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战役

剧情片意大利 / 苏联1970

主演:罗德·斯泰格尔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奥逊·威尔斯  杰克·霍金斯  弗吉尼亚·麦肯娜  丹·奥赫里奇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2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3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4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5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6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3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4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5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6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7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8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9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52

详细剧情

1815年6月18日早晨,惠灵顿公爵所指挥的部队,聚集在比利时一个名为滑铁卢的小镇营地里。连绵不断的降雨带来了痛苦、潮湿和寒冷给士兵。但是这些士兵将会感谢这场从前夜就开始下的大雨,因为这场夏日暴雨不仅...

 长篇影评

 1 ) 一举手一投足尽显英雄风采

当他“无畏”地走向前部下的枪口时,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死亡的恐惧,也看到一个英雄对信念的执着。。。
当他离开枫丹白露,抚摸着军旗痛苦流涕,我看到了他对法兰西的热爱,也看到了他东山再起的决心。。。

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历史就是由这些英雄们创造的

 2 ) 场面宏大的纪录片

影片拍摄于1970年,时长134分钟。由前苏联著名电影大师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罗德·斯泰格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奥逊·威尔斯等主演。

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示了发生在1815年的这场改变世界历史的关键战役的全过程。

本片斥巨资4千万美元拍摄,如果要在欧美地区拍片花费更会更大。这是因为苏联著名导演参与拍片,当时苏联政府给了很多帮助,如万余军人参与协助。就此片中千军万马的浴血实景、气势恢宏的骑兵冲锋、将士炫酷的甲胄军械、奢华精美的宫廷建筑、真实严谨的贵族衣饰华服……处处都是精彩看点。

相信看过的人大都会被影片宏大的战争场面震的七荤八素,当时是没有电脑CG技术的,全部场景都是真人真马拍摄完成,单就这一点就足以名垂影史。

电影最初的拍摄设想,是由欧美电影界泰斗人物、意大利著名电影制作人迪诺·德·劳伦蒂斯先提出来的,本来是打算由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拍摄,结果因为报价太低能没能实现。

钱少又想干大事的劳伦蒂斯转念一想,美国人不行,那就找苏联人试试。

能接到这样的大制作苏联方面很兴奋,还把自己家国宝级导演——曾拍摄过类似战争场面的《战争与和平》的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推荐给了他。

双方一拍即合,影片最终的成本是4000万美元,只是美国公司报价的三分之一。但即使这样,也让《滑铁卢战役》成为当时最昂贵的电影之一。

为了战争场面的逼真,苏联红军为电影拍摄贡献了17000名红军士兵,其中还包括2000名骑兵。

在拍摄前几个月,这些士兵就开始接受训练,包括上个世纪的队列和战斗阵型,以及火枪、军刀、刺刀、大炮的使用。

战争场面的拍摄地选在了乌克兰的乌日哥德罗。为了真实还原战场,苏联人铺设了5英里的道路,移植了5000棵树,播种了黑麦、大麦和野花,并重建了四座历史建筑。

为了制造泥浆,还专门铺设了超过6英里的地下灌溉管道,甚至还推平了两座山丘。

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最终呈现的影片真材实料,制作精良,场面调度气势恢弘,大气磅礴。

特别是空中俯拍的法军骑兵冲击英军空心步兵方阵的经典场面,此后恐怕再也难以看到了。

导演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大场面上,对战争反人类的本质也有所刻画,结尾处漫山遍野的尸体,让人震撼无比。惠灵顿那句关于战争输赢的独白更是点睛之笔。

演员阵容上也是巨星云集,凭借《音乐之声》火遍全球的少校——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在这里成了气质优雅的惠灵顿。罗德·斯泰格尔饰演的拿破仑有血有肉,霸气侧漏,尤其是那种英雄迟暮,让人无不惋惜。

