圣徒Maria修女的出场是影片的升华。在此之前,转折接连不断:Jep的好友Romano告老还乡,离开罗马,“罗马令我失望”;女人Ramona离开人世,此前她目睹过Jep的“葬礼表演”;Viola失去儿子后去非洲当志愿者;初恋Elisa的丈夫重获甜蜜爱情;甚至才发觉多年的邻居是全球十大通缉犯之一……一切都在变化,大家都在离开原来的自己,Jep却冲不破自己的那种“感觉”,只能支吾着:“内心,有一种……”
有一种……
  
神圣变得世俗化。Maria修女的助理喧宾夺主,喋喋不休;红衣主教最有心得的不是经典而是烹饪;修女们轮流拿出手机把圣徒Maria当作道具合影;找来陪伴Maria修女共进晚餐的竟然是假扮Odescalchis夫妇的Colonna夫妇,那衰落的贵族!Maria修女老脸沟壑纵横,面无表情,双脚却如少女一般不停晃动。坚持睡地板、嚼菜根在当代人的口中已沦为笑谈,没有人真正在乎圣徒究竟是为什么而来。
影片拍摄罗马、罗马人,拍摄古罗马庙宇、城堡与现代罗马生活,以及住在斗兽场旁边的Jep,本来已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超现实之感。然而最具超现实特征的场景是晨光熹微之时停在Jep家阳台上的鸟类。修女面朝罗马,鸟类静静栖息,斗兽场被置于未亮的紫蓝色天光之下。圣徒说:“我知道所有鸟的教名。”又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吃菜根吗?因为根很重要。”
因为根很重要。
  
Jep又开始写作。“通常事情的结束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寂静便是情感,爱是恐惧。”情感啊,若非寂静便不能体会,不是罗马的错,是人心太喧哗而忘记“爱一个人的感觉”,是生而为人的困窘使生命在不为人知中悄然流逝。
这是一部关于“困”的影片。不在斗兽场内、心灵却无法逃脱生而为人之困窘的高级动物们,明知所作所为不是心之所向却无法抛弃自己的虚伪。选择忽视真我,只谈论浮华表面、无关内心的琐事。因为大家都贪恋表面的美好,大家都在同一个模式之中,所以按照游戏规则才能活下去(不按游戏规则,便如脱衣舞女郎、Viola的儿子以及愤怒作画的女孩)。个人的命运往往已由群体决定,因此想挣脱太困难。绝美的压力之下,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一种生而为人的局限性。影片便是关于人如何突破自身局限性的没有答案的思考。
有人找寻美好而不得。有人不愿意为美好而停止脚步。这美好的根,恰恰被绝美所掩盖。“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生而为人啊。“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不过是个戏法。”Jep心中的美好,是初恋在月光和灯塔照映下无瑕的身体,也是自己对生命最初和最纯粹的体悟。生命本该如此,看开便好。生而为人,拒绝不了“浮华云烟”,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在绝望边缘“陪伴彼此、照看彼此”而已。
  
  
   2014.1.29
  
  

