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柿子

剧情片台湾1996

主演:陶述,石隽,张世,鲁直,刘若英,赵正平

导演:王童

 剧照

红柿子 剧照 NO.1红柿子 剧照 NO.2红柿子 剧照 NO.3红柿子 剧照 NO.4红柿子 剧照 NO.5红柿子 剧照 NO.6红柿子 剧照 NO.13红柿子 剧照 NO.14红柿子 剧照 NO.15红柿子 剧照 NO.16红柿子 剧照 NO.17红柿子 剧照 NO.18红柿子 剧照 NO.19红柿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9

详细剧情

  从大陆撤到台湾的一批将士及其亲属中,有一个来自河南的大家庭。除了将军的跟班福顺和姥姥(陶述 饰)中意的那副齐白石的柿子图意外走散,家里人口总算齐全的到达了台湾。  换了一个新地方,姥姥各种不适应,被将军女婿(石隽 饰)许诺不久就能重返老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很少再被提及。横在一家人面前的是生活的难题。家里小孩众多,物资匮乏,但点子颇多的姥姥常常化腐朽为神奇。像是把女婿照的X光片裁成多份做写字板;跟教堂的修女弄好关系得到面粉牛奶;把女婿的锦旗做成孩子们校运会的旗帜等,过程中惹出不少笑话。而没了官职的将军则和妻子倒弄起养殖业,鸡鸭青蛙鱼轮番上阵,还卖过铅笔,但都没能赚到钱。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去,孙辈渐渐长大,而福顺(赵正平 饰)意外地和这家人再次相遇,带来了姥姥的那副柿子图及那份不曾离去的乡愁。

 长篇影评

 1 ) 《红柿子》:用温情见证沧桑

片名:《红柿子》
导演:王童
地区:台湾

    印象中,许多导演在年介不惑之际,都纷纷拍出了以“个人回忆性自传”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倾注着对过去青春岁月的追忆和怀念,其中无不夹杂着浓厚而温暖的亲情色彩。侯孝贤那位嘴里叨着“阿孝咕”的奶奶,许鞍华那位外冷内热的日本母亲,对托纳多雷寄予厚望的艾弗多大叔,以及精心照顾蒋雯丽从小到大的姥爷...从这些鲜活而深刻的人物形象中,我们能够隐约感受到,其各自身处的时代环境和背景,并非十分的安定与温和,甚至充满着难以言表的沧桑之感,因而得见影片中那些被浅浅挖掘出的惆怅与感伤。
    1949年之后,一群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人们随国军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背井离乡的他们纷纷在一个被称作“眷村”的地方,经历了一个沉浸在浑浊空气中的灰暗台湾,见证了一段失望、落魄而沧桑的历史。(可参考《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而身处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身为将门之后的王中和(王童原名)却在一个十余人组成的大家庭中,度过了一个健康、温馨并快乐的童年,以来自家庭,来自外婆那些源源不断的温情与爱,去见证了这一个无比沧桑的年代。一段长达2小时56分钟的影像,除了开篇少部分黑白色调的战争背景外,由始至终都充满着和谐、温情,甚至是可爱的基调。由此,我们已然忘却了战争的创伤、时代的落魄与灰暗,而是从王童导演那些饱满圆合的回忆中,感受到了沧桑之中难得的温情,在鲜红的柿子和可爱的外婆身上,寻找到那些耐人寻味的感慨与乡愁。

