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尔和罗莎

剧情片英国 / 丹麦 / 加拿大 / 克罗地亚2012

主演:艾丽·范宁,爱丽丝·恩格勒特,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安妮特·贝宁,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蒂莫西·斯波,奥利弗·普莱特,乔迪·梅

导演:莎莉·波特

 剧照

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2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3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4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5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6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3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4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5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6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7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8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9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20:23

详细剧情

60年代的伦敦,金儿与罗莎高举叛逆青春的旗帜,幻想摆脱跟母亲一样的主妇生活。金儿的父亲罗伦浪漫不羁,正是金儿追求独立自主的憧憬;罗莎则爱情玩乐至上,倾慕对方而跟罗伦建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情欲关系。此时,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世界似乎走到尽头。面对信念的冲击、理想的破灭、友情的背叛,金儿只希望:若她能停止人类灭亡,便能拯救自我。

 长篇影评

 1 ) 真相到底有多伤人

一个从小就换踹拯救世界的梦想(金) 一个只追求永恒的爱(萝)

真的

理想不同的人 就像两古道上的跑马车 开始平行 最后朝 八 字发展


于是

一个开始用自己的美色吸引男人 一个每次只是远远坐在旁边 朝反方向看
一个吸烟就像家常便饭 一个怎么也学不会 沾不上
一个出门只是会去参加反核战动员会 一个出门只为约会
面对核战 一个默默祈祷 一个说 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

喜欢这片子的原因 就是因为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刻画的都很到位

也许从后视镜里的相互碰撞的眼神开始 片子渐渐转向另一个地方

萝和金的父亲搞在一起了

三个人第一次出海 金回望他父亲和萝时 也许就已经察觉了

三个人住在一起后 也许金很少能睡好觉 每晚都在读关于世界末日的书
一边读一边安慰自己的不安的内心 因为她知道她的好朋友又要和自己的父亲做爱了 当她听见好朋友萝正享受做爱的美妙的间断的叫的时候 眼泪瞬间就流出来了 读书的声音开始颤抖 内心也许已经快要炸掉了 她再也控制不了了 奋力的用被子蒙住耳朵 也许等他们完事儿之后 自己才能真正的睡去

我只是好奇 她为什么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冲进他们的房门 给他们脸色
甚至她几次回到她妈妈家 决定住一晚 当她妈妈问 你在你爸那儿生活的不好吗 她又说假话 我在父亲那挺好的 刚才说的住一晚 只是随便说说

写到这的时候 我突然有些明白了 金也许是想看看她好朋友萝 到底能和他父亲搞成什么样子 她又不想回母亲那住 因为她又害怕母亲还是每晚会哭泣 或者也许她母亲还是要求自己要早回家 很麻烦 等等诸多的原因

没错 一件事情的决定 绝对不是因为一件事情 而是很多事情叠加在一起促成的

在大揭穿之前

金的父亲因为稍显内疚 于是找金聊 说 真正的爱情来得时候 就像是人鱼的呼唤 无法抵抗 我知道你很不好受 金回应他 世界末日都要来了 又有谁是好受的 他父亲看似很欣慰 自己的女儿如此能理解

金 为什么你现在还在用世界末日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

后来金约了自己的好朋友萝 在餐馆见面
金告诉萝 他迟早会把你抛弃的 等你老了 他就会
萝也很不高兴 说 本来我没没打算告诉你的 我怀孕了

金最终还是崩溃了 相信她那么敏感 也猜到会有这样的结局
只是 猜不猜到 终究是一个晴天霹雳

金冲到抗战的一线 被抓走关了起来

狱中的心理医生 不停地问她 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她始终背对 目光涣散 一言不发

