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战争片大陆2011

主演:赵文瑄,成龙,李冰冰,胡歌,孙淳,姜武,陈冲,余少群,宁静,房祖名,杜宇航,梅婷,陶泽如,邢佳栋

导演:张黎,成龙

 剧照

辛亥革命 剧照 NO.1辛亥革命 剧照 NO.2辛亥革命 剧照 NO.3辛亥革命 剧照 NO.4辛亥革命 剧照 NO.5辛亥革命 剧照 NO.6辛亥革命 剧照 NO.13辛亥革命 剧照 NO.14辛亥革命 剧照 NO.15辛亥革命 剧照 NO.16辛亥革命 剧照 NO.17辛亥革命 剧照 NO.18辛亥革命 剧照 NO.19辛亥革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04:10

详细剧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长篇影评

 1 ) 记那朵硝烟中的山茶花

影片的开头,是女英雄秋瑾英勇就义的场景,望着道路两旁前来观看行刑的老百姓,秋瑾淡然微笑。手拿自己两个孩子的照片,秋瑾说,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孩子……
 
影片中,孙中山先生亦唤他作“孩子”。他说,这个孩子,就快当父亲了。可是,那一天,永远等不到了……
 
那一群孩子,他们个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们在海边狂欢的镜头,让人觉得生命这般美好,这般令人留恋和向往。他们何尝没有生存的权利,但他们选择革命,就是选择了舞蹈着奔赴死亡。谁人不想安逸快乐地生活、谁人不愿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谁会选择在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慷慨赴死?
 
当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从那一群年轻人的衣物中发现一封封绝命书的时候,她哭了。这一群孩子,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写下这些句子,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们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此行,便是诀别。那些年轻的心,面对死亡,不害怕么?
 
战场上的林觉民,一袭白衣,恰似一朵盛开的山茶花。这是林觉民的饰演者胡歌对角色的诠释,在我看来,也是最好的诠释。山茶花,“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导演有意安排胡歌身着白衣参加起义,为的是表现一种诗意,美好的生命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凄美。起义的枪声一响,白衣顷刻间染成了血色,这一朵山茶花,终究是要向着它的仰望,壮丽地凋亡。
 
被捕受审的林觉民,应该是胡歌的主要戏份,那一段慷慨陈词,振聋发聩。面对敌人,不是仇恨,而是戏谑的眼神。
 
一身是血,满目皆伤的林觉民,原本是被押坐在椅子上的,可是面对腐朽的清廷官员,他竭力起身,用最挺拔的身姿,回应对方。
 
“张鸣岐,你为什么躲在暗处,你怕什么?”
“你怕我的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
 
镜头中出现的林觉民的脚,带着脚镣,却用尽全力地踮着,鲜红的血液滴落在地板上,令人心酸。
 
林觉民的义正言辞,让张鸣岐无话可说:“怎么变成了你审我?”
 
“因为你对我无从审起!”
 
林觉民是有才华的,面对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没有人忍心将他置于死地,抹杀这样的生命。可是他说,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他相信他所相信的,为了他的信任、信念、信仰,他毅然走向死亡,生命虽是归于虚无,精神却获得了重生。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只此一句,掷地有声!年仅24岁的林觉民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相信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以及其他义士的血能唤醒麻木的中国民众,相信终有一天,民主共和之风会吹遍整个神州大地,所有的中国人不再遭受奴役和屈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胡歌的角色虽小,戏份虽少,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用发自肺腑的动容与崇敬、用情真意切的表演方式诠释了“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林觉民。
 
硝烟中的山茶花,其形虽已凋零,其意却依旧与世长存,流芳百世!

