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情片英国,美国1990

主演:蒂姆·罗斯  加里·奥德曼  理查德·德莱福斯  

导演:汤姆·斯托帕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1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2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3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4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5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6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13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14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15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16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17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18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19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8 15:25

详细剧情

Rosencrantz(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饰)和Guildenstern(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是莎翁名剧《哈姆雷特》里面两个小角色,本片即从他们的行为出发来看待这出悲剧。俩人在回丹麦Elsinore的路上,发生了不少奇怪的事,比如Rosencrantz扔的硬币永远是一个面朝上,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剧团。他们来到皇宫,遇到了国王和王后,王后让他们去接近王子哈姆雷特,了解他闷闷不乐的原因。于是他们把剧团推荐给了王子。于是王子利用剧团上演了一出杀兄篡位娶嫂的故事,让国王极为不快。国王于是命令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两人秘密将王子带至英国处死,不料哈姆雷特无意中发现了两人的信件,得知自己即将被害的事.....   本片根据同名戏剧改编。

 长篇影评

 1 ) 表演死亡的艺术高于一切

Gary Oldman那时候能演得傻傻的,Tim Roth那时侯也天生丽质精骨儿着...这电影抓着荒诞与思辩的乐趣不放,却也难免多了一丝戏剧式电影惯有的无聊(毕竟哈姆雷特的剧本有点太烂熟了)。我居然能看完!除了觉得看这二人在里面如何玩票有点意思以外,电影本身的确还是比较颠覆的,把荒诞派戏剧与宫廷戏剧煮一锅,把情事万物重新演绎经典台词重新诠释,但不乏CULT电影“势必血腥”的精神,“可以又言辩又艳情又血腥,但是不能又言辩又艳情不血腥”...电影的主题就是要戏谑地绕个圈子再告诉你,管你谁谁,小人物无名氏、大权仗马屁精、灵机一动的发明家与发现家...你就死路一条。
另外,所有的电影人都是那么的自恋,他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说明:表演的艺术高于一切,表演死亡的艺术更是高于一切的一切。
再者,看这部电影还有个充分理由:Tim Roth还没发福..

 2 ) Rosencrantz还是Guildenstern?

1. 永远向上的硬币(宿命?荒诞?时空的停滞)

2. 像做梦一样不记得开头,不记得自己从哪来到哪去,名字搞混(身份缺失,或是名字不重要)

3. 忽然出现又消失的戏班子(消失时硬币忽然变成了反面,为什么),忽然来到王宫(王宫是个不断绕圈子的地方)

4. 两人完全状况外,只是努力不穿帮

5. Oldman的角色比Ross的更憨,后者更像理智,聪明。但Oldman的角色有时又能说出很感性又切中要害的思考(死亡)

6. 在球场上,网的两边,play words(只能用问句);哈姆雷特亦如此,但比他们二人更高明

7. 两人总是撞上哈姆雷特里角色在说话,原台词,有强烈的旁观者的感觉(像sleep no more那种自由探索的观众),而且他们在与剧中人物说话时就会用原台词,register差异很大,有很强的表演感,而且像是未过脑的下意识的应和(不知为何就开始配合参与这场戏,就像他们不受控的人生)。

8. 老国王的鬼魂出现在澡堂

9. 借两人之口吐槽哈姆雷特装疯的不合逻辑

10. the world is prison,这两人的经历更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11. 时间,太阳的方向,风向

12. 原剧后半段的戏(哈姆雷特误杀polonius,Ophelia溺水,墓地和比剑)都变成了小酒馆里戏班子的演绎,而且是哑剧(另一种戏中戏,只不过哈姆雷特的故事从演绎者变成了被演绎的故事),还原了莎翁时代看哈姆雷特的剧场,故事与故事,故事与现实交叠。不同的是,该剧以R和G被吊死结束,观众大笑喝彩。

13. 纸飞机飞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14. 这一版Murder of Gonzago还包括王子演戏中戏(人偶的形式)来试探国王的部分(那就成了戏中戏中戏),并与hamlet的实际剧情无缝衔接了

15. 国王王后身边永远簇拥着一大群人

16. 戏班子贯穿全剧,强烈的表演性,现实与演出界限的模糊,R和G也不断的在人前演戏,并迎来悲剧式的宿命。戏班子的领头常说出很有智慧的话,有点像holy fool。最终的死刑也是由戏班执行,唯一的幸存者,像是某种看穿一切的更高力量。因为演员可以成为任何人,所以也永远可以重生。

