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1

主演:张瑜,郭凯敏,杨延晋,邱世穗

导演:杨延晋

 剧照

小街 剧照 NO.1小街 剧照 NO.2小街 剧照 NO.3小街 剧照 NO.4小街 剧照 NO.5小街 剧照 NO.6小街 剧照 NO.13小街 剧照 NO.14小街 剧照 NO.15小街 剧照 NO.16小街 剧照 NO.17小街 剧照 NO.18小街 剧照 NO.19小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0 10:57

详细剧情

双眼近乎失明的男子夏(郭凯敏 饰)来到钟导演(杨延晋 饰)家中拜访,向他讲述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剧本:十年前的夏,是一名春风得意的汽车修理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夏用好奇的双眼捕捉周围不可思议的变化。一天,夏偶然冲撞了一位少年——瑜(张瑜 饰),心思单纯的夏自感和瑜十分投缘,从此和瑜一起上山为其罹患癌症的母亲采草药,两人的友谊日渐亲密,夏、瑜二人决定以兄弟相称。然而,不久夏发现瑜其实是女儿身。十年动乱中,瑜因为教师母亲而遭受到造反派的围攻和折磨,一头秀发被剃掉,不得不隐藏了自己的性别,在恐惧中度日,为了帮助瑜,夏偷窃剧团的假发,结果双眼被重伤失明。夏出院后,发现瑜一家已经不知所踪。剧本至此停顿,于是钟导演和夏一起,假设了故事之后的种种可能……

 长篇影评

 1 ) 新的起点至少还有希望

虽然对这段历史我没有任何感触,但这部电影还是两年里看到的最出色的两部感情戏之一。

两部戏共同点都是贴近生活、朴素、真实。影片中他说道:让我们来过生活。多好的一句话啊。现在的人还有谁说的出吗?如今这个时代人们,有几个人是在过生活的???有几个人之间还体味着那么简单但有真挚的感情的??

照时寒冰的说法:我们现在唯一的追求就是一套房子。戴旭说:中国人现在除了吃饭就是剩下洗脚了。

中国目前国人整体精神追求和道德标准的沦丧加上接踵而至的美国汇率大战,倒是让人很难看到一点希望。。。

如果说该片导演 杨延晋 是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导演,那么我的点评也只是30年后承袭他对社会的担忧而已。至于感人肺腑的情感戏留给内心自己去感受吧~~尽在不言中~~

 2 ) 《小街》

❤️叙事:现实时间与空间VS历史时间与空间(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文学、电影、戏剧等常采取的一种叙事形态和叙事结构)。回望、告别、葬埋那逝去的十年。

❤️影片除了前卫性先锋性和高度自觉的电影意识,还包含了观众去体认中国历史激变的时候电影文化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同时经由电影文化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去体认在演变之中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中国文化现代化以及中国文化主体的自我追问和自我形成过程当中的一些普遍的议题。这些普遍的议题包括影片对特定历史下社会暴力的呈现,十年浩劫复活了一些古老暴力形态,例如影片中作为一种惩罚和示众的暴力——剪掉女人的头发。

❤️这部电影既是伤痕文学延伸的伤痕电影的一部分,又是中国传统叙事原型“梁祝”的现代变奏。

❤️女主所代表的历史暴力是以剥夺了一个女人做女人的权利,让一个女人被迫将自己的性别身份,真实的性别生存隐藏在男性表象之下的,于是也就有了影片中女主在打碎的镜子前束胸,用白纱包裹女性身体,隐藏女性身体,对着镜子中性别不再鲜明的形象而惊恐哭泣。

❤️男主的线索当中带出了两个重要的中国文化现代化当中的议题:

一是判然两别的两性,两性作为本质化的人类生命的状态是一个舶来的观念,是来自于西方积淀于基督教文化当中的一个线索,性别观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被建构。中国电影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部和不止一部电影是以性别误认作为故事的主题,就是女扮男装,而不曾被男性认出,不断在花木兰式的故事和梁祝的主题中不断地变奏。

