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与朱莉娅

剧情片美国2009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艾米·亚当斯  斯坦利·图齐  克里斯·梅西纳  琳达·伊蒙  海伦·凯莉  玛丽·莱恩·莱杰斯库  简·林奇  

导演:诺拉·艾芙隆

 剧照

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2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3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4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5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6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3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4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5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6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7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8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9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9

详细剧情

  对工作感到灰心沮丧的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员工茱莉•鲍威尔(艾美·亚当斯Amy Adams 饰)决定用一年时间实践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茱莉亚•切尔德(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第一本食谱《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写博客记录每日进展。与此同时,电影平行穿插茱莉亚•切尔德随美国新闻署任职的丈夫保罗•切尔德(斯坦利•塔奇 Stanley Tucci 饰)于1948年来到法国巴黎居住,学习烹饪,并历经十年艰辛出版厚达七百多页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过程。茱莉•鲍威尔在模仿茱莉亚•切尔德的历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而随着博客浏览量的增加,就连茱莉亚本人也得知了茱莉的存在,但结果却在茱莉意料之外。

 长篇影评

 1 ) 以女性的名义拥抱男权

       当你不得不就一部电影写两次评论,第二次便注定是理性版。不过搁着没处放,索性贴上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我看我家里的每一颗钉子都是我自己买的,没用男人一分钱,但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如果碰巧你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对苏青的这两句话深有感触惆怅莫名的女人,那么号称“以‘女性电影’名义领跑2009暑期档”的《朱莉与茱莉亚》将会在你身上产生难以言喻的化学反应——我是说,它们所表达的情绪如此相近,以至于你会在浑身酥软或者一场痛哭之后,用残余的理智发现,这是一部“伪女性”,甚至是“反女性”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两个生于不同年代的女性成长故事:茱莉亚,政府小职员,美国五六十年代著名的美食家和烹饪师,外交官的妻子,唯一的兴趣是享受美食。在跟随丈夫前往法国后,因百无聊赖而决心把兴趣变为职业,最终克服万难坚持信念成为美国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厨师;朱莉,21世纪女性,政府小职员,因生活枯燥而导致心血来潮要在一年时间内学会茱莉亚的四百多道美食,并将其雄心壮志通过博客公告天下,最终冲破情绪和现实的艰难险阻,名利双收。
    朱莉和茱莉亚的故事在影片中反复穿插,但几乎没有实质交集,唯一的联系就是两位女主角经历的相似性以及朱莉对茱莉亚的刻意模仿。你可以说这不过就是“美国梦”(AMERICAN DREAM)类型电影的变异,但影片中添加了美食、和乐的婚姻生活、女性特有的同情、敏感和猜忌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几乎就要相信这是一部纯之又纯的女性电影。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一、为什么一定是厨房?
    厨房和烹饪,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下是“私人领域”的典型象征,影片正是依赖于这个象征展开全部故事。
    当茱莉亚的丈夫问她兴趣何在时,茱莉亚乐呵呵地蹦出一个词:“食物!”;而当朱莉的丈夫问她要在博客上写什么时,她说:“我想写一些能让我完全放松的事情,就好像……我每次做饭都能感到非常放松。”
    这让我想到美国小说《小妇人》里这样一个情节:梅格为了增进自己与丈夫约翰之间的感情,心不在焉地谈起政治来:
    “他欣然应允,非常温和地读了一个冗长的辩论,然后十分清楚地解释给她听。梅格装出深感兴趣的样子,想找些聪明的问题来问,尽力阻止脑子从国家状况漫游到她帽子的状况上。然而,她暗自思忖,认定政治和数学一样让人头疼。政治家们的使命似乎就是互相咒骂。她把这些妇人之见留在心底,当约翰停下来时,她便摇着头,说出她认为具有外交含糊性的话:‘嗯,我真看不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约翰笑了起来。”(第三十八章)
    接下来,梅格兴致勃勃地谈起手里的帽子,约翰便带着怜爱亲吻起他的小妇人来。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梅格针对约翰读出的辩论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政治见解,并与约翰就此展开争论的话,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呢?
    我想可怜的约翰非但不会亲吻梅格,反而会奇怪自己怎么娶了这么个女人,然后索然无味地倒在摇椅上打起盹来。而与此同时,读者也会索然无味地翻开这页书,认为还是被丝绸包裹着的莫法特太太比较讨人喜欢。
    同样,我们也可以就影片这两段对话做一些假设:如果茱莉亚说“我的兴趣是政治”,朱莉说“我每次想到法律都能感到非常兴奋”,事情会怎样发展呢?
    不管她们的丈夫会怎么说,电影至此肯定会响起一段讽刺性的音乐,听起来像是“老天爷,你就不能干点别的?”
    那么,为什么是厨房呢?为什么政府工作或法律不能让她们幸福,而只有厨房能让她们幸福?为什么办公室里的朱莉总是那么心烦意乱,而厨房里的朱莉总是充满激情(即便遭遇挫败,朱莉的反应也是非常“积极”的,不像在办公室里那么得过且过)?为什么曾经是政府职员的茱莉亚对政治局势一窍不通,在麦卡锡时代还能保持天真的幻想?难道女人只能在私人领域里找到天堂吗?
    影片对这些问题的回避或忽视决定了它显然不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
    当然,平心而论,我相信连同我在内的许多女性都更喜欢食物和帽子而不是政治和法律(当然,我们喜欢嫁给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法律工作者,这是两码事),更喜欢烹饪而非哲学思辨和口头辩论。而且基于女性主义理论的众多分支,“是厨房”本身并不能说是“反女性”,影片真正“反女性”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只能是厨房”,从而粗暴地关闭了女性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茱莉亚走向烹饪之路,是因为作为外交官夫人,她无事可干又想有所建树。但摆在她面前的机会非常少:既不懂当地的语言,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如前所述,她唯一的兴趣就是食物),更没有机会发掘自己更多的兴趣,因此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烹饪和美食上下功夫。朱莉是碌碌无为的政府工作人员(其地位相当于中国语境下的“编制外”职工),年届三十而看不到事业上任何光明前途,她几乎是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才想到利用自己唯一的专长:做饭。
    朱莉和茱莉亚不是在政治、法律、教育和烹饪中“选择”了烹饪,而是在注定的失败和可能的成功之间选择了“唯一可能会成功”的烹饪。事实上,这就等于没有选择。
    影片中,朱莉说到烹饪对自己和茱莉亚的意义时,用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字眼:拯救(save)。“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被烹饪拯救了”(”both of us were saved by food in some way or others”)。亦即,烹饪并不是一个可以由她们自主运用以提升自己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把她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人格化的东西,她们像躺在玻璃棺材中的睡美人,等待“烹饪”这个王子来把自己吻醒。烹饪拯救了我们。。这句话完全可以翻译为:除了烹饪,我无可选择。
    于是,通过情节和语言的设置,《朱莉和茱莉亚》明白无误地昭告它的女观众:觉醒吧,除了私人领域,你别无选择!