17. 死亡不分高低贵贱。宇宙的荒谬冷漠无意义。

 3 ) 生存還是毀滅 這句話沒有人聽見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
王子倚著雕像說著 「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的時候,前半句是默然無聲的,王子只說了後半句,因此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註定只能聽到一個疑問。
可這是對什麽的疑問呢?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就好像Guildenstern在死前問先知的那樣 「But Why?」
「You are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That is enough」

到底他們漏掉了什麽,使得這個世界變得徹底不正常。在片中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接近真相。從最開始連續拋出一百多個人頭時,一人對命運的恐懼,一人的不以為然、掉落在R頭上象徵智慧的蘋果、浴桶里的紙船...命運接二連三地給予他們提示,但兩人屢次與之失之交臂。

或許是因為命運是個婊子。【它的卻是

或許是因為這兩人在劇中的身份,似乎一人總注重現實,一人總著眼于理論。看似互補的兩人,卻又可悲的是一個人。旁人將他們的名字串在一起,他們自己又將自己的命運串在一起。(劇中交替出現
著一人走錯路后反身跟隨另一人的場景,這就恰好說明了兩人思想的反復。)

他們能得出「This is a mad house.」這個結論真是老天開眼。

可僅此而已。

他們最後仍是被兩根繩子吊死,正如他們第一次遇到戲班時看到戲子吊死自己一樣。

一切早已有預示。

最後G說「There must have been a moment at the beginning, where we could have said no. But somehow we missed it. Well, we’ll know better next time.」

是他們記得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召進皇宮時,他們就成為了必死之人麼?

還是因為他們連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麽都不知道。

生存還是毀滅?

因為只有王子知曉這個問題,而王子選擇了毀滅,於是所有人都跟著毀滅了吧。

僅此而已。
They are all dead.

 4 )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Rosencrantz(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饰)和Guildenstern(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是莎翁名剧《哈姆雷特》里面两个小角色,本片即从他们的行为出发来看待这出悲剧。俩人在回丹麦Elsinore的路上,发生了不少奇怪的事,比如Rosencrantz扔的硬币永远是一个面朝上,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剧团。他们来到皇宫,遇到了国王和王后,王后让他们去接近王子哈姆雷特,了解他闷闷不乐的原因。于是他们把剧团推荐给了王子。于是王子利用剧团上演了一出杀兄篡位娶嫂的故事,让国王极为不快。国王于是命令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两人秘密将王子带至英国处死,不料哈姆雷特无意中发现了两人的信件,得知自己即将被害的事.....
本片根据同名戏剧改编。

 5 ) 笑抽了~

 笑抽了〜深深的存在主义烙印加上嘲讽式的幽默简直绝配〜哈姆雷特中两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在其中真实又荒谬的存在着,一个代表哲思一个代表科学思想,争辩着却总找不到他们存在的终极意义,because, there's no such a thing as absolute rational existence at all,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on ones feelings moods and emotions,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and most real existence.分不清谁是Rosencrantz谁是Guildenstern,科学和哲思像硬币的两面,也许就没有必要分开,科学家永远离真理差一步而哲思家也总偏离问题,一切总被冥冥中什么左右,他们就是一体。刨去serious thinking,整剧简直不能更搞笑!!不多说了,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6 )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中了荒诞的埋伏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487.html

又名: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名字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最后一句台词,名字是汤姆·斯托帕德获得1968年托尼奖剧作的题目,名字也是电影最后向国王汇报“旨意已达”的结局,一个早就安排好的剧情,一个早就设计好的台词,一个早就被演出的结果,是不可改变的真相,还是已经说出口的经验?是娱乐观众的戏剧,还是颠覆经典的荒诞?那个戏班的“演员”说:“舞台中的退场就是人生中的出场。”当舞台和人生,退场和出场合二为一的时候,或者只有那个说出口的“演员”才知道,这一幕演出从来没有逃离过文本,没有进入过实证,没有变成经验。

必须死去,这是已经被设置好的终点,当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这两个小人物最后在那一封被哈姆莱特置换掉的信件里,已经被安排了用绳索吊死的命运,“演员”说:“最终必须以死亡终结,不管是国王,还是王子,还是小人物,全部要死。”在戏剧演出的舞台上,在莎士比亚的剧作里,波洛涅斯被刺死,奥菲利娅溺水而死,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中毒剑而死,克劳提斯被杀死,葛楚德饮下鸩酒死去。但是最后的结局不是六具尸体,而是八具,不仅莎士比亚在最后写了“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而且演员早就在那一出“哑剧”里说过,一共是八具尸体——那舞台上还有两个人扮演着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做出被吊死的样子。而那时,舞台之上自己的死,被舞台之下的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看见,他们是作为观众看见了结局,一出戏,只有在观众存在的情况下,才会有意义,而当最后的观众换成了国王、王子、王后,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却又成了无法逃脱的死者,他们的死也是为了成全另一些观众的存在。
 