 2 ) 1911年,中国的工业水平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西方列强……

好吧,我承认我是来挑刺儿的,

看到这个片子较晚,之前夸的骂的都知道不少,而且这种片子,确实也无所谓剧透,思想性政治性的东西我也没什么好评论的。但是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是让我大跌眼镜。

一开始秋瑾出来打个酱油也还算合格,成龙接下来英姿飒爽的穿着皮夹克出场双枪出场就让人好生振奋。不过成龙扮演的黄兴太天纵英武,他那件皮夹克上的拉链,要过个十年左右才能被大规模使用,而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国采购,拉链的专利要到1913年才被正式注册,真正有实用价值的拉链,要到20年代才能开始普及……黄兴这件皮夹克,真正是科技超前的产物。

然后,在广州起义中,我第一次目睹了先进的现代武器被超越时代的大规模使用,那就是——手榴弹。而且是德国式的木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要到1915年才被发明出来,1917年最后定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被投入使用。相关介绍见链接:http://zh.wikipedia.org/wiki/M24%E6%9F%84%E5%BC%8F%E6%89%8B%E6%A6%B4%E5%BC%B9。从广州起义相关人员对手榴弹的娴熟使用状况和大量装备来看,显然在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批量生产,甚至在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中出现了使用集束手榴弹的高级战术。广大革命党指战员的手榴弹技战术能力不在抗日战争中频繁使用手榴弹炸碉堡的土八路之下。不仅革命党,武昌起义的时候,甚至连清兵也普遍列装了这种木柄手榴弹,让人不禁怀疑这已经是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武昌城外的攻防中,就有一个清军冒死拉弦被击毙的特写镜头。考虑到当时各国陆军的装备情况,能领先西方列强个五六年装备如此先进的装备,中国的军队战力绝对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军队之列。

历史上同盟会为首的会党是非常喜欢用造炸弹的方法进行暗杀和起义的(换今天就是“恐怖活动”了吧……)。革命党中也出了不少造炸弹和军械的技术专家,比如下文提到的喻培伦和造飞机的冯如。就连武昌起义,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革命党暗中制造炸弹走了火,革命党名单被查抄,大家才恐慌举事的。但是手榴弹,这个有点太超前了吧……

黄花岗起义的时候,上文提到的喻培伦,出来打了个酱油。但是按照史料记载,几年前在一次制造炸弹中走火,这位仁兄被炸掉三个手指。但是在电影中的几个镜头中看,这位仁兄四肢蛮健全,头脑倒有点简单。我不计较导演不顾史实让他作为人肉炸弹自爆(其实是被捕后不屈被处决的)。但是你都注意到黄兴的断指了,就不能稍微注意下这位大哥的身体状况?还或者是当时中国的断肢再接技术已经超越了现代科技,可以实现无疤无痕无后遗症断指再接?

接下来的战争场面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一群士兵打者背包在夜里攻打总督府,难道铺盖卷有避弹功能?或者中国士兵训练第一条是要求他们起床后打好背包?而且有些家伙连干粮袋都扛上了!莫非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半夜仓促起事,先拿下楚望台军械库,然后进军总督府。营房和战场相隔不远,事成就等于占领驻地,失败横竖就是个死,谁脑子抽抽了背着背包去冲锋啊?难道一开始就准备转移不成?不过很快我就明白了,原来导演或者导演的军事顾问是个负重控,武昌城外的攻防战中,士兵依然背着背包打冲锋。冲锋本来就是个拼速度的活,战场上从来讲究轻装上阵。这导演非要搞个负重拉练,估计群众演员要价贵了,导演发了狠,一定要够本,所以加了戏码。

最后要说的是照相机,1911年的时候,闪光灯还是靠燃烧镁粉来照明的,这种照明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有很大的烟雾和火花。但是无论是袁世凯剪辫子还是孙中山卸任的时候一群记者群起拍照,连一点烟雾都没有,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也许还有一些细节和历史不符,但是我就看出来这么多,手榴弹的错误太不应该,之前也没有清代背景的电影如此大规模运用手榴弹。我觉得这个电影拍的粗糙了,也许和张黎原来是个拍电视剧的有关。不过在拍电影这件事上,他的确应该找个够格的军事顾问和历史顾问把把关。

 3 ) 情节略乱,可也不妨碍我鼻涕眼泪一把抓。泪点台词整理

【秋瑾】

我此番赴死
是为革命
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
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
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
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是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
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
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
死并非不足惧
亦并非不足惜
但牺牲之快 之烈
牺牲之价值
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
喜极而泣