【红柿子】
    作为影片的第一意向,“红柿子”在片中只出现了区区四次,而每一次却都饱含着深沉的意义。故事的开头,王将军全家老小由于战争原因,被迫一起离开故乡,迁居台湾。为时不多的几分钟里,导演将这一桥段选用了黑白色调加以展现,突出那一段沉痛而难忘的历史。而正当一家人准备走出老家大门时,镜头忽然转向了家园中的那颗柿子树,在整个灰白色的画面中,唯有树上的数十余只红柿子,在电脑特效的操作下被突显成了红色,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那些门口处渐行渐远的背影。柿子树是孤独的,它承载着一个家族数十年的生活气息,代表着家人们那一份浓烈的乡土之情,而今却见证了他们被逼无奈的告别,见证了那一份背井离乡的切肤之痛,疼痛如血红一般,浸染了树上那一只只柿子,纷纷在画面中呈现出突兀而无奈的红颜色。诚然,红柿子在电影中意味着一份隐约而复杂的乡愁。
    当王家在台湾栖居了十余年后,一切看起来趋于稳定之时,被人们似乎遗忘了的红柿子,再次呈现了在画面中。少年光和(即王童本人)陪着外婆从戏院走出时,看到了马路对面卖水果的小摊上,出现了几只红柿子,犹如一道波纹瞬间打破了其生活如水般的平静,可当外婆表现出购买的欲望时,急赶着上课的光和却表示没有时间,硬要外婆下一次再买。这段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插曲,却因区区几只红柿子,恰好一下子激起了老人家那份埋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尚未表达出情绪,便立刻被外孙推走,恰是一份浓烈的乡愁,心欲荣归故里却终不能得,始终被深深阻隔在现实生活的另一边。红柿子像一滴滴鲜红的血液,一点一点滴在外婆的心口,不但揭开了外婆心中的那道伤痕,更是揭开了台湾千万人们归乡不得的难言之痛。
    而最令外婆痛心的则是,紧接着家里因为经济困难,几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困境,父母不得不将家中那几幅在如今已然不值钱的字画贱卖出去,唯独就是不肯将外婆最喜欢的那幅齐白石的“红柿子图”卖出,因为那不但是外婆的珍宝,更承载着外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不过,几张过气之画仅能带来一些微薄的收入,而买主却偏偏认定了那幅“红柿子图”,承诺只要将其卖出便可加钱。为了解决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为了让自己的孙子们都有书念,外婆最终决定忍痛割爱,卖出了她最喜欢的那张画。尽管她满不在乎地说着,孩子上学重要嘛。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已然知晓,卖出了最后一张“红柿子图”,也就好比掐灭了她最后一丝归乡的希望,这对于外婆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后外婆的身体便每况愈下,紧接着得了重病,最终医治无效而撒手离开了人世间。在外婆去世的时候,“红柿子”最后一次出现在了画面中,依然是当初全家一起离开时的那颗柿子树,它象征着外婆充满乡愁的一生,从背井离乡,到埋骨他乡,自始至终保留着一成不变的乡土情节,如树上的柿子一样,依旧鲜红无比。
    从离乡,到思乡,再到归乡不得的遗憾,最后生命的终结,几颗红柿子是外婆一生的写照,尽管它色红如血,有些沉痛和惆怅,却着实抒写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润的乡土之情。红柿子同样是温情的,可爱的,它是外婆一生的希望,是外婆在台湾异乡安居乐业,将孙子们抚养长大的动力。尤其在最后的一刻,当外婆离开人世后,出现红柿子的画面已然不再像先前那样昏暗,孙子孙女们一起带着外婆的灵柩,渐渐消失在宁静的小路上,将带着她的希望,在她未曾走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将希望一直传递下去。

