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之恋

剧情片其它1999

主演:艾丽卡·莫露珊,约阿希姆·克罗尔,斯特法诺·迪奥尼斯,本·贝克,安德拉斯·巴林特

导演:诺夫·舒贝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1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2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3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4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5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6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13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14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15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16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17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18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19布达佩斯之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0

详细剧情

  人们总是难以抗拒《忧郁星期天》的悲伤情调,原来这首歌与一段复杂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上世纪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餐馆里,美丽的伊洛娜(艾丽卡·莫露珊 Erika Marozsán 饰)同时被两个男人深爱着。一个是餐厅老板,另一个是钢琴师。三个人都并不愿意改变现况,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时拥有两个男人的爱而深感平静幸福。钢琴师为她创作出《忧郁星期天》,他和餐厅也因此一举成名。  然而,汉斯的出现彻底毁灭了这一切。他曾经是一个无名小子,深深迷上《忧郁星期天》 的同时,更是成为伊洛娜的裙下之臣。汉斯向伊洛娜求婚,却被拒绝,满腔恨意的他如今成了军官,风光无限,正带着他蓄谋已久的复仇计划来到伊洛娜身边,给他们的生活以致命一击。爱、复仇与战争的故事,在布达佩斯纠结上演。

 长篇影评

 1 ) 布达佩斯的黑色星期天

由此上溯到2001年9月,有人从网上传给我一首歌,并且告诉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别听,否则出了什么事儿他不负责。我当时遭逢变故心情正差,就问会出什么事儿;他说,很多人听了这首歌之后就去自杀了。我这人不信邪,越是邪门儿的事越想试试,于是,一边跟那人聊着天,一边就把那歌听了,结果是——直到今天,我还活着。

那首歌的名字叫《黑色星期天》。据说是首很邪的歌;据说的确有很多人听完之后自杀了。所以,人们把这首歌叫做“自杀歌曲”、“死亡音乐”,甚至“魔鬼的请帖”。据说很多人听了这首歌之后深陷忧郁而不能自拔,只好自杀了事,但是,说句老实话,我真的没这种感觉,反倒觉得这首歌很美,听一次就可以记住,——我是不是有点儿没心没肺?

这首歌的诞生有不同的版本,例如它最早只是首乐曲、后来被人添了词;例如有人说它的作者是法国人、也有人说作者是匈牙利人;更为极端的例子说,这是根据纳粹的指令所写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人类脑波实验,作曲依据的是致命声波的规律;而比较公认的版本是,曲子是匈牙利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在1933年遭遇爱情失败之后创作的。同样,这首歌曲也有很多的演唱版本,比莉·哈乐黛、比约克,还有莎拉·布莱曼都唱过,——这事儿有些怪,假如听歌的人会去自杀,为什么这些唱歌的反倒不自杀?难道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听者强?

关于这首歌导致听者自杀的传闻有很多,但是,无法考证其真伪。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听完了演奏或演唱,或者听完了唱片,听者立刻就选择了自杀。更为极端的传闻是,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代,这首歌曲导致了很多人的自杀,因此,欧美国家的电台联合起来采取行动,共同抵制这首歌,不仅禁止播放、演唱以及演奏,而且还销毁了与这首歌曲有关的资料,据说此歌在欧美国家被禁的时间有13年之久。

上述的种种说法,对我来说,基本上是春风过驴耳,——说这么邪乎谁信啊?但是,有人信,而且是正儿八经地信,甚至整出一部电影来,在种种传说上再加上一个版本。这部电影就是《布达佩斯之恋》,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或者Gloomy Sunday。

《布达佩斯之恋》的故事,其实就是为了诠释《黑色星期天》这首歌。围绕这这首歌的诞生,编导精心地编织了一个充斥着商业电影诸元素的故事,有爱情、肉欲、死亡、背叛、复仇、锦衣玉食,甚至还有一个纳粹侵占匈牙利以及迫害犹太人的背景,甚至片中的主人公之一纳粹军官还是一个类似辛德勒的人物——他为了私利,索取贿赂,从而解救犹太人的生命;这一点与辛德勒解救犹太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异曲同工。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女人和深爱她的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美丽的餐馆女招待,起先是餐馆犹太老板的情人,后来钢琴师出现了,她又与钢琴师相爱;而这两个男人都不愿意放弃她,于是锵锵三人行,两个男人共享一个女人的肉体和灵魂,而且大家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而那个后来成为纳粹军官的德国人深爱着她但却不被她青睐,失望之下跳进多瑙河自杀,却被犹太老板救起。这构成了战前四个人之间的纠葛。然后,二战爆发,纳粹打进了匈牙利,四个人之间的故事继续发展——纳粹军官为了美食,暂且饶过了犹太老板;而钢琴师在猜忌女人与纳粹军官有染以及其他的绝望中自杀;犹太老板最终没有躲过被送进集中营的命运,女人为了救他一命委身于纳粹军官,但纳粹军官却并没有因此饶恕犹太老板,而是放任这个救过自己一命的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很多年过去了,成为实业家的纳粹军官选择了这家依然存在的餐馆过他的80大寿,在《黑色星期天》演奏的过程中,他突然看见女人在自己当年为她拍摄的照片里,目光炯炯地逼视着他,他突然心脏病发作当场死去。在影片的结尾,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厨房里洗着餐具,手边放着当年钢琴师和犹太老板想用而没用过一小瓶毒药,与此同时,《黑色星期天》曲声悠扬。