二是影片对于“看不见”的主题的挖掘和呈现,男主始终没有“看见”女主(没有认出来她是个女人),男主偷辫子被抓后眼睛分别被手、皮鞭、脚三次伤害,同时视听语言上也是对摄影镜头的暴力攻击,而这个片段是发生在动物园中的,暗示了施暴的人和历史是禽兽一般的存在,最后老者背受伤男主出去时也在说“你忍着点,就要走出动物园了”。还有电影在黑幕有光斑闪烁的镜头中,对白仍在继续,以展现主人公的视觉状态。

❤️伤痕文学伤痕电影的一个重要叙事特征:永远只有三种人:

一是挺身抗暴的英雄,

二是无辜受戮者,

三是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出自鲁迅《我之节烈观》,所谓“无主名”就是说你指不出一个名字说他是主犯;所谓“无意识”就是说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下,以为被失节妇女如祥林嫂等人的歧视和打击是天经地义的,而没有意识到这乃是自相鱼肉。)

❤️采用大胆采用开放式结局。之前很多电影都是呆板的固定镜头,柱子处的镜头采用大仰拍大俯拍摇拍,曾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电影语言,此时摄影机仿佛扮演了一个解放的狂欢的角色。

❤️最后三种结局悬置了剧本的时候,再一次出现铁轨上急行的列车,火车前行,小巷风景摄影机急速后拉的镜头中被呈现——记忆中的悲剧灾难在急剧地后撤,这个故事是葬埋,是遗忘,是治愈。

❤️影片重新组织历史记忆的同时,启动了一种遗忘的政治学,那个历史的记忆被改写,我们的自我终于得以被安放,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此开启。

 3 ) 一切有你才能进行

因为彼此相遇,一切才有意义,活着才不至于行尸走肉。夏纯真又善良,整天漫不经心。俞生活凄苦,独自承受生活全部的重担。某一天偶然遇见,夏的生活有趣又新鲜,俞的生活涌入了久违的温暖和希望。世界很大,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与人相遇告别:世界很小,遇见了你,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相提并论。

层中层,歌中歌,并不简单。偶然了解杨延晋导演的不简单,看了《小街》,特别纯真的情感在现代抑制的情感衬托下,显得格外美好,令人向往。80年代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层中层,以为是这个结尾了,却还是导演的一个设想,别有具心的伏笔。妈妈的歌本是轻松欢快,而在俞的传唱中又是另一番味道,加入了俞自己凉苦的心境,传唱已经不是妈妈的歌了,而是一首新诞生的歌曲。在那个时代看到此部影片,不知道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夸张的表演,与夸大的反作用力。也许是时代不同,心境不同,影片中很多看似不是事的事,却能使得人物哭来丧去~男扮女装真相快被说出口时,女主挣扎得令我不适,男扮女装有那么不能说吗???回忆中,俞在用长长的白布裹胸,突然愤怒地打碎了玻璃,面部表情几乎抽搐,哭得惨绝人寰。这件事在现代的我看来没有那么痛吧???影片中人物的眼睛眨眼次数很少,常常表演的过于呆滞,时不时地手指划过嘴唇,看得直冒鸡皮疙瘩~影片中一直在强调“这个时代”可是并没有事件镜头来表现,更多的是人物用语言来刻意强调,在我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没看到这个时代有多坏呀,我也没看到怎么他们就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了?生离死别本身就是人生的常态,它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呀。

 4 ) 散文诗式电影——小街

“各部门注意了,马上就要开拍了,预备——正式预备——开始!”
外景场地。“怦怦”的摄影灯开启的声音。光柱。推着的摄像机。
男中音:“由于偶然的机会,促使我拍摄了这个极普通的故事,至于我在影片中的出现,全然是为了保持故事的真实性。”
舒缓的但却是单键突出的钢琴声……字幕由远及大:“小街”。
僻静的小街上,一个墨镜男子边缓步走边扶着栏杆,长镜头,停住:“九,九号。”
上海石库门老房子,就在这里,墨镜男子对钟导演讲述了他的故事……散文诗式的开头,而这,正是在那个动荡年代中优秀影片《小街》的开幕。

