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

剧情片美国2008

主演: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格提,克里斯托弗·沙耶,大卫·摩斯,拉尔夫·费因斯,盖·皮尔斯,克里斯蒂安·卡玛戈,伊万杰琳·莉莉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剧照

拆弹部队 剧照 NO.1拆弹部队 剧照 NO.2拆弹部队 剧照 NO.3拆弹部队 剧照 NO.4拆弹部队 剧照 NO.5拆弹部队 剧照 NO.6拆弹部队 剧照 NO.13拆弹部队 剧照 NO.14拆弹部队 剧照 NO.15拆弹部队 剧照 NO.16拆弹部队 剧照 NO.17拆弹部队 剧照 NO.18拆弹部队 剧照 NO.19拆弹部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16:10

详细剧情

  美军侵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接替刚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牺牲的同事。拆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安东尼•麦凯 Anthony Mackie 饰)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布莱恩•杰拉蒂 Brian Geraghty 饰)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但在联合国大楼的拆弹行动中,抗拒命令强行拆弹的威廉姆斯却得到上校瑞德(大卫•莫尔斯 David Morse 饰)的赞赏。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卖盗版DVD的贝克汉姆(克里斯托佛•萨伊 Christopher Sayegh 饰)。小贝克汉姆的死让威廉姆斯更为疯狂,竟私离军营单枪匹马入城调查……  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等6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你手心里的麻烦是我的祖国

继承了美丽奸战争片的一贯思路。当战争的正义确定无疑时,他们无畏进攻,当战争的正义性存疑时,他们彷徨挣扎。巴格达城天堂广场的萨达姆雕像倒下已有六年。孩子们投掷的石块敲在悍马车上叮当依旧。侵略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基本的道德审判却早已被忽略了。
     观众们要看战士,没人想看Haji。能够和英雄比肩的Haji,必须是身背炸弹却哭泣投诚的Haji,或者卖DVD给英雄的小Haji。另外:
    那些Haji Haji叫的欢的盆友们,你们知道حاج什么意思吗?

     他们使战争成为产业。出生入死的国民大兵们被一场战争锻造为熟练工种。在我们这个年代,没有人能够确知这群在千里之外的沙海艰难跋涉的战士们会不会收获荣耀——他们能像二战的老兵们一样向孙辈们夸口自己的战绩吗,抑或在十数年或数十年后被自诩公正的史家贬为屠夫?唯一确定的,黑水公司的价码丰饶稳定,不论死活每件净赚五十万。当人命成为工件,成为创收的稳定来源,我们看得见资本主义的星条旗,被血腥染红,在伊拉克的土地上昂然飘扬。
      
     美军的粉丝会专注于战争机器,他们看着光鲜亮丽的军械总是无法自持。看着银幕暴力,想象中的自己也会全副武装,在充满敌意的黑夜社区里左冲右突,激情点 射,意淫一下属于自己的血色浪漫。只是屠杀太碍眼,作战部队对平民社区的肆意动武会使他们不安;真实的客观条件也不允许伊拉克提供那么多成建制的武装抵抗人员供他们扫射。这时就体现出选材的价值——拍摄一些技术兵种的故事,就显得十分投机取巧。拆弹的对象是物而非人,既展现理性与技巧又避免血腥和野蛮。拆弹不仅避免美军兵力伤亡,更是对当地居民社区的繁荣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吃苦耐劳流血流汗,展现了人民子弟兵的高风亮节。苦口婆心劝当地人远离危险区的老实军医,在硝烟中殒命的时候,似乎就被忽略了他作为一个侵略者的身份。请想象一下侵华日军的宣传部门到被占北中国领土取景,拍拍驻华日军工程兵和医疗兵什么的,也是很好的作秀。给支那人接种疫苗,给支那人修路造桥,此时只有搞破坏的支那土八路是不稳 定因素。一会儿炸个铁路一会儿铰个电线,偶尔还要埋个地雷什么的。太不和谐了。
     基于此,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共同进步,主人公有必要回到伊拉克的华北平原,再战一次。

 2 ) 拆弹部队

一部美国主旋律的电影,正确的政治导向,或许是这部电影拿到奥斯卡的最重要的原因了吧!