故事就是这样,编造得精心而且传奇。按照我的标准,《布达佩斯之恋》属于一部介于二流与三流之间的电影,换句话说,故事编得不聪明、不考究。虽然从一般商业电影的角度看,这算是一部精致的电影,但是,它的精致是匠气的精致,而非艺术的精致。其实,这个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都只是一个符号,没有《黑色星期天》这首歌曲,这故事和人物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故事本身的合理性与逻辑关系则非常虚弱。或许编导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在片中探究了《黑色星期天》的“真正含义”,——在纳粹入侵的背景之下,《黑色星期天》被赋予了“尊严”的含义,于是,之前之后所有人听完歌曲以后的自杀,都变得和人的尊严有关;但是编导力有不逮,你真的看不出那些人的自杀跟尊严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即便是钢琴师本人在被纳粹军官强迫弹奏这首曲子之后的自杀,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缺乏说服力。

在这样的一部电影里,你所看到的人都显得那么软弱,面对人生的痛苦,只能一死了之,仿佛只有死亡才是摆脱这些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径。充斥于整部电影中的那些自杀,丝毫没有所谓的“尊严”,更谈不上高贵,反倒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些蝇营狗苟的孱头。因此,片中的每一次死亡都不让人同情,也不让人叹息,——除了没有正面说明的犹太老板在集中营里的死,而他的死也只是让人感到有点儿冤,仅此而已。

在这部电影里,男主角们失去了他们的爱情、财产乃至生命,毫无例外地都成了输家,而唯一的赢家是那个女人,她得到过爱情,得到了一个生父可疑的儿子,得到了那家著名的犹太餐馆,甚至不可思议地在几十年后完成了复仇。在这个爱与死的故事里,这个女人是唯一得到了全部快感的人,而她还得到了《黑色星期天》这首传奇般的歌曲。令人奇怪的是,在经历上述种种之后,她却没有自杀。我把碟推进碟仓,一个多小时之后,我感到了一种奇怪的黑色幽默。

其实,这一首歌实在不足以让人去死,只是大家全都大肆渲染着它的所谓神奇和诡异,在这样强烈的心理暗示之下,那些心理脆弱的人听完了这首歌想不去自杀都难啊;而这部《布达佩斯之恋》,其实也在推波助澜。不过说句实话,《黑色星期天》真的很美很好听,你要不要试试看?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首歌曲早在几十年前就被禁被毁了,那么,又是谁让它重见天日的?这不造孽呢吗?——很多事情不能细想深究,一细想一深究,那事儿就显得很扯淡了。或许,这就是这个世界之所以经常显现出荒谬的原因所在。

