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

剧情片中国大陆2020

主演:徐峥,黄梅莹,袁泉,郭京飞,黄景瑜,贾冰,高以翔,沈腾,宋小宝,黄渤,欧丽娅,陈奇,吴云芳,张建亚,吴竞,张芝华,唐群,徐玉兰,徐幸,陆燕芳,张翠翠,脑门额尔德尼,朱莉娜,刘泽星,薛晴,韩昊霖,郑颖娴,弗索夫·谢尔盖,杨峥,陶桃,崔大笨,潘启言,王彬,张勤,黄梓凌,杜凡昕之,李顺怡,阎虹宇,刘子瑞,谢尔比纳·甘纳,斯莫林·伊凡,张岩,邵巨宝,谢莱珍

导演:徐峥

播放地址

 剧照

囧妈 剧照 NO.1囧妈 剧照 NO.2囧妈 剧照 NO.3囧妈 剧照 NO.4囧妈 剧照 NO.5囧妈 剧照 NO.6囧妈 剧照 NO.13囧妈 剧照 NO.14囧妈 剧照 NO.15囧妈 剧照 NO.16囧妈 剧照 NO.17囧妈 剧照 NO.18囧妈 剧照 NO.19囧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5:22

详细剧情

虽然有着诸多不舍,但是强势的老板徐伊万(徐峥 饰)还是和合作伙伴兼妻子张璐(袁泉 饰)结束了失败的婚姻。由于某种心理作祟,他试图阻挠前妻在海外重新创业。为了第一时间赶去美国,他回到母亲卢小花(黄梅莹 饰)的住处取护照,结果阴差阳错和母亲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K3次列车。如同身边的老年人一样,卢小花对儿子有着无休止的过度关爱与碎碎念。漫长的旅途中,伊万饱受折磨,他一边遥控表弟郭贴(郭京飞 饰)破坏张璐的生意,一边和母亲展开斗智斗勇的拉锯战。在这一过程中,母子二人冲突不断。伊万渐渐了解到母亲的爱情,同时他也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

 长篇影评

 1 ) 套娃家庭

这个春节,不能出门,手机和电视成了排解时间的主要手段。《囧妈》大年初一免费在线播放,我早早准备好了瓜子,期待能够看到一部新奇又好笑的公路电影。老实说,电影还算及格,但是和期许还有距离。

电影里知名度最广的台词是‘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改造我呢?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在你的心里面,住了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前面是妻子对丈夫的宣泄,后面是儿子对母亲的控诉。

伊万有个控制欲强烈的母亲,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统统都要听从母亲的‘为你好’的安排,不听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乖啊!’母亲希望儿子永远乖巧听话,哪怕他四十多了,挺着肚腩,染白了头发,依然是她的小乖乖心肝肉,依然要在她的保护下,没有她,他连自己的护照都放不好,他会膳食不均衡得脂肪肝,他会玩手机玩到得脑癌,他会连几点钟适合上厕所都搞不清楚。

每一个巨婴儿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超强的母亲。这样的母子关系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个受困于婚姻僵局中的女性,会自然地把全部心力投向下一代。没有爱情,就会求助于亲情,本来该享有的夫妻之间的亲密温暖缺席了,就会转变成对子女的控制欲——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你,所以你必须要回报我。传统文化的熏染下,中国女人有女儿性,有母性,就是唯独没有妻性,母性还尤其浓厚。在自己还没发现的时候,母亲们把自己对儿子的期盼对自己的期盼对丈夫的期盼,全部投射到了儿子身上,儿子不再是单纯的儿子,而是集儿子自我丈夫三位一体的集合。所以中国的婆媳关系难啊,因为婆婆要和媳妇争一个男人啊!若干年前,我的婆婆评论别人家的婆媳大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婆媳之间要争宠的嘛’,这应该是从哪个情感公众号看来的,当时一听就把我恶心坏了。争宠这词虽然不怎么合适,但真的贴切,好好的婆婆不去和公公恩爱,跑来和儿媳妇争儿子心中的地位,能看得惯儿媳妇才怪!你看不惯我,我若不是抖M,当然也看不惯你,那自然是天天上演大戏。

母亲手里的巨婴成年了,就被移交给妻子。这妻子不仅是妻子,还要当个老妈子,东西不知道放哪儿,换季了该买衣服,瘦了该贴贴秋膘,都是老婆的责任。我婆婆偶尔过来一趟,每次打照面后第一反应,就是深情望着她儿子,然后含着无限担忧感叹一句,你怎么又瘦了!其实她儿子刚过了磅,多长了二十斤膘呢。但有什么办法?妈妈的眼里,儿子永远瘦,永远累,哪怕他在床上睡了懒觉才起,妈妈也觉得他应该去沙发上歇着,自己赶紧把家务做了。三四十了,也还是妈妈心中的好宝宝啊,儿媳妇哪有妈妈体贴,都是不知道关心男人的。这也难怪女人们没有妻性了,女孩们成熟的太早了,就算自己没熟,也有旁人催熟,要会说话,能体贴人,懂得照顾家庭。那个长不大的巨婴满可以一辈子不长大,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大家对他的要求不外乎是‘努力学习’和‘努力挣钱’这两样,其实只要不管别的杂事,只专注做这两样事,要想达成目标根本不难,再说也没人规定一定要读个TOP3,先挣他一个亿啊,只是在普通标准,他就会成为众人眼里合格乃至优秀的男人,至于他爱不爱护老婆,体不体贴老妈,管不管教孩子,做不做家务,那些都是没人关心的,毕竟,人不能面面俱到嘛。

可是照顾巨婴和真正婴孩的妻子就没有自己事业了吗?电影中,伊万的妈妈年轻时在俄罗斯大使馆当护士,是技术工作者,会讲一口流利的俄语,能在红星大剧院演唱歌曲,她不优秀吗?比起她那酗酒的丈夫,她优秀太多,也奉献太多了。可是她的牺牲没人看得见,火车上,伊万和母亲争吵时,脱口而出,‘我爸就是被你气死的!’大家品一品,任劳任怨当老妈子的母亲没记得好,对家庭不管不顾的父亲反而被儿子挂在心上,干活的人讨不了好啊,不沾边的人才不讨嫌,临了儿子还心疼父亲过的不愉快,而这不愉快是因为自己老妈没把他伺候好,不管是作为母亲还是妻子,她的一生都在这个时候被自己最重视的儿子否定了。心寒啊,可怜啊!可是又在情理之中,管得太多,会让人窒息,就算有付出,就算享受了便利,对方还是会想逃离,时间久了,那些好就消失了,让你记住的只有坏。母亲一辈子的付出,牺牲掉的情感和才华,蹉跎掉的青春,最后化为一曲红星大剧院的《红莓花儿开》,这个补偿太轻了,比古代节妇守寡一辈子的牌坊还轻。