二、“一个好男人娶了她……”
    朱莉在一篇博客里比较自己和茱莉亚,其中提到:“一个好男人娶了她,一个好男人娶了我”(“a really nice guy married her, a really nice guy married me.”),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在这部影片里,女性的主角地位毋庸置疑,男人似乎只是一种陪衬,象征着“美好的婚姻”。不过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男人才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一个幸福的女人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男人。
    这句父系氏族社会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茱莉亚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茱莉亚学习烹饪之初,学校主管告诉她课程很费精力,也很费钱。茱莉亚听了以后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双眼放光,立即报了这个课程——我承认自己在那一刹那非常嫉妒:这个女人哪来那么多钱和时间?
    答案昭然若揭:不是她有出色的能力,而是她有出色的丈夫。
我的专业告诉我一些外交官夫人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也同样告诉我大多数的外交官夫人的全部作用不过就是跟在丈夫屁股后面微笑和挥手。茱莉亚显然属于后者:有太多的时间,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还好她出色且善解人意的丈夫保罗给他提供了钱,甚至给她提供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童话式环境,自动屏蔽了外界的霜风剑雨。即便在麦卡锡主义闹得人心惶惶的年代,她还是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烹饪书上。茱莉亚依靠男人的庇护成就了自己。
    相比之下,朱莉更独立一些,但这种独立也带着几分虚幻:朱莉心智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丈夫艾瑞克促成的:是他提议她写博客,是他鼓励她不要放弃。遇到挫折时朱莉只会躺在厨房地板上闹脾气,艾瑞克却总能说出那么一两句理性的话。反正,朱莉的成长几乎完全归功于艾瑞克,而同样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艾瑞克几乎不需要成长,似乎生下来就那么理智。这让我想到《爱玛》——艾瑞克不过就是一个年轻的奈特利先生,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女主角父亲的角色。
    假设茱莉亚的丈夫是一个蹩脚的懦夫,朱莉的丈夫是一个暴躁的酒鬼,你觉得她们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她们的丈夫从一开始就反对她们成为美食家,她们还有没有可能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者,如果她们干脆没有丈夫呢?我想,故事可能从一开始就无法成立:茱莉亚作为政府小职员,根本不可能去法国,即便去了,也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朱莉不过是连房子都租不起的工薪阶层,没有目标,没有毅力,只有一大泡眼泪,即便开了美食博客,也不会坚持下去。
如果说对厨房的“选择”表现了影片对男性主导的妥协,那男性“保护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设置便意味着它对男权主导毫不保留地拥抱:没有保罗和艾瑞克,就没有茱莉亚和朱莉。