【孙文美国旧金山募捐演说】
诸君
今日的募捐
原本为的是在广州的起义
然而就在刚才
我得到消息
广州的枪声停了
起义
失败了

电文上说
起义失败
骨干尽皆牺牲
诸君没有见过他们
这些死去的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
有的家境优越
有的新婚燕尔
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
不计成败利害
甘死如饴
只因信仰二字

在场诸位
大多是我华侨同胞
你们心里最清楚
咱们这张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脸
曾经让咱们遭受过多少白眼
多少欺凌
多少苦难和屈辱
这是因为
咱们面孔背后的国家
早已腐朽不堪
羸弱不堪
困苦不堪
咱们中国人就这样任人歧视
被人觊觎
由人宰割
我辈之革命
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
为民族争得尊严
中国革命 一直受着华侨的恩惠
多年来
我深深地感受到
华侨 乃革命之母

诸位
你们的孩子
为你们死了
方声洞
林时爽
喻培伦
陈更新
林觉民



【林觉民被捕】

大清索我的命
我诛大清的心



【孙文辞去南京临时大总统】

文深知诸位同志
对我辞职一事
颇为质疑
可是清除两千年来封建专制之余毒
非一朝一夕所能为
恳请诸位同志勿执着于一职一位之得失
而应致力创建深入人心
法律捍卫之革命制度
天下大势
浩浩汤汤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我坚信革命之耕耘
必结革命之果实
革命之跋涉
必达革命之目的



【片尾独白】

今天你们问我
革命所为何事
一百年后人们也许还会问
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
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
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我以为
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
人们懂得了
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
革命是让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
银行 铁路 矿山
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
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
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
革命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在任何一个时候
在任何人的心里
永远
永远
都不再惧怕列强
都不再有封建皇权
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
使中华民族
屹立世界之东方
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4 ) 君颜如玉,君心似铁,从梅长苏到林觉民,或者从林觉民到梅长苏

写在前面的话:不讲一点电影技巧,不去评论演技高低,我给这个分,只是因为这份情怀,它打动了我,让我红了眼眶,让我沸腾了热血
不常看影视作品的人,从这两部作品,逐渐意识到了影视文学的独特魅力。我在偶然机会看了琅琊榜,迷上梅长苏,迷上胡歌,所以才有了,对辛亥革命这个老电影的兴趣,这是我的初衷
然而,这份评论,和胡歌无关,和梅长苏有关,也许有一天,我会单独再写一份胡歌个人的吧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个腐朽的王朝末期,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我佩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为,他们是坦然赴死,他们,原不必死,他们才华横溢,他们家世优越,他们有娇妻爱子,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至少,他们可以活得很长久
平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琅琊榜中的虾酱大人
然而,生命中总有一种追求,让你战胜死的恐惧,让你放弃爱情和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自由和理想吧。莫名想起那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当然是这部戏里面最抢眼的一笔,很早时候读与妻书就知道了他,两年前去广州黄埔军校也有看到过与妻书,但是,这都不及影片活生生的影像立在你面前来的震撼。
那个面貌如玉,心似钢铁的青年,像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岁年轻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郎心似铁
不是不爱家人妻子,而是他心中,有着太多大爱
如果不是与妻书的流传,在我们心中,也许林觉民只是一个模糊的烈士符号,他的优秀,只存在于身边少数了解他的人心中
然而,这封温柔与残酷并存,柔肠和铁胆相伴的与妻书,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一个烈士的生活柔情的一面
为了共和国,他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牺牲,震撼了更多世人,唤醒中国,更早走向革命
一九一一年初,林觉民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祭品,诱发了辛亥革命,次年,清廷退位。
虽然真正独立统一的中国到三十八年后的一九四九年才建立,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作为先驱,他用血肉铺就了后人的道路。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更有甚者,行尸走肉。
作为有灵魂的人,希望能多一点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长苏和林觉民本质上都是一类人。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胸中怀有大爱,所以能牺牲自己的小爱,所以,他们都是英雄,做英雄的身边人,其实很痛苦,比如霓凰,比如陈意映。不同的是,理想文学中的霓凰会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了比肩的木棉树;而真实历史中的陈意映,却因为走不出伤痛,两年后郁郁而终。
我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她们都忠于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
还好,现实,有时候比理想文学更让人欣慰,给了人一丝丝暖意。林觉民虽逝,陈意映却帮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在困顿中被祖父带大,长大后国民政府一直抚恤供他上学,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儿,在国民政府和新政府都做了小官,平安喜乐,子女成群,最后颐养天年而逝。感到很庆幸的是,文革时期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不知是不是父辈的荫泽,让我很欣慰。
烈士当年舍生取义,为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国家民族,能够有尊严幸福的活着吗?
平凡很好,幸福就好。

