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叫

剧情片其它2022

主演:桑德拉·德拉兹马尔斯卡,伊莎贝尔·于佩尔,洛伦佐·祖佐洛,马太乌兹·科西基维奇,Tomasz Organek,洛丽塔·夏马,Agata Sasinowska,Anna Rokita,Michal Przybyslawski,Gloria Iradukunda,Piotr Szaja,Aleksander Janiszewski,Delfina Wilkonska,Andrzej Szeremeta,Wojciech Andrzejuk,Waldemar Barwinski

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剧照

驴叫 剧照 NO.1驴叫 剧照 NO.2驴叫 剧照 NO.3驴叫 剧照 NO.4驴叫 剧照 NO.5驴叫 剧照 NO.6驴叫 剧照 NO.13驴叫 剧照 NO.14驴叫 剧照 NO.15驴叫 剧照 NO.16驴叫 剧照 NO.17驴叫 剧照 NO.18驴叫 剧照 NO.19驴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世界是神秘的,尤其是在动物的眼中。在路上,一头有着忧郁双眼的灰驴EO,遇到了好人和坏人,经历了喜怒哀乐,命运之轮让风水轮流转,把运气变成了灾难,把绝望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幸福。但在任何时候,它都不会失去自己的纯真

 长篇影评

 1 ) 《EO》:一次伪善的人类中心主义凝视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灰色流水線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映入观众的眼帘,譬如《奶牛》《贡达》等,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动物电影

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电影,不仅拿下第75届戛纳电影节(2022)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三十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驴叫》

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其实验性的尝试背后却有着难以掩饰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欲盖弥彰的丑陋,依旧没有逃离道德的窠臼,根本上的虚伪性也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接下来将分为几个部分来一一讨论。

1.关于影片的取名方式

乍一看“EO”,无论是驴的名字,还是驴叫的拟声词,都是一个一定程度上隐匿了作者目的、无机客观、不包含情绪价值倾向的词语。从这一点的简洁性上看,斯科利莫夫斯基的确继承了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命名之道——《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扒手》(Pickpocket, 1959)《驴子巴萨特》或《武士兰士诺》(Lancelot du Lac, 1974),极简,却不空洞,也安全。

这部电影的两个单音节字母命名,不难让人联想起杨德昌的《一一》(英文名“YI yi”)。而关于“一一”的命名,导演也在一次访谈中曾娓娓道来:“这部电影讲的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笔者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所以电影命名为《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这意味着电影透过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描绘了生命的种种。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一一,就是开始,我们翻开字典的第一页,就是一嘛;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一个开始的位置上。”

杨德昌《一一》

或许是和杨德昌的某种耦合,不得不说这样高度凝练的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暗含了导演试图将驴子的一生符号化的倾向。自此,“eo”不仅仅停留在一声拟声词,或一声驴子的真实喊叫,而是上升到了更加宏大的、更为本质的生命命题之上。一方面,导演居高临下地在定义“eo”,另一方面,导演在将“eo”同类化。当我们给动物取名时,往往是在认可它比一般的动物更高等,是“人类选中的幸运儿”,它将与人类(当事人或者我们)产生更紧密的关系。它不是人类,但他仍然是一个对世界有感觉的生命,它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位置。正如斯科利莫夫斯基反复暗示的那样,他也有欲望——伊欧渴望卡桑德拉、绿色的牧场、柔软的爱抚和自由。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尚在动摇的立场,而不确定性的定时炸弹在这一刻已经开始计时。

2.关于视点与视域

在我开始谈论影片的视听语言之前,必须先捋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视点也称视角,指的是从谁的角度来展示这个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重要技巧,其电影镜头语言的核心在于建立电影叙事的幻觉,通过视点的运用可以将观众的欲望缝合到电影中,使观众得以沉浸。而视域比较好理解,如果你偶然间刷短视频时,看见过那种把微型摄像机绑在宠物身上的直播的话。

好莱坞的“缝合理论”,是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的,在人与人之间应用的模拟手段,说白了就是造梦,旨在让观众沉浸进去化身角色。可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一个不可控的动物。

