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

爱情片大陆2002

主演:胡靖钒  吴军忱  辛柏青  叶小铿  卢思思  

导演:田壮壮

播放地址

 剧照

小城之春 剧照 NO.1小城之春 剧照 NO.2小城之春 剧照 NO.3小城之春 剧照 NO.4小城之春 剧照 NO.5小城之春 剧照 NO.6小城之春 剧照 NO.13小城之春 剧照 NO.14小城之春 剧照 NO.15小城之春 剧照 NO.16小城之春 剧照 NO.17小城之春 剧照 NO.18小城之春 剧照 NO.19小城之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1:11

详细剧情

  本片为田壮壮向1948年费穆执导的同名电影的致敬之作,与费版相比,画面颜色变成彩色,空间延展许多,女主人公的独白被隐去,故事内容和讲述的手法也有一些不同,变得更为今天的观众所能接受。  影片伊始,便点题交代了年轻少妇周玉纹(胡靖帆)和丈夫戴礼言(吴军)之间貌不合神也离的关系,玉纹对礼言只是在尽传统道德伦理要求她尽的义务,同时,礼言的昔日好友、玉纹的旧时情人章志忱(辛柏青)正从上海赶往小城,虽然他的到访令玉纹在情与礼之间摇摆不定,有了走出小城的心思,但因独白不再,那更多是突兀而非满足心中长久以来的期待。而小妹戴秀(卢思思)因为身边原有一大帮和她一样充满朝气活力的朋友,志忱对她的触动以及她对志忱的爱,也打了些折扣。

 长篇影评

 1 ) 隐于无形——电影《小城之春》中的“无我之境”

#中国美学基本问题研究课程作业


-------------------------------02.SEPT.2020

一、序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率先使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描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我之境”主要指涉创作者将自我主观意识转移至客观对象,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表现来展现创作者无节制的自我意识。而“无我之境”是一种相对于“有我之境”的意识表达概念,主要是指创作者的自我意识被搁置于所观察的客观对象之下,客观对象的主体性优先于创作者的自我意识,通过旁观或静观在客观对象自身呈现的存在规律中寄托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纵观近百年中国电影史,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刻德影响与滋养着中国电影人的创作和中国电影的形态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与中国电影之间蕴藏着内在深层的关联。费穆导演1949年作品《小城之春》正是这种良性影响下极具东方韵味的电影。

以费穆导演作品《小城之春》为例。

二、“春之无我”——从镜头语言、故事情节与表达主题的角度

《小城之春》被誉为中国诗化电影的代表之作,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在《小城之春》中,费穆导演通过镜头语言、故事情节与表达主题等几个方面,以电影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具有独特中国美学气质的节制的含蓄的美感。

(一)“我”在镜头语言中的“不在场”

克拉考尔与安德烈·巴赞是电影史上最早提出长镜头概念和理论的电影理论家。长镜头段落在影片中往往承担了在一定时间内的呈现整体时空统一的表意功能。而在东方追求意境的文化背景下,长镜头的呈现效果与其表意功能都有不同于西方语境中的表现。带有东方美学意味的长镜头常以摄影机静止的状态完成一个拍摄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段落。而东方式长镜头与西方式长镜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长镜头的卷轴式运用。

费穆导演曾提到,“我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慢动作’构造我的戏作了一个大胆和狂妄的尝试。”[1]在电影《小城之春》中,这个“大胆和狂妄的尝试”表现出一种极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质感,即在平面的卷轴式的物理空间铺展中表现人物情感与关系的表现意境的心理空间,且较少利用由景深带出的画面纵深空间。这样的横移长镜头设计,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概念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在平面中建构起无形的意境,并且很好地“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达成了费穆导演的最初意图。

以片中“戴秀在戴礼言房间为章志忱唱歌”一段长镜头为例。这个镜头以一个极富景深的三角构图(如图 1)开始,戴秀在画面正中但是景深处,相对专心地对着志忱唱歌;志忱于画面右后的景深处,他听戴秀唱歌并时不时偷望前景中的玉纹,和专心的戴秀形成对比;为丈夫戴礼言准备药品的玉纹居画面左前,镜头焦点落于演员沉默木然的面部表情,清晰表现了此时三人各自的状态。

图 1

接着镜头随着玉纹的动作左移,画面落在坐在床上准备吃药的礼言和服侍用药的玉纹的两人场景,礼言在小妹戴秀的歌声中眼神温柔地望向玉纹,而玉纹无回应;且在礼言收回目光低头服药的当口,玉纹视线左转向画面的右侧(如图 2),随即又恢复到低眉敛目的状态。在此处摄影机并没有随着玉纹的动作移动,画面也没有做剪辑,而是选择让观众完整地看到玉纹心不在焉的全部过程,以直接传达玉纹当时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