《小街》在当代电影史上被划分为伤痕电影,原因是文革后,随着各类文化都步入苏醒时期,电影在文学等伤痕、反思的思潮下,也开始抛弃控诉、斗争等等而转对于文革时期伤痕记忆的剖析,开始探讨美的意义。而我之所以推荐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因其在特殊时期的启蒙以及重要地位,更在于导演蕴于其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纯粹的艺术理想。

故事讲的是文革期间的一个故事。女主人公妹妹在那个动乱年代不得不靠扮男生才能生活下去,而男主人公哥哥为了让妹妹重新做一个女人,冒险去偷样板戏剧团的假发,不料在偷后因为善良又悄悄把假发的钱送回而被造反派发现,痛打至失明。

情节很为简单,但整部影片由男主角低沉而略带悲伤的舒缓声调娓娓道来,故事开头激越的小号声、交响乐以及快乐的口哨声与男主人公忧伤的舒缓回忆独白穿插交换,更将观众的心不断地经历着一张一弛一张一弛的虚实节奏。而这也是张延晋导演对于艺术节奏的高超把握。(2007年我曾为李安《色戒》的节奏惊艳,却刚刚发现原来这部更为观止。)

其中整部影片控诉的味道很浓,其中也有很多导演故意设置的场景。甚至是一些类似文学式的反思。但导演的高明之处正是将这些粉饰做到了发掘影片自身的魅力。

当救助男主人公医生也惨遭迫害,满地落叶被风吹起的背景中,男主人公的眼睛缠着白色的纱布,拄着一根盲棍。背影中,飞扬的围巾和落叶缠在一起。而再次出现他的正面的时候,他的面前正有一列队伍走过——那队伍有大字报的游行。而忧伤低沉的旁白再次响起:“他们在为千百人的明天斗争,而我只惦记着一个普通人的今天。”

一切让观者认为是有意为之,却又合情合理。
甚至恰到好处的让观众本身开始思索有关人生,有关伤害、善良、人性等等的多种问题。
但更为精彩的还是导演开放式的结尾——

我们其实希望男女主人公最终在一起。在剧中导演用一个大的广角记录了他对于女主人公堕落后相遇的那些惆怅,不免让人感觉到一些俗套。但电影却并没有完结——

“可是,可是为什么要把痛苦和灾难老是降临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当我们经历了10年的悲剧以后,我们应该感到今天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意义了,如果对未来不抱有希望,如果她真的变成这样的话,我的眼睛宁可瞎掉。”剧外男主人公低沉忧伤也很有反思味道的话直接将我们拉回了现实。

而这时剧中的导演忙着出门接一位女同志——“俄,等着我!”
随着剧中导演的匆匆脚步,门外女同志的说话声音传来,男主人公吃惊,倾听,紧张……系列动作。精彩!真是精彩!!这也许是我看到的最精彩绝伦的有关剧情的转换。没错,你也许猜到了,导演要接的女同志正是男主人公苦苦寻找的妹妹!
这时你也许位男主人公鸣不平——多么戏剧性的相逢,多么充满偶然性的生活!而失明的男主人公因为爱只有选择逃离。

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也不是结尾。
只是导演对于偶然性生活而设计的一个开放式的叙事结构,这里我要穿插一句,那些热爱欧美片狂热推崇《快跑罗拉》的朋友们,不妨看看这部80年代的老片,我们的老艺术家早就在叙事结构上做了文章,当然日本黑泽明也有更早的记录。

整个不同结尾的设定过程中,观众从一个被动的欣赏者变成了参与影片创作的重要一员,也给我们留足了想象空间。毕竟十年动乱带来的命运变得那么不可预知。然而《小街》还是以浪漫主义情怀给了我们一个期待的结局——男女相逢,普通温馨的场景。

“我的眼睛不仅仅是为了你,我们所失去的一切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你妈妈说过,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算了,妈妈的意思要我们看到明天。”哥哥对妹妹这样说,而这声音随着火车滚滚向前的画面结束。
这样的结尾也许遗憾,但因为前面假设的三个结尾而焕发异彩。

所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能做的就只是推荐!绝对区别于现在所谓商业大片的浮华!