 4 ) 绝美

这是一部探讨“美”的电影。
当说出这个玄而又玄的字的时候,我们丝毫不明白它的意思。然而这也正是《绝美》存在的全部意义。它浅白地向人们展现,又无时无刻不向人们探寻着那个已经使人类困惑了千百万年的问题的答案,那个一切雕塑、建筑、绘画、行为和种种艺术门类的核心。
似乎人人都试图从费里尼来解读这部电影。这说明什么?似乎只能说明人们连费里尼都没看懂过,遑论《绝美》。我不知道《绝美之城》是否是一部好电影,但可以肯定,它绝对是一部有趣的电影。面对它,有人根本没看懂,有人却声称自己看懂了。有人因为没看懂而讨厌它,有人因没看懂而喜欢它;有人虽然声称自己看懂了实则没看懂,而那些真正看懂了的却只能默不作声。这样的默不作声倒不是因为观影之后的那种感觉超越了语汇而无法形容,而是因为那些关于《绝美》的争辩和冷眼显然不具任何意义。
还记得有人说,《绝美之城》中“男主角仿佛一位后工业时代的游吟诗人,浪漫、犬儒、自省、厌世,夜以继日地在罗马城市各个宫殿、花园、派对中游走、旁观、虚度时光,展示了一幅幅铺陈夸张、病态虚无的浮世绘,最后导向人生如梦、繁华如过眼云烟、禁欲主义式否定的顿悟。”这些语句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好像瑰丽得谁都写不出来,又好像谁都能写出来。奇怪的是,这些语句在我看来竟然比男主人公还要“铺陈夸张、病态虚无”,因为洋洋洒洒一大段,居然什么也没说出来。
事实上我坚信,当我们首先抛却这些对本片毫无意义的形容辞藻,接着毫不留情地除去《绝美》对费里尼的传承和致敬,最后在失去任何参照和语境的情况下赤裸裸地用最严厉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的时候,它也足以单独成篇,它也足以超越一切。归根结底,如果说剧情是理解《绝美》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也不得不说,它的结构简直不能再简单了。
剥开层层摄影、音乐的迷幻,影片居然是一个明显的三段式结构:其一,展现杰普华美的生活;其二,揭开华美生活之下糜烂的秘密。仔细想来,大部分人对于《绝美》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前两个阶段。这看上去也没什么错;然而缺少了最后一个部分,片子的分量就会减掉许多,整体的走向就会有巨大的偏差。
也许我们也需要稍稍动脑子想一想,一部被称为“绝美”的片子,为什么最后居然落在了“糜烂的生活”上?如果我们试图将它理解为反讽,那么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糜烂”和“美”这两个词能形成一对相互对照的关系吗?好像不太行。而这样明显的逻辑漏洞居然就存在着,成为了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好像但凡展现“过度的华美”,其目的自然就是导向对华美的批判。这绝不是《绝美》的意图所在。这样的解读显然荒谬地忽视了影片最重要的那部分,仔细算一算竟然有十分钟之多。
那些睁着眼睛好像还在看电影的人们啊,修女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修女解读为“宗教”或者“信仰”,那么这种在神圣吟唱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到底又和“绝美”之间有什么联系?
修女是在众人对她的朝拜中第一次亮相的。这个出场与其称之为“神圣”,到毋宁称之为“恐怖”;因为,在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展现裸体寻欢的男女、体态丰盈的雕像的片子当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捂得严严实实,年龄过百、干瘪无牙、目光呆滞,甚至看上去连智商都成问题,如果脱掉衣服连性别都分不清楚的修女。接下来,接受朝拜的修女居然在凳子上晃起了自己的腿,还把鞋给甩掉了。众人惊呼不已,心里一定在想,这不是在搞笑吧?这真的是修女吗?这个长得恐怖而仍持童真的修女,外加一个不长头发、贼眉鼠眼的助手,真的是教皇要加以表彰的对象吗?那些能够受到教皇礼遇,得到上帝宽恕的无比圣洁的修女,难道不应如天使般动人,死了都不带腐烂的吗?
没人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那么一刻,我们也如同局中人一样深深地讶异于这种不合时宜的恐怖和滑稽,直到杰普走到阳台,搅着自己杯中的咖啡,抬眼一看——夕阳的余晖之下,阳台上居然站满了近乎梦幻的迁徙的鸟。接下来,修女轻轻吐了一口气,所有鸟儿便腾空而起。
这个时候,杰普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它是潜藏着的力量。当你以为那些枯朽无力、行将就木的东西已经逐渐失去了美感的时候,真正失去了美感的其实是你本人。肉体上的欲望、视觉上的冲击、狂放暴躁的音乐……那些能让人疯癫的东西确乎能让人迷醉,却不能让人安心,也无法让人感知,更没法让人满足——因为真正的美并不存于表面;它可望不可即,它永远处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之上,让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也正是修女爬上圣阶和杰普与爱人在灯塔下那一幕平行出现的原因。前后四十年,杰普再没写过一本小说,因为这四十年中再没有一件事、一个人能比那一晚更加璀璨美丽。尽管身处黑暗之中,杰普甚至连脚都不再能挪动一下,但那时的热恋和恋人无疑是杰普人生中的至美,这一“美”,便成就了一本浪漫深情的小说。四十年后,生命之中更深层次的力量让杰普找到了那份已然丢失许久的珍贵的美丽,那种看似朴实无华、毫无激情性感可言的真正的美好,而这美好,也将成就另一本更伟大、更绝妙的小说。它将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方式为整个罗马的腐朽、空洞,为那些仅余空壳的花园和城堡注入那千百年来从未消失却无处可觅的美丽。
在这种分析之下,那近乎炫技和杂耍般的摄影和无法更美、更圣洁的音乐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因为任何其他的形式都无力承担这个深邃宏大的命题,都无法展现繁华与衰败、生存与毁灭、希望和失望、生命和死亡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张力。在这样的影片当中,种种讽刺仅仅作为一种中介出现——单纯的批评和揭露显然并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杰普如何让以头抢壁的所谓的“艺术家”现出原形,如何让自己做作的朋友的陈年旧事浮出水面,如何摆明葬礼上的种种虚情假意,都不能真正让它们消失,一如现实世界里那些张口闭口“费里尼”和“犬儒”的假行家。索伦蒂诺必须给出自己的得救之道,必须用异常明亮的色彩诠释自己心中的乐观,诠释自己对“绝美”那种超越时空的哲学高度上的理解。
这不禁让人想起片中的另一个片段。大人们残酷地要求孩子作画,孩子不顾一切地嚎叫悲鸣,把颜料狠狠地砸向画布。当我们全都为孩子的悲惨而叹息,对那张巨大的画布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孩子却徒手抹出了星空。

