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剧情片日本1985

主演:山崎努,宫本信子,役所广司,渡边谦,安冈力也,桜金造,加藤嘉,大泷秀治,黑田福美,樱金造,篠井世津子,洞口依子,加藤昌彦,高桥长英,桥爪功,高木均,原泉,林成年,井川比佐志,加藤善博,中村伸郎,冈田茉莉子,大友柳太朗,关山耕司

导演:伊丹十三

播放地址

 剧照

蒲公英 剧照 NO.1蒲公英 剧照 NO.2蒲公英 剧照 NO.3蒲公英 剧照 NO.4蒲公英 剧照 NO.5蒲公英 剧照 NO.6蒲公英 剧照 NO.13蒲公英 剧照 NO.14蒲公英 剧照 NO.15蒲公英 剧照 NO.16蒲公英 剧照 NO.17蒲公英 剧照 NO.18蒲公英 剧照 NO.19蒲公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1:36

详细剧情

单身妈妈蒲公英(宫本信子 饰)在丈夫去世后独自经营一家名为“来来轩”的拉面馆,但她的手艺实在欠佳,以致食客稀少,小店举步维艰。

 长篇影评

 1 ) 被偷换的孩子

认识伊丹十三是在某年北京电影节上。天干物燥,忽冷忽热,加上白天已经跑了两场电影,还没到傍晚已有了感冒迹象。我打算放弃晚上三里屯那场《蒲公英》,在豆瓣电影讨论区发布了转让电影票的信息,但始终无人问津。眼看开场时间已近,便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走进了影院。

头始终痛得厉害,但那是我笑得最开心的一场。导演恰好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类型——作品并非完美纯熟,职业生涯中也有不少平庸之作,但纵览其创作时间线,能看到一以贯之的鲜明个人风格与不改初衷的创作信仰。

同样是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伊丹十三拍出了迥异于李安、洪尚秀的影像风格。一条清晰的故事主线,穿插了数个与主线无关却契合主题的短片,那不是枝枝蔓蔓的复杂叙事结构,而是一条项链上坠着几枚小珠子,拿掉未尝不可,但吊在上面又多了另一种风情。

《蒲公英》的主旨诚然是想借美食这一普世话题串联起众生相,男女老少与食物的互动悉数成为影片的组成元素。但显而易见,伊丹十三对性与女人身体的迷恋盖过了其他方面。役所广司的戏份属于主线之外的“小珠子”,却比主线更能映现导演的鬼才,他与熟女缠绵的戏份极富想象力,没有在体位上追求创新,转而利用各种食物探索出了性爱的多种可能。其后役所广司来到海边,从少女手中买来新鲜的牡蛎食用,却不小心割破了嘴唇。少女接过那沾血的牡蛎,用刀子撬开外壳,将牡蛎肉放在手心让他吮食。这一段虽没有直接呈现男欢女爱,但牡蛎与鲜血的意象,构成了强烈的有关少女性启蒙的暗示。

伊丹十三的电影大多都展现了男性最直接的欲望。《大病人》中数次出现向井与情人欢爱的场景,即使病入膏肓时向井仍担心能不能给情人带来高潮;《鸿运女》中的女主干脆被设置为艺伎,成为男权政治旋涡中被彻底物化的商品。几乎所有的情色场景中,女性的乳房都暴露无疑,观众能感受到镜头对女人双乳恋恋不舍的捕捉与勾勒。很难说这是情节必须还是导演本人的“恶趣味”。

但那些直白的情欲镜头似乎并没有过分激怒女权主义者,伊丹十三对女性不加掩饰的欲望也没有成为女权运动中被讨伐的对象。很大程度上,他在影片中表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纯粹的理想主义让观者对导演施以了包容,而他的御用女主角——宫本信子塑造的众多坚韧独立的女性形象也使他的作品被“幸运”地划入了女性主义阵营。