    《朱莉和茱莉亚》也许是一部好电影,但绝对不是一部女性电影。
    本文开头引用了苏青的话,现在想来不免引喻失义:苏青笔下的故事的确是“女性”的,它体现了女人的挣扎和宿命,是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反思。那两句话里包含的复杂意味,本片不能及其亿万分之一——它甚至还比不上美国肥皂剧《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后者中的女性似乎还更独立一些。《朱莉和茱莉亚》仅只把女人当做一种可以被尽情观看的依附物,并对此欣喜莫名。
    反女性不是错,但以女性的名义反女性,我想,就难免太不厚道了。

 2 ) 美食之爱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除了上学用的教科书,自己买的第一本英文书是美国烹饪学院出的《每日减肥烹饪》。书读到一半,对着美丽图片们照猫画虎一通,黄油在平底煎锅里滋滋一响,十磅肥肉就上了身。虽然书名是“减肥烹饪”,但真喜欢做菜的人谁都知道,想当大厨就不能怕胖,“减肥”跟“烹饪”根本就相互矛盾水火不容嘛。

所以电影《Julie & Julia》看完,我最高兴的一点就是看到身材高大心宽体胖的Julia Child事业爱情双丰收。Julia Child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之一,十余年辛苦后于1961年终获出版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至今已重印47版,是美国最畅销的烹饪书。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的Julia Child 很得人物的精髓:宽厚,平和,对生活时刻充满激情,遇到挫折也不轻易退缩。电影结束后我特意去youtube上看了看Julia当年的烹饪节目《法国厨师》。梅姑的版本比起电视屏幕上的Julia更夸张些,标识性的脑后腔共鸣发声重鼻息的口音比Julia本人更高亢,而激情四溢的生活态度也更突出,近乎卡通;但在短短两个小时里要表现出Julia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抓住这些最突出的特点则又不够直观。可以说,梅姑的表演已经超越了容貌举止相似的模仿,她要塑造的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完美Julia Child。

电影比较有趣的除了展现Julia在法国学习烹饪的过程,还跳到五十多年后一位现代粉丝Julie Powell身上,两代人的挫折与成功并行发展,很有点女性主义电影《时时刻刻》的意味。当然《Julie & Julia》是轻松小品,没有那么多的哲学思考也没有黑暗结局。但有意思的是与Julia Child相对照的现代一线。粉丝Julie Powell是个草根博客英雄,可Julia本人并不喜欢她。电影并未说明原因,但这位现代的名博主的确不那么招人待见,尤其是一对一的和Julia Child的心路历程相比较之后,更显其性格特色的“独生子女”,怨天尤人+急功近利,并不讨喜。但其实Julie这条线刻画得相当真实,饰演Julie 的Amy Adams在这部戏里表现亦十分突出,把Julie的跋扈与脆弱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比起浪漫卡通版的Julia Child,一个普通纽约客的真实生活也就是如此吧,没有烹饪学校,没有异旅的浪漫惊奇,每日里一日三餐再神通广大变化多样也只不过寥寥数人欣赏,再加上毫无惊喜的工作,若论好看,怎么也比不了巴黎。但Julie这条线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展现一个人变化的过程,正如Julia Child尽力要出版《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时所说,她要改变美国人的生活。影片中的Julie后来感谢Julia,也是说她除了学会烹饪,也学会了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可惜Julie这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影片只是掠过,篇幅很小,缺乏细节铺展。也正是如此,才让纽约这条线难与巴黎一线抗衡。我猜想如果影片能够再加十分钟的Julie反思,把重心从“成功”移到“改变”上来,强调烹饪是对生命的欢庆,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模仿,也许影片效果能再提升一级。