 5 ) 只摘录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众人与写了11本小说外加一本党史的女作家stefania的斗嘴。先是stefania说自己充满正能量云云。

大家都厌烦地作痴呆状。只有jep刻薄地说:因为我们在乎你,不想让你难堪。你这一堆夸夸其谈,这些一本正经的招摇卖弄和自负啊……这些尖刻言辞……都是脆弱的表现。是一种缺失。最主要就是太假。我们在乎你,了解你。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我们就聊些废话,扯些无关琐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
stefania,母亲和女人……你53岁了,跟我们大家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彼此陪伴,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
这个老dandy的话可怕得让人发抖。没人摘录这段,我把电影又回顾了一遍。

 6 ) 海德格尔的信徒

    一直认为,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人类会异化或者说进化出另一张更加精致、美丽、成熟的面孔。美学在生活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绝美之城》印证了这种想象。很多人在认同其美学意义的同时,却诟病它的空洞,其实不然。

    我很惊讶地发现保罗·索伦蒂诺在《绝美之城》里,再现了《存在与时间》里的所有重要的哲学命题。(虽然没找到他谈论这本书的证据)

    关于“存在”

    巨大的天台舞池里,光怪陆离的灯光下罗马名流贵族极尽着奢靡享乐,远处封闭在其他小空间中的舞者扭曲着肢体为宴会助兴,犹如笼中的金丝雀,但到底谁在观看着谁?

    “存在”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便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存在”是独立于环境。(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是西方哲学所犯的一个本质性错误。于是,《存在与时间》里,西方形而上学的轨迹调转了一个头,回到出发点,重新探究“存在”的内涵。)

    在海氏的“存在”里,世界不再是物的单纯聚集,也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也是世界中的我们。

    那个可以从环境中抽离出的“自我”,纯属想象之物,不复存在。侏儒女主编醒来后,踏进那个舞者已离去的空房间,造成一种古怪的错位感,空间敞开着,吞噬其中的每个人。

    人们在这种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所造成的迷雾中穿行,止不住想要“沉沦”。

    海德格尔说人们在“情绪,言谈,领会”中感知世界:

    电影中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将自我隔绝成孤岛,主动阻断了感知世界的途径,于是吉普才不客气地一语道破“老天爷,女士,到底啥是共鸣啊”。

    然后又在“好奇,闲谈,模棱两可”中泯灭自己的“本真”,“沉沦”于这个世界(非贬义,无可奈何):

