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公寓

剧情片法国,西班牙2002

主演:罗曼·杜里斯,朱迪丝·戈德雷什,奥黛丽·塔图,塞西尔·德·弗朗斯,凯利·蕾莉,克里斯蒂娜·布隆多,费代里科·丹纳

导演: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播放地址

 剧照

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1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2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3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4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5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6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13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14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15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16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17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18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19西班牙公寓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20:32

详细剧情

巴黎,有一个自小梦想当个作家的年轻人,在老爸的安排下学了经济,并去财政部找老爸的熟人谋求一个在政府里的职务,可是这个位置要求通晓西班牙语和西班牙的经济形势,于是可怜的扎维尔只得告别老妈,丢下女友,动身出发前往巴塞罗那,并在那里完成他经济学硕士的学业。      剧情于是开始了,下面的事情于是变得有点趣味了:出门在外,当然会遇上新人新朋友,会有什么浪漫的事情发生吗?身处异乡的男男女女,品尝着留学的滋味,或者说体会当留学生的苦辣酸甜,可是除了学习之外,生活中的其他人和事也许更加重要。      这帮在外求学的各国年轻人们由于在巴塞罗那一时找不到更好的房子,不得不大家挤在一套大公寓房里,有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

 长篇影评

 1 ) 简单谈谈l’auberge espagnole中的Erasmus

西班牙公寓,开头便引出了主人公泽维尔,一个自小时候便打算成为作家的人,却在父亲的安排下学习了经济。为了将来在财政部谋得一份好工作,他不得不前往西班牙学习西班牙语及西班牙的经济形势。而帮助他跨过比利牛斯山脉,从法国到西班牙进行长达一年硕士学习的项目便是Erasmus, 伊拉斯谟计划。伊拉斯谟项目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哲学家、著名学者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的名字命名的。他曾游历欧洲各国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而伊拉斯谟Erasmus项目是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合作性的学生交流项目,其每一课程都是由欧洲几所大学联合经营。随后,在2004年,欧盟将伊拉斯谟项目发展为伊拉斯谟世界项目,用以支持欧洲同世界其他各国的学生交流,旨在吸引全球人才到欧洲求学。

伊拉斯谟项目,首先需要的是大量复杂的佐证材料。影片中的泽维尔,为了申请该项目,匆忙周转于学校的各大办公室。面对每天大量需要处理的文件,办公人员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耐烦。双方院校的院长同意书,双方大学的协议书,保险卡,简历,动机信……说到最后,负责人员表现得是如此自然,让我不由得想到国内的留学项目。有趣的是,尽管各国的文化底蕴不同,但在处理学习方面的繁琐资料方面倒是如出一辙。

随后,伊拉斯谟计划又显示出了它巨大的文化包容性。泽维尔,一位在巴塞罗那的异乡人,通过该计划,认识了更多的异乡人,他们之中,有德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西班牙人……而异乡人与异乡人在一起,最后却变成了亲密无间的伙伴。正如游历欧洲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伊拉斯谟本人一样,每一位在此项目中的学生都是他的一个小小缩影,将他的学术旅程继续进行下去。

影片中出现了几个有趣的情节:伊拉斯谟本人形象的出现,一次在泽维尔去公园散步,看见伊拉斯谟向他走来,一次是他出现在泽维尔脑电波中的幻想。伊拉斯谟的每一次出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出现在主人公感到迷茫,无助,颠簸和混乱的时候。而伊拉斯谟本人就代表着伊拉斯谟计划,是它带泽维尔踏上巴塞罗那的土地,也正是在此异地,他实现了青春期对自由的追求,对友情的渴望,对性的禁忌的突破和对不同文化的热爱。而该计划也在他即将落入无助深渊的时候将他拉了出来,就像伊拉斯谟本人曾说过的那样:人的意志和个性应自由发展,只有自由和快乐、知识和理性才能构成道德和良心的重要因素。也是因为它,泽维尔才能鼓起勇气,跑出林立的高楼监狱,跑向自己狭小却幸福的房间。他开始回忆这段西班牙的独特经历,开始拿起笔,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我想,伊拉斯谟项目的目的并非在于在学术上取得不菲成绩,它更在于让我们了解自我的意识,探索自己真正的欲望与激情所在。它把学习青年的大脑如布丁般切开,让我们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然后做到成功。

