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情片大陆1991

主演:古月,苏林,卢奇,傅学诚,刘锡田,谢伟才,鲍海鸣

导演:李俊,蔡继渭,韦廉,杨光远,景慕逵,翟俊杰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2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3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4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5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6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3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4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5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6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7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8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9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20:10

详细剧情

1948年9—10月间,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相继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决定性转折点的到来。在此危急关头,蒋介石(赵恒多 饰)紧急调配旗下三个兵团17万人的优势兵力固守中原,同年11月,华东野战军向黄百韬(许还山 饰)兵团发动攻击,最大规模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地下党员何张防线的临场起义,为时间占下风的粟裕(谢伟才 饰)赢得战机,顺利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在此之后,国共双方调兵遣将,各逞其能,中原战场顿时变成规模宏大、破坏力极强的巨大漩涡,淮海战役朝向令人始料未及的规模迅速扩大。这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战役,势将永远载入史册……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长篇影评

 1 ) 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 ——浅谈《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今天是2023年5月18日,距那场波澜壮阔的的决战已有74年。胜利的号角吹响,和平的羽翼飞扬,战争早已远去,但在那莽莽的淮海大地上空,我依旧能够听到,那久久回荡的枪声、炮声、马嘶声、人吼声、飞机坦克装甲车的咆哮声,还有拥抱新世界的,婴儿的啼哭声。

在这部影片中,蒋介石有一句颇为经典,至今回想起来仍有一些余味的台词“不管怎么说,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从这句台词中,我们可以读到两个信息:首先,蒋介石对这场发生在徐蚌地区的大会战颇有信心。其次,国民党从人数上来说占据上风——当然,这也是蒋介石的信心来源之一。最终的结果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赢得了这场胜利,蒋介石,输掉了这次决战。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可我军分明人数处于劣势,是如何打赢这场以少胜多的大歼灭战、大包围战的?

从这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我们能够窥见一点端倪。总的看来,这部电影展现了五个群体——西柏坡军委、国名党南京高层、淮海前线共军将领、淮海前线国军将领、海海地区百姓与普通士兵。从这五个群体中,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

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来形容西柏坡军委一点也不为过。当国共两党百万大军汇聚在徐蚌地区,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影片却将镜头切至千里之外西柏坡的那个不起眼的农家院落——毛主席与周总理正在磨谷子。真可谓是“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中央军委从战略高度上对淮海战役做出指导与判断:要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毛主席的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我军从战略高度上率先取得胜利。

另外,中央军委用人不疑、敢于放权,赋予前委随机应变的权力,尽可能发挥前线将领的积极性、主动性。想当初周公瑾大破曹孟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应不过如此。

与在农家小院磨谷子的毛周二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与宋美龄二人最先在书房中出场——宋美龄作画,蒋介石在旁欣赏。可毛周二人是真气定,蒋介石此时却是假神闲——国军在东北刚刚失利,共军在淮海地区集中兵力寻求决战,他怎能不心急如焚?不过此时蒋介石还是有一些底气的,毕竟国军兵力占据优势,装备又更为精良,按理说蒋介石才应该是那个更为平静、更有信心的一方。但在淮海战役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名党高层表现的极为被动。为了争取援助,宋美龄再次前往美国,但在目睹了国名党集团的一系列失利后,美方对宋美龄的请求选择了保持沉默。另外,由于李宗仁、白崇禧等与蒋介石政见不符,国名党内部也不是所谓的铁板一块,这为国名党在此次会战的失利埋下了种子。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陈布雷向蒋介石“进谏”,直言国民党此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怎知引得蒋介石发怒,最终竟然落得一个服安眠药自尽的凄凉下场。此时,南京国名党高层结党营私、腐败堕落、不得人心等种种弊病早已暴露的一览无遗!在指挥上,蒋介石在不完全了解前线战况的前提下,多次直接干预前线将领的军事决策,将自己错误的判断强加于前线将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军的败亡。