后来被医生诊断 是抑郁

她必须压抑 心里揣着这么多事情 怎么可能不抑郁

她的入狱 让分居的父母 再度出现在一个空间里 所有关心她的人 都让她说点什么

首先涌上来的 就是情绪 再也控制不住的情绪 我什么都不能说 说了大家都会死 核战带给自己的压力 以及家庭朋友的危机 她早已分辨不清

抽泣的压抑的小心的 说着 父亲和萝上床了

我想写到这的时候 我已经舒服了

至于后面发生了什么 都无所谓了 原不原谅谁 都无所谓了

我也觉得自己更像金 但我比她压抑的时间更久

我也同样关心世界末日的事情 同样在性的问题上 家庭的问题上 朋友的问题上 压抑着

但我不如她 最终还是敢讲出真相

真相到底有多伤人 也许只有说了才知道

不说真相 是更善良 还是更邪恶



 2 ) 关于I love you这句台词

一开始的剧本是没有I love you 这句台词的,then we shall meet again and i will say下一句是that we are different,中间加了一句I love you,哪种love都好,整个感觉完全就不同了。而且那段剧本原来台词也挺散提到了不少人,没有最后成片这么集中在两人之间。可是这样一来又显得Ginger和Rosa之间太塑料了,特别是Rosa爱上Roland之后就有种重色轻友的感觉,如果G和R的关系再细腻一点的话应该可以更加分。

 3 ) 关于《金吉尔和罗莎》的只言片语

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但却是一部非常细腻的电影。女导演缜密的心思在太多地方都流露尽致,而小范宁在这部电影的诸多细节里也发挥了自己很多让人惊艳的表演。 首先,父母离异已经让电影里的金吉尔身处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因此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就变得特殊起来—父亲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罗莎。父亲,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颓废不羁,但却给了金吉尔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十足的鼓励,金吉尔从父亲这里得到的是思想的自由与对梦想的热情。 罗莎,作为金吉尔最好的朋友,反而成了金吉尔汲取家庭能量的来源,两个相似的女孩一起嬉闹叛逆,一起参与自己喜欢的社团,去追求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就是这些,让金吉尔从有友情中的填补了家的缺失。

可电影的故事往往就是这么爱戏弄主人公,当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精神支柱碰撞打一起时,依仗他们懒以生存的金吉尔面临的即是崩溃又是无助。当金吉尔发现父亲与罗莎在一起时,她的无助是必然,她的崩溃也是在所难免,在接近尾声的一场哭戏里,金吉尔眼泪决堤,这即是她对于生活不公的抗议,也是她隐忍许久的感情发泄,她本就只是一个应在花季徜徉的少女,生活的诸多对于这颗年轻的心来说实在太多太重。而范宁在这里以她前所未有的表演张力向我们证明了她自己。 就是在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导演用两样东西把女主人的感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第一样是颜色,在一切都没有发生前,金吉尔沈浸在自己小小的生活圈子里,整部电影的色调充满了阳光的气息,简单温暖,这些颜色为金吉尔的生活镀上了一层阳光般的金黄;然而当父亲与朋友在一起的事情被发现后,整个电影的色调开始变得昏暗悲凉,处处可见的只有灰色与黑色,充满了无助的彷徨,恰恰就像金吉尔的内心,充满了无助于害怕。

第二样是声音,在金吉尔还在享受自己简单生活的时候,背景音乐与周围的声音都是一派温顺气息,简单的音乐就像金吉尔的生活一样;相似的,事情发现之后,音乐荡然无存,充斥的都是嘈杂的噪音,如同金吉尔的心思一样,吵闹又无序。由此,女导演细腻的一面又彰显的淋漓尽致了。 但好在,一切风平浪静之后,金吉尔又重新开始寻找希望,这又是一样值得称道的细节--金吉尔的诗,当她发现父亲和朋友在一起时,昏暗看不到未来的她无助的把自己的心绪借于诗上,于是写的诗是关于“End of world”,当一切平息,一缕阳光照进窗户,金吉尔的心情平复,她渐渐放下心防,仿佛愿意慢慢向以后的日子看,所以写下了有关“Future”的诗。