不幸的婚姻生活造就了畸形的亲子关系,这畸形的亲子关系又造成了不幸婚姻的代际传递,母亲控制儿子,儿子要发泄,就只能去控制妻子,被控制的妻子不愉快,在丈夫那里得不到正常的情感反馈,就会把这感情投射到子女身上。就像俄罗斯套娃呀,一个套一个,一层套一层,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揭开后拐着几道弯呢,如果不是母性浓厚,还真的是招架不来呢。电影里,脑回路最清晰的人是张璐,她早早看透了这一切,选择终止套娃怪圈离婚,另外再去找个不是巨婴的男人,毕竟,改造一个男人比重新找个男人难多了。

前面感慨说完了,我再说点认真的。关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原生家庭的影响,电影立意有,但呈现的还是过于单薄,挖掘的太少。将母子关系作为故事主线,是一开始吸引我的原因。毕竟我们的电影总是出现二八少女,就算偶尔出现个中年妇女,不是打酱油,就是贤妻良母此类的刻板角色(可以参考《我不是药神》里的谭卓和《受益人》中的柳岩,而这两个角色都还是美艳型的),至于说老年女性,那就更少了,一般出现就是慈爱的老寿星,类似于吉祥物的存在。不作为附庸,能推动剧情发展和人物成长,有血有肉的中老年女性角色太少了。通过预告,我知道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但是,我没想到,角色会如此平庸,除了一句‘你只能看到了他是父亲,没看到他是我丈夫’勉强来解释人物内心,其他时候,都用浮浅的台词堆砌替代了情感冲突。

伊万登上火车后,向母亲讨要钥匙,母子冲突拉开序幕,母子俩的争吵像崩豆儿般畅快淋漓,却是在来回打转儿,没有解决问题,没有铺开故事,单纯的欢快地打着转儿,感觉像是网文作者为了日更五千在强行用对话凑字数。一场一场的争吵,琐碎,重复,缺乏情感递进,台词真的让人有点疲倦。

电影的故事性也比较薄弱。钥匙拿错,钥匙拿对,护照不在家,被母亲带到了火车上,一波三折,强行的曲折,换来了伊万扒火车,为了拿到护照险些连命都不要。这里就不去计较为啥没有火车票能上站台,为啥没票乘务员还让他上车这些十万个为什么了,就是完全抛开现实,在不需要刷票也能进站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关于伊万如何坐上开往莫斯科的火车的情节设定也过于浮夸。母亲在火车上,电饭煲、拖鞋、大米、绿豆、红豆、洗脚盆、泡脚石子、保鲜盒、枕头、小番茄……一样一样东西往外拿,像是带了个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她就是再会收纳,那一个箱子一个包里也装不了这么多东西吧。我当然知道有些中年妇女是很讲究的,讲究到坐火车还要自己带床单铺上,但是呢,为了搞笑而搞笑,这故事就有点浮了。

再来看看徐伊万这个人物行为的情感动机。凡事皆有痕迹,凡事皆有动机,伊万拼尽全力拿护照,是要赶上去美国的飞机,飞去美国是为了阻拦妻子谈生意,在妻子谈生意时下绊脚石是因为不想让她把专利带走,不想让她把专利带走是因为爱他,舍不得和她散伙离婚。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妻子事业受挫就会不离婚?为什么这么爱妻子,结婚了十来年却连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搞不清楚?角色的动机站不住脚啊!巨婴的主要问题是体现在生活上的柔弱和承担责任时的无力,不体现在智商和逻辑上啊!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男主用生命这么来回倒腾了一圈儿,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离奇的危险的感人的故事之后,终于长大了,放下了对妻子孜孜不倦的使坏,相当于重新活了一遭后,他才懂得什么叫好聚好散。这个结尾,同样站不住脚啊!我倒是觉得,巨婴还需要多来几次这样的冒险呢,毕竟小年轻谈恋爱都会的道理,他要等到四五十才学成,这成长的速度也太让人发愁了!

不管是故事性还是人物情感,电影表现的都不够,台词尤其不足。唯一的亮点就是探讨了家庭里的困境,但力度太轻。最后总结一句,徐峥,你需要一个好编剧。

首发于公众号:不谈情只YY

 2 ) hakuna matata

1,妈妈团在红星剧院深情地唱红梅花儿开的时候,突然泪目…妈妈在那一刻有她自己的光芒。不是丈夫旁边的背景,不是追在儿子后面的女人,是有热爱有梦想的一个人啊

2,原来一江春水向东流hakuna matata啊,其实没get到是什么意思…

3,妈妈讲成语那一段真的笑死了,全天下妈妈们的成语库是一个的吗?猫三狗四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哈哈哈

4,各种养生汤,各种塞小番茄鸡蛋,塞了一盒红烧肉又嫌弃你胖,真真是亲妈了

 3 ) 徐峥终于摒不牢毁了最后一囧

很难描述对徐峥的感觉,《泰囧》刚出来时,惊为天人。我陪了不同批次的家人朋友去影院看了五遍。当时,徐峥打开了观众对国产类型片素质和国产电影票房的想象力,从此国产二字不再被好莱坞碾压。从这个角度讲,《泰囧》是国产电影近几年爆发性的发展史上最鼓舞人心的拐点,没有之一。它告诉观众:国产片还是有做好电影类型的希望的;而观众回复它:只要国产片遵守创作规律、安心做好类型,观众的追捧会让它体验飘的感觉。

可惜《港囧》有点滑铁卢的意思,徐峥加了过多不合时宜的私货,导致影片质量严重不符合观众的预期,故事结构的设计也有很多技术性瑕疵。

而到了《囧妈》,我的天啊,徐峥证明了自己已经彻底丧失了才华。

都是离婚起头。请比较《心花路放》与《囧妈》的开头,高下立判。徐峥与袁泉的对手戏没有一丝一毫称得上火花的东西,原先眼睛会说话的女神袁泉,竟然让我产生了她是在模仿杨幂演盲人的错觉。

然后是上了绿皮火车的主段落,我只能评价为:车祸,彻彻底底的百分之百车祸。所有的人物的所有行为都是没有逻辑的,满眼都是破碎的割裂的情绪桥段。音乐不搭,剪辑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泰囧》里的灵气放在这里竟然连匠气都寻不见了,只剩下各种自以为是的表情包的混剪。尤其是母子和解的主故事线与自我谅解的辅线,竟然是嫁接在了妈妈离开火车的莫名奇妙的逻辑之上,抛弃了先前精心经营的绿皮车的空间构建,这种神之(迷之)操作让我目瞪口呆!

