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3:主攻方向

剧情片苏联2018

主演:扬·恩格莱特  巴巴拉·布雷尔斯卡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Jan  Englert  Barbara  Bryl  芭芭拉·布雷尔斯卡  

导演:Yuri  Ozerov  Julius  Kun  

播放地址

 剧照

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7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8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9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解放3:主攻方向》本片为二战题材电影,由原苏联制作,讲述了苏联一次重要的反攻战ddd。

 长篇影评

 1 ) 解放

2015-04-19 12:52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五部巨作,六七个小时呢。 苏联战争史诗巨片。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炮火弧线》、《突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一击》。 现在看来,场面表一达不够真实,也许是限于当时的拍摄水平吧。作为社会主义战胜国,政治和宣传色彩很多。视点仅限于战场,从斯大林格勒之后开始讲,从苏联的反攻开始,战前的政治外交情况一概不提,反正只要打赢了战争,就是正义的。 美英和其他欧洲国家,人口损失几十万,苦逼的小国波兰损失六百万,德国损失九百万,而苏联损失一千万。 苏联这部巨作,尽数展现了苏军的强大,团结,友好。实际上,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因为压力和危险,在敌国领土的行为与普通人是不同的。这方面,欧美电影还原地比较真实些。

 2 ) 谁在二战扛下纳粹德国的重击,不是美利坚,更不是英吉利

胜利者书写历史,失败者吞下苦果,这是一个定律,同时也是一个国际社会中大家默认的规则。这一点套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别着急,这并不是对于希特勒作为一个失败者的攻击,而是将盟军以及苏军作为一个胜利者的剖析。苏联以及盟军为什么会胜利,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战争影片中找到答案。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解放3:主攻方向》就是这样一部特殊的影片。本片讲述的是盟军以及苏联在实施大反攻的时候所做的一些事情。当然,轻描淡写的话语并不足以形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的时候,最好看看为什么。毫无疑问,《解放3:主攻方向》就给予了这个“为什么”而且是全方位的给予。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全面撤退,苏军迅速集结,盟军开始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于是,整个二战的局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彻底的,且是颠覆性的,对于苏军而言,之前的颓势慢慢的被扫去了,对于德军来说,之前的士气开始回落,在节节败退中,德军开始了困兽之都,而此时此刻,在战争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加入,且积极的开辟了第二战场,最终,这一举动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这就是《解放3:主攻方向》这部影片想要强调的地方。
回头看下我们的问题,苏军为什么会获胜,德军为什么会败退,虽然《解放3:主攻方向》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但这些答案并不彻底,并不是最终的回答,至于说德军的败退如果需要找一个负责人的话,那么必须是希特勒,然而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希特勒不过是对于战场上的信息进行了正常的分析而已,她的分析在我们看来是昏晕无能的,但是在那个时期,他并没有开辟上帝视角,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因此,指挥失误可以被后来人放大看,但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这或许是最优解。
而苏军的获胜对于苏联来说也是在当时的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在经历了战争初期的惨败之后,当苏联开始站住了脚跟,回过来了神,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开始正式下场了。德军在面对莫斯科的冬天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的撤退究竟有什么意义,而此时此刻的苏军在定了定神之后,便开始正常的进行战略部署了。
斯大林有着自己的战略意图,而希特勒有着自己的战争目的。在这两个元首开始斗智斗勇之际,历史的天平就如同之前的拿破仑东征一样的结局继续上演了。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昂扬的斗志即将消弭在这个1944年。
战争需要的是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只有团结才能爆发出来反击的力量,然而在苏军开始回过神来奋勇向前的时候,德军内部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内斗了。而此时的希特勒不仅仅要面对苏军的猛烈攻势,而且要面对国内的反对情绪,这些情绪共同作用起来之后,希特勒便被一些狂人密谋着要进行刺杀了。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刺杀希特勒并不能阻止德军节节败退的事实,冲动的人总是想要通过某一种方式来获得牵一发而送全身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刺杀的意义仅仅是一种刺杀罢了,当希特勒倒下后,德军真的能一雪前耻,浴血重生吗?自然不是,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词语,大势所趋,当苏军开始接连胜利且开始战略反攻的时候,留给德军的时间很多吗?临阵换帅真的能让自己重新活过来吗?显然不是的。
当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的时候,我们自然知道一些细节原因或许是战争局势扭转的关键,但是那些深处战争中的人们,不论是士兵,政客还是普通的平民,他们是真正的参与者,但是却没有像我们这样能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来给予自己参考。因此,每一个参与者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然而战争就是战争,当你刚好契合到某一个点之上的时候,一切就都会顺其自然的变化,反之,则是塌天大祸的降临。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盟军的投机行为,当罗斯福与斯大林在考虑如何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丘吉尔想到的是在二战获胜后,如何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每一个人都去考虑自己的未来的时候,然而战争还在继续。这就是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利益,但即使是丘吉尔这样去想,二战依旧是在结束的时候没有给予英国太多的利益,反而是削弱了英国作为一个老牌殖民国的地位,想太多又怎样?还是要看实力地位。
……你好,再见