导演是女性,来拍战争片,其实挺有意思的,战争的题材相对于女人而言是很难把握,而且叙述力度也是,毕竟战争片基本上都是男人戏 但是导演把握的不错 剪辑也算是教科书般的了

“你们男人说的正义利益种种借口都扔开吧,你们就是喜欢杀戮。杀戮上瘾,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来说,是还不错的。从拆弹救人这个切入点,叙述故事,视角独特!

我十分讨厌美国 由此喜欢不上美国的战争片 总是打着救助别人口号 去发动战争的美国 既无耻又可笑 还爱拍反战电影!

 3 ) 如何拆解战争机器——《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Hurt Locker)一如戴维击倒巨人《阿凡达》(Avatar),女导演Kathryn Bigelow成为了Queen of the World,有心人早已阴阴嘴笑道,是前妻打赢前夫的局面呢。

作为战争片,《拆弹部队》拍得不错,手提拍摄推进战争现场实感,快速剪接提升骚动紧张气氛。回望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意外地夺得诺贝尔和平奖,同年关于战争的美国电影也不少,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是关乎电影本质的另类战争片,对菲林(film)本身的重视大于战争。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以黑色幽默手法讽刺战事,反战姿态背后是足以穿墙的虚无逃避心理。《阿凡达》也有不少战争的篇幅,回望又预示战争与资源争夺的双生关系。《拆弹部队》一开始就点明「战争就是毒品」(War is a drug),立意鲜明,而导演Kathryn Bigelow也成功地探入战争的本质。

《拆弹部队》主角三人,第一个是老手Sanborn,代表理性与经验;第二个是新丁Eldridge,代表学习与成长;第三个是强人James,他的角色令人想起自《现代启示录》以降在美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非理性战争狂人,因战事而变得神经兮兮,他们在影片中自然地作为被反思,甚至被批判的对象。《拆弹部队》中,强人逐步被塑造成一个拥有超卓才能的拆弹英雄,但影片在后半部分尝试拆解英雄的伪神性形象,同时拆开战争的恐怖面具。

影片中强人James是危机处理的专家,做事不顾一切,充满炽热的阳刚味道,而导演慢慢才揭示出他的人性阴柔一面,他面对人被活生生地制成炸弹时会怜悯(pity),孤独地闯荡巴格达夜街时会恐惧(fear),同袍因为自己的决定而遇袭后会内疚(guilty)。这些比较具人性化的心理特质和他的英雄面孔显得格格不入,令人思疑战争如何改变了甚至异化了James本来的心理面貌。

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关于他人的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一书中扼要地点明:「现代人最重要的期望和道德感情,是深信战争是畸形的,尽管可能难以阻止;和平才是常态,尽管可能难以获取。」在观看《拆弹部队》时,我们起初不禁纳罕甚至赞叹James的所作所为,但事实残酷,对不起,James的才能只不过是畸形的战争所造就的特殊能力或战争本能,诚如片头的字幕,战争就是毒品,战争几乎抽空了James的人格一面,James的才能表明他早已不知为甚么而战,但他已是寄生于战场上的战争机器或战争动物。导演没有说支持战争或是反对战争,不,她呈现战争本身的可怕。——这一刻,你脑海中必然回旋着这一把声音:Horror,Horror……

《拆弹部队》的结局是老手Sanborn坦率地说想有下一代,他依然拥抱着人性,有希望才能活下去。强人James却不安于室,抛妻弃儿重回他无法离开的战场,而我们都记得James惘然地站在空寂的超级市场的货品前,一时间好像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一镜头和战场上的残酷场面一样有力,对,是控诉力,但愿我们尚未麻木。

 4 ) 花3天时间看完,没花3分钟就忘了。(转一个影评,老JB真实了!)

奥斯卡电影颁奖礼还有一小时就开始,《拆弹部队》很可能击败《阿梵达》获得最佳电影奖项,不过,个人却对这电影不大感冒,很多真正了解情况的人都不看好,《拆弹部队》很多情节都是导演一厢情愿的想法,跟真正的现实相差太远,有些更是严重违背常识,作为一部战争电影的制作,肯定会有军事顾问把关,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还会出那么多的低级错误,可能是要遵循原著吧,不过我没读过原著不清楚是否真的这样写的。

看这部电影是去年4月,在战马营的伊斯兰商店买的翻版DVD,当时第一次看就觉得很一般,很假,中间部分还很累赘烦琐,其实驻伊美军没几个喜欢看《拆弹部队》,大部分人都觉得太假了,不过评奖的绝大部分的评委对这方面都是外行,他们或许会认为电影符合他们心中的固有概念。