最后一段,把宋小宝的热气球P进了莫斯科的明信片中,自以为完成了“苏联(母亲)-中国(儿子)-美国(前儿媳)”这种幼稚牵强的对照关系,但这种没有灵魂的标签,就连准确地展现战斗民族的一般性格都没有做到,更别说探寻性格结构更复杂的美国了。所有展现都是表面的东西,如一层漂亮的窗户纸,稍微捅一捅,就戳出个难以言尽的黑洞。内核太苍白。

而最后停不下来意淫状态的两个彩蛋,突破了“俗”这个字的底线,我严重怀疑是冯小刚拍的,属于尿不尽。

全片唯一让我觉得还是有设计感,并且击中我的,只有最后妈妈取下假发的镜头。不然我就直接打一分了。徐导请珍惜写出这个点子的编剧。

算了,既然徐峥成功地通过一系列华丽的微操,把《囧妈》由院线电影变成了“网大”,也把我们本应扮演上帝角色的观众变成了“白嫖”的人,那也没什么好多说的,还是继续乖乖窝在家里躲疫情吧。只是看了这样水平的“网大”,而且恐怕就是因为这部《囧妈》,预计2020会被一些媒体视为中国“网大”发行元年,真让人高兴不起来。

 4 ) 想要尽快脱手的《囧妈》到底有多囧

好久没有骂电影,最近也开始了“前途无量”的自我反省,在看完了《囧妈》以后有了新的进展,正好趁这个不用出去探亲访友,也没法去外面胡吃海塞,更没有理由能去电影院的日子里,跟大家好好聊聊。

我相信昨天很多人都在说关于《囧妈》的事情。现在我们来理一理思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春节档的各个影片上,《囧妈》和《唐探3》齐头并进,是走的最顺利的两匹马。无论是从路演,还是观众的期待值上来说,作为喜庆的喜剧电影,在春节这个节骨眼上,从姿态上就先赢了一回合。

但天不能总是随了人愿。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疫情形势,和当时本来就很强劲的对手,《囧妈》的第一套方案是,提档。

可能这个事情无可厚非,但是在1月20日说完提档的三天之后,疫情出现了新的变化,为了不让大家冒太大的风险,而且也是为了让影片蒙受太大的损失,片方决定调整档期,其实也就是撤档了。

其实撤档行不行呢?《囧妈》又或者说《囧妈》背后的徐峥,这次好像是行业的领头人一样,因为在这种时候大家确实面临了很多的风险,所以提档也正常,撤档也正常,都是对于影片和观众或者是公众负责的一种表现,这无可厚非,甚至是后面在头条系的各种app上做线上公映,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其实这不仅仅是维护了影片的利益,同时也没有损坏大家看电影的乐趣,加上对于字节跳动来说,也是拉新的好方式,甚至在这个时候宣布未来要扩大自己的业务板块,简直是一举多得。在大家看来,字节跳动花了大价钱买下了版权,但是大家都是商人,不会干太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所以6.3亿真的很多吗?我觉得还是蛮值的。

所以大家就突然之间知道了另外一件事,之前横店影视曾经签了一个保底24亿票房的协议,可是我后来终于发现,其实吧,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这场疫情,和其他电影一起上今年的春节档的话,《囧妈》也是卖不到24个亿的。

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数字,但是当时只是展现了片方的信心和发行方的信心,但是我后来在《囧妈》线上首映和发现其他的片子还没有动静的时候,以及看完了片子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是徐峥还是背后的欢喜传媒,都太想让《囧妈》尽快脱手了。分析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1. 电影本来讲述的就是母子关系,非常适合春节档,放在其他档期上,内容并不适合; 2. 任何一个档期都不能比春节档更能赚到多的票房; 3. 如果现在电影不上映,前期的宣发基本就是打水漂了,前面造的势也就都白费了。

但归根结底,别的电影为什么没有那么着急?一个是关于延迟档期可能不利于后期回款,这笔钱压在这很难回来,对股东们有些难交代,看完电影我了解到还有一个原因——片子实在是差。

很多片子在撤档的时候,都会说上那么一句话,好饭不怕等。

虽然大部分时候,那些所谓的“饭”都不怎么“好”,也真的不值得等,不过是因为判断到时局艰难,如果择日上映,电影还有“重生”的可能,但是一般片子都有自己的“命”,也是改不了的了。

虽然说“片各有命”,却也不能抵挡有些片方给片子改了运,就比如说《囧妈》。但是《囧妈》的问题真的是内容的问题,而非营销的问题,所以我只能说,徐峥是个成功的商人,却真的不是个合格的创作者。

不过在这部电影里我似乎看到了很多的东西,我都来跟大家聊聊就对了。

首先,母子吵架、互相不理解的戏码,是日常,是生活,不是戏剧。

真实场景的银幕再现,不是喜剧的风格和套路,而且也不适合带着妈妈去看。

电影开场除了交代了基本剧情之后,徐伊万(徐峥 饰)为了找自己老妈要护照,就登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从登上火车的那一刻起,母子两个就一直吵得不可开交。妈妈演的没问题,徐峥演的也没问题,但是他们却恰恰演了两个让人最讨厌的儿子和让人最讨厌的母亲角色。

徐伊万总是自以为是,在对待自己的助理(也就是自己妈的朋友的儿子)也是呼来换取,根本没有所谓尊重,一直一意孤行,不管是对袁泉演的妻子,还是跟自己的老妈,都是一副非常“自我”的样子。

自我不是一种错,但是却有一种错误的价值输出。

不管是真的学会了体量对方,或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觉得对方不体量自己,都是为了保持一种自我的形象不被破坏,是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自我完整,而并没有在开始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把自己的问题归咎成是别人的问题。

而徐伊万的母亲,也是自以为是的典型。但是母亲比徐伊万稍微好点的是,她能明白自己和儿子之间的距离,虽然这个“距离”保持得并非那么“适当”,甚至只是物理上的那种,最后也还是一样的问题,她的手伸得太长了

恣意妄为的母亲和自以为是的儿子,在聒噪的火车上吵得无比凶猛,真的有一种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感觉。

