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记录片大陆2010

主演:孙悦斌

导演:周兵,李果,汪哲,潘懿,杨涛洲,陈利华,薄晓琳,曲晨曦,周澜,张海燕,林璟,赵曦,陈丽,范得良

 剧照

敦煌 剧照 NO.1敦煌 剧照 NO.2敦煌 剧照 NO.3敦煌 剧照 NO.4敦煌 剧照 NO.5敦煌 剧照 NO.6敦煌 剧照 NO.13敦煌 剧照 NO.14敦煌 剧照 NO.15敦煌 剧照 NO.16敦煌 剧照 NO.17敦煌 剧照 NO.18敦煌 剧照 NO.19敦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0:12

详细剧情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文物的流失让国人痛心疾首,学者的奋力拯救让人心生感慨,而这些故事似乎都昭示着一个帝国的国势衰微……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第一集里的王道士应如何评价?  《敦煌》第一集讲述的是那个伤心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本来想对王道士进行一次分析,鉴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王道士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卖国贼,我们这一集的导演李果不这样认为,或许他心中的王道士很复杂,关于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我很同意他的想法。我想他是可怜、可悲、可叹的人。先不去管它了,还是来看看我们这部纪录片吧,我们还是很用心的花了5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欢迎大家拍砖。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  莫高窟首先是一个佛教的圣地,是一个表达宗教感情的所在。公元366年,三危山的万丈金光感动了一个叫乐尊的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这是莫高窟的肇始。本集讲述的是供养人李大宾、李明振开窟的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在这一集里,我们将讲述藏经洞一千多年前可能形成的原因,之所以说它可能,是因为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公认的绝对说法。持避难说的学者们认为,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敦煌的历史,也造就了一千多年后一次伟大的发现。参与这个事件的主角有很多个,甚至其中包括一次谋杀的发生,曾经一位日本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但最新的一种说法,认为避难说是错误的,他们研究出藏经洞的形成有可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废弃的文献、经文和艺术品存放起来而形成的。当然他们有很多的证据拿出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  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今天学习绘画的人们把它视为艺术的圣殿,要去顶礼膜拜。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推测出生活在元代的一位画家——史小玉。他可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今天也有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位画家,他可能是一位曾到过敦煌的游客。他似乎是极少数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一幅绘画上的人。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三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副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副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在片中我们将向你呈现这幅堪称伟大的画作和史小玉的故事。  第五集:敦煌彩塑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正如希腊人赋予了印度佛陀那属于希腊审美的形象一样,敦煌的塑匠们,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的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陀形象之中。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佛陀菩萨们,悄然换上了中原特征的薄衣薄带。还有那佛陀脸上的神情,安详、坦然、超逸,你从他的眼缝、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的读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第六集:家住敦煌  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阿龙是个寡妇,一千多年前,要回了曾经属于她丈夫的土地,我们的片子围绕着这场官司的进展,将向你展示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喜怒悲哀和他们的信仰等等。在今天敦煌的乡村里,你或许还能看的见一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貌,看到传统的耕作方式,他们一样喜欢吃面食,比如面片子、浆水面及大饼,唐宋时期的餐桌上一样是这些食物。