 2 ) 欧洲的青年

案:当年为什么看完电影还要写两笔?汗。。。

欧洲的青年
  
  让我们从《西班牙旅馆》(又名《欧式布丁》)这部电影的最后部分说起。法国青年撒韦结束了在巴塞罗那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巴黎。他和女朋友(奥黛丽·托图饰,《天使爱美丽》的主角)在街角的露天咖啡馆见了面。他们客气而拘谨地对视,对话: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
  “因为我觉得很痛苦,你那时说爱我,我好开心……但痛苦的时候,需要发泄情绪。”
  
  然后他们微笑着拥抱道别。撒韦在心里说,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拥抱。他回忆起最初就是在一条巴黎小街的街沿上,他和女友相爱(为什么我总会想到《八月三十二日》那部电影呢?那两个人也是在一条空无一人的小巷子里,除此之外的世界空无一人)。两个人顺着开叉的街道各自走远了。撒韦在人群里流下了眼泪,一个亚裔女孩把手中的照相机对准他。他问几个在街边玩耍的青年:是留学生吗?撒韦意识到自己过去一年里生活在一群外国人中,而现在又是多么的平凡;内心的经历和伤痛对他来讲已经不必向谁倾诉。
  
  在过去的一年,撒韦告别他的女朋友和他熟悉的巴黎,第一次去西班牙留学。他经历了留学生都得经历的一切事情:接洽学校,找房子,结识朋友,等等。撒韦在巴塞罗那和一群欧洲青年住在一套房子里,有德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丹麦人,以及一个本地的西班牙人。撒韦把这个临时公寓称之为“西班牙旅馆”。他结识了一个漂亮的女同学,却是同性恋。他和她讨论性。撒韦借自己的医生朋友忙碌之机,和医生的女朋友走到了一起。巴塞罗那的留学生活让撒韦突破了性的禁忌,完成了男人的仪式。撒韦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比他的那些同学都过得艰难——这并不是生活本身而说的。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欧式布丁》,似乎借此呈现的是整个欧洲青年的切片。然而从撒韦身上,尤其是他完成学业的故事上,我觉得这是讲述他们归属的电影。经过那一年的茫然失措、颠簸以及种种冲动而混乱的生活,撒韦又回到了原来的自己,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平凡——或许是真正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了。
  
  在电影的结束部分,撒韦穿着西装,去公司上班。回到家里,他决定不去上班了,要做一个作家。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真实,并不仅仅是呈现了留学的生活,而是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换的那段生活,他们的骚动与追求,渴望与失望,有一种特别纯粹和青涩的东西。但是,撒韦的结局又让我感到导演的一厢情愿。撒韦真的能做个好作家吗?谁都不能回答。我记得刚刚看过的一档经济人物访谈,是谁我忘了,总之,在节目总结时归纳为,这个老总之所以能走到这么高的地方,一是学生时代的坚实基础,二是从学生转换为社会人、职业人的速度非常快非常准(第三个是如何成功,我又忘记了,看来是不大容易成功了,呵呵)。从私人的观点来看,我一向不喜欢过于学生气的人。有很多人一直不能从个人世界走出来,遇到这个乍看强大复杂的社会,马上又缩回到自己原有的世界里去了,撒韦大概就是一例。每个人都要走出去,撒韦大概也是极其少的一例。
  
  我想,最大的不可信还在于,我不相信写作是如此简单的事(当然这跟我自己的写作态度有关)。现在,除了纸张,网络也为个人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但是,倾诉的欲望与强烈表达的欲望还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坚信着里尔克说的,写,否则死。文字、写作和写作者的力量最终取决于类似这样的决心。法国的天才导演卡拉克斯拍的《波拉X》就是一个关于写作和如何写作的故事,他让我看到了长久以来流传的秘诀:先生活,然后写作。我实在没有想到一个法国人把俄国式的主题表达得如此清楚而纯粹,对了,还有坚定。那个主角(也是一个作家)所获得的关于家族的秘密,他不是逃避,而是尽可能地任由这个秘密把自己带得足够远。从不束缚自己。所以最后,他把枪塞到那个男人口中扣动扳机,手稿在道路上已经无足轻重。
  