导演在一次访谈里提到,给驴导戏和给演员导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懂任何语言,你必须一直对它非常温柔,抚摸它,在它耳边说悄悄话。驴或者动物演员的行为相当令人惊讶,因为预计会有问题的场景,如在一个非常响亮的瀑布附近拍摄,会很顺利,但地板上的电缆可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有时,重新考虑一个场景的挡板比说服驴子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更容易。

在《四百击》结尾的那张动人的停格影像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海边的安托万,我们不只得到了一张黑白的,充满了自由气息的微笑,而且因为我们已经跟随他经历了一整部电影的跌宕起伏,逃学抽烟,说谎离家。因此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分享了他对世界的追求和痛苦,分享了他的心情本身。但“动物电影”的逻辑和这截然相反,即便你真的在某些时刻在共情,看见了自己影子的投射,那也不是你真正成为了一头驴的感受和视角,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库里肖夫效应或者有关于爱因汉姆的“部分幻觉”理论。我们真正共情的还是拟人化的驴子,而非驴子本身。

而人如何去从动物身上共享动物的心情,是一个无解的,模糊的议题,甚至关乎到人是否有能力去共情自然界的探讨。因此,保守的来看,或者说基于大多数人的感知来看,我们全片看到的pov镜头只是一种视域的模仿,猜测,而非视点的共享。

3.关于观众和凝视

随着《猫和老鼠》的热播、迪士尼乐园的兴起、马戏团表演的流动、“迪士尼在逃公主”这类流行语的广泛应用,还有宠物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动物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塑造。人们不再单一地把其他生物看成需要控制的威胁,或者是今晚的晚餐,而是诞生了更多样多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动物可以是营销涨粉的对象,可以是表达的工具,也可以是缓解精神焦虑的玩伴。

这一切都给动物电影的诞生创作了新的语境。而颇为悖论的是,在我们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背后,掩藏不了的是身为群体的“恶”。“人类至上”依旧占据绝对的主流——这个说法至少包含了以下的信息:人类是地球上乃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2012年的纪录片《所谓高等的人类》中说生物会自然而然地珍视他们自己的特征,这导致人类误以为自己高其他物种一等。

人类“凝视”是天生的原罪,就像《金发梦露》里玛丽莲梦露被风吹翻成褶皱的裙子,周围,是无数物化的眼睛和摄像机,是消费,是手段,是商业运作。名曰以男凝批判男凝,实则赤裸裸二次剥削。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群体凝视,而它的悲剧性居然是由我们来定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思维方式,又赋予了人们更伪善和尖锐的傲慢。

4.关于电影本身

先说视点。影片把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全部交还给“eo”,看似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悄然破碎,实则不然。因为这种公路片的拍法,压根不是全力表现主角的本身,而是借助主角的视角引出路途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有具有戏剧性的典型事件。具体来说,在片中人物体现为马戏团团体、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难民流民等,而事件由于碎片化的观看被解构: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机械化与人工的冲突……这些都是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孤独的乡村道路到城市街道,从足球场到意大利乡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导演之所以倾注大量的力气在eo身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公路上的“风景(既指风景本身也指发生的事件)”,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

而这一点在摄影上更加明显,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视听实验,红色的光影闪烁。当导演需要eo的视角时,叫就频繁采取近距微距、低机位超广角和中心清晰四周叠晕的镜头效果来体现;而当影片需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时,又退而求其次地谄媚采取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标准焦距来。当观众需要事件发生时,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又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告诉你这非常具有可看性;而当导演需要你去同情时,毫不犹豫地让你看见伊欧的一只眼睛被极度特写,打破第四堵墙,突出“eo”可怜兮兮的眼神和纯粹的黑色瞳孔。

这是一种极其讨巧的做法,因为驴是不可能说台词的,让我们有了无数阐述的可能。而影像风格的“超现实主义感”又给它本身增添了一丝神性。但毫无疑问的是,全片的表达核心在于是否高雅地流露出了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5.小结