图 2

镜头又一次跟随玉纹的动作缓缓回撤,回到“玉纹-戴秀-志忱”的三角构图(如图 3),但这一次镜头的焦点是在景深处的戴秀和志忱,玉纹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观众甚至无法有效观察到她的面部表情。

图 3

但志忱的视线方向、玉纹遮掩性的擦拭动作和戴秀企图引起志忱注意的举动都引导了观众对于人物关系的猜测。镜头不再以玉纹的动作为移动理由,向右摇移使玉纹出框,画面中只有仍希望引起志忱注意的戴秀和已经完全转向画面外玉纹方向的志忱(如图 4)。

图 4

镜头没有多做停留,而是又一次向左平移带出许久没有出现在画框内的礼言。礼言起身走向戴秀与志忱所在的位置,镜头跟着礼言再次向右侧移动,并且清楚展现出志忱被老友阻挡视线后的心虚表情(如图 5)。

图 5

此时,因为画框的阻挡,观众无法通过观察直接得知被阻挡视线后玉纹的表情,摄影机又一次向左侧摇动捕捉玉纹的动作(如图 6)。

图6

玉纹起身整理床铺的公式动作使她始终背对着摄影机,观众还是没能直接观察到她脸上的细微表情。最后镜头摇回到右侧“戴秀-志忱-礼言”的三人镜头(如图 7),戴秀的歌声落下,志忱仍然若有所思又立刻被礼言的掌声惊醒跟上了戴氏兄妹的对话节奏。

图 7

在这个完全由摄影机的左右摇移构成的长镜头段落里,礼言的房间成为具体物理空间的载体犹如一幅长卷画。费穆导演收敛起摄影机的存在感,以“散点透视”这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常用技法默不作声地展现观察视线的落点,通过若有似无的视线交错和来回游移的人物走位使得画面中四个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得到全景式展现,时间与空间都没有被蒙太奇直接阻断也没有被蒙太奇重新缝合,镜头运动达到对客体对象存在的真实性和原生态描绘,至此费穆导演利用电影的镜头语言实现了一种“无我”意境的构建。

(二)“我”在故事情节中的“不可见”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总结出三种故事情节结构: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2]电影《小城之春》的故事正体现了小情节故事的魅力所在。

电影《小城之春》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周玉纹过去因世事不得已分开的恋人章志忱不仅是现任丈夫戴礼言的旧时好友,而且不请自来突然上门拜访。经过简单的交谈,周玉纹与章志忱发现对方都没有因为分手而消磨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戴礼言的小妹戴秀对志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几天的相处中,玉纹与志忱时时挣扎于自己的内心欲望和外界的道德约束之间,但最终,他们选择牺牲自我情感的需求,一切归于原位。

从成片可以看出费穆导演于剧作方面将这个小城故事本可能呈现出的强烈的戏剧性尽力消减,把冲突与情节的进展压缩建立于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对人物情感冲突的充分把握来拓展情节。这与麦基在《故事》中对小情节故事的冲突和主人公性格描述是类似的,即在小情节故事中,主人公往往表现出相对消极被动或静止的性格与状态,当追求内心欲望时主人公也与自身性格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冲突;即使在面对与家庭、社会和环境等外部世界所存在的强烈的外在冲突时,小情节故事的重点依然会集结于主人公与自己思想情感的有意或无意的角斗中。[3]这种主客观视角的融合所创造出的特殊的意境美与中国传统美学中以虚实结合的方法营造出的美感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

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费穆导演不单采取了去戏剧性的故事表现手法,还摈弃了对悬念的设置,通过故事的静态与实写表现故事的动态与虚写,以客观的近乎于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姿态,求得一种对真实生活状态的展现,从而表现出创作者在叙事中的“无我”境界。例如,礼言自杀的故事桥段。在大情节故事中,这场悬念与悲剧性并存的戏或许会成为一场重头戏。如果把“礼言自杀”这样的情节安排在某个情绪相对欢快的场景中,以乐景写哀情,同《红楼梦》中“黛玉焚稿”的片段一样将带来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更浓烈的情感冲击。并且,礼言自杀的后果也将成为故事中一个重要的悬念。但在《小城之春》中,费穆导演将这个情节放置在了玉纹与志忱已做好了牺牲自我感情的决定之后,并且也早早通过玉纹的自述告知了观众礼言自杀的不可能成功——礼言的安眠药被志忱替换成了维他命。

