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记录片其它2016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蒙·康菲多,玛利亚·伊莎贝尔·洛佩兹,鲁比·鲁伊斯,约翰·保罗·杜拉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播放地址

 剧照

罗莎妈妈 剧照 NO.1罗莎妈妈 剧照 NO.2罗莎妈妈 剧照 NO.3罗莎妈妈 剧照 NO.4罗莎妈妈 剧照 NO.5罗莎妈妈 剧照 NO.6罗莎妈妈 剧照 NO.13罗莎妈妈 剧照 NO.14罗莎妈妈 剧照 NO.15罗莎妈妈 剧照 NO.16罗莎妈妈 剧照 NO.17罗莎妈妈 剧照 NO.18罗莎妈妈 剧照 NO.19罗莎妈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0:04

详细剧情

  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

 长篇影评

 1 ) 妈妈

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 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 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 妈妈的伟大。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2 ) 精准而又高效的现实主义

略显粗糙的新闻画质、轻微晃动的手持镜头、超市收银的日常场景,电影《罗莎妈妈》一开始便以极其简洁而又精准的方式为了我们展现了一幅属于现实主义的电影画面。

紧接着,电影中出现了第一个冲突,即女主角与收银员关于找25分零钱的争论,这似乎是在道明本部电影的”底层”属性,即暗示女主角的“贫穷”身份或者表明她抠门的性格,而当女主离开超市时,则直接以“打车”的回答明确地回应了儿子关于如何回家的问题,这一回答如此直接而又肯定,然而这一选择所含有的“奢侈”属性似乎又与之前关于零钱的争论形成了一种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引发了我们对人物生存状况的想象,同时也使得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顿时变得丰满了起来。

在与超市收银员发生第一个冲突过后,女主很快在回家时与出租车司机发生了第二个冲突:女主要求司机把车开到家门口,而司机则以无法拐弯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而此时的车外正下着大雨,女主和儿子不得已下了车,带着一丝抱怨准备回家。此后,女主又碰到了另一个儿子,女主要求其帮忙搬东西,可他仅仅走了一段路便回到了朋友身边,从而拒绝了继续帮忙。走过一段路后,女主碰到了一位欠债的朋友,可对方以没钱为理由拒绝了还钱的要求,由此,电影又产生了第三和第四个冲突。电影发展到这里,女主接连遭遇了来自超市收银员、出租车司机、儿子、朋友的四次拒绝,这似乎呈现出了女主的一种被动状态,又从我们得以透过这个角度观察了菲律宾社会的某种面貌,而这种刻画方式则又为电影后半段的故事形成了一种伏笔,起到了预叙作用。

到此时,我们还仅仅只谈到了电影文本上的精彩之处,电影在影像的处理上同样值得称道:新闻式的手持摄影配合自然光线的处理,电影从一开始就实现了对菲律宾底层街区的精准捕捉。

短短几分钟内,电影则以高效的电影语言和精炼的电影文本让我们快速进入到电影的情景,并对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产生了多义性的想象和理解,但电影本身并不局限于此,它很快将观众的这种想象从个体延申到了整个菲律宾社会。这种高效的手法不仅仅只出现于电影的开头,更是贯穿于电影的始终。

电影看上去十分“粗糙”,新闻纪录式的摄影(剧烈晃动的手持摄影、毫不讲究的失焦画面,甚至部分夜景都能看出来镜头反光了)显得十分随意,但却和菲律宾底层的生活环境融合得非常好,真实感非常强。本来会以为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但看到后面才发现电影在叙事上非常巧妙,表面上的波澜不惊,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张力,而这些张力都被电影中所捕捉到的“真实环境”所消解了。换句话来说,观众会因为“真实”而忽略电影中的“设计”。举例来说,前半部分罗莎妈妈被带走时,曾在警察的车上看到路旁边有几个孩子收拾瓶子;而在电影结尾处,罗莎妈妈在街区上又看到一家人正在整理铺子并准备回家。在这两处场景中,外部的人物和事件不仅成为了人物此刻处境的一种外化的象征,同样也成为触发人物情绪的契机。在前一处场景,父母的存在是缺席的,也象征着罗莎和丈夫此时的处境:他们被抓走了,只剩孩子在家。看到这样的场景,罗莎的表情充满不安和和忧虑的。在后一个场景中,她看到的是一家人的相互合作,这又是对此时问题已经解决,一家人终于能够团圆的象征。按理说她此时的情绪应该是充满喜悦的,但她表情却显得十分复杂,更像是一种解脱和释放。在另一处情节设计上电影也显得别出心裁。开头处一个年青人来向罗莎求助,而在罗莎答应他的请求后却“得寸进尺”,请求对方再给他一些零钱作为路费。而在电影结尾处,罗莎在向朋友借钱后同样提出了给一些钱作为路费的要求。前后两个角色的处境在此时达到了一种别有意味的相似性。 除此之外,电影里在叙事上还有不少亮点,比如带出人物关系的方式就比较独特。但电影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电影中的配乐就明显有点多了,有些段落的情绪太满了,有点破坏电影想要营造的“真实感”。另外结局其实有点突然,总感觉还没有呈现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表达,电影就一下子结束了。