尽管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历时2年辗转波兰和意大利拍摄本片,实属不易。在片尾,导演特地强调,本片中没有动物受伤,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电影拍摄期间,一些剧组成员暂停吃肉”。

但我依旧难以信服、难以理解他渴望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姿态和采访时表露的对动物的善良。人本身就是地球的“癌细胞”,一种恶心的动物,而不合时宜的伪善显得我们更加傲慢。一些人暂停吃肉,是出于占据道德高地,还是为资本造势呢?另一方面,有几个人是素食主义者,又有几个人终生不把动物当成食物,并且对所有动物一视同仁?当导演组把动物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时,善意早就廉价了。再来翻煮时,只是一地鸡毛。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很多生物(或人)眼里的悲剧,在另一个群落(特别是人类)的眼里,其实是有着光环的。而某种群落切实的悲剧,其实又是所谓进步的必然一部分。

归根到底,我所看不惯的只是又当又立的人类嘴脸,人类世界的善意如此无力,意义还在萌芽,罪恶早已狼藉遍地。倘若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出发,不论得奖与否,用这种独特的视角完成拍摄并把这个观点传达了出来,却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相处之道的论据,说不定我们可以找到新的自洽方式。

 2 ) 一场缓慢坠入深渊的悲剧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其中《贡达》《奶牛》可谓大胆破格的尝试,一举颠覆了常规的动物纪录片范式。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影片,不仅拿下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实力惊人。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 30 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这部经典电影当年让他在电影院感动落泪。而他这部致敬之作沿用了原作的公路片形式,表现一头驴在不同主人的手中流转,却不止于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展现于观众眼前。影片借助驴的视角引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等),揭露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令其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格局,这也是影片高于《贡达》和《奶牛》之处。

以上两部动物纪录片的过度拟人化处理,实则暗藏着人类自作聪明强加于动物身上的意识,但事实上动物的真实意识人类并不通晓,正如动物也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而这部《驴叫》另一个高明之处便将这层意义表达出来。全片并非由动物的主观视角贯穿始终,而是将之与人类视点彼此交错呈现。在呈现动物视点之时,更动用不少特殊的美学手段,比如红色滤镜、无人机拍摄,以及梦境里的镜像角色,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点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驴的行为意识无法为人类所知,尽管很多时候它表现出乖巧驯服的一面,但下一秒它又可能将你踢倒在地而不省人事。 在两种视角交织下的公路类型叙事,编织出一幅时而饱含温情、时而荒诞可笑的人生百态图。这也许轻易让观众得出结论:在淳朴善良的驴的面前,人类总是愚蠢傲慢的物种。不过,这依然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无端猜测,而在导演看来,不论驴也好,人类也罢,似乎都无法扭转自身的命运,一步一步缓慢走向悲剧的深渊。导演这种执拗的悲观主义倒是抓住了这两种生物的相似性,并流露出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3 ) 是时候要换个角度审视世界了