有意思的是当年此片的票房却如同片名一样遭遇了“滑铁卢”,其中既有各个国家文化差异的不同,也有东西方阵营角力的因素。

本片讲述了片中的这段时间不长、却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复辟”。

话说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1812年入侵俄国损失惨重,60多万仅逃回了3万。

反法联盟一看此时不上更待何时,撵到法国门口把拿皇一顿暴打。

拿皇不得已于1814年4月宣布退位,反法联盟对他还算客气,把他放逐到意大利海岸附近的厄尔巴岛继续当皇帝。

当惯了全欧洲皇帝的拿破仑,怎么能甘心统治一个小破岛。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利用人民对波旁王朝的不满,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

此时正在维也纳因分赃不均互相对骂的列强们,听到拿破仑复位的消息后魂飞魄散,为了保命也没心思争吵了,马上再次组成第七次反法联军。

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重兵70万准备进攻巴黎。

虽然重新掌权,但反观拿破仑这边,法国的情况并不乐观。

此时的法军早已和巅峰时期没法比,重新执政的拿破仑也只有抓紧一切时间恢复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军队。

拿破仑号召已复员的士兵归队,同时召集国民自卫军,以补充法国军事力量。

虽然召集了近30万,但很多士兵都没有作战经验。除了军队是临时拼凑而成以外,法军武器弹药储备也所剩无几。

为此,拿破仑于3月23日下令立即生产十五万支步枪,要求凡尔赛等兵工厂加班加点赶制,甚至要求立即“向英国或瑞士”购买。

面对第七次反法联盟来势汹汹,考虑到法军在数量、经验和装备上的弱势,拿破仑只能选择先发制人、以快制敌。

为了麻痹联军,拿破仑还命令达武在巴黎周围修建一条要塞防御带,意在让联军以为法军纯粹在防御。

此时英普联军已到比利时,俄奥联军还在路上。拿破仑决定先拿英普联军开刀,取得胜利后再腾出手来对付俄奥两军。

6月15日凌晨,拿破仑率领18万大军越过边境,进入比利时。次日和联军遭遇,拿皇回归后的第一战很顺利,被击败的联军向布鲁塞尔撤退。

拿破仑继续追击,只有迅速把还未集结的联军击溃,才有胜利希望,毕竟双方兵力悬殊太大。

拿破仑命令第一次单独领兵的格鲁希带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败退的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自己则继续向滑铁卢进军。

而威灵顿公爵率英、荷等联军共六万多人早就在滑铁卢修筑好工事,等待拿破仑到来。

滑铁卢是通往布鲁塞尔的战略要地,东西是绵延的山丘,各道路南北向贯通,是绝好的防守地形,这也是威灵顿选择这里的原因。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率领7万法军向滑铁卢的联军发起进攻,首先佯攻联军右翼,随后法军主力猛攻联军左翼。

咱们现在都很熟悉拿破仑的战法,也是三板斧:先是大炮轰,然后骑兵冲,最后步兵巩固阵地。

结果当地前一天晚上下了大雨,造成滑铁卢地区路面潮湿泥泞,骑兵和炮兵难以行动。

这下子导致“三板斧”变成了一条腿的瘸子,没有炮兵支援的骑兵几次猛攻都受到联军的顽强抵抗,多次投入预备队增援也并不见成效。

法国军队一波波向联军阵地发起进攻,但都往往是刚占领,就被联军夺回,双方反复争夺,倒下的士兵尸体很快堆积成山。

经过大量消耗,法军什么目的也没有得到,战况十分焦灼。

此时的拿破仑心中也是焦急万分,唯一的变数就是格鲁希和布吕歇尔,谁先回来谁就获胜。

但墨守成规的格鲁希面对远处隆隆炮声,依然选择继续追击毫无踪影的普鲁士军队,他的这决定改变了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

布吕歇尔却率领五万普鲁士军队甩掉格鲁希,在法军与联军僵持不下的时候到达了滑铁卢战场。

普鲁士大军一到,联军立刻获得了巨大的兵力优势,士气大涨,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避免的倾向联军。

而拿破仑这时已无后备兵力,不仅格鲁希领着几万人在外面瞎转悠,预定的援军也在比利时迷了路,未能及时赶到。

当天下午7点,拿破仑手中只剩下了一只预备队,就是他的老近卫军。

孤注一掷的拿破仑使出了最后一张王牌,去驱逐普鲁士军队,然而联军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这支老近卫军再英勇也没有用,三拳挡不住六脚,很快溃不成军。

