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好女

爱情片中国台湾 / 日本1995

主演:伊能静,林强,高捷,魏筱惠,蔡振南,喜翔,蓝博洲,吕莉勤,高明,程奎中

导演:侯孝贤

播放地址

 剧照

好男好女 剧照 NO.1好男好女 剧照 NO.2好男好女 剧照 NO.3好男好女 剧照 NO.4好男好女 剧照 NO.5好男好女 剧照 NO.6好男好女 剧照 NO.13好男好女 剧照 NO.14好男好女 剧照 NO.15好男好女 剧照 NO.16好男好女 剧照 NO.17好男好女 剧照 NO.18好男好女 剧照 NO.19好男好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33

详细剧情

作为演员,梁静(伊能静)更喜欢戏里的世界。戏里,她扮演蒋碧玉,那是一个见证创造了历史的,从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一步步变成坚强的革命义士的,和钟浩东(林强)谈过轰轰烈烈恋爱的,天塌下来,也可以用柔弱肩膀顶回去的女人。一旦做回自己,她便成为一具沉浸在对死去的阿飞男友阿威(高捷)的回忆里不能自拔的,过去日记被人偷去又被不定期传真回来的,时常接到不发声骚扰电话的,抢了姐姐男人的,做演员之前是个舞小姐的,孤独、压抑、拼命想回到从前的干尸。

 长篇影评

 1 ) 好男好女好電影

利申: 不是影評, 只係睇過記錄低.
歡迎採用在其他媒體, 如真嘅俾面用了, 無言感激.

剛說過高捷先生, 就想起不久前看他的一部舊片, 好男好女, 他和伊能靜小姐主演, 侯孝賢導演, 侯老師不知是否受方育平導演的<<美國心>>啟發, 也可能其他影壇前輩的佳作也有試過, 這種戲中戲互為對照和方導那部有所不同.
高先生繼續是他的黑道分子形象演出, 這次卻加演情深說話未曾講, 天若有情.旺角卡門的也有點, 他樣子比華D更象那回事. 初出道的伊能小姐(她不是姓伊), 清純無敵, 演抗日女護士確不用化妝, 雙關語-形象象不化妝也象, 真不化妝才能演出當時那時代女性.
故事一方面是現在演員的靜小姐愛恨纏綿, 甚至醉生夢死(高男友死了), 一方面抗日以致到台灣後一對夫婦的艱苦理想歲月, 對比強烈, 個中復雜人性人際關係思想時代變遷一一呈現, 老蔣在那搞的白色恐怖繼悲情城市外有另一章, 今日別有一番滋味, 是經常吃到的那種滋味. 我素不喜沉重題材, 還黑白攝影, 所幸現代彩色沖淡了, 從藝術來講, 這加分, 還要長鏡頭, 演員有大量空間表演, 候導所長, 出來和類型片感覺差很遠, 所謂沉淀.
影片難得地在廣東拍攝, 那會還能看到很多農村自然風光.
這樣的好片子在家看電視是很難看下去, 我買了悲情城市很久一直沒看也是因為這個, 中遠鏡為主, 只有電影院看才精彩, 幸好有有心人, 才得以在戲院看到這部和悲情城市.

 2 ) 好男好女

她更喜欢戏里的世界 那个她有所掌握的世界 现实世界里 她时刻深陷于对已逝男友的怀念 而不能释怀.. 电影杂糅戏中剧情与现实生活 在老旧历史环境与现代都市灯红酒绿的男女纠葛当中搭界桥梁 往深层说是刻画个人生命在历史长河当中的宿命 无力感

无法复制的导演侯孝贤 因为只有他 才能拍出那时代、他时代的台湾 幸之而不幸 “家国不幸诗家兴”

影片不时夹杂着少女伊能静恬静随意的哼唱及念白 少女日记 琐碎忧郁固执 她唱第一首就是用少女幽怨的歌喉哼唱白光的《如果没有你》寄怀着对故人的深深怀念

还有 如果说有哪位导演最爱唱 那是侯孝贤 侯的早期电影原声带 每部电影里都有侯导自己唱的歌 未加修饰的粗犷原始 男子气概的歌声 或许看过法国导演奥利维耶拍摄侯导的纪录片《侯孝贤画像》就会了解 他真的很喜欢唱 而他的歌声就像他的影片一样 时代特质 江湖味道 不加修饰 但富予细腻情感的侯孝贤风