电影的硬伤很多, 在这只是列出其中的一小部分:

一,美军几乎不可能单独一辆车离开基地执行任务,每次离开基地至少要三辆车以上;

二,真正的拆弹人员更象是科学家而不是一名牛仔,而且所有时间都是团队合作,包括从加入这个专业学校的第一天到平时训练到执行任务都是如此,部队绝不允许象片中男主角那样无视规定程序的随兴乱来,有这种行为的人连在拆弹专业毕业也难,就算可以毕业按这样的处理方法干上几天要不被炸死要不被踢出拆弹单位;

三,曾经在拆弹单位见过各种IED,虽然材料简单,但有不少是制作极为精巧细密的,其中有一个的触发装置是把平时喝饮料汽水的吸管剪成若干截大约3毫米象葱花状的小圈,两根极细的小铜线固定在小圈的两面内壁,每10公分一截铺在路上,小铜线被沙子覆盖,小圈半覆盖,谁不小心踩在小圈上,小圈内两壁的铜线一接触马上引爆附近的炸弹,试问象片中男主角那样粗旷硬拽强拉的拆弹方式,会有多少引爆的机会?

四,拆弹人员绝大部分都是用遥控机器人拆除炸弹引信,除非万不得以,极少会穿那身防护套装,用最快时间排除危险是首要任务,穿防护套装会浪费太多不必要的时间,而电影则给人一种错觉拆弹人员一直要穿那玩意儿。

五,拆弹组的人只负责专心拆弹不需要负责附近环境的警戒,有专门的护卫队;

六,拆弹时周围都会有磁频干扰装置,对方就算按遥控也引爆不了,而且肯定是马上清场,不会有闲杂人员在附近看热闹;

七,在男主角出现第一次任务时,在巷子里找到8个155毫米炮弹改装的一组IED,而片中暗示控制炸弹的是旁边楼上一名男子,常理上,随便单独一个155都可以把半条街炸上天,8个一起的威力有多大?如果不是自杀袭击,若果不是打算把自己和家人一起炸死,恐怖份子总不会把炸弹放在自己家门口引爆吧,至少也要放远点呀。

八,在那么空旷偏僻的地方绝对不会跟敌人对狙,只需要通知一下直升机或者炮兵单位就可以了,直升机虽等久一点但也不需要耗上整天,而炮兵接到通知后最多只需等两分钟,一发155毫米就彻底轰掉解决了,炮兵单位非常乐意出手干掉这种不用担心误伤无辜的野外独立目标,而且现场有人员伤亡,不管是美军或友军甚至是敌方战士,行动指引都是马上通知医护救援和现场抢救,但片中他们居然连探一下对方的脉搏也没有;

九,巴雷特M82的弹夹绝不可能被血粘住动不了;

十,雇佣兵(赏金猎人)绝对不会这么傻,这么笨,他们大多是从特种部队退役的军人,比一般的正规军还要专业和有经验,就跟镖师会比一般的官兵厉害一样,肯定不会出现电影里面象傻子一样的冲上车顶用重机枪毫无目的的乱扫的弱智场面,而且凭什么赏金猎人被狙杀而趴在同样位置的主角平安无事?

十一,美军绝不会两个人进去一间不明建筑物搜查,至少4人或以上。
 
能引得专业人士如此认真的评论《拆弹部队》专业程度可见一般

 5 ) 战争是毒瘾,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看之前被基友们各种打击,很无聊啊,美国主流大片,没意思啊blablabla,但带着花痴JR的心还是满怀期待的看掉了,而且也没有失望~反而觉得比那些大场面的战争片真实得多,人在异乡战场的心态,生命的转瞬即逝,对战争的痴迷和迷惑同时存在同样不可解,都表达的那么低沉却又那么淋漓尽致。以至于虽然让我喜欢上JR的角色是碟4中的柔情内疚男,但这里的James,却让我更难忘一些。

这个人只是任何普通士兵中的一个,出色的拆弹技巧没有让他和别人有任何不同。如果说有什么让他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的话,也就是他那过度欢乐的气氛,到来的第一天就拆掉了挡流弹的木板,说我喜欢光,还要在天花板上凿个洞;拆弹的时候也不用机器人,说那玩意冰冷,木有感觉,我爱自己上;和兵营门口卖DVD的伊拉克小男孩嘻嘻哈哈,买他的黄碟,踢球打赌,搂住人家说我tmd真喜欢你这小子;甚至在喝酒之后骑在黑人队友身上拍打着人家玩骑马,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愤怒,直到刀架到脖子上才说了一句,我开玩笑呢别当真。