 5 ) 风起瑟瑟

首先我要说,这片子还行,75分。至少我一路看下来了,没瞌睡,没早退,比近期很多电影强了。
片子开头很棒,秋瑾赴刑场,道路两旁拥挤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里透着生气。随后银幕上闪现的一张张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制造了凝重的氛围。这些都让我对后面的部分很期待,可这电影却是虎头蛇尾。
影片是通过人物刻画来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刻画的大多不成功,很幼稚,不严谨。不过自从领教过真理部的御制大片后,我相信,这也就是国家水平了。
孙文:孙中山算是最成功的人物了。他是一个宣传符号,一面旗帜。孙大炮是干不了实事的。他带来的只有“革命精神”。他是理论家,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不是康有为这种自学成才者。“大元帅不是国家元首”这句台词还是挺得神韵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在中国才混不开吧,最后终于有了觉悟,创建中华革命党,实行独裁,入党者必须向党魁绝对效忠。武昌起义是文学社和新军的事,组建国民党是宋教仁的事,孙中山只是一个符号,当然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黄兴:对成龙无好感。这个黄兴也怪怪的,设计那么多打斗场面,意思是用黄兴来衬托成龙吗?黄兴是革命将领而不是一个打手。这个黄兴苍白无力,毫无血肉。黄兴才是真正无私的人,南京留守任上,为大局为革命裁汰三十万军队。
隆裕:失败。不是说陈冲演的不好。完全是设定的问题。不是每个太后都是慈禧啊!隆裕完全是个毫无见识的老实妇人,被袁世凯一逼,自己的私房钱都交出来。哪里轮得到她颐指气使拿腔拿调的。
袁世凯:驻节朝鲜,处理拳乱,编练新军,老谋深算,威服内外的袁项城原来是马戏团小丑?
徐宗汉:对李冰冰我无话可说。成龙是导演就忍了,以她的形象为什么出现在这部剧里。
林觉民:还好。应该展现下与妻书,很多人并不了解。比如说电影院有人惊呼黄兴,这个人的名字跟步行街一样啊。
首义三武中好像就看到了蒋翊武。

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

辛亥革命并不等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真正值得尊重缅怀的是一百年前为我们流血牺牲的中国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清军,只有流血才能带来变革,镜头更多应该对准他们。青年人是最早觉醒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都是当时青年人中的精英,他们以武装暴动者的身份牺牲让人不得不叹息。但是他们又是令人羡慕的,生命为了家国大义为了信仰燃烧。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现在的社会是麻木的,人们都只想着赚钱买房买车,信仰?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丧失了。连丞相都出来表示“道德严重滑坡”,你说这究竟到了何种地步。年轻人又是最麻木的,相信你我都了解,自觉“承接国统”的对岸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想着升官发财娶美女,可对百年前的他们,我存着一份敬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岳麓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又有几人是怀着敬意经过黄兴蔡锷的埋冢处呢?近现代人才井喷的湖南,成了著名的娱乐之都,敢为天下先的湖南蛮子现今热衷于洗脚歌厅泡桑拿。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我们现在处于太平世,一个轮回又要重新开始,保持清醒,我不想成为下一辈林觉民们带血控诉的对象。

 6 ) 革命是什么?