江湖 情怀 侯孝贤仿佛各个时期都在拍摄不同类型时代的“青春片” —— 一种“老去”的“青春” 他影片里的男女 都各有一种风骨 相互之间“侠气”甚至浓于爱恋 隐性讲政治——他不能不讲 那时台湾的处境 他不能不讲 但也不能讲清 轻描淡写地一股云淡风轻 很隐晦

个人与家国 他处理很好 交叉进行 有技巧 但不觉吃力 他是天生的导演 很擅长讲故事 很擅长讲不能直讲的事

姜文电影政治思想偏向于毛左 而侯孝贤有自己的政治观点 却从不偏向于谁

最后一个细节 同维姆文德斯不同 最典型的 “公路三部曲” 《公路之王》他的电影里 总有一通打不通 或是打通了也不讲话的电话 寓意沟通之无效 而侯孝贤《好男好女》有一通总是打来 但不讲话的电话 这里 不是讲沟通无效 而是太孤独了 由于太孤独了 所以 就连一通不讲话的电话那么微小的联结 还是要维系

粗犷细腻 个人家国 他同时都做到了

 3 ) 警惕三部曲的陷阱

1. 台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但我真的没有看出什么必要的理由要把这三部片子排在一起。所谓的三部曲逻辑,或许有助于思考,更多时候却是一种先入为主、局限思维的陷阱。不知道侯导本人是否认可该划分,当然就算他认可过,也可能回头想想觉得哪里不对。伯格曼曾经自己说过“沉默三部曲”(也有叫“信仰三部曲”),后来一转身又矢口否认,说不觉得这三部有什么必然联系。

2. 跳脱开来看,这部表现的层面比前两部丰富。完全的女性视角,男性角色被模糊被淡化,成为女性的衬托。伊能静是女主角,甚至是唯一的主角,近乎孤独地完成了整场戏。倒没有觉得政治性过于浓厚,一是越来越接受艺术不可能脱离政治(语境)而存在,二是认为片中的故事可以超脱于政治历史而存在。

3. 开头的《晚春》片段不是单纯的乱入。这部电影、这个片段都不是随机选择。大卫波德维尔曾经在小津诞辰110周年纪念小津的文章中特别提到了侯导的这部《好男好女》,并与其他致敬小津的片子相比较(如贾木许《天堂陌路》),论证了侯导这处注脚的理由。详见http://www.davidbordwell.net/blog/2013/12/12/watch-again-look-well-look-for-ozu/

 4 ) 现实与记忆的旋转门,侯孝贤转不出

戏中,梁静扮演着那时的青年,忆述台湾曾可能走的另一条轨迹之史前史,戏外,现实与记忆的分叉,梁静毫无疑问地过着美帝主导下的现代生活,零碎、惶恐、畏惧,怕与爱构成了现实与记忆转换的阀门。尽管影片要制造一个层层叠加和抽离的复杂结构,但是每一次侯孝贤碰到与现代生活相关的都不能如意,当初看《千禧曼波》也是如此,这倒是要顺便提一下那部曾被认为是半成品的《尼罗河女儿》,现在看来似乎还是比较成功的

 5 ) 好男好女

说来惭愧,拖到现在才看《好男好女》,基本上是侯孝贤作品里唯一没看过的一部。
很遗憾,神思散乱,亦无章法,实在不能算一部好电影。
简单说几句。

最根本的原因,该是朱天文的剧本。
作了很多努力,但缺乏一种从容的vision,可以将当年的理想主义、祖国情怀、白色恐怖中被射杀的一代左翼青年的旧事,与1990年代台湾社会中的问题、情绪接壤。这问题,在《最好的时光》最后一部分仍然存在,《南国再见南国》倒更妥帖些,不知是否因为编剧里有高捷。

叙事结构多重:电影的(钟浩东/蒋碧玉,黑白影像)、舞台剧的(梁静)、电影中的电影的(《好男好女》拍摄)。而对历史,有间隔的距离感,不时mediated by 作为演员扮演蒋碧玉的梁静(及作为演员扮演梁静的伊能静),与《悲情城市》不同,但更乏动人力量。