  顺便说一句,这是我看过的第四部奥黛丽·托图主演的电影——或许已经不能说是主演,这一部里面她只是一个配角,但是和前三部相比,仍不失水准。《天使爱美丽》、《神婆美少女》、《蝴蝶振翅》,我最喜欢的是《蝴蝶振翅》,在这部电影里她四处倒霉,然而像一个狮子座的女人一样,她完全承受了,并且迎来了偶然赐予的必然的奇迹。这是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每次看到这个生于1978年的女孩的脸,我想世上没有不幸的人,只有 waiting for the miracle。
  

 3 ) 一场暴雨后的嘻笑

6月末的上海,一场暴雨,大玻璃窗被雨覆盖着,行人奔走,汽车呼啸,雨水隔着窗户显得闹腾。
上海电影节的最后第二天,上海影城外突然暴雨连连。
接着下午看完爱沙尼亚的《梦幻商店》,晚上准备看法国的《西班牙公寓》。
法国和西班牙都是我极喜爱的国度。法国因为有存在主义,巴黎,铁塔,现代小说。西班牙因为有三毛,斗牛士,荒诞文学。这两个国度的结合,给了我很多期待。
下午东欧的影片看得有些沉闷,明显水平很一般,显出了东欧人特有质朴,直接,狂欢。接着就在影城对面的小饭馆吃晚饭。青菜,酸辣汤,回锅肉。周围都是些去影城看电影的人。
吃到一半,雨就倒了下来。然后,滂沱中,记得和一个女孩穿过马路,到的时候,脸上,身上,腿上都湿了。雨落在身后。
记得是在3号厅,6楼。影片开始。
开头是欧洲人惯用的拼贴技巧,屏幕撕裂着贯穿一种混乱的情调,年轻的红,黄,蓝,绿,大黑,大白,交错,然后混杂一气。
节奏空前突兀,间歇空前紧张。不时透漏一点迷茫。
飞机起落,故事开始。
一个法国年轻人做博士课题研究,交换去西班牙的大学学习经济,西班牙语。告别了女友,母亲,一人孤身飞去西班牙。
经过一番辗转,来到交换生的学生公寓,室友分别来自各个国家,有德国,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等。文化差异开始体现。圆桌旁,各国文化开始进驻镜头的各个角落,文化语言开始充塞着剧情的进展。
感情的,生活的,语言的,文化的,年轻人的,疯狂的,世界的,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当下是多么混乱地井井有条。我不知道这样解释是否明了。能够如此混杂地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碰撞,每一次心情起伏都是那么不可避免,而又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
地球在转动,我们都在看着。
记得最经典的几个镜头出现在西班牙的海边,海的哪边是法兰西?这边?那边?隔海相望,距离只是一种有形的屏障。
记得最搞笑的剧情是几个室友一起帮忙欺骗英国女孩的英国男友,装同性恋,掉假眼泪,惹得我狂抱肚子。
冰箱的格子有各自的国籍,房间有每个国家的风格,行为受文化掌控,感情受差异驱使,每个角色都在努力地抹平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裂痕。年轻人的世界真是无极限。
回到法国,1年以后,冲撞的压力层一下子消失了,反而变得不真实起来,感觉工作,感觉爱情,感觉生活怎么就这么呆板得这么无可救药呢?逃离。
字幕在快节奏的曲调中缓缓上升。灯亮了。
又一场乌托邦的努力,在心灵的哪里,划上不轻不重的痕迹。
雨停了,和一个女孩缓缓走向车站。

 4 ) 西班牙公寓-欧洲人的致青春


最近很多人在致青春,趁着热乎劲儿,也粗浅地聊聊青春。这个字眼,总残存些怀旧的气息,正在青春的人基本不屑,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总是这样,青春不再来的人才看得出,这词儿是多么可贵,多值得回味。它,允许一些不大出格的荒唐或者莽撞,仿佛连上帝都不会忍心怪罪一个青春的人做坏事或者做错事。
在跨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层面看,东西方人的青春从本质没有区别,男人和女人的青春从本质上也并没有区别。区别只在于,阐释青春的方式。东方人在回顾青春的时候,基调总有些淡淡的忧桑,载体基本永远是爱情(附加地也干点别的),赵婶儿的新片就是个好例子。西方人一样,也喜欢偶尔谈谈青春,有火辣的,暴力的,也有小清新的,<<西班牙公寓>>挺出众,是部会动用时间地点的多重性跟观众进行哲学对话的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你会觉得那里的主人公就是你曾经的一位同学,他们也那样年少轻狂,自顾自的,原来真的,青春无国界。
 
