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药丸

记录片美国2016

主演:凯西·杰伊,Marc Angelucci,Jack Barnes,Richard Cassalata,Harry Crouch,Rachel Edwards,Paul Elam,Dean Esmay,Warren Farrell,Kristal Garcia,Sage Gerard,Tom Golden,Tim Goldich,Fred Hayward,Jess Kay

导演:凯西·杰伊

播放地址

 剧照

红色药丸 剧照 NO.1红色药丸 剧照 NO.2红色药丸 剧照 NO.3红色药丸 剧照 NO.4红色药丸 剧照 NO.5红色药丸 剧照 NO.6红色药丸 剧照 NO.13红色药丸 剧照 NO.14红色药丸 剧照 NO.15红色药丸 剧照 NO.16红色药丸 剧照 NO.17红色药丸 剧照 NO.18红色药丸 剧照 NO.19红色药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20:29

详细剧情

  The Red Pill chronicles filmmaker Cassie Jaye's journey following the mysterious and polarizing Men's Rights Movement. The Red Pill explores today's gender war and asks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future of gender equality?"

 长篇影评

 1 ) 20170821

我原来觉得,不管男人怎样被声称压迫女人,女人在另一种程度上一定会扳回一局,虽然我并不知道任何数据。在我家里,我能感觉到女性是如何从情感上控制男人的,而男人永远是隐忍的那一方,这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一样——to be the slient and tough type。我们现在也更喜欢这种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是么。我也觉得这个很不公平,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就是男女平衡。这个是无解的,那我就不参与不行动了。可能这是我家的习惯,也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啊,我好讨厌这样措辞)的习惯,感觉二十岁就看透了一切,生活要么发发牢骚要么嘲笑别人,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这真的很可怕,when will we stop feeling ashamed and sorry about ourselves?

虽然导演看上去并不聪明,她在几段video log里试图去理解新信息的样子看上去都有点好笑。但她仍旧在努力去理解这一切,很喜欢这种精神。正是因为这样,每一天他们就在扩大这种平等的可能性。

可能问题并不是性别对立,而是人和人之间就很难去理解对方,理解对方大多数时候就是削弱自己,再有知识的人都会有这种不安全感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自动划分阵营,然后努力使自己不被孤立,大到种族、宗教、性别、阶级……都是差异最明显的地方,小到学校里的好学生和坏学生,艺术的流派。而我觉得无解的地方在于,如果不划分,世界是无法运作的。简单来说,给电影分类型是很傻逼的一件事,在我看来。但是如果我们拒绝使用这一说法,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定义一部片子,既不利于交流,更不利于宣发和传播,最后可能也不利于这部电影本身。然后接下来,就会出现反类型的电影,并以此作为营销手段。然后我就会觉得,卧槽,你们这样累不累。为什么一部电影不能简单是一部电影呢。但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的规模大到不可能case by case地解决问题,但我们想要fight for的人权却要求我们去这样做,可能最后就是制度不完善却在不断完善吧。

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去包容,重要的是要争取男性/女性角色的灵活性,而不是更多的权利。如果他们都真的在做这件事,还是很令人激动的。

最后,告诉自己,包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it is ok for you to be intolerant or ignorant for this moment, as long as you are working on it.

 2 ) 这个世界会好吗?

在西方政治正确盛行,女权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的今天,能看到主创将镜头对准这群看似在反历史潮流的主张男性权益的群体,本就是一件充满勇气的事情。

而通过主创的抽丝剥茧,美国普通男性在女权“暴政”下的可怜处境也被得以窥见一二。当弱势群体翻身变成既得利益者,被逆向歧视的原本的主流群体却有苦说不出,反过来沦落到被倾轧的境地,被迫强行闭麦。看到这些,我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

男性和女性都在被持续数千年的父权制压迫、异化,而近几十年来女权运动带来的全社会范围内性别角色的松动,对于男性女性双方本都是好事,所以womem’s right movement和men’s right movement所奋斗的本应当是同一件事。可当天平悄悄倾斜,仇恨、极端占据上风,受害者转而成为施暴者,原本应当携手共进的男性女性社会运动者也开始割裂。而这个状况,在政治正确日渐魔怔的美国尤甚。

我在旅居海外的这些年,曾数度觉得自己与任何群体都格格不入,没办法全盘接受任何一方的价值主张,满眼只能看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割裂和相互倾轧。反复问着自己这个世界会好吗,心中尚没有答案。可看到这样的纪录片能去启迪更多人开始换位思考、甚至开始创造共识,我便觉得还有救。我们能做的或者还有很多呢!