但是有些对立面是不应该被说破的。即便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但是我并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要带着我的妈妈,去面对一部指责她也指责我的电影。看完了电影的感受大概是,我们更加没有什么可以互相交流和沟通的,而且满腹怨气,简直就是添堵去的。

更令人头疼的是两个人的吵架方式,就真的是大声吵,分贝很高地吵。吵到人心情烦躁。有些人反应说幸好是在家看的,我也是这个感受,不然我可能要在电影院里听着这种噪音放大了分贝引起自己的周身不适。

所以在此奉劝所有想带着爸妈一起看这部影片的朋友们:您还是别了吧

省得回头父母可能还得教育你。或者还有一种可能,你和你的父母想互相教育,这并不是什么春节的减压电影,这只是挑起矛盾或者冲突的一个捷径。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赤裸裸地摆着问题和伤疤给观众看,并不是高级的表现方式,也不是电影应该有的风格。

戏剧冲突有吗?有,但是感觉硬凑出来的。

电影的主题很忌讳隔靴搔痒,这是徐峥电影的一贯毛病。以前只是做喜剧可能不太能看出来,现在遇到了母子关系,好像就挺一目了然了。当然我们现在在说的是两个问题,我们分开讲。

先说大问题,就是太突出,太尖锐的母子矛盾。这个矛盾太现实,现实中的不能互相理解很正常,我也在经历一场不能互相理解的母女关系,所以我自己非常清楚,这个主题是挺现实的,但是却只是现实的处理方法,而非戏剧上的。

母子二人在吵架的时候互相抱怨,不能理解,说的话尖酸刻薄难听而且没有让步,甚至形式风格让人觉得心累。我在现实中如果经历了一场,我是否还愿意去大银幕上再看一遍?

还有,所以故事都靠对话带的么??人物全跟着别人走吗?自己没有行动线?儿子的行动就是因为怕母亲被骗,然后自己就不去美国了?又不是下不了火车,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这种方式处理得太生硬太刻板太敷衍了。

不过徐伊万还是学得挺快,刚被自己分居的老婆说完了她只是他幻想出来的老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是设想好的,结果他就用在他和他妈身上了。

这倒是挺快学会了换位思考的。

或者也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之后,徐伊万才明白了一些道理,也知道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以及“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道理挺对的,但是却是如此平铺直叙地讲出来,就相当于这些思考已经变成了一本教科书,直接告诉你这次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也不用动脑子,背下来或者到时候抄答案就可以了。

所以我今天特意跟我的群友们又推荐了一遍《内布拉斯加》,也是讲亲子关系的,也是说父亲被骗的,他们的处理方式并不赤裸裸,他们的所有言语和行为都不是表面化的,而是内化了的。这两个片子一对比,你可能会觉得美国人演的才是含蓄内敛的中国人。

最后说两句关于徐峥的喜剧问题。

其实从《泰囧》开始我就知道徐峥的问题就是让人笑不出来。高级的喜剧形式是他没有掌握的技巧甚至是方法,他确实不是黄渤也不是沈腾,甚至连个海派喜剧风格都算不上。因为在徐峥的电影里你看到的都是制造巧合所硬拼凑出来的喜剧桥段,不仅老套过时,而且看完就忘。(当然笑不出来才是重点。

所以,某些程度上我能认同徐峥在电影里所表达的观点或者是主题,却并不能认同的呈现方式和做戏剧的思路和方式。

也不可否认徐峥是个成功的商人,但是却不是那么成功的电影创作者。

不过最后还是回到《囧妈》给我的感受,我可能还是要在这个特别时期说上几句由衷的话。

在面对亲近的人的时候,我们都常常更倾向于保护自己,因为我们觉得亲近的人不会伤害我们,会更加保护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也应该更加体谅对方,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我们都学会了在现实面前妥协,在商业谈判上适当让步,却没有在家庭纷争和亲密关系里完成更好的对方以实现更完整的自我。

而关于“爱”这个复杂的主题,我们需要面对的仍旧更多。我们总能认真感受故事里的人物和事情,却没有办法好好和亲近的人沟通。如果真的无法说出什么温暖对方的话,甚至怕说出来的话会伤害到对方,那就先从认真聆听开始吧。

新的一年,祝大家都能开开心心,顺顺利利。远离病祸,成为更好的人。

 5 ) 谁下的决定花6亿买这样的作品,该不是年前聚餐喝高了。

谁他M的是水军谁大年初一吃翔,冤枉人是水军的喷子及水军2020年全年都吃翔。

上面这条,默认所有就本文发表评论的人都已发毒誓认可!无脑喷子及水军叼好盆子排队接新年大餐。

本意只是很好奇这次脑洞大开的事件营销,想抛砖引玉,看有没高人出来揭揭秘——比如究竟是APP找的片方还是片方找的APP,比如以《囧妈》的成色网播权是否值得6个亿约莫票房18-19个亿,贺岁片很多,同一套营销方案是否有更好性价比更高的片源选择?

结果乌央乌央的网络暴民举起猪前蹄就骂是水军云云。

提供免费大餐的是APP网站,不是收了6个亿的制片方,作为一个受惠观众于理算不上欠制片方恩惠。反倒是满网满屏的什么叩谢制片方免费,鼓动去刷5星的,跟帖评论里也多是念这经的歪嘴和尚,真是奇了怪了,难道都没脑子的吗?网上多少外国片没引进国内院线,大家不都网上免费看的,没看清一色都5星啊。《逐梦演艺圈》8万人打分,90%的人打的1星,这些打分的人都掏钱买过票?而囧妈这片子还是app请客,根本不是那些人声称的制片方请客。有些国人就是爱和稀泥,鲜有就事说事的习惯,还有就是为了5毛就能连内裤都脱了下水从军。

如果小学免费午餐奶都是三鹿大头娃娃专用奶,就因为是免费供应,喝的人都无权如实说道说道?媒体爆料过那么多劣质的学生奶,因为是国家采购免费供应的,就算劣质,小学生们都该给劣质奶厂捧臭脚送锦旗,否则就是放下碗筷就骂囧妈?真有空捧臭脚,倒不如帮花了大钱的几个网站多刷几条广告,多少喷点云南白药止止血。

