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精神

记录片加拿大2008

主演:Steve 'Lips' Kudlow,Robb Reiner,Kevin Goocher,Glenn Gyorffy,Chris Tsangarides,Tiziana Arrigoni,William Howell,Slash

导演:萨沙·杰瓦西

 剧照

金属精神 剧照 NO.1金属精神 剧照 NO.2金属精神 剧照 NO.3金属精神 剧照 NO.4金属精神 剧照 NO.5金属精神 剧照 NO.6金属精神 剧照 NO.13金属精神 剧照 NO.14金属精神 剧照 NO.15金属精神 剧照 NO.16金属精神 剧照 NO.17金属精神 剧照 NO.18金属精神 剧照 NO.19金属精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31

详细剧情

  在14岁的时候,两个好朋友史蒂夫和罗伯就约定以后要永远一起搞摇滚。他们的乐队Anvil被尊崇为加拿大金属摇滚的领袖,影响了诸如Metallica, Slayer and Anthrax等乐队。这部纪录片介绍了这支加拿大传奇金属乐队Anvil的历史以及今朝,其中首度发表了多段重要影像,并配以多位金属大腕儿的访谈段落。

 长篇影评

 1 ) 纵使你是加拿大金属之神又如何?

年纪越大,燃点越高。想青春时每个毛头小子第一次看到《肖申克救赎》,无不大呼牛逼膜拜五体投地,欲将奉之为一生偶像,长大后看多了奥斯卡、好莱坞和斯皮尔伯格们,听多了好莱坞式的说教和所谓“奥斯卡主旋律”那一套,觉得无非也就是那句不错误的废话:明白了很多道理,仍然不知如何过这一生,不是如何过好,是如何过都还不知道。

于是,回过头来继续看小人物,穷、失败、碌碌无为、被嫌弃的各种一生,每当看到影片中人原来和自己一样的失败尴尬,才在心中暗暗称赞:好片。纪录片《金属精神》都是这么一部影片。电影前半部甚至有些无聊:一上来就讲这支叫Anvil的加拿大金属乐队在八十年代如何如何火,似乎还和邦乔维同台演出过,少年英姿,又加之当年音乐盛世,数码时代尚未到来,台下的观众都他们一起疯。现在呢,几乎不为人知。

Anvil乐队被称作“加拿大金属之神”。一帮名号响亮的音乐人为他们站台:对啊,Anvil很棒啊,他们影响了很多乐队,怎么就是不火呢?是不是因为国籍呢?还是由于宣传不够?

镜头转到加拿大乐队成员的家。主唱叫大嘴,近五十岁的老男人,好像在某个食堂工作?对镜头说今天做这个菜、明天做那个菜,下礼拜就把菜顺序换一换。另一个乐队成员搞装修,用电钻打水泥。然后这两人说:操,老子十几岁就打算玩乐队,就是硬玩了二十几年!排练就爽!听见舞台音响就爽!然后呢?不知为什么他们一直在写歌、练歌,就是一直都不火。

采访乐队成员的家人。有人的老婆还做着“我是金属之神乐队的女人”的坚果儿梦,有的老婆认为他们二十多年还不火早已说明他们是loser,也有坚定的说“我就是爱他这个人,他玩不玩音乐我都爱他”。

乐队偶尔在加拿大当地的小酒馆里自娱自乐,也有个别死忠粉,也就是极个别。生活也就是这样了。有个Anvil的欧洲乐迷(毫无乐队经纪人经验)给他们策划了个为期四十多天的欧洲巡演,几个人决定复出,想搞个巡回演出说不定会有哪个唱片公司看上他们。

但是没有。不单没有,这一趟欧洲巡演之行失败到底:语言不通,误了火车,没法换票,演出迟到,演出之后酒馆老板不给钱,差点和人打一架,罢演,来的听众有时少得可怜,钱没挣着,热心的欧洲姑娘也挫败得不行,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哭。

几人又回到加拿大,还是不想放弃,想录唱片,一问要好几千英镑,他们想找伦敦顶尖的制作人帮他们录。没钱怎么办?主唱去推销公司当电话推销员,一天八小时打出去3个电话,屁也没卖出去。他特别忧伤地说了一句:这个工作和我受到的教育不符,教育说我们要懂礼貌。懂礼貌还怎么搞电话推销?