消解了戏剧性与悬念感的故事情节处理手法看似削弱了故事整体的情绪高潮力量,但从实际效果来说,是做出了更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剖析。与此同时,这样的故事情节也将创作者的直接意图后置于“虚假的”真实生活情境,将自我隐藏完成了在故事情节上的“无我”表达。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如此相对静止的情节从侧面表现出费穆导演为表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与当时中国主流电影在故事情节上所作出的不同之处。

(三)“我”在主题表达中的“不存在”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摆脱战争的残影,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没有停下,在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延亘之后,于40年代末期迎来了一个主题相对厚重的成熟时期。中国电影人同人民、同民族一起经受了困苦与磨练,并且将对中国社会过去和当下的观察与分析嵌入创作中,带来了一批把个人历史命运与整个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具有史诗性宏伟气魄的中国电影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中国电影人反映出时代和历史的真实。

在这样倾向于宏大叙事的主流创作环境下,《小城之春》摒除了直接描述社会面貌与时代风气的历史主题后所表达的主题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似乎是“不合时宜”。如上文所述,《小城之春》描写的只是一段小家庭中几个人的情感波澜,这使得电影在当时上映后受到了不少批评。然而,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看,《小城之春》占据了非常重要且突出的艺术地位。[4]因为这部电影不但代表了作为导演的费穆艺术创作的高峰,也代表了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所取得的成就。

从上文对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费穆导演通过饱含中国传统美学的电影艺术手段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真实生活的侧面和中国知识分子在个人情感上的操守,在主题表达上做出了极度的隐忍和克制。费穆导演将对个性人格与道德规范的人性情理关系的探索作为《小城之春》表现的主题核心内容,为此他在电影中提供了一个可以被理解的情境,并于这种情景中搜寻情感与道德的统一。在《小城之春》中这种关系的统一经玉纹道德人格的完成得以实现,是某种最终达成的心理解脱与释放,同时对此种关系的理解也体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多重的独特的民族心理状态。

费穆导演在剖析人物深层且复杂的心理活动时,尤其注意淡化由阶层关系带来的犹疑和纠结,无论人物在感情的交叉点上表现出热烈的激情还是痛苦的绝望都没有超出人物本身性格所可能引出的言行举止。创作者将自己的个人表达与主观意志压制于故事之下、电影作品之下,通过隐藏自我的方式以达到一种相对中和的无道德审判的立场,进而完成在主题表达上的“无我之境”。

结语

费穆导演曾表示,自己拍电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创作中得到满足。[5]《小城之春》显露出费穆导演在艺术情趣方面的追求是一种符合中华民族雅文化的审美意识,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是能够承接这种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法,这两种追求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达成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与道德心理的影像描摹;同时,这两种艺术追求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于“无我之境”的追求。电影在镜头语言、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到位,使得“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概念得以直观可感的视听语言表现,成功将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写意的意境美化为别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电影风格,写就了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银幕抒情诗。


[1] 黄爱玲.诗人导演费穆[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5:73-74.

[2]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2014.42-46

[3]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2014.47-49

[4]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5:79-83

[5]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5:80

 2 ) 真实的玉纹

    影片的伟大在于其划时代,但不是说费穆在那个时代就掌握了超前的意识形态,而是说该电影的意识形态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是毫无争议的伟大。
    费穆在电影中表现出宽容的诗人情怀,镜头仿佛用了文学的滤镜。关于电影本身我不想说什么,已有太多的评述。我想说的是演员。
    玉纹这个角色的演绎超过了我所能想象的最好的演技。她的表演是从骨子里诠释玉纹的先天和后天。绝望失落自怜、单调无望的生活带来的懒散、害羞与斗胆放肆之间等情绪是最难表现的而又恰恰是她表现得最好的。我记得有一个画面是她在志忱房中,有意作弄挑逗志忱,但又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在无意识之中把原本在手中玩弄的丝巾扯到了脸上,把表情最难控制住的下半边脸遮住了,整个过程自然且合理,毫无表演痕迹。关于玉纹的懒散,在我自己也同样过了一段单调又失望之极的生活后所形成的慵懒状态中得到验证。而田壮壮版本中扮演玉纹的演员没有表现好这种单调生活所积累下来的慵懒,反而表现出一种无理和傲慢,有阶级感(对管家)。
    礼言和志忱的演绎也十分的出色,无奈、理想、善良。不过,也许在那个时代,对演员来说,只是本色演出,但在看惯了现代人以演技对故旧人的诠释的现在,实在是达到了传达人物内心和营造时代背景的最高境界。
    影片中老屋和小城的选择也很合适。
    综上,也是田壮壮版《小城之春》的最大弱点--演员和环境,由此影响到的就是整片电影的质量和文学氛围。有空再批!!