凡人皆有一死,这是人生的宿命论?还是戏剧的唯一意义?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曾经就讨论过什么是死亡,一个人躺在桌子上,一个人观察着那些雕塑,一个人说,“人意识到死亡是什么感觉?”他认为死亡的感觉一定会有的,因为人一生下来就会有死亡的自觉,而另一个也说:“事情必须发展到美学、逻辑和哲学的结论。”也就是说,单纯的死不仅存在,还必须具有意义,但是他们对死亡的讨论也是站在自己没有死的立场上,也就是说,他们是死亡的观众,看见一种死亡才能证明死亡的感觉,才能让死亡具有哲学、美学和逻辑的意义。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人死了,谁能以活着的方式告诉死亡的感觉和意义,而人如果只是观众,他看见了别人的死亡,却从来不会知道真正的死亡。“死亡是终极否认,是不存在的。”实际上,这样的否认对于理解死亡到底会有什么意义?否定之否定,如果只是哲学意义,如果没有实证内容,是不是也是一种荒诞?

无论是有意义的哲学,还是无法验证的生命,无论是舞台上的表演,还是现实中的死亡,或者都将指向一个关键词:命运。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为什么只是两个小人物?他们为什么会被诏令去做一件事?他们应该干些什么?这些似乎都不是他们自己可以决定的,而实际上,那些舞台上的“演员”,甚至哈姆莱特,也从来就存在着关于命运的疑惑,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的口说,命运女神是个妓女,我们看见了她的私处。如此而已,而命运的这种属性就是荒诞,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不知道自己要去干嘛,哈姆雷特在疯狂中失去一切,而演员们只有在观众存在的情况下表演历史剧、田园剧、哑剧和悲剧,所有的东西都是关于命运的不可知论,所有的发展都隐含着荒诞,但是比荒诞更荒诞的是,命运却已经写好了结局,那就是唯一的死,不可证明的死,终极否定的死,吉尔登斯特恩问:“是谁来决定的?”那个“演员”说:“决定?都是写好的。”

已经被写好的结局,已经被预设的死亡,如果这是终点的话,那什么是起点?起点是光秃的山丘,是浓密的树林,是蒙面的他们,谁将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推到了电影舞台之上,谁让他们骑马走在无人的路上?谁又让他们在金币上抛下落中体会荒诞?“你记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回答是“早忘了,太遥远了。”再问:“你忘记所有的事后面,第一件事是什么?”再回答:“我把问题也忘了。”其实没有起点,它像命运一样,是突兀的,是不可知的,也是无法证明的。甚至,两个人谁是罗森克兰茨,谁是吉尔登斯特恩,也都没有搞清,那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略显肥胖的人是罗森克兰茨,还是那个穿着黄色衣服略显瘦削的人是吉尔登斯特恩?他们可以互相否认,可以相互置换,谁是谁又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小人物,反正都是要死的,就像命运一样,无法逃脱,无法改变,也无法证明。

但是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对于命运似乎并不只是顺从,也并不在不可知论面前放弃追寻意义,他们总在这未知的开始之后,在必然的死亡到来之前,开始了一种探究,一个是理性,一个是哲思,分别向着已经写好的诸多命运发出疑问,亲自实践,从而开始“进场”。那个信使的喊声是:“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在他们的回忆里慢慢被确定,是的,这便成为他们进入舞台的开端,信使之前,呼喊之前,甚至命名之前,他们是不存在的,而当他们开始了关于命运的发现使命,开始了关于理性的探寻之路,开始了关于哲思的终极意义,他们也就无限接近了真相,无限书写了经验,无限改变了结局。