最后他姐姐实在看不下去,决定资助他们录唱片,姐姐弟弟说起理想啊梦想啊坚持啊,说得两人眼泪哗哗。拿了姐姐的钱到伦敦,录唱片时,两个乐队成员(还是发小)开始撕逼,一个人说另一个人一直嫉妒他,动不动就冲他发泄:他妈的我就想不通我为什么还要对你死忠?我要过一种不录唱片、不玩乐队也很骄傲的人生,老子走了,不干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制作人出面调停,说这都多大点事儿啊,就把话说这么狠?主唱大嘴主动道歉:我老和你吵架那是因为他妈的我爱你!因为你是我他妈的最亲的兄弟!我压力这么大,我不找你发泄下我找谁,我不找你发泄下我该怎么办?我爱你!对不起,兄弟!抱着从小一起玩乐队的兄弟哭,五十岁的老男人哭起来无法不叫人动容。

花钱录好了唱片也没人帮他们发行,自己拉回家。到处寄,收到了一堆拒绝:不好意思,这不是我们想找的唱片,祝你们好运。又想自己直接卖给乐迷,心灰意冷之际,主唱大嘴接到一个日本音乐节的电话,邀请他们去演出,几人兴奋出发。

一到演出现场有点傻,演出时间被安排为第一个,上午11点30分,开场演出,他们看了看那个体育馆,那么老大,生怕就来五个人或者一个人也没有,当然还怕拿不到钱。看到这里,我的心都揪住了,怕真万一没人来,岂不尴尬得想死。

大概日本乐迷太守纪律,乐队上台时还是听不到一点声音,主唱当时估计都傻了,直到走到台上,才看到底下人山人海,总算是舒了一口气。第一首歌,《Metal on Metal》,他们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底下乐迷疯了,乐队成员也疯了。

作为纪录片结尾,几个人兴高采烈地说:操,这就是金属啊,这就是我们坚持的金属精神啊!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有下一场演出的邀约呢?谁知道下一场演出会不会还恰好有这么多观众呢?都不得而知,于是你在心里由衷感叹:加拿大金属之神也这么苦逼啊。感叹之后当然是满心的爱和祝福:老爷子们,祝你们的唱片大卖!有生之年一定要来中国巡演!

 2 ) Hey!请问你还有梦想吗?

梦想一词,给人类赋予了多少含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节点和事件,多多少少都跟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一部分人死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一部分人活在坚持梦想途中,一部分人实现了梦想,另一部分放弃了梦想。你呢?请问你还有梦想吗?

自从李安导演的《少年PI》上映后,“梦想”这词不断被提及,一度成为热门词汇的榜首!李安为梦想坚持了二十多年,从一贫如洗到现在的终于功成名就!这个励志故事激励了多少年轻的心!

 
 




看完《金属精神》,满满的感动和兴奋。未灭的梦想又再度熊熊燃起,问问自己,梦想还在吗?自己又付出了多少努力去实现梦想?
两个五十多岁的Anvil乐队创始人,从十六七岁组乐队至今,坚持了三十几年!终于被世界摇滚爱好者看到,被认可,实现了金属摇滚梦!这一路漫长的坚持,克服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挫折和困难,为梦想流过的泪和汗也只有坚持梦想的人自己才知道!
梦想从来都不是一条道路平坦的大道,它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荫间小径,走这条路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血汗泪,这也应证了中国的古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有梦想的人,请务必坚持!不管这一路披荆斩棘需要付出多少,只要通往自己一直向往的目标,那么在路上遇到的一切是那么的值得!
快乐得做梦,因为快乐,坚持梦想才会变得有意义有动力!
祝坚持梦想的人!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 ) 摇滚乐手的中年危机

这是一部纪录片,讲述加拿大一支老牌重金属乐队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如今(片子是2008年的)是如何艰难求生的一段经历。说实话,看完有些五味杂陈。如果是20多岁时,也许我会被主唱那永不言弃的精神打动,将之视为摇滚不死的图腾。然而现在却觉得有些可笑、可悲顺道也自我警惕了一下。不放弃理想没有问题,但五十多岁的主唱仍然像个年轻人一样暴躁、情绪化、不懂经营,音乐理念也跟不上时代,依然沉浸在过往的荣光和辉煌之中,全部的音乐理想也不过是成名成腕,又怎么可能不显得与周边和时代都格格不入呢?