当然不一样的是气候变化,那个时期的敦煌,比现在要湿润得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也比现在要多。当然,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说的最多的还是阿龙的这场官司和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包括她的婚姻及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幸的遭遇,也包括生活里的甜蜜回忆,幸福宁静的时刻。千年过去,生活在变与不变之间延续着。  第七集:天涯商旅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我们通过几个来自中亚粟特商人的故事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是如何进行贸易,如何旅行,如何遭遇强盗,又如何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故事。您将会了解到曾经风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风情和生活方式,你也会了解到一个在当今已经消亡殆尽的民族粟特人的点滴故事。这部片子试图通过短短四十多分钟挖掘出一些封存已久的历史信息,以及那些久远但在今天触摸起来依然会让我们心动的丝路商旅的故事。  第八集:舞梦敦煌  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是如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他们如何将绘画的线条变成灵动的舞蹈,跨越一千多年依然在今天保留着神秘。我们将在这一集中向您详细的讲述。而程佛儿的故事,也是我们从浩瀚的历史中捕捉了很多真实的史料拼接而成,她的身世和经历因在历史中和很多宫廷舞女相似而真实。我们把故事一直讲到了今天,这种美的气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享受和传承。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这段历史离我们还是很近的,不到一百年。我们讲述了几个人在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岁月中的一段故事,常书鸿、张大千、王子云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敦煌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也因为他们开始进入更多人的学术和艺术的领域,张大千在敦煌做了很多的事,临摹壁画,给洞窟编画,当然他的一些做法也引起后人的争议。常书鸿离开美丽和浪漫的巴黎,来到荒凉的敦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变化,依然在敦煌坚守着,被后人称为敦煌守护神。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于右任和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前的小院里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谈话,我们的纪录片将详细的解读。这一集的敦煌是想这些先辈们致敬,并怀念他们。  第十集:守望敦煌  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的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六十年来在严酷的自然界环境恶化中,敦煌莫高窟留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将讲述这六十年来敦煌的保护、学术的研究和国际化的合作等许多话题。这一集的故事讲得有点严肃,也许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必须要讲,这关系到很多人一生的倾情付出。我们把镜头同时对准了散落在英国和法国珍贵敦煌文献以及他们今天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解说词第9集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一个月的汽车颠簸生活结束了,我们于1943年3月20日下午到达安西,从安西到敦煌的一段行程,连破旧的公路也没有了,我们雇了十头骆驼,开始了敦煌行的最后旅程。一眼望去,只见一堆堆的沙丘和零零落落的骆驼刺、芨芨草,塞外的黄昏,残阳夕照,昏黄的光线被灰暗的戈壁滩吞没着,显得格外阴冷暗淡…… ” 留下这些文字的人叫常书鸿,后来被称为“敦煌守护神”。 1943年3月24日,也是农历春分的第二天,一支六人的驼队来到敦煌。他们来自重庆和兰州,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派来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们是龚详礼、李廷赞、陈延儒、刘荣增、辛普德和常书鸿。从甘肃的安西到敦煌一百二十多公里,驼队走了三天三夜。而从巴黎到敦煌的路程,常书鸿走过了更为漫长的六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来自中国的青年美术家聚集在艺术之都巴黎,他们与同时代的徐悲鸿、刘海粟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西洋绘画艺术的先驱群体。 这其中有两个人跟敦煌发生了不解之缘。一位是王子云,着名雕塑家,刘开渠、李可染、吴冠中都曾师从于他。另一位就是常书鸿,毕业于着名的法国里昂艺术学校,他的作品已经多次入选巴黎沙龙展。在这个崇尚艺术的地方,这群来自中国的青年美术家,都以各自的成就树立了与法国艺术家相当的社会地位。 “三十年代在巴黎的都是单身,所以大家周末都到我家聚会。