电影导演Nora Ephron曾经执导过广受欢迎的爱情喜剧电影《当哈利遇到萨莉》,《西雅图夜未眠》和《网络情缘》,温情搞笑的功夫很到家。在《Julie & Julia》中跟美食联系到一起的笑话更好看,不论是Julia大切洋葱还是Julie惊煮龙虾,都让人忍俊不禁之际暗自共鸣。做饭是件麻烦事,但若真心热爱生活,做饭又是件无比快乐的事。看一大块黄油在煎锅里滋滋融化,半圆的蛋饼包了蔬菜肉丁喷香四溢,整鸡涂了蜜汁在烤箱里烘得焦黄油亮,奶油蘑菇浓汤培在温火上嘟嘟冒泡,刚蒸出锅的鲜鱼淋了油汁黑白分明,旺火油爆的小青菜爽口清脆……这些本来你是你我是我的原料们聚到一起一煎一炒一烹一煮就变成一道道令人心旌摇曳的美味佳肴,这过程怎么不神奇不浪漫呢?

更重要的,身边也要有一个耐心等你那道菜的人,不一定要说“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但会让你知道,不论是烧干锅底还是火候欠佳,只要你肯为他洗手做羹汤,他总会呼哩呼噜地吃个干净,一生无悔。

 3 ) 美食不可负

朱莉和朱莉亚都有一个非常疼爱她支持她的好丈夫,一个愿意陪着她吃遍她做的所有美食,失落的时候也不断的鼓励她安慰她,并且相信她可以做到!

朱莉亚对烹饪那绝对是真爱,充满了激情,烹饪的每一件事都让她觉得开心,非常乐观积极!印象最深的是在学烹饪期间,她为了不让同期男人看不起她,回家切了一大堆的洋葱,最终做的比他们都好!

朱莉亚在厨房忙碌时候,她的丈夫觉得她在厨房忙碌发出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会!她丈夫爱她的一切,也是一位浪漫的人!她们的爱情让人羡慕!

而朱莉她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因为工作压力生活浮躁,她想通过喜欢的烹饪来改变生活,她通过茱莉亚的书来学习烹饪,在这过程中她经历种种困难,失败发脾气!甚至迁怒于丈夫,冷静下来思考后继续研究菜谱!由于自己的坚持,最终收获大众的认可,自己也从中得到了成长和改变!

即使茱莉亚并不认可她,她感到伤心但她依然爱朱莉娅,因为朱莉亚也因为自己的坚持,她的人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升华……

只要坚持努力不懈的做一件事,最终即使最好结果不是你所预料的,但在这过程中你得到了成才,足矣!

 4 ) 心中的灯塔

在今年之前,我只向傅聪要过签名,今年我先后请了两个人签名,当然他们只限于一个领域。有时候我会觉得,一个人和他的偶像之间的最大接触只能到签名为止了,一句请求,一声应允,跟上一句感谢,转身的那一瞬,两人从此又化作陌路,做偶像的永远也不会记得他那个虔诚的膜拜者。然而膜拜偶像的人即便有朝一日审美疲劳,在精神世界中另结新欢,曾经崇拜过的偶像也会牢牢在其心中占有一片天地(而不是角落),更不消说那些在他们人生转折时期带来精神力量的人物了。
朱丽•鲍威尔的成功也许是很偶然的,但她吸引我的却是她的平凡、她的偶像的平凡,以及她对这种平凡的痴迷和执着。人的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当我们找到爱的归宿,同爱人一起搬进新房的时刻,便开始期待崭新的生活能从此拉开序幕,人生的价值也能随之凸显。然而这个时代对于年轻人并不友善,接踵而至的生活重担顷刻间便能把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打压成目光呆滞的行走机器。
朱丽同曾经的我一样,想找一个偶像。这不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偶像,而是一个同我们一样的凡人,他在年轻时碰到过同样的遭遇、挫折、或是困惑,一样面对过亲人的责难、朋友的轻视、同僚的冷漠。然而在这个年代最廉价的商品——信念的帮助下,他默默无闻地做了一些什么——比如朱莉娅,将法国菜介绍给了不谙厨房艺术的美国妇女——这也应当算是一种成就。于是,一腔热情,一本菜谱,一盘录像带(应当还有一本传记),再加上一点幸运的眷顾,朱丽一瞬间步入了朱莉娅的生活轨迹中。
然而这种碰撞却没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浪漫。每当历经天路历程般的朝圣之旅,抑或仅仅因为公务、学业、或是机缘,你我终于有幸站在那个曾经魂萦梦绕偶像对面。滔滔的倾慕之情堵塞了你的口,迟钝了你的舌,然而在你打破距离的一刻却最终发现,纵然这个偶像的言语如何超脱这个世界,纵使他的德行堪比古典时代的圣人,他的形骸依旧困顿于俗世中,他胜过你的,只是他已经完成了他那个生命阶段的当务之急。当下的你,也许只是他需要客套礼遇一下的客官。莎士比亚说“亲近生狎昵”,这话反过来说就是“距离产生美”。偶像只是凡人,崇拜也远非信仰,也许理想的做法是把崇敬默默地放在心里——朱丽将黄油块放在朱莉娅橱柜上的一幕,是全剧中让我最感动的地方。第二感动的地方是两个女人都有任劳任怨的丈夫,也许导演在这里想暗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往往是成功人生的发源地。
法国蓬皮杜总统说过,伟大的一生便是成年之后实现年轻之时的梦想。无论心怀远大前程要做科学家、经济学家、职业经理人、医生或是歌手的,还是立志烧出一套精美完整法式菜肴的,只要倾力而为走到终点,倘若称不上伟大,至少也绽放了光辉,而这种光辉,一生一次足矣。