至此,拿破仑扳回败局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

当这一天的太阳渐渐西沉,威灵顿发起了最后的反击。法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了战斗,拿破仑本人也策马撤离了战场。

三天后,逃回巴黎的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拿破仑时代”彻底宣告终结。

1815年10月,反法同盟这次吸取了教训,把拿破仑流放到了一个遥远偏僻、远离海岸、鸟不拉屎的小岛--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这次被严密看管的拿破仑再也没有逃出来。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西方世界的一代军神在与世隔绝的憋屈中走完了自己雄才大略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百日王朝”是拿破仑人生的最后一个巅峰,它既是拿破仑政治生涯的落幕,也堪称历史的一个奇迹,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或复制。

盛佳蓝光标注

 3 ) 《滑铁卢战役》

这些天很忙,又是战友聚会,又是旅游。回来以后又要忙着含饴弄孙。半个月没看电影了。抓紧时间看了一部,补上作业。

影片描述的是滑铁卢战役。和奥斯特里茨的大胜相比,这场战役是一场大败,也是拿破仑的最后一战。

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后,被发配到厄尔巴岛,虽然他以惊人的豪气发动了百日政变,可此时的他,已经是英雄末路。面对英普俄奥四国联军,他已经没有了早年的自信和敏锐的判断了。按照常理,治国即治吏,用兵即用将。可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却完全不是这样。他选择了奈伊为此次战役的总指挥。这其中就大有问题。奈伊在归顺波旁王朝之后,曾对路易十八夸下海口,要用铁笼子把拿破仑装回来。虽然他顺应大势,重新回到拿破仑阵营,但也能看出他的忠诚度是有疑问的。除此之外,拿破仑应该知道,奈伊就是个有勇无谋的吕布,带兵冲杀可以,运筹帷幄并不是把好手。另外,拿破仑安排格鲁希去牵制普鲁士军队,也值得琢磨。一将带兵在外,除了执行命令,还要有全局思考。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个意思。格鲁希率领了拿破仑三分之一的兵力,照拿破仑的命令,闷着头去瓦夫尔寻找普军。这种用将的结果,成了滑铁卢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役之初,拿破仑为了分割英军和普军,命令奈伊去占领四臂村的十字路口。当时把守四臂村的英军只有四千人,奈伊的法军有四万人,是英军的十倍。可奈伊却莫名其妙的迟疑起来,导致惠灵顿大军赶到。奈伊再发起进攻就彻底没戏了。只得带领骑兵去冲击乌古蒙英军的方阵,更是死伤惨重。拿破仑的败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再看格鲁希的做法。当时布吕歇尔早就带着普军主力去和英军会合去了,而格鲁希只是在瓦夫尔和普军的后卫部队瞎打一气。影片中,格鲁希的副将劝他转向去救援拿破仑,他却说:“我要执行皇帝的命令。”结果在拿破仑最需要兵力的时候,等来的却是普鲁士军队。给了拿破仑侧翼的致命一击。我想,如果把格鲁希换上丁盛、王近山、钟伟这样的战将,结局一定是另外一番模样。