影片偏意识流

以至于从头到尾看的都是懵懵的

绚丽的色彩

交替变换

红色、蓝色、绿色、白色、黑色

都是饱和度极其高的颜色

影片大部分视角都是EO的角度

这是一只赋予了不同情感的驴

它试图奔跑

但总是会有圈住他的绳索

万物皆平等

驴和马

却是天壤之别的待遇

先入为主就是最大的问题

保持动物的天然性

才是需要努力去达成的

 4 ) 随笔记录

也是个自恋小资导演,不肯真正往下坠入深渊(只想当特立独行的布尔乔亚,缺爱,想泡妞和口吻,不想好好在地里劳动,当然也没有这个体魄,所以最终在无法调和自身与布尔乔亚社会矛盾的时候,选择与还未形成新阶级意识的奶牛同归于尽,把内在与外在直接二分的货色也是醉了,脑子里还在幻想有一个完满的自然社会,新能源的确有问题,侵犯了许多人的利益,但也不是导演重新回到原始社会的理由),不过坦白讲,导演作为一个文化布尔乔亚,窥探到了布尔乔亚符号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整个动物群如果看成一个新的本体论的话,动物与人类布尔乔亚的互动过程则十分有趣,首先是马戏团的戏,驴子还是处于被奴役的状况(私人财产),无法给自己装扮布尔乔亚爱欲符号,因此会十分羡慕马戏团漂亮的小布尔乔亚女性,但是小布尔乔亚女性本身又被男权的小布尔乔亚男性所瞧不起,接下来导演把动保组织元素放进电影的前半部分,左派小布尔乔亚把右派小布尔乔亚的驴子给没收国有布尔乔亚化,原因是所谓的虐待,驴子表面看上去是被解放了,但实际上只是成为了意大利贵族和布尔乔亚营造的景观文化的一部分,驴子作为一个个体,始终在黎民和小布尔乔亚的身份之间徘徊不定,它无法真正融入到那些无脑舔贵族和布尔乔亚的小布尔乔亚阵营当中(红马和白马的种族主义斗争,二者都有专人料理,有一场戏是驴子幻想自己解脱后像马一样自由奔跑,没过多久,导演就又安排了一场驴子看白马如何讨女伯爵欢心的戏,女伯爵通过他人扔胡萝卜来斗白马,而当驴子受不了斗争,被卖到农村的时候,农民布尔乔亚也给驴子喂胡萝卜,但是这时候驴子又不想当劳动者,十分傲气,典型一个精资黎民的形象,可是它又无法用文化和娱乐符号来和其他布尔乔亚交流,当农民布尔乔亚的子女看书的时候,驴子只能通过吃草和驴叫来填补内心的精神空白,不过当女员工再次和驴子见面的时候,胡萝卜蛋糕和性欲成为驴子再次出逃的理由),从整个公路冒险来看,驴子看到了真正想要反抗但还不成体系的动物黎民革命(被警察猎杀),以及卷入波兰民粹布尔乔亚和安人布尔乔亚的斗争(被夹在两边,所以有一场驴子被绳子左右拉扯的想象戏,当民粹布尔乔亚占上风的时候,安人布尔乔亚会殴打无辜黎民来撒气),驴子被打得只剩半条命,而白左布尔乔亚却说要安乐死驴子,因为看不得它的痛苦(治疗环境却很差,形成反差,又被囚禁起来),过程中,驴子看到了其他被软禁的动物,因此萌生了反抗的念头,但又被抓了,所以之后被人类卖到了屠宰场(里面全是甘愿成为小布尔乔亚后被割韭菜的红马和白马),不过卡车司机本人也是一个憨厚的小布尔乔亚(被人欺骗,说是全是马,但有一个驴,反正都能做成萨拉米香肠,只不过驴肉的一般在街头卖,喜欢用重金属音乐等布尔乔亚元素来掩盖自身的阶级属性),在路上帮助了黑人难民(开布尔乔亚黄段子),可惜之后又死于糟糕的社会治安(被黑人男友反杀),驴子在路上碰到的最后一个角色是秉持嬉皮精神的天主教徒,他会使用亲民手段,说自己吃了很多驴肉的萨拉米香肠,并且会到很多破烂的城镇旅行,结果却是他忍受不了孤独和金钱匮乏(赌博)的双重折磨,再次投靠了伯爵继母(贵族本身瞧不起天主教徒布尔乔亚),驴子也因此获得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不过这只是布尔乔亚和贵族的一种施舍,结尾驴子再次选择离开,这时候的驴子已经相当疲惫,只会逃避的驴子无法正视自己黎民的身份,他没有成为强者虚无主义的代言人,相反选择为弱者虚无主义呐喊(阶级意识淡去)。黎民能从本片看到了导演的挣扎,但是没看出导演为向死而生付出了什么,没经过绝望和希望辩证法的导演只会白嫖某个立场,然后让黎民闭嘴,共和本身就没有黎民的地,某些布尔乔亚导演就是不敢直面这一现实,多视角既是本片的优点,又是本片的缺点。

 5 ) Lv lives matter.

小驴的命也是命,Lv lives matter.