 3 ) 风吹墙荒芜,草动心痒痒——简述《小城之春》中七次城墙表情


七次城墙漫步
看似漫不经心徜徉悱恻
实则每次都是心路的探索
步步小心步步深入
走得惆怅走得惊心动魄
逐个解读,也许只是个人的心理映像
尝试体会,费穆现实主义的隐晦告白

黑幕散去,开场,就见玉纹一人,挎篮凭风,心中苦闷浓得吹不散。飘荡着的独白,只有天空知晓。一个主基调,就被这城墙定下了——断壁残垣,正是这份爱情的具象写照。风吹草荒,看似充满生命的迹象,然而更多的述说着荒芜与漠然。好像那个家庭,每个人都活着,实则每个人都没有活下去的希望。

第二次恍然成了四人,志忱的突然到访,使这个被土埋了一半的家庭遭遇了措手不及的欢乐。
“他们三人走在前面,他们停下来等我”听着那些舞台提词儿一般波澜不兴的独白,觉得冷飕飕的。而突然,志忱装作不经意地握了一下玉纹的手,那一刻我整个都惊了。之前的故作矜持,都在那一瞬崩塌。他,还爱着她!

当城墙成了“吃过饭撒个小谎”的目的地时,两人已经亲热得尺度很大了。但那股张力依然在他俩中间死磕着,好像两块磁铁,男极已经放出最大的新引力,女极却故意把相斥的一方对着他,但其实保持这样的距离已经不是出于理智,而是一种游戏。城墙上志忱居然试图抱她,她嗔笑着躲了,然而到了林间小路,她却主动与他胳膊挎在一起,仅走几步便又分开成之前的距离,步履却多了几分轻盈。
城墙毕竟是她最后的心灵归宿,也许是不准也许是不忍,这一次,她没越过那堵墙。

第四次仍旧是两人,男人仍旧是那个志忱,女人却换成了小妹。他玩得有点心不在焉,城头也难得的无风。回来后,玉纹生他的气,其实气的不是他俩出去玩,而是他带别的女人去了属于他俩的地方。于是一切防线在那个夜晚被打破了,其实我一直在想两人感情的这道坎要怎么迈过去,原来城墙给了他们一个契机。费穆爷爷够狠,杀人于无形~

待两人白天再去城墙时,“小谎”已经撒得名正言顺了。城墙成了伊甸园。两人的口气俨然小别重逢的小两口。近景的切换,(我不肯定是我的版本问题还是确实用这样的手法)很独特,仿佛玉纹没有动,原本在她右边说话的志忱却忽然切到了左边,大约有三处这样的镜头。不知道有什么含义,还是技术本身的问题。

第六次关于城墙的镜头是全片最短的一次,也就20几秒,却是之前全片高潮的一个精致的小转折。天亮了,酒醒了,我们随着冲到顶峰的情绪也得以吹吹风。中景的独自的女人,眼中的景色是空的,偷偷跳动的心却是满的,杂陈交结着责任的羁绊与激情的难抑。

最后一次城头,看得出玉纹见到礼言时明显是惊喜,不知二人能不能看到志忱远去的背影,城墙成了心灵最后的回归。两人一如剪影,等待的又是什么。两人又能否面对城墙下的现实?是玉纹终于打开了礼言踏上城墙的阶梯,允许他进入到她的秘密花园,还是礼言终于有勇气把妻子带下城墙,重新回到生活本身。城墙隐喻了对那个小城的压抑最直白的逃避,捍卫了一个女人最后的寂寞,尽管高出整个城市的庸碌,却不足以到达她理想的天堂。所谓的爱情来了又离开,离开的又回归,城墙尽管已经荒芜,当风再起时,吹走了某些记忆,吹醒了几个被感情淡忘了的人,吹开了小城的春。

 4 ) 重看,一些梳理。

重看,一些梳理,不是评论。

1.四人关系:丈夫礼言,妻子玉纹,丈夫妹妹戴秀,好友志忱。礼言患病,玉纹和礼言生活寡淡乏味,志忱和玉纹是旧日情人,健康又有魅力,志忱到来打破了他们乏味的生活,志忱和玉纹有旧情复燃之势,礼言想撮合志忱和他妹妹,最后却在接触中发现妻子和他的暧昧关系。兄妹是有性格差异的,哥哥内向寡言,妹妹外向开放;从诸多的对话场景中看出,夫妻之间颇为生分;玉纹和志忱两人的情感“拉扯”也是颇值得玩味和研究,刚见面时他们的举止谈吐是拘谨的,通过慢慢接触和交流,他们有了旧情复燃的苗头,玉纹的念头更强一些,因为她被乏味的生活和无聊的小镇环境压抑的太久了,丈夫又患病,这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到影片的后半部分,玉纹和志忱仍然纠结于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符合道德。这样的差异特征让四人的关系在情感的碰撞上拥有了较强的张力。