在参观陈官庄战役纪念馆是,迎面而来的是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为原型的雕像。这五人,组成了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其中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为常委,邓小平担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由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配合完成,其中华东野战军更是居功至伟。而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的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堪称是灵魂人物。粟裕率先判断在淮海地区可以与国军展开一场大规模决战,在之后的作战中,又率军围歼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击破杜聿明三十万人并活捉杜聿明……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展现的军事能力至今令人瞠目结舌。但是,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取得巨大成就绝对离不开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三位前委常委的大力支持。三人做好统筹工作,敢于放权、全力配合前线粟裕进行作战,在政工方面,给予粟裕极大的领导与支持。华野、中野将帅齐心,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战术指挥基础。

与共军将帅一心的局面不同,国名党在淮海前线的高级将领相处配合却没有那么和谐融洽。被戏称为“猪头将军”的刘峙担任徐州剿总,但由于其庸碌无能,被众多国名党将领所不服。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任杜聿明作为副司令,所以实际上,淮海地区国民党军队最高指挥官是杜聿明。作为蒋介石麾下的猛将,杜聿明也确实对淮海地区的局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给出了应对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干预、将领之间的不和以及一些将领的腐败渎职、投降起义等,这些作战计划并没有被完全执行。电影中的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杜聿明军营上空出现一架飞机,随后空头下一个匣子,杜聿明打开后发现是蒋介石的“手谕”。而这“手谕”,彻底的打乱了杜聿明的作战计划,最终也使得杜聿明兵败被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蒋介石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又怎能不败呢?人心不齐,泰山怎能可移?

陈毅曾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我看来,这句话说的一点不错!古语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淮海战役战役中,我军恰恰在“人和”这一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边,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四大家族作威作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边,解放区政治清明,实行土改,军民一心共同为解放事业努力……这正是大势所趋,这正是民心所向!事后统计,淮海战役期间,一共动员了543万民工、88.1万大小车辆、30.5万副挑子、20.6万副担架、8539艘船只、76.7万头牲口。同时,筹集运输9.6亿斤粮食,协助部队后勤部门前送1460万斤弹药,转移11万伤员。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百姓在为我军运送物资时遭遇国军空袭,一时间血与泪一同涌现,国军的空袭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百姓对我军的支援,但要知道,国军的炮火点燃的不仅是百姓羸弱的躯体,更是点燃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复仇之火!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名党率先抛弃了人民,人民自然也会抛弃国民党。我党用实际行动行动向群众宣誓,同时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乃至解放战争的整理打下了极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淮海战役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通过发出“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之问能够总结过去的经验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即使放眼整个人类军事史,也十分罕见。斯大林曾对淮海战役做出这样的评价“解放军60万战胜80万,世界战争史奇迹。”淮海战役自然是奇迹,而这个奇迹,由中央军委、淮海前委、全体官兵、人民群众共同实现。古今中外人类史上的一切奇迹,也正和淮海战役一样,由上下齐心所完成。我们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为人民而打仗,我们为人民而胜利。

雄关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铭记历史,我们展望未来。

 2 ) 大决战三部曲都是经典之作

气势磅礴,小平叔略抢戏,刘帅发布命令的时候相当霸气,粟大将神走位,陈老总一看就是镇得住场子的,不怪乎能封帅

黄百韬将军也是个难得的将才了,

后来救火队长背锅侠杜聿明将军被围时候的惨状,看的五味杂陈,

国军被自己人玩死了,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大难来临各自飞

最后还有个土工头号卧底微操大师常凯申,

 3 ) 蒋介石, 中华民族史上罕见的超级罪人

蒋介石团伙贪得无厌,民不聊生,消极抗日,攻击抗日部队, 屠杀抗日爱国将领,卖国,丢蒙古, 丢琉球,分裂台湾到如今半个多世纪的千古罪人,蒋介石是中国历史5000年上罕见的超级罪人, 比清政府还要可恶, 蒋介石这个人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太大了,在蒋介石一伙眼里, 中国人民就是他的奴隶, 国家就是他们牟利的工具, 不知道如今是哪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在美化蒋介石!!