理性和哲思是关于概率的讨论。那枚被抛上去的金币为什么在掉下来的时候,总是“人头”那一面?156局,每一次都是不变的结果,那么概率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法则,是一种信念,还是一种超自然力?“至少机会是一半的。”这是概率的科学解释,但是即使156遍依然没有破解这个魔咒,也并不等于概率之死。在遇见“悲剧团”的时候,“演员”说可以通过支付金币观看他们的演出,包括凶杀、闹鬼、打仗的剧情,包括英雄、情人、小丑的人物,包括强奸、斗剑和凌辱的故事,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体验,金币的意义在于改变舞台表演的走向,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也是对于不变概率的颠覆,“有人喜欢看演出,有人为了艺术,这就是一枚金币的两面。”两面,就是不同的命运,就是不同的结局,就是不同的可能,所以,金币的两面是可以实现的,而当罗森克兰茨或者吉尔登斯特恩最后将金币抛向空中,掉落下来的时候,那一面显示的不是人头,而是文字和符号。

理性和哲思也是关于原因的探究。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被招来,他们作为哈姆莱特的好友,就是在他发疯的时候靠近他,振奋他,察明他发疯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为什么发疯?在发疯的结果里一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要察明,要去除,就是一种理性。所以在这个任务面前,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想到的是如何在和哈姆雷特的一问一答中找到真正发疯的原因。是真疯还是假疯,是爱情还是淫荡,“至少选项有两个。”这两个选项的原因就是金币的两面,所以任何事,任何命运,都会有原因,都会有前提,就像哈姆雷特后来问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的一样,你们是自愿来的还是被传来的,不管是被传来还是自愿,都是一种原因,都可以趋向于一种理性的分析。而哈姆雷特在父亲被杀,母亲改嫁的现实里,完全需要一种原因来颠覆那个像娼妓的命运,这也是一种理性,一种对于命运的挑战,杀死奥菲利亚的父亲,以致最后杀死叔叔,都是在疯狂的演掩饰下回归的理性。

理性和哲思对于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来说,也是关于科学的观察和论证。他们在箱子里发现了运动的器材,而罗森克兰茨将一个球和一片羽毛拿在手上,问吉尔登斯特恩到底哪一个先落地;他们在后花园交谈的时候,一个苹果砸在罗森克兰茨的头上,他若有所思;罗森克兰茨在洗澡沐浴的时候,观察那一只纸船,随着自己身体如水的体积而上下浮动;罗森克兰茨还动手将飘来落地的纸制作成纸飞机;哈姆雷特曾对他们说过:“天刮西风的时候,我才发疯。”当风真的吹进窗户的时候,吉尔登斯特恩推论着,风的方向,继而思考太阳的位置,现在的时间。自制的汉堡、自由落体、浮力、蒸汽运动、双翼飞机,似乎就是向着伟大的科学家致敬,似乎就是在探究科学和理性的意义。

但是不管是概率,还是原因,不管是科学还是理性,却都没有改变荒诞的本性,“我们中了荒诞的埋伏。”一个连自己的使命都难以找到起点,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真正命名的人,如何打破命运,如何改变现实?那些被发现的规律,到最后总是半途而废,就像罗森克兰茨在后院发现的那个类似钟摆的罐头,一用力最后都破碎了。苹果被吃掉,蒸汽水壶被取下,纸飞机被揉碎,理性却也是被另一只哲学的手所打断和破坏。而那场关于风的讨论更具有讽刺意味,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为风向、太阳位置和和哈姆雷特变疯的原因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罗森克兰茨说:“我不知道风从哪边吹。”话音刚落,刚刚还很平静的屋内突然狂风大作。风从哪个方向吹,其实重要的不是推论,要获得答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走出去,不仅可以当面感受风的方向,还可以看见太阳的位置,确定现在的时间。走出去,是一种实证主义,而他们却放弃了最直接的证明,只在无休止的讨论中走进所谓的理性和哲思。

是的,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无限走近理性和科学,无限接近过原因和概率,他们曾经跟随一群人在楼梯里跑动,最后却以旁观的方式看见他们无目的地奔跑,“这简直是个疯人院。”他们作为观众,作为旁观者,看见了这一座王宫的荒诞,看见了这一批疯子的荒诞,这是他们超越的一次实践,但是正如命运一样,他们作为已经被写好了结局的小人物,根本无法用有限的理性和哲思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无法驾驭这一场舞台和人生之戏,“我们的天分就是死亡。”这是“演员”说的话,那时候舞台上只有六具尸体,但是“八具尸体”的最后演出,将他们推向了无法改变的剧本里。在那艘海面上遭遇海盗的船上,他们的命运因为哈姆雷特的一封信而被置换了,本来送往英国是要结束哈姆雷特的命,而置换的新信,却将死亡变成了他们的最后结局。临死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我们没做错什么。我们也没伤害过什么人。是吧?而另一个问答:“我不记得了。”

