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恋

剧情片美国1992

主演:克莱格·谢佛  布拉德·皮特  汤姆·斯凯里特  布兰达·布莱斯  艾米丽·劳伊德  伊迪·麦克勒格  斯蒂芬·谢伦  妮科尔·伯德特  苏珊·特雷勒  迈克尔·库立兹  罗布·考克斯  弗雷德·奥克兰  麦金太尔·狄克逊  威廉·胡特金斯  杰斯·施维德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罗伯特·雷德福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剧照

大河恋 剧照 NO.1大河恋 剧照 NO.2大河恋 剧照 NO.3大河恋 剧照 NO.4大河恋 剧照 NO.5大河恋 剧照 NO.6大河恋 剧照 NO.13大河恋 剧照 NO.14大河恋 剧照 NO.15大河恋 剧照 NO.16大河恋 剧照 NO.17大河恋 剧照 NO.18大河恋 剧照 NO.19大河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2

详细剧情

  两兄弟经常跟父亲一起钓鱼。潺潺河水,静静午后,成了父子间最难忘的时刻。父亲是一个老牧师,常常在镇上布道,大儿子诺曼(克莱格•谢佛 Craig Sheffer 饰)正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他擅长讲课,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传道授业。小儿子保罗(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却有着迥异的性格——他热爱自由,有一套奇特的钓鱼方法。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他迷上了赌博,并因此欠钱遭打。  诺曼结婚后收到一封芝加哥大学的聘用书,他离家前往芝加哥之前,和父亲、弟弟一同在大河边再次享受钓鱼时光。他劝保罗跟他一起离开这里,然而保罗痴迷钓鱼,不愿离去。怎料,这竟是最后的相聚。

 长篇影评

 1 ) 阳春白雪

整体来说是个不错的文艺片,但是文艺性太浓了,在故事上就略显不足。从影片开始的几个镜头就能看出导演是想走抒情风,湍急的河水、雾绕山林、一双苍老的手在系着渔线,观众随着旁白叙述被带入主人公和保罗童年的回忆。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米苏拉和大河,父亲教他们钓鱼,在河流与渔线投掷的律动中,生命,宗教和艺术合并为一。

代表了“很多年之后”的表现手法是一堆泛黄的照片ppt,既巧妙又偷懒。镜头再转时诺曼和保罗已经是少年,冲浪打架展现出了少年意气和两兄弟不同的性格,然后又是时光流逝,诺曼考上达特茅斯,给了几个mv似的笼统镜头然后又跳到六年后——说实话我有点受不了这种风格,时间太跳跃了,剪辑也比较碎,让我这种文艺细胞低下的人抓不住重点。导演大概想表现的是一种情怀,把电影画面换成抒情散文一点也不会违和。

六年后诺曼从大学回来,他与弟弟的人生已经截然不同,诺曼成熟稳重爱学习,有望接父亲的班,保罗已经是个出色的钓手,性子自由不羁,喜欢美酒女人和赌博,对生活有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漫不经心,欠了一屁股债也不在乎。这个角色我倒非常喜欢,皮特年轻时真是又帅又有灵气,完全演出了保罗的飞扬洒脱,少年感十足,眼睛里面有光,最后一幕拿着大鱼冲相机傻笑的时候丝毫没有表演痕迹(但他说话吞字,我看的英文版不知是不是原音)。相比之下诺曼就逊色很多,他的角色定义除了当主人公外是啥我就没搞懂,感觉对事情永远不咸不淡的,要说长兄如父有责任心,为什么不从一开始知道弟弟好赌欠债时就劝他回头?片里诺曼每提起这个话题都是欲言又止,保罗拒绝了也就顺着他不说了,正常人都知道赌博是无底洞,当哥哥的难道不该多花点心思阻止吗?再不成至少得告诉家里人一起想办法啊,可他俩的爹妈好像直到保罗死都不知情,保罗性子固执拦不住是一回事,拦都不试着拦就是家人的失职了,不懂诺曼怎么想的。还有他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也忒客气,尤其是从学校回来与父亲谈话那段,像是在面试,很奇怪。

诺曼和杰西的感情线也很莫名,既浪费了片长却又没怎么铺开,反而大半浪费在他那个废物大舅哥身上了,是想通过杰西兄妹提前点明“无论家人怎样我都爱”的主题精神?反正直到诺曼求婚我都不敢确定杰西是不是爱诺曼,她之前还差点为了她哥跟诺曼翻脸,那句“诺曼有趣/没趣”我也没听懂。保罗跟印第安女人的感情我倒能get到,性与荷尔蒙加上异域风情的吸引力,虽然低俗但比诺曼杰西那对磨磨叽叽的好多了。

最后父子三人钓鱼的一幕很感动,保罗的死没正面拍出来虽然有点无趣,但是作为表现手法能理解,要拍出来就俗了。只是这家人的喜怒哀乐都好淡定啊,儿子死了——还是这么惨的死法——不说哭天抢地好歹也掉几滴眼泪意思一下,总好过在那干坐着。结尾平淡中带着唏嘘,诺曼带着妻儿聆听父亲的讲座,不久后父亲过世,一语带过,多年后年近古稀的诺曼重归故里,像以前一样在河边放线钓鱼,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但身边的故人都已经不在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片子说真的没多精彩,胜在意境和情怀,抛开这些就是一普通的摄影不错的半纪录片,主人公的生平算不上有多跌宕起伏,保罗虽然快意随心,却逃不过烟花易冷。人生多歧路,同来不同归,到最后留下的也只有那一条大河,逝水东流不复回。