 4 ) We want something more than this

《金吉尔和罗莎》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伦敦,正值冷战高潮,古巴导弹危机闹得人心惶惶,所有人都觉得核战争一触即发。英国在1945年取得二战胜利,自五十年代初开始重建大潮,残垣断壁一片灰色,食物定量配给,极其缺少娱乐手段。从出生到青春期皆处在惨淡时代的Ginger和Rosa可以说是真正的Post-war generation born under a bad sign(始于坏时迹的战后一代)。这样复杂沉重的背景诞造了浩如烟海的人事,让人对影片有了莫名的期待。

可是导演偏偏单刀直入地从两个同时出生的女孩步入青春期之后开始叙事,四十年代只剩那一颗作为恐惧源头被投在了广岛的原子弹和医院产房里两对父母的镜头,五十年代的枯槁拮据被简化成了秋千上的背影和挂满衣物的红砖社区,观众根本无从考据是什么造就了两个女孩的不同性格,也不知道她们彼此家庭的境况起落,更看不到时代全景。一个适合大视角的题材顿时跌落小格局中。

但格局的大小关乎的只是情怀问题,不能决定影片的好坏。去年的《芭芭拉》就很好地用柏林墙时期一个女医生和周围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和想法的改变投射出冷战时的人情冷暖。但《金吉尔和罗莎》却在小格局里再次摔倒——Ginger的父亲Roland爱上了Rosa,而Rosa怀孕了。被平淡化处理的叙事流配上占据影片大多数时间的空洞对白再次泼出了一桶冷水。莎莉·波特的强烈女性化风格似乎在《奥兰多》后反而成了限制影片发挥的因素。

在电影开头,Ginger和Rosa会一起等公车,一起做游戏,一起洗澡聊天。昏黄的灯光,一个新出炉的猪肉派和在英国方兴未艾的蓝调爵士乐算是没落年代中的少许慰藉。青春期在八分钟后悄然而至,Rosa在颠簸的车里看着后视镜里Roland的笑脸仿佛被某种感情击中,而Ginger却开始看着大海和Rosa讨论参加反核示威游行的问题。而后场景一转,两人在周末祷告宏亮的钟声响起时低头看了看挂在脖子上的十字架。莎莉·波特对这种产生自同一宗教源头的激进与温和的提喻做得很好,却也让两个女孩变成了单纯的符号,注定只能一条老路走到底,分裂成了毫无悬念的结果。

英国的迷茫年代催生了摇滚乐和飘洋过海落地生根的新蓝调,还有在年轻人间觉醒的自我意识。走出阴影,看似喧闹的六十年代仍然暗流涌动。不断摩擦的Ginger和Rosa,还有Rolland和Natalie,就像一锅逐渐沸腾的水。就像禁酒令推动了美国黑帮的兴盛过程,冷战反而让这些如纸片一样脆弱的人开始燃烧。

从莎莉·波特一贯的纯女性视角思考,她应当是要借六十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思潮来讲述一个懵懂少女对挚友造成了深刻伤害的故事。Rosa就是性解放的直接体现,是主动的,她试穿母亲的衣服,想要变得成熟,想要将身体(内心)更多的部分袒露出来,最后甚至怀上了孩子。而Ginger却渐渐转入了被动的地位,起初她参加反核武演说集会确实是责任心和反抗情绪使然,而在渐渐察觉父亲和挚友间关系的真相后升级的激进言辞和行为则是掩盖内心不安的手段。这样的起承转合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对两个女生的行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并非社会环境而是青春的躁动,就像《鱼缸》和《成长教育》里的主角因为迷茫而轻易将自我交付给别人一样。

只是冷战和核武危机成了片中所有人逃避责任的借口,在示威中被抓进牢房里过夜后崩溃的Ginger大喊这世界马上要被战争毁灭;Roland对女儿说自己也尝过年轻时打破规矩的举动所带来的伤痛,而当Rosa怀孕的事实被揭穿后他却无言以对;Rosa或许自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Ginger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认为Ginger只是对于核战太过恐惧,那一句不合时宜的“请原谅我”如刀刃般锋利。时代背景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相当单纯——让压抑的故事更压抑,让相对单薄的人物借助观众对背景的了解和想象充实起来。

