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

动作片法国2011

主演:朱迪·福斯特  凯特·温丝莱特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约翰·C·赖利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杀戮 剧照 NO.1杀戮 剧照 NO.2杀戮 剧照 NO.3杀戮 剧照 NO.4杀戮 剧照 NO.5杀戮 剧照 NO.6杀戮 剧照 NO.13杀戮 剧照 NO.14杀戮 剧照 NO.15杀戮 剧照 NO.16杀戮 剧照 NO.17杀戮 剧照 NO.18杀戮 剧照 NO.19杀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7

详细剧情

  平凡的一天,名叫扎克利和伊森的小男孩在某公园内发生争执,前者用棍子将后者的嘴打破。这起不大不小的儿童纠纷,将两对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夫妇拉到了一起。经营小百货商店的麦克·朗斯特里特(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饰)与身为作家的潘妮洛普(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是伊森的父母,他们在家中迎来扎克利的父母——律师艾伦·考温(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以及投资经纪人南希(凯特·温斯莱特 KateWinslet 饰)——的拜访。他们就孩子的伤害事件协商、讨论、争执、冷嘲热讽、旁敲侧击,时而强作欢颜,时而面露不快,可是又不得不面对面度过这难熬与痛苦的一天……  本片荣获2011年波士顿影评人奖最佳群戏奖、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

 长篇影评

 1 ) 中产阶级审慎的杀戮

在这出准独幕剧中,波兰斯基回归了一种原始的戏剧形式:

试想把两个/对价值观迥异的人(们)一起关进一屋,会有什么好戏可看?

作为故事发生的封闭空间的出口,通向电梯的走廊的场景起到了情节分段的作用。

主要人物在这里两进两出,观众的弦刚松下又绷紧。每次双方都是走到了电梯口,又生出新的矛盾,把矛盾推向新高。

表面上看,每次都是老好人迈克尔为挽回局面而提出喝点咖啡小酒,而艾伦又没心没肺地接受好意,才使得故事继续,而实际上是双方的中产阶级理性才让价值观的战争得以维持。

 2 ) 解决矛盾的办法

在这部遵从了三一律,极具话剧感的电影中观众一点也没觉得枯燥乏味,只是短短的一个下午,两男两女,两个家庭,一下子点出了种种问题,往深了说,政治、人性、西方的价值观,现代文明的认知水平;往潜了说,男人、女人、家庭、中年危机、婚姻矛盾。对话中这些问题一一涉猎并且点到为止。不得不说波兰斯基真是一个天才,就是在这话唠十足的话剧味电影中他仍然没有丢失幽默和笑点,对话的几个阶段,阶段中的小高潮,整个对话的大高潮都起伏有致,每个阶段的起承转合都拿捏的火候适中,永远保持观众的新鲜点。   在四个人的激烈争执中,最主要凸显或者最能引起观众思考的,应该是西方人在对于文明和粗野这两个认知观念的怀疑和辩驳。同时也是美国人价值观的碰撞,是杀戮还是和平,是英雄主义还是沉默主义。   孩子本是这场争辩的导火索,孩子是传承未来的种子,而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在一个下午的争辩中已经初见端倪,文明是否是现实世界的一块遮羞布?混沌和迷茫是个各抒己见的西方人该思考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思考这些的条件和时间,饱暖之后思的并不只止于淫欲。中产阶级代表的是主流的话语权和价值观,四个成年人的对话向我们展开的就是美国中场阶级中对于这类问题的几种态度。   理想主义的道德高度和现实主义的道德观永远是无法调和的。而施暴者和受害者是永远不可能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和谈的。所谓的道德和文明可能只是现实暴力上虚掩的一张面具,而这块面具又是极易脱落的。就如C先生说的,每个人的心中都一个杀戮之神。杀戮是人的本性,而文明则成为了一种虚伪。事实上,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施暴者,道德的高度永远只是在一个利益集团的相对范围内。就如剧中被伤害的孩子家长在将自己摆到一个道德高度,认为自己是文明的象征者,因此,他们才会摆出郁金香,摆出馅饼伪造一个和平文明的和谈局面。但是事实上呢?他们永远有分歧,他们依旧存在着不满和怨气,他们更希望的其实并不是和谈,而是像最后penny做的那样把nancy的包扔掉,用暴力的方式解决心中的不满。反过来,carren一家也并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之情,或许开始是有的,但是内心的深处依旧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只是迫于“文明”的枷锁不得不道歉和谈。而当这个四个人永远谈不拢的时候每个阶段的态度都开始暴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酒精更是让心中的“杀戮之神”开始苏醒。   nancy的温文尔雅,penny礼貌的极力克制都土崩瓦解,这两个女人的戏里,在对冲突的问题上她们字字玑珠,在对于男人和家庭的问题上她们一拍即合;反过来两位先生也是如此,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剑拔弩张,在女人和家庭的问题上他们显露出无所谓,更希望谈谈威士忌或者抽根雪茄。这反应的就是男人和女人在家庭问题中的态度以及男人和女人互相的看法。   其中四个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反映出美国人对政治的看法和几种存在的主流价值取向。penny的理想主义道德观,penny丈夫的古典主义价值观,nancy的女性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她丈夫的现世主义价值取向都充分的得到彰显。在这一下午的几个小时中,在一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中产阶级家中一切关于文明的假象都被渐渐扯下,我们看到的是不是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呢?