 2 ) 要生活还是要艺术

人物很简省,情节很简洁。

美国蒙大拿,一条大河在当地流过,一个虔诚的牧师,他的两个儿子在这里出生、长大、成人。

小时候,河里,父亲教两个儿子钓鱼,大儿子按着程序做,小儿子偷偷地发明了另一套方法。

长大后,大儿子考上了东部一所大学,拿了个博士。小儿子在当地的一所学院上学,然后当了记者,另一方面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钓鱼高手。

再后来,大儿子被聘到芝加哥大学教授文学,小儿子滥赌又被人暴打致死。

哥哥对弟弟的评价是弟弟的生活是艺术化的,但现实生活却不能是艺术的。另外,作为文学教授的哥哥也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

刚巧又看到安德烈·莫罗亚在为《追忆似水年华》写的评论中说到普鲁斯特的“这种隐居有助于把生活转化为艺术。”

 3 ) A River Runs Through It:长兄如父。

在我还未看过这部影片的时候,就曾有人将片头的那段独白写在我的留言本上:
——诺曼,你喜欢写故事。也许有一天,你会写我们这个家族的故事,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曾经发生的许多事情。

毫无疑问,这是一则关于写作的箴言。就如我常说的那样:写作源自某种想要把什么看个清楚的愿望。
当许多事情处于当下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是看不清楚的,这就最有力地说明了“历史并非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情”。往往要等到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我们的目光穿过岁月的重重帷幔,方才获得某种冰凉而透彻的了悟。请相信,那其中横梗着的岁月,并非仅仅是帷幔而已,恰恰相反,那是我们得以从当下永不驻停的重负中抽身出来的原因。

当父亲缠绵病榻之际,作为独生子的我,白天忙于各种不得不去面对的世俗事务,夜晚也在病房的折叠床上度过……那样的时间里,物质重负尚来不及凝聚成痛苦。直到父亲离开很久以后,直到生活有了它下一个的主题,我才开始感触到那一针缓慢的疼痛。紧张注视着输液管中的水滴坠落或监视仪上的电波起伏时,我写不下任何的字;而伫立在冰冷的墓碑前——我可以伫立整整一个午后的时间——我却文思泉涌。
泪水也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或许正是这样私人的遭际使得你总是偏好这样父子家族题材的电影,就像你甚至把《教父》也理解为这样的电影一样。好吧,既然提到了《教父》,那么我就用其中的一句名言来回答:It's not personal.
的确,那是我的父亲,那是我所亲历的事情,但并不等于说那就是“私人的遭际”。道理很简单,当我称呼他时,并不是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父亲”。而“父亲”,可不是“私人的”。
而事情的当下发生和事后的追述,其区别也正在于此。在当时,母亲几乎不同别人打电话或者任何形式的交谈,因为那样的交流总不免要提到父亲的状况,若是那样,母亲就不得不重复那些琐碎的情况:今天又吐了多少次、发烧到了多少度、吃了什么药、采取了什么措施或者花费了多少钱等等。这样的表述是困难的,就像将割开的伤口重新用刀划一遍,别人出于关心但却无计可施,母亲倒因此情况变得更坏。可见,当下的全部,就是如此。但多时之后,当我回头看那段往事,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父亲的呕吐物,即便想到输液管,那透明水滴的下落,也是审美的。我更深刻地记得我在床榻前握着他尚温热的手,一言不发地体会着他的呼吸和脉动,一坐良久,直到忽然意识到病房窗外的天空,已渐渐泛白——又是一夜过去了。我清楚地记得,在那样的时刻,薄薄的晨曦确然给我一种抚慰,因为新的一天来临了,而父亲仍在我的身边,于是过去一天里的所有劳累都仿佛物有所值……直到某一天,那床榻上徒剩雪白的床单。
米兰昆德拉所说的“诗情记忆”并不简单地就是所谓的“选择性记忆”,它根本不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诗情记忆”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真实的历史,是我们如此这般存在的意义。父亲,在全部人类经验之中,也只有在这种“属人的”经验中,绝不会是呕吐物,而是隔在我们同虚无之间的那座墙,只要他存在,我们就可以安心。

在《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中译名《大河恋》)中,就有这样一位父亲。作为牧师,他宣称“宗教与钓鱼是一回事”,布道是在教堂传播上帝的人间福音,而钓鱼,则是在大河之上聆听上帝的自然律法。他说:钓鱼作为一种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钓鱼作为一种艺术是无法学习的,那需要另一种方式。
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的,绝不是一个古板迂腐的教士,这在片中有绝好的证明:他教长子诺曼英文写作,以简约为美,诺曼写好交上来,他会说“再减一半分量”……直到最终令他满意。看起来和其他严厉而刻板的父亲并无不同。可是,当他觉得满意之后,却说出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现在你可以把它扔掉了。”
显然,这位父亲并没有把他的法则当作是最高的甚至唯一的范本(是范本,因为作为神父他不足以认为自己能替代上帝的权威,但他却完全可以如很多教士一样声称自己的领会是最好的范本,毫无疑问,那所谓“最好的范本”有一个别样的称呼,叫做“教条 ”)。他也是这样教两个孩子钓鱼的:他拿出一个摇晃的钟摆,让两个孩子按照音乐中四拍的节奏去甩动长长的鱼线。(没有看过这部影片或者没有钓鱼经验的人或许不知道其意义何在,我曾有幸跟随后来的“父亲”,我的丈人,学习过钓鱼,他虽然没有影片中的父亲那样诗意,但也确实曾教会我如何将鱼线抛得更远。在我看来,站在乡间河边的我同影片中站在大河边的诺曼,并没有多少的分别,而且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很高兴我又有了一位“父亲”。)影片中的父亲就以这样一种既刻板却也优美的方式,一种寓自由于规则的方式,教会两个孩子钓鱼。