1969年,宫本信子和伊丹十三结婚,并开始出演伊丹十三几乎全部电影的女主角。在此之前,她只是作为不起眼的配角出现在一些影视剧中。但与其说是伊丹十三成就了宫本信子的演员生涯,不如说是宫本信子成就了伊丹十三。她貌不惊人,眉眼间既有日本女性的温婉,又不乏现代女性的坚毅,这种超强的可塑性,令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当时日本社会匮乏又令人景仰的女性形象。

《蒲公英》中,她是单亲妈妈,经过不断地偷师学艺,终于将养家糊口的拉面店经营得红火;《民暴之女》中,她是专门处理黑道份子与平民之间纠纷的律师,以法律和正义为盾牌,帮助饱受骚扰的民众;《女税务官》中,她是初出茅庐的调查员,在几乎全是男性的行业里立下大功,侦破了无数偷税案件。

伊丹十三热爱女性的胴体,但他更钦佩职业女性身上的光芒。性感易逝,而艰难世道中千金难换的,是坚韧、专注、充满勇气的女性力量。所以,《超市之女》中,老板五郎不能自拔地爱上了嗓门奇大的中年妇女花子;《女税务官》中,玩弄了很多情妇的老狐狸权腾,却对不修边幅、其貌不扬的亮子动了心。伊丹十三善于表现充满情欲张力的男女欢爱场面,却不耐烦那些黏黏腻腻的儿女情长。在他的语境中,性与爱可以分开,爱情远高于性吸引,是更类似于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

从某种程度上说,宫本信子就是伊丹十三的战友,而伊丹十三的一生,是不断战斗的一生。他是大江健三郎笔下那个“被偷换的孩子”,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当他面对现实的不堪难以自洽时,便将电影化为尖矛,直直地刺向社会的烂疮。《鸿运女》是对肮脏政治运作的揭露,《民暴之女》是不满日本黑社会对普通商人的勒索。他性格过于刚毅耿直,不肯躲藏在隐喻这堵安全门的后面,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大多直接而犀利。

这种耿直,为他的生活带来了数次灾难。1922年5月22日,因不满伊丹十三在《民暴之女》中对黑社会的丑化,五名手持利器的暴力分子在伊丹十三家附近将他打成重伤。伊丹十三被送入医院,经历了整整三个月的治疗。这三个月间,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并关注起临终关怀这一议题。次年,《大病人》上映,不肯认输的伊丹十三带着新作凯旋。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连暴力分子都无可奈何的伊丹十三,会在四年后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一生。大江健三郎的回忆录体小说《被偷换的孩子》开篇即是伊丹十三(小说中名为吾良)的遗言:“古义人躺在书房的简易床上,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录音机。‘好了,我该到那边去了。’接着‘咚’地响了一声……”

在看了伊丹十三所有电影后,我不禁猜测,硬汉如他,也有着不为人轻易发觉的懦弱一面。评论界对伊丹十三的批评大体集中在一点:总是重复自己,几乎所有作品都是“经营养成系”的故事套路,并最终以大团圆收尾。喜剧体裁加大团圆结局,难免冲淡了揭露社会痼疾的深刻性。

或许他并非不能拍出严肃的剧情片,只是不想。现实晦暗肮脏,劣币驱逐良币,努力换不回相应的收获,当这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短兵相接并最终败下阵来时,电影成了收容他理想的唯一容器。在电影中,光明终会覆盖黑暗,正义终能战胜邪恶,任何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克服万难,收获成功与自尊。他遁逃到电影的世界里,将全部理想系于女主角一身,虚构出一个理想的、法制的、正义的社会,并在这个虚构的社会中重新整合自己被现实击碎的人格。64岁那年,他遭遇狗仔队诽谤,自杀以证清白。看起来有点孩子气,但在他决定赴死的那一刻,心中一定充溢着一种近乎武士道精神的悲壮感。