这类故事想必很合王小帅的口味,他的《青红》和《我十一》的叙事内容和方式都和本片很像,但除了摄影和剪辑外的部分都完胜此片。莎莉·波特可以拍出安静的大海,风中的云浪,圣洁的教堂和两个女孩飘动的漂亮长发,但蜻蜓点水般的多面刻画只成就了Elle Fanning的一次突破表演,却浪费了一个难得的创作题材。上一代的流离生活不能只用一句:“我曾上过战场。”概括,下一代的破碎青春也不会因为一句:“我还是会原谅你。”而就此好转。

 5 ) 用一种真实的声音叙事

不知道是我的主观带入,还是最近呢喃核的流行和我对它的偏爱,这样的电影让我找到了一种真正的叙事方式。

就像今年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感受一样——一种女性的、个人的、甚至私人的叙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全然的,在人生和历史的叙述中都如此。

之前朋友推荐给我的时候,提到女性友谊,也许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男女友谊,但也许也没有纯粹的女性友谊。这个话展开说就是世界上的所有关系,都不是单一一种纯粹的关系。即使是亲情,即使是直系的亲情,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都夹杂着太多交错的场域。

Ginger的形象我很熟悉,脸上永远堆满甜美的笑,收集着每一次他人的认可,眼睛永远望着自己最酷的那个朋友,想要复制她,也想要对抗她。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都堆满了想要被承认的渴望。

Ginger享受于认为自己是个活动家,事实上她不一定知道自己是谁,她想要Rosa的坚定潇洒,也想要知识分子的夸夸其谈,想要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勋章。当然可能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狂热,为了发言而拾人牙慧,为了证明而参与抗议,为了参与而有意入狱(不是)。

但这不一定就能够定义Ginger,因为和平主义更多是她用来抓取的一个依靠,在自己最好最仰慕的朋友和自己父亲做爱的时候,在她不知道怎么和母亲对话的时候,她通过另一种狂热来掩盖无法面对的复杂关系。

有一天她回到父亲家,从门缝里看Roland和Rosa,那一丝克制和游离的呼吸声,就是我们面对人类关系,能听见的最敏感的声音。这一句一句的呼吸声,就是我童年面对家庭时,最响亮的背景音。它在每一次的呼吸里都说着不一样的心情,有胆怯,有脆弱,有担忧,有焦虑,但更多的时候,它之所以只是一丝微弱的呼吸声,因为这是我们能找的,能够掩盖巨大mess的,最轻描淡写的动作和声音了。

Roland在最后对峙阶段的对话我简直直呼精彩。

他娴熟地运用自由主义的话语,先来反抗者再来艺术家,先来我拒绝规则,再来我不合适做父亲。好一个360度大甩锅,全世界的话都给他说尽了,用政治批判阐释艺术人生。为什么?因为他掌握了男性主体?还是因为掌握了自由知识分子话语?你很难想象一个不够爱自己且只爱自己的人能够如此自圆其说。

Ginger是为Roland感到骄傲的,即是父亲又是小有名气的xx主义者,但这种优越感不刻就被Rosa的介入所打破。一个是自己爱恋的父亲,一个是自己做梦都想复制的好朋友,你怎么面对这样的人类关系呢?用呼吸还是用核弹呢?

Ginger最后写给Rosa的信其实并不感人,但不感动也许就是放下的开始。

也许有一天Rosa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人值得比爱自己更多,也许有一天Ginger会发现爱一个人也可能成为自己的整个世界。

谁知道呢?