 3 ) 别扭拍档————压抑已久的兽性大发

  毫无疑问的,电影作为一种感官消费品,刺激感官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可谁都知道不应仅仅如此,在电影刚刚诞生的上世纪初我们把电影视作奇迹因此可以忽略一部电影存在的意义,可在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又一味的过分追求感官刺激绝不能使影迷记得并给予好评,甚至这是种返祖现象,不仅仅是电影业,如此循环更是对影迷的间接影响:花花绿绿的场景,毫无新意的台词,完全不用思考的故事情节,会使我们的一切在无形中退化。眼睛,只接收而不处理图像,那么再完美的背景也不过收获一个“美”字,也许最多是用不同语言从不同人种口中说出的“美”;耳朵,所谓左耳听右耳冒,现在的电影让我们至少是我有种有耳朵跟没耳朵在看电影时效果一样,只要存在一星半点的智商就完全可以复制性将一种故事模式下的所有台词从头到尾自己编出来。
  因此,杀戮着实让我惊艳。首先,七十八分钟加片头片尾的超短小篇幅,少见的同时也限制了其销路,换句话会说,可能波兰斯基并没有把杀戮看做是一部需要与人分享的电影,这更像是一种小规模范围内的自我审视,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沃尔茨,约翰C赖利,当然还有波兰斯基本人,这些名字太过响亮,以至于从拍摄到成片都带着曲高和寡的优越感,这必定不是这一小撮人中龙凤的本意,可存在阶级思想的世界,无论如何不得不如此思考,毕竟他们名字代表了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波兰斯基真正做到了微观世界,以小见大,故事的起因相当简单:俩小男孩打架,其中一人随手用棍子一抡,打掉了另一个的门牙。可后续发展就相当荒谬了:两对父母在被打小男孩的家中会面商讨解决办法,甚至毫无意义的起草所谓事件情况介绍书,道貌岸然地寒暄,期间打人孩子的律师父亲不停地接电话跟人讨论某医药公司降压药对人产生不良反应遭起诉的案子,谈话,接电话,尴尬,要走,被假客气拉回来,咖啡,水果馅饼,谈话,接电话,尴尬,这时候,高潮降临,温丝莱特突然一吐如注(惊艳啊,惊艳,温丝莱特把她最不堪的表演奉献给了杀戮,我不禁失笑。)最要命的是她吐在福斯特最宝贵的绝版画集上,崩溃,福斯特彻底崩溃,走道儿开始有点儿晃悠,说话开始有点儿冲了,然后,又要走,在走廊里爆发,招徕邻居,又被拉回房间,这时,一直彬彬有礼的被打者父亲终于抛弃伪装破口大骂原因仅仅是因为打人者母亲对其扔掉小仓鼠的行为穷追不舍,最后,荒谬的用酒来解决一切,喝的烂醉虽然依然口无遮拦但气氛竟然融洽的诡异,更讽刺的是作为当事人的两个小兄弟竟然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儿第二天和好如初,除了门牙,一切如常。
  这电影给我感觉很特别,电脑屏幕突然变成了一扇擦得通透的窗子,房间的动向一目了然让我觉得好像自己是个窥视欲过剩的偷窥者,因为这完全可以归结为普通人家的家长里短,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可能发生,可就是这种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小事儿却最易被人忽略,最后我明白,看的兴致勃勃的我,其实就像是回放自己的生活,陌生也真实。全篇不过五次换景,公园,客厅,走廊,厨房,盥洗室,比情景剧都省事儿,四人的气场相映成趣让人完全可以忽略场景的过于简单,四人的演员身份被注销,有的只是操心的爸妈,找这四位来演,证明演技更是升华电影,一定是波兰斯基斟酌到绞尽脑汁之选,事实证明,他的聪明再次得到回报,这电影着实值得一帧一帧的揣摩。

 4 ) 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微妙的屠杀

在这个春天的早晨,我似乎选择了一部不太合乎时宜的电影来看,它的名字叫《杀戮》,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春天早晨的明媚阳光里,我不出去散步,而是选择坐在电脑前面,看四个中年男女为了鸡毛蒜皮喋喋不休,但我就是选择了这么做,观察自己或别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行为和选择,有太多时候无法解释,我们就是想这么做,正如这部电影的人一样。