【外婆】
    作为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外婆的形象贯穿首尾,更是成为了故事影片的主线,在片中占有决定性的分量。王童镜下的外婆年事已高,同其他老太太一样,有些固执,有些死板,有些庸俗,有些小气,甚至还有着些许的不讲理。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对于一位老太太而言,要带着十个少不更事的孙子远走他乡,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照顾好那么多的孩子,为他们解决好一个又一个问题,实在是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然而我们看到,外婆在条件局限的情况下,靠着一双勤劳的手,一颗精打细算的心,将孩子们照顾得健健康康,给予了他们一个不算富裕却温馨幸福的童年。尽管家里条件拮据,外婆却总能够运用过人的智慧,将一些简单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能够借阳光晒出温热的洗澡水,能够将女婿受伤时所照的X光片剪来给孙子们作垫板,能够用国军的旧锦旗制作出为学校交差的新锦旗,能够与修女攀上交情,进而获得大量的奶粉为孙子们补充营养。她甚至能够不厌其烦地走访学校,跟校长阐述道理,为孙子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片中的外婆,看起来尘俗而荒诞,却始终又是那么的可爱,在孩子们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在女婿外出打仗,女儿操持生计的情况下,是外婆成为了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同时也是孩子们最好的玩伴。因而在那个沧桑灰暗的年代,在那个远离家乡的异地,因为有了外婆,生活处处充满了温情,孩子们也没有因为时代的影响,成为了《牯岭街》中一批迷离混沌的少年,而是一个个健康快乐地生活着,成长着,在影片中铸造出一个个温馨而诙谐的桥段,从那一首首轻快的配乐声中,仿佛难以再看到时代的荒凉与感伤。
    当孩子们在外婆的精心呵护下,一个个长大成人,当生活逐渐开始趋于稳定时,此时的外婆随着年事的增高,思乡的情绪开始逐渐加深起来。从远离故土,踏入台湾的那一刻起,外婆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对家乡的思念,自己也将齐白石的“红柿子”画作一直带着身旁。直到与光和在电影院附近看到贩卖的红柿子时,强烈的乡土情结一下子在心中膨胀开来,却又在光和的阻挠下很快回缩过来。诚然,外表看似强大的外婆,却有着一颗脆弱的乡愁心,这让她的后半生一直活在希望之中,却又为无奈的现实所累,甚至为了解决孙子们的上学问题,她连仅存的一张柿子图都给卖了出去,将心底的最后一丝幻想都抽离了干净。然而,外婆又是一个乐观而坚强的人,面对无奈的现实,依然保存着希望,积极、快乐地生活下去,像往常一样精心照顾着孙子们。甚至之于死亡,外婆亦是表现得从容而乐观,当几个调皮的孙子偷玩外婆的寿衣时,外婆耐心地告诉孩子们,将来外婆就会穿着这件衣服,漂漂亮亮地跟着老天爷上天去了,俨然一副泰然欣喜之态。
    “爱与希望”,这是外婆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她将一份博大的爱给了她的孙子们,为他们在乱世之中创建了一片乐土。她将一份坚守的希望留给自己,让自己带着希望的力量,坚强而快乐地活在了这个沧桑的年代。在外婆逝世以后,再次出现的红柿子,仿佛也象征着,她终于魂飞故土,见到了那颗让她魂牵梦萦的柿子树,也由此让我们感怀于一个普通的老人家,那份博大的情怀与人格魅力,能够再一次化腐朽为神奇,在沧桑中得见温情。


    

 2 ) 日常温情

电影讲述一位乐观、开朗的外婆,随着将军女婿从大陆撤退到台湾来,虽然在台湾的生活已大不如前,家里小孩众多,物资匮乏,但外婆总能将11个外孙教养、安顿好,并且让大伙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点子颇多的姥姥常常化腐朽为神奇,像是把女婿照的X光片裁成多份做写字板;跟教堂的修女弄好关系得到面粉牛奶;把女婿的锦旗做成孩子们校运会的旗帜等,过程中惹出不少笑话。而没了官职的将军则和妻子倒弄起养殖业,鸡鸭青蛙鱼轮番上阵,还卖过铅笔,但都没能赚到钱。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去,孙辈渐渐长大,而意外地和这家人再次相遇,带来了姥姥的那副柿子图及那份不曾离去的乡愁。电影不仅具有浓烈的自传色彩,也是反应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真实历史。电影对情感的描述是委婉而质朴的,深具人文关照,这部是我看过最温情的电影,家庭日常朴实又不煽情。

 3 ) 红柿子

作为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王童的代表作品,影片通过塑造辗转台湾不得志的将军父亲、贤良的母亲、思念大陆的姥姥、忠诚挣扎于伦理的副官,用一件又一件生活上寻常的小事描绘了战后国民党官兵极其家人撤到台湾后的生活。

影片在色彩、人物设计、主题上都比较突出。

影片中色彩多为低饱和度的颜色,但是在呈现姥姥的寿衣和红柿子时,却是使用了红色的色彩。温暖的红色与朴素清冷的淡绿色、淡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姥姥内心浓烈的乡愁。