 2 ) 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

看《布达佩斯之恋》是在下着雨的星期天下午,天色阴沉的有些忧郁,恰如电影里那支甜蜜而又悲伤的《gloomy Sunday》。只是,黑色已经过去,我还无法洒脱地选择自杀,即使,那是一种救赎。
有人说过,音乐是心灵最直接的艺术。突然便想到那个关于狄奥尼索斯的故事,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原始宗教崇拜仪式,成为了世世代代艺术的源头。《gloomy Sunday》在影片中无疑便是酒神的化身,那些在悠扬的旋律里,自杀的人们,不过找到了一种纵情的方式,无论他们从曲子里得到了什么讯号,他们的自杀都是对肉体的一种解放与救赎,他们在音乐里顿悟到了所要追寻的生的本意,勇敢寻找肉体与灵魂的不脱节。正如总是坐在餐馆里独自一人画着伊诺娜小姐的男人,他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把笔头转向了拉西楼和安得拉许,将他们作为整体画在了同一张纸上。他说“曲子很美……非常感谢,我得走了。”作为一个孤独而专注的人,他不自知的落寞与渴求的欲望混杂的潜伏在身体的深处,他似乎一直在找寻着什么,又一直在等待着什么。那优美而沉郁的旋律,唤醒了他身体里沉睡的意识,他聆听到自我的呼唤,安然的选择终结生命,选择生的结束,这种结束等于解脱与不妥协,也等于最好的自我保全,保全一份自我的完善、美好。
三角的恋爱关系,始终是人们对于这部片子所津津乐道的方面,而在其中,似乎隐藏着导演关于人的本质的某种探究。拉西楼在菜场曾如此对伊诺娜说过这样一段蕴意丰富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二是性灵,能填饱肚子和能饿坏肚子的。”是的,在这场非常规的爱情中,拉西楼,是肉体,他能使伊诺娜填饱肚子,获得身体上的快感,而安得拉许,这个初次上班时连一套好西装也买不起的男人,无疑便是性灵,他有好的音乐,能指向心灵最隐秘的境地。伊诺娜呢?她如同徘徊在岔路口的我们,只是很少有人可以像她一般幸运,在灵与肉之间,巧妙的获得某种愉悦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所必须的条件是,三者的相互妥协与退让——即自我对自我的妥协,肉体对灵魂的妥协以及灵魂对肉体的让步。
这种微妙的平衡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与生俱来的存在。三人之间也是有过十分激烈的争吵。两个男人由相互抵触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起指责伊诺娜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时,伊诺娜也明显感受到了这种看似应当满足的一箭双雕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疼痛,想要安抚好两个男人,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毕竟是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或许,更是心力交瘁。
拉西楼与安得拉许的同床共眠,使两个宿醉的男人突然发现,他们原来是统一在一个身体里的两个部分,彼此交融,不可分割,拉西楼收回了昨夜无法隐藏的不满中要解雇安得拉许的话语,一句“安得拉许,你又被重新雇用了。”深意无穷。
次日,两个穿着一模一样西装的男子,走向那个他们共同深爱的女人——伊诺娜,她正在铺着餐馆的桌布,准备新的一天的营业,这种开始的意象也似乎暗指了三人的重归于好。他们向她道歉,她说“不,这都是我的错。”一句气话也是一句真理,疼痛的根源是对美好的期望,美貌的伊诺娜无论是对于拉西楼还是安得拉许或餐馆里其他过往的客人,都是期望的化身,美好的象征。而人只有离开了对期望的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内心平静。所以,她说出了统统分手来解决痛苦的话语。但是,离开了这种内心的信仰,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快乐与不快乐也都毫无意义可言。然而,无论肉体与灵魂会有怎样激烈的打架,他们都还是无法逃脱对期望的需要,他们不能放手。相同,若是这种期望离开了两者,也同样无所谓存在了。于是,他们三者妥协了。或许真的,没有比和平共处更好的选择了。在那个阳光异常明媚的日子里,伊诺娜趟在草坪上,伸开双手,拉西楼和安得拉许一一左右躺下,三个人环抱在一起,幸福触手可及。
安得拉许的死,是在听见伊诺娜的歌声以后,那是在法西斯的大军闯进了宁静的布达佩斯后。曾因求爱被伊诺娜拒绝,跳河自杀而被拉西楼救起的青年汉斯,以法西斯上校的身份重回这片土地,重回拉西楼的餐厅。他让拉西楼讲个笑话,语气里尽是嘲讽与一种居高者的自命不凡。拉西楼尴尬的表情里已然写满了忍辱负重,他不顾生命地讲了那个著名的关于“哪只眼睛是假的”的笑话、显山露水而又含沙射影的说出了心里长久以来积蓄的不满,对人性丧尽的法西斯的痛恨。安得拉许目睹了这一切,所以,当汉斯要求他弹奏《gloomy Sunday》时,他拒绝了。这种无声的反抗,不仅是对法西斯的反抗,更是对世俗约束的一种挣扎。法西斯在片中其实代表的就是这个世界太多潜在的不合理的却必须去遵从的规则,对或错对于它们而言从来都不具备任何的效力,人只能遵守并顺从,否则必会受到惩罚。拉西楼、安得拉许与伊诺娜三者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对世俗效力的破坏,他们遭遇此后悲剧的一切,冥冥中其实早已写好。
伊诺娜为救安得拉许,拿起乐谱,唱起了填上词的《gloomy Sunday》,这个说过只会在自己孤身一人时才唱歌的女子,为他破了例,在众人面前唱起了歌,他想听她唱歌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是却是出于一种对世俗的妥协。那种无奈深深的刺激了安得拉许,他突然明白,美好的期望如若要成为现实,注定是要先被现实强奸。他选择了自杀,在那一刻,他所苦苦寻觅的自己所谱的“死亡之歌”里传达出来的讯息终于清楚的展现在他的面前。
灵魂死了,肉体也不可能独自存在,拉西楼对自己命运始终是自知的,他想自杀而未及,世俗就是要让人看到不守规则的后果。
有人说是汉斯杀死了拉西楼,从剧情上讲确实不错,作为最被世俗认同的人物(影片结尾时新闻播报员高度评价了汉斯,称他在法西斯最黑暗的时光拯救了无数犹太人,而实际上他不过是发战争财,以钱换命),汉斯向伊诺娜求婚时许下的诺言是,因为你,我要建全德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始终是世俗最大的前进动机。他重返布达佩斯时,伊诺娜曾问他,你的公司建成了吗,他说,没有你,我建不成。其实,伊诺娜也是汉斯的期望,或许更确切的讲,是欲望。而那个进出口公司不过是欲望的承载和表现形式。欲望消失了,他的外在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独立支撑。
伊诺娜的第二次妥协是以身体交换拉西楼的性命。然而,这种妥协让汉斯更加看到了他的欲望的不可达成性,他真正明白了,他心里的缪斯女神,从来不属于他,他威逼利诱想要得到而不可得的女人,却肯为了别的男人,牺牲自己的准则与信仰,这对于他,才是致命的打击。世俗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汉斯掌控不了伊诺娜的爱情,但是他可以掌控拉西楼的生死,他的不救不过自然而然。
影片结尾时,伊诺娜用当年安得拉许和拉西楼准备用来自杀的毒药毒死了已是事业有成的汉斯。更为可笑的是,与他携手白头的妻子,在他倒下去时,干得第一件事,竟然是去拾拣被丈夫拉扯掉的珍珠。世俗终于败给了人心里的美好。或许,这终究只能算是导演的一片好心。然而无论怎样,我还是愿意固执的相信,抱有美好期望的人终是能邂逅心里的一片海洋。
廖一梅在《恋爱中的犀牛》里这样写到,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拉西楼和安得拉许,以及那些领悟了《gloomy Sunday》真谛的人,一定也会在黑暗中,微笑着说,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