为了防止以后忘掉这个片子……做个记录,

eo属于马戏团,有一个美丽的女主人,但禁止动物表演后,小驴被某和机构收走,在那里继续做驴打工。

小驴负责搬运马匹要吃的草料,但小驴并不太想干活,可见即使是驴,也是不想工作的。

小驴闯祸后被送到了农场,美丽的女主人最后来看了它一次。当夜小驴出逃,穿过偷猎的树林,有蝙蝠的隧道,到了一座还没苏醒的城镇,紧接着被消防队带走。

但小驴比较幸运,路过的醉鬼把它解救出来,小驴继续奔跑,搅乱了一场球赛,被当做了吉祥物也被当做了报复对象,小驴挨了一顿闷棍后被送去动物医院治疗,治好了却也难逃打工命。这次的工作是驮着被电击安乐死的小动物们,小驴不想打工,踢了工人人员(不知道踢死没有),最后被当做食用肉卖给了火腿厂。

路上小驴搭载的车的司机因骚扰黑人女孩,被报复,一刀下去一击毙命,警察来了,小驴又自由了。

小驴被一个看起来流浪了很久的人带走,这人和他的继母有一腿,一些小妈文学,小驴再一次看到了半开的门。小驴没怎么犹豫,再次出逃。

最后,小驴在一处肮脏的围栏里,等待它的是熟悉的电击声。最后的最后,为勇敢小驴提一杯。

 6 ) 我看《驴叫》

看完好多天之后,得知这部波兰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提名。很欣慰。这是部人物对白很少的片子,因为主角是一头驴。也许可以称之为“驴的公路电影”。小驴在逃亡过程中,遇到各种诉求的人和动物。带点奇幻的光影,让人难忘。

说来有趣,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遇到过外号叫“驴”的人。到了大学,就没了,大家都忙着谈恋爱,“驴”这种不雅的外号,没人感兴趣了。

我的家乡,以吃驴肉著称。这是一种听上去有点奇怪的肉食。不知犹太人或者阿拉伯人会不会有忌讳。当地对驴肉的消费惊人。据说,单单一个区,每天就吃掉一百头驴。这个数字相对准确。据说来自工商部门的统计。

在文学传统里,饱含善意的人通常骑驴,而不是骑马。比如,耶su进入耶路撒冷时,骑的就是驴。圣人被订在十字架上,不知那头驴去哪儿了,也很少见圣画里提到它,仿佛它可有可无。

阿凡提也骑驴。他是位智者。最早出现在我记忆中的定格动画电影里。

张国老倒骑毛驴。在北岳恒山,我曾见过这位神仙的雕塑,很大。去恒山之前,我还不知道那里是他的道场。北岳庙里香火不旺。站在山顶的时候,可以看到山脉连绵,没有任何溪水或者瀑布。古人翻越过去,寻找新的希望。

 7 )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屠宰场

《EO》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屠宰场

驴能懂什么?收获自由前,它仅是只供人取乐的玩物;逃离束缚后,它不过是无家可归的野驴。它不会像人一样说话,眼睛却格外的大,将人类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尽收眼底,在这猩红色的森林里,它不是唯一沉默的灵魂。踏遍惊险刺激游历人间的每一步脚印、被冠以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每一声哀鸣,我们都是这头什么都不懂的驴,见证了身边的死亡和剥削,或从捶打后的昏迷中苏醒,继续在迷茫中踱步,在惶恐中前行,时而被风推着走,不知道哪天再会有流血事件降临。兜了一圈,最后死在了屠宰场,还活着的其他人也都在赶来。

但终究得偿所愿,一切都归于平静,EO~EO~

 短评

只要导演的专业能力足够强,就算是驴这样的活道具演员,到了导演手里,演技也可以被调教出戛纳影帝范儿。驴不会演戏,是驴的问题,也是导演的问题,谁都别想甩锅。果然是那种张扬导演的个性和创作力的电影,你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个85岁的老导演之手,充满新鲜感和影像美感。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既然金钟可以把「影帝」给女性演员陈亚兰,为何戛纳就不能把「影帝」给演EO的演员?这样才足够「先锋」不是吗??(次日新闻标题:戛纳影帝出炉,宋康昊惜败一头驴。)