 3 ) 全景式的苏德战争

本片时长接近8小时,描述了苏军战略反攻阶段,从库尔斯克会战到攻克柏林的过程。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炮火弧线——决战库尔斯克

第二部分:突破——强渡第聂伯河

第三部分:主攻方向——巴格拉季昂行动

第四、五:还没看,看了再补…

一开始看本片的时候,就感觉跟以前读过的反应苏德战争的“一寸土”“全景式战争”小说很类似,既有反映前线战斗的“战壕写实”,也有反映统帅部、总参谋部的“司令部写实”,后来发现,原来本片的编剧之一,就是尤里•邦达列夫,全景式战争文学的代表人物,曾亲身经历卫国战争,代表作有《营队请求火力支援》、《最后的炮轰》等,以前看过他的《热的雪》,无怪乎影片雨小说的观感如此相似。而且有意思的是,前线战斗的镜头大部分是彩色,而有斯大林、希特勒等真实历史人物出场的司令部部分,却用了黑白镜头,可能是想营造一种历史的真实感吧。

本片最为人所称道、也是最初吸引我观影的地方,在于所谓的“大场面”。本片战争场景的群众演员,是真实的苏军,实兵实弹,真刀真枪,规模宏大,场景真实,令人十分震撼。战争场景的拍摄,可以说也是“全景式”的。相比于现代商业战争片经常用连排级的局部战斗一隅烘托出的个人英雄主义,本片更主要的展现了全面战争的宏达规模,勾勒出了战线的全貌。运用大量的飞机航拍镜头,画面辽阔而深邃,大规模装甲集群的冲击、多门火炮齐射、前线航空兵略过天空、超长的行军队伍,烟尘滚滚,战火纷飞,将大兵团作战展现的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场景,是国家意志与国家意志的较量,是钢铁洪流与钢铁洪流的对撞,个人所发挥的作用,几乎完全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

全局之外,也有细节。几位贯穿始终的人物,卓雅,大尉等,是千千万万苏军普通士兵的代表。在双方对持的阵地前,卓雅不顾被俘虏的危险,冲至交火的开阔地带救护伤员;大尉为了救卓雅,带着连长们,抱着牺牲的决心向前冲锋,出发前他的战前动员简单朴素却富有感染力。回想起我的shuji,他有一句话说得对,gcd员跟群众的区别不是就多了一个缴费和开执委会,关键时候应该要上的去。大尉一句“gcd员,跟我来”令人动容,令人沉思。战斗胜利后,大尉却反手打了卓雅一个耳光,我想不仅是为她的违反纪律不听指挥,其中也掺杂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大尉带领一个营的先头部队度过第聂伯河之后,他的上级却接到命令说这个方向是佯攻,后续援军是不会来了,并命令已经过河的两个营不许后撤,战斗至最后一人以起到迷惑敌人的效果。他沉默了。不知道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心情向手下的兄弟传达这个有死无生的命令。但这就是战争,为了更多人的利益