当然,影片中那抛入大河中的鱼线要长得多,甩出去的弧线也更为优美。这是整部影片的华彩——每当鱼线被甩出去,那美到忧伤的音乐便会响起,而镜头随即也会放慢。于是,你看得清鱼线在空中舒展、旋转、直到落水的全部瞬间。重新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每每鱼线被顺利地甩出去,我的唇角总禁不住流露微笑,而眼眶却滢然。

诺曼是长子,长兄如父。他对父亲的教诲固然有孩子一般的叛逆心理,但事实上却几乎没有违抗过。但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幼子保罗,却不尽相同。两个孩子躺在午后逍遥的草地上,脚边是潺潺的水声——父亲曾说过,那是早于岩石形成的声音,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保罗问诺曼:你长大想当什么?诺曼回答说:牧师,钓鱼人。想了想又说:或者拳击手。反问保罗,保罗却回答:拳击手或者钓鱼人。诺曼问:没有牧师么?保罗回答说:没有。于是两个孩子都笑了。从此以后,无论诺曼成为了什么,别人都管他叫牧师,诺曼成为“牧师”不是因为职业,而是因为他是父亲最好的传人,在他身上有着父亲全部优良的血脉。而保罗,牧师父亲曾有一次半开玩笑地说:他把我们家族变成了平原上的苏格兰人。
事实上,在学习钓鱼的时候,保罗就已经表现出这种不同来了。影片始终是以诺曼为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的,在那一幕场景中,他站在大河边的石头上,手握鱼线,左边是他的父亲,标准而优美的四拍法舞动着鱼杆,而右边则是他的弟弟,诺曼诧异地发现,弟弟没有完全按照父亲的教法去做,而是让鱼线在头顶上方回旋,呈“8”字形入水。诺曼惊异于这种姿势的优美,他对自己说:保罗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节奏感。

事实上,在影片中诺曼始终就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上——左边是他的父亲,右边是他的弟弟。长兄如父。
例如他同保罗唯一的一次争吵,就发生于他们共同反叛了父亲的教诲之后。那个夜晚,两个年轻人偷偷溜出房子(两人溜出房子的动作都是如此富于意味:小儿子保罗从二楼窗口一跃而下,而长子诺曼虽然也溜出来了,却是从楼梯上爬下来的),他们同一群年轻的朋友一起,偷了一只木船,打算去大河上飘流。可是到了河边,这群年轻人吓呆了:瀑布奔流而下,实在太危险了。于是,一群人一个个退缩了,只有提出这个倡议的保罗仍旧站在船上毫不放弃。当所有其他人都退缩之后,保罗将目光投向了诺曼,和他一样姓麦克莱的哥哥。保罗说:看来,只有“麦克莱人”了。在那个瞬间里,诺曼不是不曾犹豫的,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但令他犹豫的并不仅仅是大河的危险,而是他深知这必是父亲所不容许的事。但是,当他望向保罗,保罗正一脸热切地望着自己,并且他使用了“麦克莱人”这样一个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称谓,他知道了这个强悍的弟弟是不会退缩的,而虽然漂流大河太过危险为父亲所不容,但在这样的时候抛下弟弟却一样是不可以的。诺曼的犹豫并不如他自己所说,是因为“不如弟弟内在强悍”,而是一个肩负责任的人通常比一个孩子要来得审慎。
诺曼还是选择了同弟弟一起。回家后当然遭到了父亲的惩罚,当诺曼低头说“yes sir”时候,弟弟保罗站出来说:罚我吧,这全都是我的主意。可是诺曼好像并不领情,兄弟俩后来赌气式地打了一架。
原则的争斗只有那么一次。而无论是在争斗中,还是在此后的人生里,他们发现谁都奈何不了谁。此后的许多年里,诺曼就带着那样一种河岸边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弟弟,说不清是试图去欣赏,还是满心的忧虑。

然而我想,所有的观众都明白,他们都是好孩子。这个评价并不仅仅是由观众作出,也是影片中父亲的判断。他虽然如此教两个孩子钓鱼,但当两个孩子用不同的节奏钓来的鱼放在一起时,父亲笑着评价道:“都很好。”然后,他再从篓子里拿出自己钓上来的一条鳟鱼,缓缓地说:但是今天上帝还是比较偏爱我一点。两个孩子于是一脸的崇敬。

很快,两个孩子都长大了,各自有了各自的人生。
诺曼,经过长久离家学习,他最终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任教职位,所教授的,正是父亲辅导他的文学。而保罗没有却没有离开家,只是在附近报社工作。虽然是不同的选择,但渴望父亲认同的愿望却没有丝毫的区分。
在饭桌上,父亲总是笑呵呵地问保罗:今天有什么新闻?保罗会说起他引以为荣的采访经历。此时,沉默的诺曼投来微笑的注视。很难说这究竟是兄弟的目光还是父亲的目光,抑或者两者交织在一起。
真的,年轻时代我是如此地欣赏保罗,我喜欢布拉德皮特一回头时脸上流露出的孩子一般纯真而灿烂的笑容。我欣赏他在众人的敌视之中握着异族女子的手,跳一场火辣的热舞。我欣赏他在巨大岩石上跳跃的动作,欣赏他手起杯空的不羁风范,欣赏他坐言起行、独力担当一切的孤高个性……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开始理解保罗背后诺曼投来的目光,说不清是欣赏,还是忧虑,也说不清是信任,还是迷惑。或许,他的父亲在保罗死后的布道上,说出了他心底一直以来的迷惑。当时,他年迈的父亲用一如以往的语调缓缓地说:

在我们生命中,有那样一些人,无论我们离他们多么亲近,无论我们多关切他们,我们仍旧无能为力。可是后来,我开始明白,无论我们对他们有多么地不了解,我们至少还是可以爱他们的。

诺曼听到父亲的这段话,脸上神情既欣且悲。
保罗死了,将他的死归咎于他的个性是无聊的。It's not personal. It's what we called destiny.