10分钟前
  • 周宇勋
  • 还行

驴驴の旅行vlog —— 姓名:EO;爱吃的食物:胡萝北;讨厌的颜色:红色;偶尔遇到的动物朋友:脾气火爆的小马、被关起来的热带鱼、烦人的机械狗、善良牛牛;喜欢做的事:散步、看风景、拥抱、过生日;喜欢的人:Magda;害怕和讨厌的事:黑、孤独、人类的一切

12分钟前
  • 一桶猫
  • 还行

这是咱们电影的赞助单位,毛驴专卖公司的甲经理的发言:导演导演,俺是外行,不兴笑话俺,俺就觉着现在这电影啊,动不动什么红霓虹,什么无人机,忒实验了。能不能不要致敬《驴子巴萨特》,就老实拍驴被人控制的被动?于佩尔客串也没啥卵用……于佩尔啊,应该手持话筒,走向观众,走着走着呢,觉得线不够长了,就倒啊倒啊,倒着倒着就倒出一头驴来。(祝贺驴子EO最后真和牛群在一起了)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一头具有当代艺术思维的小毛驴的人间历险,目之所及,光怪陆离,喧嚣骚动,世相狰狞,精疲力竭。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如果驴知道,俗世多辛劳。行行重行行,昼夜把命逃。流离又漂泊,何处诉烦恼。不如变朵云,取名叫EO。

1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Cannes75# 感谢导演带我们沉浸式做驴!虽然电影没怎么看懂,但嗑药的驴,夜跑的驴,看日出的驴,社恐被醉鬼强行搂过来拍合照的驴都快快乐乐地体会了一遍。不给驴颁一个表演奖我不依!

21分钟前
  • Merlot
  • 还行

驴子巴特萨是个伟大的理念,但只属于布列松(可是驴驴真的可爱不许伤害驴驴

23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导演亟需搞清楚的点在于,对观众而言,影像中的动物究竟是被拟人化(感知)的,还是纯粹异质(不可知)的?如果是前者,斯克利莫夫斯基需要借鉴的是胡里奥·密谭与菲利普·格罗因;如果是后者,那指向的则是布列松与吕西安·卡因斯坦-泰勒。可惜在《驴叫》中,斯克利莫夫斯基对动物的定义是模糊的,动物究竟是作为某种先验存在?还是作为一种坚实的不可知之物?或者说,斯克利莫夫斯基意图调和这两种面相,当他既想让驴作为串联起叙事线行进的线索,并象征着某种超验目光;又想将动物作为一种坚实的不可感知之物进行一场影像实验时,其结果注定是割裂的。而文本中的政治隐喻(犹太、贵族、左翼分子与极右翼)简直就是波兰电影不可缺少的特色,这在某种层面上使得影像更加沉滞。

27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较差

任何行业的老家伙都应该干的事情:给本行业摸高。不管这样的试验成功与否,都是可敬的。导演的导演,电影的电影。另,请给六头驴颁发最佳男演员~

32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是不是也该把小驴牵来参加入场(?

34分钟前
  • Sid
  • 还行

4.5 可以当作是一个公路片,驴老师作为NPC,它的POV视点和欧洲社会政治图景拼贴在一起,导演似乎在叙事和反叙事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诡谲的影像,视听层面被爽到了,驴老师值得拿一个奖,太灵了。

36分钟前
  • 房NN
  • 推荐

视听特别,叙事断裂,最佳导演应该比较稳了。看似一部动保大驴主公路电影,其实犹太人、极右翼分子、难民和衰落旧贵族都在驴眼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光棍棒刀子人心,死亡遍布欧洲如影随形,又有何人不是被驱赶殴打的牲畜。

4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导演定是共情能力极高的人,时常思考驴在想什么,马在想什么,机械狗在想什么。而且他很聪明地选择拍驴这个人畜无害的动物来输出动保主题,因为毕竟吃过驴的人不是很多,不至于让太多吃牛吃鸡吃猪的人被冒犯到。