 3 ) 太简单太普通

故事太简单,随便看下中国日常新闻就知道这些事情是家常便饭,没什么稀奇,也不感人,也不出乎意料。 互联网真的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大脑思想也改变了,以前资讯不发达,只能看看电视以及新闻报纸,而这些电视新闻报纸基本都是经过“筛选”的,所以以前的人很单纯,除了左邻右舍,也就没啥了,黑暗的东西一般人看不到。这电影要是二十年前还可以看看,现在看了没感觉,因为这种事情在互联网上太普遍。

所以电影的未来还是在好莱坞美国,因为美国资讯互联网太自由发达,所以像这部电影小贪小黑根本就不会合的上观众胃口,因为太普遍普通了,只要不是小学生都知道。美国那些导演编剧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满足观众胃口。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观众见过市面,不好骗,所以导演编剧必须要绞尽脑汁,比如朝鲜导演编剧就不用绞尽脑汁,我估计我学上一年拍摄技法就能拍个轰动朝鲜的电影,因为他们没见过世面。

看看那些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纸牌屋》《行尸走肉》《毒枭》《西部世界》电影《赴汤蹈火》《消失的爱人》《第九区》。编剧简直就是文学家,想象家,发明家。

一句老话: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显然这部电影只源于生活,但没有。。。。。导演以为自己见过世面,其实许多观众比他更见过世面。

很显然随着时间发展,以后的好电影越来越少,因为见过世面的观众越来越多。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导演比观众更懂‘世面’会越来越难。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菲律宾总统强力扫毒,招致欧美一些高高在上的人权卫士不满(这些人权卫士有时候是实际的,有时候就是一些空想主义者),所以这个导演拍了部反应扫毒负面影响的电影,来讨好这些人权卫士,当然这背后就是想得奖呗,电影奖都是被欧美把持。这也是电影另一大恶心的地方。导演你干嘛不拍拍贩毒让人妻离子散的恶的一面?两方面都拍一下吧,这样才显得公平。

 4 ) 简单粗暴的反映生活

昨天抽闲看了一部电影《罗莎妈妈》,当时让我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是在菲律宾本土拍摄,而且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提名,看完之后果不其然。

首先这部电影在马尼拉的贫民区拍摄,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了贫民区的贫瘠,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演员本色出演哈,看到这些相当熟悉的街区,想到当时自己也从某些类似的街道多次经过,但是他给你的感觉就是在一片穷困潦倒的地方有一群精神食量丰裕的人。虽然物质匮乏,由于信仰的问题,他们安于贫困,乐活其中。他们可以吃一些我们无法下咽的食物,也可以利用卡拉OK、街头篮球等活动来娱乐自己贫困的生活。无论如何我们也绝对不会拥有这样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二,电影平铺直叙,拍摄简单而粗糙,反而更加强烈的映射了警察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腐败。在菲律宾,面对腐败的公职人员,如果他和你讲钱,那就是绝对的有的商量,钱是万能的在这个腐败的社会。能够这样现实的拍摄电影而没有政治审批,也就只能呵呵了…影片中贩卖冰毒被抓,被索要20万比索,折合三万人民币。不要惊讶,当地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确没有问你多要…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作海外放映的菲律宾形象输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部片子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真TMD真实、真TMD形象、真TMD直白。

就是这么任性的简单粗暴!