那些艺术家搞雕塑的、搞油画的、绘画的,都在我们那聚会。”常书鸿已经在法国生活了十年,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属于这里。 “有一天我从卢浮宫出来,沿着圣杰曼大道散步,顺便遛到塞纳河旧书摊,去浏览一下内容丰富的书籍,忽然发现了一部由六本册子装订的《敦煌石窟图录》。……”这部图录是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从中国甘肃敦煌石窟中拍摄来的,三十年后,它让一位浸淫在西方油画世界里多年的中国艺术家看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 《常书鸿日记》:“这距今一千五百年的古画,气势雄伟的构图,其笔触的奔放甚至于比现代野兽派的画还要粗野,这是多么新奇的发现呀,我十分惊讶。” “他惊讶了,他说我在法国追求艺术结果我们的根、艺术的根,应该看来还在我们自己的祖国。他说我回去一定要回到那去,要了解个究竟,到底怎么回事,后来回来就讲他一直以后就想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到敦煌去。” 塞纳河畔与敦煌艺术的相遇似乎成为一种召唤,不久,常书鸿接受了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邀请,回国任教。 1936的北平,战争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烈,在此之前日本军队早已占领了中国东北,并继续将势力向华北推进。显然,这个离开中国十年的艺术家缺乏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常书鸿回到北平后不到十个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城里的人纷纷开始南下。此时,常书鸿远在法国的妻女已在归国途中。 “带回来我父亲当年还留在巴黎的画,还有还有我母亲的一些小雕塑,反正大箱子小箱子我记得一大堆,在船上。到了上海我父亲接人的时候,我记得父亲说你带会这么多东西,我们现在要开始逃难。” 从1936年开始,为了躲避战乱,常书鸿随北平国立艺专先后迁至杭州、江西牯岭、贵阳、昆明,最后到达重庆。 (常书鸿日记)“那个促使我万里迢迢投奔祖国的敦煌,还在天边,在黄沙蔽天的漠北,可望而不可及,转眼四年过去了……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知识分子聚集而来,重庆成为抗战时期文化的中心。 而在中国大片土地上,中华文化惨遭践踏,几千年的文明古迹无可挽回地葬身在战火硝烟里。国家存亡之际,为了拯救和延续尚存的中华文化根脉,在未被劫掠的西北,许多知识分子瘦弱的身躯穿越在河西走廊,上世纪四十年代敦煌的历史上,记下了许多人的名字。 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夫人、儿子及随行九人抵达敦煌,当时张大千在国画上已经与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开始被国人和世界所瞩目。 一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大千的友人告诉他,沿着河西走廊往西,在戈壁深处,敦煌莫高窟里有大量唐宋时期精美的壁画。这个消息让张大千从千里之外的重庆来到敦煌。他们就住在千佛洞对面的上寺里,每日清晨,张大千由次子张心智陪同,进入洞窟,直到晚间方才离开。 敦煌四百多个洞窟,两千多身彩塑和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积淀着一千多年的灿烂艺术,这大大出乎了张大千的想象,让他无法割舍,他决定开始对敦煌壁画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临摹,本打算只在这里逗留三个月的张大千,归期一再更改,日子就这样拖了下来……。 1941年10月5日,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视察河西走廊的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突然来到莫高窟,专程与好友张大千相聚。张大千无限感概,他告诉于右任,敦煌艺术如此珍贵,但莫高窟乏人管理,长此以往必会颓败以至废弃。 于右任当即赋诗三首,其中几句是这样写的:“斯氏伯氏去多时,东窟西窟亦可悲,敦煌学已名天下,中国学人知不知。”这次相聚后,于右任决定建议国民政府设立敦煌保护机构,从而最终使敦煌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回溯历史,敦煌艺术得以保护,源于众多文化人士的关注和呼吁。 这幅绘于1942年的《敦煌千佛寺全景图》用四米多长的画卷展现了六十多年前敦煌莫高窟的全貌,作者是旅法雕塑家王子云。 像许多爱国艺术家一样,王子云在抗战期间回到祖国。1940年10月王子云发起成立西北艺术文物考查团,沿河西走廊进行了四年多的考查。在敦煌近半年的时间里,考察团临摹壁画,实地拍摄了大量照片。当这些罕见的敦煌图片及写生在重庆展出时,震动了大后方文化界。 这是住在莫高窟中寺破庙里的学者向达,向达早年曾到欧洲抄写和研究敦煌散失的经卷。1942年他率领西北史地考察团考古组到达敦煌实地考察,眼见千年佛窟危在旦夕,当即以笔名“方回”发表了《论敦煌千佛洞额管理研究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一文,呼吁保护敦煌。这篇文章很快激起了文化界对敦煌现状的同情和责任心,一时形成了舆论高潮。 此时敦煌影响日渐扩大,《中国科技史》一书的作者、英国人李约瑟参观过敦煌后也认为,莫高窟可能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纪念碑和博物馆。 1942年底,于右任向国民政府中央提出议案,请求设立敦煌艺术学院。1943年1月,教育部公布成立敦煌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常书鸿出任副主任委员,常书鸿终于踏上通往敦煌的道路。(常书鸿日记)“当一轮太阳从嶙峋的三危山高峰升起,我们完全被眼前壮观的景象陶醉了。” 1943年,初到敦煌的常书鸿,感受到莫高窟曾有的灿烂,也目睹了它眼前的破败。