其实我开玩笑呢,别当真——这是James在剧中说的最多的口头禅了,他嘻嘻哈哈的好似和任何人都撇开了距离感,但他也嘻嘻哈哈的和任何人都保持了距离感,玩笑是武器,不论什么感情,深深浅浅,可诉不可诉,一句我开玩笑呢,都能遮抵挡了。他倒也不是没有爱心,只是这爱心也在他的自我之外,虽然看起来比别人都温情,却是来也匆忙,去也匆忙,未必会留下多大的痕迹。

他会为被做成人肉炸【河蟹】弹的小孩难过,不想炸掉他的尸体,还装正义英雄半夜跑到人家里去调查,结果却是被愤怒的伊拉克女人打出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刻,他才意识到了自己和自己所身处环境的荒诞,意识到了自己这忽然而至的浅薄正义的荒诞。什么正义感,什么大英雄,说到底你在别人的国家上,你是个侵略者一样的身份,周围全是仇恨的眼光,你却傻乎乎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冒出保护一个孩子的想法,就因为他是在你营地门口卖给你DVD和你赌球的孩子。

当James被那个歇斯底里的伊拉克女人打破头抱头鼠窜的时候,我理解那个伊拉克的女人,更同情James。当他略有伤心难过却又恍然大悟般自嘲着说 I'm the guest ...I'm the guest 的时候,我觉得他真的很心酸,很荒谬——当一个人又要为自己悲情,又要嘲笑自己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只能用荒诞来形容。

可是荒诞不等于荒唐,换句话说,荒诞就是这个地方的真实,整个事情都是一场荒诞,战争也是荒诞的,可人却还是为它着迷。

然而荒诞的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终止。最开始看到那个小孩子尸体,James的队友就嘟囔着说,这个真的是他(DVD男孩)吗?在我看来他们长得都一样不是么?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就在想,确实如此啊,可是如果不是,不是太残忍了么。

后来的后来那个卖DVD的小孩真的又出现在营地门口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一点都没有意外,可作为James的我却觉得是比被伊拉克女人愤怒的殴打更响亮的一记耳光。这说明了他自己那一腔热情与冲动之下所做出的事情的全然失效——你为了某人在半夜里拿着枪冲进别人家里,却连他的模样都分不出来。

所以James再也不喜欢那个伊拉克小孩子了,他的爱心与热情也就到底为止了。他冷冷的瞪他一眼,冷冷的关上了车门。

而那个小孩,虽然有些莫名其妙的伤感,但也只是一瞬之间,就毫无留恋的掉头跑向别处去了。

说到底,我们哪里能期求真正的感情,期求建立起真正的依赖和信任,在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种族之间?我们互不侵犯,互不干扰、相安无事的生活已经是最大的妥协了。而且,那些短暂的感情依托,谁知道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又是否是这战火与异乡之下的错觉,所以,才这么容易幻灭呢。

影片的最后,James退役回到了家乡,和前妻、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离开了战场的他却都不知道在超市里该给孩子买哪一种麦片,收银台在哪里。当他面对着无数炸【河蟹】弹的战场的时候,他游刃有余,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能做到何种程度,但当从炮火纷飞的战场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他却觉得那么无趣又无所适从,不知何处下手,而只能愤懑的捶打着货架。他站在窗边,对着身边的女人说起战争里的残酷经历,期待着她哪怕一丝丝的回应,对方却只说出一句给我做个巧克力吧——此时此刻,James这个人真正的性格才被凸显出来。

家庭捆绑不住他,生活的柴米油盐捆绑不住他,周围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捆绑不住他。他不是不爱这个女人,他不止是不爱这个女人,他不爱这正常的生活,不爱这并非生死未卜的普通人生——比起这些,他更想去到那个让他觉得荒诞、滑稽、自我嘲讽、朝不保夕的战场上去,回到那个今天生明天死的拆弹部队里去,虽然那里没有安稳,没有家人,也并不温暖,只有一个孤独的坐在军铺上带着拆弹头盔看不到表情的James,可那种带着恐慌的孤独感让他如此上瘾无法戒掉,那种带着孤独感的恐慌如此不可名状难以忘怀,那才能带给他这无趣人生中唯一的刺激与兴奋——直到此刻我才想起影片一开头那一句不知是什么状态什么心绪下的,没头没尾的话语——战争是毒品。