Title 是起得有些标题党,为的是直接亮个人观点。 这显然是一次脑洞很大事半功倍的事件营销,从长远看几个网站赚足了眼球是成功的,只是有点遗憾选的这片子确实太一般了。个人猜测应该是app先找的片方,就算片方脑洞大,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同在几个APP免费网播,毕竟这个已经较深涉及网站具体操作方面了。而制片发行方也看到预售困境只有两三千万,掂量片子成色对24亿票房对赌协议也是心有惴惴,APP的这个提议刚巧可以解套。 而APP方是看中囧系列的大IP,抑或看中了发行方之前炒得爆棚的热度,还是突发疫情而突击定制的一个事件营销没时间精挑细选……6个亿必然是综合考量的结果,具体内幕,只等大神出来解解密。

当然,各花入个眼,每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大年初一,本不想说风凉话。但也不想遮遮掩掩,就个人观点,刨去演员的号召力单就影片本身吸引力,票房应该高不到哪去,能不能破10亿都难说。实话说花2个小时坐影院里看这电影,对不少人来说会是个煎熬。具体到影片本身,囧系列已拍好几部了,个人以为第一部《人在囧途》不错,《泰囧》较前者逊色了些,《港囧》看预告片后就弃了。到了囧妈,套路已陈旧,基本看了前面,后面套路都猜得出个七七八八。和前几部有个显著不同,囧妈前个把小时有点像文艺片话痨式地探讨母子及夫妻关系,靠密密麻麻的台词叙事而且鸡零狗碎东拉西扯,去掉1000字的台词,对叙事都没啥影响。电影真该有电影的样子,全剧的冲突很多都用台词说的,鲜有用画面用动作展示推动,这显得导演和编剧作为不多。密集的台词里塞了很多打贺岁母子夫妻牌碎碎念的东西,为喜剧效果又要塞笑点,这些笑点太过密集缺乏铺陈有些还很陈旧,加之人物设置上太过严肃,表演也没放开,结果两头都不讨好,深度没出来笑点也没奏效。感觉是导演和编剧野心太大了,想打感情牌讲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好在内容上从贺岁片群里突围最先端上合家欢的饭桌,又要靠囧系列来做宣发必须搞笑,前半段太文艺笑点少后就在后半段搞了魔幻狗血 007一样扒火车的剧情,最后结尾再来个强制煽下母子情,要不赚不到眼泪会玩完。什么都想要,结果相互制肘什么都差火候,整就是一个散乱的大拼盘,公路片或许不一定要剧情片那么遵循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但这个实在太撕裂了,内容撕裂,风格也撕裂。

整个剧里看不到一个合格的喜剧演员,一个碎碎念的老妈 ,一个心事重重的儿子,一个冷若冰霜的儿媳妇的表演和好的喜剧演员很有距离,就算稍好些的列车员台词也强塞笑点和身份反差太大显得突兀。喜剧演员不是笑话朗读机,表情,动作,甚至语音语调语速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出好效果。这片子里的三叉戟 母亲 儿子 媳妇 ,都太正剧,彼此间似乎苦大仇深一会人生哲理课一会批斗会,好喜剧演员确实稀有,什么都不说就那一站左一瞄右一瞟就来戏,让人捧腹。而剧中的人物动作都鲜有出彩处,不来戏,只是不停地说说说,连海报都只是男主鼓着个松鼠式的腮帮子来做卖点。反正,本人是以乐一乐心态点开看的,大失所望,除了聒噪还是聒噪,算不上一部合格的喜剧片。比较喜欢《钢的琴》那种幽默,很凝练嵌进叙事线里,浑然天成,看着看着就让人会心一笑,而不是这种硬塞进去的各式段子,尬得慌。

实话说,只看了一个小时多些,有些地方尬得慌实在没细细地看,直接快进的。写的是自己真实观影感受,这电影仆街还是热卖于本人没一毛钱关系。

 6 ) 囧妈不囧

除夕夜,给自己一个熬夜的正当理由,终于看完了徐峥导演的《囧妈》。

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吵过无数次架,打过无数次架,但是我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我会保护你。妈妈后来对我说,她有一百万个冲动想一走了之,但是看到我,她就不忍心了,她是在为我而活。

电影中,居然真的就有这样的剧情,瞬间我泪奔了。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是我和妈妈的关系却并不怎么好,我总是嫌她啰嗦,想控制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想法。我们说着说着就要吵架,关系越来越糟糕。

电影中对于人物情感的描述,绝不是导演凭空想起的,我想这是中国大多数家庭里所面临的问题,亲人之间其实是缺少关爱和沟通理解的。

北京-俄罗斯的火车票是要比飞机票贵的,6天的行程是美不胜收的风景和各异的风土人情。我们的爱也一定要坚持到底。

大量的航拍镜头,真美。

这个假期,哪都别跑了,徐峥给了我们最合适的安排,陪家人,陪父母,陪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新年。

 7 ) 她也曾是个明媚如画的姑娘

看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然很多很多地方不一样,但是就是感觉这就是我妈妈。

可能我就是你们嘴里的水军,那。。有没有兄弟给个群号让我赚个钱?

------------------------------------------------------------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只需要做到一件事就行了。

看完以后,除了对剧情的回想,是否给你留下了更多的别的思考。

我认为囧妈做到了,不该被冠以烂片这样的评价。

春节档大家好像也就只能看见这一部,所以评论点一定很足,基于各种原因,可能看过的人也会比之前多很多,毕竟白嫖谁不喜欢?(笑)。

囧系列一向以搞笑和社会问题的一点深度作为卖点。

很高兴徐峥导演这次走出了 闹+囧 这样的模式。继《港囧》以后我本来这部片子在我心里的预期分数会很低,但是看完以后感觉挺好的。当然,里面有很多的逻辑硬伤,比如,现在没买票已经没法进火车站了,正常人谁会追火车挂火车门上(我真不是骂印度三哥),比如淘宝买的火车钥匙真的可以用,比如带电饭锅在火车上煮粥,比如进不去火车里不想着给老妈打电话而是爬火车胆子是得有多肥,突然出现的带着枪的婚礼船,热气球……

我不认为《囧妈》是一部很完美的电影,但是依然不可否认它的优秀。

它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带给我一种思索,我是不是平时对我父母太苛刻了。因为被爱所以有恃无恐享受那种怎样也不会作没的爱。

那是你妈妈,她怎么会不爱你。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自由的个体,可在妈妈眼里,你只是她的儿子/女儿,她爱你,所以她唠叨,她喋喋不休的讲她的道理给你听,她把果子塞进你嘴里,一遍又一遍地问你要不要吃这要不要吃那,不在乎你说了什么只是希望你听她的,甚至规划你的人生,按照她的想法“改造”你。

我一直觉得父母的爱有些时候很自私,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想法而不顾子女自己的意愿,很可怕。

不可否认他们会做的不对,可成年人的世界里,哪里是讲对错的。那种刻在灵魂深处的爱和牺牲奉献,或许才是让两代人矛盾随着岁月缓和的原因吧。

当我也成为了你,我才开始懂你。

“别吃我儿子”
终于不用再想我去哪里找这样对我的人了。

这个片段,在我看见电影中熊出没的牌子时候,就想到的剧情了,可看到的时候还是泪流不止,仿佛自己也在那片树林里,跑远的是一边哭一边喊来吃我吧的妈妈。

所幸是电影,会出现带着麻醉枪的救星。

我记得动物世界有一段母鹿为了小鹿能安全过河,自身飞快的投身到鳄鱼嘴下的视频。

我一点也不想母爱因为这样而伟大,挺让人难受的,不是吗?