 3 ) 一点批判 随便写写(希望支持性别平等的人不要被误导)

看了40min看不下去了来吐槽,导演的立场可见一斑(不知道后面有无反转),纪录片主要问题在于主题的偷换概念。

据说这是一部致力于让男权运动者和女权主义者平等对话的纪录片,按照这个主题来解读,这部纪录片部分跑题,或者说避重就轻。导演本人(正如大部分平权运动中的普通人)对feminism的认识非常浅薄,非常naive,面对被访者一些常识性漏洞都无法提出质疑,更是分不清阶级矛盾和性别歧视的区别(当然,这两个问题本来就相互交融)。

片中men's right advocators 绝不是社会中典型的misogynists,他们甚至算不上antifeminists,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性别对立问题的核心。更重要的是,片中的男性语言是经过美化的,他们所主张的men's rights从本质上与 gender 毫无关系! 属于偷换概念,feminists 跟你谈论gender issue,这些advocators争取的却是social-economic status。所以我认为导演选择的拍摄对象不符合主题。

此外,很多例证说不通,望周知:强奸男孩的是男性,发动战争的是男性,剥削底层白人男性的资本家也大多是男性,patriarchy制定的法律使强奸认定困难保护了很多男性犯罪分子。不要只看见上层阶级知识女性获得的权力,广大底层女性过的比丈夫更差,不要拿个例说事。

——————2021.9 有用的更新———————

本来已经忘了这个纪录片,但是有人在评论区提出质疑,所以贴出我们的对话,请大家理性思考。本影评只针对本纪录片和导演,不针对其他任何主义以及个人。

很遗憾,这位朋友给我发了两条私信将我拉黑了。我对别人以礼相待,别人却将我拉黑。sad

 4 ) 家庭里,男性施暴叫做施暴,女性施暴叫做男性自找,女性在开玩笑

在看完纪录片后想到了去年看到的两个个新闻,都是关于家暴的。第一条是男方长期施暴,居委会叫警察,抓捕男方,女性是受害者,男方被拘留7日。另一条是女性长期施暴,男子报警,警察认为是小打小闹,而居委会的调解人员认为男方没有出息,这个当时很让我难以理解。

另外一条新闻,一对新婚燕尔,男方出差时女方出轨,男方要离婚,女方告男方婚内强奸,男方被判刑。(原来婚姻存续期间的性行为也可以成为强奸,不知道判断依据在哪里?)

第三条是最无语的。女方怀了三胞胎,离婚,抚养权归女方,男方负责每月的赡养费。结果男方是无精症...不知道这算不算亲子诈骗案件。(这个真心不能选择原谅她...)

这个社会预想的男性角色是强者,女性是弱者,当有歧视,伤害事情或者个人利益受损的事情发生时设想的前提是受害者是女性,而男性是施害方,发生错误行为的一方。而当这个行为反过来时,女性成为施害方时,女性把她们的行为归结到男性个人问题身上,归结到父系社会身上,与她们自身无关。我想有个词可以形容这种行为,叫做“双标”。

再换一个角度。评论区也说了,生活中也最常见的双方第一次见面吃饭,在普遍价值认同中男性应该承担付账义务,女性貌似没有,如果男性实行AA制,会被贴上抠门,吝啬等字眼。如果你再反驳会被说成直男癌,穷屌丝等说辞。假使这件事如果反过来我想这个世界就会炸了...