当然这不是不能理解,他们曾经和未成名的顶级天团同台献艺,甚至影响了整个重金属时代,看着当时不如自己的人吃香喝辣,又有几人能保持平常心,接受平庸的自己呢?更何况他们是摇滚乐队,而且在技术上依然是顶级的。

与之相比,那些成名乐队参加采访的人就显得淡定理性了很多,甚至不太看得出来是摇滚乐手,也许与年龄资历或者纪录片形式有关,也许这是倒因为果了,正因为他们成名了,所以他们可以保持优雅淡定。

总之,金属精神我是没看到,我看到的是摇滚乐手的中年危机,就连主场和鼓手的友谊也特别像某些中年夫妻,一个暴躁而深情,另一个温柔但疲惫。

某种程度上我也很像他们,但我不想成为他们。

 4 ) 说时风起

(因为豆瓣无法直接添加音乐,此处省略一个音频)

这两天看了一部电影《金属精神》,(以下有剧透)这次的配乐就是这部电影的片尾曲。这部片子是关于一个叫ANVIL的乐队的纪录片,这个乐队成立于三十多年前,当初也火过,可是因为不善于商业运作,三十年来乐队的成员都生活潦倒,靠着做各种底层工作来维系音乐梦想。有的人住在车库里,有的人房子被拿去拍卖,到三十年后拍纪录片的这个时候,他们还在为第十三张专辑的录制费用而头疼。最后还是主唱的姐姐出于亲情和同情捐赠的钱,让她弟弟继续音乐的梦想。他们曾经在欧洲某个小酒吧被骗演,店主不给演出费。他们曾经被邀请去大型的舞台演出,但是因为音乐过气(不符合商业流行),台下只有五个观众,最后主办方没能兑现承诺的演出费。

三十年来,沧海桑田,他们的家人饱受着这些不能正常生活的男人的苦,于是他们的耳边充满了关于生活琐事的抱怨声。可是关于音乐的梦想并没有停下来,在这件事上寄托了他们超越生命本身的意义——

我们会死,但是音乐是永恒的。

纪录片的最后,他们受邀去日本演出,演出场地很大,可以容纳很多观众。进场的时候他们非常紧张,担心台下又是只有五个观众,他们又要白忙一场,可是这一次他们终于没有失望,台下人山人海,这里的歌迷知道他们,台下的观众跟着他们一起唱出他们的经典曲目。

演唱会结束,川流不息的人潮中,这首曲子响起来,而我仿佛看到有一股流水经历漫长的坎坷,终于涌向大海。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也能励志的纪录片,虽然过程异常艰辛,但是结尾大圆满。可是,如果不是拍纪录片的这个导演恰好从小就是他们的粉丝,不是30年后用这部电影把他们推向了更大的舞台……又或者没有日本的猎头机缘巧合的听到了他们的试听碟,还有那么圆满的结尾吗?记得在前几期的文章里我就说过,努力并不一定有什么用。叶良辰说有一百种方法整死你,可是命运击溃的人生万万亿。越是那些别人眼里成功的人越是知道自己怎么玄而又玄的才站到那个位置,期间经历过多少机缘巧合,哪一步不慎都有可能跌入尘土中,甚至是比平庸更可怕的万劫不复。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去追逐梦想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踏实的去想一想,更多人想的都是如何更加稳妥的选择生活。即便是一个稳妥的生活,其实也是需要非常的努力,舍弃很多东西才可以得到的。至于追求梦想,除了天才过人,运气爆表,家底殷实……至于其他人,都是在跟命运进行豪赌。而能赌赢的人,可以说是万中无一。

所以说,当一个人踏上去实现梦想的那条路的时候,百分之百的说,那就是一条注定会失败的路。就像我当年辞职的时候跟我老板说的,我是做好了失败的准备辞职去创业的,无论结果怎么样我都会这么选择。当时他讳莫如深的笑了笑,仿佛有很多话要说,但是都咽了下去。一个人已经跟你说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你还能劝什么呢?

