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鬼火 剧照 NO.1鬼火 剧照 NO.2鬼火 剧照 NO.3鬼火 剧照 NO.4鬼火 剧照 NO.5鬼火 剧照 NO.6鬼火 剧照 NO.13鬼火 剧照 NO.14鬼火 剧照 NO.15鬼火 剧照 NO.16鬼火 剧照 NO.17鬼火 剧照 NO.18鬼火 剧照 NO.19鬼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花花公子阿兰(莫里斯·荣内特 Maurice Ronet 饰)在疗养院中进行了六个月的戒酒治疗。疗养即将结束,但他并不能肯定自己是否痊愈。他通过看书、抽烟、写日记、把玩手枪、剪贴报纸上关于死亡的报道来平复内心的恐惧与忧伤。他和美国的妻子分居,同时又与妻子的朋友莉迪亚(莱娜·斯克尔拉 Léna Skerla 饰)纠缠在一起。莉迪亚要求阿兰与妻子摊牌,与她生活在一起,但阿兰拒绝了。回到疗养院,阿兰在医生的鼓励下决定试着重新融入社会,接触自己的朋友们。在巴黎,他开始拜访昔日的朋友,却发现今时的人们全都背叛了从前的社会观、政治观,变得矫揉造作,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甚至对他进行明嘲暗讽。阿兰心中刚刚燃起的积极信念彻底地被摧毁了,他无法掩饰对这个世界的厌恶,再次陷入绝望之中。阿兰最后一次把自己灌醉,醒来之后,收拾完房间和行李,接了一个电话,读完一本费兹罗杰的小说,他拿出手枪朝着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  本片获第2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长篇影评

 1 ) 生命如鬼火

缓慢,沉重,镜头很有美感。

“明天我就自杀”,然后就真的自杀了,是绝望者最后的呼救吗。

看的时候总想到《野草莓》与《四百击》,可能都是严肃电影,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比如电影里随处可见的各种文化中的雕塑,埃及、日本、两河流域之类的;比如好朋友们与自己的对话的机锋“你到了新的年龄了,不能再一直年轻下去了”。

所以把生命的意义归结于女人和金钱也可能是一种虚无吧,年轻的时候因为帅总可以吸引到女人,现在却不能了。

仿佛还提到了又阿尔巴尼亚参战背景,可能也有关系。

很多都看得比较迷惑,最后回宿舍珏来了一句“也许是因为性无能,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自信,所以就失去很多活着的乐趣,所以才追逐对女性的掌控感,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理解,突然就感觉弗洛伊德的一切都起源自性冲动并不是真的歪理学说)狗头。

为什么要那么喜欢喝酒呢,因为喝酒就可以避免思索意义,所以一直在说“”等待一件事的发生:也许就是等待被真正的爱而已。没有人爱他,没有意义的生活,于是选择去世。

19.11.1 卫津路放映室 与panda 珏 panda舍友

 2 ) 酗酒者戒酒后的第一杯就象经历一次死亡

路易·马勒已经看了两部,一部是《鬼火》,讲一个酗酒者
阿伦(不要被酗酒这个名称所误导)自杀前的历程,他从精
神治疗所出来去见以前的朋友、相好,大概希望获得某种精
神帮助,得不到,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拒绝,一切都在友好对
待之中,但是得不到。记得片尾是“你们不爱我,我也不爱
你们”我不善于描述情节过程,我只是想说这部片子正式彻
底地吸引我开始注意电影的画面、镜头的摇动、切换,感觉
每个画面都象画,不是那种漂亮的风景画,大概这是黑白片
特有的魅力。有个镜头看完整部片子后,返过去特地又看了
一遍。那个镜头是阿伦坐在巴黎一个热闹的露天餐厅,他重
新开喝了第一杯酒(或许是喝之前,人已经开始恍惚,这是
他开始放弃的转换点),这儿是个典型的全知视角向人物视
角的转换,周围三三两两走过的人群开始变得漂忽、流动起
来。“酗酒者戒酒后的第一杯就象经历一次死亡”,这是后
面的一句台词。
我截取的一些画面.
http://www.stbook.com.cn/zhounan/image/guihuo.html

 3 ) 阿莱

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
Ronet在里面真美。
不了解法国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能体会的,就一下少了许多。然而,阿莱的孤独、寻觅、失望,依然感人。
阿莱,那个晚宴喝酒后,摇晃的,只有半个背面的阿莱;
阿莱,那个坐在咖啡馆外,看着阳光下,一个个优雅的、活泼的身影离开视线的阿莱;
阿莱,那个摸摸心脏,用枪对准它的阿莱。