 5 ) So lucky to be loving you

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典型的励志片:一个无聊的家庭主妇通过学习烹饪找到了毕生的事业;一个平庸的30岁小女人通过写美食博客改变了生活轨迹。
 
但情节发展没有我想得那么俗,小女人Julie长期停留在为几个评论欣喜若狂的境界里,老Julia的梦想也一直搁浅。
 
作为一个每天写网文的人,特别能够体会Julie的感受:不管有没有人看,还是日日写,有时像对着空气说话;为自己絮絮叨叨中闪现的灵光兴奋不已,常常期待着评论和留言;气急败坏,患得患失,觉得自己除了是自恋狂,什么都不是;妈妈不看好,认为写博客不务正业;无法平衡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甚至为此和老公吵架;暴露了生活隐私,被上司发现,差点被开除;感到自己的读者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虚无缥缈;认真投入,对读者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欺瞒,执着得不为人理解;遇到困难,瓶颈,表现不合格,信心崩溃,自怨自艾......
 
幸运的是,四年了,我慢慢地脱离了这种状态。写网文开始变为一种平和的习惯,像吃饭,洗澡一样自然。写字,逐渐成为主要为自己而做的事,不再患得患失,在意评论,关注。
 
片子中最震撼我的一点是,老Julia借媒体转达了微词。
这一天小Julie出名了,无数的机会向她敞开。
 
任何一个有偶像的人都能体会或设想,被深爱的偶像轻蔑,排斥是怎样的痛苦。这种打击,会在一瞬间摧垮你所有拼命积攒的自信。
high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的小Julie,在答录机响起的一刻,跌到了低谷,瑟缩成一团,没了颜色。
要知道在她读Julia的书,研习烹调的一年中,Jalia已然成为她的精神导师,知心朋友,亲密陪伴,是“完美的”。
她一直强调,按照Julia的菜谱做菜,是和她的精神对话。
影片的镜头也一直给观众这种“穿越”感(比如同样的情景,餐具对照)。
 
那么崇拜一个人,爱一个人,可那个人却不喜欢你!
小女人纠结了,还是老公点醒了她:你心中的Julia才是完美的,而不是随便批评你的那个,她可能连你的博文都没看过。
 
老Julia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急不躁,精雕细琢,修炼八年写成一本美食奇书。这期间她随丈夫四处迁徙,但始终保持乐观。漂泊的生活,丈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再受挫的出版计划,都没有使她发飙。她证明了,最美的菜肴,是由快乐,平和,有爱的心境创造的。
 
相比之下,小Julie急功近利。博客计划本是她“三十岁危机”的一部分,转移挫败感的方式。
也正因为她烹饪的动机远没有老Julia纯粹,不能稳定心性,以至于几次“走火入魔”。
博客中,她注入的除了美食之爱,还有那么多复杂的感情和期待。
小Julie不完美,不是得道高人,可她更贴近我们。
 
最后小Julie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按原计划去老Julia的剑桥厨房膜拜。
小Julie微笑着将一块黄油放在老Julie的相片前,怀旧的爵士缓缓响起,唱的正是“So lucky to be loving you”。
 
观众也许会期待,片子不要完。老Julia对小Julie有了新的评价,两人见面。
 
但片子结束了。就这样了,一如生活。
 
我默念着这句“So lucky to be loving you”,和小Julie一样,释然。
对事也好,对人也好,在热爱的过程中,我们已获得丰富的馈赠;自我,已不知不觉向更美好的状态进了一步。
 
我是多么幸运,爱着你!
 