然而现代社会早已不待见武士道精神,也容不下那些刚毅耿直的理想主义者。

这就是他明明拍的是喜剧,而每次结局时我都想要大哭一场的原因。

 2 ) 素晴らしい

首场戏便设定在影院,演员役所广司凑上前,冲银幕外的观众喊话。像所有杰出作品一样,本片以惊艳的开头,昭告了别开生面的叙述风格。

故事主线讲述一则趣意盎然的爱情小闹剧,窘迫的拉面馆女主人决意改良口味,经历艰辛挫折后小店终于焕新,挽回食客的同时,也赢得了生活的体面和尊严。

山崎努扮演的司机,化身勇敢英俊的牛仔,使其约同于一部西部片的都市变奏。他在拯救心上人后却绝尘而去,他的座驾也换成运输卡车。这样的故事设定在密集的现代都市,显得孤傲潇洒。

本片延续日本电影一贯的松散气质和温柔含蓄,却具备不可思议的连贯和无与伦比的魅力。

导演伊丹十三的镜头语言奇拔奔放自由迷人,狭小空间的精彩调度配合丰富精当的光照,在诸如卖场、餐馆、起居室等极为寻常的场所,持续制造紧张和笑料。一轮轮柔和氤氲的光晕下,画面和人物仿佛点染上魔力。

食物母题贯穿几乎全部的重要戏份,让影片的叙述空间得以延阔。从逼仄的拉面馆出发,食物出现在高级料理店、平民住宅、海边等场景,和暴力、性爱、死亡等元素紧密交织,营造出隐喻和象征的影像迷宫。

黑帮成员在海边巧遇海女,吸食对方手中的牡蛎,一滴晕开的鲜血瞬间唤起了海女的情欲。上班族爸爸赶回家吃上妻子做的最后一顿饭,妻子在家人的夸赞中含笑死去,导演深刻的社会批判寓于其中。

黑帮夫妇作为副线,为情节演进增色不少。两位演员精准地传达了那份神秘和梳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恰逢日本经济的顶峰,然而电影的黄金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导演通过影院看戏暗示了这一点。黑帮男子的身份一直是个谜,他在街头被乱枪打死,仍然不忘跟妻子讨论野猪肉的吃法,影片自此宣告落幕,特写镜头对准婴儿贪婪地吸吮母乳。

八十年代日影有许多遗珠尚待发掘。日本的八十年代本身就如一部电影,危机四伏却活力十足,恬静和悠远,迷醉与喧嚣,为当代观众打捞出遗失已久的光谱。

 3 ) 电影的副线更精彩


       很喜欢日本的美食电影,总觉得有一种恬淡、治愈的味道。看了很多这样的片子,不过《蒲公英》算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部。
        《蒲公英》不像一般日式美食电影那样主打清新路线,甚至可以说有一些美国西部片的味道,男主角山崎赋予了影片浓浓的西部味道。画面和剪辑比较跳跃,好多同学都表示看到一半没看看懂然后弃了,但是看似零散的故事间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果然是鬼才导演伊丹的作品。

      伊丹十三看似只以“拉面”为切入点,实而却以小见大地将整座城市甚或世间众人的食物规则都熔铸在了其中。从影片整体而言,伊丹以女主角蒲公英为叙事主线,以黑帮白衣男为人性副线,同时将多组人物关系如食物链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并捕捉人生百态于其间。而 比起以拉面为主,描述女主角逐渐成长的日式励志主线,我跟更喜欢穿插其中的几个精妙的小故事。
吃拉面的老人
食色 性也
淑女教程
乞丐做的蛋炒饭

        对拉面无比虔诚的老人;将食物与性结合的黑道白衣公子哥;到意大利餐厅不知如何点菜的一帮权贵和点得头头是道的牙缝小助理;吃意大利面吃出巨大声音的意大利人和教养女孩子们吃面不能出声的淑女培训老师(?);牙齿奇痛无比还仍无法放弃美食的大叔;精通料理之道的和唱歌唱的巨好还极具生活情趣的的乞丐;临死之前仍要为家人做一顿热饭的母亲;入狱之前仍要吃一口北京烤鸭的惯犯;临死钱前仍和自己的妻子说自己想吃猪大肠的黑道白衣哥;还有末尾的长镜头,洒落于公园长凳上一位母亲的怀抱,襁褓中的婴儿,安详地闭着眼皮,吮吸着母亲的奶水,这是一个生命的本能的起点……伊丹不只一次模糊了性欲与食欲的界限,诉诸于食欲与性欲的媾和。短短的几个小故事囊括了世间百态,而这些片段的描绘即是社会生活的鲜活断面的呈现。这些不但片段映射着人们对于食物的执着,其中又不乏对当时的日本社会的讽刺。电影的叙事结构丰满,配角人物形象多元、生动多彩,主线清晰,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我很喜欢伊丹十三的电影风格,推荐大家去看他的电影。
<图片18>
特附伊丹十三导演作品年表:

  《葬礼》1984年
  《蒲公英》1985年
  《女税收官》1987年
  《女税收官2》1988年
  《鸿运女》1990年
  《民暴之女》1992年
  《大病人》1993年
  《静静的生活》1995年
  《超市之女》1996年
  《受监护的女人》1997年
(导演与1997年自杀,所以之后没有作品……)
  第一次写影评,如有偏颇,请多担待!<图片9>

 4 ) We did it, but who are we?

#TGC #membersevents 女主从“丈夫”那里“继承”的面馆,在一群有专业技能且即将被时代淘汰的男性帮助下逃过了时代的大车轮,并且搭上了这趟列车,而男性们则深藏功与名。这个故事看到一半发现我看过…这不就是《西部往事》么(大背光的男主和人决斗的场景俨然一部西部片)…大时代的车轮碾过了一批批人…而隐藏在那喜剧表象下的深深的担忧才看着令人震撼。

剧情内核上,主线写实部分的故事看着额外的讽刺,而作为支线讽刺的部分与整个故事的内核交织在一起实在是拧巴(其实看到结尾我有些动摇,主线很多时候交织出的梦境感硬说是讽刺我也可以接受,能接受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支线被枪杀的导演和最后一口气还在做饭的妻子的讽刺性太强了,我很难忽略)。影片内核也是借由食物这部分呈现的,食物即欲望,也是大时代的视觉化呈现,大家学习着用西餐餐具,在法国餐馆就餐,西式化的厨房,贪婪的小偷被抓前也要吃一卷烤鸭,拔完牙就去吃雪糕还要把它给小孩子,最后的庆祝在韩式烧烤庆祝。看似面馆是女主的映射,但整部电影仔细想下来就如同《西部往事》中一样,这就是男性的舞台。

视觉上中规中矩,利用镜头与画面中角色完成的故事转场做的非常棒,镜头正反打和特写镜头的展示做的不错,尤其是对于影片的“主角”——食物。画面呈现“食物”带有极强的性暗示,真是困了有人递枕头,头两天刚看完的《洗脑影像》,影片感觉从主旨和画面上都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展示了。都不用说吞吐鸡蛋黄,嘴唇流淌下的蜂蜜(这跟《为所应为》的画面一样啊!)和直接展示的暴露画面,就单纯拉面的部分都是带有很强的性暗示。

听觉上非常不错,爵士洒脱,交响乐的恢弘,悬疑惊悚的鼓声和逗趣的音效,把整个故事衬得很好。

巧了!吃完拉面就赶来看电影!

 5 ) 食性

我个人一直很悲观地相信人本动物论,对于食物和性的欲望和以此衍生的各种情感是人一切美好崇高或肮脏低贱的行为背后的最终驱动力,比如艺术音乐或者欺骗暴力。因此,不需要刻意隐藏包装或者崇高化我们的任何举动。这部电影用拼贴的方式将几个故事结合在一起传达了这个讯息。几个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1. 男女前戏用食物挑逗对方。两人互喂对方自己嘴里含着的新鲜蛋黄,蛋黄破裂之时液体肆意,高潮到来。男生把活鱼放在容器里,倒扣在女生小腹处,鱼儿因为缺氧不停蹦跳,刺激着女生呼之欲出的欲望。这两个片段充分调动了观众各个感官,令人如入其境。