 4 )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

很小的时候看过,但那时候显然只是看看热闹,即使现在看了两遍,并其间看了多部书籍、纪录片和帖子,也不敢说这部片子完全看明白了。因为这部电影大部分时候忠实再现了战争史实,很多时候一句对白,一段对话,都蕴含着真实的智慧和博弈。

在人物塑造也是有血有肉,十分讲究,且不用说毛泽东、蒋介石等。就连国军将领也刻画有据,比如《淮海之战》中有记载:黄百韬已经略微秃顶。《大决战:淮海战役》中的选角体现了这点。而相比起司令官,更喜欢教书的黄维,书生气纵然穿着军装也能看出。

至于那段闻名的黄维兵团行军场景,虽然被军迷们说当时的国军走不出来。但足以看出,拍摄时候对于剧组的支持力度。

有一些人批评说对于邓公着墨太多,考虑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常委是刘、陈、邓,而邓是总前委书记。所以淮海战役突出邓小平,也不算太过。

(总前委给中央发电的署名次序规律:刘伯承起草的,署名陈邓刘;陈毅起草的,署名刘邓陈;邓小平起草的,署名刘陈邓。)

巴大维:克劳塞维茨说,主力会战不是为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战役,也不是某种随意伸缩的试探性行动,而是为夺取决定性胜利必须竭尽全力的殊死战斗。但是并不认为国防部的部署体现了这种进取精神。

毛泽东: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

而国军的失败,在于一个是战略的保守。(杜聿明:提出先集中兵力向西攻击,而后再回师向东,解黄百韬兵团之围。)

另一个是战术的决断权。集中体现在蒋介石对于战术细节的遥控。

 5 ) 中国战争影片的巅峰

从任何角度来讲,大决战三部曲都是中国战争电影的巅峰。虽然风格上市延续苏联式的领导开会+大场面战争。但是大决战系列确实把这种模式做到了最好。从全景表现战役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远远超过珍珠港式的小人物折射大历史那种效果。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2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不错。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金鑫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真是不该。

 6 ) 非兄弟阋墙,乃民心所致

“过去的回忆比将来的希望更加甜蜜。” 有宏大战斗场面,有决策层的机谋暗战,也有对战场各方面细节的呈现,还有对情感的烘托。 陈老总说淮海战役是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其实就是说民心所向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蒋介石对北伐的回忆正与淮海的中野华野处境相同,而与国民党军现境则疏异。仅仅二十年的执政时光,国民党统治将民心所向变成了众叛亲离,其警示不可谓不深,希望作为胜利者继承人的现政权能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始终以民为本,时刻警惕自身,莫再重蹈覆辙。

刘伯承的破纸伞、邓小平鞋陷泥中、解放战士爱美不愿剃头、邓小平陪剃、战士死前照镜子、小平留镜子下葬、奖励战士勋章的理由、为战死者撕白布裹尸、被强占女学生逃亡……细节多多。没有那么多说教,没有那么多口号,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告诉我们,胜利者因何胜利,失败者因何失败。

战略部署上,解放军上下级是互相理解的,中央绝不干涉具体指挥,只定大的策略,友军之间也是关心的;反观国民党军,战略变动不定,上下级互相猜忌试探,蒋介石甚至直接干预指挥部署,友军之间互不援助。杜聿明因蒋为其母办寿便放弃坚持,最后允许士兵投降对方以获衣食,他其实早已预知失败之后果。

陈布雷先生最后之进言已经是如履薄冰,可蒋是不愿承认、宋氏完全不当回事,最大的腐败也许就是不自知或者明知而不予承认吧。

从前总是不理解为何国共要内战,总是不希望自己同胞相残,于己何益?最近几年,看了《好家伙》、《人间正道是沧桑》、《圣天门口》、《大决战》(电视剧版)、《大转折》等作品之后,对国共两党两种政权的斗争有了更多了解。非为争夺执政之权,而是必要之国家政治革命所必需经历的苦难。它既不是反抗侵略,也不是帮助他国免受侵略,似乎是不义之战。但不战,则人民无民主自由之未来,说实际点,没有地权生存之基,人民看不到可欲的未来。