影片中的人物非常典型。姥姥是典型的思念家乡的一代,而父母是尝试适应台湾这片新土地却略显挣扎的一代,小朋友们却是实实在在适应了台湾生活的一代。从三代人身上可以看到大陆烙印逐渐褪去的迹象,导演或许想以此怀念台湾人民对于大陆的思念,表现出大陆人来到台湾后不得不生根于此的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王童曾说这是他的个人回忆录。由此可见,他或许是想通过这部影片追忆他这一代人自小跟随家人来到台湾生根的历史记忆,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其中蕴含他对于故土的思念以及过去时光的感叹。

 4 ) 。

红色出现在红柿子里的姥姥生日和结婚礼上,强调着古开今日的节日和庆贺传统对于人的文化塑形作用,若没了这些仪式,人将如何认识自身?而国家与故土所象征的,是节日的传承、传统的顺遗,失去节日,失去红色的柿子,千百年后,就不再有今日,不去希求国别、民族时,一切多样化就失去了意义,独特性在记忆与真实的情感中给予人们的形式意义也失去了生命,那么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否定。

 5 ) “姥姥都老了,还算什么时间啊”

我很想看王童的《稻草人》,没找到片子。见学校缘网有《红柿子》,也下来看看过瘾。
2小时46分钟。
“红柿子”原是姥姥收藏的一张齐白石的画。后来为了十个孩子的学费,还是卖了,这是老人的付出。

红柿子其实提起的不多,只是一个情愫,不怎么贯穿。
“姥姥,送你个表”
“姥姥都老了,还算什么时间啊”

主要是表现姥姥。
流亡到台湾的那些人渐渐故去,他们的后代是否还有遗失感?
惊喜地发现刘若英也在里面。

很多导演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展现,比如收割后的稻田地里抓鸟雀。偷听父亲跟其他军官讨论反攻大陆的地图安排。
养鸡,鸡病死,烧了。
修女送东西给姥姥,姥姥坐在礼物上,孩子们用草垫着用枝条拖着她回家。
一起看老电影,回家路上走近路,过桥时候掉入水中。
姥姥屡次到学校跟校长谈这谈那,比如介绍买铅笔,比如拿不出钱来买锦旗,就自己家里的锦旗拿出来改造,校长都怕了。

她们本来打算回去大陆的,结果再也没有回去。

她偷偷吸烟,晾晒自己的寿衣。最后在两个孙子游行示威回来后给了他们几块留下的豆腐和咸鱼,自己就走了。一代人的终结。



 6 ) 将军的退役生活尚且如此

拍出这样题材的电影,以后的台湾电影市场再也不会有了。

《红柿子》讲的是不得已安家在台湾的姥姥,与女儿、司令女婿、外孙们在台湾的平民生活,衣食住行,抚养孩子长大、求学,谋生的平民百姓故事。平铺直叙中通过广播穿插一些历史事件的画外音是台湾导演的管用手法。主角是姥姥,全片几乎是以姥姥的视角来看世事沧桑变化,将军级别的女婿戎马半生,退役台湾,送走副官、炊事员等身边的跟班之后,过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女儿学养鸡、卖鸡蛋赚钱,副官做煤球靠力气挣钱,将军贩卖蓝红铅笔、复印纸贴补家用,还尝试养牛蛙创业,一场暴雨后牛蛙跑了、也失败了。

副官福顺由于各种战事辗转一圈,抗美援朝后被美军俘虏自愿转去台湾拉三轮车,终将姥姥最喜爱的齐白石画作《五世同堂》完璧归赵。

将军一家好在被分配了公馆一所,公馆有前庭后院,后来出租给美国佬有租金收入。老外给的租金丰厚,够抚养和培养11个孩子,虽然生活有困顿的时候,但是终究熬得起、熬得过去。

齐白石画作《五世同堂》最终随着满箱的名家书画被收购,姥姥心虽不舍得,但是为了孙儿的教育、培养,毅然放弃了,心里也放下了回归故国家园的念想。小人物由于时代变迁造成的人生旅程变化是无可奈何的,一家儿女能平平安安长大是最大福气了。影片最后,孙儿们长大了,大姐已经是师范实习生,开始实习工作领工资了。姥姥终究老去离世,外省人在台湾的第二代都已经长大,终将开始他们的人生历程。