========
 精彩欣赏
========

1、哥哥在动物园中行走,白鹭在漫游,长颈鹿在悠闲地觅食……“样板戏”激越狂热的打击乐声从晴空中隐隐而来,间或夹杂有秃鹰、狮虎的嘶啸声。当遭受红卫兵殴打时,画面上拳脚相加,皮带挥舞,人在挣扎,鲜血淋漓。前景是动物园的铁笼子,笼中的狮、虎……背景音乐却是低缓优美的音乐,最后,当一位好心的老园林工人背着夏走出动物园时,他沉重而双关地说:“噢,你忍着点,就要走出动物园了。”一轮残阳像遥遥欲坠的轮盘,四周寂无人迹,画面凄凉,画外却是尖利破空的鞭打声、叫骂声和惨叫声。

2、插曲《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看完数日,还经常无意识哼唱,记得《音乐之声》曾被译名为《真善美》,也许也正是对这首广为传唱的插曲的一种注解。

3、郭凯敏的精彩表演。年少时的乐天稚嫩,中年的忧伤沉稳,让哥哥这个备受动乱摧残的人物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补充一句,那些为梁朝伟的眼神、刘烨的忧郁表演疯狂的同志们注意了,这个人的精彩非三言两语可以表述。

 5 ) 《小街》:一部关于“看不见”的电影

他们在为亿万人的将来而斗争
可是我,只是惦记着一个普通人的今天
我走着,思考着
千百万革命烈士用鲜血杀开的路
今天,难道还要用血来把它堵住么

《小街》讲述的故事特别简单,男主角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次机缘巧合他认识了容貌清秀的少年俞。俞的母亲患有重病,夏主动提出带俞去采草药。两人情谊日渐亲密,以兄弟相称。可很快,“弟弟”俞就坦白了自己的女儿身,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夏为了帮助俞,在“偷”假发的时候被发现,被打到双目近乎失明。夏出院后去找弟弟,却发现弟弟一家已经不知所踪。如今夏找到钟导演讲述了这个故事,只是关于结尾来没有想好,两人一起假设了四种结局。

开放式和多版本结局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可放到80年代初,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创新了吧。

没有一个准确的结局是由于讲述者夏在叙事时空中仍旧不知道“弟弟”的下落。对于观众来说,我们既可以在导演给出的几个结局中挑一个喜欢的,也可以自己想一个愿意接受的结局。

导演给出的几个结局设想中,只有“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了这个假设,立刻被夏否决了。他说,“我所讲的故事,如果联想到死,想到青春的消失,我要后悔一辈子的”。

但无论哪一种结局,影片都已经给到了我们接受之道:

一个是妈妈教的那句,“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让它过去算了

另一个是夏所说的,“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要寻找的不是结尾,而是起点

戴锦华老师在解读这部影片时,提到的一个观点特别吸引我,即影片对于“看不见”的主题的挖掘和呈现。

看不见,是夏始终没能看出容貌清秀,像个姑娘的“弟弟”其实就是女孩子;

看不见,是夏被抓到“偷”假发后,被打到眼睛近乎失明,只保留了微弱的视力;

看不见,是噩梦醒来后,人们对那时记忆的迅速遗忘和埋葬。

而如今,我们更是不再能“看见”它了。

 6 ) 《小街》:一首意味复杂的时代小诗

故事从一位盲人对电影导演(本片导演杨延晋饰)诉说回忆开始… 电影的前半段,画面清晰得不像话,两主角的头发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似乎电影真的把摄制时候的光线原封不动地带到了你的面前。

背景里隐隐约约或醒目地持续出现的大字报、红袖章,无不在提醒观影者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两位主角之间的欢愉气氛与外界的压抑基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错位”和对比,表达了一种隐喻性的强烈控诉。 通过旁白对文革的质问,特别是配以解放战争真实画面和文革真实画面做对比,诘问文革破坏革命者辛苦建立起来的世界的荒谬和惨烈。

这是影片第一次“点题”。 影片呈散文风格的表现很有特点,但过度情绪化的表达,反而减弱了影片本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我们所失去的一切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这句话内在的潜台词,其实是说出了导演的心声,也是点明了影片的第二个“主题”。 三个假设结局的设计颇有新意和勇气,特别是女主“黑化”的结局,暗示了对时代是否可能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考,很有特点。

影片的最后,还打破了“第四面墙”,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杨延晋果然非常超越时代。

 7 ) 这是我9岁看的,居然流泪失眠了

一个九岁的小孩子懂爱情吗? 一个九岁的小孩子理解文革吗? 但是这部电影就是我九岁看的时候流泪了的电影。

喜欢这两个年轻人一起玩的场景,感觉非常好。

因而,他们变坏以后,我真的惋惜不已 回家以后婉惜不已,一对好青年为什么后来就变坏了? 现在我一听这首主题曲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想起我九岁的那种感觉。 更喜欢那个青年人变坏的结局,是悲剧所以更加震憾!