家庭主妇是人人都知道的词,而且普遍的认知是家庭主妇为女性。如果做的好,女性被认为是很能干,如果做的一般也认为对家庭有投入。而另一个词家庭煮夫却是一个有些预设的词。男性承担顾家的责任会被认为是无能,吃软饭的表现,每天在家里绕来绕去说明胸无大志,如果女性还事业有成,一般认为男性不配和女性一起生活。真实的例子是之前几年前江西一个家庭调节类节目,名字忘了,因为老妈喜欢看就陪她一起看的。内容大概是男女结婚,生了孩子,两人工作,女方收入大于男方,女方劝男方顾家,男方在多次劝说下辞职回家,在家照顾孩子,女方在孩子四岁时是公司高层,压力大,回家经常辱骂男方没用,只会在家闲着,要离婚,孩子归女方,而这四年基本都是男方在照顾孩子,男方不同意,就这样上了节目。期间男方讲了一件事,孩子在三岁时学会了了说妈妈,也记住了妈妈的长相,可是妈妈长时间工作出差后回来,孩子却已经不记得她是谁,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妈妈的陪伴几乎为零,而法院的判决意向为母亲,因为母亲的收入比较高。男方没有收入。呃,这个...

最有些让我愤怒的是这部纪录片中有个关于男性被当父亲。男性不要孩子,女性在节目里说骗他,让他当父亲,让自己怀孕,同意的女性鼓掌,在场大多数的女性都在鼓掌。这个很恐怖,男性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切都在女性的掌握中,男性没有任何的选择,这是否能视为一种恶性欺骗。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发生的恶性伤害事件只是因为女权或者是普遍认知。如果女性的偏向作为一种普遍认知那是是否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特权...

或许现在的平等应该是纪录片中的那个点吧,平等的问题不在于性别,而是当两方伤害同比例发生时,收到的保护是否应该相等,人们对伤害行为是否会因为性别而明显的偏向,这才是我们将来应该着重的。

本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拒绝撕逼。

 5 ) MRA与女权思想的殊途同归

从本质上看,MRA和女权的理论基础其实是相通的,即传统农业社会的性别分工分动导致两性分别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损失,而现代社会打破了性别分工,以至此种分配模式不再适用。例如,传统分工将劳动生产的角色主体分派给了男性,其结果即为女性在收入与话语权方面处于劣势,男性则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与压力。这之中,女权看到了前者,MRA看到了后者,他们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

正是由于女权运动只从女性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故而当其壮大后,也必然刺激产生出相应的男性视角群体。此时,一件有些可悲的事情就会发生——人类具有党同伐异的本能,因而某种群体一旦成型,其成员就难以继续理性地看待问题,群体认同的标签自此成为了他们的首要注视点。他们会严加防范乃至抹黑来自群体外的一切声音,哪怕这些声音与自身群体的诉求其实是统一的。

影片中关于家暴庇护机构的探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MRA受访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男性家暴受害者受关注的缺失,倡导增加对这部分案例的关注,这其实与随后女权受访者的主张是一致的。然而,由于MRA与女权在标签上被视作“敌对组织”,因而那位女权受访者丝毫不愿追寻这种共识,反而单方面宣称“MRA希望消减对家暴庇护机构的投资”,对对手群体进行抹黑,充分体现了群体标签认同所带来的非理性。

除此之外,另一个引发社会矛盾的关键因素在于群体中的极端者和搭便车者,他们并不追求群体所提倡的精神内核,而只以群体标签作为口号,为群体自身竭尽所能地争抢一切利益。对于女权而言,这些极端者多为既想希望享受平权利益,又不愿放弃传统性别分工带来的好处的田园女权;对于MRA而言,这些极端者则混入了许多鄙视女性的极端父权支持者。

毫无疑问,这些非理性的极端行为均不利于社会的健康走向,也无法真正解决性别问题。事实上,真正的理想走向是以解构与去标签化为基础,以理性思辨而非群体认同狂热作为运动的首要推动力,以多元视角和交流沟通为手段,这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6 ) 角落。