我再度回想起父子三人最后一次去大河上钓鱼。这次诺曼的左边已没有了父亲,他年迈的父亲已经只能留在属于他的“高处”,他的身边只留下他的弟弟。
那天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年轻的保罗。早晨的餐桌上,父亲一如既往地问保罗有什么新闻,刚从赌场赶回的保罗竟然一时语塞,而这时诺曼接口道:“我有一个。”然后他告诉了父母他被芝加哥大学录用的消息。父母喜难自禁。在随后的钓鱼过程中,诺曼连连得手,而保罗却反常地一无所获。诺曼高兴之余,告诉弟弟说他钟爱的女子将会接受他的求婚。望着一脸幸福的哥哥,保罗揶揄道:很丰富的一天哪。
他诚然不是不高兴的,但在那样一种神情复杂的目光中,观众开始意识到一种阴霾。敏感的诺曼于是道:跟我们一起去芝加哥吧!保罗回头露出熟悉的笑容,一如所料地拒绝了。

影片的调子在此时一直都压抑着,诺曼的喜讯和钓鱼的成果都不曾改变这格调,似乎所有的观众也都在期待着什么。
最后诺曼来到高处,和父亲一同远远地注视着保罗。保罗摘下帽子,固定着鱼饵,然后提起鱼竿往河中央走去。整个屏幕上大河风光如画,而河上的背影孤单而骄傲。

一个人的保罗渐渐平静下来了。他专注地望向水面,手臂缓缓扬起,然后,手腕轻抖——在这个异常柔和的姿势下,长长的鱼线随之翻飞而动,在空间划出一道近乎完美的曲线,落向远处。音乐悠扬而起,一个极度舒缓的慢镜头。
我们都知道,这便是所谓“最后的牧歌”了。

我是独生子,我没有兄弟。在父亲走后,我作了一个决定。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会有机会,体味到我在薄曦初现的早晨那份孤单而惶然的心境。我希望他们在屋檐下缓缓成长,长幼有序,希望他们不必拥有那种一夜之间的彻悟,希望他们的年轮疏阔却致密,希望他们有平凡而富足的心情,不必成为任何一部电影的主角。

我希望他们从他们的外公那里,而不是从《A River Runs Through It》这样一部电影中,学会抛出鱼线的姿势。
尽管,那姿势可能算不得完美。

 4 ) 大河恋--恋亲情

小的时候我也会经常同爸爸去钓鱼,我会看他如何的上鱼饵,看他如何的确定鱼已经上钩,我也会听他给我说“鱼在早上和傍晚才爱咬钩的话”。后来长大些了,我便自己去钓鱼,我可以静静的坐在河边一个下午,哪怕我一条鱼也没钓到,我喜欢坐在河边看太阳从东边出来,从西边落下。上了高中,大学,我就几乎没有在碰过鱼竿了,而现在,一年回家一次,和他们在一起也就呆上一个月,等我工作了见面的时间更少了。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那么一次,向著所爱的人问同一句话:主啊!我们愿意帮忙。但是,帮什么忙呢?的确,我们无法帮助亲人。我们不知要献出自己的那一部分;然而,往往我们奉献出的部分,并不是对方所需的。因此,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中,我们该知道谁会逃避我们;但是,我们仍会爱他们,完完全全地爱他们,却不需要完全地了解他们。” 这电影里父亲的最后一段话,作为孩子的我们或许很少能过真正了解我们的父母,而养育我们的父母也未必都能了解我们,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完完全全的爱他们。

我痛恨那些在父母走后才能体验亲情的人们,这种虚伪的感情在父母的坟前就是虚假的,我们何不在他们还能感受幸福,享受儿女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多陪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而我这个离家很多年的孩子,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真的有些惭愧,什么时候我才能让他们过上舒散的日子。

以上的话似乎和这个电影没什么关系,却也有些关系,毕竟是我在看完电影后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写下来的。大河恋,恋大河,这条大河流过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我们曾经的美好,一直向前。

 5 ) 滚滚浓情

一直以为,在急流中钓到鳟鱼,是每个钓鱼者最值得骄傲的时刻之一,虽然我只做过在湖面上的舟钓,但也足够让我去幻想在河岸边,水流击打着自己,钓丝掠过水面,然后一瞬间,鳟鱼上钩的情景。想是想了很多遍了,但一直不知道应该把地点放在哪里,终于,劳勃.瑞福(Robert Redford) 的电影<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 又译作<大河奔流>),让我找到了寄托的地方。
  
  蒙太拿,是诺曼麦克林(Norman Maclean)成长的地方,<大河恋>正是改编自他的同名自传小说。家乡的大布莱克本河,是诺曼(由葛瑞克.薛佛 Craig Sheffer扮演)和弟弟保罗(Paul,由布莱德.彼特Brad Pitt扮演)自小游玩的地方,是他们父亲,一位严格而又慈爱的牧师,教导他们信仰和钓鱼的地方。诺曼和保罗,在大自然中成长,在蝇钓(一种在钓钩上系羽毛和彩线,伪装成蝇虫,以诱鱼上钓的钓鱼法)中学习与自然相处之道。
  
  习惯“做得对”的诺曼从小就以父亲为榜样,在父亲严格的指导之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入Dartmouth College深造.而他的弟弟,喜欢“做得美”的保罗却生性豪放不羁,这在他年少时说服诺曼同他一起用木船冲击激流时候就可见一斑。保罗热爱自己的家乡,深深地恋着这条大布莱克本河,成年后在蒙太拿当了一名新闻记者。当诺曼结束六年的求学从东岸回家后,兄弟俩立刻跑去钓鱼。诺曼发现,在自己离家的岁月里,弟弟已经成为一名蝇钓的艺术家。
  