钟浩东和蒋碧玉的故事,完全可以拍一个非常好非常有神采的电影。这里的侯孝贤,似乎不在状态,即使摄制组到后期基本都是原本人马:陈怀恩,廖庆松,杜笃之。

朱天文编剧,基本上会有画外音,这里主要为女性的,只有一场钟浩东(林强)读给蒋碧玉的家信。

故事基本由画外音来叙述,大大削弱影像本身的叙事能力和表达力。扔是文字而非电影思维。

国族身份与语言,是侯孝贤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同为“中国人”,讲话需要重重翻译:广东话、潮州话、闽南话(《悲情城市》里也有一个颇comic的场景,闽南话-广东话-上海话)。

仍是固定镜头为主,不完全长镜头,有些中近景。不知是我DVD的问题,还是该片影像即如此,造型上无甚特别之处,灰蒙蒙。固定镜头内外的声音交流,构成on and off-screen space。画面空间的延展。

当代女性,表现得很生猛。一直觉得伊能静的容貌(小巧)、气质(永在青春期或后青春期状态)妨碍她成为一个更成熟和多面的演员,乏可塑性,演谁,都更像她自己。如此,演一个虚构的人物可能更合适,但不是蒋碧玉。

侯德健在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演警备总部的,大约给侯不错印象,请他来这里客串一特务。

音乐风格略变,比陈明章重一点。作曲为顏志文和林少英。总体来说还是有些情绪太满溢了。有些中国民族音乐风格混合电子音乐,乐器用到琵琶。当然,还有林强、蔡秋凤、窦唯的音乐。伊能静在片中也唱了几句白光的《不能没有你》。

影片开头,梁静公寓里电视里放着的黑白电影,是小津的《晚春》(1949)。

姚宏易在此为攝影和剪接助理,应是被侯大力培养的。可惜尚未看到他拍的、侯监制的《金城小子》。

先罗嗦到这,改日再修修补补。

 6 ) 好男好女:哭泣着唱歌

影片取材于台湾中共地下党员蒋碧玉的个人传记,并在影片最后以字幕形式说明“谨以此片献给钟浩东、蒋碧玉以及50年代政治受难人。”

蒋碧玉早年随丈夫钟浩东往大陆参加抗日战争,抗战结束后回台湾,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钟浩东因发行《光明报》宣扬中共思想而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枪毙,蒋碧玉被押往绿岛服刑,台湾进入长达38年的戒严。电影中蒋碧玉的故事通过戏中戏的方式呈现,聆听恋人的志向、征求父亲同意随恋人参战、前往大陆抗战、送养儿子、回台办报、被台当局逮捕审问、丧送丈夫,除了最后送别丈夫时的嚎啕大哭,其余时间蒋碧玉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情绪刻画,无论是被误以为是日谍惨遭审问枪毙,将仍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大儿子送离身边,深夜烧毁亲人信件,还是知晓丈夫已被枪毙时刻,蒋碧玉基本上都是沉默寡言、逆来顺受。侯孝贤讲述着蒋碧玉的种种不同寻常的过往,但对于蒋碧玉面临种种的态度和心情却是略过不表,没有坚持理想的革命热情与英勇愤慨,倒像是一个小女孩,追随着爱情的脚步前行,默默忍受着接踵而至的苦难与痛楚。

在影片中伊能静扮演梁静,梁静扮演蒋碧玉。蒋碧玉是闺秀小姐、校长夫人,梁静是早些混迹于舞厅的演员。开片第一句是梁静的独白:“今天是阿威的忌日,今天和L做的时候,没有带套子,L被我的疯狂吓到了,我觉得在跟死去的阿威做,如果怀孕的话,一定是阿威来投胎的。”不同于蒋碧玉的温良沉静,梁静是叛逆癫狂的颓废浪女形象。梁静会在昏暗的房间内抱着彩球灯扭着腰肢跳舞,会喝醉了跑到歌舞厅里唱歌,会在羽毛球场和姐姐难看的打架然后又在舞池里抱头痛哭和好,会嗑药,会烂醉,会随便找男人做爱……蒋碧玉和梁静唯一的相似恐怕在于都是追随着爱着的男人生活,男人却都突然离世。钟浩东是因为革命被枪毙,阿威是因为帮派利益被枪杀,独留下两个女人活在世上。