影片中拿破仑自己的表现也很一般。与其说他是统帅是皇帝,倒不如说是一个观战者。多数时候只是在他的佳姻庄的指挥部里,习惯性的左手握住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踱来踱去,毫无作为。奈伊攻击四臂村失败,拿破仑只是恨恨的说了句:“法兰西毁在了你手里。”再无它话,仍然任凭奈伊继续犯错瞎指挥。当奈伊率领骑兵攻击受挫,拿破仑本来有很好的方法去击败英军。他是炮兵出身,他曾经说过:“伟大的战役是用炮兵赢得的。”在乌古蒙,英军为了抵挡奈伊骑兵的冲击,组成了几十个方阵,典型的密集暴露步兵,如果集中所有火炮,来几个急促射,肯定会给对方重大杀伤。可他什么都没做。看到这里,我甚至不得不怀疑这位皇帝是在孤独求败了。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有他最辉煌的时刻。如果在他的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那么留给后人的将是他的伟大和光荣。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伟人和枭雄们都不能认识到何时才是他的顶峰,总以为前面等待他的是更大的辉煌。他们的人生曲线从来没有一直向上,而总是一条正弦曲线。拿破仑也是这样,当他带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达顶峰的时候,他骄傲的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时的拿破仑没有看到,前面将要走的是下山的路。拿破仑从土伦开始,到镇压波旁余孽,到远征东方,到乌尔姆,到奥斯特里茨,无往不胜。其间虽有西班牙的失败,但是和他的辉煌战绩相比,这点挫折实在算不上什么。实际上,拿破仑跌落巅峰的第一步,是从50万大军远征莫斯科开始的。库图佐夫执行的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方针,一路避战,仅仅是安排了游击队的骚扰。使得拿破仑求战不得,只能一路忍饥挨饿,任凭俄罗斯的寒风肆虐。最终将这头雄狮拖垮了。俄罗斯赢得的不仅是胜利,更重要的是摧毁了拿破仑的精气神。

影片一开始,以奈伊为首的众将官在劝拿破仑退位的时候,拿破仑强打精神对他说:“哦,奈伊,皇位?你知道什么是皇位?它不过是一件过度装饰的家具罢了。真正有价值的是皇位上面的东西。我的大脑,我的雄心,我的追求,我的希望,我的想像,而在这一切之上的是我的决心!”确实如此。在此之后,拿破仑以令人最不可思议的行为,逃离厄尔巴岛,且不经过意大利,而是带领区区1000人直接返回法国,制造了百日政变,迅速组织了20万大军,对抗整个欧洲。好不威风!然而,透过这些表象后面,我们隐隐的感觉到,他的雄心,他的想像,他的追求,他的希望,尤其是他的决心,早已荡然无存了。这些,都是从拿破仑坐雪橇从莫斯科逃回巴黎时就已经失去了。滑铁卢之战的结果,不是天意不是运气,也不在于战役的谋划和用兵方略,从开始到整个过程,我们已经看不到拿破仑辉煌时期的那种自信那种豪气了。失败是必然的结果。我甚至想像,或许拿破仑在未开战之时,就已经料到了这个结果。也许是拿破仑有意为世界最后留下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壮的伟人形象?

影片再一次展示了拿破仑对待皇帝这个头衔的态度。他说:“我从没有篡夺过皇冠,我在阴沟里找到了它,然后捡起了它,用我的剑。是人民把皇冠戴到了我的头上。”联系到那场滑稽的加冕典礼,或许这就是拿破仑的真实想法?当时的法国人民,还不熟悉大革命后新生的共和国,尤其是雅各宾时期的恐怖统治,使人民产生了厌恶,以至于怀念过去的帝国。拿破仑其实是法国大革命的继承者,他所推行的政策和路线以及法典,都符合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者的理念和革命者的初衷。而他洞察了人民的情绪,为了顺应这种情绪,他宁可重新包装法国的政体。于是有了法兰西帝国,有了拿破仑皇帝。如他自己所说:“为人民做出了牺牲。”

影片由当时苏联的著名导演邦达尔丘克执导,美国、苏联、意大利联合出品。1970年10月在伦敦王室首映。整个影片在苏联拍摄,而不是在滑铁卢原址。邦达尔丘克确实是位出色的导演。我的一位好友曾经在早年专程拜访过邦达尔丘克。据他的印象,邦达尔丘克的住宅很简朴,家中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而院中却停着他的四辆小轿车。很符合他的性格,不去在意别人的评价,真实、实用就好。