2. 母亲病重奄奄一息,看到工作回来的丈夫,突然回光返照,灵魂出窍一般起身做了一顿蛋炒饭,看着孩子和丈夫端起饭碗,才瘫倒在地。丈夫没停下手中的筷子,含着泪对孩子说:“快吃,这是妈妈做的最后一顿饭,在冷之前吃完”。窗外的黑夜里,新干线以向地下倾斜的角度驶过,似乎刚刚接上妈妈的灵魂,准备去另一个时间维度。车上人们彼此无话。

3. 电影结束的背景是一个婴儿在吮吸母亲的乳头。镜头一点点拉近,孩子就在公园的阳光中,不知疲倦又漫不经心地吸着,似乎这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意义。

忘了提了,这是一个关于用心做好拉面的故事。但不重要。

 6 ) 食色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野上照代(《等云到》)和桥本忍(《复眼的影像》)书中,伊丹万作是被捧上日本电影神坛的人物(之一)。

如果伊丹万作不是去世于二战刚结束的1946年,而是多活二十年,他是否会改写日本电影史?因为战后二十年,几乎每个人(小、黑、沟)都爆发了惊人创作力和电影第二春。在《电影旬报》导演排行榜上,你能轻松找到这些早逝导演的生命痕迹:除了《赤西蛎太》,封为编剧之神的伊丹万作,并没有导演作品能留下来。

大林宣言在《花筐》里,致敬了29岁去世的山中贞雄。一部《人情纸风船》,似乎达到了一个惊人的艺术成就。

47岁去世的寺山修司,得益于异色跨界综合体以及CULT一词的误植,在中国享受较高知名度,如今出版物众多。但你也会忍不住想,他已经跻身戛纳。如果再拍二十年,会是怎样。

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寺山修司和伊丹十三这批导演,由于身处高峰和热潮之间,无不伴随着痛苦与焦灼。他们无法像大岛渚那样高举叛旗,每拍一部电影都如履薄冰。

身为父亲的伊丹万作,46岁就去世了。

作为儿子的伊丹十三,51岁才拍出人生第一部导演作品。

如果伊丹十三不在1997年自杀,他是否有机会,嘲笑后来同样遭遇创作力枯竭的不良分子导演。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对电影导演来说,在水平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如果要在电影史上留下更好的位置,更多影响力。

1,要保持身体健康长寿革命本钱。
2,千万不要早逝,不可以自杀。

但光有这些思绪,似乎还是无法解释,拍出了《蒲公英》的伊丹十三,为何会自杀?他的妹夫大江健三郎想不明白。作为观众的我,也想不明白。

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看得最赏心悦目的一部片子,是1985年的日本影片,《蒲公英》。导演,伊丹十三。

在技术处理和放映事故为关键词的影展中,本片得到完美呈现:该露点的,一览无遗。尤其是春天的冷雨中,走进三里屯美嘉电影院的天时地利契机——此时可以脑补下山崎努带小弟,第一次走进拉面店的画面。

回到电影院的集体参与感,电影、食物、人群和拉面馆空间的慰藉,令我难忘。

作为日本电影大神级导演伊丹万作之子,从演员跨界到导演的伊丹十三,他的导演生涯起点,非常之高。处子作《葬礼》,还有这部《蒲公英》都有轰动反应(尽管不太对日本观众的口味)。

《蒲公英》会被多数人认为是一部美食电影。它有一条主线,就是怎么开一家冠绝周围四方、顾客络绎不绝的拉面店。

除了做不出一碗好的,让客人把汤都喝光的日式拉面,蒲公英并没有遇到城管掀屋顶、社团来勒索、房东涨租金一类的现实困难。

她最大的两次惊吓:一次是看到大猪头,昏了过去;一次是梦到另一家拉面馆老板前来砸场。

事实上,伊丹十三采用了大量即兴发挥,把玩影像的游戏式拍法,即电影并不是奔着如何含辛茹苦咬牙落泪开一家拉面店的终极目标而去,而是更像一部意大利西部片——回想一下最后团队搭建完成,努力冲刺之际,有人装潢有人做汤有人擀面有人出力,正是西部牛仔行侠仗义,组建团队干大事。