红色药丸,看完了。 影片的技法很差,跟很多大制作的纪录片有显而易见的差距。 但影片探讨的话题很少见,内容也非常具有价值。 我对极端男权与极端女权都有着剧烈的厌烦。但我在想,是否是网络增大了人的戾气,我也经常在我个人的笔记里充满脏话,发泄情绪,只不过我很少把这些话发在公共场域。也许我在网络上所厌烦的那些人,现实里并没那么面目可憎,但也可能,更令人讨厌。 影片导演在ted的演讲里提到过纪录伦理,即纪录片导演采访时不应打断被采访者的回答,也许这才是一切都保有理智的原因,但我们不是纯粹的倾听者,而是参与讨论,快速的辩驳过程就会愈发情绪化并且缺乏数据做论据,最终就可能会演化成理解的争吵甚至骂战。 我对豆瓣挂人这件事非常反感,不能正常讨论,而非要去自己的同温层那里让他们去对你所讨厌的人进行各种攻击来泄你的愤,这种事让我觉得非常自私也非常无能,这同样是网络时代人们逐渐丧失讨论能力的一种体现,不能自由辩驳,只能党同伐异,或各说各话。同时,这是一个充满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且都可以被你看到的时代,我实在不关心又有哪个你定义里的“傻逼”或者我定义里的“傻逼”说了哪些恶心人的话。 所谓男女对立,其实就是大众对于先解救女性苦难/先解救男性苦难/先解救人类苦难/先防止对女性苦难的解救扩大化带来的矫枉过正/先防止对男性苦难的解救扩大化带来的矫枉过正…等一系列选项里不同选择所带来的意见分歧及加入情绪化后的人身攻击。 你可以说这个纪录片只呈现了单方面的观点,但这绝对是一个角度的真实的众生相。 当你在别人的话下面回复“真不知道是蠢还是坏,批判和批斗混为一谈,真是好笑的很”“不能感同身受就别不痛不痒的劝别人别太敏感,装什么大尾巴狼啊。”时,你是多么忽略了言语的力量。 所谓,党同伐异,所谓,互相伤害。 孩子永远是一张纸,可能是砂纸可能是草纸可能是宣纸可能是厕纸,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取决于父母和社会,所以我痛恨所有自私的父母,也痛恨这个满是不公不自由的社会。 我讨厌看到可能的美被摧毁,我承担不了一个孩子可能厌世的后果,所以我不生孩子。 我当然痛恨父权制,一个糟糕的自以为是独断专横高高在上的父亲绝对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而这样恶心可恨的父亲数不胜数代代相传且建构了这个糟糕无比的社会。 但我同样痛恨一言堂。 这部影片是绝对贴近这个时代的思考。 割礼这段真的是太…鲜血淋漓… 片尾曲实在是有点难听了… 5.5分。不够好,但应该看。

 7 ) 不仅仅是性别问题

片中提到的男人女人都有受害者的问题,说明很多社会问题并不是性别造成的,有人也提到最开始女权的敌人是抽象的资本主义,后来才变成能对其施行实质伤害的男性,因为人无法对抽象的东西泄愤,而资本更加不会让被压迫的人发现这个事实更别说反抗,而人一旦沉浸在自己是受害者的概念里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人是否也同样是受害者的问题,所以会选择最直接的接触人,控诉他们是施暴者是压迫者,要反抗才能得到救赎,这也是很多人把一切罪责归咎于父母的原因。

很多评论还提到去性别化的问题,可是只要只有女性能够生育,去性别化就不会实现。这个片子只是要求所有诉求者正视自己面对的问题真相,不要沉浸在某种被洗脑的模式下,通过攻击的方式释放自己的痛苦。Privilege is invisible to those who have it.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拥有极端女权想法的人们。

谈及解决方法,我还是觉得持有的观念和真正能施行的政策和法律是两个概念,如果能在混乱中保持住相对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自己相对清晰的思考和开放的观念,就可以一直走下去,被抛弃的不止是男性,还有女性,还有整个底端的被洗脑的社会阶层,这是社会形态的问题,不仅仅是性别。

 8 ) The Wonderland Or A Dead End?【被牺牲的男性】

“红色药丸”一词出自电影《黑客帝国》,也是现代美国男权组织的cultural slogan。在《黑客帝国》中,领袖Morpheus给了主人公Neo两种选择——吞下蓝色药丸,得到温馨的臆想;吞下红色药丸,看到冷峻的真相。但是笔者无法释怀的问题是:什么是他们口中的“真相”?