  但“生活不是艺术品”。保罗是一名生活中的艺术家,但当自我成就的驱力在失去人生方向的时候,便容易成为自我毁灭的动力。当诺曼与家乡的一位女孩积丝堕入爱河的时候,他也不安地发现,自己的弟弟已经深陷酗酒和赌博的泥潭。但全家人都不愿去提及这件事,因为他们深信以保罗的性格,他不理睬他们的规劝和帮助。保罗最终都无法打败迷惑自己的心魔,而他的父母兄弟,只能站在一旁,眼睁睁的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毁灭却又无能为力。他们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选择了沉默,因为沉默一旦被打破,他们一直以来小心翼翼的维持的平衡就会被破坏,他们之间的爱与希望,他们之间的被保护得好好的关系,也将会被打破。保罗的放荡不羁,最终让他,让麦克林一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原来他们一直忽略了保罗其实也是需要人去理解,去帮助。“可能他会喜欢肯帮助他的人。”保罗曾经这样对诺曼说过。这其实是他在隐隐发出的求助信号,可惜却没有被接受到。
  
  一直都想不明白,在人生当中,是爱重要,还是理解更重要些。无疑麦克林一家是彼此爱护的,不管是温顺的诺曼还是豪放的保罗。但是,他们却并不彼此理解。诺曼和他的双亲都深深遗憾没能好好的了解保罗,只知道他是一个很出色的钓鱼高手,但其实,保罗又何尝是完全了解他们?自小,保罗就率性而为,他又是否考虑过自己家人的心情?他又是否理解诺曼在赌场前无奈的眼神?
  
  麦克林牧师可能是认为,爱,是最重要的。在他的最后一次布告中,他这样说到:“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那么一次,向著所爱的人问同一句话:「主啊!我们愿意帮忙。」但是,帮什么忙呢?的确,我们无法帮助亲人。我们不知要献出自己的那一部分;然而,往往我们奉献出的部分,并不是对方所需的。因此,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中,我们该知道谁会逃避我们;但是,我们仍会爱他们,完完全全地爱他们,却不需要完全地了解他们。”
  
  完完全全的爱,不需要完完全全的理解。在蒙太拿美丽的风光中,在奔腾的大布莱克本河上,在保罗甩出的钓丝中,在他终于完成自己最成功的一次蝇钓后展现的笑容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麦克林一家所热爱的。或许,无论是爱还是理解,都是人心中最重要的情感。正如麦克林牧师在电影诺曼一起朗诵的诗歌所说:
  
 “记忆不是完全地浑沌,也不是赤裸裸的;
  为追求荣耀的云烟,才来到世上。
  我们自上帝的家园离开,虽然繁花春草不再,我们不再悲哀;
  在残花衰草中,努力栽种。
  原始的同情心不可丧失,受难时的平心静气不可失,以爱的信心看透死亡。
  感谢我们所写出的心灵!感谢心中的温柔、欢愉和畏惧!
  在我认为:最卑*的花开放时,也能使长年以泪洗面者省思。”
  
  大布莱克本河是条家族之河,诉说著麦克林家族悲欢的故事。诺曼麦克林在年老时,回首在河畔成长的岁月,写下他自己家族的故事──那些与他共同生活,他所爱,并且是应有所了解却不了解之人的故事,一条河贯穿所有的记忆,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淡入了心灵深处。“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流入奔腾的大河,融为一体。”
  
  <大河恋>是对这种记忆的诠释,是一部触动心灵深处的诗意作品。影片为观众展现了家庭及手足间的亲情和关怀,以及在垂钓中得到的精神满足。摄影师菲立浦.卢瑟拉德(Philippe Rousselet)的拍摄手法再现了小说中的景象:蒙太拿的山,河,天空和草原。而影片中的配乐则和其相益辉映,共同营造完美的感官享受。

 6 ) 大河恋

美国的亲情片很多,《雨人》、《燃情岁月》、《克来默夫妇》。《继母》……
美国的关于钓鱼的亲情片也很多,《金色池塘》、《大鱼》……或许《Nemo》也算一个。
《大河恋》也是一个。

大河,是蒙大拿州特律河。 阳光透过树顶的缝隙,河面上跃动着细碎的金光,鱼线带着节律的抖动跳跃抛出,四溅的是细碎水珠的清凉。
父亲,母亲,两个儿子。
父亲,平静小镇的牧师和蝇钓高手。用心教导儿子们体验上帝所造大自然的规律。他说,“惟有掌握了上帝的节拍,我们才能重获力与美。一切的善--永恒的救赎也好,钓大鳟鱼也好--都是由神恩而来,神恩又是由艺术而来,而艺术是得之不易。”那么这个家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喜悦悲伤,生死,亦是神恩,是艺术,是得之不易。
哥哥Norman,细腻,温情,从小就懂得照顾弟弟。读书,教诗歌,当教授,认真地爱一个女子,结婚生子。生活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他是遵守游戏规则的玩家,从中得到的结果也丰硕。
弟弟Paul,自由,不羁,倔强。当记者,酗酒,赌钱,交印第安女友。直至因赌债纠纷而死于非命。他是可以追逐一条鳟鱼直到激流里的孩子。是艺术品,不适合生活。
这样的父子三人,蝇钓,大河和上帝是彼此交叠的浓彩。大河一直一直流淌,不因为凡人的喜怒而停息。犹如神默默注视。
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流入奔腾的大河,融为一体。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Norman和Paul共同寄居在我们的魂灵里面。
一个平静保守一个自由激情。
那个激情的艺术的魂灵在青春刚刚过去的时候会像Paul那样死去。那个稳静规矩的Norman开始独居,开始做一些自认为对的事情,避免一些自认为错的事情。
然后在某个时刻,那个Norman会想起在少年时刻,Paul在小木船推下水的时刻望向自己的眼。那个时候,还敢不敢脱下外套,说,我去。
我们一直一直在同一条河流里钓鱼。直至暮年,颤颤巍巍的手抛出鱼线。

