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

动作片大陆2006

主演:郭涛,黄渤,刘桦,徐峥

导演:宁浩

播放地址

 剧照

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2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3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4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5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6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3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4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5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6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7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8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9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3 15:26

详细剧情

故事由一块在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而起。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推翻旧厂房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为经济效益特此搞了一个展览,希望卖出天价以改善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局面。不料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以道哥为首的小偷三人帮都盯上了翡翠,通过各自不同的“专业技能”一步步向翡翠逼近。他们在相互拆台的同时,又要共同面对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这一最大的障碍。在经过一系列明争暗斗的较量及真假翡翠的交换之后,两拨贼被彻底的黑色幽默了一把。

 长篇影评

 1 ) 黑色幽默!

本片的配乐也是片中一大亮点,比如关公庙火警后追逐的一场戏,极富中国味道的场景里,配以纯粹的国粹音乐,紧凑的戏曲锣音把一个个快速剪接的镜头准确而强烈地表达出来,这种充满天才的手法让人印象深刻。道哥的手机彩铃声也在其特定情节内为电影本身增色不少。配乐之于情节的意义也由此在本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2 ) 混沌的世界上,心灵至善,好人好报。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石头》好看,我们不能否认宁浩的才华。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抄袭了98年英国的片子《两杆大烟枪》,不说别的,就算是抄袭出来的,能够抄袭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一个电影故事或者结构的问题,而是导演功底扎实,磨练出来的,没有很强的基础,就算让你抄,就算让你遇到国产片保护月,你也取得不了两千万的票房。更何况《疯》有很强的本土化印记。导演宁浩说,当初考虑要本土化,很刻意地追求什么,但是后来发现把自己身边的人拿出来就行了,很自然的。比如徐峥扮演的房地产商,这是一个负面角色,而给老百姓看的片子在中国只有房地产商是挨骂也没人心疼的角色。 虽然片中有很多并不是符合逻辑,有些夸张的运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喜剧的前提。 影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黑色幽默,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混沌的世界上,心灵至善,好人好报。 下面我们以片中石头的去向以及围绕石头出现的人物为线索,按照原片的顺序对本片进行分析。 玉器厂厂长大概是出现在石头旁边的第一个人,正是他的细心才发现了石头。也正是他为了拯救工厂才想出要展出石头去拉动经济。当然如果有人在这里对厂长的做法表示怀疑就没意思了。很多人会说,既然厂长要积极拯救工厂,为什么不去卖石头,反而搞什么展览?其实我们看宁浩导演的片子不难看出一个特点来,他和冯小刚导演做喜剧的手法是一样的,让边缘人物去一脸正经地做一件滑稽的事情,从而达到喜剧的效果。只不过冯小刚更加注重语言。 这个在很多细节地方有体现,比如在对于那个偷东西的大哥,就会天天把素质之类的词汇挂在嘴边,干坏事也要做得漂亮。这只是一种规律一种技巧,但是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后面的故事中小偷的女人被厂长的公子睡掉,他居然给律师打电话,还说律师没素质。这让人看来即合情合理又滑稽幽默。好像很荒唐,但是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是对于技巧运用的高明之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迅在评价这部影片的时候曾就开头提出质疑:厂长的不动作,玉石的展览,按照规律,是构不成叙事的动力的。然而什么是动力,需要什么样的动力。就像希区柯克说的,一个炸弹放在那里本身就是动力,跟观众的感知结合起来就是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濒临倒闭的时候突然挖出来一块玉石,厂长会怎么办,人们会怎么办,这本身就是动力。而正是围绕这个为核心产生了戏剧的基本:冲突与矛盾。而故事的推进改变了人物关系。这又使得一切符合了戏剧的规律。 随后是一一登场的几拨贼们。其实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很好,叫做《贼中贼》。很符合当时的场景。 导演宁浩很巧妙地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整体看上去混乱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整个故事的主线也随之变得清晰。他在交叉叠放的画面中,各路小偷的活动对白,与保安科长的行动对白居然在对立上产生了某种语言或者动作上的联系。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黑色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 开头很生活化,很像是DV效果的画面看上去更加贴近生活。而徐峥秘书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脚,随后给他一个仰拍,仿佛在突出他的伟大形象,其实是想用对比的手法,更加章显他的渺小。 接下来导演很巧妙地安排保卫科长和小偷住成邻居,讽刺意味显而易见。当然这种戏剧化的安排也达到了喜剧化的效果。宁浩把观众放在清醒的旁观者的一面,既不像一些大制作那样低看观众的智商,又不像王家卫那样经常跳出来使得观众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这就很好的让观众自己喜欢上看这部片子。因为他们既能够以观望者登高俯视的氛围,又能够有投入自己感情的心态。实在是难得。 而影片中更加讽刺的安排是,石头不是被明争暗斗头破血流的小偷们偷走的,而是被厂长公子谢小萌调了包,最终几拨小偷为一仿造玉石两败俱伤,而成全了保卫科科长和他的女朋友。因为真石头最终被挂在了保卫科科长女朋友的脖子上。这很符合中国人好人好报,大团圆的心态。 戏剧学院的导演小菲说电影最终要宣扬真善美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能唤起人们心底的那扇窗。 《疯》也做到了这一点。毕竟他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算是一个圆满地交代。 尽管片子还有很多病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宁浩在前面安排了国际大盗麦克调钢丝偷石头最后被道哥一伙儿的人抢走的场景, 而片子的最后黑皮从下水道里钻出来,和麦克不期而遇,这个时候应该有戏发生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戏场景。而宁浩搭了台子,却只是让他俩对视一眼就各自走了。这就没有力度,哪怕是麦克推了黑皮一下,把他重新关到下水道里。也会成为新矛盾的一个看点。 但是电影中依然处处体现出导演的睿智。 当然,作为宁浩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台词也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不同于冯小刚沉着的喜剧,宁浩的喜剧看上去更加生活更加活泼一点。李迅曾经分析《疯》的观众群体,那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里面以大学生、比较有文化的青年和希望泡网络的人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白领阶级。