【写在前面:“被牺牲,是男性的义务” 吗?】

美国性别研究领袖之一,Warren Farrell博士在其著作 “The Myth of Male Power”《男权神话》中指出,“权力”这一概念是值得质疑的。在对性别不平等的现状进行探讨时,他认为所谓的”男性权力“事实上是由性别角色的固化而产生的,男性的“Power”本质上与他们的Disposability相联系——男性具有可被牺牲性,可被处置性,用后即可丢弃的,是一种工具性。

男性的Disposability也体现在传统社会甚至现代社会的教育中——男性常常被塑造为一个Disposable Man。被牺牲,是男性的义务(本文后有详述)。可纪录片并未追问这个“disposable”的具体语境是什么、是否可以与女性处境并置、以及潜在责备的对象是谁。

画面中的数据呈现了困境中的男性角色。受访人为Harry Crouch,NCFM主席

纪录片的主线支线非常明确。其中最主要的叙事脉络在于Farrell博士的个人经历。

Warren Farrell 博士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女性主义,并常常为女性运动振臂高呼。

九十年代开始,Farrell博士开始倡导男权主义,但这并不与女权运动相斥。他认为,真正的平权运动需要实现”男女平等对话“,而当下”被牺牲的男性“和”被误读的男权“迫切地需要被澄清、被了解。

基于同样的原因,本片导演走访了男权组织、平权组织、女权组织,采访了Warren Farrell本人,并与抵制声浪的领袖进行对话,同时也收录了大量法律界和学术界相关代表人物的观点。在片中,我看到男权运动中的女性呼吁者,看到女性组织中的男性支持者,看到受伤的父亲、痛苦的丈夫,看到无助的男孩、落泪的男人。

然而本片开头出现的则是一场被抵制的学术讲座,讲座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举行,主讲嘉宾正是Warren Farrell博士。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校园里、在讲座举办地点的门外,聚集着大量抵制他以及抵制男权组织的声浪,充斥着刺耳的字眼。

争议不断,公道是否能自在人心?

进入正题——


【焦点一:男性主义的逻辑与主张】

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或者说平权主义)并不相斥,但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逻辑基础不同。

以往的平权运动认为,正是男权社会导致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s)的固化,进而导致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压迫。

而男权主义的逻辑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男权社会的形成,恰恰是性别角色固化的产物。

男性主义运动网站,A Voice For Men

【焦点二:男性的困境及其理据与争论】

1. 在空难海难发生时,人们往往“让妇女儿童先上船”,而不是“让不会游泳的先上船”。这成了一种模糊的性别歧视,似乎是源于女性的歧视,但又像是剥夺男性的同等生存权。

Mans Rights INC 创始人Fred Hayward对于2009年空难事件的探讨。

2. 家庭暴力中男性受害者的比例(美国)。

3. Boko Haram事件。恐怖主义屠杀村庄男孩后发现这一血腥行为并未得到世界性关注,遂绑架村庄女孩作为人质,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起一场“bring back our girls”的全球性呼吁。那么是否意味着男孩的生命不及女孩呢?