既然是献给钟浩东和蒋碧玉等政治受难人的影片,为什么要刻画梁静和阿威的故事,而且梁静的心理情绪刻画十分丰富,甚至给人以梁静为主线,蒋碧玉为副线的印象?或许是蒋碧玉的故事是严肃的历史往事,战争苦难与政治迫害已然沉积于时间中,留下的只是苍凉与悲悯,过多外露的情绪对于隐忍的蒋碧玉来说反而显得多余而矫情,便将梁静作为蒋碧玉情绪的释放与投射。蒋碧玉静静地跟随钟浩东远赴大陆抗战,梁静对阿威抱怨“要不是你,我才对这破房子没兴趣呐”;蒋碧玉对丈夫把小儿交由其他人抚养没有任何表态,梁静对阿威发冲“你怎么知道是你的?”“生了还不是我自己养”;蒋碧玉在丈夫死后如何生活?电影只是停留在了她对着尸体嚎啕大哭的一幕,梁静在阿威死后用烂醉麻痹自己,家是一塌糊涂,生活如行尸走肉一般,奇怪的传真和无声的电话有可能是精神错乱中自己装作阿威发给自己的最后念想,那一句“阿威,我好想你”是永远得不到回答的呐喊和哭诉,阿威走了,生命已经残缺,崩溃的情绪藏在麻木的躯体里面,没有焦点的眼睛看着太阳一天又一天的出现在杂质的天空中,然后又是一晚又一晚的霓虹灯彻夜不灭。

 7 ) 时代与宿命

        对于侯氏出品而言,戏剧味真是有些嫌浓了,而且,让我不太适应的是,对于主角的特写和刻画竟然就那么多了起来,看似较以往的平淡抓人,实则抓挠得不够本真。一家之言。
    妙处除了嘎然而止的精简外,或许更在于通篇以对比造出的隐喻,哲学得让人初而愕然,进而慨叹。昔日的好男好女自有纯良抗争的激情人生,今日原本亦是好男好女的人们,又在周遭浊流的挟裹下怎样活着、爱着、痛着、欺骗着,只有在夜深无人时才被撕揭出那自己都快遗忘了的内心?看完才知道,原来是和前两部“三部曲”的,前思后想,之前种种疑惑这才豁然。三段小历史,织出一个大时代。

 8 ) 只要能真正面对自己,就是好男好女

第一次看《好男好女》,不知所云。它是侯孝贤作品中很难看懂的一部了。

影片分三个叙事层次。首先是戏中戏〈好男好女〉,讲的是194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钟浩东与妻子蒋碧玉赴大陆支援抗日的故事。电影的“现在式”设定在1990年代的台湾,饰演蒋碧玉的女演员梁静深陷男友阿威死亡的悲伤之中无法自拔。第三个叙事层次为“往事”部分,回忆了几年前(1980年代末)阿威与梁静短暂的同居时光。

身处1940年代的钟浩东与蒋碧玉深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以保家卫国为己任,追求社会公义。为了给抗日战争贡献一份力量,他们可以舍“小家”(将亲生儿子送人抚养,变卖房子),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而1990年代的阿威与梁静就比较自私了,他们因爱情而欢喜,为第三者的出现而妒忌,因爱人的逝去而痛苦。他们可以三天三夜关在旅馆做爱,会通过伤害自己来惩罚对方,会利用其他异性的身体来逃避对对方的思念。

这两代人的特征差异,从他们对生育&后代的态度可略见一斑。对钟浩东而言,后代&后辈可以延续他未完成的革命理想。他在遗书中寄希望于诸位弟妹,期待后辈们努力求进,将来有所成就;而阿威生儿育女就完全没有任何“崇高”的目的考虑,他只是想知道小阿威长什么样。女性这边,蒋碧玉似乎从未提前考虑抗战条件是否适合怀孕,也没有因为怀上孩子中断在陆军医院照顾伤员的工作;而当阿威问梁静是否想生一个小阿威时,梁静马上表示生孩子得有前提,“要有房子, 要有家 ”。是否生育后代,她考虑的就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了。

当然,导演并没有褒此贬彼。

他曾说,不管在什么时代,只要能真正面对自己,就是好男好女。

《好男好女》并置梁静与蒋碧玉,指喻私人生活与历史事件具有同等价值,只要是燃尽热情燃烧生命,两代人都是好男好女。(吴佳琪)