 3 ) 抄袭年——跑题漫谈

2006的关键词是“抄袭”,花儿、郭敬明、吉祥三宝、杨辰刚,让本来就混乱不堪的娱乐圈更加肮脏。花儿给老百姓的刺激尤其巨大,以至于每出一首新歌都要掀起一阵考据风潮。现在的人们俨然成了惊弓之鸟,觉得眼熟耳熟的东西就要矫枉过正扣上一顶“抄袭”的帽子,从上世纪末叫嚣至今的原创风潮相形之下愈加显得尴尬和不招人待见了。

为了不浪费看官的时间,我有必要先声名一下,本文压根不打算罗列抄袭事件或者深入分析抄袭风潮下的潜在原因。这是一篇文题不太相符的东西,高考注定得不了高分。一年过半,抄袭风丝毫不减,继而蔓延到电影圈。谁曾想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平地炸雷,狂卷全国620万票房,真正名利兼得。然而自来爱与恨同在,负面评论也接踵而至。我们暂且不用理会黄姓傻逼的傻逼言论,丫的评价压根就不是为了电影业的健康发展,别看他教出两个第六代高徒。对于《疯狂的石头》,更多负面来自于它对盖•里奇的抄袭。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宁浩显得有些矫情,他大可不必强调剧本创作甚至比盖•里奇还要早,仿佛他和盖•里奇、SABU可以并称新锐三杰一样。固然这类题材局限比较大,不过借鉴就是借鉴,抄袭就是抄袭,都没什么好否认的。谁都可以看出里面充斥着大量《两杆大烟枪》和《掠夺》的元素,《疯狂的石头》和前辈的传承关系不可抹杀。