“没做错什么”而死亡,“不记得”而推向无法改变的结局,当最后被勒上绳索的时候,他们说:“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可以说不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错过了。下次我们就有经验了。”在终极否认的死亡面前,在无法改变的死亡面前,还有什么下次,还谈什么经验?“不,这样远远不够。一直到现在都没人给个交待,到了最后还是不愿给个答案……但是没有人死后又站起来,也没有人给你鼓掌,只有静默和一些二手衣服而已。这才是死亡。”而其实,在死亡的终极意义上,他们并不死于海盗之手,不取决于那封被置换的信,也不是死于绳索,而其实死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设置好的命运,一句最后的台词是他们永远不可逃避的结局。

戏剧是假的,可以观赏可以体验,可以上场可以退场,但是却毫不留情地讲述着真相,讲述着命运的结局,他们活在那个剧本里,也死在剧本里,开始和结束,生和死,都是一句话的命运,但即使死,也会在另一种可能里暂时逃离荒诞,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曾经就说过:“人死了之后,指甲和胡子是可以生长的。”超自然是对于理性的解构,而真正的理性或许就像荒诞之中的必然一样,充满了另外的可能,就像那个既是“演员”又是国王幽灵的人所说:“我们只演哑剧,因为言语饱含歧义。”

 7 ) 不过是殊途同归

荒诞喜剧永远是我的心头好。

两个在《哈姆雷特》中非常微小的小人物,在这出剧中被推上了前台。一个因为看到了命运的困惑而暴躁不安,一个无数次接近创新的边缘,但不管怎么挣扎,最后都会被不知名的牵引拉回原路。

一个名为“演员”的角色,他该是本剧作者或造物主,带着哈姆雷特亡父的样子,带着他的戏班,一次次肆无忌惮的给 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 展示他们的前程命运和结局,因为知道他们注定无法堪破。

作为两个书中角色,他们的路线已经被写好,就算他们突然有了某种程度的醒悟,有了自主意识,还是逃不脱字里行间。就像是被文字的言灵所束缚的扯线木偶,挣扎以后,还是只能跟《哈姆雷特》殊途同归,一起走向两个剧本相同的结局: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宫廷戏,荒诞戏,内心戏,戏中戏,一切也不过只是一出戏。用舞台化的场景来拍摄,夸张的手法来演绎,真是恰如其分。

----------------

关于同名戏剧的图文REPO在这里 http://www.douban.com/note/165320259/

 8 ) 1

如果愿意,可以将其视作一篇对以“哈姆雷特”为名的存在问题的电影论文,从开篇的76次掷硬币游戏到片尾“we are on the same boat”的象征实体,总是言过其实却不惊波澜的冷笑话总是带来一股被戏剧叙事要求所不断催动的森然寒意,那道我们用以区隔戏剧与真实的边线:真正的存在与真正的死亡,也就被不断挑战与模糊,方法是用戏剧团来连接哈姆雷特所寄身的戏剧逻辑及吉罗二人所寄身的“真实”逻辑,当诡异的76次硬币朝上介入他们的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之后,哈姆雷特最终的被戏剧所拯救,以及他们的死,也就成了我们的真正的死。这部电影并非探讨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而是探讨广义的戏剧与真实的关系,戏剧中的死与生能够被戏剧不断拯救和复活,但真实的死正如吉罗二人在原著中一样,总是悄然消失在文本缝隙之中。Gary和Tim的台词能力无疑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很强的说服力,几次快速连续的问答对手戏都无比流畅。虽然电影本身对自己所关涉的讨论在很多地方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能记录下这两个演员这么年轻这么特别的一次表演也是大功德一件了!

 短评

研究tragicomedy最后又回到了莎士比亚

2分钟前
  • 章鱼狗 Octodog
  • 推荐

实在不喜欢。我甚至怀疑很多打高分的人都在装逼,或者是Tim Roth和Gary Oldman的脑残粉。

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太结棍了!!我是笑点变低了还是怎么的喷了两次茶 无法掌控命运的死跑龙套的!好多台词都很灵 最重要的是gary is cute sweet lovely \(^o^)/他发明了汉堡模型飞机etc. | Gary实证主义 钢琴师理性主义

10分钟前
  • 死小姐
  • 推荐

语言的魅力和荒诞的基调。(GO开场说了多少遍heads~~????