 8 ) 起自人物心底的歌——评电影《小街》的主题歌

起自人物心底的歌 ——评电影《小街》的主题歌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杨延晋作品《小街》电影海报 01

杨延晋作品《小街》电影海报 02

杨延晋作品《小街》片头

如果说《小街》是一部“情绪电影”,那么,作为影片主题歌的《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可以看作是这部电影的情绪“基轴”,具有集中表达整部影片“情绪”的聚焦作用。这首歌把美好的母爱、友爱和恋爱之情糅成一团,把对童年的、往昔的、欢乐时光的思念融于一体,加上作曲家准确地感受了整部影片悲剧性的情绪,把它的旋律写得悲怆、深远,因而令人回味无穷。 此歌在全片中两次出现。先是在夏和俞采药归来途中,夏从俞那儿听了她的不幸遭遇后,二人在驾驶室内沉默不语。后来,夏问俞在想什么,俞回答说:“每当我心里难过的时候,就想起妈妈教我的歌,这是她为我谱写的。也许,这就是她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支歌了。”于是,应夏的要求,俞唱起了这首歌。 值得注意的是,当歌声响起时,俞其实并没有张嘴。影片这里完全是把这首歌作为一种主观化的情绪来传达的,它是“内心独白”式的“内心独唱”;或者说,此歌似乎是先由俞在并无歌声的夜空中感觉出来的(这里是女声独唱),后也影响了一旁的夏——“夏深沉地注视着前方,眼中闪动着从未有过的神色。”于是,这首歌似乎又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共鸣。这也正是导演所说的“用心去拍”的“心与心交流的地方”。正是这两“心”的交流与共鸣,完成了夏对俞从兄弟的友爱到情窦初开的朦胧初恋的转变;以至于当夏在偷假发辫而被人追踪的危急时刻,这首歌,又第二次出现了,不过已转而成了夏的心声(这里是男生独唱)。当此歌后来转为男女声二重唱时,它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夏和俞的这种“心与心交流”的完成。他们的相互同情、相互理解是让人深信不疑的。 最值得玩味的是,这首主题歌歌词明明说“没有忧伤,没有哀愁,唱起它心中充满欢乐”,而实际上,听来它却使人心中充满忧伤、充满哀愁。这是以写童年的欢乐心境来反衬眼前的忧伤和哀愁的心境,是用相反相成的“反色彩”手法,来把悲剧性的情绪抒发得越发浓郁。其实从影片看,此歌并不是妈妈教的那首,而是俞对于妈妈那首歌的评说。“妈妈的歌”只是这首主题歌的“歌中歌”(这一点与全片的“片中片”套层结构刚好吻合),换言之,这首主题歌是传达了俞想到“妈妈的歌”时的一种情绪。这也正是为什么这首歌唱的是“心中充满欢乐”,但唱着它心中并不欢乐的原因。 1984年1月10日写于Y.C.(为“电影欣赏征文”从长文节选并缩写) 2006年1月21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原载《大众电影》1984年第6期(总372)第24页 [本文获1984年《大众电影》电影欣赏征文二等奖]

杨延晋作品《小街》剧照 01

杨延晋作品《小街》剧照 02

杨延晋作品《小街》剧照 03

 短评

当时看到男主眼睛被打瞎的时候心里有点难受

5分钟前
  • 王✟晚
  • 推荐

国产电影很少有这种能看得让人渐入佳境的,后半部分的叙事张弛非常好,比起前半部分精炼含蓄了很多。作为新时期的头几年里的影片,不管是反思力度和形式借鉴都相当大胆。张瑜和郭凯敏也表现出色,虽然多少有点戏剧化的样子,但是瑕不掩瑜。