2.画外音使用,妻子玉纹的画外音是本片重要的叙事元素,舒缓、忧愁的语气透露着她内心的焦虑和纠结。

3.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似乎有着相同的主题,即描述夫妇之间的关系(如桑弧导演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或者是讲述女性的苦难和心理挣扎的故事(如黄佐临导演的《夜店》)。而费穆的这部电影在女性心理和情感状态的刻画和技巧的使用上是相当出挑的一部,而且,它的政治性也没有同时期的电影那么强烈。

4.说到技巧,本片的运镜是相当流畅自如的,虽然人物较少,走动也比较简单,但摄影机在恰当的地方摇动或者推拉都明确地暗示着人物的想法,没有刻意的痕迹。还有光影的运用,虽不及当时的世界一流电影,但在国内已属于比较先进和先锋的尝试。

5.除了玉纹的画外音,本片的对白和台词较少,费穆可能试图给观众留出足够的自我解读空间,同时,本片细节也很多(如盆景),剧作虽单一简单,但细节作了一些补充。

6.本片最值得称道的是景深运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乎都是揭示着四人关系的镜头。比如,在志忱刚住在礼言家时,有一场妹妹见志忱的戏,费穆用一个镜头简洁利落地说清楚了四人关系:妹妹站在后景处愉快地看着志忱唱歌,志忱也在后景处看着她,但时不时会回头望向前景处的玉纹,玉纹为礼言准备药,左移,玉纹给礼言拿药,此时只有夫妇二人,右移,镜头里再次只有前后景的三人,志忱心不在焉,妹妹继续看着他唱歌,玉纹也低头,摄影机再动扫过四人,在这个一镜到底的场景里,四人的关系,情感状态和忧愁的思绪被很好地体现出来。类似的场景在后面的部分还有两三场,在喝酒那场里,还给了玉纹特写,全片只有这里用了近景,镜头里玉纹是哀伤的,是被压抑的。费穆善于用这样的镜头调度配合舒缓的节奏讲好他的故事。

7.演员的表演偏向舞台剧式,这是全片情感进入最大的阻碍,也是本片比较遗憾的地方。

 5 ) 马里昂巴德的春天

    故事开始在一个小城的春天,那里没有一丝属于春天的温情和娴静,到处可见的是被战火摧毁后的残垣断墙。周玉纹每天在城墙上徘徊,望着远方,心里有的只是希望死去后的苦闷和压抑。她日复一日的上街去抓药,回去煎药给久病缠身的丈夫,尽着她对家庭的责任和作为妻子的本分。戴礼言忍着疾病的痛苦,守着残败的祖屋,看到的家业的没落,心里存留的只剩下无可奈何的绝望。妹妹戴秀似乎是有朝气的充满希望的,然而她能坐在空房里独自喟叹——除了早晨出门徘徊的城墙头,这是她认为的小城唯剩的有生气之地。在这片死气沉沉的环境里,所有的人都一种极端卑微的姿势生存着。直到一天,那个叫章志忱的男人来到了这里,似乎带来了一丝生气。

    志忱是玉纹的初恋情人,她曾经爱着他,现在依旧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还爱着他。她与他重逢时,她的表情是冷漠的不动声色的,而她的内心却在诉说着:“你为什么来,你何必来,叫我怎么见你。”她的心在问着志忱,也在叩问着自己。这注定了她和志忱的关系是暧昧的,这暧昧潜藏着复杂的感情,有着一丝欣喜,一丝埋怨,一丝无奈。

    她带志忱到房间时,要给他拿被单、毯子,他说不用了,用手挡了一下她的臂膀,她急促地说道:“我得拿去。”又三次说:“我就来。”那一刻爱的激情在她心里迸发。当她拿毯子回来,电灯熄灭了,坐在床上的志忱和坐在桌旁的她,似乎都感到了一种被解放的轻松,相视而笑,但她马上又伏在桌上抽咽起来。她知道了,她依旧是爱他的,可那份爱是有罪的不道德的,道德的锁链把她牢牢的锁在了这个小城,她想逃离但又不能逃离。这个小城的春天,爱情还没有融化便已经冻伤。

    她和志忱第一次到城头约会,他要求她陪他到别处走走,她说:“随便你,”努力保持平静的语气,可往日分离的情景却在她脑海里呈现。她说:她没等他,没随便他,要她现在跟他走。她问:“真的吗?”两人又陷入一种迷茫中,这份爱在苏醒时便注定了无终而果。