46分钟前
  • 猪脚脚
  • 力荐

B+. 像是嗑嗨版的《驴子巴特萨》,只不过布列松是将一切剥离,收束于极简且抽象的“受难”概念;本片则是将一切叠加,形成彻底去中心化的欧洲社会图景拼贴。驴也不再只是“模特”,而是贡献了值得戛纳最佳演员奖的“演技”,甚至拥有了自己的pov镜头和梦境段落。导演或用荒诞的情节,或用奇异的形式,在短短90分钟完成近乎过载的信息轰炸:动物保护、劳工政治、消费主义,乃至传统的衰落,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影子。这固然难以全部理解,甚至时而略感混乱,但或许相比布列松当年,这个世界本身已经变的更疯狂了。2022.5.19 Debussy

49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本届给奖比较靠谱的一个。老杰兹拍出了一头驴的心象,配乐和sound design也都在服务这一目的,体现了导演的绝对控制权。在fiction的虚构类创作里,动物是最难被调度的,而这与纪录片中把动物作为主体的拍摄方式是两回事。从创作层面的取舍上看 导演是聪明的,他提供的是一种相对主观性而不是驴子的绝对主观性,因为如果选择后者并付诸实践那注定会将影片拖入一个危险的境地。@Cannes2022

53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推荐

拼拼凑凑的影像,拼拼凑凑的议题,很廉价,很无聊。

58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真正的在把驴当成角色在拍,有很多驴的主观,也用了很多独特的镜头去拍驴,让观众更容易就和这头动物产生共情,被困在车里望向草地上奔跑的马时的羞愧、处在欢呼人群之中的不知所措等;甚至还拍了驴的意识,困境时会对女主人产生回忆、思念。于佩尔段落,其实和被杀的司机、群殴的球迷等等段落一样,不过都是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只是电影在驴的行动线上做了大量的省略,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搞蒙,驴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第一场戏的视听很棒,更棒的是驴逃走至森林一段,影像观感极佳氛围营造到位,不觉间已与驴的恐惧与迷茫感同身受。当动物与人产生情感后,动物协会再以保护的名义把动物带走,是真的在为动物考虑还是是一种缺乏人道关怀的形式主义?是为了剪彩时一乐?正如片中不断出现的红色一样,痛苦且残酷。

1小时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84/100 近年那些所谓的拟人化的以动物为中心的电影,它们僵硬地要求观众将动物类比人类的经验,而斯科利莫夫斯基这部电影并没有这样的姿态,它不期望观众最终能实现对动物的认同,但希望观众与驴子一同沉浸在一个既反映一系列当下现实问题又明显带有异世界特征的环境中,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整个环境像是带有宗教和现代性色彩的炼狱(受难,尤其是在横跨欧洲的路途上受难,似乎也嵌在波兰人的国民性里),显然对人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人类似乎只是对地球土地无能、无常的殖民者)。以相对断裂的叙事来反抗传统,视听上比较自由且强调超现实感,并探索声音与感官触觉。也许比任何一部近年的施拉德电影都更加与布列松精神相通,强宗教性、同样超验而仍很不相同。

1小时前
  • Pincent
  • 推荐

勇敢驴驴 不怕困难

1小时前
  • 无事小神仙
  • 推荐

2022戛纳评审团奖。片名是片中驴的名字(所以翻成驴叫不太对……)。可能还是进美术馆比较好?很像是戈达尔拍出来调戏电影节的东西……反人类中心主义(并反拟人化)因此也顺手反了流畅叙事和连贯意义,但又不是全做“驴视点/驴心理”,导演主观意志很强,从红色频闪段落、癫狂的无人机段落还是毫无道理的于佩尔段落来看,驴不过也就是一个还愿/致敬式的喻体,但是!要讨论的问题也,并不算特别深刻或者高级啊……可能大银幕视听体验会好一些?音乐感觉有点多且有点抢戏。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