 7 ) 敌我对比

国民党:表面繁华,辞藻丰富,实际上却内外空虚,军心不稳,指挥混乱;由于政治上的震慑,权力收缩,战争指挥策略一言堂。 共产党:管理朴素,言语朴实,实际东北连成一片,兵备通畅,指令通畅;高层指挥头脑风暴,敢于放权,新星策略一套又一套。 后勤: 战争进入第三年了,仗越打越大,支援前线的路一天天的伸向远方。乡亲父老们发出了“倾家荡产为了前线”的呼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共有543万男女民工扑向淮海战场。凭着88万多辆太平车和独轮车,76万头黄牛、毛驴,29万副担架,30多万根扁担,送上去了多少米面、大饼,多少棉衣、军鞋,多少棺木和裹尸布,很难有准确的计算。 陈毅元帅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披麻戴孝送物资属实动人。 夜间偷袭yyds,一排大炮打前线工事战壕,然后总攻遇河人搭桥,一鼓作气。火攻威力猛烈居然能射如此之远。 夜晚被大炮打得灯火通明。 战场上成片成片的尸体。战场上可以拍个人特写,但是千万别拍士兵的个人英雄主义,因为战争本身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人性质的。 剃头细节: 剃发刀是梳子与剪刀的结合。 为什么要剃头?因为头部受伤了,有头发不好处理伤口。

内部政治混乱。 淮海战役进行时,副总统还在游园,冷眼旁观,暗中期待局势变化,盘剥利益。 孔家,宋氏的贪污只手遮天,奈何总统视之无物,油米不进。 粟裕: 杜聿明:撤退就不能恋战,恋战就不能撤退。 但是总统先要求撤退,撤退时刻又要求援战。 《孙子兵法·谋攻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因此领导者主要做的应当是制定战略,选对可以信任的有能力的下属,具体的战术目标要放权给下游实地指挥人员。

 8 ) 人民战争,人民电影

我们的解放战争有一个很美丽的名称叫作“人民战争”,但是这部影片却一点也不像“人民电影”,导演默认中国的老百姓在养家糊口之余个个都是军史、地理的专家,所以完全不在电影中做周到的说明、铺垫,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搞不懂每场战斗每支部队的来龙去脉,还要去视频网站上找相关的沙盘视频来补课,就好像片尾说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对美国人的“未解之谜”,我看完以后也同感这电影是个“未解之谜”,导演宁愿花5分钟来特写一个反动派大军阀为委员长尽忠牺牲,好像拍摄经费实在太丰裕,不浪费些胶片就无法向上级交代....

导演在歌功颂德的功夫上并不讲究火候和精到,有一段老百姓拖家带口、连老人婴儿也一起上战场送粮的近乎弱智的情节,还有敌方的战斗英雄一听闻土改就立即倒戈投诚的剧情,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细细一品就全不是滋味:这个逻辑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说我党完全是靠以利诱人?那么我们和反动阶级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如果国党发的不是青天白日勋章而是50亩良田,他是不是就会坚持助纣为虐了?我们的人民怎么成了这样见利忘义的小人形象?军民的鱼水之情体现在何处?人民子弟兵和军阀旧军队的区别又在哪里?

要赞扬王师的赫赫之功,反而应该从低处着手,描写战士的救死扶伤,描写军队如何保护、拯救群众,描写为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事迹,描写部队的风格素养,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用这些来体现仁者无敌的正义性,怎么能反客为主,总是强调战争机器被人服务的地位?领导集体的英明智慧、战斗的壮观场面,这些应该只是点到即止,作为衬托救国救民伟大理想的手段,怎么能舍本逐末成为电影的目的呢?没完没了地反复说一些没营养的台词、描写上下级间的那种打官腔、虚伪客套,没有控制、不分轻重地重复雷同的战斗场面,这些都让人感到乏味无趣。