影片中,邦达尔丘克借《战争与和平》的余威,大场面很恢弘,小细节很周到。前半部分是刻画和铺垫,后半部分是叙述和展示。影片中,拿破仑退位那场戏以及里士满公爵夫人的舞会都很好,重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尤其是惠灵顿和拿破仑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描述的非常细腻。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开战前,摄影机的镜头不断转换,跟随拿破仑和惠灵顿,展现出他们俩是如何排兵布阵的,并且用细微而清晰的画外音,道出他们内心的想法。然后,镜头拉开,摇向微弱灯光下的桌面,我们看到桌上的地图、铅笔和放大镜。镜头再拉开,看到窗外士兵和马匹的身影。最后转向远处的山峦,看到东方正在慢慢升起的旭日。让人们深切的感到:6月18日,这个决定欧洲命运的一天开始了。

军队中少不了宣传鼓动,在当时的欧洲军队里,鼓动方式差不多,都是队列前面有几个宣传演出队。影片中对此也有展示。英军的是苏格兰风笛,一水的苏格兰裙子,像小沈阳穿的那种。咿咿呀呀吹个不停,令人昏昏欲睡。不知道是如何调动士兵的情绪的。法军是少年组成的鼓手队,敲起来很振奋。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本小说《四个小鼓手》,讲的就是这些小鼓手的爱国故事。

手中有一幅画,是大家早已熟知的。雅克-路易·大卫绘制。是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英姿。到了影片里的滑铁卢时候,或许是御膳的伙食比较好,拿破仑早已不是那个帅哥了,而是一个臃肿的小胖子,很符合当时的情景。

影片大腕云集。拿破仑由罗德·斯泰格尔饰演。惠灵顿由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音乐之声》中的那个上校就是他扮演的,那首“雪绒花”就是他唱的。在这里同样出色。尤其是按捺住心中的焦虑和恐慌,外表沉着镇定。分寸把握的很好。另外要提一笔的是饰演路易十八的居然是奥逊·威尔斯。他最出色的表演是《公民凯恩》的主角。29年之后,他早就不是那个英俊潇洒的凯恩了,已经胖的不成样子了。

为了写这篇观感,特意恶补了一下有关滑铁卢战役的史料。从四本书里选择了一本,英国伯纳德·康沃尔所著《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的历史》。介绍的较为全面,了解了整个战役的大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本人评分:7.5。

 4 ) 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神电影了

至今看过的最震撼的战争片。

一部伟大导演拍出的伟大电影。

真材实料,制作精良,场面调度气势宏大,波澜壮阔,配乐气势磅礴,视听两方面都惊心动魄。

摄影无以伦比,特别是空中俯拍和大场面的摇拍太牛了,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神电影了。

邦达丘克没有停留在大场面上,他把战争的反人性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排排士兵像割麦子一样倒下,结尾处漫山遍野的尸体,都让人震撼无比。最后惠灵顿那句战争输赢的独白更是点睛之笔。

拿破仑有血有肉,把那种英雄迟暮的感觉演了出来。

战役过程的表述比较混乱,惠灵顿的演员选的太帅了,让人出戏。8.6

 5 ) 成王败寇

2022.09.07

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皇帝是在內伊为首的一帮大臣的逼迫下退位的,真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尽管拿破仑皇帝百般不愿意,怒目圆睁的高声辱骂,声嘶力竭的咆哮吼叫,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签字退位,压死拿破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马尔莫元帅带部队向奥地利投降了。

征战欧洲疆场二十年的拿破仑,不得不以惨败的结局,向跟随他的老兵们说再见,此时拿破仑已是满眼泪水“法国倒了,请记住我”,这也是他最后的祈盼。此刻那些跟随拿破仑南征北战的老兵们也是热泪盈眶。1814年5月,拿破仑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十个月后,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了出来,带着他那一千人重返法国,一路上受到了士兵和百姓的欢呼和拥戴,“我就是法国,法国就是我”。民意不可违,国王只好选择出逃。拿破仑认命叛将苏尔特为他的总参谋长。

拿破仑和威灵顿在沙勒罗瓦排兵布阵,你来我往,旗鼓相当。拿破仑病态下指挥战斗,精神可嘉,却犯了兵家大忌,拿破仑因病的一个疏忽,给法军带来致命的失误,最终葬送了到手的上来了胜利果实。