你问我现在创业算成功还是失败?这么说吧,我还没有达到别人眼中的成功,但是这也并不是失败,按照一个韩剧的说法,我现在的状态是“未生”。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追逐梦想是万中无一的成功率,但我还是这样选择呢?其实从人生的全局去想,我们生下来,就注定是要死的,我们不死的概率连可怜的万中无一都没有,我们要死是一件绝对的、必然的事情,没有任何侥幸。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没有比死亡——一切化归乌有,更加彻底的失败了。我们每个人从活着的那一刻开始,都是注定的彻头彻尾的以失败为结局的。所以,过于纠结于结果怎样,并不是那么重要。你会因为知道自己早晚都有死的一天,而放弃去好好的生活吗?不会。人生是一个历程,喜剧延迟一会,也可能就是悲剧;悲剧延迟一会,也可能就是喜剧。

文末,我想给自己打个广告,承接各类插画业务,也可以线上线下辅导各种我能够辅导的(如,PS软件、手绘、写作、甚至是开导人生什么的)。详询:zhazhamu009

 5 ) 不喜欢“摇滚乐题材”的电影,这部除外

前几天看了部摇滚题材的片子,Get Him to the Greek,这片子不难看,挺好玩的,但是看完以后,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生气。

说实在的,我一直不太喜欢所谓的“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漫画甚至是书。曾几何时我是中二+纯白的时候超喜欢看,但是现在不喜欢了,因为实在太假,很多人大概根本搞不清楚摇滚乐和摇滚乐手——比如像《伤花怒放》这本搞笑之极的书——甚至,往大了说,对唱片业界的运作和行业规则什么的一窍不通就来涉及这个题材,搞摇滚的在这一类的电影/书/漫画里,不是乱搞女人(OR男人),就是毒品+酒,要么就是闲的要命的整天谈情说爱的像NANA那种,要么就是加上无聊的政治标马赛克签,吹的天花乱坠,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假,的,让,人,想,生,气。

Anvil这部早就下好了在硬盘里,一直没空看,大概是由于我看了上面那个片子很生气,所以决定找部好片来看一下调节心情,在某网站是评为年度摇滚DVD第一名的候选片,自然有一定水准。

看了后我深受感动……我想说这个片子才是真实的描绘了摇滚乐手的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他们的努力,他们会遇到的困境。他们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种种约束,不可能无法无天,怎么可能会有像 Get Him to the Greek里那种所谓的“摇滚明星”呢?不管干什么经纪人都不闻不问(好吧看片子时我觉得他压根就没有经纪人……笑死人了),演唱会随便找个理由晚点,忽悠同行的工作人员,演出之前不SOUNDCHECK,如果真有这种人,他不可能在这个业界混下去,腕儿再大也不能,或者,举个特殊例子,你腕儿大到AXL ROSE那个程度,演出老迟到,不SOUNDCHECK,忽悠人,但是你还能发片,还有傻/逼粉丝,个么你就是行业里的傻/逼代表,多少年也没一张作品出来,是个人都能骂你,人人都以像你为耻。

我不否认The Story of Anvil有煽情的成分在,但问题是,那些煽情的或者说是戏剧性的桥段,在这个行业里都是真实存在的,导演只是把他们统筹在一起,所以能成一部电影,他们真正真实的生活是绝对没有这么戏剧性的。玩音乐的平常最多在干吗?那就是排练,无休无止的,枯燥的排练,但是我看过的不管哪一部电影也好漫画也好,好比NANA那样的,里面的“音乐人”好像都不需要排练和练习的,随便来个演出就是成功的不行,平时闲的不行,谈谈恋爱,搞搞帅哥美女和毒品,怪不得现在是个人就想搞乐队当明星,什么中国达人秀那么火,摇滚明星尼玛的也太好当了。