整个影片就是这条特律河。两个男孩成长的情节是河面上缓缓流动的阳光,父子三人钓鱼的情节是安稳坚实的河床,兄弟两人不同性格造成的命运冲突就是那激流里的礁石。这条家族之河写下的故事,就是那些人们所生活,人们所爱,人们所理解或者不理解的故事。

 7 ) 漫无边际浅谈《大河恋》前世今生

特别向往有着‘绿色好莱坞’之称的蒙大拿。你看影片画面中,山谷缭绕,绿草如茵,溪流绮丽。其实回头想想,蒙大拿也只不过是地球上数不胜数的瑰丽自然风光中的万分之一,在这孤独的蓝色星球上,还有很多你永远看也看不完的锦绣山河。 过去的人们喜欢作弄辞,文人墨客,笔端不知多少风流美景口口相传。到了现代,有了相机和摄影机,特别是有了电影,将美景和人物合二为一,更是不知羡煞多少人!美化多少景!当年的《指环王》一播出,立刻成就1.1万人口的皇后镇,据说自《指环王》后,大约每年吸引超过百万的旅行者。在看看《大河恋》,赢得了一座最佳摄影奖的小金人不说,简直成了蒙大拿美景风光的宣传片,就连片子仔细你再看看,也不单单是影像了,成了一篇散文诗!一幅风光画!真难想象如果没有这绮丽的自然风光作衬托,寻常的百姓故事怎么脱胎换骨?! 回头查查《大河恋》的原著作者诺曼.麦克兰,原来这是篇短篇小说。据说麦克兰从小长得削瘦结实,性格刚烈,父亲是名牧师,特别推崇伟大的诗人和诗句。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对文学从来就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敬意,以至于后来一度成了大学教师,学术相关的文章很少发表,倒是文学创作笔耕不辍。 据说《大河恋》的故事就是麦克兰自家的故事。父亲对年轻的麦克兰说:诺曼,你喜欢写故事;诺曼点点头:是的,我喜欢。父亲又说:那就将来写写咱们家自己的事儿吧;有了这样的鼓励,于是,一来而去诺曼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造,然而这条路艰辛坎坷崎岖无比!写写停停,写写撕撕,期间家里还发生了件事,父母嘱咐诺曼好好照顾的弟弟过早去世,这一切更让他痛心疾首,种种失落和打击这才让他心中那条‘家的爱河’越来越波澜,越来越壮阔! 大约在1980年,导演雷德福四处托人找本子,当时他并不知道有个人叫诺曼.麦克兰,一次偶然,朋友借给他一本薄薄的《大河恋》,打开扉页,赫然列着:在我家,钓鱼和宗教的地位差不多。 八十岁时诺曼决定公开《大河恋》的电影拍摄计划时,很多人竞相版权,雷德福也参与其中。也许因为诺曼本身性格的内敛与谨慎,也许因为诺曼担忧好莱坞伤害那些已经离世的家人,筛选下来,他几乎谁都不信任!当时的雷德福提议每周去大学看诺曼一两次,期间大家只是聊天,寻找共同话题,直到双方建立互信好感。雷德福的诚意,雷德福也在西部生活过的经历,最终打动了诺曼。 实际上《大河恋》的小说仅有104页,其中52页基本描写钓鱼。诺曼因为怀念弟弟,将弟弟所有的缺点都弱化了,而在电影中,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立体且丰满的人,于是,编剧又走访了诺曼的亲人和故居,这才填补了书中的大片补白。今天看来,编剧修改的工作真是难上加难。 喜欢《大河恋》的原因除了前面说的美景,还有一个就是彼特。当年的彼特刚刚拍完《末路狂花》,年轻激情,有一股子天真热情,完全不同书中哥哥的内敛沉稳,而雷德福又格外喜欢与新人合作,这样我们才能从《大河恋》中看到彼特的纯真自然。 对了,片中的大河其实不在诺曼的家乡,而在黄石公园,当时诺曼家乡的那条乌河已被严重污染。 最后说句与电影无关的,喜欢钓鱼的人可有福了!据说整部电影拍摄下来,彼特自己都成了钓鱼高手!

 8 ) 好几年前写的……翻出来算是纪念……

3:05,凌晨。看完电影A River Runs Through It,思绪万千。或许这样的表达是土了些,不过这却是我此刻最真实的感觉。胸口饱满却不能言尽。

电影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两兄弟中哥哥Norman的角度。

两兄弟出生在蒙大拿,一个因为相对偏僻便也因此无比靠近自然的省份。当牧师的父亲——一个严谨的,虔诚的的人——时常地教他们祈祷,礼拜,也教他们钓鱼。而可能是因为身为长子的缘故,父亲对哥哥貌似更为严格。只见到父亲一遍遍地让他重写他的作文。“要简洁,去掉一半吧。”他这么说着,把划满红线的纸又一次递给大儿子;这样悉心教导的时候,书房里却从不见他的小儿子。只看到两兄弟钓鱼是在一起。用着同样的由父亲教导而来的四拍钓鱼法,甩线时候鱼杆的摆动在2点到10点之间,那么精确。而虽然两兄弟用着同样的手法钓着鱼,小儿子却显然不像大儿子那样听话受教。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是么。听话到有点木讷的大儿子,正直,善良,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喜欢的女孩,平凡而真诚地对她说嫁给我吧我会对你好的。这样的人,是一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也许不像小儿子那样性格开朗活泼,花样繁多,但一定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并非人人都宠爱他,但都对他抱以十分的信赖。也许不是一个女人眼中的“好男人”,但一定是一个好人。然后,有了这样的大儿子以后,就必然会有性格与之完全相反的,在两人述说将来的梦想的时候回说想要当职业假蝇钓手的天马行空到放浪不羁地步的孩子。招人喜欢,一张笑脸铺张开来无几人可抵挡的,那么地讨人喜欢。他会在乡邻们聚会的时候用力地抱起迎接他的母亲转个大大的圈,逗得她像十八岁似地咯咯地笑;金棕色的头发扬起在阳光中的时候,更加令人有爱他的冲动。