而他看似对谁都那么热情与欢乐的性格,也不过是他对人、对生活都很冷淡的遮挡,是一幕很深重的墙,把自己和他人完全的隔离开来。他说自己不喜欢用机器,冰冷,没有感觉。但实际上冷冰冰的正是他自己的心不是吗。他对每个人即便是自己的队友的感情都很有限,只有在拆弹的时刻,才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真正地心思去全然面对。

在最后一次他们没能救下那个浑身炸【河蟹】弹的伊拉克人的回程路上,黑人队友哭着说我不想死我还连小孩都没有,我想要个儿子。但一旁的James却只是冷淡的看着他,说,那很容易啊,有小孩什么的,还有很多时间去做。队友问他,你知道的吧,每一次我们出勤,每一次你穿上拆弹服,是生是死,完全是命运,完全是运气,你意识到了这一点,对不对。

James仔细的看着队友的脸,说,是。他又看看远方,眼神迷茫却又无所谓,他沉默了片刻,不知在想些什么抑或什么都没在想的重复着说,是,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不知道为什么。

在他看来,生孩子,过上平凡人的稳定生活是多么容易的事情,而在拆弹工作里与命运和死亡博弈,又是多么困苦孤独而让人沦陷的事情。我甚至觉得,他答非所问的并不是队友的那个问题,而是在自言自语,他明白自己沉迷的到底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沉迷,也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这种沉迷,因而只有一遍又一遍的逃离家庭回到战场上去。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James穿上拆弹服,一个人走向马路中间的炸【河蟹】弹,身后是一如既往躲在盾牌后的战友。那一个高高的长镜头拉得很高很远,他走得那么义无反顾毫无犹豫,仿佛连背影也是快乐的——即便那是避无可避又生死难测的人生。

最后再说一件小事情,在看完电影之后一如既往的来豆瓣看影评,才知道原来拆弹部队的导演是女人,而且还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就忽然感到惊为天人却又恍然大悟。

有人说这电影就是她写给自己前夫的情书,有人说这结局就是在向那个才华横溢却无法安于家庭无法过正常人的平凡生活的詹姆斯卡梅隆表达愤怒与不满——但无论是深情还是不满,只是一个女人要如何理解与认可他的丈夫、又是多么的才华横溢,才能在电影中刻画出这样的情节,而又是多么的无奈、而且也接受了这种无奈,才敢让这部电影有这么一个结局。

说实话,看电影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过这会是一个女导演拍出来的,因为里面太多的性情、个性与人格都是那么的刚毅强烈,实在不像是一个弱女子的风格。但后来我意识到了,能拍出这样一部不论是带着爱与赞扬,还是批判与不满的映射——抑或其实两者都有的电影的女人,也必定不是一个弱女子,她的内心,即有着细腻与柔情,却又充满了锐利的巾帼之气,一点儿也不让须眉。

 6 ) 老话重提:沉迷是男人的本性

小时候妈妈不让我拿吃饭的钱去校外的小摊子买玩具
每次我都赌咒发誓不买,但是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床底下的小箱子里已经堆满了一大堆玩具。
相信每个男孩子小时候都有那么一个小箱子,装着自己的童年,长大后,箱子不见了,孩子受了许多伤,变成了大孩子,老孩子,或者变成了男人。
和曾经的最爱分手时的痛苦
学校里的失意
找工作时的失意
各方面的压力,爱情,事业,生活
然后父母老了,终究要走了,好友虽然不忘,但人事无常,很多痛苦累积在男人心中,变成了皱纹刻在脸上。
这些都是每个男人必经的路,可是回忆你的父亲,你可能想到的除了严厉以外,更多的是笑容。

因为男人把自己变成了容器,承载的痛苦,然后把这些痛苦锁了起来,空闲时拿出来,仿佛自己儿时珍藏的玩具,伴随着一支烟,一杯酒,一曲铁血的摇滚。所谓Hurt Locker,意义就在于此,本片讨论的故事只是外衣,我没有具体去看那表面,因为我先入为主的认为,这片子还是在讲男人。