 3 ) 一饮而尽千古愁

镜头滑过布达佩斯上空,前方山后落霞的余晖,撒在多瑙河宽阔的河面上。又一幅异国「晚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将我们的心绪带到匈牙利幽古沉郁的浪漫气息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音乐响起,而音乐不再落下。一袭蓝衣的布达佩斯美女,美得让你不能自持,让你不禁突发幽思,怀想当年与大汉王朝作战的匈奴王公,是否也有这般秀雅的嫔妃,他们又为何远涉万里,来到这东西方交融的多瑙河畔,给后代留下如此绮丽哀怨的故事。
 
一直与特吕福的《祖与占》悭缘一面,不想在《布达佩斯之恋》,找到了三人共恋的影子。一位弹一手好钢琴的旷世奇才,一位不脱犹太人精明本色的餐馆主人,还有一位就是那迷人、古雅的匈奴嫔妃之后。犹太餐馆主不愿失去匈奴美女,宁愿与钢琴奇才共享一妻,而维系三人这段不伦恋情的,竟是那段你我自小都听说过却无缘入耳的杀人恋曲——《忧郁的星期天》。
 
《忧郁的星期天》果真能杀人,然而你我并不明白个中原因到底为何。直到当年那痴情的德国小伙儿变身纳粹军官,成为欺人太甚的命运主宰,我们才了解原来这曲子竟然——事关尊严。钢琴奇才不堪受辱,宁愿选择离开,离开他心爱的匈奴公主,离开人世。犹太餐馆主忍辱不成,终于悟得真章,可惜为时已晚,无法逃脱被送上烟囱的命运。
 
数十年后,多瑙河流淌的柔波依旧,一泓歌声,一双嶙峋素手,德国公司总裁轰然栽倒,「嘭」的一声轻响,香槟开启,复仇完成,银幕上闪出那个熟悉的身影。《忧郁的星期天》再度响起,这一次,却不再是钢琴,而是Sarah Brightman的天籁之音......
 
「有哪一个国家比匈牙利更切合Melancholy这个字?
 