 6 ) 看完蔡澜写的'朱儿童'再去电影院看'朱儿童'

朱儿童

谈起法国菜,要了解它,很重要一本书叫《掌握法国烹调艺术 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作者 Julia Child 的名叫「朱丽雅」,姓「儿童」。这位朱儿童年轻时,一心一意想当国际间谍,当时美国人还不会出国旅行,她已经四处跑,后来嫁给一个外交家,在巴黎住下,就去学烧法国菜,经多年研究,成为权威。

回到美国后,她在一个非牟利的电视台主持饮食节目,教会美国人怎么吃,美国人他们从此才将饲料升华为食物。

朱儿童的道理是法国菜不是高不可攀,任何人都能很随意地做出几道菜来。进食之前,说一声 Bon Appetit,也是她教会美国人怎么发音的。

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对朱儿童写的那本书也许认为是幼稚的,上节目时做的菜或者觉得不像样。但朱儿童的节目一做数十年,全靠一个「真」字,她有什么说什么,学会多少做多少,从来不扮专家,不造作。

有一次,在节目中把一只火鸡掉到地下,她毫不介意地拾起来,洗过了,继续做菜,她说:「你在家里厨房时发生这种事,也不是这样的吗?」

哈利京和她做访谈时问:「你吃得健康吗?你怕不怕猪油、牛油?」

「喜欢吃的就吃,最健康了。」她回答。

「法国菜难做吗?」有人问。

她笑著说:「不像脑科手术那么难吧?」

在她那本名著上,她的序是:「这是一本书,贡献给没有女佣的美国人,当他们觉得不必担心预算、腰围、工作时间表、送小孩子上学,而想吃一餐好的时候,最有用了。」

会吃的人不胖,朱儿童身材很高,但不肥,她每天活得开心,前一阵子才走了,九十二岁。英国也有个女食家,叫伊大卫(Elizabeth David),没有朱儿童那么会吃,七十九岁就死掉。
---------------------------------------------------------------------------
 
以上文章摘选至蔡澜的书。
看完此文后立刻去电影院看正在播放的<Julie & Julia> , 这一句“Bon Appetit” 在电影里还真是无处不再。
今晚观看电影的都是老头老太太,看到Julia买菜的那一段就明白了为什么蔡生会喜欢这个'朱儿童',应为她和他在买菜时都是一个猫样,呵呵...

 7 ) ■ 不怕晚出场,至要紧是做完场

    牵肠挂肚好几个月的<Julie & Julia>终于等到下载,好像家庭主妇赶在早市时去抢一块最新鲜的牛脊肉,忙不迭地down下来,忙不迭腾空时间,挤掉其他一切安排地趁热看掉了。

    想不到一部美食题材的喜剧片,招得我是一泡鼻涕两把眼泪,就跟女厨神Julia Child欢天喜地切出了一堆洋葱山似的,哭哭笑笑都是痛痛快快。这可能不是09年度最好的一部电影,却一定是最好看的电影,是好感度最高的电影。所以索性就不要脸打个五星来偏心一下好了,写篇日记再吹捧一下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跟我理论。要知道好电影多得车载斗量,大都看得人气苦愁深,能叫人看到这么爽的却不那么经常遇见。斗胆想:真正意义的喜剧就该是这样吧,情节不重要,但每一只细节都可爱,看完后会觉得生活丫怎么这么美好呢,活在世上,又有个目标可以奔着,简直是太阳光金亮亮,眼见日头都是喜悦的,心绪干净而又满足。
    
    现代人做什么都心浮气躁,虎头蛇尾。事情也好,关系也好,甚少有耐住性子,投入心血,像煮一道好菜那样,守在小火边,慢慢去煨,慢慢去等的。多半急着掀锅盖,又疏于照看,始已乱,终于弃,到最后肉发柴,汤发苦,不了了之。
    像Julia Child那样,慢工细活,花十年时间,写出700多页的美食圣经,反复实践,斟酌,修改,辗转遭拒,不获出版,期间劳心劳力,恐怕不是不辛苦的,但却从来没喊过苦,乐呵呵把所有挫折不快从眼前拂开去,专注去做当下的事、手边的事。不管人生是什么形状、颜色、和味道,都接受它,享受它。
    真正的大材通常都有这份耐磨性,能把做事情,当作做游戏,开心是做,不开心也是做,不如笑着做。