 4 ) 《帝国的毁灭》与《解放》

《帝国的毁灭》是一部从德方视角显现柏林战役的电影,我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它和苏联《解放》系列五部曲中的最后两部:《柏林之战》和《最后一击》。虽然说,就战争电影的表现手法而言,后者是全景画式的,“司令部真实”和“战壕真实”并重的,而前者,表现的是纳粹分子困兽犹斗的场面,“司令部”和“战壕”几乎没有缝隙地接上了。 先说希特勒,《帝国的毁灭》里,希特勒是毫无疑问的主人公,他的确如女秘书荣格回忆的那样,是一位颇有些教养,但是看上去有点疲惫的老绅士——这只是对于他身边的“小人物”而言,对于将军们,他就是一头只会发脾气下死命令的,令人生厌的老头子(不过,虽然希特勒总是下那些无法完成的死命令,但是他的军事触觉还算比较灵敏的),对于他的人民,他就只要求他们去完成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宏愿,对于他自己,也是这样,把自己捆绑到了这个疯狂的理想上。他对于这个理想的执念的确是有点艺术家性质的,就像他在搬进地堡前还要看着他做的未来的新柏林城市模型,做一番美好地想象,看来,他还是做个建筑师比较好! 《解放》里的希特勒,无疑是单调的多了,只是个歇斯底里的老疯子,毫不体恤下属与人民的老独夫,不过我倒不想批评苏联人对希特勒的意识形态隔膜,《解放》拍摄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代,铁幕隔开的双方对于希特勒的研究挖掘都没有现在这么深,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都觉得希特勒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 再看一下“末日”降临前的德国人,我特别想提一下那个《帝国的毁灭》里,那位11岁的希特勒青年团“战士”,他的爸爸去叫他快回来,他身旁的士兵却说,你这个父亲应该以你的儿子为荣,他击毁了两辆坦克。他父亲又训了一通,这孩子喊了一句“懦夫”,然后跑开了。而后来,这个孩子还是看明白了,战争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跟着他的老兵刚跃出战壕就被流弹正中脑门而死,后来,又见到了更多人的死亡,终于,这个孩子也“懦夫”了,跟着荣格夫人跑了,但是我想说其实这是种勇气,那么多大人不肯接受现实,纷纷自杀了,做了无谓的牺牲品,而他还是选择了生,毕竟,他只是个孩子,虽然残酷的战争也使他不再无辜,可世界还是需要希望的。 《解放》里也有一个被纳粹思想洗脑的小青年团战士,他当然也像那个时候许多德国青少年一样,一心要为希特勒尽忠,因为当了俘虏还嘴硬,挨了不少苏军战士的嘴巴子,被带到列柳申科面前的时候,还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列柳申科只是问了一句:“你有妈妈么?”那孩子就羞愧了,果然只是个孩子,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可以值得爱的东西,知道爱什么,还是有希望的,这个孩子最后也被放了。 《帝国的毁灭》还塑造了不少当时地堡里的女性,戈培尔夫人带有一种女性式的偏执,最后一次见希特勒的时候还说:“元首,你让我成为了德国最幸福的女人。”大开趴踢安抚人心的爱娃,倒也算得上忠贞不渝,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的非理性因素。 《解放》一系列中,塑造的最突出的女性形象,当属苏军女卫生员卓雅契卡了,在钢铁一般的战争面前,在鼓噪厮杀的双方战士面前,她处处给人很另类、有点不太协调的感觉,库尔斯克战役时,德军开始进攻,她却祈求战争早点结束;1944年的新年,她的祝愿也是大家都能活着;攻克柏林,一群人在被拔下的国会大厦前欢呼,而她,还在为爱人的死而忧伤。倒也体现了“战争,应该让女性走开”的观点。 这两部片子,其实都令我有所思考的,前者,是精细的叙事,后者,是大场面的描述,“战壕真实”略显粗糙。但是,共同的是,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毕竟,活下去很好。

 5 ) 一堆现在看来比较雷人的台词以及场景设计


装甲19师师长跑进曼施泰因的指挥部:“对不起,元帅阁下,我的师……全完了………………我会遵守军人的职责”
跑出去,随后一声枪响。
“怎么回事?”曼施泰因问。
副官出去后回来报告:“他自杀了。”
“毫无意义。”曼施泰因说

这也许是意大利总参谋部唯一一次成功的战例--墨索里尼被捕时对逮捕他的士兵与将领说。

德国在等待你建立功勋--希特勒对斯科尔兹内

206团团长卢金中校率两个营渡过第聂伯河建立登陆场,由于主攻方向改变,得不到炮火支援,损失很大。卢金自己也负了重伤,他把炮营营长茨维塔耶夫大尉找来,说:“留下你的枪给我,自己再去找一把,率部突围吧。”
茨维塔耶夫终于冲出包围圈,见到师长说:“我把全营都带回来了……15人……只有15人……”

“我不想死,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茨维塔耶夫大尉手下的一名士官在德军轰炸中阵亡,临死前木然地瞪着蓝天……

没有你们这些男人,我们就要死了--卓娅奇卡(斯维塔耶夫的恋人)对斯维塔耶夫等战士(我总觉得有种XE的想法XD)