 2 ) 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世界!

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世界! 一共十集的纪录片,从历史,人文,舞蹈,绘画多方面解读了敦煌。 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的出生,发展,辉煌,寞落,被人欺负,晚年又被万人敬仰,爱戴的过程。 这其中有悲痛,更有无数人的热爱和坚持! 它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库! 更是中国历史少有的现存史料! 我不是文人墨客,也是艺术工作者,但真的震撼了,为古人的智慧和无数的付出震撼了!

推荐大家每集认真看,如果实在没时间看第一集和最后一集也能了解个大概,强烈推荐。

 3 ) 稍能止渴的纪录片

每次去寺庙,最爱看的是各种各样神态的佛像,一直惊叹佛教艺术的瑰美,心中一直疑惑是何人何时塑造了如此唯美神态安详的佛像?对于敦煌的向往,始于很多年前好朋友送给我的《文化苦旅》(窃以为这是余老师最好的一部书,其他都尔尔)。很惊叹新闻联播竟然给这个记录片做预告,心想这个片肯定不会太好看,呵呵。但是本片虽然讲得不够营养,画面因为追求唯美,镜头似乎不是叙事而是在朗读一篇散文,但是对于一个对历史知之不多的观众来说,止渴应该是可以的,期待更多国产的优秀的纪录片。

 4 ) 比较失望

    早就知道这部片子,也期待了很久,现在总算露面了。一集集看下来,越来越失望。
  叙事风格有些NHK的新丝绸之路的影子,用还原历史当下的方法。许多的创意取自于英国人那本有名的《丝路岁月:从历史碎片拼接出的大时代和小人物》。但比之NHK的叙事功底还是差很多。
   剪辑的功力比较差,莫名其妙的镜头太多,解说词过于拖沓。
   敦煌宝库的艺术性,讲述出来的不到万一,比如讲彩塑的印度中亚来源,只拍了几个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键拓罗雕塑就算凑数了,雕塑之间的共性、变化,统统没有阐述。其实只要用赵声良老师的《飞天艺术》中的观点或者采访几个专家就能点睛了。但片子只是在大量堆砌彩塑画面而已。

 5 ) 千年一瞬间 悠悠敦煌情

故事要从王道士说起。

当我写完这个句子,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面孔是那晚《又见敦煌》里王道士的扮演者。王道士本名王圆箓,那场演出里,瘦弱身躯的他用沙哑的嗓音自问自己到底做错了没有。

那是20世纪初。据说当时的王道士心地善良,来到莫高窟后靠着化缘来的钱自己打理着莫高窟。有一天,他意外发现了一个放满经书的洞窟。但他也不知道能拿它做何用。直到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斯坦因竭力要取得王道士的信任,又是英国大臣的外交护照,又是玄奘的信徒,终于斯坦因得以走入洞窟,并且带走了无数珍宝。这还没有结束。而后陆续又来了法国的伯希和,以及俄国日本美国等等。其中美国人华纳于1924年来到敦煌,用特殊胶水粘走了部分壁画内容,我们在莫高窟参观的时候还清晰地看见墙面上的印记,内心复杂之情绪自然不必多言。陈寅恪才会发出“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样的痛心感慨。而这些经卷,还有一些其他文献资料,涉及地理生物艺术民俗方方面面,成为考古的无价之宝。

1909年,清政府终于意识到这些经卷的重要性,派人将经卷押运回京,运送的过程中,每经过一站,都要丢失一些,到了北京几乎所剩无几。(这种内部偷盗损毁,现在想来真是讽刺。)因此,现在的经卷散落世界各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还有北京敦煌。(前几天刷微博看到一则讯息,大概就是现在做考古难度很大,因为很多资料史记一旦被国内部门收藏后,想要借出难于上青天,相反国外的数字化就做的很好,极大地带动了学科的发展。另一种视角与观点。)至于这些经卷为什么被堆放在这里,中国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参观的时候导游也提到了:一个是避难说,一个是废弃说。如果阅读过井上靖写的《敦煌》,你会发现故事的最后就是演绎了避难说,那些僧侣千里迢迢将经卷护送至莫高窟存放以躲避战乱的破坏。

当然,莫高窟的历史远不止开始于20世纪初。观看《又见敦煌》的时候,最后被黄绮珊的歌曲《千年一瞬间》洗脑,可惜网上搜不到。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过去。起初莫高窟的出现源于公元366年,传说乐僔法师看见一道金光,便在敦煌开凿了第一座佛窟。在唐代,莫高窟达到鼎盛时期。参观莫高窟的时候,导游会带着随机参观8个窟,尽量每个朝代的都看一看。而后,到了明朝,敦煌莫高窟开始渐渐沉寂,被人遗忘,后面才有了王道士的故事。(还有几个人名值得记住,比如洪辨和尚,张议潮,曹议金etc,了解一些背景在看《又见敦煌》开头的时候才不会一脸懵逼。)