 4 ) 鬼火

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   Ronet在里面真美。   不了解法国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能体会的,就一下少了许多。然而,阿莱的孤独、寻觅、失望,依然感人。   阿莱,那个晚宴喝酒后,摇晃的,只有半个背面的阿莱;   阿莱,那个坐在咖啡馆外,看着阳光下,一个个优雅的、活泼的身影离开视线的阿莱;   阿莱,那个摸摸心脏,用枪对准它的阿莱。

 5 ) 最高段位的绝望

路易·马勒像许多“左岸派”一样,也是拍纪录片起家的。1956年他和雅克-伊夫·库斯托合导的一部探索水下异观的纪录片《沉默的世界》,一举获得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第一部片子就站在了如此之高的起点,而这时的他年仅24岁。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也一直是纪录片和剧情片并重,自称“既爱卢米埃尔(纪录),又倾向梅里爱(剧情)。”
 
1957年,路易·马勒拍出了《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由让娜·莫罗主演,冷峻压抑的风格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25岁导演的剧情片处女作。片中描写了一对苦命又倒霉的情人,男的犯下了一件命案却阴差阳错被认作为另一件命案的凶手。影片在设计上最巧妙的是,从头至尾男女主角都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除了片末两人的一张合影,而正是这张合影将男人送往了绞刑架。片中Miles Davis的爵士配乐,也成功营造了焦虑、疏离的气氛。
 
如果说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在这一刻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那么路易·马勒的关键一年无疑是1944年。当时的马勒还是个孩子,在教会学校读书,几个盖世太保闯进课堂,抓走了犹太学生,连同窝藏学生的校长。校长被推搡着离开教室的那刻,回过头来对马勒和其他学生说:“再见,孩子们。”这一幕后来在他的影片《再见,孩子们》中重现,成为漫长铺垫后的致命一击。马勒日后回想起这1944年冬日的早晨,觉得校长被带走的那刻,他的纯真也被粉碎了。他说:“我所有的电影都是以‘纯真的丧失’为主题的。”同样以1944年为背景的还有《拉孔布·吕西安》,讲一个乡下少年吕西安原想加入抵抗组织,在被拒绝后转投了盖世太保,又爱上了一个犹太姑娘,最后因叛国罪被枪毙。这多少让我想起《朗读者》里的讨论,乍一看似乎在讲他不过是站错队,但其实导演用了更多的笔墨来描写他的冷漠无情(例如他可以用棍子狠狠地打飞鸡的头),而这种无情是源于心智的不成熟,他对于生命并没有感性的体会,就像《朗读者》里的女主角可以看着那么多人烧死在教堂里而不觉愧疚,他们内心中有一部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吕西安即使在表达爱情的时候也显得僵硬且强硬。路易·马勒不断地回到自己的早年经历进行创作,想来也只有非常勇敢的人,才经得起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清算。
 

 
我犹豫了好久要推荐哪部路易·马勒的片子,毕竟每部都还算喜欢,但没有特别看中的,想来想去还是选了《鬼火》 。虽然看的时候没有很投入,但也明确感到这是经得起推敲的片子,就像伯格曼一样,即使没有第一时间看懂仍然心生敬意。《鬼火》的气质多少让我想起布列松,不过是少了一层宗教光晕的布列松,如果消极绝望也分等级的话,《鬼火》绝对是高段位的,路易·马勒借一个潦倒的酒鬼形象,把目光投向了人生的虚无,简直是一部黑色的存在主义哲学电影。
 
用一个词来概括路易·马勒的电影,我第一反应是“道德”,而这种道德是通过不审判、不辩护、不讨论的方式蕴含在整体表达中的。他的每部影片都能激起无数的道德争论,《通往绞刑架的电梯》里的婚外情、《鬼火》里酗酒者的自杀、《再见,孩子们》里纳粹的种族主义、《拉孔布·吕西安》里的通敌……但电影本身却不加任何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不判断本身也是危险且容易被误解的)。路易·马勒从来不是激进的,他始终踏实地思考、拍摄、和自己的上层出身作斗争,这种踏实使他成为一个有力的现实主义者,比起那些喜欢高喊口号的同辈人来说,或许更值得尊敬。

 6 ) 不多给一颗星又怕显得自己很土

影片最后的字幕: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因为我不爱你,因为我们的关系冷淡了。我自杀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关系,给你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自杀是为了给对方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这帅哥够狠的!这是什么深仇大恨啊!我要用死折磨你!