选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站在横流布达佩斯的多瑙河大桥,面向东方,一仰饮而千古的天地黯,方会点滴在心头。」

 4 ) 布达佩斯的夜晚

还记得在观看电影之前,我们那位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老师是这样说的:“这个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希望大家看着不要太纠结”。我个人认为我还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女生的,对于这种好几角恋的关系基本完全不感兴趣。我觉得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都应该是在历经风雨之后仍然坚信对方是自己的唯一,而这部片子显然不对我的胃口。然而,当我看完这个影片时,我却发现,其实一起说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三角恋,而这三角恋的剧情,竟让我生出了几分感动。 《布达佩斯之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女人,音乐,和人性道德的故事。 影片中的布达佩斯一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美丽,这个被潮湿绿色氤氲的匈牙利小城有一种圣经里才有的幽静和古朴,一个典型的世外桃园,幻梦起航的地方。拉西罗就在在洋溢着幸福的地方经营着一家餐厅,他为一个名叫伊莲娜的女子所深深倾心。伊莲娜是那样一位可人儿:美好、神秘、光彩夺目,只消凝视你一眼,那浓烈的吉普塞女郎特有的野性和热情会像火焰一样裹挟你的周身。 故事的开始总是起于迷恋,而迷恋一旦被迫清醒,生命也刹那苍白下来,一切都不再有意义,可又有谁能阻挡自己的迷恋,它并非出自本意,而是来命运的旨意,影片中的人物皆是如此。 伊莲娜的身影已牢牢占据了餐厅老板拉西罗的心,同时也震撼了在餐厅弹琴为生的钢琴家安德拉的灵魂,接着伊莲娜又征服了来餐厅用餐的德国青年汉斯的意志。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布达佩斯的那晚展开了各怀心事的灼灼爱恋。 那个改变四个人命运的相遇,那个改变他们一生轨迹的布达佩斯夜晚,三个男人分别向心爱的女人表达了燃烧的爱意。拉西罗将一枚蓝宝石的发卡作为定情信物别在了伊莲娜的云鬓上;安德拉当场弹奏一曲为伊莲娜创作的钢琴曲《忧郁的星期天》;汉斯则将伊莲娜美若天仙的丰姿定格在了相机底片上。 其实伊莲娜的心早就做出了回应。餐厅打烊后,布达佩斯寂静的夜留下了四个人的沉默的身影,伊莲娜拒绝了汉斯的求婚,她望着前方那一左一右两条道路,安德拉和拉西罗正渐渐消失在不同方向的夜色中。伊莲娜暗暗下了决心,向一个方向飞奔而去。 拉西罗走在右边的这条路上,他越行越心越荒凉,越行步越沉重,最后他的心跌到了最低点,他已无法确认心脏是否还在跳动。伊莲娜没有跟他走。 拉西罗在夜中久久伫立,伤心像潮水一波一波席卷而来。比拉西罗更绝望的是汉斯,伊莲娜的拒绝让他心灰意冷,他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于是他从桥上跳入了河水中。 有谁能待自己的情敌如兄弟手足一般?那就是拉西罗。是他救活了汉斯,用红酒和火炉安抚他,并返回他生命、尊严和前程。这世上还有比拉西罗更宽宏和海量的男人吗?送走汉斯后,拉西罗决定继续将自己的怀抱向伊莲娜敞开,同时也接纳了安德拉。 影片进行到这里,一直在用一种貌似愉悦的气氛松弛着我们的神经,愉快和谐的三人行就此上演,似乎一切幸运都降临到了他们头上:安德拉为伊莲娜创作的钢琴曲《忧郁的星期天》获得发行,匈牙利乃至整个欧洲都在向钢琴家致敬,由此为安德拉带来不菲的收入,而来餐厅听安德拉演奏的顾客更是络绎不绝。欢乐和幸福充满了他们的全部细胞。布达佩斯的月光下,三人相携而行,亲密无间。 人生的悲剧就在于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美好不是被破坏的,而是被粉碎的,连一丝残留都没有,仿佛从来未曾降临过。