其实去年中秋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办了一个常书鸿画展,在闭展的最后一天下午,我特意赶了过去,还听到了最后一场讲解。讲解员表示这是整个展览最后一场导览,她几乎是含泪解说。我也是在这个展览上第一次听到了常书鸿的名字。我之所以认真听完了整场介绍,可能也和常书鸿有过法国经历有关。如果不是因为在塞纳河畔意外发现一本介绍莫高窟的画册而决心回国,常先生本可以一直呆在巴黎过着优渥的生活。但是,在战乱之际,他回来了。1943年常书鸿带领着第一批志愿者来到敦煌,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而后,又有1946年冬天,终于等来敦煌艺术研究所恢复消息的段文杰选择了此地;直到现在的樊锦诗先生,最近因为北大女孩的故事而得知樊锦诗,前往敦煌之前买了她的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感动于她和彭金章教授相濡以沫的感情,更感动于他们二人对于莫高窟的付出。彭金章为了樊锦诗来到敦煌,年过半甲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的事业,在莫高窟北区做出了新的发现(北区在当年主要是画师等人用来居住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很感动于这一点,以至于在日本拍摄的纪录片看到他的镜头时,又止不住想哭。是他们,一代又一代,在竭尽所能保护着莫高窟。这次去参观莫高窟的时候,提前预定了A类票,全程很顺畅,可以感受到整个流程设计得比较人性化。我想,这就是最直观的一种感受他们保护莫高窟的方式吧。

无论是参观前在数字展览中心看的两部短片,还是参观过程中随机的8个洞窟,都会让你对壁画和佛像有一个真切的认识,比如覆斗顶,经变画,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现世是释伽牟尼,未来是弥勒佛,弟子阿难和迦叶,还有释迦摩尼前世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几亿年以后转世的故事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雕塑在清朝都经历了修复,看不到原本的痕迹;而墙壁上的画也变的发黑,失去了原本的色彩。一些稳定性强的颜色,据导游介绍,需要购置于国外,按克计算价格,非常高昂。另外,在景区听了好几遍这个介绍,我特别记在了手机上: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其中有壁画的有492个。北区暂时不对外开放,南区开放给游客,但是每个窟都会上锁,只有导游可以开门,所以无论是A类还是B类的游客,都必须有秩序地参观,区别就是A类跟着导游参观聆听,B类应急票是听完出来有一个导游在外面解说。两类的交集就是藏有最大佛的那个洞窟。每年只有一天,人们被允许进去穿过这座佛的大脚。

其他补充几点:

第一是张骞出使西域。这个故事以前读书的时候听过,但是从来没有上过心。直到参观阳关的时候听了讲解,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慨震撼的故事。两次出使西域,途径匈奴的时候被扣押,若干年后得以逃出来,继续完成使命,这种可歌可泣的精神。第二是“关照”这个词的来源,起于当时出关需要一个文书,有了它,过关的时候就可以通行,还可以获得食物和水源的补给,这个东西就是“关照”,后来就被引申为现在的“照顾”之意,interesting。

最后,这次西北之行最期待的就是敦煌。出发前阅读了樊锦诗先生《我心归处是敦煌》和井上靖《敦煌》,观看了央视纪录片《敦煌》和日本纪录片《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文创中心买到了358rmb的花册,还没拆封。过几天打算看一下纪录片《河西走廊》。对于生活在江浙沪一带后来来北京工作的我,西北之行终于实现真的很开心,一路还看到了地理课本提到的雅丹地貌和张掖七彩丹霞,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知道为什么总有几句诗不自觉冒了出来,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当然,后者说的是泰山,但相接线是相似的。就好比,每个不同个体的敦煌情也是相似的。