两兄弟都一样四体健强,只是内里却那样不同。

小的时候的哥哥是个标准的乖小孩,一切都不劳父母操心,而弟弟却是一个会在桌子旁边坐上一整个下午只为抗拒那一盘千百年来人们天天都在吃的麦片。他不愿意,所以他绝对不妥协。他的强悍是内在的,他的心这样强,以致父亲最后只得让步放弃。

到了更大一点的时候,两兄弟去镇里戏耍。经过每个城市都会有的那些腰肢柔软浓妆艳抹的女人们住的地方的时候,哥哥只是在一旁偷偷地看着,因为父亲的教导他铭记于心。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儿子,不能做出任何有悖于他与父亲宗教信仰的事情。而这时候的弟弟却冲了出去,学起女人们的样子向着他们搔首弄姿,引得她们发出更加放浪的笑声。虽然哥哥最后看不过去把弟弟一把抱了回去,但两人的区别也由此愈发明显。

日子过到了躁动不安的青春期的时候。这时候的男孩子们都会有一些疯狂的想法,但也只有那个弟弟,会说要借了别人家的船去试一试危险的急流险滩。起初大家都兴致勃勃满腔热情,但真正到了河边却说什么也没有人肯上那船了。哥哥虽然上去了,但回到家以后却终于忍耐不住和弟弟扭打在一起。他怕,他恐惧,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知道,他和弟弟不一样。

电影快到中间的时候,大儿子去了洛杉矶还是哪里念一所不错的大学,离开了故乡去更加现代的城市,直到七年以后才回家。归来时一副学业有成的绅士派头,前途大好,也许会有一时的迷茫,不知道应当做什么,但想来未来总是光明的。当然了,他是受到父亲信赖的大儿子呵。而同时,小儿子则在家乡的附近念完了大学,毕业以后也早早地找到了工作。当地的一家小报社,记者。每天的新闻无非是那些,街边小料加一些空穴来风。如今的他依然延续这他的风格,内在的强悍依然保有着,并且因为他的成熟而愈发彰显。也许是因为如此,他变得那样风流倜傥,对女孩儿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即使是无心的举手投足之间,也轻易地牵引了未来嫂子的目光。天知道他的哥哥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气,苦思冥想了多少办法才让那女孩儿记起了他,答应了他的邀请。

他是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时不时的还显露出孩子的天真,当然了,因为他还年轻么。而这样的他,却好赌,欠了一大笔债。但他不要哥哥插手。他对他说,那是我的债,OK?那是我的债。而这笔债,放在那里,始终透着一股令人不安的冷气,隐隐地,在那个黑暗的角落里。

上天造人。而人不是神,所以不可能完美。于是上帝让哥哥学业有成,拥有完美人品的同时又有些固步自封,沉闷无趣。让弟弟受尽万千宠爱在人群中出挑耀眼的同时又毛躁卤莽,不知轻重。两者都是被咬过一口的苹果,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缺点只是稍微地掩去了他的光芒,而后者,却在不经意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哥哥和弟弟很不同,于是他下定了决心要接受大学的聘用,离开蒙大拿。他是个有事业心的人,所以他说,我要去芝加哥了,你也一起去吧,那里有好几家大报社。说着这话的时候他的语气里带着暗暗的隐忧,他觉得,某种东西正在暗地里蠢蠢欲动,不知何时就要爆发。而既然他不愿意接受他的援助,那么至少让他带他走。但是弟弟说不,不哥哥,我永远不会离开蒙大拿。说这话的时候他笑着,河水把金色的阳光反射在他的脸上,那时侯的他没有一丝阴霾,快乐得像一个天使。

我永远不会离开蒙大拿。

他的言语如此坚定,所以这样的希望也的确地实现了。以一种阴暗的,令人无法接受的,有所预兆的却又无比突然的方式。

“他被人用托枪打死了。尸体丢在小巷子里。他的手被打断了,右手。”

他的右手,曾经那么漂亮地甩着杆,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父亲的方式,大幅度的,鱼线在空中成一水平线,摆出自由耀眼的弧度;他的右手,想来也曾在“露露”里熟练地丢着骰子,潇洒地用指尖飞出制胜的“A”;这一只右手,也曾在报道中增添过文字,虽然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但想来也是调笑的,嬉笑怒骂间又带着玩世不恭的。就是那一只右手,在那之前不久,还在河里钓起了一条大小如同他上臂一般的鱼,充满活力地,肌肉和骨骼一起欢唱着年轻的快乐。那时父亲自豪地拍着他的肩,他则手提着那条鱼,笑得那样好看。

这样的右手,最后却被人生生折断,如同垃圾一般和他的主人一起被丢在肮脏的巷子里。

人生无常,如河。经过漂亮的平原流域一望无际;流入森林成为静谧的小溪;路过岩石众多的河道便成了急流,打着旋的那种;自还有险滩与尽头。

他是爱冒险的人,拖着哥哥一起坐着借来的小船在急流中冲浪沉浮;为了钓到那条大鱼在水中起起伏伏令人担心到屏住了呼吸;还有,那种在赌馆中一触即发的气氛。他的行动,那么激烈,另人侧目,担忧,同时却有不肯承认地佩服,羡慕。他就是有着那么一股冲劲,好像自由天然的生物,他奔放,热烈,甚至有些狂野。也许这狂野只占着他生命中的极小一部分,要知道他品质的大貌还是正面的,但就是这一点野生的特质,使得他就是不像一个生在牧师家庭中的人。不像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