我看片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先不看影评,不听别人评价,不然很容易先入为主,我比我想象的更容易被别人影响,只是我自己不知道程度有多深。
为了防止人云亦云,保证我自己观点的原创,独到或者说,为了让我有观点,我选择了对此片完全无知。没有剧透,没有调查谁演谁导的。

倘若我看了影评,千万个和我观念不同者终究有一个会和我看法相同。在豆瓣伤,我往往点了“推荐”,推荐了他们的影评,自己就懒的动笔了。

因为我对于此片的无知,所以我确实在看片前不知道这片子是女人导的,但是我却看了出来,男人导演的男人片,你看到的多数是荷尔蒙,而女导演眼中的男人,往往是那种男人看了会有一丝丝羡慕的男人。当然,《Twilight》除外,因为片子里没有男人,只有男狼和男鬼,且年龄还离男人比较远。

一眼看到男主角的时候,他并不是让你觉得窒息的帅,但是他有着美国人最崇尚的叛逆精神,他买A片,酗酒抽烟纹身,开色情玩笑,而且做事吊儿郎当,却技术非凡,胆识出众。
他有情有意,我差点剧透了····

他做的事情,混蛋中文译名已经说清楚了,拆弹的,这件事情高度危险,每次都是生死一念之间。
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知道就知道了,你不知道,我也不告诉你。
就是没有剧透~

回到我说的,女导演的视角往往很独特,对于一个男人的刻画,并非需要让你看到他脸有多么英俊,身材多么健美,多么刀枪不入,在床上功夫不凡,而是在小事情上:在他对兄弟间,对一个一面之缘的卖DVD的小男孩,对于社会,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伊拉克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爱人,以及他对于工作,一点一滴的,他流露出他的人格,他的本质,描述他一点一点的收起那确实存在的悲伤,痛苦,描述他如何把那些感情锁在自己内心这个你不知道还有些什么的locker里。
慢慢的,你能体会到的已经不只是片子里的紧张气氛,而是一个不清晰的男人的轮廓,一个线条。男人的组成,是责任感,是兄弟情谊,是勇敢,是坚强,是沉着,是不张扬。
然而,这些只是男人那些你看的到的,他有过去,过去也有着片子里发生的一幕一幕,他把他收藏起来,装在自己的体内,男人就是一个locker,里面装的什么,他知道,你永远只能不经意的一瞥,看到了一小部分,日积月累,你就会了解谁是男孩,谁是男人。

虽然片子不可挽回的套上了主旋律,让男人,这一个如同爱情一般被电影描写了无数的东西,穿上了美国军装,粗一看,你说,这不就是另一版的黑鹰降落吗,你也许也能看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你也许看到了令人窒息的紧张剧情,或者你赞叹片子的剪辑功力,从不同角度,这部片子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仿佛《夜访吸血鬼》,披着吸血鬼片的外衣,实际上讲的是同性恋对于自我的排斥,自我的认识,到自我的认同,这部片子,我看到的是男人这个概念的升华。

至于老话重提,男人终究是会沉迷的,沉迷女人,沉迷游戏,沉迷车,沉迷摄影,或者沉迷任何事情,看完这部片子的美女们,你看完片子,是否被这个拆炸弹的男人吸引,是否觉得,这个片子讲得事情很残酷?然而,男主角最后的决定,他的生涯,则很容易被我理解,他为什么做这个,他为什么一直做下去?

美女大概无法理解,我们这些男人想得是什么,至少你不会猜到我看完这个片子想得是什么。


我想:我要是也能和他一样去拆炸弹就好了。我也想象他一样?为什么?这个和兄弟情义一样是我们永远无法给你们解释,或者你们总认为你们知道但是你们其实不知道的事情。

生与死,其它得一切,空谈得时候都无所谓,真正到了节骨眼上,那是辨别男人和男孩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当你看到一个男人眼中的执着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老说,一个男人,首先靠毅力,其次靠智商,然后是肌肉,包住这一切的躯壳,必须是带情感的。

最后,为什么只给了4颗星而部是五颗星?
因为片子有些略微虎头蛇尾,而且结尾对男主角的升华不够,而且震撼力一点点的减少,让人觉的此片是否后期经费不足,这只是我一己之见,我给四颗星只想说明此片有提升空间。

倘若只是问我值不值票价,那我还是会强烈你去看的,绝对好片。






最后的最后,我终于写了篇无剧透的影评了

 短评

真实的虚构,平静的残酷。

6分钟前
  • 细胞核桃仁波切
  • 推荐

虽然你小成本了但还是没逃出美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同类题材不如去年的《止损》,某网友说的好,这种片子看十部和看一部是一样的