没有步兵的支援,內伊派出了骑兵出击,重创英军,但是法军大伤元气,骑兵伤亡殆尽。等到拿破仑发现时,木已成舟,一切无法挽回。关键时刻英军的普鲁士援军到了,大败法军。拿破仑的老近卫军拒绝投降,被英军直接用炮轰死。

拿破仑败走滑铁卢,孤身带着几个随从逃出尸横遍野的战场。“胜者为王败者寇”,从此拿破仑彻底歇菜凉凉,再也没有机会翻盘了。

 6 ) 突然想起“英雄末路当磨折”。

突然想起“英雄末路当磨折”。

滑铁卢的失败,

1、拿破仑刚刚从放逐中回来组建新的队伍。国内局势不稳

2、威灵顿选择了熟悉地形的防守打法,消耗敌人,同时利用了雨天泥泞的土地。

3、法军骑兵元帅误以为威灵顿败退,骑兵追击,被后者用起伏地形和方阵消解对方骑兵攻势。

4、普鲁士援军的到达,给法军致命一击。而拿破仑的4万大军则在不远处没有参战。

还是挺悲伤的。

画面很精彩,一定是苏联人的手笔,拍完《战争与和平》,又来了一次《滑铁卢》。安德烈在这里成了威灵顿公爵。

 短评

潮水般的进攻,潮水般的排炮和射击,也是潮水般的倒下,

8分钟前
  • 微辣
  • 还行

4.5/5 配乐棒呆了 战场拍得非常壮观 斯泰格尔演的很棒 对普鲁默有些偏见 眼神中歹气太重 邦达尔丘克是不是有特权啊 拍什么都可以向苏联军方借人借东西

13分钟前
  • 按时对话法
  • 力荐

战争场面还是无以伦比,只是如果纯粹的只是描写战争的话,感觉有点流水账的嫌疑,这一点战争与和平里面平衡的很好。另说一点,片子里的拿破仑又胖又挫还喜怒无常,但就算这样一个形象也让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拿帝是我的偶像。就我看来拿破仑不是输给威灵顿,他只是必败的逆天而行。

15分钟前
  • Moja
  • 推荐

8/10。继承了苏联拍摄军事题材的大国胸襟,金碧辉煌的宫廷舞会、人头涌动的炮兵阵地、步兵拼杀方阵的空中俯视,拿破仑受伤后躺在硝烟未烬的战壕,头顶风雨雷鸣的黑夜惨败离开,全都壮阔非常、情意苍凉。生动塑造双方统帅的运筹帷幄,又以普通兵的牺牲与冲出去呼吁和平,侧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讴歌人性。

1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美苏在电影界合作的又一例。斯泰格尔的表演是全片亮点,虽然拿破仑的面目暧昧不明,但演出上是有气度的。至于全片后三分之一的战争场面,除了目测上万人的堆积外,无拍出来的必要,剪辑混乱,不借助文字资料无法梳理战役进程,场面如同团体操,除了祸害马以外实在不像打仗。拍法是十足白银时代路数

2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太好看了!17世纪旧制度的落日余晖,信仰、武器、战术都有种旧时代的朴素和娇憨感。滑铁卢战役后,一个革命与复辟交织、浪漫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场面恢弘,对拿破仑和威灵顿的刻画又很仔细。拿破仑是颇具魅力的,不是有高度自信(自恋)的人喊不出「法兰西就是我,我就是法兰西!」片头和片尾面对失败的苍白颓唐的脸互为呼应,这么个愈挫愈勇的传奇人物在历史上不吸引人是不可能的。看完才知群演都是苏联军人,50年前又无CG,全都得真正来一遍,这调度能力真是可敬。

25分钟前
  • 牛奶泼了
  • 力荐

滑铁卢战役也算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了,没想到以这个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却如此之少,能找到的电影貌似也就这么一部了,甚至还是苏联的导演拍的。当然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出过《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制,让他拍这部影片自然很合适。奥逊·威尔斯还在片中路易十八,戏份很少。

26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延续了《战争与和平》大场面的风格,这部几乎都是战争戏份,不过调度上最终还是向市场屈服了,拍的相对更加美观,所以没有了《战争与和平》里的那份残酷和本应有的悲壮感,但是上千龙骑兵冲刺的场面还是太震撼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大银幕看一次