    吉普与街上每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都会好奇地扭头观察 ...“疯儿子”的母亲以及吉普的圈中友人一刻不停地八卦...对出现在吉普对门的新邻居的张望...吉普的编辑所追求的那个欲拒还迎的女朋友...吉普本人的洞察与自欺等等。

    试图消灭“差别感”,拼命融入他人,但又反被“差别感”所控制,想变得与众不同:

    那位出版了11本小说,1本党史的领袖情妇骄傲地说“罗马是世界上唯一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在罗马你不会超过别人一星期,马上又被比下去。罗马是纯粹的集体主义”然后又骄傲地宣称“我跟你们不一样,我用文学改变世界”。

    当然,在只写过一部抒情小说的吉普看来,这只是她本人对自己“沉沦”的一种不自知而已。

    所以,吉普注定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敏感的人,如海德格尔所说为明确了存在的“选择性”而“操心”的人。这个敏感的人曾写过一部美丽的小说,然后陷入长达40多年的灵感枯竭,他想要写出更美好的东西,但身陷困惑,到底什么才是更美好的?——如果人人都在沉沦。

    关于“死亡”和“时间”

   疯儿子”呐喊着:屠格涅夫说‘死神在看着你’。影片中处处流淌着死亡地阴影。开头处日本游客地猝死;加长林肯险些撞在吉普身上,驶过去,透过车窗是一张布满死亡气息的年轻面孔;圈中友人的葬礼;初恋女友的死讯传来;发现修女玛利亚躺在房间里一动不动后,吉普倒吸了一大口凉气。

   约翰·邓恩的那段著名的布道词怎么说的来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的死都损及于我,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这不是抒情,而是事实。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一种突如其来地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只有当人面对死亡时,才会停止对世界的忧虑和担心,从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而且,按照他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的而有待实现的潜能(画画的小姑娘)。

    影片中的脱衣舞娘雷蒙娜。便是摆脱了死亡恐惧(知道自己马上会死),彻底释放“本真”的那一个。

    吉普一直被孩童吸引着,找到一小段导演保罗的采访,他这样解释“在感情的旅程中,在成年之前有一段时间,人们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觉得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是一样。然而,当终于有一刻他们意识到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他们会感受到一个微妙的,根深蒂固的无意识的痛苦。”我猜这一刻,也就是知道了人生的生死无常性。

    吉普懂得了死亡终将到来,也明白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却活在死亡恐惧下,65岁的他不停地说“我感觉很悲伤。我老了。我要重新写小说了。”

    而他不想像他的编辑一样选择离开罗马,因为他知道人生就是一辆哪也抵达不了的火车,就如同他们在宴会中所玩的游戏。他想寻求的是更深刻,更美丽也更堪用的答案。

    他看了一个摄影展,摄影师从出生起,每天给自己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当老年吉普,像看一条流淌地长河一样看完摄影师的过去时光,如同海德格尔一样,吉普产生了某种顿悟:人即时间。

    在他身体的某处,仍然记忆着18岁时最好的状态,他在海中嬉戏,躲避游艇,与心爱之人相互遥望着。那不是过去,而是自己的一部分。仍可以找回的东西。

    这也呼应了后来修女玛利亚所说的“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菜根吗?因为根很重要。”

    过去,并不是可以翻篇地日记簿,它是人生这幅油画的一部分。哪怕它被一层又一层的“现在”所遮盖。

    关于信仰

    “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六米宽,七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个房间:厨房兼起居室, 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和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 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

    这是海德格尔晚年的居所。住在那里的他,渐渐远离形而上学,写了大量的诗歌。如他所言,人生行至此,不再“观察”风景了,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刻的幻化。

    老年的海德格尔也从哲学转向了宗教,但他的神自始至终都在一种“超越”的领域,即这样一种自觉“如果人们行善却不会得到任何快乐,只会被伤害,被践踏,那么人们还需要行善吗? ”