如果有那一天,我们不用胆战心惊克制着自己的呼吸,也不用牢牢抓住另一个宏大的问题。

如果有那一天,我们能坦然面对所有不纯粹的人类关系,我们就让一切都归于一切。

 6 ) 人生本当纠缠在狗血和失望中 如果你遇上一个渣滓

Ginger的爸爸Roland,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作为一个反暴力作家,他对妻子充满冷暴力,杀手锏为:“It's emotional blackmail!” Ginger被Rosa带去了教堂,回来后,他教育女儿做一个无神论者,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与Rosa在船舱,就在女儿的隔壁,played the in and out game. 这个行为严重伤害了女儿,朋友们把Ginger从游行中带回来,哭泣的Ginger讲出了他们的奸情,所有人的谴责下,Roland说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我?此话当然不假,没有深入别人的生活的时候,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随意跑来趾高气扬指责别人的人确凿遍地皆是。然而这个擅长辩解的男人使我恶心,他对年少时期为他生了女儿的妻子Naley感到厌倦,却喜滋滋投入与妻子当年年龄相仿的Rosa的怀抱,甚至没想过Ginger的世界会崩塌,不肯担起保护女儿的指责的理由也是“她已经不是个孩子了”。 Rosa是个当婊子的料,冷战的那个时期随时可能挂掉的恐慌使人人心中催生了各种呐喊,Rosa自以为解放自己的身体,但好像不过是缺失父亲的童年使得她嗅到成熟男人的荷尔蒙便不能自己。Ginger说,等你老了,他也会抛弃你,Rosa自信的说不会。姑娘,你错了。 主角Ginger是个迷惘的孩子,大世界冷战,小家庭父母也是冷战。所以她以为自己为了世界和平去游行,然而不过是释放心中的压抑。她维护自己的朋友Rosa,充满喜爱地看着Rosa换衣服,朋友睡了自己的爸爸,最后她写信说原谅了Rosa,I loved you。 大家欣喜若狂说又一部女同电影,Ginger是不是个同性恋未可知,少时有个美好的女伴,自可谓人生快事罢了。 Naley生了宝宝放弃了画画,去学做饭做主妇,然而丈夫奉子成婚,婚姻中没有感激与日常的爱。何苦来。 若说电影镜头,画面有时很美,考究的爵士乐蹦跳出半个世纪前的时代感。 又是女导演的作品,又是纠结的女人心。 若有一渣男在,人生难以舒坦。 反之亦然,多少好少年被绿茶婊骗的团团转还自以为在追求伟大的爱情。 人生本当纠缠在狗血和失望中,如果你遇上一个渣滓。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 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7 ) 贪心的导演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从这部电影开始。

这部电影嘛,本身也不是太期待,完全冲着艾丽范宁而去——她和她姐是我认为欧美最完美的少女,且用陈顾问的话说,“趁着还没变成Bitch赶紧去看”。

结果本片唯一没让我失望的也就是两位女主的美貌。事实上另一女主爱丽丝长得更细致一些,新西兰山水的那种秀美宁静的感觉仿佛都在眉眼之间。范宁跟她相比还是粗糙了些,不过一头红发倒是很英伦。

情节嘛,我只能说,呵呵呵。

一开始我以为故事是“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积极参与反导弹组织活动”,本来么,十几岁的少女一腔热血精力多得没处使也是很正常的事,Clubbing境界略低,搞游行,参加抗议才算高追求。最后发现“不是我玩政治,是政治玩了我”,美好的少女和肮脏的政治,多好的戏剧冲突啊!

后来呢,故事演变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睡了我爸”。于是乎就发生了Ginger怒斥Rosa“你难道就一点也不关心这个世界的未来吗”这种囧场景。

好嘛,其实也够冲突,一开始是Rosa比较热心参加政治活动,搞上了Ginger的渣男老爸居然就要收手,其心可昭啊——话说回来这老爸也完全是用政治幌子泡妞的——看吧,这世界就是那么乱。

其实到这里还是有精彩的可能的,可惜硬是拍成了一场闹剧。Ginger稀里糊涂被捕稀里糊涂情绪崩溃,把老爸出轨的事告诉了老妈,老妈闹自杀,一直口口声声“我才最懂你爸”的Rosa慌了神要求好友原谅。Ginger看了她一眼甩开了她的手。——这种上蹿下跳的场景让我恍然以为穿越到了囧瑶阿姨的剧里。

再次切换镜头的时候,Ginger坐在医院里,背对着老爸为这场闹剧写结尾,“Rosa,我爱过你的。我想我最后还是会原谅你,等我老妈挺过了这一阵”,渣男老爸问,“你在写啥”,女儿头也不回地回答“未来”。

剧终,上字幕。

旁边的文艺Couple低语道“好扭曲哦”,前排的神中年观众上海话评论“乱七八糟”。

我只剩嘴角抽动和一排黑线,怎么能拍成这样,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没有好好展开,以为靠一腔空洞的文艺感就能升华了嘛?