 5 ) 马尼拉现实最不堪的倒影

作者:方汉君

1

菲律宾影片《罗莎妈妈》(2016),对于马尼拉警察体系的刻画,毫不避讳,扫毒成了警方的生财之道,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自主权力过大促成毒品泛滥的主因,贫民受到毒品侵蚀与体制性的双重侵害,因毒品所引发的亲情、社会乱象等等都一览无遗。

如同片中的罗莎妈妈一家需拿出赎金20万,她于是提供了供货人马尔乔,抓获了马尔乔后,从他那(被毒打后,包含其妻需分摊的)得到15万,那罗莎一家还得凑齐5万,于是罗莎的三个儿女,各变其法,齐齐筹钱,当然会碰得一鼻子灰。女儿找姑妈借,被数落了一顿后,其子和姑妈还是给了点,小儿子只得靠出卖身体,跟吝啬的老男人磨来了一笔,大儿子搬着家里的电视机,满街的吆喝,最终还是卖给了警察局的人。

如此这般,这三兄妹好不容易筹齐了4、6万,带上搜来的手机,剩余部分,只得由罗莎去向人借20%利息的高利贷,这从四面八方筹借来的钱,等这对夫妻释放后,即需重操旧业还清所欠款项,因而也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伊始便开始大规模清剿毒品的活动,其中的扩大化和冤假错案在所难免,但一阵暴风骤雨过后的禁毒战役的收效到底如何,还要看现实中的真实效果,但如果不从制度的沉疴着手,可能还只是治标不治本,到头来势必死灰复燃,成了灭不了的牛皮癣。

片中结尾,罗莎妈妈喘着粗气借到了那点钱,被关了一夜,饥饿难耐,路过街边摊就买了一串串烧吃了起来,那混合着汗水与泪水的样子,疲惫、无奈又茫然,但她必须坚定,如果她垮了,这个家也就没了。如同导演所说的,亚洲的女人都有一种异常坚韧的品质,好像她们天生就是强者,但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可能是自己就生长于这样的家庭的缘故吧。

2

布里兰特·曼多萨的电影,让我想起越南导演潘党迪,他们都善于呈现底层民众的不堪心理。但曼多萨的影像更具纪录性,夜色中的街道,凌乱、伴随着雨水的泥泞,污浊横流又垃圾遍地,这种场景,连同片中所表现晃动的人影,真可谓菲律宾原汁原味的土特产。

布里兰特·曼多萨,1960年出生于菲律宾的圣费尔南多,大学学的是广告,在电影上算是大器晚成,45岁才拍出第一部电影《情欲按摩院》(2005),幸运的是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金钓奖。《基瑞纳》(2009),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被锡兰和李沧东认为是影展中最有创造力的一部电影。之后的《祖母》(2009)、《塔克洛班的困境》(2015),都为他赢得了盛誉。这部《罗莎妈妈》再度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饰演罗莎的贾克琳·乔斯功不可没,她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在曼多萨的电影中,摄影机跟随人物的交互走动,当然并非为了走而拍,而是因剧情需要。善用夜色自然光,亦非刻意,只是顺其自然。诡异低沉的电子乐,对应着各角色盘算的内心。片中大雨下的幻变,犹如霓虹光影在影像上涂抹的暗淡色带。且他尽量不打人工光,基本上都是自然光,这给我的感觉,其凛冽的情境,真是比现实还真实。

但看片中阴暗潮湿下的街道和破屋,好像摄影机憋足了劲,聚焦空间的功能,总能与传递的感觉连为一体,跟踪拍摄的前后左右位置,360度无死角,都会有所涉及,借此呈现角色情绪及心理的变化。这种看起来比较笨的表现手法,正是“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混合运用。影片之所以很多场景是在黑夜,按导演的说法,因为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大都是发生于夜里,这在哪儿都一样。

《基瑞纳》《罗莎妈妈》这两部电影,都将马尼拉作为一座现代社会的“地狱”来拍摄,这多少是要冒风险的,好在菲律宾这个国度对于文化的管制还是宽松的。这里的人好像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忙,也没人管你拍什么,在这个国度,生活是第一位的。