也许正因为不像,所以他的生命就在这短暂的二打头的数字里嘎然而止。

奇怪的是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并不太难过,尽管我是那么地喜欢他。也许是因为他的双面性太强以至于我对他的感情也很难能简单地说明白。但是我却觉得,他是应该回去的,他受缚于这个世界,虽然他乐在其中,但终究不适合他。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不能去到更加工业的地方,他不能离开那自然,他不能离开那河,他还要在那河里钓鱼不是么。他属于那里,他的生命犹如在那河中玩激流勇进的游戏,时上时下,好像河中的一尾鱼又或是别的什么。他那样笑着,所以使得他周围的人都忘记了他终究还是那样一个人,有着涡卷和暗礁的人。那样自由天然的秉性。他不完美,但是人们却爱他。

整部电影虽然以哥哥为叙事者,但主角仍是他。即使故事的最后哥哥在河中钓鱼的样子似乎永恒,我却依然坚信那张为千万人所记住的照片上,那个场景里,用细细的鱼线划出优美形状的是他。

电影中的父亲说,我们不了解我们最熟悉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爱他。

Yes Paul, love you.

 短评

不错,布拉德·皮特的清纯时期。

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原先还以为是像燃情岁月那样的电影才去看的,但故事线比我想象中的短了很多,而且有很多情节没什么意思。美还是美的,却并没有特别打动我。

9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那一条奔腾的大河,阳光下跳跃的鱼丝,我无法告别

10分钟前
  • 推荐

生活不能有两个结局,大河只朝着一个方向

14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他们的生命融进那条更替流淌生生不息的河流,生命中应当创造属于自己的节拍。

18分钟前
  • 長閑
  • 力荐

如诗如画的电影里处处透出一缕缕温情。美好的生活不在于有多么绚烂多么激情,而在于平和平静。当人已老去,只有大河依然为伴,沉淀下已逝的美好。★★★★

21分钟前
  • Q。
  • 推荐

这是一首关于丛林,流水,鱼与勇敢的诗.是适合在午后的静谧中阅读的一本英国古典小说.

23分钟前
  • 2013
  • 推荐

没有加入保罗死的情节真是高明

26分钟前
  • jiyun
  • 推荐

14年的时间,已经让这部电影变得非常模糊,又在光点华山的银幕上变得清晰起来。《大河恋》说,再完美的家庭/学校教育,都无法让你所爱的人,变得如你所想象的完美。那么,如何接受这种不完美,接受无能为力本身,正是电影的真谛。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电影凝结了浓浓的乡愁。也许你已远离家乡,也许过了好久好久,也许你想尽办法逃离,但是故乡的云、水、月、人依然是最熟悉的温存。

3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光影斑驳的树林间有湍急的河流穿行,水中央的溪石上,年轻人握着鱼杆,细长的鱼线高高扬起,在空气里划出银亮华美的弧线,阳光穿透薄雾……有一天诺曼成了古稀老人,他站在家乡那条流淌不息的河边,听着湍急水流的声音,节拍器的节奏在记忆里恍惚升起……

35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一部如诗般美丽的电影,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属于精神上的喜悦和心灵上的平静。影片歌颂了自然的伟大,并藉河水的川流不息,借寓人生起落,充满人情哲理。年轻时的Brad Pitt阳光明媚得让人心疼,看到他你会明白什么叫天地钟灵秀。保罗尽情挥洒着他的青春,这么张扬,这么肆无忌惮,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昂立在大河之上。然而生活不是艺术,太出色的青春是要被摧折的。希望这样任性的孩子永远不要长大,可以像小王子一样无忧无虑的活在自己的星球上,肆意搭建着自己永不塌陷的童话城堡,守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玫瑰看一天24遍的落日。

39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最亲密的人,往往与我们最不相同。就算不能完全理解他,我们也可以全心全意去爱他。”

40分钟前
  • Pearciac
  • 推荐

完完全全的爱,不需要完完全全的理解。

43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美式乡土文艺,选择个人主义色彩强烈的钓鱼活动来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物则是标准的“日神—酒神”二元对立模式。

44分钟前
  • Chambord
  • 还行

平实、纯粹、温柔却又刚强,那是过去的品质,那是河水洗刷出的人性最美好的闪光。

4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一切的过犯都在爱中被遮蔽,而我们只记起生命中那个充满错误过犯的完美的人。布拉德皮特的冒失感为整部片子带来了难掩的活力,而这部片子的神奇就在于它让人多次感觉到危机正在发生,然而危险却总被化解,直到最后一刻,死亡也不是撕裂,而是诗意地沉没,醇酒一般的片子

53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每一个人的一生就象一条大河,有的河是风平浪静,也有的河水流湍急、沿路布满暗礁,但不管怎样,最终河流入海。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如挥出的一杆鱼线,有收获抑或没有收获,收获是大或小,不用介意,永远都不要预见什么。每一个人都是一条河,从各自的生命中流过。这部电影像散文诗一样。

58分钟前
  • Carla
  • 力荐

因此直接拿River作为我的英文名了⋯⋯噗

5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已在别处安身:来自遥远的地方;并不彻底遗忘,也不完全赤裸;但是我们是拖着荣誉的云彩来的,来自上帝,我们的家;虽然过去美妙的时光,不能挽回;我们不会叹息,要在剩下的时间寻找力量;用最深的怜惜,过去的不能再有;要安慰着地想,从人的痛苦里,可看穿死亡

1小时前
  • Mademoiselle B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