摇滚明星也好,什么其他明星也好,他们只是顶着明星的光环,实际上他们——老实说,也是一打工的——他们为谁打工?那就是唱片公司,唱片公司是他们的领导,一旦签了卖身契——合同,就得给他们卖命干活,资本主义世界的老板们和经纪人们是不会让他们闲着的,他们是没空像某些作品里那些“音乐人”们那么闲的,谈个小恋爱搞个小暧昧,没事旅个行,他们的行程表会排的满到不能再满,腕儿越大,越是没空,因为经纪人和公司要从他们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会安排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会不停的上电视,会去各地签售见粉丝,忙的连回家的时间都没,还有时间干别的?欧美主流唱片公司的流程就是,发片——发完片 TOUR宣传新片——TOUR结束发下一张新片,如此循环,不然你以为欧美大碗乐队为嘛要2-3年才发一张新片,不是他们写歌时间长,录歌时间长(BTW,进棚录音是按照时间算钱的,租借录音棚超级贵,时间越长成本自然也越高,一般快的都是1-2个月就搞定一张,像AXL那样一张CD能搞10多年的他就是一傻/逼不解释),而是因为TOUR,也就是巡演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腕儿大的乐队一般都是全球巡演,从美洲到欧洲到亚洲,这一巡回就和马戏团似的,夸张的在外面几年都有可能,连家都没时间回,演出的频率又高,通常是一个城市演完了马上就转到下个城市,每天的作息是通常睡到中午,醒了以后踩场地,SOUNDCHECK,晚上演出,就这样每周要保证有3-4场,就和上班出差一样,你觉得他们还有时间到处玩?还有精力到处玩?还有所谓的“闲暇时间”?

真的,某些作品你们不要美化(妖魔化)“摇滚音乐人”这个职业了。

至于 “摇滚音乐人”是不是像某些作品里说的那么有米,那么挥金如土, The Story of Anvil 里LIPS说,99%的乐队是白干活的,演出/发片后没有工钱拿,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别人不说,自家OZZY老头子的苦逼过去,我还算是了解的,是的,要有什么有什么,乐器,车子也有,房子也有,但是就是现金不会给你,以各种理由不给,而且必须要不停干活,不然会有黑社会给你好果子吃,娱乐圈本质就是黑社会一点都不假……早几年美国编剧罢工用下巴颏想估计是差不多的情况,钱永远是被“公司”的人赚走大头。

……好久没长篇大论了,看来我实在忍受某些作品太久,点了好几次NANA的名,其实我并不讨厌这漫画,其实我挺喜欢看的,如果以言情漫画的角度来讲,只是一扯到乐队什么我就受不鸟;然后那个 Get Him to the Greek,这片子描写摇滚明星只有一点我觉得挺真实的,就是那个男猪和毒品的关系,该演员据说以前也是瘾君子而且我觉得编剧肯定参考过很多JUNKIE 的BIO什么的才写的出那种台词,至于其他的……还是算了吧OTZ,假的能让我生气到写这么长一篇东西可见有多假。

那么继续回过来说Anvil这个片子,Anvil乐队的主唱/吉他手LIPS,和鼓手ROBB,这两人真的是可爱啊,从14岁就认识了,因为都喜欢摇滚就组了乐队,LIPS性格开朗的不行,嘴角一直挂着笑容,ROBB则稳重,成熟,是性格互补的一对死党,也是乐队的奠基人。

80年代也出过几张好片,红过一阵子,后来慢慢的, AnviL就走下坡路了,之后一直混的很惨,拍纪录片的时候,LIPS的工作是给小孩子做午饭什么的,ROBB是做室内装潢,音乐其实只能说是他们的副业。其实90年代GRUNGE风行的时候,很多METAL乐队就这么嗝屁了,包括大名鼎鼎的WHITE LION乐队的吉他手VITO,也被人八卦几年前看见他在NY开出租神马的,等等这类人真的很多……能活到现在的重金属乐队,都是真正的腕儿,中游的和不怎么出名的已经被大浪淘沙,ANVIL就是里面一个。

可是就算如此ANVIL对音乐的执着还是那么强烈,他们还是没有放弃,虽然已经50岁了还保有20多岁时对音乐的热血态度!片子里有好几个我的泪点:

1 在捷克的一个破烂小酒吧演出,完了后酒吧老板不给钱,为了那么点钱(片尾字幕的时候有说是100欧元)LIPS差点和老板打起来,这是片子里不多的他没有露出笑容的时候。