2012年至2014年间,boko haram不断地有男孩和成年男性被杀害,数量惊人,然而并没有让恐怖分子得到预期的关注。直到2014的扣押女孩事件,引起了世界性的“bringbackourGirls”运动

4. 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比如战争,似乎“女性的生命更值得被挽留,而男性的生命更值得被铭记”。人们会用雕塑、撰书、载录史册的方式“贿赂”大部分的男性,从而使他们愿意放弃生命拯救他人。

5. 在(异性情侣的)恋爱或婚姻关系中,若发生意外怀孕,男性处于被动承担后果的境地,女性的主动选择事实上是远远大于男性的。此外,避孕措施的种类同样是女性多于男性。

男性与女性在生育权利和避孕措施上的差异

当意外怀孕发生时,生父与生母的选择和利弊

6. 许多男性为家庭为生计而工作,可能是因为独居生活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其家庭成员没有工作的能力,仅仅只有他为家庭的经济来源。但这些男性常常被片面地解读为比女性拥有更多“power权力”,原因很简单,“you make more money than women do, thus you must have more power.你赚的钱比女人多所以你肯定有更多的权力。”

7. 片中陈列了危险工作、重体力工作的男女从业比例,战争中牺牲的男女比例,强制劳役的男女豁免比例,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8. 在死亡率相近的情况下,社会对于乳腺癌和睾丸癌的关注度和资金投入比例却相差悬殊。(待查)

【焦点三:呼吁】

Flexibility in sex roles. 解放不同性别角色,释放灵活性。也就是说,摆脱传统社会对性别的角色固化,从而拥有更多自由空间和可能性。

开篇《男权神话》的作者,Warren Farrell

【焦点四: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沟通的障碍】

女性主义认为,当今社会依旧是男权社会的延续,男性依然是压迫者,女性依然是受压迫者。

而男权主义并不认同这个基础观点。

(针对男权主义的异议,纪录片进行了反驳。主要通过对比在经济、政治领域中占据高层位置的男女比例和就业现状。)


男性主义也好女性主义也好,并不反对性别少数者的权利,都是为了多一点可能性而振臂高呼。

 短评

看得气到睡不着,如果大家真都是提倡性别平等,何必互相比惨,谁更惨谁就赢了解决问题?根本都是变质的自私自利。世界是男人的,不代表男人不会成为受害者。女性才刚刚拥有男人生来就有的权利,还不是全部,就已经被妖魔化的这么辛苦了,怎么平等

3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推荐

我从来不认为女权主义只是为了争取女性的利益,男性也父权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做的是打破传统两性区隔与固化分工,一个人想做什么应做什么,和性别无关。所以,男人和女人,并不对立,而是同盟。

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2018年12月,云南一个14岁的小女孩被两个男人灌醉后轮奸,因为酒醉吸入呕吐物窒息死亡,其中一个男人,是小女孩的堂兄。这已经是我这天看到的第3个关于女孩被性侵的噩耗了。今天早上7点,媒体曝光:河北一12岁女生被查出怀孕,女孩说自己曾被班主任两次性侵,还曾带人来侵害她。班主任还威胁恐吓她:「如果跟大人说了,报了案,我要是坐了牢,出来后弄死你。」下午4点半,媒体曝光:内蒙古包头一个幼儿园孩子,被老师猥亵。”转发一个日常新闻什么时候这种消息得到男性朋友大力关注了,什么时候女人再互相撕逼不迟。现在,太早。

10分钟前
  • 制片人
  • 很差

我完全不在女权这一边,但是导演作为一个自认女权主义者的人,有勇气进行这样的沟通对话以及对世界观的修正,极其牛逼。从逻辑上对任何一方性别的仇恨都会导致人类作为种族的毁灭。我们必须要面对另一性别的人们带来的差异,so sit the fuck down and talk, solve the problem!

15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罕见的冷静客观地看待两性问题的片子

20分钟前
  • Chery
  • 力荐

揭露女权谎言

24分钟前
  • 爱分析的金融男
  • 力荐

女权思想已经是这个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随着女权运动取得的成绩,女性的权力的倒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其实自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人,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女权主义,而男性的对于自己的认识更加的模糊,甚至不觉得男性在家暴、子女的抚养权等方面遭遇的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这部纪录片让人大开眼界!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PC真是easy warm blanket 愿意对话 能够反思 而不是一股脑的去运动(还是红发女那种low的行为)才是好的公民参与。了解了很多男权的facts 片子pace很好