将军的退役生活尚且如此,普通的小兵那就更无法想象。

影片要说不足的,就是挑选的儿童演员太不讲究了,影片刚开始,国军尚在河南还没败退,孩子们就已经满口台湾腔了。这也是我看台湾片的最难接受的。

 短评

全程含泪,直至字幕起才终于大哭。台湾人的《活着》,一路舍去身份、尊贵、豪宅、名画,异乡成了故乡,留下质朴清贫的一家人,栉风沐雨,落地生根。

1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王童作品,严重强烈喜欢此片。电影风格平实,温情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浓浓的乡愁剪不断理还乱。以个人家庭的悲伤苦难来映射整个时代世界沧桑的变化,真挚的情感永留心间,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当我们被某部电影深深打动的时候,必是从中看到了自己或身边的人们某个时候的影子。

13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台湾电影界有了王童、侯孝贤,那还轮得着杨德昌出头。

14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挑儿童演员有点不太讲究,国军还没败退呢就已经满口台湾腔了,瞧瞧人家赵哥多敬业,硬是模仿出了一点安徽口音,张世的四川话竟然也不是配音的

15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1.无限辛酸。国民党将军家庭在台湾的生活,没有对回大陆等幻想生活的描述,而着重刻画了一家子在台湾生活的艰辛,每个人都任劳任怨,一切都只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2.太朴实,太形象,太生活,一个跌倒也让人看了心惊胆战,仿佛她就是自己的亲人;3.姥姥、母亲、父亲的形象演绎得真入味;4.怀念阿太!

1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可能在大佛普拉斯中,看到了可能的另一个中国。而在王童手中,仍旧能看到平行空间分裂前的藕断丝连。

2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姥姥从大陆到台湾的这十年,我在哪里都可以,只要全家人能平安的在一起。红柿子是幅名画,辗转内战逃难抗美援朝被俘遣散残破的被贱卖,隐去了历史背景而在影片中它只是故土老宅黑白记忆中红色的执念,也是从影院中出来遗憾没买到的乡愁味道。恋恋不舍到彻底放弃,正是外省人从军官家眷到自谋生路的老百姓并融入到当地的转变。王童就是那个喜欢画画找不到神韵的小男孩,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也不能编导出这么生活诚挚的故事。林象朗园。

22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不是我的菜,除了几个忠诚的随从外,其它的人物都不是很喜欢。小孩子很没有礼貌,老太太也不属于和善的类型,父亲和母亲说话像念台词,而且一个军人说话那样?此外,小孩子们一出场就操着满口台湾腔,太不严谨了。没有觉得什么温暖和感动,唯一觉得有点触动的地方是孩子们让姥姥坐上箱子推着她走。

26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王童的自传体电影,没《风柜来的人》惆怅,没《牯岭街》沉重,政治与时代变迁的荒凉都是淡淡的背景,乡愁被亲情冲刷,连五颗柿子的那抹红色都被岁月抹淡了色。刘若英出现的好惊喜啊,当年的她,和《少年小渔》差不多年纪吧。

28分钟前
  • 蟹香
  • 推荐

更生活化的台湾《童年往事》。“都跑到台湾来了,还会有什么行动?”孩子们有多无邪,就反映那些大人们有多虚妄。随着第二代渐渐长大,红柿子成为了永远回不去的大陆的念想。“主义”只是政客们捣鼓出来的政治玩偶,但是老百姓的谋生是时时刻刻的,无非就是过日子。王童的叙事很具传统手法,稳。8.6