瓦:真不是时候啊,这次我不能亲自参加了,谁来代替我指挥呢?
朱:我代替你,瓦图京同志。你会好起来的,多多保重,我们在波兰还会见面的。
瓦:日切(波兰语,生命之意)。
朱:什么?
警卫员:他总在重复这句话,元帅同志。
瓦:……日切……是波兰话‘生命’的意思……

多静啊,打破它真可惜。--华西列夫斯基

在战斗前,我总是要刮胡子。与其让敌人刮,还不如自己刮得好。--援苏的自由法国诺曼第飞行团飞行员

莫德尔:“元帅阁下,元首交给我一项重大使命:接替你的职务!”
布施:“我想元首还交给你另一项使命:挡住布尔什维克的进攻。”
莫德尔:“为什么苏联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
布施:“他们作战完全违反军事理论。”
莫德尔:“在战争中只有一条理论,就是要善于取胜!”
(影片中莫德尔总是一副穷凶极恶的形象,由此看出莫德尔确实是苏联人十分忌惮的对手)

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内的最高指挥官加曼上将接到莫德尔的命令:
“加曼将军,不能把一点物资留给布尔什维克!”
加曼:“是!元帅阁下!”
(对部下)“凡是撤不走的物资,都烧光,全部烧光!”

朱可夫走进某团团部,团参谋长过来报告情况,朱可夫问:“你们团长呢?”
参谋长答:“在休息。”
朱可夫道:“叫醒他。”
(参谋长摇醒团长,团长迷迷糊糊站起来向朱可夫报告)
朱可夫:“你们团进展如何?”
团长:“……恩……呃……战士们都很勇敢……”
朱可夫(对参谋长):“你说。”
参谋长:“报告元帅同志,我们在机床厂一带进攻受阻,伤亡很大。”
朱可夫(对参谋长):“少校同志,从现在起,你就是该团团长。至于你嘛,中校同志,应该做他的副团长!”

雷巴尔科(对勤务兵):“我叫你悠着点悠着点,只给我放两块方糖,你非给我放三块,政委都说我:‘将军同志,你胖的连坦克都钻不进去了’。”

攻占了柏林动物园,科涅夫前来视察,遇到一个中士肩上蹲一个猴,问道:
“怎么了?”
中士:“我受伤了。”
科涅夫(看猴子):“这位呢?”
中士:“一样,我也给它包扎了一下。”
科涅夫(笑):“带它去医疗站,要特别照顾,就说是科涅夫元帅的命令。”

一个苏军坦克手与一个波兰侦察兵去找坦克燃料,在一个车站发现了一辆油罐车。
坦克手上去打开盖子闻了闻,对波兰兵说:“给我个杯子。”
波兰兵:“要杯子干嘛?”
坦克手:“拿来就是了。”
(波兰兵递上,也爬了上去。见坦克手舀了一杯,准备喝,十分吃惊)
波兰兵:“你这是干什么?”
坦克手:“我们俄罗斯坦克兵有个习惯,喜欢用舌头尝尝坦克燃料的质量。你要来一口吗?”
波兰兵:“不要。”
坦克手(喝了一口):“爽。”
波兰兵(好奇地一闻):“是酒精!我也来一口!”

(戈培尔帮希特勒了解柏林前线情况,按电话簿随便拨了个号码)
戈培尔:“我是‘柏林城防司令’,你们那有俄国人吗?”
老太太:“有,先生。”
戈培尔:“他们在干嘛?”
老太太:“在唱歌。”
戈培尔:“什么?在唱歌?!”
老太太:“对啊。司令先生,请问你是俄国的城防司令还是德国的城防司令?”
戈培尔:“德国的!他妈的!(对希特勒)他们已经到了威廉大街了。”

(柏林前线,政工人员们正在给士兵拍党证用的照片)
教导员(对士兵):“看着照相机,精神点。准备,一、二、三……”
(“轰!”一声巨响,大家急忙趴下)
教导员:“再来一次。”
摄影师:“还要拍啊?”
教导员:“这不是给朋友拍照,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苏756步兵团长(接到电话):“什么?(帝国大厦)二楼拿下来了?好样的!”转头道:“接师长!”
苏150步兵师长:“占领二楼了?好样的!再往上冲!--接司令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突击第三集团军司令员):“占领了二楼?你们拖得太久了。旗子,快点,把旗子插上去!--接元帅。”
朱可夫:“怎么才占领二楼,太慢了,行动太慢了,将军。——接斯大林同志。”