这部电影,符合我最喜欢的那种电影的特征,演技扎实的戏骨,火花四溅的碰撞,衔接流畅的对话,狭小的场景把演员困在其中,所有情节全部都要依靠剧本功力,整场电影如同观看一场精彩的网球混合双打,有太多可以回味和分析的细节,它不像一些制作华丽的大片,它调动的不是观众的视觉刺激,而是让你的大脑也真正参与进来,如同引擎被轰然启动,开始跟随噼里啪啦的对话高速运转起来。类似这样的电影,还有《日落号列车》《与女人们的对话》等等……

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就用AB来代替这两对夫妻好了。A夫妻的11岁的儿子用一根木棍打了B夫妻的儿子,导致B夫妻的儿子嘴唇受伤,掉了两颗门牙,于是A夫妻亲自上门道歉,试图协商一个解决方案。

既然决定要孩子,打算开始要为一个生命的成长负责,这种鸡零狗碎的事,对所有父母来说就在所难免。显然谁都不想处理这些破事,但我们的一生常常就是被无数的破事牵着走,好像一头被蒙上了眼睛不停转圈的瞎驴,我们有时也巴不得像个孩子一样,抄起木棍痛痛快快的把生活揍一顿,然后一走了之,让别人来收拾烂摊子。但我们不能这样,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会不停告诉自己,我们是成年人,是文明人,所以我们有责任,必须一件一件处理好这些生活塞给我们的无穷无尽的麻烦事,哪怕珍贵的生命就在这些不情愿中一点点的流失。

所以,A夫妻硬着头皮来给儿子登门道歉了,他们谦逊而充满诚意,把自己的儿子骂的狗血淋头,说他是个疯子,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并且提出要给B夫妻的儿子找最好的牙医,本来协商到这里应该可以完美结束了。

但有时,就是某个细节出错了,甚至不能说是出错,只能算得上是有点不对劲。在这件事里,那个细节就是A先生在协商过程中接了几个电话,因为他是个律师,而他最重要的客户是一家制药公司,在这个早晨爆发了公关危机,他本来应该去处理这件事,却被妻子硬拉来为儿子道歉。

于是,一些情绪开始酝酿起来,B太太开始认为A先生并不尊重这个事件,认为他们需要更有诚意的道歉,于是四人又再次回到室内,寒暄,协商,但情况并没有变的好转,而是越来越失控,最后已经和孩子无关,而是开始互相控诉,控诉婚姻,控诉社会,文明的外衣就这样被一件件剥掉,人们最终都说出了心里真正的想法,互相指责对方是骗子,懦夫,神经病。

这部电影名为《carnage》,意为屠杀,这名字似乎太过严重,毕竟电影里并没有人真正死掉。但太平盛世,我们所能经历的兵荒马乱也大多就是如此了,观念的交锋,道德的歉疚,价值观的互相屠戮,对彼此生活方式的贬低,试图在相处中争夺道德高地和更大的话语权,战争从来没有消失过,它只是变的看不到硝烟,却未必不带来伤害。耶稣曾经说,你若恨一个人,就是杀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人之间所经历的这种互相捅刀子的过程,也无异于一场杀戮,而且不像真正的杀戮那样一刀毙命,就此结束,它会一直发生,每天重复的发生,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婚姻里,发生在每一次的交谈里,那被杀戮的也许是一些无形而珍贵的东西,我们甚至都未曾意识到它是如何在我们心中死去的。

其实我很同情B太太,她看起来是这四个人里面心理素质最差的一个,最先稳不住阵脚的就是她,最先开始哭泣和崩溃的也是她,当她的丈夫告诉别人,她是个作家,她接过话来,努力表现得像个专业的作家。但很快,她一转脸就愠怒的责备丈夫,不应该告诉别人她是作家。她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她写过一本关于非洲大屠杀的作品,这表现出她有强烈的道德感和世界公民意识,但同时这本书大概并不成功或评价不高,所以她现在只在书店里卖书的小职员。

她坚持的很辛苦,她试图活的鹤立鸡群,她收藏和保存着绝版画册来表现自己的品味,并把它们放在茶几上最显眼的地方,她有着顽固而脆弱的自尊心。她反对草草和解,反复强调A夫妻的孩子必须真正认错,否则这事没完,她强调她并不关心利益本身,而是在坚持纯粹的公正和普世价值,是在维护社会正义与和平。

朱迪福斯特在这个人物身上确实是用了心的,几乎贡献了她演技的巅峰水准,她并没有整容,但一开始我几乎没有认出她来,她为了演这样的一个女人,几乎连气质都改变了。那紧张的笑容,那强烈压抑着不满,却又想表现出放松状态的矛盾的肢体语言,让这个女人显得很纠结。

她身上有一种倔强的东西,她的理想主义气质,她固执的想要教训别人,她对何为公正几乎是洁癖般的坚持,她对文艺作品的推崇和珍惜,她的得理不饶人,在交锋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几乎达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