    在《林中路》里,他曾这样评价“上帝已死”的20世纪,“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上帝可见地和明确地把人和物聚集到它那里,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逗留嵌合起来。但在上帝缺席这回事上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不光诸神和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已黯然熄灭。”

    无神圣感,这本身标志着现代生命的沉沦。神圣乃是超越人世的真正光亮。这绝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谈论。

    而影片中的宗教表达,也如出一辙,被教会封禁的圣徒玛利亚,所显现的,是一种受难的善,和凝聚生灵万物地诗性光辉。当鹳鸟集聚在吉普的阳台上,玛利亚说“你知道吗,我知道它们每一个的教名”。

    到此,也很难不想起海德格尔那句“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游弋在罗马城中的老年吉普,也彻底明白了人生这场把戏,最终与代表“美好诗意”的初恋相遇。在人生这充满虚无的旅程中找到了一味良药。

    存在的意义便是编织生命这席羊毛地毯,没有目的,只有抱持着诗性的光辉,努力地增添它花纹地繁复性。如同影片中那位掌握着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物的钥匙的人,他不是守门人,但他之所以可以通向一切“美好”,原因则是“我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所以吉普最后这样说:“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藏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下,说也说不完。其实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不过是个戏法,对,是个戏法”

    而之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重要的并不是罗马城。只是罗马有拿破仑,而拿破仑代表着“从崇高到可悲的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一个不断移动的崇高和可悲的城市中,导演想拍的,如同那位荷尔德林的终生信徒一样,其实是存在与时间,是诗性的光辉。

    The Great Beauty。这绝美篇章即其自证。

 7 ) 根茎的启示:一种拜占庭镶嵌画风格的意大利电影

因为拍摄的城市是罗马,因为采取组合段落结构,因为影片主角杰普(Jap)的身份是记者,因为导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的自述,《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被媒体誉为是一部“二十一世纪版的《甜蜜的生活》”。

这句宣传语其实存在误导。

先来看影片现在通用的中文译名。“La grande bellezza”直译过来其实是“壮美”、“至美”、“绝美”的意思,影片的主角并非罗马城,主题也与罗马城关系不大(这不是《罗马风情画》或者《罗马人》(Gente di Roma)那种以城市为主角的影片)。美与生活的关系,创作与美与生活与记忆的关系,美与真实的关系,才构成这部影片最内核的主题。影片的风格与形态,每一个镜头的构成、每一组蒙太奇的建构,索伦蒂诺都是在影像化地阐释美的内涵。反观费里尼《甜蜜的生活》,它异常犀利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经济奇迹对意大利人日常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带来巨变,这种现实主义批判并非本片用意所在。所以,如果硬要在精神内核、主题方面攀附费里尼,本片倒是更接近于同样充满自我反身特质的《八又二分之一》。

《绝美之城》的叙事结构虽然同《甜蜜的生活》类似,用组合段落来拼贴出整部影片的结构,但其实两者都源自西方叙事艺术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赛》开创的“旅程模式”,电影史中使用这种叙事模式的影片数不胜数。《绝美之城》在一开场就引用了法国著名小说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中关于旅程的一段阐释──“旅程是有用的,可以锻炼想象力,剩下的都是徒劳,我们的旅程纯熟虚构,那就是它的力量”──既向观众宣示影片叙事结构又阐释了旅程的意义。就叙事形态而言,《甜蜜的生活》十二个段落组成近三个小时的故事容量,使得电影更像是一幅大型壁画,相比较,《绝美之城》两个小时多点的容量却有超过二十个段落,它更像是一幅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索伦蒂诺想让观众注意到精美、纤巧的纹理和细节。

就叙事走向而言,《绝美之城》虽然同《甜蜜的生活》或者其他1960年代类似安东尼奥尼《奇遇》等经典现代主义风格的旅程模式电影一样,各个段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必然关系,但是它最终的形态是封闭型的。影片结尾,杰普一直困惑的问题“还要不要写作”得到了解答,而那些现代主义电影的结尾大多如生活之流一般呈现出丰沛的开放性特征,只有死亡才是唯一可能的结局与真相。还可以比较的是,现代主义风格的旅程模式电影往往会走向负面、消极的结局,人生没有出路,存在没有意义,而《绝美之城》是往上走,正面的趋势,结局非常圆满。