                              故事
Je ne sais pas pourquoi d’une façon générale le monde a devenu un tel bordel. Je ne sais pas si c’est obligatoire que le monde doive être comme ça. Tout est compliqué, mal foutu. Avant, tu avais un champs avec des vaches, des poules. Tout est plus simple.
翻译成中文大意就是“我不懂,为什么这个世界正常的事会被搞的一团糟。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世界非要变成这样,一切都如此复杂,令人生厌。以前,你有一片农场,养养牛,养养鸡,一切都那么简单。”

Xavier是个即将毕业的博士,他一心希望成为作家,可父亲把他安排到一个公司,录用的前提是讲西班牙语并对西班牙经济进行研究。于是,他报名参加Erasmus项目,学校秘书要他提供一系列的文件,把他整晕了,就说出了上面这段话。年轻的表现之一,爱抱怨,如果有一天,麻木了,不抱怨生活了,恭喜,你成熟了,青春走了。
Xavier离开女友老妈,从巴黎搬到巴塞罗那,看着这个即将度过一年的陌生城市,从找房子到认识一群欧洲各国的年轻人和他们同住一个屋檐下,过着青春的生活开始,他开始了寻找自我之旅。其中找房子那段特别能唤醒大学的回忆,记得那时候大学听说Reflets第一课,叫新房客,就是一双朋友面试房客的,和电影里演的一模一样,想想特别亲切。后来自己到了法国,竟也面临过同样的情境,真有意思极了。


                                文化

青春的表现之二,是对其他文化具有不可预知和估计的包容性。虽然都是欧洲人,你会发现,德国人很严谨,西班牙人很散漫,法国人很傲慢,英国人很冷幽默,意大利人很热情。可这些所谓的特点,又不能以偏概全:导演没有给西班牙公寓里的这几个国家的人贴上任意一种标签,如果非要说贴了什么标签,我想就是,他们都是年轻人,超越国籍,种族,肤色。这多少有些导演的理想主义在里面,可是,年轻,不就应该对世界的各种文化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吗?虽然有时候,你会觉得和一种文化离得越近,就越发讨厌它,如同日夜相对的人,总有几个时间看不顺眼透。可C’est la vie, 别忘了它曾带你走入另一个世界,让你认可世界的多样性,认同接受意味着包容。
或许,越尊重,越包容,越表现出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和深沉的爱。英国小妞儿wendy说一口销魂的伦敦音,她有点任性,管Xavier叫 « 青蛙 »,这个词是英国人对法国人的贬义称呼,就像法国人管那种小圆白菜叫choux de bruxelles (布鲁塞尔小圆白菜),好像比利时人都比法国人小一号一样。欧洲每个国家都有点小傲慢,各种互相鄙视也就非常平常。Xavier这点做的就很好,他没有因为被叫青蛙生气,还带着wendy重新融入大家的圈子,把友情的主题烘托出来,也表现了这男孩的大度。(矮妈,他真的是法国人吗?!)
青春包裹下的文化碰撞是包容,又是冲突。Wendy的弟弟来西班牙看姐姐,他和姐姐在桌上聊得分外开心,他讲的笑话姐姐也完全知道笑点在哪,其他同屋都很僵硬,不知道喜从何来。一天,弟弟和德国小伙聊天,为了显示英国人的(冷)幽默感,学希特勒说话,学德国人说英语的口音。其实你能看出来他真没恶意,就是有点二,德国哥哥一怒之下告诉了他姐姐。可见,文化必须是冲突的,一种所谓的幽默在自己国家是幽默,在别国家人看来可能就是无聊甚至讨厌。也正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排他性,也更显得珍贵。即使都是东方人,也差别甚大,在中国如果吃面吃得很大声,就是没教养,在日本就是有礼貌,夸奖主人做饭好吃。伤的起不?