有一些小细节其实值得玩味,比如A太太呕吐在画册中,我个人觉得那其实是一个隐喻,隐喻着A太太对画册,或对B太太所代表的那一套文化价值的贬低甚至羞辱,虽然A太太一直试图表现的很尊重人,但她其实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并非真看的起B夫妻。她的呕吐当然不是有意为之,只能说是导演的黑色幽默,这背后想要表现得,大概是每一个被称为“文艺青年”的人都曾体验过的羞辱。B太太固执的想要扮演人民教师,却终于把自己变成了人民公敌,最后连自己的丈夫都站在了对方一边,和他们把酒言欢,躺在沙发上抽着雪茄讥讽自己的妻子。她不可能不生气,但越生气越显得自己像个玻璃心,显得自己像个笑话,AB先生开始联手嘲笑她所信仰的那些高大上的价值观,他们其实意识不到自己的残酷。是的,其实很残酷,对这样一个敏感的女人来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霸凌。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A太太其实早在评论培根的画作时就说的很准确了:“残酷,华丽,混乱,平衡”,这部电影也正是如此,人们彼此伤害,也在彼此寻求和解,试图平衡各种利益和价值,却把世界搞的残酷而混乱,这样的剧情,只要还有人类活着,大概就会永远继续上演下去。

在经历了A先生和B先生的轮番嘲笑批判,到最后,貌似温和明理的A太太似乎也得了某种鼓励,她借着酒劲,抓起那把郁金香砸的稀烂,也同样可以看做是对这一价值的彻底否定。

不记得是谁的著作中曾谈到过,在每一个家庭中,或每一场争端中,最后一定会有一个人成为“被归罪者”,他会成为众矢之的,大家愿意把所有责任和罪过都推给他,把对生活的不满推给他,而B太太最后就沦为了这一角色。本来只是协商孩子打架的事,到最后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价值观的高下之争,最后三个人几乎站在了同一边,来攻击B太太的不合时宜与理想主义,攻击她的挑剔和认真,她成为了那个“被归罪者”。

也许,甚至在观影时,你都会被影响,在心里开始归罪给B太太,觉得她真是一个事儿妈。但你是否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每当我们试图谈论优美,谈论文化,谈论和平,谈论一些高贵的价值时,就经常不知为何会引来莫名其妙的敌意,说你装逼啦,说你虚伪啦,说你不合时宜,说你只会空谈其实是个弱者,又或是说你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而这些指责和嘲笑,你甚至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护。它们来自实用主义者,来自权力的拥护者,甚至来自什么都无所谓的简单粗暴者,那一刻他们似乎都有了开始向你扔石头的权力,最后,可能连你自己都开始为这一切感到羞愧,你会哭泣,会觉得孤独,最后你也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慢慢走入他们的一边。

林奕含曾说:“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从来不只局限在性侵之上,我理解,她说的是权力,性有时也只是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权力和霸凌是会以各种方式反复出现的。当你生活在某种畸形的文化里,被这种文化压迫着,伤害着,还要被这种文化无声嘲笑着,正如林奕含,她明明是受害者却也承受着某种微妙的污名化,比如荡妇羞辱又或是矫情等等,这些话也许并不总是被直接说出来,但它们一直存在,它们一直在屠杀。

所以我想,真正的和平并不只是收起刀枪吧,而是努力去呼唤一种真正善良的文化,它让我们学会控制内心的权利欲,看清自己也从来不完美,它将带来一种退后,一种谦卑的自省,不要轻易拿起你手中的石头去砸人,因为那石头从高天落下,最终可能砸到的就是你自己。

 5 ) 一位印度五毛党的心声

不懂豆娘河蟹我文章的心意,女孩的心事你别猜别猜。哥只好梅开二度,老文重发。

我是一位印度铁杆五毛党,略懂中文,前不久看了这部电影,看到全场观众叫好,心中十分愤懑,因为这部电影根本没什么大不了,要是这是一部印度电影恐怕要精彩得多。思绪难平辗转反侧,因此特来此地抒发感慨。

首先,要是这是部印度电影,我们可不会让波兰斯基这种导演来捉刀。你想想,一个娈童犯在监狱里随便剪两刀出来的作品质量怎么过得了关?要是在我泱泱印度大国,我们会用当今最牛逼的国际巨导拉库马·谋来拍这部电影。拉库马·谋绝对是一位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导演,他正在拍摄的《孟买十三插》就是最好的佐证,该片已代表大印度国申奥!