影片的二十多个段落,整体上看似无甚联系,都是杰普肆意自为的生活偶遇,但其实内里存在一条隐隐的主线,这就是他原初对于爱情、对于美的记忆被唤醒,创作冲动的重新被激发以及最终的醒悟,这是推动影片叙事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最初,杰普与富豪女的露水姻缘让他忽然觉得物质满足并非他真正需要的东西;接着,青梅竹马但后来分手的初恋情人伊莉萨的丈夫来拜访,一下激起了杰普本能的爱之激情;与脱衣舞俱乐部的舞娘拉蒙娜的几次约会,让他更深地思索着初恋往事,思索对于美的最初感觉记忆(这是个比较重要的段落,强化了杰普对感情的重新认知);参观艺术品收藏家家中的经典画作,让他的艺术灵感升腾;排列人生成长历程的照片展,升化了他的精神成长记忆;最终,修女玛丽亚嬷嬷一番“神启”让杰普顿悟。在此要特别描述下玛丽亚嬷嬷的一段话,因为这是影片主题最直接的呈现。玛丽亚问杰普道,“你为何不再写书了?”吉普回答:“我在寻找一种伟大的美,但是找不到。”玛丽亚再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吃根茎么?”吉普对这话感到莫名。玛丽亚又补充了一句,“因为我知道根茎的重要性。”根茎即是吉普最后获得的启示,这神赐的隐喻如他最后独白所阐释的,其实就是“隐藏在谎言之下的生活”,就是初恋女友当年在夜幕下让他看到的惊心动魄的掩藏在外衣之下的肉体真相之美。

在这条主线索之下,索伦蒂诺嵌入了大量风格形态各异、五彩多姿夹带吉光片羽的无边人生风景,以及所谓建筑在根茎之上的谎言。首先,影片的展开方式就很显导演功力,索伦蒂诺安排了一个日本旅行团在白天游览罗马城古建筑的场景,这是一个观众很容易产生身份认同、较快进入状况的视点。接着是一组女声集体合唱圣歌的场景,还没等观众流连完这充满历史庄严感的场景,影片即刻就跳入了夜色中的嘉年华狂欢舞会。

随后我们就看到了与主线索貌似无关的大量光怪陆离、神秘诡异的场景与角色:开场纪念杰普生日而举办的嘉年华舞会;让人无法理解的整容治疗;艺术品收藏家的暴躁女儿随手涂鸦创作“抽象画”;反讽意味极为强烈的葬礼;居住在隔壁的邻居被警察逮捕,原来他居然是潜逃了十年的通缉犯;与法国女星芬妮•阿尔丹(Fanny Ardant)扮演的优雅女子街头偶然的邂逅;玛丽亚嬷嬷吹了一口仙气赶跑了迁徙之旅中短暂栖息在阳台上的仙鹤;热爱普罗斯特、契柯夫的精神病男孩;在街头喧哗的中国人、在餐馆饮食的神秘阿拉伯人、在迪斯科舞厅狂舞的墨西哥人。而这些片段之间的组接以及片段本身的构建,往往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有头无尾。像杰普与拉蒙娜的关系,刚才杰普还在说明天带你去看海怪,下一段场景就又跳到了另外一个片段,而拉蒙娜这条线也永远断掉了。

当然,作为一部意大利电影,并且是一部与传统意大利电影至少在表层上有关联的意大利电影,视觉方面的突出亮点自然不能忽略。索伦蒂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擅长视觉构造的导演,在《明星总理》(Il Divo)中,他用极端外显的移动摄影风格去构筑讽刺性的情感效果,无比惊艳。在本片中,开场伊始索伦蒂诺就用一连串角度变幻各异的移动摄影镜头组合而成的蒙太奇,让观众以一种类似伊文思《雨》开场的诗意感觉进入了罗马城。本片的移动摄影与《明星总理》一样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但绝大部分镜头的用意并非展现与杰普有关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一个闪回性质的童年时在花园中嬉戏的移动镜头非常美),也与时间维度有关的悬念-惊奇-满足模式无关,而是与主体无关的独立运动,目的是不断地改变空间结构,并且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一切还都是与美感的构筑有关。在开场狂欢舞会的戏码中,索伦蒂诺会让镜头慢下来,直至超慢速度的推到杰普面前,展现出一个狂欢中别样的独立于众人、独属于杰普个人的宁静化、孤独化的感悟时刻。动与静的调适,也是影片节奏的重要特征。