在电影中,戏中戏钟浩东夫妇的历史再现与阿威&梁静的故事交错进行,但前者的人生以线性的、渐进的、具有前因后果的方式展开。在强大的信念驱动下,他们的人生一步一步往前走:钟浩东号召蒋碧玉去大陆抗战—到达大陆后被扣押、审问、搭救—生子送人,援助抗日—回台创《光明报》—白色恐怖期间被捕—钟浩东被枪决,蒋碧玉被释放。随着时间的推移,钟浩东夫妇的生活在不同的阶段有实质性的进展或者变化。相较之下,梁静&阿威的人生彷佛只有循环&重复:做爱,争吵与跳舞。阿威死后,梁静的日子更是围绕着阿威的死亡在原地打转。电影“现在”部分的第一场戏里,梁静在公寓中睡觉,忽然被一个不知名的来电吵醒,接着电话那头通过传真传来梁静的日记:

“十月十四日。今天是阿威的忌日。三年前的今天,阿威死了。今天跟L做的时候没有带套子,L被我的疯狂给吓傻了。我觉得是在跟死去的阿威做,如果怀孕的话,一定是阿威来投胎的。”

等影片第二次从戏中戏回到“现在”梁静的现实人生时,她还是在公寓中睡觉,一样也是被电话吵醒,那头也同样传来梁静的日记:

“十月十四日。今天是阿威的忌日。三年前的今天,阿威死了。今天跟L做的时候没有带套子,L被我的疯狂给吓傻了。我觉得是在跟死去的阿威做,如果怀孕的话,一定是阿威来投胎的。

十一月六日。天变冷了,睡不着,到早上,手脚都还是冰冷的,记得阿威常常把我的脚放在他的肚子上,搓得暖暖的。那一年过年,我们去谷关的温泉旅馆玩。关在里面,三天三夜都没有出门,好疯狂唷。”

梁静彷佛一直被困公寓,总是被那个未知电话骚扰,正如她始终在回忆中沉沦,无法从失去阿威的巨大悲痛中走出来那样。她的生活重复着想念阿威,或者通过喝酒&不停做爱来逃避想念阿威,根本无法翻开新的人生篇章。

梁静&阿威对情欲的耽溺,与钟浩东&蒋碧玉的“无私”形成鲜明对比。戏中戏里,钟浩东夫妇的故事一点也谈不上浪漫。但实际上,在原著《幌马车之歌》里,这段乱世恋曲也是挺刻骨铭心的。也许是为了突出钟浩东夫妇大公无私的精神,侯导基本将原著中小情小爱的片段都删掉了。戏中戏〈好男好女〉的第一个片段是钟浩东跟蒋碧玉表明他赴大陆支援抗日的决心,看得我一头雾水。读了《幌马车之歌》才知道,这是钟浩东的告白时刻。原来钟浩东因为决心投入抗战的行列,早就抱着独身主义的决心。因而一直暗中撮合蒋碧玉和他的同乡好友钟九河。之后,他看蒋碧玉与九河之间的感情并没有进展的可能,又撮合蒋碧玉与另一个好友钟棠华。蒋碧玉在《幌马车之歌》中这样回忆这个告白场景:

“你和棠华怎么样了?”他先是装作无心地问说。
“什么怎么样?”我回他说,“大家都是好朋友嘛。”
“我是不打算结婚的。”他突兀地说。
“笑话!”听到他这样说,我忍不住不高兴地回他说,“我又没有说要嫁你!也不是因为这样我才拒绝他们的。”
浩东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然后严肃地对我说:
“跟我一起到大陆奋斗吧!”
当下,我竟毫不犹豫就答应他了。

电影拿掉了最后钟浩东深情告白的那句“跟我一起到大陆奋斗吧”,安排由蒋碧玉在下一场与父亲的戏中说出,这样的处理让两人的故事褪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在之后大陆抗战期间,电影中的两人一直像革命同志般相处,也极少有显露情意的互动。我不知道照着原著拍会不会更好,只觉得,拿掉这些儿女情长的场景与对白,钟浩东和蒋碧玉虽然很“正确”,但挺无趣的,不太可爱。我想到“台湾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悲情城市》中“二二八事变”后,宽美收到信说文清被军人抓走,心乱如麻。她在日记中写到:“天理有没我不管。现在我只想知道,文清他人在哪里,是不是还平平安安地活着。只要是活着就好”。后来,文清终于平安归来,两人傻傻对视,一时之间竟说不出话来。每每看到这里,为这对乱世鸳鸯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戏梦人生》更有长达6分钟的一场感情戏。李天禄的女朋友丽珠为了测试他的忠诚,假装到台北去了。晚上时分,她安排自己的小姐妹来试探独守空闺的李天禄,看他会不会开门。结果,李天禄经受住了诱惑。最后丽珠现身,两人一起享用宵夜,情意绵绵。这场善意的试探后,两人感情逐渐升温。丽珠真的是,可爱极了!有了这些男欢女爱,镜头里的人物才像真人,而戏中戏里的钟浩东夫妇如假人一般,远不如梁静与阿威的谈情说爱动人。