影片的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小人物汉斯重新闯入,用历史和命运的黑手把静好岁月无情撕裂。 位高权重的汉斯不复当年寻死的青涩,他用体面的友谊和报恩之由一步一步渗入三人和美的生活,让恶梦一个一个来临:先是为保持尊严和原则,拒绝为纳粹军官演奏的安德拉在曲终人散时分开枪自杀;接着拉西罗被送上了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火车;最后伊莲娜为营救拉西罗被迫遭受了汉斯的侮辱。汉斯,那个曾经被拒婚的男人终于在最后一刻得到了他认为应该得到的所有补偿——对耻辱的洗刷。 生命不复,圣洁不再。安德拉的墓碑上青草丛生,伊莲娜抚摩着青草,垂泪而泣:安德拉,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你在这里还有墓碑,可拉里楼却连葬身何处都无从知晓。这是伊莲娜在这部影片里的最后一句对白,而后的事实证明她无 须再说什么,行动是最直白的倾诉。伊莲娜离开的背影向我们证实了这个信号,因为那背影里透出了巨大的力量和隐忍的杀气。 5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纳粹军官汉斯在80岁生日之际造访布达佩斯那家餐厅重温旧梦。那个改变四个人命运的餐厅在迟迟到来的这个夜晚制造了一个完美的陷阱:一张收取灵魂的封存照片,一管保存了50多年的药水?? 听着当年的《忧郁的星期天》,正在品尝牛肉卷的老汉斯感叹道:一切都没改变,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但他一定没意识到:当他注视着他自己为伊莲娜年轻时拍下的那张相片时,口中的牛肉卷已混合着药水即将停止他那罪恶心脏的跳动?? 虽然影片中的三个男人同时爱上了餐馆里的女招待伊莲娜,但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餐馆的顾客德国人汉斯眼里的爱是征服是占有,他会用一切手段去获得他想得到的东西,当他对伊莲娜求爱不成后一时冲动跳了多瑙河被酒店老板拉鲁士救起后就再也不是那个狂热的法西斯分子了,他成了一个相当成功的投机者,他用欺骗的手段得到了伊莲娜的身体,通过拉西罗疯狂的攫取犹太人的财富,最后送他的救命恩人与情敌拉西罗进了毒气室却还在战后被人看成如辛德勒名单里的那位拯救犹太人的英雄, 餐馆里的钢琴师对伊莲娜的爱情是热烈真诚也是旁若无人的,他从不在乎伊莲娜有没有情人,觉得只要是两情相悦,爱情没有迟到,的确她为伊莲娜写下的那首《忧郁星期天》风靡了世界也征服了伊莲娜的芳心。但是狂热的爱情如一把烈火烧的绚烂却难以长久。最后钢琴师在自己创作的音乐里结束了爱情与生命 如果说上面两个人的爱情都是一种极端的爱,那么拉西罗的爱情是最复杂也最贴近人性的,有时候觉得他和汉斯都是一样的功利主义者,他是伊莲娜最初的情人,虽然从音乐家的眼睛里看了对伊莲娜爱火,为了店的生意却也愿意钢琴师能留下来,甚至最后失去伊莲娜的时候会对伊莲娜说与其失去她的爱不如分享她的爱, 但不同与汉斯的虚伪与自私,他的爱是真诚的也是现实的,从来没有给过她任何许诺也从来不强求她,却希望能与伊莲娜只有两人世界,所以能营造出很多浪漫气氛感动着伊莲娜。 人家说,这是一个四角恋爱的故事,但它明明就是三角恋爱。德国军官从来是站在爱情之外的。 人家说,这个女人同时拥有了两个人的爱情。影片里面的犹太人也说:“我们各自拥有半个女人。”但是明明是三个人互相依赖。 在我看来,如果抛弃故事的历史背景,汉斯或许是最成功的,钢琴师是最让人心情激荡的,而我们往往却只能曾经是一个拉西罗,可以软弱也可以执着,可以勇敢也可以温柔。汉斯的爱情是那么的自私,真正算的上爱的只有伊莲娜、拉西罗、安德拉三人,他们的爱情超越的世俗,超越的国界。他们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直到看完了这部影片,我才感受到我之前的观念有多么的狭隘,爱情,没有对错之分,即使是三角恋,也可以很唯美,也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伊洛娜的恋人们没能与她白头偕老,却被她永远追忆。而纳粹军官那位陪他走到80岁的发妻,在丈夫倒下那刻,居然还忙着去捡她散落的珍珠项链。也许爱情的忠诚,并不在于这个人是否只盯着你一个,是否陪你白头到老,而在于在她/他的心里,你是否无可替代。