除了移动摄影之外,影片另一大特色,就是夜戏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使得所有的灯光都变成了舞台光(顶光、侧光尤其多),所有的角色都变成了罗马城的演员。影片中的天气绝大部分时刻都是晴天,骄阳下的罗马显得气势恢宏。片中唯一的一场雨戏是象征性的,那是发生在杰普听说了初恋情人去世的消息之后,两个男人的悲戚眼泪化作了纷飞的雨水。

如前文所说,整部影片索伦蒂诺在御用摄影师Luca Bigazzi的帮助下,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在阐释着美的潜力,美的可能性。就我个人看来,感觉最精妙的是杰普在楼梯口与前来拜访的伊莉萨丈夫攀谈的那场戏。对方告诉杰普,伊莉萨不幸在昨天去世了,这个消息让两个同时深爱过这个女人的男人陷入到哀伤之中,这时视觉透视的中心是一个由楼梯扶手卷曲而成略显扭曲的“心”型构图,而整个场景的画面条线,也呈现出了弧形状。如此婉转、细腻充满艺术直觉依靠着对生活万物(这是实景拍摄)深入体肤,化入心灵的观察创造出来的美妙场景,真的是只有在传统经典意大利电影中才可看到。另外一个让我感觉别有匠心,具备非凡感染力的场景是一个月亮升起的镜头。背景声是杰普在用讽刺口吻谈论即将参加的葬礼,画面中呈现的是缓缓升起的月亮,当独白说道“很多人觉得葬礼是个偶然事件,没有任何规则可言,这不是事实……”,月亮忽然展开了双翼,变成了一架冲上云霄的飞机,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甚至费里尼式的幽默。

在影片中扮演杰普的托尼•瑟维洛(Toni Servillo),他是当今意大利家喻户晓的明星,是那种变色龙型的演员,任何角色他都能轻松的灵魂附体。索伦蒂诺在《明星总理》中与瑟维洛有过极为精彩的合作。对比下两部电影中瑟维洛反差极大的形象,就可以见识到他惊人的演技。一个是极为沉默、内敛、奸猾的政客,一个是极为洒脱、超然、感性的艺术家。有不少人还将杰普与《甜蜜的生活》中马斯楚安尼扮演的记者相比,但其实这两个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渐渐地找到创作的灵感、领悟到创作的真谛,后者则是沉沦于甜蜜的生活不可自拔,在性格方面后者也有着更多的无奈、自嘲的特质。而本片美中不足的地方恰恰就是杰普这角色过于超然潇洒的精神特质,毕竟他在影片中是以渐悟的方式完成了心灵与灵魂的升华,洞悉了美与生活的真相。他由始至终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使得最后的感悟高潮没有把情绪升到顶端,那种豁然开朗的无限欢喜显得不那么绝对。纯粹,不是这部影片所要追求的状态。

如今的意大利电影百般凋零,每年出品的佳作寥寥无几,如果再要回到1960年代那种电影文艺复兴时代的盛况已绝无可能,但传统意大利电影宏大丰富多变的艺术资源万万不可丢弃。至少《绝美之城》就证明了,一旦意大利电影人能够准确、耐心地找到他们传统资源中最适合自己利用的那个部分,他们仍然能够拍出堪称伟大的作品。



原载《虹膜》2013年十一月下(第六期)
http://magazine.tangcha.tc/iris/app(IOS系统)或 http://www.wandoujia.com/apps/tc.tangcha.book