    她第二次去志忱的房间,对他说:“我心里是你,又觉得对不起礼言,叫我怎么办?”他说:“除非我走。”这时她突然说出了“除非他死了。”话刚出口,她便惊恐地用手帕捂住自己的嘴,木然地站立在那里看着。她对自己的心说,我后悔,我心里从没有这样想,怎么嘴里会这样说呢?她的心是矛盾的,在情欲与道德的纠葛中痛苦。

    礼言也看出了两个人的心思,他对生活的希望已经破灭,没有了活的勇气,疾病对他的折腾使他了解到自己已经行将就木。但不希望妻子也陪着他毁灭。他是爱妻子的,这份爱宽容博大,他想用死的方式来成就那两个人幸福。他服安眠药自杀,被抢救过来,玉纹守在丈夫的窗前,那一刻她明白了丈夫对她的爱,了解到自己的情欲的罪恶和对这个家庭可能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最后她选择扼杀自己的情欲,重新回归家庭的责任,她和礼言僵化的关系在那一刻和解,两个人的心结也被解开。

    志忱离开了,玉纹和礼言站在城墙上目送着他远送,小小城又恢复了平静,这个春天也就此结束。

    费穆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道德和爱情的故事,脱离了时代,远离政治,他用一种极端细腻的笔触去描述时代中的人们的生活和他们压抑的精神状态。充满颗粒感的黑白影像呈现出一种萧条的气氛,这萧条既是战后人们真实的生活,也是人们内心苦闷的外在体现。费穆是忧虑而敏感的,他的忧虑来源于对未来的茫然,敏感的特性使他主动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处于现代性的人们感情的思考,情欲和道德作为一个天枰的两端,费穆以一个电影人的身份在做着对民族文化心理层次的审视。

    同样的长镜头,同样的旁白,让我想起了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在电影里阿仑•雷乃用解构性的镜头语言讲了一个同样二元对立的主题——回忆和遗忘。一座拥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城市里,一个男人不停的出现在一个女人面前,向她讲述曾经在一起的种种细节。女人开始不记得认识那个男人,可在男人喋喋不休的叙述中,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她开始相信,或许真的在去年发生过,到最后,虚构和真实的界限也就此模糊。

    费穆讲述的是一个俗套的三角恋爱的故事,但费穆并不止步于讲述故事。他借一个小城的春天里一些生活着的普通人的经历,来进行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分析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周围时刻发生着,剧中人的苦闷也是多数人内心的苦闷,重复的问题不断重现,在永恒回归中人活着的价值改如何体现?费穆用电影来进行他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考,这使他的电影已经脱离了影戏的范畴,对于情欲和道德的二元对立,费穆努力构架和解的可能,这个可能就是宽容和超出情欲的爱。思考性是现代电影的重要特征,从这一点已使他的《小城之春》作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成为不朽。就像《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的思考一般,这也是经典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费穆镜头下的小城是虚托的。玉纹的独白透露的信息是“家,在一个小巷里,经过一座小桥,就是我们家的后门”,这个位置是不确切的,我们无法从此得到关于这个家在现实中的任何信息,而小城除了城墙外我们也无法了解到更多。费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大的充满了无限可能的空间,这个小城可能存在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文化,它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许就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角落,这使这部电影具有了永恒性。而其中的一个小城也许就叫做马里昂巴德。

 6 ) <小城之春>艺术特色

费穆的《小城之春》与众多同时期的影片最不同的是,影片所带有的意识形态色彩较淡。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众多表现战乱后社会生活的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到了80年代才渐渐被大众所看到,如今这部电影更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界公认的经典性作品。下面就来看看其体现的电影特色。

  
一.意境的营造

影片名叫《小城之春》,本应是一幅叫人遐想联翩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但是作品的内容却是令人伤感之作。这伤感不单单靠故事,靠语言,更要依仗场景的营造来表现。

费穆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和洞悉力,他所采用的众多景象,无论是自然的抑或社会的,都隐含着一股伤春之情。据编剧李天济所说,费穆是按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意境和韵致构思全片视听形象的。词中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子燕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境中的哀怨感伤,黯淡怅惘,化为《小城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色淡而隐然可见内里颜色,味苦正如离乱年代坎坷人生”。 费穆说,“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此中“空气”,即为“氛围”。影片的开始,是一组广角镜头的长镜头。将这个衰败的小城盎然的春意显露出来,也暗暗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而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戴礼言的家,也是一片残垣断壁与蓬勃生机的交融。观完全片,经常令人感知那片茂盛的枝丫花草,带着满心的生的欲望,却只能徒然杂乱的生长,无人理睬,无人呵护。只有花草树木之间相互的纠葛,诉说同类的怜悯与无奈。这正好与主人公周玉纹相仿,年纪正是风韵十足之时,年轻貌美,却与丈夫戴礼言没有夫妻之实。她的美丽其实便是小城中花草孤芳自赏的写照。无人欣赏,于是整日游荡在残败的城墙之处,盼望有人欣赏,盼望有人关心。内心的苦闷与寂静,其实是如同花草一般,无人可诉,也无从说起。而戴礼言何尝不是如此,按照影片看来,他应当是戴家的独子,却眼睁睁看着家产在战争中败落,只剩得残羹冷炙。奈何自己又无法振兴家族,于是终日郁郁寡欢,徘徊在自己的衰败花园中。在老黄寻找戴礼言的一场戏中,镜头随着上推透过破坏的墙壁,看到做在一片废墟中的戴礼言。这一推有着柳暗花明的意味,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家庭,有着这样一个杂乱无章的后花园,主人公空对着衰败景象。既展现了人物无奈的内心,又在空间上加深了景深,使得二维画面上的纵深感加强。
二.视听语言的运用