10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时间做久了新华社战地记者的专访,我看到毕格罗的每一帧画面都如同当时在看素材一般的感同身受,这种充斥着真实和震撼的影像,早已超过了它的载体-电影本身。PS:爱死JR,现在他竟然这么火了。

13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这部电影让我的眼泪喷了出来,没错,你说对了,就是那个爆炸的人弹。再有就是漫天的火光,人们的不安与哭泣,着实呈现了一片人间地狱。在地狱中,每个人都在面对着自己的恶果,有的人只是痛苦,但受够了痛苦的人会反思。

15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客串都得一场就死

17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几乎不到三星的主流反战片.正义不过是一种爱好,人物不过是几张纸牌.最后和孩子的对话以及超市、整理房顶的无所适从已经不妙,重开的一年新入勤彻底让剧情流入俗套.这样的剧本能获最佳原创?剪辑虽然到位,却没看到有任何的亮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得了,看来近几年奥斯卡评委学院化严重水准堪忧

18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无论如何,通过那些真真切切得到的东西,才是你的最爱” 这部电影能真切的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痛感和毁灭…不知道奥斯卡大叔是不是越来越怜香惜玉了?最近几年总喜欢送一些小片叱咤颁奖季,不由得让人怀念上世纪末专属于《阿甘》《勇敢的心》《泰坦尼克》的奥斯卡大片时代。那些经典,今天还会重现吗?

1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国家大棒挥舞,士兵提着脑袋干。写实又紧张

2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睡着两次,入围奥斯卡的作品去年讨厌贫民窟百万富翁,今年不喜欢拆弹部队,他们分别最终获得最佳影片。

25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凯瑟琳·毕格罗凭借这部满溢雄性激素的战争片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的女性导演。影片剧情较为松散琐碎,以一名对徒手拆弹迷上瘾的上士为视角,展现了深陷伊拉克战场中人残酷与荒谬的生存状态。大量纪录片式手持摄影、快节奏的剪辑和主观镜头营造出危机四伏的氛围。风筝和超市麦片架是出彩场景。(8.0/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鹰眼与猎鹰》独立电影。

3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种水准的战争片 看10部和看1部感觉是一样的

3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我一直在等这部片子的高潮。到了结尾我发现不是是沙漠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小规模枪战,不是那个小孩子被做成了人体炸弹,不是最后那个惊心动魄的拆弹情节,而是最后在车里,他流着泪缓缓说话的那一段。虽然主旋律充斥着整部影片,虽然情节漏洞百出,但是我还是给它高分,因为军人里最平常的人性。

38分钟前
  • 你看起来很美味
  • 推荐

两个大牌在里面当了炮灰...

40分钟前
  • 抠搜小怪物
  • 推荐

因此记住了一个男人的名字——Jeremy Renner

42分钟前
  • 曾经
  • 力荐

其实还是有很多可说的地方,可惜一直对这种题材无感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单纯的讲娱乐性,这片子糟糕透了!但是结合现在伊拉克战争的背景,就有趣多了。记录片式手持拍摄的风格让人很深入的融进那个战乱阴霾下的城市,尽管是管中窥豹,但战争的残酷还是扑面而来,让我不禁想到和平的可贵。再有,Kathryn带此片和前夫的阿凡达角逐奥斯卡,让今年的评奖多了一份趣味。

47分钟前
  • tofubo
  • 推荐

不乏精彩场面和震撼冲击力,但终归还是美国人用来自恋的。

4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电影对男主角JAMES的刻画从旁观者的主观视角渐变至深入其内心世界,整个过程不着痕迹毫不做作。很少配乐,却用战机声防空警报声等制造紧绷情绪。男主角的表演很棒。电影的摄影和剪辑也很出色。但个人觉得不值目前申奥的“大热”地位。

5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在毕格罗的眼中,卡梅隆恐怕和那个拆弹手没什么两样,他就剩下一种玩具了:拍电影烧钱。卡梅隆拍《铁达尼号》九死一生,他自己都以为不敢再这么干了,结果又弄出个《阿凡达》。《拆弹部队》的结尾说的不是别人,是前夫卡梅隆,这个冷酷的狂人抛下家庭,又回来了。他的借口是:观众像孩子一样需要他。

52分钟前
  • 叶子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