 6 ) 看十集《敦煌》不如去一次敦煌

老师上课时给放的。算是不错,但还是差了些。纪录片里讲述的内容多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敦煌曾经的绚烂和辉煌,也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敦煌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具有的深沉和给人带来的震撼。真的是即便旅游旺季时去敦煌,给你带来的感受也要比这十集纪录片强烈的多。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时,因为当时政府没有意识到它的历史价值,而没有很好的保护它,导致文物被窃取和破坏,但百年后的我们如果对敦煌的艺术和历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不免太悲哀了。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中国的很多佛教遗迹或文物都是由道教人士发现并保护的,但道教——中国的本土宗教却很少受到重视,即便是当今,道教也没有得到和佛教相同的地位、尊重及认识,而历史上的很多道教人士又多被当作反面人物来流传,这实在是讽刺和悲哀。

 7 ) 解说词第8集

第八集《舞梦敦煌》
反弹琵琶 壁画
此刻的大唐帝国也因安史之乱摇摇欲坠。玄宗在逃往四川的路上他还没有从失去贵妃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太子李亨正忙于集合西北各部军队准备收复长安洛阳。
皇宫出逃又找不到的家的程佛儿,只能依仗自己在宫廷中学到的技艺卖艺为生了。人们看到了来自皇宫的神韵,无不称奇叫绝。就连当地的画匠也跑来欣赏程佛儿的舞姿。就像今天的一些艺术家们通过“采风”寻找灵感一样,像程佛儿这样来自天子脚下的身姿又怎么能躲过画匠的眼睛呢。不知道哪个多情的画匠会偷偷地在脑海俚印下程佛儿的身姿,又把这份念想留在莫高窟的壁画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壁画俚面,即使是反映天国世界的情景俚面,伎乐菩萨的形象也是画匠们根据生活中所看到的平常人家的女子绘制而成,这种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被形象的成为“菩萨如宫娃”。
只是程佛儿一定没有想到,千年以后相似的场景,会被放大到舞台上,成了一部舞剧中经典的一幕。这就是在1979年蜚声海内外的舞剧《丝路花雨》,它结束了十亿人看八个样板戏的时代,被誉为“东方的天鹅湖”。整部舞剧弟一次引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狠多舞蹈造型,只是壁画中的造型全是静止的瞬间,怎样才能加进去律动成为流动的舞蹈呢?
“所有的舞蹈你看编得的成功的段落,或是成功的舞姿,它都是有这个S形的动律。你比方说它有一个这样的舞姿,你就这样摆,像古典舞一样这么一摆,这么摆,那就不好看。你看,你要是有了线路,S形的线路上去,你再一摆,它就好看了,味道就不同了。”
飞天壁画
舞剧中英娘弹奏琵琶的舞姿呈现出了敦煌舞蹈S型的特点。她的原型来自莫高窟112窟的一尊反弹琵琶的伎乐菩萨。也许这真是当年集市上那个尽力舒展身姿的小小身影,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高难度的反弹琵琶技巧是超乎想象的。
不论反弹琵琶是真有其人其事其形其声,还是某位画工兴致所至的个人创作,这个身姿已经成了我们去怀念大唐乐舞盛事的一个经典符号,距戒狙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在唐代宫廷的乐队俚,琵琶就像是交响乐队的弟一小提琴,《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这些流行于朝野的十部乐都是以琵琶演奏为主。这把印度风格的五弦琵琶呈现出典型的唐代宫廷式样,是目前世界上存留的为数不多的唐代琵琶。我们不知道当年程佛儿是否亲手弹奏过这样的琵琶,不过此刻她永远也回不到她的宫廷生活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度闻”,程佛儿的耳边响起那首堪称大唐帝国弟一乐舞的“霓裳羽衣舞”,关于它,有一个这样的传说。
中秋之夜玄宗赏月,突然产生冥想,觉得自己来到了月宫,看到无数仙女翩翩起舞伴以悦耳的音乐,醒后却只能回忆出曲子的一半。后来他听了西凉总部献来的印度《婆罗门曲》才把后一半补齐。杨贵妃根据音乐亲自设计舞蹈。白居易也感慨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那应该是程佛儿生命中最快乐的岁月,从进入教坊那一天她就习惯了把自己最美丽的舞姿呈现给杨贵妃,然后由杨贵妃献给唯一的观众唐明皇李隆基。对于她来说生活不是辗转流浪,跳好学过的每一支舞就足够了。
今天,在距离敦煌一千多公俚的兰州,敦煌舞已经成为她的一张名片。就是1978年《丝路花雨》初露峥嵘的时候,甘肃省艺术学校校长高金荣就已经开始深入到敦煌莫高窟,潜心研究敦煌舞,并且开始了教学实践。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影像,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几十岁的专家,四十多年来,高金荣从来没有停止手把手教过的这些舞蹈最终形成额一种流派,敦煌舞。
这一切都是源自于莫高窟那一个个像蜂巢般的洞窟俚,程佛儿曾无数次听别人描述过,莫高窟俚灿烂的佛国世界。她的父亲也曾经在这俚开窟造像,但她走进莫高窟的时候还是惊呆了。莫高窟俚的狠多洞窟都是一个个清歌妙舞的极乐世界,眼前的景象程佛儿觉得并不陌生,阁楼亭台小荞流水,像极了她曾经生活过的皇宫,然而更多的是她从未见过的景象。
佛陀静坐在莲花台上,神态安详,微笑不语,众神驾着七彩祥云漫天散花,后世的人们管他们叫飞天。