    Julia Child遇到老公时已快40岁,还是处女身。放到现在的女孩子,实在不能想像,首先心态上就拼不过。现在女孩子们大多急功近利,又精明世故到傻的程度,二十岁刚出头已经嗷嗷待婚,爆发自我价值危机,怎么能做到Julia那般悠然自在、气定神闲。
    一个人若是有她结实致密的精神内核,活在再糟的境遇中该都不会多么惊慌失序。有句话讲得就好:不怕晚出场,至要紧是做完场。Julia这女人有份天生的大气,表现出来则好像是孩子气。她心宽体胖、富富态态,总笑闹聒噪,似乎是没心没肺,但血液里流动着可贵的生命力,任何时间能量条总是加满状态。有上进心,没企图性,失败时一笑带过,从头再来,绝不自我贬薄,自哀自怜,算是真正的强者。人生给什么,就接受什么,来什么,就承担什么。并不叫唤,也不宣言,更不推三阻四、讨价还价、埋怨、挑剔、算计、逃避。依从直觉信步走,用心爱每一个当下。
    她刚结婚时连只鸡蛋也不会煮,近40岁才从零开始学烹饪,50岁以后名满天下,著书、教学、做节目,忙碌充实活到91高龄。这告诉我们,任何时间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都不会晚,旁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大可当它乱放闲屁,干我何事。

    Julia跟老公保罗高质量、高保鲜的婚姻,是另一段能够羞死现代人的佳话。现代人是多情以致于薄情,甚而无情,早已不知竭尽全力、专注于一人去爱,该是怎样的好滋味。Julia与老公既为夫妻,又兼挚友,彼此欣赏、尊重、谅解、支持、鼓励。而保罗每每看着Julia在灶台边忙碌时的眼神,都是灼热含情的。两人相见虽晚,但此后一直相携相依,不离不弃,共同走过50多年人生。想来喂老公这事,就跟喂猪一样吧。吃得越香,喂得越欢。人生难得有猪喂,怎能不好好施展,积极性是互相给予的,良性循环。这电影叫人觉得,人生再难,其实不外两道题:付出真心与努力,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爱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相比于厨神Julia,厨女Julie的故事可能缺乏点传奇性,但我个人还蛮偏爱这条线,因为它好在够实在。说来,Julie可没她的偶像Julia那么好运气。Julia跟随做文化官员的丈夫住在巴黎的高尚住宅,每天打开窗子看到的是凡尔赛宫,院子里爬山虎翠绿了整面墙壁,风吹过来都带着阳光暖融融的气味,她没有生计之忧,只有难以打发的时间,学烹饪纯粹为了找乐趣。

    Julie就惨一些,30岁还做着一份没有任何成就感和将来性的牛工,薪资微薄,更得受气,每天接投诉电话,听各种人发脾气诉苦已经听到几乎生癌。家住纽约皇后区一家小比萨店二楼的旧屋,电车经过时的隆隆声吵得人夜夜难眠,街上总飘着脏兮兮的烂塑料袋。
    无论对境遇、对自己,Julie都有太多怨念需要发泄。为着“想要变成个好一点的人”,捧着Julia的圣经开始365天、524道菜和1间小厨房的日子。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完毕,还要研究菜谱、观摩录像、跑市场、买食材,回来洗洗切切、烹炒炸煮,至少弄出两道复杂而完美的大菜。接着,又要坐在电脑前打字写博,记录过程、点滴与心得。

    当90岁的Julia听到Julie在一年里攻克她一生的绝学——524道法国大菜,成为新一代美厨代言时,据说颇有微词。这也不难理解,在Julia看来,美食厨艺都是人生之乐,须带着好心情从容享受,不该这样赌气拼命,咬牙切齿好似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更不该成为一种执着,过程中又屡屡抱怨,牢骚满腹。Julia估计不会理解、更不会赞同现代人那种迫切的速度感,凡事带着强烈功利心,急急惶惶向前赶,过程往往丢置一边,忽略不去品位,一切都有三五个回合以内就必须搞定或直达的目的。
    两人在境界上虽高下有别,但小女子、小粉丝Julie重塑自己的决心还是叫我感动。说实在,大家谁不是日日都在心里盘算着改头换面,焕发新生的“变成个好一点的人”?但谁有精神毅力,设好目标,便不惜代价如Julie的坚持到底,就算是一场任性胡为,也豁出去誓死做出个样子来给自己看看,羞死从前那个“我讨厌死了的我”?
    每个人都憋着怨气在生活,都想走到外面,把自己的坏情绪转嫁和发泄给别人,想来,这么没有建设性的事情,应该及时打住,不如关进小厨房,给鸭子去骨,调戏一只龙虾,做两道好菜。不管生活在多烂的环境里,去干点儿有意思的事儿,自己高兴起来。
    其实所谓的幸福也不过就是: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实在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就去喜欢自己在做的事。因为,“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出来的。”