 短评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8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看不懂又觉得好看的片那才是真有魅力啊!各种推移拉远拉近的匀速镜头,配上古典圣歌舞曲的配乐,相得益彰,再加上绝美的罗马背景,跟着一个已入暮年对周遭的生活麻木不仁的上流人物,看一看上流社会的众生相,听一听空洞煞有其事的人生感悟,却到底赶不上成长之初黄昏小岛上的一个后退一张面容一次初恋

1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生于幻象,路过死亡,心怀惆怅。有的人爱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爱的浅,却念念难忘。

1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13-14颁奖季最佳,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形式上:镜头调度美轮美奂、画面构图美得让人窒息、配乐宛如天籁、剪辑别出心裁;内容上:块状叙事有意识流韵味但仍有主线、极丰富的哲理(存在主义、绝美、现代性)、瑟维洛出色的表演。即使不去细究内涵和隐喻,也足以领会到绝美。(9.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适合大银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无度,丢在罗马的建筑群里,横看竖看都上了艺术的路。试图穿越现代、回归古典的一种寻找,寻找美,化归记忆里丰盈充实的年轻肉体;寻找意义,发现上流生活只有华丽皮囊和无休止的呱噪

1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是绝美是颓废,不是情节是情景,不是演员是图腾。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B-】真是意识流啊,感官体验真的是做到了“绝美”极致了,用了许多的大景深镜头去表现罗马的城市之美。故事很碎也很空,可以说根本没剧情。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没有的书,于是导演就拍了个什么都没有的电影,只留下对残破人生的哀叹。理解打五星的人,也理解打一星的人。

2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反側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26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太幸运今天来影院看了它。无法言喻,但两个半小时,我完全被吸入银幕了。“意大利的电影是最好的”

3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整部电影就像一出华丽的咏叹调,唯美诗意还有些许惆怅,摄影、配乐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让人窒息,关于虚无的琐屑故事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情绪、氛围、环境、回忆和感觉之类的东西变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绪,保罗·索伦蒂诺这次的尝试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泰伦斯·马利克拍意识流和回忆。★★★★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打分,表示没全看懂,意大利了解的不够多,旅游不多,不会说意大利语,难以评述。并对不会说意大利语没住过表示懂完了,是神片的人表示佩服。

36分钟前
  • 安獭獭
  • 还行

不要轻易说懂得65岁老人的孤寂,他40年来的逃避与沉沦。他衣冠楚楚,每一道皱纹如同历史般隐秘,你不了解他的秘密,正如他不知道18岁时爱着的那个女孩为什么离开他,却在她死后被告知35年来她一直爱着的是他。为什么不再写一本书?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他总在说穿他人的真相,惟独回避自我的真相。

41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罗马的浮光掠影,热闹而生活的气息。得自费里尼的碎片之美,无论摄影和剪辑都无比炫技。索伦蒂诺放弃叙事结构后反而营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说画面美轮美奂,那配乐就是热泪盈眶!今年“看”过最好“听”的电影~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44分钟前
  • 4cats
  • 力荐

每个场景都是美的,但是电影本身却绝望地告诉我们,想要超越平庸的生活,人们求助财富,美学,艺术,文学,魔术,宗教,信仰,但这依然是徒劳的。

48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绝美而空洞,浮华而颓败,癫狂而落寞,诗意而忧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恣欢谑。杯残狼藉,泪飞顿作倾盆雨。片如其名,绝美之城,美得如此绝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伤。

5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如果以北京为题拍部绝美之城,用同样的情绪,刻薄同样的人,同样的自嘲、眷恋、缅怀,姜文应该做得到。

54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妈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5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它反对诠释,拒绝被禁锢于任何意义体系当中.镜头随心流转漂浮,你不知下一镜会被带往何种情境何种氛围。犹如人生,本无所谓意义,你说它有何意义,它就有何意义. 福楼拜要写一本什么都不讲的书,索伦蒂诺自然也可拍部什么都不讲的电影。这是用情绪去懂得的电影,你无法说完全懂了,依然可满心感悟,因而得了.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费里尼风格的延续,宏大、丰富、眩晕,是虚伪与自嘲的一场探戈。结尾处的万籁俱静震撼人心。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