这部影片的创作者,若不是思想已经变质,就是严重缺乏思想深度,伟大的革命历史变成模式化的政治快餐,以至于为了照顾投诚归化的国军将领后人的颜面,为了所谓的统一战线,在艺术形象上甚至搞区别对待,这样的影片除了用来谄媚权贵,我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意义。

 短评

“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它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gue)”,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二代目作为总前委书记中原局书记,指挥淮海也说的过去。本片相比辽沈战役很多小情节有些过于做作,比如刘帅数台阶、二代目冷水澡、战士剃头,同时对粟裕表现不够,饶漱石就更是没有姓名。也有不少情节刻画的非常出彩,如小推车、雪地劝降,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另外五人合影还原度太高,经典的长镜头为后世无数影视剧所借用。

4分钟前
  • 听海
  • 力荐

杜聿明放弃徐州向西南撤退,途中收到蒋亲笔信命令杜务必向东南方向进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说道: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完了,完了。随后邱清泉,李弥调转向东南,不出意外的被东野牢牢包围。

6分钟前
  • nobita
  • 力荐

邓二代的形象被刻意拔高了,对粟裕的表现还是不够

10分钟前
  • 推荐

豆瓣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夸这个场景~当年国军要是能走成这样也就不会转进台湾了

15分钟前
  • 坠落星辰
  • 力荐

长镜头波澜壮阔 前后落日奔马十分精彩 除去主题不说 视听语言无可挑剔

18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除了部分zz镜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巅峰啊~一点点不爽的是因为当年的zz环境,此片极大的突出了邓,但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真正的核心是粟,另外碾庄和双堆集都是极其惨烈的换人头,华野1纵4纵6纵的一些故事没拍出来有点可惜,包括十人桥。看着黄维兵团的行军长镜头,你一想到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CG出来的,还是会震撼的

22分钟前
  • 从一
  • 推荐

比辽沈战役更引人入胜。黄百韬一死报君恩、陈布雷忧国死谏、杜聿明坐困愁城,都令人叹息。败笔之一是故意吹捧邓,甚至还有邓的裸背洗澡戏,简直偶像剧套路了。

24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片头:“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对比九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党伟业》,当真是,承平岁月,消磨壮志。

29分钟前
  • 苜蓿
  • 力荐

淮海战役是粟裕打的。

33分钟前
  • UNKNOWNNIC
  • 力荐

自从邓大人说淮海是他指挥的之后,刘和粟几乎终生不谈这次战役。拍这部剧的时候,党政军参与过解放战争的几乎都参与了这部剧的审核,这也是这部剧质量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七十多年过去了,攻守易势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35分钟前
  • 冢虎
  • 力荐

如果真正全权由杜聿明指挥,绝不至于输成那样

40分钟前
  • 育肥
  • 力荐

蒋介石刚愎自用杜聿明无处施才粟裕勇猛无敌小平果敢无畏还没有辽沈战役好玩

45分钟前
  • 凛之魔法石
  • 推荐

邓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指挥了淮海战役

46分钟前
  • FiftyShades
  • 还行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51分钟前
  • 语石崖
  • 力荐

谁指挥的淮海战役?

52分钟前
  • 正太不怕坑
  • 很差

55分钟前
  • Yurikhan
  • 力荐

三部中最烂,某人硬说是自己指挥的,导致电影里指挥权都分不清,按照谭震林的讲法:「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57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大概是被笑贫的粉举报删评了,但这一部的的确确就是坏在他身上,而且即便如此刻意地加戏,他的台词仍大多是些意义不明的废话。

59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淮海是打得最爽的,却是拍得最差的,老蒋不配滑铁卢,李讷江青,14陈老总背后的书架,26刘邓陈相遇30把机密告诉记者36白毛女42假柿子45岸英夫妇,鸡鸣,镜头真好,沈安娜61邱清泉妈个逼66长镜头72特写邓,支前太差,95小哥99邓抢戏107,150大别山苦了113镜子126镜子,张冬凉摄影。

1小时前
  • Ьь
  • 力荐

成就:在电影里指挥淮海战役

1小时前
  • 西西弗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