     做为一名与Julia Child一样 “比起逛时装店,更钟意超市和菜场”的女人,看这片子最大的煎熬,还是那种美食当前,却不过镜花水月的凄凉吧。还有瞧着笨女人Julie渥只荷包蛋都惨败连连,恨不能哇呀呀卷起袖子,冲进画面,手把手给她调教一二。此刻写着写着又饿了……什么时候,我才能煨一锅汤,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厨房里,静静地读一本书,写一些字,等着飘出肉香来,就端去喂我养的两头猪呢?——我能想到的人生的奢侈,大抵也止于此了吧。

 短评

Julia和Paul的关系如此完美,就像世间上从来不会存在。一度觉得,对于他们没有遇上对方以前的往事,电影语焉不详得像潜伏炸弹。例外,这是部喜剧片,所以更省略掉了。或许这片也可叫,美味与情爱的完美关系。如果没有他,一个人是否会孤独地煮食并乐在其中?

3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挺好看的。。梅姑的语音。。真强大。。=。=

6分钟前
  • 7!1107us!0Ro0n
  • 力荐

真正美味的關係是在生活中感受到愛,在愛中擁有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以真心相伴,餘味自然無窮。

10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烹饪版《时时刻刻》,温暖的女性故事,一口气看下来心情大好。梅姑太可爱了,“Bon appetit.”!

13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挺美好的故事整罗嗦了,斯特里普算合格吧

1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她一生喜爱厨艺,热爱生活,友善待人,与丈夫保罗彼此相爱,相互支持走过近五十年的岁月,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水木丁。时过境迁,还容不容得下一个乐观,并将喜欢的事儿持之以恒的胖子。出乎预料,被片中好几幕击中泪点啊

22分钟前
  • shu
  • 推荐

Julia的乐观,Julie的坚持不懈,她们的丈夫的默默的支持都散发出一种柔软的温馨。故事的架构和节奏掌握的非常好,没有拖沓和沉闷,色调和配乐都很温暖。除了美食和浪漫,还有感动和励志。真是一部好片儿!

25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很成熟的女性电影。

27分钟前
  • Minjie
  • 推荐

成为一个家庭煮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你身边的男人会像一只完全没脾气的拉布拉多一样温顺忠诚,善解人意

29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好亲切,第一次做coq au vin就是用的Julia的菜谱呢。一直觉得烹饪并不是家务,而是在与世隔绝的小空间里的专心做一件事的自我满足过程,就在前几天对朋友说了和Julie一模一样的话,“cooking is a way that i get away from what i do all day.”

31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Streep阿姨的表演无人能及啊!

32分钟前
  • Rocinante
  • 力荐

电影院里都是老头老太太~

35分钟前
  • Lauren
  • 推荐

茱莉与茱莉亚的两段美食烹饪穿插得非常好,一点都不突兀或让人跳戏,配乐棒极了,里面每一道美食都让人胃口大开。

38分钟前
  • 慕詩
  • 力荐

WOW~影后。

40分钟前
  • 在废土扫垃圾
  • 推荐

最后留点遗憾好,两个时空不必相遇,敬仰和误解才是常理。

44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令人惊叹的Meryl Streep的演技! 其他都一般般!

46分钟前
  • Jean
  • 推荐

重温一遍被治愈哭了呜呜,原来AA的男友现在就是Mindy的Danny嘤嘤,还有打了酱油的Casey Wilson,让人想起当年看了这个后我也开了个博客,虽然最终没有坚持下来。另外今晚就想拾起前几天偶尔淘到的Julia Child自传了。

4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我喜欢的结尾是,偶像终于知晓自己,却说并不喜欢她。梅姑可以为她扮演过的众多角色不停改变口音

5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Nora Ephron的片子,怎么看都能找到些女性主义的解读脉络,是自我女性主义么?anyway,她毕竟不如我们这代人理解网络。

5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美食太棒了!老公们太棒了= =!

53分钟前
  • 浑浊儿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