这导演就是太贪心,六十年代伦敦这么辉煌的大背景,两个这么美貌的少女,可以讲的话题一把一把,非要乱炖,还拿古巴导弹危机做辅料,实在是太牵强。

又话说是不是做导演的都想玩玩政治话题?

拜托政界一团混乱,有多少搞文艺的头脑能真正玩得转传得了神?

 短评

又是女性導演啊,拍得挺好看的,但就是柔軟了點。

2分钟前
  • l.m.
  • 还行

前面76分钟范宁写真视频看预告片就可以了,最后十分钟真是一场好戏啊..

5分钟前
  • pinna
  • 较差

不错!

6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推荐

通篇死气沉沉,故事越看越迷糊。

9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较差

开始的时候节奏是曼妙而神秘的,我享受着享受着就发现:这部电影超越了我的心里状态的承受能力嗯...我不应该在深夜看这样一部描述The End of the World的电影的...而且还是Sally Potter的...

14分钟前
  • 力荐

想用一个家庭的毁灭来映射六十年代的社会动荡。但是只有困惑,不仅主角困惑,也让观众困惑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一群自誉为精英的革命派,打着反抗的旗号摧毁家庭,仿佛他们曾经珍视的东西现在一文不值。剧本也写得似是而非,那些所谓的诗很难表达什么,根本就是在玩小清新。

1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很差

love the tone and all that sentiments: now it seems that may not be tomorrow, but spite the horror and the sorrow, I love our world, i want us all to live.

16分钟前
  • Emanuelle
  • 推荐

早就知道他俩得睡。。

19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较差

妹子你还是好好演戏别发展时尚圈了。你动态比你平面美多了= =

22分钟前
  • Dita
  • 还行

要不是女主的红发好看和打赌rosa会和roland搞一起赢了一顿晚饭,只会给一颗星的。

23分钟前
  • 太白兔
  • 较差

我覺得我的道德觀有點過不去這種劇情。。不過ginger真心好美~

28分钟前
  • Coo
  • 还行

人物都很丰满,剧情略狗血,台词也被拖累了。

32分钟前
  • sabretooth
  • 还行

流水账般无趣,本以为fanning可以为本片添彩,可谁知。。。话说sally以前拍美丽佳人奥兰多的那份细腻跑哪儿去了啊

3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这个故事本应该很heart hitting的 两个小姑娘关系挖得不够深 有点on the nose 这片也是A24发行的

40分钟前
  • mideastsptfire
  • 较差

两个小姑娘确实漂亮。

41分钟前
  • 春光灿烂
  • 较差

Autonomous thought, personal truth, freedom of action, these have been my guiding principles. 独立思想,个人真理,行动自由是我的原则。

45分钟前
  • 斜影墨伤
  • 力荐

欠火候/太喜欢这种生活化的电影了

49分钟前
  • 行走的雕像
  • 推荐

范宁妹妹确实漂亮,电影里也全是给她的各种角度巨大特写(另一角度来说这也是单一了),蓝色的眼睛泪珠滚滚让人很怜惜啊。敏感系青春,也是萨莉波特的自传性质的电影,没有很特别之处但也看得出用心,一堆配角挺搞笑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人物刻画丰满,但主角的心理矛盾太弱,政治观点幼稚,且细节部分稍显稚嫩

57分钟前
  • 独家情话
  • 还行

影片情绪饱满刻画流畅,演绎诠释的不错。"当爱的电流袭来,只有接受领略!" 现在记忆深刻...还有我与导演的对话。Sally Potter (和JD合作过), 交流时 我们说了些[爱情&婚姻;人性的一些哲思],欣赏她。故事内容并不新鲜,结合时代背景,拍摄手法充实了些

59分钟前
  • Evangeline8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