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上海电影曾经达到的高度让人惊叹。元叙事和多重结尾设计巧妙。开车和失明的意象都不错。从性别角度切入讲文革故事现在看来稍有些古怪。

11分钟前
  • btr
  • 推荐

让我们一起走出这动物园

15分钟前
  • 持尘
  • 力荐

8,戏中戏,多层并行蒙太奇,开放式结尾,这电影叙事太先锋了,杨延晋太潮了。张瑜短发真像树里,萌爆了

16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当年的电影都有点舞台剧的影子,演员的功底都很强,而且敬业。那时的爱情戏真纯,纯真!

19分钟前
  • chameleon
  • 力荐

享受得太美妙了,即便胶片老化,即便我在影院睡着了那么一分钟,但都是在最舒缓的情绪(两人开救护车出游那段)下小憩的。当然,对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模仿,让杨延晋当年挨了点小批评,但它的基调绝对适合那阵的伯格曼和费里尼。

23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抛开表演风格的时代烙印,你敢说这个片子不新浪潮?

28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前半部是梁祝和罗马假日,后半部是滚滚红尘和罗伯格里耶的欧洲快车。

30分钟前
  • ___
  • 推荐

挺小众的一部反思文革佳作!一个人受了伤,遭了罪,不允许他喊艹 ,只允许他喊疼,故名曰伤痕文学,电影本身故事很平淡,优点胜在套娃式的六种开放式结局,六种不同的人生令人反思那个十年对那一代人的伤害。女主角问: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凶?男主角答:他们还没长大!他们都是爱国者,他们都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他们迫害起自己的同胞来眼睛都不眨,他们用仇恨对待世界,自以为很成熟。可是在认知层面上,他们还没长大。甚至,这个民族还没长大。也许,所谓长大,就是心中没有敌人了吧。

32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六种结局 六种人生

36分钟前
  • 黑桃A。
  • 力荐

名气没《庐山恋》那么大,不过郭凯敏和张瑜的二度合作可谓天作之合,而本片从可看性话题性艺术性全方面超越前者。借由两人的邂逅和受伤层层推进,对文革时期的批判绵里藏针,三个开放性的重逢结局各有特色,呈现出80年代先锋电影的时代特征。

37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夏和“弟弟”开车去野外采药的桥段几乎是看到过的最好的抒情段落了

42分钟前
  • 鸡头井。
  • 力荐

很多向前苏联学习的各种蒙太奇镜头,运用的很好。

45分钟前
  • 懿罂
  • 力荐

每次看完电影,我都要闭上眼睛想一想,提到这部电影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俞:你为我失去这么多,你不后悔吗?夏: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失去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

46分钟前
  • 小魔@优雅穿梭
  • 推荐

其实,这本可以是部同志片,只不过迫于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时代审美主流,那个“像个姑娘的小伙子”就真的变成了“姑娘”。虽然,男主帅、女主美、故事还可以;可是,这样的表演形式、这样的文艺台词、这样的镜头语言,真不太能用现在的眼光去欣赏吧?→ 中国电影博物馆影厅里的爷奶叔姨听见熟悉的歌曲旋律响起就跟着哼唱起来了。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4.5 虽有年代尬点,仍是极其神奇的高水平之作,神奇一:靡靡之音感伤主义掩饰下的政治意图强烈勇气可嘉的文革反思片,叙事结构尤其是结尾的处理非常前卫高级;神奇二,小街指的就是现在电博后门的咱常去觅食的小马路;对我个人而言最神奇的是:我老妈在八十年代曾经给这位男主角织过毛衣【震惊

5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情绪电影,套层结构。百年国片,独一无二。

5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20101204@新光影艺苑。这片子太超越时代了,不但有剧中剧,有多结局,连打破第四壁的手法都用上了。虽然是实验电影但本身拍得很有诗意,毫不乏味。张瑜也很棒,同一个角色各种变化,伪正太、妹、交际花、眼镜娘……真是萌属性齐全啊。

59分钟前
  • 网络流
  • 推荐

80年代的故事最嗲了~

1小时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