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不同于文学不同于音乐绘画,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即是视听语言。

然而费穆在这一点上似乎并没有更多倚重画面的功能,反而强调人物旁白在情节推动中的作用。周玉纹在片中的旁白之多令人乍舌,无论是开篇时内心空虚的自白,还是她与戴礼言不合后的心境,抑或是章志忱到来后她内心的疑问,都由她的旁白完成。个人认为这是有悖于视听语言的运用。画面的推拉摇移以及蒙太奇的剪切绝对可以构建一个具有逻辑性的完整段落,演员的种种表情与肢体语言对于情节的提示也有着莫大的作用。然而此片中大量女主人公内心的独白以及旁白的运用,个人认为破坏了导演极力营造的哀伤氛围。比如周玉纹在想章少爷是否是自己的初恋情人时,若去掉内心的台词,表情与动作其实已经提示了她内心的波澜。依靠语言说出自己内心的猜疑时,那种犹豫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就得到了破坏。再比如周玉纹与戴礼言争吵后的一场戏,周玉纹回到自己的房中时,“推开自己的房门”,“坐在自己的床上”,这些个人认为有些话实在是不说为好。

在音乐的运用上,本片堪称经典。在表现妹妹的活泼可爱时,跳跃的音乐随着房门的打开,随之出现了活蹦乱跳,满脸单纯笑容的妹妹。音乐更是随着她的步法以及动作展开,是典型的“米老鼠音效”。而在展现周玉纹与章志忱的关系时,音乐成为不可获缺的重要因素。在妹妹歌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过玛丽亚。那天我在山上打猎骑着马儿,正当你在山下歌唱婉转如云霞。歌声使我迷了路,我从山坡滚下。哎呀呀,你的歌声婉转如云霞。强壮的青年哈萨克,依万都达。今天晚上请你过河到我家,怀抱你的马儿带着你的冬不拉。等到月儿升上来,拨动你的琴弦。爱人呀,我俩相依歌唱在树下。”时,章志忱的眼光一直不曾离开周玉纹的身影。我们无从探究两人之前的恋情究竟如何,但从这首新疆情歌中,也许我们可以猜测当年两小无猜的两人青春忘我的相爱场面。当然,我们更是可以看到,章志忱在这多年以后,对周玉纹不变的念念不忘与满怀深情。在四人出游的一场戏中,妹妹唱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周玉纹与章志忱几乎是哭丧着脸听完这首歌,他们心中复杂的感情没有出口,但随着妹妹动人的歌声,和打动人心的歌词。影片通过声画同步很好的展现了两人满心的爱意和无处喷薄的淡淡忧愁。河水不断的向后流去,如同时间一般一去不复返。然而两人心中曾经的爱却并没有消逝,周玉纹死寂的内心更是被缓缓的流水滋润,复苏起来。只是如今重新相见的两人,一个已为人妻,一个是丈夫的好友。爱情,仍然冲不破伦理道德的束缚。当章志忱喝醉时,妹妹之前唱的那首新疆情歌再度从他嘴里溢出。他含情脉脉的拉着周玉纹的手,眼里无法熄灭的爱火和难以逾越的屏障。周玉纹此刻却只能低头神伤,她不想拒绝章志忱,那是违背她的本意的。然而现实又使她迈不出出轨的那一步。欲拒还迎之际,她内心的矛盾得到很好的体现,张力十足,不扭捏不夸张,丝丝动人,慑人心魄。