其次,要是电影在印度拍,开场那个男孩打架的场景,怎么可能选个随便的小街心公园?我们一定会展现我印度国风貌,体现宝莱坞精神,首选地将在泰姬十三陵进行航拍,男孩子们将身着华服,手执利剑在高空威亚上盘旋打斗,超越印度国获奖影片《卧牛藏龙》。而片中的实景,则必须在印度附属宝岛斯里兰卡阿里阿里山上的豪宅里完成。并考虑到印度国某些变态观众的需求,电影将制作成3D,把电影中那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呕吐的场景,真实可信地喷在观众的3D眼镜上。

在角色选择上,印度乃泱泱大国,人才济济。首先要换掉的就是温丝莱特。这个女人拿了奥斯卡之后就几近癫狂,在新剧获得艾美奖后居然公然手舞足蹈,实在与我文明古国女性的贤良淑德标准相悖。必须换成我国民间艺术家水兵·小月月。且不说水兵·小月月到底是否真有其人,但她绝对能胜任电影中那颇具爆发力的一呕。温丝莱特呕得太温婉,小月月绝对能气吞山河嘴吐日月,一口喷出个未来。 之后的淹手机和大哭大闹摔郁金香的戏份更是对小月月生平的红果果的抄袭!这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人间喜剧怎么可以交由他人之手演绎?小月月一人足矣!

接着要换掉的必须是福斯特。这个美国死拉拉的神经质实在让电影大打折扣。不就是演个作家么?印度国宝级作家阿米尔·四娘可以轻松拿下。阿米尔·四娘在我印度国受人广为爱戴,其作品《左手纸巾右手飞机》和《梦里精落知多少》脍炙人口,已被翻译成非洲30多门语言。阿米尔·四娘不仅完胜福斯特的拉拉气质更是粉黛娇颜美不胜收,号称印度PS美女的她一定会在片中露尽三点以保证观众的视听享受。

而至于福斯特的老公约翰·C·赖利,这个死胖子连奥斯卡都没拿居然也敢出来混?我们印度国闹太套神教的夜漏·晓明教主完胜之。夜漏·晓明不仅是我国公认的帅哥,他那脱鞋1米65,穿鞋1米80的傲人身高更是和我们阿米尔·四娘根号2的娇俏身高构成了完美搭配!而顶替温丝莱特老公的奥斯卡影帝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的必须是印度神一般存在的默罕默德·李刚。在印度,只要你喊你爹是默罕默德·李刚,众人便会待你像对待印度神牛一般纷纷让出一条血路。这种霸气外露的角色,舍他其谁?

最后还要换掉片中的两个小男孩演员。打人的那个孩子必须是印度国儿童对嘴型歌唱大赛冠军木木·妙可,另一个孩子我们打算请外援,以彰显我印度大国之富饶,这个被打的孩子必须是美国黑人演员威尔史密斯的儿子。如此这样,我国孩子的纯真活泼好动打人的本质才能得以尽显。

敲定角色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剧情。你看这部改编自舞台剧的电影剧情多么温吞,要是交由我们印度国来拍摄,剧情一定狗血丛生,让你观影时不断自插双目。先不说我们会用一堆俊男靓女在电影中作背景不停地载歌载舞以彰显宝莱坞风范,更是要把故事设定先改成这样:霸气外露的木木·妙可在玩耍时一巴掌把小威尔史密斯打成老年痴呆,木木·妙可的父母默罕默德·李刚和水兵·小月月决定斩草除根于是找到小威尔史密斯住所,与其父母夜漏·晓明、阿米尔·四娘展开肉搏,水兵·小月月一口喷死了阿米尔·四娘,而夜漏·晓明悲从中来,准备引燃炸药包炸死仇人,结果没穿鞋身高不够只好手举炸药包和仇人同归于尽。一场杀戮至此戛然而止。

原片的最大败笔不仅在于剧情失败,还有一点很重要:完全没有商业头脑和广~告植入。这是多么愚昧的一种行为啊。我印度国绝不可能容忍,而是会适时植入一系列广告。首先,桌上的从荷兰空运来的郁金香必须撤换成从河南(印度恒河以南之一行省)运来的油菜花----它号称印度的薰衣草,浪漫气息瞬间弥漫。然后月月一家吃的甜点,必须撤换为梵高园小面包,之后月月用之秒杀四娘的一口老血,必须是营养Shuhua奶,命中率太可怕了。接着,李~刚的手机响了,巨屏切换成:印度移动,想动就动。然后几人一起喝的Scotch必须换成夫炎洁,众人一边喝一边说:夫炎洁虽好,可不要贪杯哦!最后出现在片尾的小仓鼠,也应该换成我国餐桌珍惜动物果子狸,它妩媚地一俯首:你看得出来,我有SARS吗?全片完。

对了,电影的名字也得换!叫什么杀戮啊!太没情调了,就改名叫做《杀人伟业》吧!不过话虽说了这么多,电影能不能上映其实我也说不好,因为印度有个神秘的扫黄打非组织叫做“光/腚/肿/菊”,总是把电影里最精华的片段删节后据为己有,私自享受。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电影上映,那必然会摘得今年印度的电影最高奖:“金牛百草奖”。信不信?