片中有不少人物章节段落,与拉面店的主线无关,无头无尾。它们是与美食有关的情欲挑逗和日常趣味,把玩人类色相与感官欲望。

其中尺度担当,以役所广司的段落见长。他在酒店与相好调情挑逗,活用新鲜食材。柠檬撒盐,红酒奶油的玩法,可能是入门级。活虾乱跳,蛋黄来往,还有沾血生蚝的海女之吻,堪称食色性也的叫绝画面。

不难看出,这些场面,有强烈的性暗示,尤其是两个莫名其妙没有交代的人物,突然搞这么一出,就像是用电影去调戏云里雾里但又万分享受的观众。

《蒲公英》香艳或恶搞的段落,无一例外的,好似误闯大制片场的片中片。尤其是役所广司的死别戏,瓢泼雨带满身血,还惦记着吃烤山猪肠。一定记得要加东西。

一眼可见的,这是非常假的戏码,但濒死人物在讲的,还是吃的。幽默的重大来源,就是反差。

怪大叔拔完牙,又去拿冰激凌诱惑挂牌小萝莉,同样有天然的欲望暗示。小萝莉为什么会喜欢甜食,喜欢看起来很好看的冰激凌呢。它跟结尾滚字幕时的母乳喂养好有联系么,是所谓的口欲期残留么,我们不得而知。

这种奇怪的讽刺点,就好比西餐厅不顾吃相的花样女士们。当你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是否还会在意本能的优雅。

伊丹十三特别喜欢把镜头突然一甩,或者从景深出跑出来一堆龙套路人甲,再不然是一个跑过场的无名配角,然而带出来高级饭店、MUJI商场等段落。

电影院观影,出现点法餐和吃意面,更是笑煞我也。这个时候,我特别喜欢大家笑点不一的顺序反应。准确说,在这个段落里面,一开始,大家还不明所以(有一个英文菜单特写),只是觉得蹊跷,为什么所有人都吃肉丸子,喝喜力(记住了,这绝不是喜力啤酒第一次被黑,大卫林奇电影同样有梗)。

如果换一种说法,伊丹的玩心为何如此之浓?

他在电影里塞了太多食材,却不像只喜欢拿一碗鳗鱼饭做家庭文章的山田洋次。

那倒不如说,是伊丹十三的表达欲望,过于强烈。他想要幽默如故,想要悲欣交集,想要情感慰藉。于是乎,一部本来很俗套很励志的《蒲公英》,愣是拍摄成了一副随心所欲,自由浪漫的样子。

电影里的男人,一定要保住头上的毡帽,好比去告诉周围人,他们是有男子气概,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宁可已经相识,还要再打一场(虽然打得很假)。放置在高架桥下的搏斗,不如说是在城市里压力拼搏的刻画。

女人也如愿以偿,顶上了法国大厨帽子。尽管这是一家日式拉面店,装修风格很清新,如今天的网红店。

如此西化,在改良的伊丹十三看来,应该是一件好事。正如在《蒲公英》这部电影里,他学了意大利西部片,现学了法国大餐,又融合了最传统地道的日本拉面做法,还拉了告密的中国人出来当垫背。

《蒲公英》提供了许多弦外之音,比如那个回光返照,还去做蛋炒饭的家庭主妇。这样的场面,很容易让人想起山田洋次《家族之苦3》的主妇,完全被一家子人的衣食生计所绑住。可是,那锅用生命在翻滚的蛋炒饭,有一种又黑色又好笑但又心酸的悲凉感。

还有流浪汉个个深藏绝技,你就完全能够明白,许多美食是富人所能享受的,但味蕾上的刺激与怀念,却是人人平等,上天赐予并拥有的。食能果腹,支撑一个人类的生命不断成长并繁衍下去,并以死相抵。

比如在MUJI店里玩起猫和老鼠游戏的店员与老太,小孩打架与大人拼搏的剪接蒙太奇,新干线和高架路纵横交错的日本现代城市。这些话题,本来全在开一家好吃拉面店的《蒲公英》故事主线以外。