 5 ) 甜蜜忧伤一曲难唱

   临去青岛的下午,阳光漫游的房间,闲来无事,看电影《Gloomy Sunday》(又名:布达佩斯之恋),意想不到的感动。

    以为就是纯粹的爱情片,看完才知没有那么单纯。有些像《美丽人生》,前后部分风格各异又浑然一体,从轻松甜蜜到悲伤凝重。

    故事三个人的爱情友情非常奇妙,甜蜜、宁静、温暖,让人怀疑阳光下是否有这样美好的情谊。伊洛娜是个让女人也为之心动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举手抬足,她的美丽歌喉,都那么令人心醉。难怪安德烈许能因对她的爱慕写出如此含情脉脉又苦不能言的曲子。他是个有才情的钢琴家,他与她一见钟情,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饭店主人犹太人萨保。或许就是因为那个青石街道的夜晚,他优雅的对开始爱恋安德烈许的她说:别因为我影响你,你自己选择。

    后半部分,民族的历史的成分开始加进来,匈牙利被德国入侵,犹太人的生活被一步步毁灭。两个男人陆续死去,但伊洛娜坚强的活着,她记得萨保留给她的话:“大难过后,有你……”尽管不是“我们同在”,至少,为死去的人好好活着。

    那个德国军官汉斯也是主角之一吧,但我觉得没啥好说的。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值挂齿。结局让我很是一喜,原以为是他看到伊洛娜的照片,内心过于激动而心脏病发呢,却原来是伊洛娜的报复。不由喝彩。

    其实在我心里,真正是主角的是这首曲子:Gloomy Sunday。它贯穿于影片始终,营造出别样的情调。这首曲子被称为“历史上最悲苦的音乐”,甚至一度是全球禁播的“自杀圣曲”,至少157人在听过这首曲子后自杀。曲子虽凝重伤感,但这么多死亡或许是因为那个慌乱年代,能尊严的选择死亡大概是最好的方法。曲子唤起大家心中的苦痛,带人心寻到静谧,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甚至我看到萨保和伊洛娜听着此曲泡在浴缸中,满面愁容,心中也转一念:这样安静死去也是不错的归宿。

    听Gloomy Sunday,一下子想起《海上钢琴师》中那段有名的旋律:Playing love.同样是甜蜜中掺杂着忧愁,清淡又难以忘怀。

 6 ) 追问尊严——《布达佩斯之恋》

在一个有风的夏夜与室友一起看了这部片子,借碟给我们的同学说:强烈推荐!

那么好吧,对于同学的眼光,我还是相信的。因为一向以来,大家喜欢看的都是差不多东西。

于是把碟喂进光驱,端坐在电脑前,历时1小时52分钟。

确实是不错的片子,画面干净温暖,弥漫着怀旧与追忆的氛围,妩媚迷人的餐厅女招待,帅气忧郁而才华出众的钢琴师,善良而略有市侩的餐厅老板,还有那首贯穿片子始终的主旋律——gloomy sunday《忧郁的星期天》。

不想讨论三位主角的爱情,也不想讨论二战中心灵的失落,只想说说那首音乐,这部片子真正的主角。

影片中这首曲子导致了157人在乱世中自杀,曲子一遍遍播放,对于我这样不懂音乐的人来说,只觉得曲子凝重忧伤,然而清洁似水,并无任何逼迫死亡的因子,也许,令人自杀的并非是单纯的乐音,而是那个混乱的时代,那个尊严无从存放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于是,一段悲戚的音乐成了导火线,促使每个听众有了无限悲哀与绝望的联想,从而丧失了生的勇气,有了死亡的决心。

那个钢琴师后来给曲子填词,他终于明白了曲子里要表达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人的尊严问题。他的词中有两句表明,获得人之为人的尊严,也就是人的回家返乡之旅——“我一息尚存也要重踏家乡,在那平安的土地上漫步”。人惟有在获得尊严时才有那种归家的感觉。当没有其他方式可以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时,那么,自杀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如果现实阻止人们不能选择有尊严地活着,那么每一个人可以选择有尊严的死。

所以,再想到那157人的自杀,是否说明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人的尊严如此稀缺,而人可以维护自己尊严的能力如此微薄,以至于只有以死亡这最后一种无奈而软弱的方式,为自己的尊严做最后一丝痛苦无力的呐喊。

转而想想现在,21世纪的和平盛世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体面地拥有尊严,至少,每次看到新闻,说某某官员慰问贫苦农民,老人接过对于他们根本如杯水车薪一般的200元钱而感动地下跪;或是看到为一点蝇头小利就蜂拥而上甚至大打出手的人群,我都会无限悲凉地想到尊严这个似乎被我们忽略很久的名词。尊严并不仅仅指代生的权利,更代表着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具有的人格。一个混乱的时代无尊严可言,而一个丧失了道德水准的社会更没有谈及尊严的空间。

我感谢我接受的教育让我无法明白乐曲中蕴涵的对于尊严的追问,我们这群牛们只会在清冽的乐曲中悠闲地多吃几口草而已。我们会更多注意到停留于皮肤之上情节: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一个女人同时享有三个男人的多角爱情,还有父仇子报的传统情节。而看完《忧郁的星期天》之后,我继续活着:无所谓忧郁的星期天,也无所谓人之尊严。