导演试图想讲明白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革命?革命是什么?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问题。
革命者的初衷都是简单的,是为了全天下的孩子被世界温柔对待,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为了唤起民众崛起。
革命不是流血。革命不是牺牲。革命不是为了革谁的命。

有人说此部片子里的人不够血肉丰满。
我以为2个小时的时间就算再天才也无法完美诠释概括那一段最激荡的风云变幻。
一个不激进的革命者孙文,一个忠诚的信仰者黄克强。还有革命的投机份子北洋军阀派,以及那些如今已经面目模糊的年轻革命者。

一个人的革命是简单的,许许多多人的革命因人性变得复杂扭曲。

在那个英雄与枭雄并立的年代,在那个诡计与阴谋较力的年代,为了维护保存革命的果实,孙文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在革命后期,他一直都在妥协。他和袁世凯妥协,他和俄共妥协,他和内部异见者妥协。
他是懦弱吗?他不是。因孙文在,革命才可得至少早十年喷薄而出。
革命不是几个人操起枪杆就能成事,革命不是一腔热血撒地就能成功。
因他,各方力量才可统一到革命大格局中来。因他不在,各方瞬间分崩离析。

中国人不是没有觉悟,只是私心太重。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即便是在那国将不国的时候。
中国人太聪明,聪明的人太多,他们不相信会亡国,他们不相信自己生活的最悲惨,他们不相信几千年的皇帝时代可能结束。

是以,一个无私的,一个不相信那些的人,他心中的大义就是革命。

在影片最后的字幕打出了一句话:虽然XXXX,但是它没有彻底推翻XXXX。

果然是站在说话不腰疼。以他一生之力,可以做到那些。试问几人敢说在当时当刻,自己可以做到比他还要多。

试问如今之天下,又彻底推翻了XXX了么。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以无私之心,护天下之有私。
从此,君王再没有理由说:普天之下皆王土。
你以为你如今凭什么有权利护得住那么多私心。

可悲的是,好多人看笑话一般看这部电影。你又何德何能?

 7 ) 这种革命很心酸

看豆瓣多了,一定知道,只有最差的评价和最好的评价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我到这里,不是为了被注意,只是为了说出自己的对电影的看法,所以选择了最中间的那个,
这个革命从开始的时候就让人心酸,看到的只是一些充满理想的一群人为了一个主义在那里奋斗,可是很不幸,都失败了。胡歌演的林觉民看起来挺帅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反正很快就会死的,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一直在等着林觉民那个著名的《与妻书》的旁白,可惜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到。也许导演想让我们自己去百度吧,事实上,我的确百度了一遍,看完以后,还是热血沸腾。
剪辑的画面很好,也许和张黎有那么一点关系,不过像这种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如果太着重于情就会显得虚假,太着重于事就显得流俗。我估计他也尽力了,可惜无可挽回的是整部电影很少有动人之处,很少有让人动容的地方。
我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革命到今天是否成功,但是,只要看到我们这个民族仍然在这样活着,我相信他们这群人仍然愿意再来一次革命,在有一次共和,去让民智开化,去让人民幸福。

 8 ) 三泪辛亥

        首先是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力荐这部电影。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多人把它归为和建国伟业和建党伟业一类的献礼电影,我无法苟同。周末时刻,我是坐在空荡荡的电影院里看完它的,这显然和献礼不同,没有大规模的媒体宣传,也没有政府机关的包场赠票,又怎么称得上是献礼影片呢?

    当然,这不是推荐的理由。理由只有一个,这部电影也许可以成为很多不识那个年代人的一个窗口,从辛亥革命开始,了解共和,了解三民主义,了解那个刀枪血雨又是绝代风华的年代,重拾那些革命伟人或是文人风骨,因为这一切的一切是不该淡忘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眼泪在我眼眶里打转了三圈,也许有人说我泪点低,也许是吧。那我就细述一下三泪的情节吧。

     一泪广州起义。广州起义于我看来,起义者原来就是抱着归死的心去,一群于我年龄相仿,甚至更幼的青年,百余人而已,面对的是坐拥上万军队的两广政府,怎么可能能赢。林觉民在死前的一句话,印证了他们的心态“你取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你说他们为了什么,除了对民族未来的憧憬以及扭转国运的期望外,还能有什么,看着同盟会收殓尸体的画面,这是一泪。我泪他们的勇敢与志气之心。