2 乐队成员在欧洲的一个小机场里睡觉;赶火车结果没买到票,脸上那失望的表情,一边的捷克经纪人操着烂到家的英语在打电话求爹爹拜奶奶。

3 采访LIPS的姐姐,采访ROBB的妻子,两位女士的话,很感人,LIPS的姐姐对弟弟的事业非常支持,为了做CD,要1万欧元,LIPS拿不出来甚至都想抵押房子了,最后姐姐借给他;ROBB的妻子一看就是……让我很想awww的类型啊,从衣服打扮什么就看的出来,当年估计是老公的粉丝,说她自己对 80S那个时代HAIR METAL到现在还保有梦想,与我心有戚戚><

4在欧洲那个不成功的TOUR里 ,某几场观众连10个人都不到,但ANVIL还是认真的演出><


总之,有些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看了,以后找机会再多看几遍吧。

 6 ) 少年心气,知天命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的核心人物Robb和Lips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一起玩乐团,在80年代早期也做出过如metal on metal这样的经典专辑,但——二十几岁时他们尚能和Metallica、Bon Jovi、白蛇一起演出,等他们五十岁了,却靠从事儿童送餐等工作来维持乐团的开支,欧洲巡演销路惨淡,部分场次只有十几个观众,还要为了100欧元的报酬寻死觅活…Anvil就去寻求建议,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该做的都做了,巡演了三十多年,却每况愈下?看到这里我莫名地想起了自己读高三时难过得天天哭、跑去家教中心乱投医的经历,深有感触…

 

Anvil面临的首要问题自然是他们的shit management,其次就是像Lars老师点评的那样,他们没能进入“下一个层次”。实话说,个人感觉(我就随便瞎掰两句,麻烦持不同意见的网友不要太较真…)他们后来四处推销的那张新砖并不是特别出色,就是一张随处可见的、迅速被遗忘的套路化作品,意识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头几年,唱片公司的婉拒也不是不能理解。不过我想这不能成为他们沦落至如此境况的理由,要知道这世上有太多弹得唱得都乱七八糟、却红得令人匪夷所思的乐团,乃至成为了写手笔下的光芒万丈的“摇滚之神”…

 

个中原因大概是很复杂,他们的运气也确实很差,我不敢乱做评论,但想来或许和他们的性格脱不了干系:单纯和善,没有攻击性和领袖魅力,狂暴的金属形象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片中有个片段是他们80年代上了一档意图抨击摇滚乐为当代青少年带来不良道德影响的电视节目,当主持人以戏谑的口吻朗读他们的歌词、台下的卫道士观众们露出厌恶的表情时,Anvil仍然笑得平和与坦诚。他们用假阳具弹琴也好、写一些毫无文采的露骨歌词也罢,无论看上去多么怒气冲冲,骨子里却是纯良的本分人,那些衣冠楚楚的位高权重者,哪个不比他们更“有害”?



但想在风起云涌的摇滚界生存,缺乏魄力或者毋宁说缺乏阴险怎么行? 单拿Rolling Stones举例子:Ronnie Wood在Rolling Stones的作品几乎都被署名为“Jagger/Richards”,Keith Richards手握Mick Taylor的生杀大权、随心所欲地对他的solo段大行剪刀手,Mick Taylor离队以后Stones更毫不犹疑地在再版唱片上把他的照片全部拿下…而Anvil呢?在很多乐团都会对经理人大发雷霆乃至大打出手的情况下,他们甚至还在安慰她,而且最终还让她幸福了…

 

整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Lips的眼神,虽然他已经是个有妻室的五十岁男人、基本一直处在人生的低潮,眼神却意外的清澈,笑的时候嘴角一直咧到耳根,依然是一张灿烂万分的娃娃脸。看到后面明白了:他找了一份电话推销员的工作、想凑做新唱片的钱,但他根本做不到把他们垃圾一样的商品吹捧上天,是老实巴交的大好人,全无五十岁男子惯常的虚伪与老辣。看汽车大师的这篇花絮介绍,便可感受到他们是怎样一群可爱的人。