3

《罗莎妈妈》框定马尼拉的一天两夜,起于夜的降临前,并在第二夜的到来后结束。影片一开始,便映照了马尼拉如地狱般的城市景象,一个是超市店员因为没有硬币便不再找还罗莎零钱,这当然也会在其它城市发生,但一般是商家吃点亏,在这吃亏的却成了顾客。另一个是的士司机不愿将车开进小巷,这说明司机惧怕的现实,这导致了她与小儿子拎着沉重物品淋雨回家。

接着有趣的是,罗莎穿过这混杂、狭窄又污浊的贫民窝居老街,吆喝着一路到家。老公在吸毒,明天我的生日还不让我嗨一下吗。罗莎还会帮着他吸。家里嘈杂无比,孩子们一个个以不同面目出现。忙如陀螺的罗莎,从摊子上买了饭菜回来,被一个可怜鬼纠缠着,给他一发后,还顺拿29比索。至少在亚洲,那个最累的永远是默不作声的妈妈。

真是不好彩,接着警察匆匆赶来,地狱式的图景慢慢拉开。罗莎夫妇因为贩毒被警方抓了个现形,搜查出了冰毒和麻醉品,然后带着这对夫妻急回3号派出所。铁证如山,看着办,20万,一个子也不能少,设套抓到上线,一起撸,没钱哪怕去掘地三尺也要凑齐……公权私用要达到极至。按导演的说法,电影很简单,就是三部分,罗莎、警察和孩子们。最后,通过三个孩子凑钱获释的过程,使得影片达至一个晦暗色调的高潮。

警察抓捕押送回派出所的这一路,让我们领略了何谓地狱般的马尼拉贫民窟。接着在警局审讯、说服及谈条件经过,很是逗趣,3号派出所更像一个临时拼凑的家。警察的儿子和另一个少年,都在这儿玩,他们拿到钱就去买烧鸡、啤酒和烟,他们当然不能白抓,总要有所斩获。小小派出所漫溢的趣味和凛冽形成反差,一方面警察之间的嬉皮逗乐,一方面他们面对被抓对象的各异态度和面目,都让影片有非同寻常的现实质感。

“徇私枉法”,借此赚取赎金,让这部电影的各棱角丰富多面,直到这对夫妇离开警局,低沉的配乐持续响起,看似粗糙却有质感的影像,看起来比现实更真实,街头的混乱与家里的零乱,形成对冲,地上的泥泞和天上的雨水,通过手持镜头的快速剪辑,深入到黑夜窄小的空间,宏观下的精细扫描。

大儿子杰克逊,小儿子凯文都没什么正经事做,只有女儿吉莲在上大学,她在片中的性格是最突出的,当警察搜了她的手机,她看到后要抢回来,被骂成了婊子,也要愤怒地上前撕扯,还是妈妈拉住她。但吉莲知道轻重,她知道眼下筹钱最重要。当她挨了姑妈的骂,也不回应一句,一切都得忍着。

小儿子凯文乖乖仔的样子,一开始就跟着妈妈提东西,后来父母被抓,他为了筹钱,只得卖春,却遇到了小气鬼,凯文求求他多施舍点,这当然让人心酸。大儿子逮到了举报其父母的邦仔,当街追打,却不敢懈怠,急忙要卖掉电视机。

4

饶有意味的是,罗莎告发了马尔乔,警察让他打电话给家人拿钱,他却偷偷打电话给熟悉的警察,这是当事人最禁忌的,招来一阵毒打,被打得不省人事倒在地上。其妻琳达赶来后,颤抖地以为丈夫死了,警察说他只是皮外伤,躺下就没事了。其妻只得忍气吞声地出去筹钱。罗莎夫妻当然就乖多了,丈夫内斯托只是一个跟腿的,除了吸毒就是一个甩手掌柜,家中一切都是罗莎操持,她用尽心力支撑着这个家。

我们注意到,片中马尼拉这些处于最基层的派出所,便成了警局生财的要害部门,他们权力够大,不用穿着警服,从抓人、审讯都没有身着警服。只有当他们拿到了犯罪人的赎金后,警官桑切斯才正儿八经地穿起了警服。他从派出所出来,走到警局,敲开局长的门,影片嘎然而止。想必观者都心知肚明了。这也是影片小小藏的部分。身为警察,他们当然知道警服意味着什么,前后的比对也就与剧情贴模了。