其实电影的结构很简单,先诉说母子之间的矛盾,再激化矛盾,然后引爆,破后而立,互诉衷肠以后死里逃生。

最后,通过妈妈的“高光”,让人明白,她也曾是个眉目如画的女子,她也曾有过光鲜亮丽的人生,可她为了你,变成了你有些讨厌的模样。

影片讨论了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两代人之间思维模式不同造成的矛盾,以及任何爱之下包含的期待落差,控制欲带来的无形伤害。但讲的更多的是,对你爱的人,要好好的互相理解,更多的表达,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沟通。

你别希望你妈妈主动去尝试理解你,毕竟你是她的儿子。所以看了电影你知道了,你的妈妈也一样,曾经有那样年轻漂亮的日子,也曾浪漫天真眉目如画,期许着未来,算着日子等着你到来,想着为了你,也要努力过好这一生。

所以这一步,需要我们先迈出去。

 8 ) 【C+重述】囧妈:差评如潮?《囧妈》或许不会那么糟糕!

这是一个新系列,旨在抛砖引玉,提供评论以外之另一种可能。

作为2020年春节档为数不多的一点暖意,《囧妈》在上线之后却并没有得到一致好评。

抛开商业争议不提,客观地讲,尽管徐峥在演员和导演的位置上的成长与成就有目共睹,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囧妈》都算不得是一部令人满意的电影:

混乱无序和支离破碎的情节,前后矛盾甚至无厘头的人物形象,都大大阻碍了其作为家庭喜剧电影的可看性。

但与此同时,《囧妈》在制作上却又相当扎实,对多种类型化元素的使用也比前作更加成熟:

CG动物特效,几场动作戏的处理,配乐的运用,笑果的埋/抖和节奏感,都显示出了徐峥在《囧妈》上的野心,和实现野心的能力。

由此看来,《囧妈》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咎于剧本。由成片来看,徐峥和他的编剧团队,虽然在这一项目上花了相当多的心思,但这些努力并没有为《囧妈》带来一个更有效的剧本:

不少有潜力的内容都被略过不提,而可以压缩的情节却拖得过长;散乱的情节没能成功串连为主旨服务,而副线情节和主线的处理,也完全可以再干练一些。

换句话说,就是该长不长,该短不短;该连不连,该断不断。

以下的部分,将试图通过对《囧妈》上映版本的重述,探讨能否解决剧作上既已存在的问题。当然,提供的答案不一定会比上映版更好,但将是一次对理解《囧妈》创作意图的尝试。

【主题】

《囧妈》的主题/中心点是什么?换言之,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第一场戏就已经给出了:控制与摆脱控制。无论是母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都是控制的不同反映。《囧妈》的故事和情节,也应该一直围绕这个命题来展开。主角遭遇的外部矛盾,应该与其内心矛盾形成互文。

但很遗憾地,《囧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部分原因是角色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原因则是情节上的失误。

就旅途的“强迫”性而言,母子/家庭搭档的公路片并不鲜见,甚至在喜剧领域里还非常常见(《房车之旅》《母女大战》《纠结之旅》《下流祖父》《冒牌家庭》《假期历险记》),透过观念对比和旅途奇遇来制造笑料。但在《囧妈》的主题下,旅程的起因就不能仅仅是“亲情”家庭牌,因为“亲情绑架”这张家庭牌恰恰是要批判的“控制”的表现之一。

因此,与其让妈妈“误带”护照,对伊万的出现感到惊讶,不如直接改做主观故意。从妈妈的角度,既已认定儿子不会出现,也就对拿走护照有了情理上的正当性——这也就是控制的本质。从《囧妈》既有的情节来看,伊万在不知情的状态下也完全能够不离队,笑点也依然成立;

伊万因为几颗大白兔奶糖就心软不走,可以看出是徐峥对伦理道德的妥协,但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最终和解的力量(稍后会再提)。这里完全可以与副线串联,比如让郭贴通知他,一个能够阻止张璐交易暖霸的神秘关键人物恰恰也在莫斯科,甚至还(其实并不)是红星大剧院演出组织方,但妈妈给出联系方式的条件是伊万陪到底。这样莫名其妙的片尾彩蛋也有了铺垫;

娜塔莎的段落不仅长,而且“男友出轨”与“控制”无关。若将“负气”改做“出走”,便能与伊万之间形成对比(而不仅是自认的“敝履”),并在对话中做出对自己命运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告知)。如果稍后在冰河营救的段落中能够以“过来人”的身份成为伊万最终目标的映射,效果或许更好;

伊万爸爸的“酒后家暴”和妈妈的“隐病不说”,在这一思路下也可以加以改动,形成两代夫妻关系对“控制”的问答。如爸爸动手是想要控制妈妈私生活,导致妈妈年轻时理想未实现;妈妈不愿告诉伊万自己生病,也完全可以看做是“控制”子女生活的软性体现——剥夺子女知情权——为最终矛盾爆发的时候增加力度。

简言之,《囧妈》应该抛弃摇摆不定的道德立场,而反复以“控制”为题来设置和开展情节,两方斗智斗勇你追我躲,同时展现控制强迫之丑陋,和宽容开放之美好。

【角色】

电影的主人公应该是其主题的忠实化身。但由于《囧妈》在主题上重心不稳,导致母子二人也时常偏离轨道,让不少噪音喧宾夺主。

徐妈妈方面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从北京到集宁一段,这也是两位主角在情绪上最割裂的一部分。这是妈妈的首次出场,本应将其“控制”和“操纵”的一面集中展示,但却成为了一种奇怪的混合体:在短短的时间里,时而手舞足蹈亢奋如狂,时而情绪低落楚楚可怜。

这个疑似“双向人格障碍”的形象,其唯一目的就在于将妈妈变成“受气包”,进而将伊万“拴”在火车的编排合理化。如前所述,这是一种多余的道德妥协,于主题无益,甚至还破坏了观众的立场。

《囧妈》应始终让观众跟随伊万,理解和支持他做出的决定,最终跟随他从“控制狂”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双重身份中脱离出来;而不是时而出于精神需要去逃离“控制”,时而又出于伦理情感去接受“控制”。

另一个问题则与其个人目标有关。徐妈妈的个人追求与突破,在片中是一个没有根基的“迟到”,却并没有说明是究竟是什么阻止了她。如果是外力强迫的客观因素的话,为什么会让她心心念念这么久?如果是主观因素的话——这也更加合理和有力——同样的迟到,又是什么条件发生了改变,才让她敢于登台了呢?