王晓峰在几天前的文章中曾说,许多追随者无条件拥护自己的偶像,认为“就算人家抄了,但抄的比你好,有本事你也抄一个我看看”。在这里,我必须打破原则,无条件支持一次《疯狂的石头》。坦白说在影片最开始,我无法掩饰自己对该片的厌恶,太多盖•里奇和SABU的东西黯淡了导演的个人才华。假如一味照搬模式的话,毫无疑问我将用剩下的半年时间疯狂挤兑这块石头。就如同《无极》一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再宏大再新奇的场面也是白搭。中国人爱讲究个“博大精深”,然而近几年国内电影人光注重“博大”了,“精深”却鲜少关注。在我看来,好的电影起码要会讲故事,毕竟大多数群体还没那么充满哲思,你非要把一个挺简单的事儿逼呲逼呲一大堆深刻的理论和内涵,有的人能做到,更多的人做不到。自古有云画鬼容易画人难,反正鬼谁也没见过,信笔涂鸦说它是鬼就是鬼,可画人你少添一道眉毛都不行。同理如今很多人爱玩个什么后现代,要我说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去你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你踏踏实实拍一部通顺流畅条理清楚的片子我才说你能耐,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人爱蒙人,也爱被别人蒙,对于看不懂的片子不敢妄言还大加赞赏。浮躁虚伪滋长一批老的年轻的电影人往这疙瘩里钻,越拍越走介,你现在让他们拍个《神女》丫不准拍得了。《疯狂的石头》让我看到了一份难得的真诚,宁浩对作品的认真从各桥段的编排上便可感知。在《两杆大烟枪》的框架之下,导演没有对故事做简单的移植,而是将其与地方风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会使观众产生疏离感。从这一点看,他的作品就已跳脱简单的抄袭框架,其对两种文化的腻合也远远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对武侠和魔幻影片的臆想。回顾近几年的国产影片,似乎中国人越来越不会幽默了,除冯小刚和黄健新的黑色幽默或可一提,其他的实在不足挂齿。至于纯粹的喜剧更少之又少,搞不好就给弄成装逼犯傻的闹剧,年初风靡一时的《举起手来》是为一例。电影人的灵感枯竭毁了整个电影市场,利欲熏心更是电影死亡的罪魁祸首。我无法理解会有如此多的人为《举起手来》一类的片子叫好,借用《石头》中的一句话说,“它不仅侮辱了我的人格,还侮辱了我的智商”。

本土化是《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很好地借鉴了同类型影片的优点,还大胆向其他类型片或电影人学习,并将之全部融入重庆的大环境之中。极具冯氏幽默风格的台词是影片中的亮点,这以后势必有很多经典台词成为时下的流行用语:“我顶你个肺”、“别摸我(BMW)”……宁浩很聪明地将草根文化贯彻到底,并以幽默为幌子巧妙调侃了时下社会的弊端,无论是下岗问题,还是综合执法、抑或是行骗招数,都被他以极为睿智的手法调侃和批判。他的聪明帮助影片通过审查,也让本土观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喜剧。郭德纲浮出水面一定程度拯救了濒临死亡的相声,《疯狂的石头》至少证明了小成本仍然能够制作出精彩优秀的影片。它的四两拨千斤使得《无极》这些大家伙看起来如此愚蠢和笨重。

小心眼让我还得回头说说黄某人,中国需要艺术片,也需要商业片,问题是界定两者的标准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票房收入多少?我并不认同,《疯狂的石头》的高票房恰恰为时下电影界确立了一个发展走向,那就是大投资无法决定票房与口碑,决定影片成败的终归还是其自身的可看性。换句话说就是好看不好看,你想想最早的火车进站有什么艺术性?《定军山》的出发点又有什么艺术性?况且《疯狂的石头》并非一味媚俗哗众取宠的玩意儿,喜剧?闹剧?和《举起手来》相比,哪个艺术性可看性更高哪个更像闹剧呢?高高在上的人总爱做些和老百姓相左的判断,以此证明自己的阳春白雪。但从票房来判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其实是给自己那张老脸玩命贴金。我不管你丫第几代导演,少装逼装蒜,踏踏实实地用摄影机给人民讲顺一个故事,那就算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了。