---------------------------------------------------娱乐分割线------------------------------------------------

实在地说,电影的五星倒不是那么踏实,但由于它过于强大的剧本以及表演,实在是精彩得很。看电影的时候观众笑场N次,剧本的幽默之处可见一斑。不管是Doodle doodle doo还是那只最后活得好好的小仓鼠,不管是那恼人的电话还是糕点和可口可乐,处处有笑点。禁闭空间的表演仿佛舞台剧,四人演技皆可圈可点,演技飚飞时让我想起【虐童疑云】,电影的几个笑场高潮都来自温丝莱特,那惊天一呕可谓一个笑点高潮;而沃尔兹的神气活现玩世不恭更是技高一筹,举手投足之间气场毕露;福斯特的表演歇斯底里,青筋毕露又哭又闹真是毫不客气,稍弱一点的是赖利,但是他那小仓鼠的桥段实在又让人忍俊不禁,还有We Are All Short-tempered Bitches! 大家都是暴脾气的小婊子!太赞了!四个演技派被波兰斯基招在一起,瞬间电光火石,碰撞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波兰斯基的选角实在精妙之至。虽然电影可能因为剧本实在太强大而最终很难在电影节上斩获奖项,但这部电影绝对能让观众充分享受骨灰级演技派演员的精湛表演和巧妙绝伦的台词,故强烈推荐!

 6 ) 实在界的入侵与波兰斯基的嘲弄

从齐泽克的意义上讲,波兰斯基就是遭遇过“实在界的入侵”的人——无论是曼森家族杀人案还是其后的性侵事件——其坎坷起伏的人生轨迹正如一次次“创伤性回归”,破坏颠覆又浸入支撑着他的象征秩序与符号宇宙。

这是一部发生在室内空间的高密度电影。所谓密度之高,就在于在这仅八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电影内容充满了各种极具矛盾与张力符号性象征(且是以影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为象征载体的),同时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各个象征的势力阵营归属又几度发生转换甚至“洗牌”。最终呈现出了极具辩证性的局面:一方面是错综复杂的符号网络;另一方面,其错综复杂就意味着其脆弱不堪。

首先从符号性象征来讲,在《杀戮》所呈现的西方中产阶级的背景之下,波兰斯基对四种符号性象征逐步予以展开并进行解构:

首先,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律师,实则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的现代资本奴隶,在逐利的流动表层深处——也就是在价值层面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虚无主义,毫无崇高与庄重可言;

然后,律师的妻子,那位兼顾着事业与家庭的成熟女性,其表面四处周旋且对妥善解决问题满是诚意,然而其内心深处却从来没有正视过问题并尝试诚恳地认识对错,一而往之的只是虚伪的和谐面具,面具之下便是再也抑制掩盖不住的最不体面的肉体与精神龌龊;

再者,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达尔富尔大屠杀的女作家,却惯常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以西方惯有的普遍主义思想道德性地、怀有优越感地去强迫他者,接受自己的“伪崇高”原则。讽刺的是,如此关心遥远地方的人,却做不到对身边的人予以宽容,更做不到以此来约束自己;

最后,女作家的老公,那个老是一幅乐呵呵模样的男商人,则代表了小市民们享乐主义的普遍姿态。在自得其乐的同时又时刻不忘自己狭隘可怜的自尊心,其捍卫方式也是某种粗暴的抗拒与低陋的“幽默稀释”。

至于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各个符号性象征进行了数次势力阵营的变换,乃至几度洗牌:从最开始的家庭符号秩序,演进到观念符号秩序,后变为性别符号秩序,最后完全破解掉。我们目睹了象征势力不断离合、符号秩序不断重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整个符号秩序倒塌了,象征界最后在那座房间中不复存在。余下的全是实在界的“原质”,即“一小块的实在界”——两个男孩的打斗。后续一切皆触发于这一原质之上。

这一切当然非常极具讽刺意义。“杀戮”乃是一种彻底的破坏符号秩序、创伤象征宇宙中的符号性个体的实在界方式。同时,“杀戮”也是波兰斯基对现代人类文明的道貌岸然的一次活生生的剥开。

最后,波兰斯基把希望投给了电影结尾:在公园里重归于好的两个小男孩,便是对成人世界的家长视角与社会符号予以最无情的嘲讽。而对小男孩的拍摄始终使用远景,对成年父母的拍摄始终是中景,也通过这样的对比距离暗示并提醒着每一个观众:我们正在靠近哪一边。(靠近被嘲讽的象征,远离作为原质的实在。)

 7 ) 《杀戮》中的四个万能公式

艺术史人类学书堆子里出来的学者+五金店老板=女权主义的绝对优势

冷漠的工作狂律师+妆容精致八面玲珑的投资人=孩子家务一手揽的怨妇

这两对couple几乎能成为全世界所有婚姻不美满couple的原型。

西方文明史观+始于人类本能(暴力)行为=不可调和

柯克西卡+呕吐物=最幽默的亵渎

这两处冲突再次证明高雅艺术与文明难敌人类本能的摧枯拉朽

波兰斯基真正用一个客厅讲了整个世界。

套用《失恋》里的台词,有些导演用巨资特效3D换你几十元电影票,有些导演用一个客厅四个演员真心告诉你电影世界的神奇绝妙。我不评价谁更好,我只想说,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8 ) 不要文明可以,不要脸可不行