一个非常理想的答案其实呼之欲出,但在片中并没有出现/点明:那就是女性的自强自立,不是以控制他人生活而实现的。

如果我们将多年前的迟到加以展开,并与主题相连的话,似乎就可以迎刃而解:

多年前的迟到,源于她自己的不自信,内心其实在寻找无法登台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某个可大可小的突发事件的出现——可以是伊万,也可以是伊万爸爸——使得她可以说服自己接受并成为“控制狂”的角色,放弃了对梦想的追求。

而当她终于放弃了“控制”之后,也就重新发现并找回了自己的勇气。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合理得多了呢?

伊万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必要的道德困境:徐峥既想有所突破,又不愿意背负破坏传统亲子关系的名声,而这对打破“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则是对张璐的情感定位。

伊万当然可以认为自己是敝履——正如所有将子女抚养成年的父母一样——但这不能将其对娜塔莉的非分之想正当化。《囧妈》试图用张璐和她的新男友来获得观众对露水情缘的(部分)认可,但情感上的踏两船,反而是观众不可接受的底线。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去收养其它小孩,并非是出于同情和爱心,而是自己家小孩不听话一样滑稽。在 这一刻,伊万竟然变成了究极的大男子主义:前妻是我的,新欢也是我的。

这对主角形象的破坏显然要大得多,因为“控制”的目的不在于拥有更多,而是在自己的安全区里树立权威。

伊万应该是一个余情未了的“控制狂”,而不是一个滥情的“伪受害者”;前者是可同情的,后者从来都是非正义的。

把这重关系厘清之后,就可以看到伊万和娜塔莉的关系应该如何调整。两人间的情感应该类似患难之交,止于友情,刨掉不必要的调情和性冲动。但在徐妈妈看来,这种关系是“不健康”的,是“越轨”,进而像前述的徐爸爸一样,野蛮地抹黑和破坏了正常的友谊和社交。

而在之后的某个节点上——比如冰河救援来的其实是娜塔莉和她的家人——徐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控制欲”是多么荒谬,而伊万也明白了,是时候真正放手了。

这样一来,是不是也就合理多了呢?

【终局】

由于戏份分配问题,《囧妈》的终局来得有些太早。传统上应该在第三幕中后部份出现的高潮段落,反而在整部戏的二分之一处出现了。更令人不满的,则是母子间的冲突与和解根本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这一段落从母子因张璐再一次爆发冲突开始,由伊万指责妈妈“逼死”爸爸,和解于妈妈告知伊万陈年往事。可以看到,这一冲突的起点依旧是“控制”和“反控制”,但核心竟然是一个从未出场和建立的爸爸;而最终达成的结果,竟然是伊万知道了妈妈隐而不谈,从而妥协不再反抗,被动等待妈妈突然变得开明。

在电影的终局从积极对抗转到消极对抗,简直比在冰天雪地等待天外救星Deux Ex Machina还要滑稽。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概念的混淆不清。《囧妈》要讲述和解决的是“控制”,但总是被母子之间的伦理纲常带跑偏——当然,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伊万想要的是妈妈的理解和放手,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带上了“不知感恩”的帽子,一遍又一遍地在“感恩”和“痛苦”之间死循环,通过不尽的努力,达成的结果反而仅仅是理解了妈妈的一段往事,一个与妈妈的“控制欲”无关的误会。

那么这一场争吵和之前的所有争执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它有触及到“控制”的本质了吗?如果因为误会而争吵,就能解除了控制关系,岂不是在说任何人际交往的问题,缺的就是好好吵上一架?

电影的主人公往往都不是完全人,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性缺点,这样才会让角色的努力有所回报。但《囧妈》却总是想保证徐妈妈高大全的形象,绕来绕去还是“即使有错也是为了你好”的老生常谈,不仅无益主题,甚至还有害。

解决的办法,还是要重新梳理冲突核心。当这段陈年往事变成了徐爸爸对徐妈妈的“情感操纵”的时候,徐妈妈的醍醐灌顶就合理和自然得多,也顺带解决了伊万自己的顿悟,省下了和张璐一来一往的大段掏心窝子。

从这里到结尾的红星大剧院演出也显得太过拖沓,热气球的出场更是饱受诟病。从冰原再赶火车再转气球去大剧院这一段是完全的垃圾剧情,唯一的目的就是造成妈妈的第二次迟到。这一目的的达成完全不需要这样复杂,毕竟两人已经提前下了火车,按照时刻表最终赶不上也是情理之中。

拿掉这段戏之后,不仅不影响后续发展,也让叙事更加流畅不脱戏。

如果一定要保留这一段的话,一个大胆的做法是将其彻底童话化,利用慢镜、蒙太奇和配乐,直接衔接到妈妈上台,与之前的叙事风格形成对比,暗示这一段情节或许并非真实发生,妈妈和伊万或许并没有最终完成这段旅程。

但对二人来说,既然已经彻底解脱,这也不再重要了。

【总结】

从《泰囧》到《港囧》再到《囧妈》,徐峥和中国电影在逐渐脱离港式商业片的粗制滥造,有着越来越多的体系化、类型化特征,这对于内地电影市场来说是大好事。但从《囧妈》上也可以发现另一个现状,那就是导演徐峥>编剧徐峥。

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这其实并不罕见: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囧妈》完全有潜力可以变得更好,徐峥和中国类型电影,也有潜力变得更好。

 短评

年龄一大眼窝子就浅,听到《红莓花儿开》的时候就不明所以的唰唰掉眼泪。虽然整部电影依旧是徐峥以往的商业片套路,但少了聒噪的“专职喜剧角色”,影片自然了不少。要是没有宋小宝那段太过胡逼的剧情可能会更好。前面无数的铺垫都敌不够片尾妈妈镜子前的一个动作,这种代入感应该是其他同档影片无法带来的吧。