 短评

没理解为什么要在大历史进程与痴男怨女的颓废昏沉间建立关联。是要用曲折历史来解释台湾人破碎多元的身份认同,进而说明台湾年轻人的颓废是有道理的?或者说套在外层表达出来的当代的虚无是沉重历史的一种反照,一种别样的抒情手法?但这样未免太暧昧矫作了。这种与《暗恋桃花源》相似的形式好像是当时的流行,但还是更适合在表现力更强的戏剧舞台。历史抒情的话还是《悲情城市》更纯粹和抓人。但它同样是后亚细亚的孤儿时代的文化征状。它切实帮我们理解了台湾人身份中抹不去的“原罪”——那种想当然的“中国性”是不存在的,在过去一个世纪它被拆成了日本、本土、外省……若干块,而日本的部分,反而是形成台湾民族性最早的那一环,深入肌理了。操着日台混杂的口头语,要抗日,却听不懂粤语。台湾与中华大陆间的分隔,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暗和深得多。

7分钟前
  • 邝子约
  • 还行

百变伊能,素艳转换。侯孝贤是看重过她的吧——在遇到舒淇之前。

12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侯孝贤对两代人的爱情观做的反思之作,慌乱也好,纸醉金迷也罢,总有一些东西是扎入一代代人内心的,在光影和现实的交织下,恰如电影中的那句台词:一切欢乐和不如意瞬间逝去,现在只是孤单的我和遥远的你。最后,侯老的电影风格真不敢恭维。

16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3年前的今天,阿威死了。今天和L做的时候没带套。L被我的疯狂吓坏了,我觉得是在和死去的阿威做。如果怀孕的话,一定是阿威来投胎。

1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歷史和都市兩部份非常不搭,而且剪接的節奏也並不順暢,都市的部份,如果是王家衛來拍大概會好看十倍吧.........

22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8/10。有两个时期侯孝贤的影像风格,旧时部分按前期独具特色的长镜头、静态取景和沧桑冷绿的感光胶片唤起人们对台湾历史的关注,现代部分则是后期斑驳的灯光、符号化的零碎运镜、摇滚乐描绘都市年轻人的情感受挫。依如台湾三部曲将过去与现在难以预料交织在一起的代际关系叙述,节奏似催眠般轻飘暖味。

2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既是毫不违和戏中戏 亦是跨越半个世纪的了不起的女性对望 碧玉也好 梁静也好 阮这亲命 真如这岛屿一般 不左不右 失爱失怙 令人感怀 侯孝贤 朱天文 伊能静 林强 甚至还有侯德健… 看罢听六男四女一席谈 获益匪浅 ^_^ ps 电影里最后外景拍摄日期也是1.11哦 好巧

27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伊能静美!从字幕卡起就喜欢上了;三段叙述穿插并且互相指涉,带有元叙述自反意识!喜欢摄影!和李屏宾很不一样,大量特写与中景及变焦运用通过摄影机模拟一个偷窥者,以一种好奇的眼光去进入故事,但同时与主角视角互涉-以后著文-整一部调调都很赞!监狱-悲,同样政治题材完全不同的观影感受!大爱!

29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结构上的尝试很大胆,近似环形叙事。政治意味浓烈到几乎说教了,却是那个时候台湾社会尖锐现实的投射。《晚春》乱入,片尾伊能静那场电话哭诉又直追《孤独人类之声》。

3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能把《上帝保佑》用成这样也是服气。但个别段落的音乐显然有点溢出,比如最后烧纸钱镜头。对比伊能静来说,高捷显得太礼貌了。伊能静-舒淇构造的侯氏"troubled woman"形象最终在《聂隐娘》中归隐。