飞天散花..
在大唐佛教净土荥阳极乐世界,他们早已脱离了最初由印度刚传入时的滞重粗犷,而变得灵动轻盈。随着飞天一起飞舞的还有各种程佛儿所熟悉的乐器,没有乐工的弹奏好箱静传出美妙的音乐。乐伎们在歌台舍蛴舞长巾翩然起舞,就像她和教坊中的姐妹们在皇宫俚的表演。这个反弹琵琶的造型不就是自己在街市上卖艺的舞姿吗。
在壁画所描绘的极乐世界俚没有战争和逃亡,没有疾病和饥饿,也远离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人们所能想象的一切美好尽显无遗。程佛儿只觉得这一切的美好如真如幻,好像自己也跟着舞蹈起来。这些乐舞壁画在一千多年的时空中渐渐褪去了华丽的色彩,可是多年以来莫高窟的朝圣者站在壁画前,还是会被这灵动鲜活的宗教之美所感动。
“看到敦煌的弟一眼的一霎那时间,或者说就是我在日本基础到过去所看到的丝路的纪录片、敦煌的纪录片所带给我的感受,都是我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时刻,不能够让我磨灭的这个印象。所以我觉得,看到敦煌壁画舞姿的这种舞蹈形象,可以说,它就是我在生命中等待的东西。”
上世纪70年代末,远在日本学习舞蹈的台湾舞蹈家樊洁兮千俚迢迢赶赴敦煌。面对满洞的壁画她觉得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也许舞者樊洁兮和当年程佛儿面对这些壁画时有相同的感受。之后的二十多年,樊洁兮带着自己对敦煌舞蹈的独特理解走到美国德国,和世界上许多的地方。
“我觉得形象是让我们获得了参考,获得了灵感,但是我希望舞蹈的肢体展现是抽象的,而且是把敦煌这个大文化的精神把它拿出来延伸,跟新时代结合。”
这是北京保利剧院的一场大型歌舞剧《敦煌》,樊洁兮被邀担任舞蹈总监,这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场演出,也是她弟一次把自己的敦煌舞蹈呈献给内地的观众。
弟一眼看见敦煌,一见钟情地爱上敦煌,自此她的爱情婚姻事业都与此相连。像敦煌壁画俚的飞天一样,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项事业。
对于程佛儿来说,她已经渐渐习惯了在敦煌的生活。从13岁选入教坊,天子面前献艺,辗转到街头卖艺,舞蹈已经成为她面对离乱生活的一种方式。盛世的繁华如同过眼烟云,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常常会若有所思,忆起那个给了她无限温暖的宁静世界。
“敦煌寺庙街头还有职业的寺庙俚头养的这些音乐的表演的人,我们称为音声人。因为宗教阿它的仪式是要透过音乐来表达的,透过音乐就可以塑造出一个庄严肃穆的氛围。”也许程佛儿会像专家所言,在佛祖庇佑下成为寺庙俚的音声儿,古寺青灯,伴佛终老。也许她遇到了一位钟情于她的画工,嫁人生子,过起了平常人家的生活。毕竟,一个从小就没有家的孩子,怎么会不渴望一份家的温菛挢?程佛儿回到敦煌之后不久,从长安到敦煌的贸易之路就因为战乱中断了,西去龟兹的商路却一路畅通。
后来的中亚、西亚等地的舞蹈中出现了中原宫廷风格的舞蹈,我们不妨大胆揣测,或者正是程佛儿等宫廷舞姬们流亡至此的原因吧。
一切只是我们的猜测罢了,谁知道呢?对于偌大的历史而言,一个小小的舞伎,只是沙海俚的一粒尘埃,他们后来的生活我们无从知道。史料记载,天宝年间和她一样的教坊舞伎就有一万零四名。她们战乱出逃、奔波流转、流落民间,但是舞蹈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流传、融合。
这就是那个饰演教坊舞伎程佛儿的女孩,那时她在甘肃省艺术学校主修敦煌舞。在我们的纪录片俚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已经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一名垂锭生了。幸运的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演中,她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敦煌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她承载着凝固的历史,也散发着流动的神韵。从教坊舞伎程佛儿到舞蹈学院的青春少女,她们都为敦煌而舞蹈。
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东西,总在千丝万缕中发生着关联,也许这就是敦煌乐舞壁画恢弘而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年轻可爱的孩子,她们也不过十六七岁,是北京舞蹈学院弟一届敦煌舞班的学生。
“我觉得敦煌舞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狠神秘。”“我觉得敦煌舞蹈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用舞蹈的形式,把敦煌这种文化传播给大家,把古代的东西呈现给现代人。”
古老的舞蹈,年轻的身姿,还记得她吗,那个因为安史之乱流亡的教坊舞伎程佛儿不也曾这样用心地舞蹈过吗。一千多年,朝代更迭,时空流转,战乱灾荒,敦煌乐舞壁画中灵动的身影一直不曾消失过。(本集完)