某导曾说:宁看一部不太好的国产影片,也不看一部制作精良的外国影片。中国电影的发展要靠电影人和大环境的共同努力,而绝非砍腿取齐,你丫阳痿,我没义务死守贞洁。《疯狂的石头》除去抄了那么一点东西,基本没有其他缺点,但和那些吹牛的人比起来,它的优点可真多了去了。

 4 ) 接地气才是硬道理

一小成本的电影成了当时一匹黑马,成就了几个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没有过多关注,没有过多重视,完全依靠口口相传的一场精彩逆袭大戏,当初的好评如潮记忆犹新! 没有名导演,没有大咖演员助阵,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完全是一部小成本的娱乐片,谁也不会想到,它爆了!究其原因,三个字,接地气!那些大制作的豪华场面又如何,气势恢宏,但与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剧情再精彩,那些背景巨制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那都是假的,这又如何让我们入戏呢?而疯狂的石头围绕着一块宝石展开,一群抄写方言,吃着泡面的老百姓开始了你争我夺,中间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但细细品味一下,这不就是人生吗?为了生存去争去抢,为了生活去努力维持,贪婪的本性谁都有,但人性的光辉却随时在,以老百姓的视角去做的电影才最真实,最能引起共鸣!

近几年接地气的片子依然不多,但希望电影人都要知道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才会被称赞,毕竟我们都是凡人!

 5 ) 《疯狂的石头》:以戏仿的名义超越

《疯狂的石头》:以戏仿的名义超越

影院中一直并不缺乏戏仿的电影。国外此类最经典的影片当然就是《惊声尖笑》系列了,每两年出一集,专挑那些近期内的大片进行戏仿乃至恶搞,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系列今年已经出到第四集了。至于国内之前与此风格比较相近的,惹得陈导颇为气愤的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可勉强归属此列。但是看过《疯狂的石头》后,仍然觉得这部电影于以上所谓戏仿的影片不太一样,好像在看似戏仿的背后,一种以戏仿的名义开始的镜头最终超越了戏仿本身,进入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看似荒诞可笑的情节最终折射的却是光怪陆离的真实。

《疯狂的石头》中充斥的都是戏仿的镜头。在此需要作出解释的是戏仿与恶搞不同。从我自己的理解出发,恶搞的意思是在解构之后,把沉重之重化为轻逸之轻之后,满地的碎片无法圆满成一个完整的镜子,恶搞的过程就是最大的乐趣;而戏仿,虽然有模仿的、恶搞的情节,但是他的整个过程是圆满的,也就是同样也是解构,但是解构之后有重新的意义被赋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把《疯狂的石头》定义为戏仿的而不是恶搞的。《疯狂的石头》中戏仿的情节多不胜数,比如笨贼老大道哥的“注意素质”让人想到了《天下无贼》中的黎叔的口吻;有勇无谋的笨贼老三“直接砸!跑不就得了!”腔调酷似傻根;国际大盗麦克偷翡翠时的架势一看就知道是汤姆·克鲁斯的经典间谍形象;麦克和冯董的对决飞刀的慢镜头当然是《十面埋伏》了;乃至最后面包店老板骑车追笨贼老三时,一边追一边得意的说“你跑啊,咋不跑呢”更是《寻枪》中的经典场面了。除了这些,甚至在笨贼老三偷了面包就跑时大气的交响乐都让人想起《不能没有你》结尾时火车站拉小提琴的煽情场面。更绝的是,有的网友甚至能把道哥飞摩托车抢翡翠的场面联想到了近年来广州街头流行的抢劫方式。这是一个个心领神会的绝妙镜头的组合,这是一个个令人绝倒喷饭的戏仿的剪接。难得的是这些看似借鉴来的镜头在影片中都围绕着“偷翡翠”的事件绝佳的衔接了起来,其中镜头的起承转合,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都非常的入情入理,衔接的非常巧妙。而且,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经常拍MTV的导演,其中有些镜头的推动完全是向其借鉴而来的,这种拍摄的手法以前也只是在陆川的《寻枪》中看到过。不过,我倒是倾向于这不是模仿的陆川而是宁浩经常拍MTV的经验之得。
说过了戏仿再说故事。因为一块从厕所中挖出的翡翠,引起了三方的关注:首先是快要倒闭的厂子的厂长老谢想靠这块翡翠为自己的厂子翻身,所以保安科的包世宏要负起保护翡翠的责任;三个笨贼在“事业的上生期”得到消息后对翡翠垂涎三尺,想偷走翡翠;最后是早已相中厂子地皮多时的房地产老板冯董托国际大盗麦克偷走翡翠,想让厂子倒闭。矛盾由此而生,喜剧笑料也由此而生。这的确是一部“笑果”很好的影片。种种阴差阳错的事情经常的出现,本来已经偷出了真的翡翠,结果笨贼又换了回去;本来差一点麦克就可以摸到了翡翠但是没想到奸商少给了一截绳子;很有商业信誉的大盗麦克终于偷到了翡翠,结果发现杀死了自己的雇主。其实这里面看似最可笑的最笨的有勇无谋的老三却是最掌握真理的一个。按照他的思维,直接过去砸了玻璃,拿了翡翠就跑,他们追都追不上。事实就是如此,包世宏虽然整天嘴边说侦察出身,但是保护措施实在不怎么样。笨贼老三打探时问老大道哥,怎么看不到红外线。道哥骂他看电影看多了“哪有这么多高科技?”虽然根本没有高科技,但是国际大盗要遵循的是仍然是国际上的高标准盗窃方式,高科技盗窃方式,费了老大劲终于拿到了翡翠,还让笨贼黑皮抢过去了,晃的滴溜溜的乱转,差点栽了。这是个荒诞无比的情节,很容易就让我们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复杂。