8分钟前
  • 未命名搪瓷🌈
  • 推荐

万万没想到,徐峥做导演的能力是倒着发展的,一部不如一部。也不知道他对母亲、妻子和中年男人到底是有什么误解。

13分钟前
  • 好好地
  • 较差

7.7/10,徐峥终于真诚的面对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本片在主题探讨和人物的刻画上做的都很好,且表现形式也比较轻松幽默。把一趟连续开六天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其实很考验编剧功力和导演调度,徐峥和导演团队完成的都很好。事实上本片可以归为现实主义喜剧,创作还是戏剧为底,在台词对白上做足功课。虽然一些事件用了戏剧化处理但探讨的内核非常当下也很普世,不管是和母亲和解也好还是和妻子和解也好,本质上还是和自己和解,在老塔眼里,童年的伊万不愿意和自己和解,《囧妈》里母亲大半辈子也不愿意与自己和解。徐峥到底还是让长大的伊万与自己和解了。但是否真正的和解了,也许要问徐峥了。另外演员选的都特别到位,不管是黄梅莹还是袁泉表现力都非常好!

15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中年人的生活就是糖衣包裹的苦味丸,工作,婚姻都让人喘不过气,妈妈很真实,是每家每户都会有的妈妈,逼你吃番茄,怕你不穿秋裤,不听你说话,但是熊(生死)面前能为你挡死,痛苦时候可以依靠,虽然永远也别指望她们能理解,甚至能改变。但不妨碍她嫌弃你的眼神里都是爱。

16分钟前
  • 一〇一
  • 还行

后半段垮的妈都不认识

20分钟前
  • yoyo
  • 还行

我讨厌这部电影,甚至作呕,强行灌鸡汤,强行要把所谓的黑暗面撕出来,然后结尾强行煽情和解。没有人没和解,只是徐峥自己没和解吧!

23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

还能更无聊吗

28分钟前
  • 伪会计
  • 还行

“囧”系列里有人情味的一部,之前的夸张闹剧和直男思维有很大收敛,但是熊、热气球这种情节是脱离现实的,有些客串角色也仅仅是为“客串”而存在的。除了“囧途”的主线,精神内核其实在过去的两部囧片里都有所提及:如同样以离婚开场的《泰囧》,妻子想要离婚,而男主想的只有生意(油霸变暖霸),男主在结尾时必然会在婚姻中学会成长;以及《港囧》对于女性改变男性和对女性长辈烦扰的宣泄。对苏联老片的致敬: ①伊万的名字来自徐爸给她放过的苏联老片《伊万的童年》;②热气球时有个动作模仿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厂标;③徐妈及姐妹们唱的《红梅花儿开》是《幸福生活》插曲,原片也是几个姑娘登台表演唱的这首歌。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主要问题还是太长了,前面太久了。喜剧部分没有那么突出,熊出没也很奇怪。反倒是后面煽情那部分,更能触动到我,尤其是最后黄梅莹摘假发那场戏。徐峥拍拍电影,总是在解决自己的困惑,这部其实也是。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承认吧,作为创作者的那个徐峥,已经过时了

34分钟前
  • 正义B胜
  • 较差

基本没有爆点。卖掉真是明智的选择。还有《一出好戏》里,黄渤剪掉了徐峥的戏,这部徐峥就把黄渤的剪掉了,真记仇哈哈哈哈

38分钟前
  • 不自律会死星人
  • 还行

很平庸,很无趣,既不好笑,对于原生家庭的探讨也只是隔靴搔痒而已。

39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烂也不至于,但真的平庸,强行融入一些刻板化的元素,杂糅起来效果很一般。

44分钟前
  • Orlando
  • 还行

婚姻比黑熊还危险,不知不觉就变成敝屣。母爱比奶糖还甜蜜,像硬塞的番茄般密集。曾经少年放的塔科夫斯基,忘记电影里的小男孩,只记得他的眼睛闪光。当年错过的红莓花儿开,忘记当时有多沮丧,只记得此刻没升起的幕布。我们是怎样忘记了爱的感觉,不能跟她共处同一车厢,也忘记了曾经依偎彼此的心房。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三星给《红莓花儿开》,一方面诧异于徐峥对赌协议24亿的自信,一方面又惊叹于徐峥后知后觉的魄力,网播绝对是明智之举,这要是按期上映别说杠《唐探3》,估计连《急先锋》都够呛!

47分钟前
  • tenet
  • 还行

低于预期,不喜欢俄罗斯妹子和熊出没这两段,妹子尬,熊很凶。唯一的泪点是妈妈在台上唱歌。和妈妈和解的故事没讲好,无法共情,并不合适带妈妈一起观影。彩蛋黄渤还不如拍摄花絮有趣。结尾剧组员工和妈妈的合影很温馨。歌曲好听。囧系列里比较差的一部,俄罗斯风光片。片头看到高以翔的名字被框住,特别难受。

49分钟前
  • 煤气罐罐
  • 还行

平庸的电影,多亏找到人接盘了,如果真上映估计得亏。

52分钟前
  • dragonsky9
  • 还行

笑中有泪的贺岁片,母子关系的处理,夫妻关系的和解,爱的表达方式有好多种,而我们对于最亲的人往往是用了争吵这种最糟糕的方式,带着妈妈来看这部片子,看后要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啊。最后彩蛋别错过哦,有大腕。

55分钟前
  • djfish
  • 力荐

骨子里还是囧系列那种公路喜剧片,这次用母子关系制造一系列的笑点,代入感非常好,果然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妈”。从创作的心态上讲,我一直很喜欢徐峥,愿意走出创作的舒适区,去做点不一样的尝试,讲和上一辈人亲情的故事,讲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解。从编剧技巧上看,徐峥还是那个最懂类型片技巧的人,他一开始就用对白铺垫的那些细节,每一次用都在强化电影的节奏,划分剧作的大框架,让电影的主题表达更进一步。这个剧本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框架,在K3火车上和老妈互虐的六天六夜,一路去往莫斯科,所有的冲突和解都要在这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夫妻和母子两条线彼此关照互为镜像,很喜欢最后夫妻线的处理,与时俱进不落俗套。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还真的是和预告一样难看啊……40奔50的人来演一个20奔30的人和自己妈的关系真的很错位。编剧们感觉像是年轻到没有任何生活体验,大家随便吐槽下自己的妈妈,就把剧本攒出来了,大概还挺得意。

1小时前
  • 舒农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