     二泪孙中山归国。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孙中山从欧洲返国,下船的时候,满目都是迎接的人群,向孙中山先生拥去,于我看来,他们相拥的不是孙中山,而是对共和的期望,对三民主义的向往,其实也是我内心的期许,看到电影的那一刻,我自己觉得特别的幸福,虽然他是百年前的一幕,可是我感觉这就近在眼前,对民族、民生、民权的向往,亦是我终身的向往,看着民众共同的相拥,感同身受的意味让二泪落下。

     三泪革命未来。辛亥革命在史书上是被袁世凯窃取了去,可是,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如果民族的自强自立,只需要一场革命的话,革命反而显得无足轻重。结尾那一刻,我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和那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他看来,民族的后生就是革命的希望,我们是他们的后来,我们延续了他们的希望。其实,当代的中国已然屹立世界东方,如果中山先生回醒,应该会留下一笑。但是,三民主义的道路,我们没有走完,还很遥远,最后一泪,不是感动,而是誓言。你懂么?

 短评

可叹国父之理想,至今不但未实现,还被沦落为立牌坊的工具。

7分钟前
  • 巴喆
  • 较差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一百年过去了,那些“同志们”还在努力⋯⋯

8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看完这部电影 略有震撼 这里的演员演技在线 更让我看到清王朝的腐败与不堪 看到革命所必须 看到那些臣子的愚忠 我们能够生活在现在这样的年代 一定要感谢这些为革命不屈的先辈👍

9分钟前
  • 不将就。
  • 还行

还是袁大总统的戏最好啊哈哈哈哈

11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100个青年死了72个,就想推翻清朝,如果清朝不是摇摇欲坠加上北方军阀的算计。根本不可能革命成功。中国的革命,只有青年有热血。问题真的愿意以命相争的,还真不多。我很佩服这些人。比后来的革命者更纯粹。坚持民主的意味更浓烈。后来,在复杂苛刻没饭吃的环境中。很多所谓的“革命”已经变成一种

12分钟前
  • 水墨画眉
  • 推荐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13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几次想在电影院里振臂高呼发动起义

18分钟前
  • 鸟三
  • 还行

导演拍摄还挺用心挺文艺的 孙淳姜武和陈冲确实不错 其实林觉民这线挺好 小人物之前的欢乐 中途的无畏 等来的幸福 只是胡同学无畏的表情怎么有点痞样 | 二刷星光四人一起看的

20分钟前
  • 匹咔咘
  • 推荐

这才是所有中国人、华人应该铭记的伟大革命。

23分钟前
  • lc回憶
  • 力荐

“没什么可审的了,他没跟我们活在一个世界里” ——黄兴(成龙),这句很不一般

24分钟前
  • 王敖
  • 还行

谈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赵蜀黍有点面瘫,发挥不佳。陈冲和孙淳演技超霸气,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26分钟前
  • 让十三灰
  • 推荐

张黎不容易,主旋律能拍成这样不错了。

30分钟前
  • sophycai
  • 推荐

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

34分钟前
  • 懒猫
  • 还行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36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主旋律拍的再好也有喷子

38分钟前
  • 月迷风影
  • 推荐

看的时候很激动,为了那股子情怀,里面的每个主演都很不错,一开始不知道里面有胡歌,不过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那个白衣青年满身血痕撑着木椅说出的那句“大清取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的是全片非常大的亮点,各人觉得称为最大亮点也不为过!

43分钟前
  • 默默的蘑菇
  • 推荐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缺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为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的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留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47分钟前
  • meromer
  • 力荐

李冰冰真美!(片子就那样,大家都懂得)战地护士们真美!!!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女人比男人抢戏,隆裕入木三分了

49分钟前
  • 饭饭、龙
  • 还行

几千年来,每次彻底的变法都需要流血!

50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推荐

从《建国大业》开始,中国开创了一种拍历史片的新方法:无需连续的剧情,只用大段的文字注释和事件片段就能堆砌出一部所谓“宏大叙事”的片子。

52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