希特勒自杀时拿的居然是马卡洛夫手枪(代替瓦尔特?)?!
希特勒强迫爱娃自杀时的动作像强奸……

根据克莱布斯的要求,一名苏军通信兵中尉被派到总理府地下避弹室装电话(直通莫斯科的),一进门,中尉扫了一眼避弹室,说:“你们这太不像话了,该收拾一下了。”
装好了,正在调试,戈培尔正好出来。中尉礼貌地问:
“你好,请问盥洗室在哪?”
戈培尔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关上门,进去了。
中尉离开避弹室,出门前正赶上戈培尔叫卫兵用枪打死自己与玛格达,感叹道:
“你们这儿确实不太象话。”

 6 ) 复习一遍

重看了一遍经典的全景式战争史诗片苏联电影《解放》,五集共八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把三年苏德战争(故事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讲起)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情结疏密恰当,把生死与主义把握得非常到位,相信那个时代的人看了无不感动,当然现在就未必了。比如原来看时没注意一个细节。关于希特勒的死有不少谜团,现在一般认为希特勒是自杀的,并且是在吞下氰化物毒药的同时朝自己开了一枪,爱娃·布劳恩是自己服毒的。而电影中爱娃是希特勒强迫吞下毒药的,希特勒却因为胆小没敢朝自己开枪。戈培尔说,元首应该像士兵一样开枪自杀而不是服毒,于是命令一个党卫军军官去“帮”了元首一把。

 短评

看到跟毛子称兄道弟的波兰人我要吐了!解放个旦,叫征服还差不多

8分钟前
  • panzercat
  • 还行

历时三天才看完。全景展现苏联反攻德国的恢宏画卷,漫山遍野的坦克和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大场面杰作。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士兵的宏观视角,对各方领导人的描写也能做到客观,希特勒还有少许偏执、狂热、好战的色彩,倒也不算丑化。这是一部战斗民族的革命史诗,苏联战争片的高峰。

11分钟前
  • 神机铳手
  • 力荐

宏大战争史诗,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第三部

13分钟前
  • 瘦马颊
  • 推荐

小时候看过一次。带着午饭进去看的,中间不停地放了8个小时。

15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涵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柏林战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多关键战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影里都有交待。战争场面做得非常精彩。虽说是苏联视角的二战电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客观描述,并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方。

19分钟前
  • mysticark
  • 力荐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我们拍三大战役的教材啊。看的国配版,这配音演员有点少啊。。

24分钟前
  • ┢落┦
  • 推荐

不懂打一颗星的什么心态,你不爱看前苏联战争片你可以不看,有的是电影,何必过来碍眼!

25分钟前
  • 迷之尴尬
  • 力荐

太长了

30分钟前
  • 晃垬
  • 推荐

一共五部,共487分钟,每天一部,一个星期终于看完了。类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战争场面真实恢弘,无任何特效,想想在冷战期间能调动这么多的真实坦克、人物,也是惊讶。话说,前两年热议的希特勒并没有死在地下室,而是在阿根廷,让人又遐想万千了。

32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金发男主也太帅了吧

34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喝酒精开坦克,炮眼扫视动物园,神兽萌萌哒~

3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目瞪口呆。是看过所有战争电影中场面最宏大的。那些一望无际的全实拍、航拍长镜头啊,全是坦克。最后攻克柏林一战,漫长、残酷又激动。稍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穿插不过不影响主线的清晰。各位领袖性格鲜明却不夸张,外交斡旋部分重要且明了。但电影再震撼,也不如最后那个2000万的数字来得残酷。伟大

4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210930华星北影节37。我们这种强迫症就烦这种不齐齐整整一个半小时。戈培尔真的像。

47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推荐

样板戏的巅峰

50分钟前
  • HolyC
  • 推荐

战争片还是得看毛子的,老美的简直不值一提

53分钟前
  • 猪可夫
  • 力荐

对英美领导人、对德军领导人、甚至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刻画都相当客观,没有刻意丑化。考虑到影片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创作者的胸襟真是令他们的西方同行汗颜。

58分钟前
  • mlhs
  • 力荐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挺进大别山、大决战

1小时前
  • 咖喱娜
  • 推荐

🚬还是毛子会。

1小时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什么叫大场面

1小时前
  • 灰斯基
  • 力荐

经典~~无需多说了

1小时前
  • 梅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