戏仿的背后,荒诞的背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事实的述说。虽然这种用镜头说话的方式并不是容易理解,但是在一个个看似无比熟悉的搞笑的镜头来回晃动的间隙,遗漏出了一部分的真实,是关于小人物的、关于他们生活处境的、关于他们如何生存的、是关于他们不断的挣扎的。在搞笑的间隙,我们能从缆车上看到重庆一座座无比简陋的楼房;我们能从寺院中看到下岗女工为了生活模仿千手观音;我们能看到三宝家里窄小破旧的黑暗的房屋,以及房屋内患病的妻子,劳作的老人;我们能看到包世宏因为前列腺炎无法尿出来摔打东西的痛苦样子。这些看似没有意义,占了很少比例的深情镜头,我认为,除了缓解我们三分钟就笑一次的审美疲劳外,更重要的就是构成了戏仿名义背后的超越部分。宁浩用无声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不仅仅是让你看着好笑而已,他还想让你在笑声之外能思考一些什么,比如真实,比如生活。

思郁

2006-7-17书于破碎虚空

 

 6 ) 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

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 这是我看了两遍《疯狂的石头》,最大的感觉。 包夫人在影片中好象是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拎着一包钢嘣,对他的老公说:“就愣个儿多了”;第二次是在江边对憔悴的老公说:“别抽喽,声音都嘶喽~”;第三次则干脆没有说什么,在他们的老地方,这个女人脖子上挂着那颗八百多万的“假”石头,无比信赖无比幸福地眯上眼睛,靠在包世宏那宽大的肩上。 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这种感觉再一次强烈地向我袭来,这个女人令人怜惜的美,就像麦克脱手而出的那把美工刀,嗖!穿透荧屏,命中了我。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感觉,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她倒底标致在哪儿呢? 今天早上我在浴室剃胡茬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因为她是电影里唯一一个不疯狂的人。 研究一下电影的片名,你会发现,其实疯狂的不是石头,而是社会--对不起,请原谅我又要把一部娱乐片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了--回顾一下电影里面的角色,为了金钱,为了饭碗,为了面子,为了女人,都TMD疯了!只有这个女人,沉静,善良,无欲,无求,默默守护着他憔悴的老公,八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老公。 在电影的最后,信奉“直接抢就行了”的黑皮,被面包店的伙计在立交桥上追赶,黑皮一面狂奔,一边往嘴里塞从面包店砸抢来的肉松包。画面定格了,一张被夸张了的脸,像“道哥”,像“冯董”,像“麦克”、像“秘书”、像“谢厂长”、像“包头”、像“三宝”、像你,像我…… 唯独不像包世宏的老婆,所以宁浩把那块石头安排给了她。 对,只有她配得上。 ****************************************************** 题外话: 朋友叫我贴一张包夫人的照片上来,可是我找遍互联网,也没有搜到这位叫罗兰的演员的资料,更不用说图片了……哪位朋友帮个忙,找一张给我。电影里面的截图也行啊!发到我邮箱吧,kissinger073@gmail.com ,谢了。