曼多萨说过,他在拍摄中,能够接触到社会中各种阶层的观众,这会给他带来最大的成就感。轻便的手持摄影机如一阵旋风卷进了马尼拉的底层社会,光怪陆离中,小偷、妓女、车夫、商贩、警察和毒贩等等,制造了影像密度的最大化,超越了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无疑是一种超验性现实主义影像。影片的生活流并不等同于生硬现实的刻板记录,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难得的掌镜能力,手中的摄影机真正成了他创作的手中自来水笔。

曼多萨的电影中,那些泛滥涌动的的马尼拉和菲律宾现实的各种奇观,他们苍蝇般附着于现有积弊丛生的陈旧体制上,各有其道的战战兢兢地生活着,边缘化和权力化相互寄生的格局,越来越挤兑并势成尖锐的倒影。由此,晃动的镜头下,在叙事上延展出的每个人物都发展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并附加到影像自身的复调体系中,如同曼多萨自己所言,这是“现实最真实的倒影”。

但我想追问的是,曼多萨的这种影像塑造,还能走多远。我们当然希望他一直这样拍下去,从技术上来说突破则成了必需,不可能如此一直手持与晃动。有扬有弃,变,与不变,则是一个拿捏度的问题。而在题材选择上,重复与相似,将是他面临的创作瓶颈,底层的现实,仍有深度挖掘的必要,比如在点与面上的拓展。也许他总能另辟蹊径,这也是我们乐见的。但我只想说,《罗莎妈妈》真的是棒极了!

2017、6、26

 6 ) 知道还会有明天,但你已绝望

窒息。那种闷热潮湿肮脏和绝望,透着银幕直接透了过来。

生理上都是。4月北京的西坝河一家电影院里,喘不过气,出了一身的汗。

简陋的手持伪记录的视觉呈现,却配上细腻铺陈的配乐,对比鲜明,很特别之感。

前一个小时特别棒,搜捕戏之后就陷入缓慢,孩子们走来走去,也有些审美疲劳。

除了罗莎妈妈,其他角色都颇显苍白,尤其贪污警察们,基本就是个功能性摆设。孩子们也都长得太好看了,各种出戏。小儿子格外演得差,跟同性恋大叔的对话眼神儿完全对不上啊。

不太喜欢两次观看“幸福一家”的路人的镜头,画蛇添足了。

贫穷真的是魔鬼,吞噬掉你的所有。

PS,北影节红星太平洋场,最后5分钟字幕不见了,只能听懂罗莎妈妈说出的几个数字。不剧透了,以后有机会补结尾吧。

 短评

历史将证明,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警察毒品黑社会,穷街陋巷晃镜头”(戏仿自对艺术电影的调侃),一天一夜叙事也和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差不离,第三世界国家世纪初那批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空间呈现、主题表达、视听风格相似地过分。菲国这几年拿来放的片子总给人种看了不想去那旅游的感觉,这种形象输出策略也是奇特。

10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影片并未俗套式地对毒品问题进行批判,而是聚焦于菲律宾行政执法系统中的混乱腐败和肆意妄为,并与底层百姓的“苦”进行鲜明对比。仍旧是布里兰特·曼多萨那个淅淅沥沥的菲律宾,晃动的手持摄影跟拍。有两处罗莎妈妈望着一家三口路人整理货物的镜头,眼神里的那种悔恨和渴求非常有戏,最后满头大汗的哭戏也很真切。

12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在杜特尔特的禁毒风潮下,曼多萨反而将毒贩和警察的角色进行反转,导演的意图也立体了起来,不解决贫困就想根治毒品?不解决公权腐败就想根治毒品?潮湿混杂的黑夜,如食物链般勾结的人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摆脱枷锁,难忘最后罗莎的眼泪,平凡的幸福仿佛触手可及,但竟又是如此之难

1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1.竟对贩毒者产生了一丝怜悯,我也真是够了;2.生之艰难,大家混口饭吃而已;3.继续展示菲律宾脏乱差的角落、底层群众的悲苦,继续手持摄影,继续长镜头,继续虐...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菲律宾国际知名导演曼多萨的新作,仍旧是他擅长的穷人区的质感十足的描绘,只是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2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最后边忍泪边吃丸子的特写是今年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动人的镜头之一