 

在本片中友情发言的Lars老师曾经说过:“当你选择了摇滚乐,你就选择了永远年轻。”曾几何时许多乐迷都为此深深感动,他们自以为摇滚乐能使他们永远保有一颗热血少年心,让他们家徒四壁时仍能满面春风——而毫无摇滚意识和革命精神的愚昧小市民们,注定会被浑浊的社会同化并被国家机器彻底碾碎。光阴飞逝,时过境迁,奸商嘴脸的Lars老师在拍卖行里讨论着千万美元级别的生意,乘着私人飞机飞来飞去,为个Napster暴跳如雷,鼓技日益苍老远不复当年风采,成了个大腹便便的衣冠禽兽。很多曾经为他们的过度商业化捶胸顿足的老乐迷终于也意识到了:“咦,到头来,我还是成为了无聊的成年人。”于是双方握手言和:一把年纪了何必再那样愤世嫉俗,喊出来的口号就像放出去的屁,兜里的票子才要紧,咱们终于又能惺惺相惜了。

 

这么一对比就能看出Anvil,这些我们这个年代少有的执着而单纯的勇士有多么了不起。虽然音乐不足以谋生,他们也没有考虑过音乐以外的生活方式。Mickey Rourke的《摔跤手》里面有句台词大意是说80年代多么好,有那么多酷极了的金属乐团,直到“科本那个娘娘腔把一切都破坏了”(cobain is a pussy)。我感觉之所以说科本是“娘娘腔”,应该是因为他的音乐中颓废消极的内容比较多,整体上九十年代的音乐风格就是偏向顾影自怜,不似八十年代那样乐观而霸气——而Anvil尤其是Lips,便算是八十年代的绝佳代表,他的坚强与乐观着实很动人。

 

很多人十几岁的时候都做过摇滚明星的梦,绝大多数当年就没有任何行动,有一些人拿起了吉他或者鼓棒尝试着做了些音乐,还有一些有了自己的乐团,出了一两张无人问津的唱片——然后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忘记了一切也被一切忘记,并谆谆教诲后辈:“还是去过普通人的生活吧!”你当然可以说他们混成这样是由于自身能力欠缺,他们五十岁了要借姐姐的钱来发唱片,他们没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很有可能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但他们勇敢地走下去了,何况患难见真情,某种意义上讲,当Lips抱着Robb吸着鼻子说“你是我最好的兄弟,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一起”时,当Lips的小孩说“我爸爸是玩乐团的,他很酷”时,当Lips的家人对他那看上去似乎日益遥不可及的摇滚明星梦想表示支持时…我感到他大概比那个带着没有什么Roses也没有什么Guns,搞着永不准时并时刻有可能罢演,成为业界集体嘘声的目标的Axl Rose还要幸福一些。
 

就像Slash在本片中所说的那样,“巡演了三十年的乐团,有Stones,The Who,再数下来,就是Anvil了。”这句话说得我泪眼模糊,要知道在这三十年中,他们越发潦倒却从未想过回头,支撑他们的不是亿万歌迷,不是万贯家财,不是埋伏在巡演大巴周围随时等着脱裤子的骨肉皮,只是最单纯的、对摇滚乐的热爱。当他们顶着生活的重压与周围人的不理解埋首于最初的执着,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种真正的伟大!

 

当然不是说人人都应当打破头发毒誓做摇滚明星、让一家人都穷困潦倒仍然执迷不悟,毕竟这个世界自有其运转的规则,吉星只能高照在一小撮人的头顶上。不难想象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Anvil这样艰难挣扎的乐团,每段历史都是一把辛酸泪,当昔日的偶像早已散发着一身铜臭与我们渐行渐远,草根英雄Anvil仍然和我们在一起。人不可避免地要长大、要苍老、要走向各自的平凡人生,可不管情况怎么糟、即便我无法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奋斗,也希望自己能像Anvil们那样,爱家人和朋友,忠于自己的内心,并且永远不抛弃最初的少年心气。

THE END

 

PS,电影上映以后Anvil终于受到了他们应得的关注,Rock Band录制了他们的歌曲,巡演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祝贺他们梦想成真!
 