26分钟前
  • Jus
  • 推荐

4星给导演倾听的勇气,纪录片里所谓的男权的诉求,其实都是女权想要一起争取的,男女明显都是受害者,整部片连这点都看不出只微弱地提到了一点点,导演给我感觉被极端女权洗脑太深反而强势反弹了。不过我也希望自己能有倾听的勇气,特别是反面的声音

30分钟前
  • ミナミ
  • 推荐

把男性普遍遇到的歧视和社会阻力和女性比,就像被纸划到的和断腿的比疼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35分钟前
  • .
  • 还行

建议微博、网上的田园女权都看看。她们不会抗议煤矿工人中女性数量太少,她们不会抗议出现危险事故让女性先走是对她们的歧视,她们不会抗议战争中95%死亡的是男性,她们抗议男方结婚没有房。

36分钟前
  • 原来是白衣啊
  • 力荐

和朋友也讨论这个问题很多次了,不自觉的女权主义成了主流的政治正确观点这本身就很荒谬,任何一种平权运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人类本身的平等而不是带着仇恨的去挤兑对方。当激进主义参与其中理性和可思考都会收到冲击,由中心成滚雪球般壮大就更难真正理智的平等对谈了。值得反思也敬佩本片导演的勇气

40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

在正常情况下,自诩为弱者的存在就是逆向歧视。

42分钟前
  • 世界之泪
  • 力荐

這一片更加說明了,無論是以MGTOW還是political feminists為代表的性別思考,都應該以父權體制為敵。父權系統所強制要求的陽剛氣質才是造成片中所言"train our sons to be disposable“的根源。家父長制令極端男女性別權利派別壁壘分明、針鋒相對,但他們實質上才最應該是同一戰壕中的親密戰友。

46分钟前
  • 飼虎
  • 推荐

1.“用荣誉.勋章去正当化男人在生活工作中被奴役的事实”2.“只能嫁给一个不爱却很有钱的男人不就是卖淫的另一种形式 只不过时间长短回报多少”关于新兴的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抗争的纪录片 一遍遍刷新着三观 全程目瞪口呆的看着 资本主义社会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温饱线上的我

49分钟前
  • 老惠
  • 力荐

男权:你听我说其实我……女权: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52分钟前
  • lucy_sky
  • 推荐

不管男人女人都有争取自己权利的自由。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最直观的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女权变成一种政治正确,当女权变成一种宗教,当女权主义者摆出受害者的姿态要特权,要反对的声音闭嘴,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念,不管对错,只知道反对,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离极权和堕落就不远了。

55分钟前
  • owenblack
  • 力荐

在关于《丈夫忘买鸡腿被妻子捅死》新闻的问题下面被推荐了这部片子,一个女权主义者拍的男权纪录片。跳出一个局限来看待问题,总是能看得更加全面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片子里有些“女权主义者”看起来那么愤怒,却那么幼稚的原因。

58分钟前
  • 杨子虚
  • 力荐

如果一种主义不允许一点点的质疑或诘问,如果某个主义永远只能是伟光正,只有两个可能:1、这个主义的追随者已经走火入魔了;2、这个主义本身是懦弱的,或者说,信徒对自己追随的主义并不具备信心。PS:当部分女权对处于弱势处境的男性权利运动者进行各种精神暴力之际,她们的表现与父权/暴力在本质上又有何区别呢?导演最后说,我不再是女权主义者了,听在心里还是很震撼的。

59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真的是颠覆我三观的纪录片。片里有个人说:“你们为什么就不听听哪些和你们意见不一的人的观点?”其实这句话是给我最大震撼的,那些坚持己见不去倾听的人坚持的是自己的信仰还是愚蠢?那些美国普通民众一直在用脏话来淹没别人理性的解说,这是在吵架,在强加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说服。让我很担心的是美国普通国民那么愚蠢,这个国家还有没有民主的必要。以前我支持美国左派,但是有一次我看了右派对他们观点的解说后我才第一次怀疑自己的理念。好奇心能让人去了解和自己不一的观点。

1小时前
  • Evan Scintill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