                               语言

语言是文化最好的载体。中国人会说“说曹操曹操就到”,法国人同样的意思表达是Quand on parle du loup, on voit sa queue.(一说狼,就看见它的尾巴。) 是不是很有意思?
现在上了岁数,才明白年轻时候学语言,真是快多了。Xavier到西班牙恶补西班牙语,和当地人打成一片,这是他很优秀的一点。他在任何地方都是坚持说西班牙语的(除了和同胞),当然反正说法语或者英语,西班牙人也听不懂。。。这些不利因素反而促使他快速地在语言上成长。青春是无畏,学语言也是无畏,不怕犯错,才能进步。
除了语言,还有方言的问题。片中有个桥段,Erasmus的学生对教授说,可不可以不要用加泰罗尼亚语(cantalan)而用西班牙语授课,教授很不屑,说班里大部分都是加泰罗尼亚人,再说用本地区的官方语言授课没有任何问题。现在知道阿拉桑海宁为什么都彼此都说桑海话了吧,O cool~
我们也会因为语言闹出一些笑话,Xavier妈妈打电话过来,wendy 接的,说他上学去了,X妈妈说O, à la Fac, wendy错愕了, « wot, fuck ?!» 哎,不怪她,我第一次听也很汗呢。。。法语的Fac就是学校的意思。。。
记得一位欧盟国家政要说过,真正影响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是语言。比如劳动力迁移问题,看似的一体化很难实现,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只会说葡语的葡萄牙人在德国如何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欧洲的年轻人现在在很努力地学习其他外语,就是为了增加就业的机会吧。

                                 自我探寻
何为自我探寻?在非常规的环境下,走出舒适圈,通过窥探世界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探讨自己的所想所要,我觉得是自我探寻的非常重要的元素 。这或许就是一种自我的回归。
巴黎和巴塞罗那,就是两种色调,两种格局。一个冷,一个暖,一个有河,一个有海,一个娇柔,一个奔放。你分不清哪种更好,却分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明白了“啊,原来我是这么样一个人啊。”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在想,到底该生活在怎样一个城市,选择怎样和怎样的人们相识相知。不去经历和行走,就难以空想出怎样的生活适合自己。这或许就是自我探寻的意义所在吧。青春,是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寻找自我的勇气。你没有了?恭喜你,青春走了~

故事的结尾, Xavier做了怎样的选择呢?他的自我探寻之路结果是什么呢?真心推荐大家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也许有一天,岁月模糊得不成样子,还是能依稀辨出年轻时的你真的青春过,真的。

 5 ) 每个人的西班牙公寓

抛开演员什么的不讲,只说这个关于交换留学的故事。

一个讲述欧洲交换留学生的故事,很平静的从头到尾娓娓道来,少有高潮,却也高潮迭起。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母语,大家在这个热烈的西班牙城市相聚,从不信任到微笑到彼此熟悉,到交汇,再分离。这一年在误解和理解之中可以擦出很多火花,每个看似平行的人终在一个点交汇,再渐行渐远。这个汇聚点是Mendy男友来访这个片段,亦或这整一年。

影片平淡的出奇,不是有共鸣的恐怕难以看完,就像一部无聊的纪录片 ,笑点也限于文化差异大多冷掉了,比如那个la fac,还有那个絮絮叨叨的英国男孩的无聊笑话。在陌生的国度,感情的碰撞更为原始而激烈,从迷茫,到迷茫,到迷茫,这中间穿插的Radiohead的No surprises,虽然歌词没有多少联系,但感情足够到位,尤其是在分离那段,Xavier回到巴黎,和女友作最后的告别,走在巴黎的街头,眼前的一切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遥远,然后他哭了,路人好奇的眼神和镜头,Xavier的悲伤属于他一个人,而这也是一种典型。

经历过跨国文化交流后,我们不再是一个独立国籍的人。不是法国人,也不是西班牙人,不是比利时,也不是英国人。无论对哪个我们曾经呆过的地方,多少都有不同的感情,也只有对其热爱,才能真正融入这个环境。或许在那个街道,我们走过无数遍,在这无数遍的日子里,欢笑过,也抱怨过,狂放过,也咒骂过,喜怒哀乐掺杂其中,当我们最后一次站在这个街道上时,都会深陷那种伤感的泥淖吧;那些身边经历过的人,一年,两年,几个月,几天,当想起这或许是最后的一次交汇,都会不舍的吧;在这最后的一刻,之前的不愉快都早已离散,心可以包容一切了。