如果一定要归纳电影主题,《蒲公英》所讲述的,大概是一个人,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如何在痛苦(挫败)与食物(关爱)中成长。这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女性的关爱,尤其是母亲的伟大。如此说来,伊丹十三竟然是在讴歌女性,还有怀念像被熊妈妈舔舐长大的自己。

因为到最后,当你把拉面碗里的汤,一滴不剩地喝光,电影却要残留下什么,余味也需要浓缩。用伊丹万作那套黄金定律来总结,就一句话:一个女人开了一家拉面店,自食其力抚养儿子长大成人。

遇见喜欢这部电影的人

 短评

伊丹的老婆像《鹿鼎记》里的假皇后啊,可能人好吧。初看觉得挺破烂,身份设置的随意,没来由的各种片中小片,但内在的逻辑渐渐清晰起来,整片涵盖了食物之于人类社会的各层次关系。喜剧部分一是不同情绪下适度的硬直化反应,二是黑色幽默。配色花哨不刺眼,镜头运动灵活,也充分发挥了演员的能动性

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与其说励志行业剧(主线)与片段浮世绘(副线)的结合铺陈出了人生即食色的道理,不如说是一出偏离正统的日式喜剧(西部元素引入)与无厘头旁支在争夺“食即性”的表达权。拉面店中一众男人为了更崇高的理想压抑性冲动,而这种力比多的压抑在副线的每一个桥段中都得到了宣泄。一个被食所巩固的男权社会

12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作为口唇之欲的食与性,活色生香。食物是无处不在的性感怪物,贪婪、依赖、垂涎、偷偷摸摸、念念不忘、到死方休,是人与它的关系。热爱食物,从吮吸乳汁时就开始,与性欲难解难分。积极向上的成人童话就像用餐礼仪,在原初混沌的欲望表面披上礼服。主线之外的小故事诡异可爱。画面很暗。

16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终于大银幕一睹宫本信子风采,如果直接将夫妇俩做一个单元就好了。虽然我更喜欢伊丹导演后面的作品,但是这部电影的确能更清晰简单的看出这种画卷式作品的妙处,因为这样的设计,剪辑也变得十分有意义。那时候伊丹和宫本都像是刚刚找到属于自己的梯子,然后开始了华丽的金像奖之路。

20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太适合雨天夜带着低调的零食在大荧幕前看了吧!食色性也;一个近乎完美的诠释。食物为媒介表现高潮与性探索的段落太漂亮。叙事灵活自由而不散漫,戏中戏开篇,接下来几个荒诞小故事以摄影机追踪新人物方式转场,以为又是一部《自由的幻影》,但整部下来却是在直线上画小圈的叙事形态,惊喜有趣。4490

22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勠力同心集腋成裘的《蒲公英》体现的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里的核心价值观:拿来主义精神。伊丹十三这种漫画拼贴法在当年看来或许还属于前卫表达,但以如今的眼界来看这则生死寓言却是如此浅白而粗俗。对比《饮食男女》就会发现食、色之间的关系无法在同条线索里统一起来,必须要借以电影的形式完成串联。

25分钟前
  • Muto
  • 还行

1.精妙至极的拼贴融合式喜剧,完美诠释了“食色性也”,更将美食、情爱/死亡与电影牵系起来,片头即打破第四堵墙,在影院中的影院与观众对话,向吃零食发噪声的人发出死亡威胁,尾声又呼应呈现临死前几秒内看尽一生的脑内电影。2.叙事鲜活有趣:主线戏仿西部片,牛仔帽司机于危难之际临降,与众热心兄弟一道帮助面馆成长升级,事成后迅即离去,日式匠人精神亦透现其中;副线分成7段,时长占比37%,穿插展现众生百相,散而不乱,围绕着吃与性的相通、美食的魅力与诱惑,顺带讽刺了“文明人”对仪式的过度执迷(日餐法菜意面都齐活了)。3.副线确乎更引人入胜:食物贯穿一生,从婴儿吮乳到孩童尝味,由青少年习礼节到中年尴尬却必需的社交,及至死前最后一顿饭,而怪癖与犯罪亦脱不开食欲。4.肉体调味蘸食,二口吞吐蛋黄,沾血牡蛎,妙绝。(9.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男人戴上帽子,女人也戴上了帽子。片中有不少与拉面店主线无关,是与美食有关的情欲挑逗和日常趣味,色性与吃相,爽大发。其中以役所广司的段落见长,好似误闯片场的片中片。而伊丹的拍摄手法,大有即兴发挥之感,点法餐、吃意面笑煞我也。故事结构上是西部牛仔行侠仗义,组建团队干大事。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太有趣了,吃拉面前要先用筷子轻拍肉片并对它们说对不起😂(感觉自己以前的都白吃了)正所谓食色性也,如果说主线剧情只是个小商户努力拼搏出人头地的普通励志故事,真正有趣的是里头突然插入的没头没尾的小片段啊,让人看到普通人对食物的态度。故事是从《原野奇侠》来的你们信不😂