11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tim roth和gary oldman比赛谁跟萌的故事

14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一部让Tom Stoppard名垂戏剧史的作品:《哈姆雷特》里几笔带过的两个小角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部戏。他们搞不清名字和记忆,讨论着概率、命运、死亡,一个进行哲学沉思,一个醉心科学发明,还看了一部透露哈姆雷特和他们命运的“戏中戏”。他们似乎为自己创造了时间,创造了一个拥有细节的世界,以此确证自身的真实。然而一句话的命运早已注定——“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这部莎士比亚同人被视为对莎剧的解构,但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莎士比亚自己埋下了自我解构的种子。在他的独白中,他喜欢冒险“放任人物为了自身目的使用比喻”,在他们的话语中掺入大量的无效信息。有那么一瞬间,角色们似乎可以从他的故事里自由地创造出自己的故事。但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成为主角的剧本里,他们依然不可能改变创造者为他们定好的结局。

18分钟前
  • 鹿为马26
  • 力荐

(7/10)《哈姆雷特》同人,因为没有明确解释原作主线,所以还是得对原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看懂本片内容。主角是那两个被哈姆雷特设计害死的朋友(演员分别是加里·奥德曼和蒂姆·罗斯这两个后来的大牌),从他俩的视角来看哈姆雷特的宫廷悲剧。原著中两人只是龙套角色,奉命替丹麦国王送信(内容是要求英国国王处死哈姆雷特),最后被哈姆雷特偷换了信件,结果掉了脑袋。哈姆雷特对这两个他眼中背信弃义的朋友毫无愧疚之心。但问题是,原作对两人的描写是模糊的,他俩未必真的就是罪大恶极的奸佞,完全有可能只是两个随风漂流的小人物。一个被勇者杀死看门人,也许只是个兢兢业业工作的大叔;一个“冰箱里的女友”,她也许同样有自己精彩的一生;而谁能保证这两个倒霉蛋,就不是“电焊工波力”呢?

20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1990年金狮奖 改编自汤姆斯托帕顿的舞台剧 大学才子版等待戈多

21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今天又把剧本的最后一部分看了一遍,电影也爱不释手,诙谐的语言下隐藏着命运和轮回的秘密,困惑与怀疑不过是无谓的抗议,剧本早就写好了,这便是书中人的悲剧。电影当中几个桥段牛逼到极点,整个片子都充斥着欢乐和诡异的气氛,我已经笑惨了。

26分钟前
  • 冥王星的灯笼裤
  • 力荐

这部电影建构的元素、跨越的领域之庞杂宽泛精巧,现在想来,仍让人惊叹

29分钟前
  • 一衍 ™
  • 力荐

没看过哈姆雷特,也没看本片原文。不过角色蛮有趣的,虽然一开始很无聊,让人摸不着头脑,后面接受这种风格后就还是蛮好玩的,电影如同舞台剧一样一幕一幕的,而电影里的剧又与电影内容结合,两角色即是游离故事外的观众,也是故事里的配角。

31分钟前
  • 无姓之人
  • 推荐

变配角为主角,全新的角度对《哈姆莱特》进行解构。对白精彩无比,用提问打球一段幽默异常。我的第一千部电影注定是要给五星的。

33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对莎翁神叨叨的致敬太爽了,除了总是抓不住的british humor

34分钟前
  • Asiovo
  • 推荐

神剧本!the deaths of a scientist and a thinker.

39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可以看成英国版的柏林苍穹下和帕纳索斯吗?

40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英国著名剧作家Tom Stoppard从Hamlet中抽出两个小龙套,凑成一个可爱小cp,写出这篇史上最受好评的同人文。当然角色的选取非常重要,越是没人关注的龙套越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他写的是hamlet和叔叔之间的爱恨纠结,恐怕要被英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唾沫淹死。评价巨高的台词,完全跟不上逻辑,果然只能当阿呆与阿瓜看。

44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这个发颠电影= = Gary oldman和蒂姆罗斯的囧片。。其实那哈姆雷特还是很好地

48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推荐

哈姆雷特同人,神作,戏中戏中戏! 原作中的两个龙套,在那么几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差点发现他们只是某个戏剧中的角色,世界观出现了大危机!略有点平田的世界的意味?荒诞和幽默交织,在重重追问和探索之中,剧情还是汇集到了莎士比亚早已写好的终局。死亡的命运不可避免,但龙套也有龙套的执念!

51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力荐

嘤,被萌坏了!!!!!!>.<听Gary Oldman和Tim Roth两位神人叨叨真是太爽了!好绝妙的剧本好精彩的台词

56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放着伟大的文本不谈 我只是来看TR和GO卖萌

1小时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