我们在西班牙的街头狂欢,在法国的午后漫步,转换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各种语言,甚至已全然混杂在了一起,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熟悉,却又全然离我们遥远,内心的距离强行钻进这夹缝,“我在巴黎,周围却没有一个巴黎人”。Yorke的嗓音是忧郁的,而这些并不应该使我们蒙上那层忧郁,无论在哪个国度,我们都只作为人的存在,没有国籍。毕竟,人终归是孤独的,何必为自己寻找什么归属。Te amo, Barcelona; Je t'aime , paris .


最后,一切从这里开始,有关自由和我们的未来。

 6 ) 写给宝贝的悄言碎语

宝贝,小时候,我有一头金头发,而这个小孩子的梦想是当作家。只是,时间会改变一切,现在这个小孩子,为了他的另外的理想工作,需要离开你,离开你一年。

我们在机场拥抱,吻别,你是看着我离开,可是,你不知道,转身后,在飞机上,我也流泪了。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坚强地离开,但是,飞机一离地,才意识到,开心地走,并不容易。

宝贝,每到一个新城市,我会下意识的审阅它的街道,它的规划我什么都不知道,一片空白。我得小心翼翼周围的人群,我会在这个城市发掘到内心那份从没有孤单感和混乱感。我在罢赛罗拉的每个角落给你写信,卧室,街边的小摊,海边,告诉我有多想你。

宝贝,我住进了一家学生公寓。一群可爱的人儿。WENDY是英国人,SUBIUS是德国人,LARS是丹麦人,SOLEDAD是西班牙人。第一次来时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我愿意付出一切来接纳他们。因为这儿的混乱,好像就是我内心一直都有的混乱,就是从小我脑袋里一直嗡嗡做响的声音。

宝贝,这群室友会因为冰箱里的分配位置而争议,会因为家务分配不公而理论。大家能有一说一,坦诚相待,貌似吵闹,但是内心善良。我在公寓的电话里跟你小声地讲着情话,他们会像好像第一次发现真爱来看待我们爱情,他们说,原来这就是爱,原来这就是爱.

宝贝,你终于过来看我了.可是你说,你对我说,一切都会好的这样的话让你很有压力.在机场再次送别你时,我知道我们说再见的机会比见面还多,我对现状无能为力,只能请求你的谅解.

宝贝,我们还有一个室友A,是个女孩子.她的GF叫SABINE,她跟我说她的弗拉门戈舞的女老师对她调情,而SABINE还在生气中。

WENDY和一美国老在一首NO WOMEN NO CAY中坠落爱河,可是不巧的是,刚好她在英国的BF过来找他。我们一群室友帮她渡过难关。只是我不清楚,上一秒还正与另一个男人鱼水之欢的她,为何能这么轻松地出现在BF面前。可能也跟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为何自己也会出轨一样。

太多太多人的生活不被我们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别人生活和自己生活的继续。而,你的电话终于来了。
你说分手,因为你已经有另外喜欢的人。那天的黑夜很长很长,长到像殘噬了我的生命.第二天,蓝天上白色的美丽飞机弧线是我过去找你的证据,只是,你不给我机会.我失去了你.

我不断地看电视,可能看的只有忧伤,还有寂静.有时候生活比肥皂剧还垃圾,我不知道为何我的生活又是一团糟.我在一团乱中终于完成了我的学业

.我终于回到了属于巴黎的熟悉的街道,只是才发现,回到巴黎,原来我也是众多陌生人中的一个。我们见了面,在街边的一家小店。我们吻别,有种感觉告诉我,这是我们之间最后一个吻,我想起了我们的初吻,在这两个吻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也经过了很多街道。

两个吻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是在法国与西班牙间往返的折线,还是被异域随心荡漾的空气填满的时光?(来自豆友 影人生)


有时候规划好的道路,原本可以一直往下走,而且,可能还可以混得不错。可是,当走进那种宽敞明亮的办公楼时让我胃痛的感觉,使我清晰地听到心里来自己小时候的一个声音,我要当作家。我离开了公司,对,这又是另一个起点。