3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部吃吃吃狂想曲,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悲欢离合,性情爱趣全部与吃吃吃吃挂钩。三星是因为主线情节很无聊,而且性别刻板印象非常冲鼻。但几段小剧场异常精彩(点法餐,吃意粉,还有役所广司演的那个公子哥各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各种转场插播也很有意思,能看出导演颇有才华。然后没想到役所广司年轻的时候居然很有松田优作的气质。

38分钟前
  • phoebe
  • 还行

海边吃牡蛎那幕拍得好奇幻,捕鱼女在海水里摇曳就像小美人鱼听到大船上飘过来曼妙的歌声

41分钟前
  • woodYA!!en
  • 推荐

饮食大观,诸国饮食(文化)符号漂浮于电影中的日本。这一切都在印证巴特符号帝国的观点。导演在处理电影里的各式能指之时,并不沉迷于赋予其固定的所指,而是进行界面式的打乱、插入和颠覆,旁逸斜出,辅助主线展现了日本人看似解构实则传承仪式感的民族性格。此外,喜剧效果也十分之棒。

43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女主资质平平,对做拉面没有悟性,所以安排男主四处为她张罗,先后拉来乞丐大师与富贵老人的司机做外挂,然后偷窥对手做汤方法,陶瓷成功店家的发面秘笈,再从天而降一个为她倾心的室内设计师,帮助翻新店面……这么玛丽苏的剧情,大概网文作者都想不出来,只能理解伊丹十三真的很爱他老婆吧……

45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对美食孜孜以求的态度即对待人生之姿态。。。面条可以吃得很疯狂。。。我也要做汤婆婆。。。

46分钟前
  • 冬阳子
  • 还行

美式风情之下竟然有雅克-塔蒂和戈达尔的影子,周星驰拍食神,应该抄了这片吧,还有,役所广司的眼线,要不要那么迷人

50分钟前
  • agathaz
  • 力荐

所有梦想、情欲、欢爱、乐趣、尊严都被一口吃食支持着,我吃故我在。认真对待一汤一菜,就拥有镀了金的一分一秒,好像电影的第一句话“哦,原来你也在电影里。”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超好玩的神作!一碗拉面,吃出了打怪升级,吃出了世间百态,吃出了生老病死,吃出了男欢女爱,吃出了西部暴力,吃出了各国美食。

56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正所谓食色性也,这片就像李翰祥编出来的,一个长故事又掺着几个短故事。伊丹十三真是热爱模拟经营啊。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霓虹金对食物的敬畏和食物所寄托的感情真的让人动容啊,然而除此之外对此片就没啥感受了,所谓人间处处是温情好像也没太看不出……不喜欢这种混搭的剪辑,虽然明白很多片段就是导演任性没什么特别意义,然而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琢磨,非常distracting!

59分钟前
  • 脫繮的蛇肉堡
  • 还行

我看过最精彩的日本电影,和JacquesTati的喜剧一样无法被归类。从没有电影人用伊丹的方式通过对食物的狂热表达对生活的挚爱,我所知范围内也只有Tati和伊丹能让观众以为生活就是开心地面对不那么乐观的现实。

1小时前
  • 里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