呃…再PS一下,我对产业完全不了解,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不一边做session乐手一边玩乐团呢?果然是因为他们身处加拿大吗…
 
.

 7 ) 存在的意义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这部纪录片中译名“重金属精神”乍看题目有些大,一个乐队怎么能代表了一种类型的音乐呢?完整的看完这部记录片,会得到答案。
在乐队30岁的时候,年近五张的Anvril,由一位热心歌迷组织在欧洲巡演,遇到了:因为乐队迷路迟到,不付钱的老板;个位数的观众;预计5000人的演出,实际导出174位观众。
更惨淡的是他们曾遇到过2000人的场地只有5位观众的演出。舞台之外,他们有着微薄收入的工作,为了第13张专辑,把房子都抵押了出去,最终乐队的第13张专辑依然没有找到大牌唱片公司来发行,他们自己印制了1000张销售。
意外的是受到了日本音一个乐节的邀请,他们1/4世纪后,再踏东瀛,看到满场的千名观众……
片尾Slash的一段话:可能有大把的乐队销售上千万张专辑,有几支乐队可以存在30年之久呢?
你看到最后的五分钟会被感动的流泪吗?

 8 ) Shibuya

§


影片中的背景音乐温和舒畅,充满希望感。但那背景音乐又依附于整个影像的内容,不可分开评论。不过单独听来,还是片尾二位沧桑主角,在拥挤且又温暖繁华的东京街头坦然笑容之景象,占据大部分听觉图像……
  

为摇滚乐队的纪录片编配背景音乐,不仅是影像与听觉互相交叉衬托的难度,更是成熟的影像本体语言与深刻理解此语言的作者性格流露……
  

听一耳朵://www.box.com/s/2kcjldkekvlafppbxqm4

 短评

能不能不这么感人

7分钟前
  • Edward
  • 力荐

简单动人

10分钟前
  • 黄石道人
  • 力荐

金属精神

11分钟前
  • 文森从牛A到牛C
  • 推荐

: )

12分钟前
  • tigeraliens
  • 力荐

感人。向所有像Anvil这样还在坚持的乐队致敬。

15分钟前
  • Bob
  • 力荐

今年最爱,有人质疑作为纪录片,导演的介入感太强。但导演从小就是Anvil的铁粉,在我看来,这不算缺点。

20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有大量的乐队可以卖出百万张唱片,但是有多少乐队你能真心关注,在一起坚持30多年?你知道两个,一个是The Rolling Stones,一个是The Who,然后,你就会数到Anvil了” 一个人能为某事倾注多少爱和奉献?一个人还能走多远?音乐永不停止,Anvil,梦在继续。

2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片尾那段结束语出现是他们站在广场:重点不只是创作好歌,跟歌曲无关,而是跟态度有关,你所做的迁就,你选择跟谁打拼,然后就是好好享受生活。生命中最昂贵,最宝贵的,就是人际关系。你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和拥有的经验。

22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真是苦逼的摇滚啊!

25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一辈子都要追逐,一辈子都要坚持。

2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可爱的2位

30分钟前
  • Effi
  • 力荐

老炮牛逼

34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Life is a lottery.

35分钟前
  • 𝐓
  • 推荐

生活需要摇滚乐

39分钟前
  • luu
  • 力荐

我觉得比寻找糖人好,而且好很多。robb和lip这种友情真是让人羡慕,如果不是这样的友情恐怕anvil也撑不到现在。看得到理想化的artist遇到的现实困境,梦想或许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是很值。岁月不会让人变老,让人变老的是现实。ps,很羡慕霓虹的音乐氛围,尤其是看到霓虹音乐节观众里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44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导演英国人,在美国闯荡,这是他处女作。这片子能把人看哭

4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注意到Lips一直挂在嘴边的微笑吗,看到沉默寡言的Robb不外露的感情与不狂野的拥抱吗,这就是做人的态度

49分钟前
  • M.
  • 力荐

看到有些部分会突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52分钟前
  • SL
  • 力荐

不那么矫情跟装逼的说,爷们儿,坚毅,一往无前,捍卫信念,酒神狂欢,撂倒一切,有爱,这就是金属精神。

53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m/,Forever

55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