全文完

 7 ) 青春的混沌在反复试错与嗜痛中散尽

青春的混沌,就是明知是错还是猝不及防甚至义无反顾的犯错;青春的混沌,非要在舔舐犯错带来的疼痛中才能散尽成长的迷茫。影片讲述就是一个有代价的成长故事。

影片跟随为了拿到父亲朋友安排的工作而前往西班牙做交流生的法国男孩,走进了英、法德、意、丹麦、西班牙留学生混住的公寓,也走进了各不相同但又相似的混沌青春。

留学生们各自投入在为出社会的知识储备与欲望下的情感迁移之中。生活在放纵中变得虚浮、失控、一团混乱,直到难以承受才意识到应该住手。

青春时犯过的错,不是为了说明无知愚蠢,更不是因为道德沦丧,那是在认清自我灵魂真相、摸索自我可控边界过程中的代价。

那些曾经荒唐的与放肆的,也同样是赤诚的与天真的。所以承认,那些错过的,曾经辜负过;所以承认,那些失去的,曾经轻视过;接受错过与失去,更珍惜伤痕与遗憾。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场,就是室友们不约而同地、用尽全力地阻止英国女孩的男友突然降临带来的捉奸危机。那样的努力不光是为了朋友解围,仿佛可以看到他们在避免那份在各自情感过错中品尝到的悔意。

青春的迷途而返,就像冰箱开合、初吻与分手吻、旅程出发与归来一样,看似又回到同一个状态但一定发生了些变化。男主结束了西班牙交换生经历后终于回到了巴黎,回到了家,也回到了儿时梦想出发的地方。

 8 ) I am him/him/him. He is me.

十几年前的片子,拍得很琐碎却很真实。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不是吗?
在国外这么几年,偏偏认识得最多的就是那些来了又走的交换生、backpackers,电影里所有的一切都和我所目睹的亲临的,一模一样。
最后一段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好吧我就爱这样有点画面感的文艺片效果。“i am him,him,him, I am french spanish german english danish, i am her,her,her...” 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he is me, she is me. he is the french the german the spanish the dutch...
Alice回德国后寂寞了大半年最后决定下个月去南美学西班牙语再飞美国度假;Uka回伦敦后频频给我的party照片留言miss u i wish i was there,its so boring here;Javier回西班牙后最终还是和Uka分手;Kevin最近发facebook说我刚刚发现他的现居城市仍是悉尼,真的不舍得去改它,底下各种点赞和共鸣;
David已经离开了这个城市快20天,我还是会想起他,却始终没有鼓起勇气给他发简讯,也就是那句话:我不联系你,不是怕打扰你,我不联系你,是怕打扰我自己。
一个月后我的flat将空荡荡只剩我一个,等着迎接下一批新室友,我不清楚彼时的心情会不会像一个学期前一样淡然。
有梦想有野心的人,必然会选择远行,却多半在渐行渐远后迷失方向。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是不是也迷失了,我只知道我的想法已经在一天天改变,我的决定也一天天坚定。很多人在一生中总是会在某个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决定暂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国家、生活,来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千篇一律的,你会经历各种文化冲击、amazing experience、awesome people、ridiculous story,我希望我们都能像片中的男孩,在西班牙度过了精彩的一年回到现实,在一切按计划的轨迹happening时,又放弃了这样的一切回归自己最初的梦想。而身后的那段记忆,只是一段历程而已不是吗。

 短评

Will's such a juicy blanket ~ XD 一堆人分镜奔跑为朋友插刀两肋的桥段真是亲切可爱.... This movie reminds me of the days @ hiker..... 韩先生推荐

7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1、长大了的猜火车;2、头尾诸多小技巧的运用堪称模板教程;3、“我就是一片混乱 一切从这里开始”。

12分钟前
  • 达达ZEN
  • 推荐

Audrey Tautou只是个噱头啊!文化差异太有趣儿了!音乐不错!还有传说中的伊拉斯谟。

1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这是我们之间最后一个吻,我想起了我们的初吻,在这两个吻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也经过了很多街道”

16分钟前
  • sherrylee
  • 推荐

勾起了有关租房的无数回忆:房租高昂,房间拥挤,乱哄哄的室友,公共区域杂乱,语言不通⋯⋯但过后回想起来发现自己survive了。(英国男友探班那一段我真实爆笑,不愧是腐国好弟弟想的办法!)