 短评

态度是值得鼓励的,结构有些散,但很以人为本。

10分钟前
  • 陈二菜
  • 推荐

对敦煌心生向往啊 许巍的主题曲很好听!

15分钟前
  • 躺着看蓝天
  • 力荐

央视的文案配不上敦煌

16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推荐

艺术人物频道的艺术之旅。96窟:武则天。非王族专属,一对平民母女建窟:望弃贱从良。北窟的研究。

18分钟前
  • 笛咖尔
  • 力荐

演绎太多了!

22分钟前
  • nevus
  • 推荐

去敦煌前看了一遍,当科普;敦煌回来又看了一遍,当补遗。怎么能不爱这戈壁上的每一粒沙。

2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豆瓣的那些人闲得蛋疼,导演只能在制度下拍片子,没有批评张大千什么的就否决了它的好?就能说中国没文化?难道敦煌不是我们的?那是谁的?你别说是世界的

29分钟前
  • yuer木
  • 力荐

一起看的朋友说它尘心重,我倒觉得没必要要求这么高,仍是很好看的史诗型纪录片

32分钟前
  • 力荐

揪心的很

35分钟前
  • 石屋stonehouse
  • 力荐

敦煌的壁画和彩塑真可谓精美绝伦,看着让人很是震撼,很想亲临去感受一下,可一想到旅游季节,人头攒动,磨肩接踵的"盛况",恐怕观看壁画时这份神秘和神圣感早就消失殆尽了吧.2017.11.5重温

40分钟前
  • 咖啡淡了
  • 力荐

不过瘾,十集太少了~~~~~~~~·

42分钟前
  • 冉歌
  • 力荐

看这片子能使你自然而然的安静下来。

45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校内网的电视台,速度很快。唉。后人总结说,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49分钟前
  • 木木
  • 推荐

还不如上次展览听的讲解好,对佛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交融的细节讲的太少了,只讲了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编的乱西八糟的古代人的故事傻得要死

50分钟前
  • 桃桃
  • 还行

想去敦煌 想去麦积山 想去拉稍寺 想去炳灵寺 榆林窟…啊啊啊在这个2020年疫情严重影响的时候,心也像长草一样 哪哪儿都想去

5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敦煌。。。神往。。。

52分钟前
  • 猫哥
  • 力荐

敦煌在中国~

53分钟前
  • vikawang
  • 力荐

很好。纪录片纪录片!

57分钟前
  • keikogfy
  • 力荐

随时准备去那里

1小时前
  • 小漠
  • 力荐

等我站在莫高窟的面前 我就明白了诸多学者的远道而来 也理解了他们的守候 这里 是千年的营造 永远的辉煌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