搞得大家写影评都要引用这句,好像不点个赞不足以装B,就像那句烂大街的法国小资句子“我更爱你被岁月摧残过的容颜。。。”

如果你没有经历年少多金,没有曾经风流倜傥,没有玩过纸醉金迷,没有享受放浪形骸,那么你根本没办法理解这部电影。这只是富二代马勒的日记罢了。我相信大部分人觉得这是无病呻吟,无法感同身受,不多给一颗星又怕显得自己很土。。。

 短评

6/10。如果你已预知明天只会给你更多的孤独和空虚,你还会选择活下去吗?如果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样,那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吗?目前为止最不喜欢的一部马勒,即便在我很失落的心境下看这片依然走神无数次,说明他拍得并不好,离期待中那种‘’极具灰暗和颓废色彩‘’的效果简直差太远太远了!

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电影放映完才发现身旁坐的是施隆多夫...

12分钟前
  • motongg
  • 推荐

路易·马勒第6作,获威尼斯评审团大奖。莫里斯·侯内气质绝佳。跳切和特写运用很新浪潮。对男主徘徊于焦虑与无聊间的心态描摹精准而犀利,令人犹然念及叔本华。| 踱步,喃喃自语,涂鸦,层叠纸盒,拔娃娃头,臆想通话应答 | 在井底的太阳比地上更暖和 | 你就在我面前,但就是摸不着 | 守卫黑暗。(9.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能自己写,而且能比路易·马勒拍得更好。

2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因为我不爱你,因为我们的关系冷淡了。我自杀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关系,给你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在酩酊中毁灭

3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要对我的朋友们说,“你要还是我的朋友,我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否则你不是我的朋友”

32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儘管我是那麼喜愛路易馬盧的電梯和鬼火,卻無法給鬼火打"力薦"的5星。畢竟我還是希望健康的人生觀能帶領每個人撐過虛偽寂寞的無情掃射。

33分钟前
  • spondee
  • 推荐

还是喜欢路易·马勒,因为他是新浪潮这班人里心最软的一个。

36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力荐

“我已经不爱她们,她们也不再爱我,我们已经没有联系……”这是花花公子阿兰的临终(自杀)遗言。阿兰的悲剧在于,他的生命只有爱和酒精,而这两样东西也是他的忧郁所在,当他再也寻觅不到这两样东西的时候,他的生命便如同行尸走肉了。大部分是莫里斯·荣内特的独角戏,他的忧郁气质不输詹姆斯·迪恩

3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人生需要有东西维持生存,要有东西可以为之生,要有东西可以为之死,若缺少一个则导致戏剧性人生,缺少两个则导致悲剧性人生。

4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无比意志坚定的向死一天 难以言说的悲凉伤感 宿命论 感同身受 拒绝成年拒绝平庸 自从阳光灼伤了你的眼睛,你就开始保卫阴影

45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鬼火”象征着那些身处喧闹繁华都市中迷茫个体的强烈死亡冲动,这在某种层面上形成了一种“死亡神话”式构型。阿兰结尾的自杀便是诉诸于死亡神话对其所处的虚无缥缈的无意义世界进行着的生命刻痕(以死亡为代价),正如同结尾阿兰所说:“我自杀是为了增强我们间的关系,给你们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阿兰在心如死灰的负面思绪下用仅存的零星理想主义闪念将自身肉体的消亡雕刻于现代社会这一巨型面具之上,企图赋予虚无以意义。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悖论

47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看着有八部半的感觉。你也会跳剪哈~字幕似乎有问题

49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9.3;“明天我就自殺”

53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你治愈了"——一种戈达尔或者雷内式催眠,新浪潮与左岸派风格在《鬼火》中近乎并置,但它却永远指涉自身,路易马勒以松的情愫—无意义行为(在王家卫的影片中则很紧)模式填补了《局外人》之前、之后。或再现镜像阶段论:完全的自身—外界审视与寻求一个不可能重复的"享乐",再到语言、跳接、毁灭

5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很少能如此于一个角色近乎镜像地联系在一起,路易·马勒以它的优雅和自如慢慢令人滑入绝望的阴霾之中,塑造了一个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悲剧人物,酗酒是社会的施压但也是通向解脱之路更令人矛盾,电影每一次镜头的运动、特写、Erik Satie的钢琴曲,都是无可抵挡,令人心碎的情绪。

59分钟前
  • TWY
  • 推荐

玄霜绛雪何足云? 薰梅染柳将赠君。铅华之水洗君骨, 与君相对作真质。

1小时前
  • 李可笑
  • 推荐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团鬼火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一个人可以因为绝望而死,但不要妄想要给别人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

1小时前
  • 苏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