   也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刚看完《无耻混蛋》,沃尔兹纳粹军官的印象依然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从“armed”第一句台词开始,他欲擒故纵的痞气一直都在。不过这一次无耻混蛋不再是一群血腥的屠戮者。一份沙拉、一束郁金香、一杯威士忌,于是“砰”的一声,客厅里杀机四伏。
  朱迪大妈一开始的微笑温暖得我都不敢相信这部片子叫《杀戮》。“呵呵您不喜欢这个词吗?呵呵好吧我改掉呵呵。”作为本片情绪反差最大的人物,她表面的温情在于她身上“文化”与“人权”的标签。因为从事的工作,她是四个人当中与文化距离最近的,于是我们想象当中“文化人”的气息在她身上得以体现,自己的儿子被打依旧请对方家长来做客,委婉表达着“至少我们没有吵架还愿意坐下来解决问题”,甚至在影片一开始,和颜悦色的朱迪配上老好人脸约翰C,都让人有点模糊谁才是受害者。
  这个角色给朱迪也是合适的,朱迪在爆发前的温和与平静诠释得非常流畅,在一些细枝末节中,比如她最先提出“让受害者来回跑不好吧”以及“注意!你家儿子是故意的”这样尖锐的原则,比如她在沃尔兹接电话时无奈到厌烦的眼神。在人物情绪的起伏上,朱迪是渐进的,也是成功的。
  就好像知识分子都是假愤青一样,朱迪在凯特将呕吐物弄在画集上后开始第一轮爆发,从客厅走到厨房她嘴里絮叨着“stupid bitch”,和丈夫一起取笑“doodle”时她已经露出了嘲讽的嘴脸,虽然她事后竭力遮掩,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家庭因素也是朱迪无法释怀的导火索,她一颗红心为人民,丈夫却只知道马桶的型号,她认为自己的事业是伟大的,可她口中圣洁的人权只能用来给凯特擦屁股。好吧这个时候该爆发了,一开始拍着丈夫胸口夸他爱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贤妻良母不见了,因为她心中最神圣、也是最脆弱的地方终于被陌生人恶狠狠踩了几脚还吐了一口浓痰,更可悲的是,她的丈夫,也和她站在相反的方向。
  朱迪终于崩溃了,她疯狂的喝威士忌,可怜自己的丈夫如此平庸不似奥巴马,她终于恶狠狠地骂出“你们的儿子就他妈是个小人”,她终于把凯特的名牌包高高甩了出去,砸碎仇人所有虚伪与妄言。
  是的,虚伪,如果说爆发的朱迪还有一些真实,凯特的虚伪则是彻头彻尾,她真的知道郁金香在哪里卖么?她真的觉得苹果和梨子的馅饼好吃么?她真的希望儿子来道歉么?她真的爱她的丈夫么?
   吐过之后的凯特突然变得清醒——既然脸都丢到了姥姥家干脆把话挑明了,我问你们,要不是你说我们的儿子是小人,他也不会这样。
  这里的转变让我和约翰C一样差异——“你吐过之后倒是很有活力嘛”
  朱迪一家人被这个观点弄得措手不及,你打了我家孩子吃了我家馅饼吐了我家一地现在跟我说所有的错要和我“share”。share你妹吧!
  之后的凯特,酒精褪下了她的伪装,她看着朱迪对约翰C的数落,不由得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吐过之后沃尔兹只担心西服和皮鞋,想到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心,想到那个一直响不停的黑莓手机让自己尴尬了无数次,她感到深深的无奈,还有悲哀,这些终于转化为无处发泄的怒火,她拿着朱迪家的酒杯指着朱迪说“我要用你口中的人权来擦屁股”“你家的儿子就他妈是个小人,我儿子打得好”实话说,这些倒真的是气话,因为凯特就没说几句真心话,一直都没有。
  反观沃尔兹,他倒是全局最真实的人,因为他真的是个混蛋,从头至尾。尽管说再多excuse me也无济于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我是从他打着电话吃馅饼嘴里发出一阵阵难听的笑声时认定他是个混蛋的。
  四个人除了约翰C稍弱一点——他的懦弱可以更加明显,都奉献出了精湛的表演,戏剧张力十足。片尾上字幕时我们发现孩子和仓鼠都很好,我想那混乱的几个小时过后,四个人都会后悔当时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们的野蛮只在骨子里,文明在脸颊上,不要文明可以,不要脸可不行。
  

 短评

文明,以及文明的虚伪;沟通,以及沟通的障碍。阵容很豪华,结局很讽刺。又一部局限在小空间里的话痨电影,四个主演狂飙演技。

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Trivia一则:这部片的舞台剧08年在伦敦由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然后这戏最早的英译者是Christopher Hampton、也就是去年威尼斯另一竞赛片Dangerous Method的剧作者——巧的是DM的原作"The Talking Cure"03年在伦敦首演也是拉叔主演的。