3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三重叙事交叉,这片怪好玩的,更喜欢历史的部分,尤其是审讯的多重翻译,太精彩了。现代部分有几场有点找不着点。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捷哥!几年不见你怎么就从忧郁小生变金链汉子了!三部曲的小总结,梁静和蒋碧玉,个人命运和社会命运,全然不同又殊途同归。“演绎”其实类似于“回顾”,这样比较,会有更深的对政治的探讨或是个体的关怀。审讯很有意思,更难得整部片都不闷。侯孝贤拍每一段爱情都让人心驰神往。

39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侯孝贤“台湾三部曲”终章。1.三个时空断片轮替叙事:黑白褪色的戏中戏映射出台湾从抗日年代到战后戒严时期阴惨而黑暗的历史;当代回忆场景在前20分钟出现两次,却略有不同,轮回中总有差异,日记体旁白回溯则贯通了影片;与黑道大哥的恋情穿插其间,任性而放纵得可爱。2.风格上的确开始转型,大半时间仍是熟悉的固定机位深焦长镜,但老侯后期游移靠近的长镜头也时而可见,梁静在霓虹闪烁的夜店醉舞一段也全然是当代都市蜃景。3.不少应景老歌强化了时代感,室内陈设与光色也引人重返当年。4.伊能静一人分饰二角,演绎出了判然两分的气质,必须称赞。5.电视机里的[晚春]片段,又见原节子。6.梁静对着话筒与已逝三年的情人悲泣告白,恍若弥合了古往今来的裂隙。7.首尾冷绿色的群歌场景构成回环,并自我点破戏外主旨——纪念蒋碧玉。(8.5/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和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合称“台湾”三部曲。影片本身是个三段式故事的变种,或者说一种剧中剧的形式。侯的电影就像是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有时会呈现出一种演化的趋势,比如说风儿踢踏踩中前半的拍广告部分与风柜假期往事的前奏之感,这部电影里则是舞女部分和后来的南国千禧。

4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献给50年代政治受难人!喜欢影中影历史的部分,但伊能静没有蒋碧玉的味道;不敢恭维现代戏部分,但伊却演得很本我。“当悲伤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不应该哭泣/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窦唯《上帝保佑》蔡振南《金包银》颜志文《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4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微缩版《悲情城市》,献给五十年代的政治受难者。没有想到侯孝贤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勾连两个世代,黑白、彩色、舞台、演员的身份,暧昧的人物关系和时间线条,在一个完整的空间里慢慢地释放,再回过神来就已时过境迁。我们无望的人生,到底可以怎么歌唱。形式感非常强而有力,如刀的情感就藏在结构里。

51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侯孝贤首次为了演员量身定做。朱天文说“盯住伊能静,环绕她而想剧本”,因为“像是一份责任,再不拍她,她就老了。”侯孝贤几乎是对演员妥协最多的导演,梁朝伟国语台语都不行《悲情城市》就写成哑巴;舒淇怕高,聂隐娘就没有轻功。换言之侯孝贤电影的主角从来不是某个演员,而是某种氛围。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伊能静有两处好,一是《金包银》,她唱的自信,比作为歌手的歌声还要动人,那是这个角色的高光,她的肢体也好,所以整场戏可以同时去拍别的东西,不会刻意停留在她的脸上,就是靠声音的表演。其次就是最后烧纸钱的戏,她有一个双手捏纸钱的小动作,将之前挂在远处的盆沿上去后,有一个伏低的动作,同样得益于她好看的肢体,整个画面也变得好看,上半部分的远景是躺着死人的棺材,下半部分是近景的哭泣的曲线,好男好女,到头来的悲怆。

53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三条时间故事线索同步推进:舞台上、戏中戏电影中,生活在40-50年代的蒋碧玉,经历大陆抗战与台湾白色恐怖;回忆中,三年或更久前女主梁静和男友阿威在一起的时光;当代,阿威死后陷入自甘堕落的梁静,被陌生人电话传真骚扰,准备饰演蒋碧玉角色。三条线索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穿插的完美闭环。既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苦难史,也是两个失去爱人的女人的痛苦悲剧。一个默默隐忍承受,一个放纵痛哭发泄得以释怀。在长镜头里自然静谧地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流利掌握多种语言的伊能静气质演技真好,惊现侯德健客串

5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剧中人与现实人生活的重叠。侯孝贤的片子是脱离不了政治隐喻的,我们以为的进步社会,仍然不能阻止我们所爱的人的死亡。里面一个特务是侯德健演的,片中音乐《上帝保佑》是窦唯的。

60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