3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王童自我书写,外省人身份,家国不复,渡不过的海峡。消色调,红柿子,国徽,锦旗,总统像,X光片,红蓝笔,意象嘲讽,人生无奈,历史消解。片头院落的摇升镜头,片尾空椅的固定镜头,弱化戏剧冲突,钢琴曲响起,眼泪掉下来。从三船敏郎与《宫本武藏》到白光与《血染海棠红》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四星半。扣掉的半星是因为个别固定长镜里表演痕迹有点重,那是我在将近三个小时里为数不多的出戏时刻。是王童的《童年往事》,但用力更工巧。侯导的风格是恬淡和留白,而王导则尽量戏剧化。用全知视角铺展烟火气的生活,用绵密的细节完成家族往事书写。拉出时空跨度但并不追求波澜壮阔,是非常私人、非常熨帖的讲述方式。没有渲染什么国仇家恨,而呈现出一派天真自然的图景。短暂的黑白的上海段落过去之后,彩色的台北也带领叙事变得诙谐起来。像一阵太平洋的暖风,不时让人眼底湿热。同时塑造出了中影史最可亲可爱的姥姥形象之一,是有智慧也不狭隘的仁慈长者。

36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每一个国民党撤到台湾的军属后代导演,都会提交这样一部电影。都带着不紧不慢的,应对艰难日子的心态。每个家庭里面的女人,都不仅提供了衣食住行,提供了温暖和坚定,孩子们渐渐长大,家庭会有新的转机。

3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除了会掀起战争和射出精液,男人似乎是无能的,擦破鸡蛋,放走牛蛙,连坐公车也会摔跤,甚至记不住自己孩子的年龄和名字;而女人才是撑起天空的角色承担琐碎的家务抚养每一个孩子长大,可以放弃心爱的一幅画,也可以忍受自己早已习惯的痛苦分娩。《红柿子》是家国分裂大背景下的故事,但没有放大民族层面的怨念和哀愁,聚焦描绘庶民家庭如何靠智慧和勤勉在异乡活出尊严和精彩,即便有思乡之情,拍得克制隐忍,以几颗柿子点到为止;太平轮巨流河的历史纵然是历史,而这种云淡风轻的历史也在告诫后人不论身在何处都应笃定从容、自强不息。7.16@广州展映

44分钟前
  • 草鸟
  • 力荐

情真意切,和风拂面,世相迤逦。片长:02:46:48。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姥姥走的那段 再现红柿子的收尾镜头感人的

48分钟前
  • 板扎蒙古龙
  • 力荐

这片还挺国民党视角的,开场短短的黑白画面到台北后就彩色了,涉及到志愿军战俘的情节,也说那个党国纹身是官兵为了证明去台湾的诚意而主动纹的。基本改编自王童自身经历,他爹是国军名将王仲廉,兄弟姐妹共14人。片子拍的散,但不乏趣味,尤其老太太的各种省钱招数,用王仲廉的X片当书垫、拿部队奖旗当学校奖旗、逼孩子们用卖不掉的红蓝铅笔写作业,搞到校长也怕!她还有个影迷身份,雨夜跟孙辈跑去看重映的白光、严俊主演的《血染海棠红》!齐白石画的红柿子和开场黑白画面的红柿子是这家老一辈的乡愁,不过这点并未过多延展。全片的孩子戏把控的很好,相反全片唯一一出演呲了的是对应王童的王家老五的青年演员金勤(那股子做作的骚劲无怪乎后来去演《十七岁的天空》了),另外演国军——志愿军——车夫的赵正平当时太瘦了

5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台湾电影的长而慢真是有传统...一直想看这部,终于找到DL于是迫不及待的看起来,对11个小孩的足球队真是佩服佩服...电影是传统的路子,以情动人,其实我就是好喜欢这一口,对那些所谓的先锋玩弄哲学神马的...终究觉得不够真诚。所谓的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好吗?给6星!加一颗给奶茶~

57分钟前
  • 我的事说来话长
  • 力荐

8/10。丝丝入扣的物象缝合起台湾身份认同之路:家人/购画者喜爱大陆带来的画作,红柿子树上断线的风筝饱含乡愁,红寿衣(孩子们碰了被打)寄托魂归故里的想象;圣诞到教堂接受洗礼/馈赠,奶奶大寿邀请修女,再如进口笔、牛蛙养殖反映出美国文化势力,副官和奶妈的婚礼体现了离开大陆重新安家的生存哲学。

5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这个故事讲的太好了,没有一处不自然的地方。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拿来比一下,就可以看见两种对世界的态度。大陆的斑灰,到台湾的隔世感确实如此,能记得的只有那写红红的柿子!

1小时前
  • bird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