2019.7.24 罗兰的影人页面://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51481/ 罗兰老师的报道:http://art.cqnews.net/html/2015-12/17/content_35997944.htm

 短评

这天生日。掌门请我们一共七个人在万象城贵宾厅躺着看的。很奢侈,很舒服,谢谢她和我的朋友们。

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聪明的宁浩,能走多远?

8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推荐

真大很有趣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国内好电影

15分钟前
  • 高鹏
  • 力荐

从这部开始爱上黄渤

1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缺点如下:不少稚嫩粗糙的摄影、甚至有些辣眼睛的美学、莫名其妙冒出来的配乐、略显拖沓的结尾。其他过分的戏剧性和巧合还是融合于整体风格的。应该是目前看到的最接地气的关于中国城市文明的探讨,那种藏污纳垢的病态的美简直要溢出了。《全世界》对重庆的呈现多么狭隘愚蠢浅薄……

2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群像诙谐而精彩,诸多黑色幽默名导致敬的意味,川普有范,宁浩展现出欣喜的才华,尽管现在的眼光看剪辑摄影布景都略显粗糙,但是质朴的幽默是后来作品都没有的。宁浩走上商业道路开始自掘坟墓,拍了心花路放飘飘然。而石头带给华语电影的惊喜和捧腹是不能磨灭的。一连串的巧合,时空错位的拍法有新意。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先发散再收敛的网状叙事,难怪老外会看不懂。重庆话版太接地气了,简直笑死爹~~~~~~~~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学大烟枪学Snatch学得很足嘛..套了国风的外壳,很多内容(比如杀手的山寨货等等)也符合国情,就是画面欠点火候.黄渤为本片中最亮眼的配角.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节奏超级紧凑,一环扣一环,黄渤太搞笑了,宁浩差不多是年轻一代最有才华的导演

32分钟前
  • 齐木楠雄
  • 推荐

这部片子出色的原因不是这个剧本有多牛逼,《两杆大烟枪》的整体思路在前,宁浩所做的只是好好地拷贝;但他把盖·里奇那阴冷的伦敦范儿完美地转化成了火辣的重庆味儿,这才是关键。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中国最nb的片

38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最可贵的一点是没把观众当傻子。国内电影都指着这样儿拍就行,嗯

41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像是中国版的两杆大烟枪。

42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宁浩式经典喜剧之一,幽默的不肤浅

46分钟前
  • sharon
  • 推荐

不是那种冲着观众卖力吼着 笑啊 你笑啊 的电影 是实实在在的搞笑

47分钟前
  • Kylin
  • 推荐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笑不出来

51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还行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无厘头的搞笑中,看出小人物的辛酸。

52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这才是成功的中国影片

53分钟前
  • Белка
  • 推荐

重温。别说,这片还真能经得住考验,也不是简单一句模仿盖里奇或多线叙事就能概括的。特别里面几组的人物都不仅仅是作为结构故事制造笑点等功能性的存在,而是几乎每位出场人物塑造的有头有尾性格鲜明紧扣主线笑果突出,还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这就很难得了,在这方面石头其实做的比烟枪还要好点。

58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