17分钟前
  • 糖紫
  • 推荐

Tout ce parcours compliqué, pour arriver ici, aujourd'hui, sans lui. Je suis une étrangère parmi les étrangers.

20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一般般 fac那个笑话,大一上课的时候自己也玩过。。。

24分钟前
  • 婷婷要做甜娘☆
  • 还行

我总觉得这片子是带着好深好深的情感拍的,所以好乱又好美好,好令我向往

25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还是有关青春,生活在别处。如同一开始就预定了男主要走向一个从混乱到清晰的过程,包括那个啰啰嗦嗦讨人厌的英国小弟弟,当然不仅仅是他们,也是你,也是我。每个人都在收获和成长。影片最终还是一个关于蜕变成功的圆满结局。(为演员多加一星,那个姑娘长的可真像km)

30分钟前
  • dum没头脑
  • 推荐

真的是佩服法国人的性观念,看西班牙公寓,真的觉得很奇怪,明明是他先上别人老婆,为什么女朋友跟他说分手的时候他还能受这么大刺激一样,谁对不起谁呢。看这个片子,笑得都不行了,一边笑一边又觉得很迷茫……把自己多年前写的东西贴出来的感觉真好笑

33分钟前
  • 一人分饰两角
  • 推荐

巴黎的街上,阳光正明媚,你奔跑着,以为那是个起飞的故事,而事实上自我回归终究只是奢望,没有人能摆脱继续无序混乱即生活。观影整体有种《午夜的巴塞罗那》+《寂寞芳心》+《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神似混合感。文化差异方面的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

36分钟前
  • 油尖旺任赢赢
  • 力荐

原来巴塞罗那不说西班牙语。。。(一看就知道我没去过西班牙~)

37分钟前
  • Charlie
  • 还行

3.5星。蛮搞笑的,除了宣传Erasmus世界计划,也戏谑了Catalan的独立性。不过,如果Erasmus的老师上课时说“Catalan是巴塞的官方语言,谁想上课用西班牙语就去马德里或南美”也有点过了。场景都好亲切,估计续集会更亲切哦。

42分钟前
  • Nowaysis
  • 推荐

一群年轻人在西班牙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录。离开法国时他因为不舍爱人与亲人,在飞机上独自哭泣,一年后回到法国时,他再次因为逝去的时光而哭泣,大概内心深处他也了解,那样的青春,那样的美好,只有一次,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会再拥有。大家合力帮wendy打掩护那一段太有趣了,酒吧通宵后在巴塞罗那街头即兴唱的no woman no cry值得反复看,太喜欢了。还记得男主在俄罗斯玩偶里裸奔那一幕,这部开头又是他的裸体映入眼帘,我要慢慢把他的片子看完,看是不是每一部都要露一下。

47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推荐

感触共鸣颇多,非常喜欢。故事也足够吸引人,关于青春梦想的部分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却总是血淋淋的事实,关于不同文化碰撞相融的部分笑料和看点不少也都非常有趣。

50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欧盟梦正具号召力的时刻。但关于加泰罗尼亚语还是西班牙语的辩论,已经凸显了某种问题,分裂主义能否被文化多元主义消化是未来世界仍将面对的难题。

52分钟前
  • xīn
  • 推荐

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我要去巴萨!

54分钟前
  • 可可熏
  • 力荐

超赞! 各种Stereotype和小细节超欢乐!冰箱/五种语的接电话提示纸/被纠正复数/工地圣家堂/意呆和路德住一起/苍蝇眉毛爆冷的幽默感,话痨还模仿德国口音英语/巴塞罗那可以坐着的港口木栈道/Wendy好眼熟居然是裘花生夫人/俺的论文题Erasmus/意外听见radiohead

55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巴塞罗那的公寓简直是欧盟小聚会,聚集了各国学生。教授上课时说这里是巴塞罗那,加泰语就是官方语言,要学西班牙语你们去马德里和南美啊。这段很加泰哈哈。男主刚到与刚离开巴塞罗那时说的那些话,恰好是我初到北京与离开时的想法,完全被戳中。

57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近期看的最好的电影,搞的我都想去西班牙。一切如此真实细腻又有趣,像纪录片一样真实深刻,很棒的经历。

59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