 短评

这故事似曾相识,卖烧饼的变成开餐馆的,打虎的变成弹琴的,西门大官人变成纳粹大官人,“洋版潘金莲”依旧风骚,最后一招儿还是下毒。

3分钟前
  • 脑震荡
  • 推荐

很棒,音乐情爱风光权诈人性鸩杀都有一点。原来匈京那么美,老城拍出的老片感觉,曼妙,像怒海中的罗马街头。开头三人行有些乱,对琴郎和匈版李羚还颇有看法,后来见他们相处无间也就释然。德弁真极品啊,算计得比犹太店主还精,敛财之余还预留战后名节,不图报答还断送恩公性命。可惜恶棍古来总寿延。

5分钟前
  • 小重山
  • 力荐

囧片,玩3P还玩得这么纯情,真是服了。一瓶毒药珍藏50年,终于等来了杀夫仇人并且把他放倒,我真的很不HD地笑了。本来写一篇评论的,想想还是算了,3P这样的字眼有碍观瞻。

6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较差

很不错!故事编排的好,女主角巨美~~

1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搞文艺的就想自己解脱自己死,,而犹太人的整个人格魅力是完全的把我给震住了,,也就是说搞文艺的也就只有去死菜会比较美一点,,而理性的人会让我更着迷啊,,又是一部赚掉我不少眼泪的好电影啊,,虽然那结尾有点不太喜欢,,

13分钟前
  • 放把火烧了
  • 力荐

餐厅老板和老板娘之间的感情方式真是自然:“看来他很留恋你”,“我好像也有这么一点感觉”,老板娘毫不掩饰她爱上了钢琴师,老板也不阻挠,而是自己先上路回家,“这样你也容易下决心,我这里的事不必在意,我总在说,人都是自由的”。那是怎样的一首曲子,简直是在述说一件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但从

1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让人抑郁自杀的不是那首《黑色星期天》,而是那个乌云密布的时代。

2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人物也美,风景也美,音乐也美,故事也美。到最后君子报仇已经不是有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了,只是为了履行君子协定而已。有些人,双手沾满血,内心鄙琐,就是不该让他享有寿终正寝。#最后一幕导演不舍让我们看到老去女主角的脸,真好#

25分钟前
  • 惘然
  • 力荐

餐厅老板代表物质,钢琴师代表爱情,德军军官代表权力,这故事其实挺女权的,把片中角色性别调换一下,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赞誉了。全片里只记住了一个Hans,非常复杂矛盾的一个角色,拍他的正面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拍他的反面就变成了本片里“狡诈”的纳粹党。

29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还行

《忧郁星期天》从此成为我的致命伤。

30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怎样才能忍受同时拥有两个

34分钟前
  • ♣lùlu♣
  • 力荐

剧本有硬伤,如钢琴家为什么死?我觉得由幸福到绝望这个转折太快了,几乎没有什么铺垫去表现他的心理变化。所以显得很表面化,让“尊严”的思想内涵变成了随着四角恋而顺带兜售的商品。

37分钟前
  • 2013
  • 推荐

女主角一定是个内心无比强大的女人。。。两个同时爱上同一个女人的男人要如何才能如此温情对望。。。正如那句:洪水之后你会留下。。

38分钟前
  • 蜜思❤咪®
  • 还行

赞美女性最好的片子,然而又恰恰不是女性主义的

4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女主角惊为天人

45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1.常看欧美爱情片,三观容易碎。战时也不忘穿蓝裙买鲜花的美女可以让数个男的神魂颠倒,无怨无悔,而且全片就她善终,让我说什么好2.一直好奇听《Gloomy Sunday》自杀的人是什么心理,直到看了豆友的解释:“正常死亡和自杀的区别是:前者是和过去永别。后者是和未来永别。”从恍然中了悟一切皆是命运

49分钟前
  • 风向未来吹去
  • 推荐

亲爱的,也许洪水过后只有你能活下来...拉斯罗眼睁睁看着曾被他救过一命的汉斯出于金钱的目的救走犹太教授,不得不登上通往集中营的列车时的眼神堪称经典。

50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力荐

其实我觉得这片相当女权

53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一是性灵,能填饱肚子的,和能饿坏肚子的

58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印象最深的是餐厅老板说的一句话“既然不能独自享用,那我宁愿分享,也不愿意失去。”伊莲娜对餐厅老板的感情是亲情,对钢琴师才是爱情,而三个人相互之间都存在不同的情感,可是却能够和谐、从容相对。

60分钟前
  • 大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