7分钟前
  • Lisabracadabra
  • 推荐

泡过水的手机完好无损,被遗弃的仓鼠活着滋润,打了架的孩子嬉闹如初~原来,我们越上心的小事,越不把我们当回事。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概莫如此。

8分钟前
  • 力荐

这种片里才能体现演员的伟大之处

9分钟前
  • 小寒-_,-以人为本 一本万利
  • 推荐

昆汀·塔伦蒂诺的好基友的声线真是标志性……标题太具欺诈性、总以为这出舞台剧闹到最后会搞条人命出来但居然什么也没发生

1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中产阶级们的面子功夫看上去显得那么虚假,一开始情绪还能靠理性控制,几杯酒下肚,文明不复存在,人性野蛮的一面毕现。四位演技派贡献了今年最精彩的飚戏,但是每个人还是以往给人的印象,没有新鲜的突破,就像演了一场话剧。波兰斯基的场面调度和剧本的强悍让人叹服,四个字:精彩绝伦!★★★★★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以前看波兰斯基自传上说“我十八岁以前一直十分可怜地以为自己是手淫的发明人”,笑到打滚,结果直到现在一看到他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手淫的发明人来了”…=..=

19分钟前
  • 柴斯卡
  • 推荐

除了卡司强大,其他都远不如1994年的《死亡与少女》,要知道,他是波兰斯基,不是其他小破导演,交出这样的作品,真没啥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不知道这个沉闷的破B电影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推崇,反正我强迫着自己看了1/3,发现确实没什么笑点,果断删除。

28分钟前
  • 红石头
  • 较差

完全靠对话来推进情节。刚开始以家庭为利益公共体,一度又以性别划分,还有社会等级的微妙情绪……很丰富。

30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噗哈哈哈~,凯特的当桌爆吐,和那只浸水之后依然阴魂不死,在铜盘里吱吱震动着、蹦跶着的手机,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生活与婚姻与关系,皆像一只吃剩的派,令人作呕,又无可改变。个人尤其喜欢这种封闭空间里一群人围坐话唠的戏,只是这次不是伍迪艾伦,换了波兰斯基。

3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煎熬。就是部叨逼叨对舞台剧吧。(看片前看评分这么高,还是喜剧,导演卡司如此大牌,想必可以一看。于是叫了老乡一起,看到一半人家要离开啊,硬是我强拉着坚持看完,看完就郁闷了,这什么剧情啊,出门都那么墨迹,一杯咖啡,进屋又退,从头到尾,来来回回,老乡流泪,从此我挑片再也不陪⋯)

36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我发誓我下辈子也难写出酱紫的剧本,成精了的福斯特和温丝莱特对飚,我神波兰斯基随便在监狱里剪一剪,一群成了精的人在一个房间里随便舞弄一下,也足可以惊世了。然而好吧我承认,密集的对话中,有四成的对白是猜的……囧

39分钟前
  • 猪头小队长
  • 推荐

短小精悍的室内剧,如此话痨的曾一度让我不认为这像波兰斯基出品,到十分伍迪·艾伦。改编自拿过托尼奖的戏剧,剧本优秀自不用说,成了精的几位演员在一起飚戏甚是精彩,全片都在一个房间里进行却没有丝毫冷场,包袱一个接一个,字字珠玑,干净利落,酣畅淋漓。★★★★

43分钟前
  • Q。
  • 推荐

貌似是第一次看这种单一场景的话痨电影没觉得特别闷困=_=

48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带有强烈舞台剧风格的小品,剧作没什么新意,也谈不上什么戏剧张力,不过单看四大腕飙戏也还蛮有意思,只是到最后十几分钟就过于无聊了。PS:福斯特这次的表演也有点过火。

52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精彩绝伦的七十分钟短剧,四位影帝级主角代表了当下最典型的四种人,波兰斯基的剧本和台词把控功力超群,精辟到让人一秒钟也不愿放过。在一件又一件小事的刺激下,“文明”的人皮伪装被撕破,兽性毕露之后的每句对话都犀利、酸讽,使这场“言语间”的杀戮一步步升级最后结尾神来一反转,完美!

5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成人的世界真复杂,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在增长自己的兽性,并学会将自己的兽性隐藏,文明始终伴随着野蛮,世界注定无法实现真正的和平,再小的事件也会有硝烟的产生。四人对戏实在精妙绝伦。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特别精彩!台词剧本加表演功力深厚,四人从文明伪装到歇斯底里,一路演技飚飞。观众笑场N次,四人表演皆很棒,让我想起《虐童疑云》的互飚演技,此外不得不说下温丝莱特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呕,超越小月月五千米,光这一呕就可以考虑再拍个3D版加强视效哈哈。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西方历史结束于威士忌

1小时前
  • tomshiw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