28分钟前
  • typacm
  • 力荐

其实战役之外是两种人设及凝聚背后的两套意识形态对决。威灵顿说波拿巴‘头脑值一万五千人但依然算不上一个绅士’,对后者的看不起不源自对其天才的否认,而是认为其出身‘不配’这样的才能;私下里说底层军士‘不外乎是骗子和乞讨,爱国心全靠杜松子酒驱使’,充满不屑了。波拿巴则从开头退位一幕展现其视军士如己出的一面,凭个人魅力感召普通士兵而复辟,无需等级和身份加持而深受拥戴,如他自述‘是人民给我加冕’。威灵顿拘谨坚毅,有贵族身份带来的高傲自信,反衬波拿巴乖戾大胆,但通过在其他将帅面前贬低对手和自夸谋略的表演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波拿巴之所以是老欧洲的眼中钉肉中刺,原罪是他是一个等级制度下的‘僭越者’,这里牵扯到对权力来源/人的本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在特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判断。以一场决战窥历史进程,聪明

29分钟前
  • Tacitus
  • 力荐

制作实在太宏大了 但拍摄手法实在没太赶上这个预算 电影本身有一种overkill的不真实感

30分钟前
  • Catete
  • 还行

真正热爱这部电影的恐怕都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吧,单从电影来说,节奏和结构都有问题,战役重头戏开始的时候电影已经过去快三分之二,冗长的文戏和表演让观众筋疲力尽。如果是西方导演拍的话估计会在开头把拿破仑击破布吕歇尔的战争戏拍出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展开。苏联导演学院风格太重,西方观众不买账,所以本片票房惨败。

35分钟前
  • 虞渊之水
  • 还行

军事、历史爱好者福音,对其他观看人群可能不太友好(另,作为配音爱好者提醒一下同好,目前已知的国语版应该是广东草台班底,非常糊弄,非常不推荐)。就英雄史观而言,格鲁希的选择对于成败确实影响不小,茨威格拿他做文章倒也合乎情理,但从唯物史观来看,那个时期拿破仑其实已经死了,只是他自己还没意识到。

39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单看那个数千人真实场景的胸甲骑兵就是前无古人

40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内伊猪突英军空心方阵的航拍镜头真是漂亮。但是结尾威灵顿派人劝降老禁卫军的情节又太过戏剧,哪有把炮兵摆在距离敌方步兵不到100码

44分钟前
  • 防守三秒判点球
  • 还行

本片和后来中国的《大决战》一样,是苏式计划经济才能拍出的电影:不惜工本,动用上万军人演出战争实景。如今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还有一点也非常类似:胜利者的魅力远不如失败者。身材发福、胡渣未剃、喜怒无常、惦记儿子的末路霸者拿破仑的形象胜过绅士威灵顿,而《大决战》中的蒋介石、郑洞国、黄百韬、陈布雷、傅作义给人的印象也深过毛刘周朱林刘邓粟。

49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居然是奥逊威尔斯饰演,看时没发现。眼熟的威灵顿公爵,原来是《音乐之声》的男主。来自科西嘉的胖小子拿破仑啊,你牛,你为何非要回去呢。最触动我的是一个英国士兵绝望的呐喊:“我们素未谋面,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 欧洲那边打来打去,仅为了个人的荣誉么?不,自然是王朝的统治失了民心,不得不反。

52分钟前
  • 田野向金子
  • 还行

这才叫大片啊!了解西方宗教与哲学后,看这种战争历史题材能更好理解,他们在战争中也使用谋略,但是并不提倡,他们更加歌颂勇敢,这并不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孙子兵法》,而是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拍战争片在“军师”帐子里运筹帷幄一场仗就打完了,人家的将领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56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苏联红军倾情出演

57分钟前
  • 历史理性
  • 力荐

滑铁卢 中英双字幕版本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99658o1p2.html

6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骑兵VS大炮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s411M7HB

1小时前
  • O型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