27分钟前
  • RayonVert
  • 推荐

几近真实生活质感的视听风格,声效与摄影、剪辑的处理皆极度细致且松弛有度。这个片真正的主角还是菲律宾的街头巷尾,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住了八年的那个一下起雨来就逼仄脏乱的危房老街区,和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曼多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食物链条中属于贫乏者的无力。

2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3.5真实电影的胜利,看似粗糙的摄影技术下掩藏着巨大的调度野心与表演潜力。戏剧性被稀释在马尼拉潮湿夜空下,贫民窟氛围在纪录片拍摄手法下如热浪般涌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游荡串起底层生活的种种险恶与算计。可惜影片前后两段显示出某种风格的不连贯,从而削弱了表现力。

31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颠簸的画面,片刻的失焦,大量的长镜头,较有特点但总体偏传统。讲的是司法系统腐败,由一场纠查申发出多人物多条线,线索是外扩的,但故事是内聚力较强的。

33分钟前
  • Fabio法布
  • 还行

菲律宾的一天一夜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2016戛纳影后。这片……可能史上最水戛纳影后?问题在于这戏有将近一半都不在女主身上,而且她值得一夸的无非就是片尾只有一处的高光时刻,其余真的很平庸啊。感觉就是评审(出于社会立场)想给片子一个奖,分来分去就分了个影后(其实比如跟《美国甜心》换一下奖,给个小评审团就合适一点啊)。片子本身有出色的地方,反映菲律宾警察系统腐败,空间构思上有想法也有不错的执行(贫民区街道,警察局后门);但是有些镜头实在没必要给比如每个人都走了一下警察局后门那个走廊,这里面视点都成问题了;菜鸡互啄的另一条线不清不楚就没了。总之很替那年的各种大女主们(《她》《托尼厄德曼》《无名女孩》……等等)不值,以及真的有点怀疑门多萨的导演能力……

3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曼多萨营造的潮湿闷热绝望的氛围很棒。生活化处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很生动。揭露虽然直白,但是足够有力量。经历一天一夜的折磨,到路边摊吃串眼泪都要掉下来,以食物结尾力道都很足。[B]

4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4.5;视点转换扫过菲律宾中下层现实生活全景,贫穷与欲望的罪恶因子如毒菌般侵蚀骨髓,腐烂到国家机器的螺丝钉,而无尽夜雨浸透的这条街,恰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写照,一切都绝望到寒心。观感如达内之《两天一夜》,长镜追随的残酷现实,场面调度、剧本、表演、配乐无一不佳。罗莎妈妈两次凝视小贩家庭,脸上的汗与眼中的泪,都是生存的证明。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Kinatay那个路线的一种精神延续。前30分钟拍的好,贫民窟那种烦躁不安的气氛让人无法坚持。三个孩子的选角失败,都太好看了,没有任何信服力。

47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2018菲律宾电影展。Brillante Mendoza的手持纪实摄影风格犀利无比,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几个长镜头的运用,故事本身在三兄妹四处筹款之后就偏向通俗剧,而最后Rosa望向小贩一家平凡却安稳的生活,更是有一种调合社会矛盾的狗尾感。

50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门多萨的又一部佳作,有其鲜明的色彩,对于底层的关注,是其最有拿手的题材,且镜头的运用很娴熟,故事讲述得也很流畅。一件小事的起因发生与解决,都在短短的一夜之间,却在此过程中将菲律宾社会展示给了观众。最后的镜头让人很是动容。

51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曼多萨对着《索尔之子》就是一句,我是你罗莎妈妈。

56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罗莎妈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极端真实,不仅是手持的问题,也包括演员与环境的互动,每个人物之间毫无做作成分的交流。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五分钟左右处,罗莎本来应该拿完钱就赶紧回去救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她要了零钱,跑去吃东西了!她看到很多东西,她像临走之前一样看见了另一个家庭,满眼泪光。这一连串非理性举动和目光中蕴藏的,是多么深刻的人性,可却极少出现在电影当中。

6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内室和外室只隔了一堵墙,却能隔绝自由。审讯房和派出所只差了一段路,却差了公允。凝视邻桌的英俊男子,或是正在收摊的一家老小,生活却总是一脚踩进泥泞,一脚滑倒在路旁。褪去裤子、忍受责骂换一沓钞票,当部手机、买串肉丸换一场自由。天亮以后没人记得贩毒的罗莎妈妈,只有马尼拉记得前夜的羞辱。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