镜头的调度上,费穆的使用很有讲究。在展现人际关系时,通常使用中全景来表现人们之间的关系及感情。这样的好处是,在空间上可以看到说话者的心理地位,同时从人物表情中可探究深层内心。固定镜头的使用,淡漠而有力,静静诉说着动人而伤感的故事。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他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有着如出一辙的淡定与勇气。似乎是直面惨淡而无望的人生,又不时透露出一丝人暖人心的情感。构图是静默与安详的,甚至让人觉得可以看到时间的流逝。在四人场面多运用横移镜头来展示空间,似乎是打开了时间的卷轴。导演运用镜头规范人们的视点,同时又不动声色的展示四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段落之间的切换更多运用了叠化与影黑的手法,而没有采取生切的方法。这使得电影的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也升华了情感,展现了时间的跨度。在影黑的使用上,通常与两人之间的感情有关。章志忱一出场便是影黑后,似乎从一开始便预示着两人之间悲剧的爱情,像是导演从一开始就在引领观众对两人的关系产生凄凉的联想。甚至可以说,影黑在电影中的使用是对两人感情的哀悼。

  
三.古典主义的爱情

《小城之春》无论是从画面到构图,意境的营造,还是人物的内心,都带有古典主义的强大浪漫情怀。故事虽然是现实主义的题材,却带着浓重的悲悯情怀。它所表现的爱情并不激烈,只是一个拉手一个拥抱,两人之间的爱情却深入人心,令人惋惜不已。这爱情看似清淡,实则浓烈,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可以说,是依靠了细节打动人心。周玉纹与章志忱在墙头上关于“随便你”的对话便是如此。当周玉纹问“真的么?”时,我想许多人都感到一种不动声色的强烈冲击。章志忱恐怕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无言的转过身去。纵然爱情仍然存在于两人心间,然而物是人非,到底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去追求这错过的爱情?影片的爱情就这样在寂静中展现着力与美,其悲痛是绵绵无绝期的,然而却并不歇斯底里。而影片中的人物也并不是没有追求爱情的勇气,而是更多的承担了秩序,规则以及责任。周玉纹最终没有离开并不相爱的丈夫,而是在城墙上指给他看章志忱离开的身影。那种心痛恐怕是无法言说的,然而大全景的镜头似乎又在提示我们,这心痛与哀伤在天际中不过是一阵过眼云烟。小城的春天来了又走,然而爱情的春天何时才会来到?

  
《小城之春》关于道德与伦理的讨论是如今看来仍然无法解决的难题,带着全人类的思考与困惑,费穆并没有把此片拍成道德论理的捍卫者,也没有讨论孰是孰非,而是带着文人的诗意与思辨,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这也是影片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被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短评

本片曾被不少人誉为中国影史第一,因此命运好似西方影史第一的《公民凯恩》,两者在问世当初都票房惨淡,口碑不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散发光芒,登堂入室,彪炳史册。费穆作为文人拍出这样的诗意电影确实令人赞叹,早在72年前中国就已经用西方尚未发轫的新浪潮电影语言讲述婚内精神出轨及性压抑的故事,之后也滋养了如王家卫等名导,这也才有了经典作品《花样年华》。这种超越时空的传承与影响总是让人心旌摇曳,虽然现在看起来角色的表演带有一种舞台话剧感,台词如同siri的人工智能语音一般机器呆板,却也透着一股特有的年代质感,城头上的一段表演其实非常自然,屋内的一些长镜头所展现的暧昧氛围也极为高级。如今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同左翼电影一样,都是中国影史的佳作。女主韦伟依然还在世,98岁高龄了,简直是中国电影的活化石。

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并没有造成太多的触动~~

4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戴锦华:1997年我在法国主持中国电影之夜,放完《小城之春》后,法国记者水泄不通把我围在中间,只问一句话:“制作年份你们搞错了吗?”我就直接回答他们:“对,这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所有你们引以为傲的新浪潮电影语言。”他们就闭嘴了。

8分钟前
  • 日灼
  • 推荐

民国破小城在,小城春草木深,长镜接荒城,断井颓垣谁家院。他说他有肺病,我想他是神经病。死水微澜,在那遥远的地方。吃了早饭,撒个谎,到城头上去找我。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小城之春。

1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全片声画叠用!堪比格里耶和杜拉斯!真是不朽的伟大作品!神乎其技的长镜头!

1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女主角的腿很美;四个人的纠结感情,没有赢家;对那个时代念台词的方式有点不太适应;章志忱有一句台词:“怎么办?你让我怎么办?”——这是我最讨厌听到男人说的一句话,没有之一。

22分钟前
  • Dreamer-Echo
  • 推荐

仅一个破败院子里的四个人,怎么就能牵扯出这么大的格局?

26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小城之春》幽怨之春,国破山河残桓瓦砾,阻不了一城柯枝碧叶,花影斑驳芳草萋萋,你侬我侬,发乎情而止乎礼,欲拒还迎。“沿着城墙走就有走不完的路,往城外一看,用眼睛使劲往远处看,就知道天地不是那么小”。健康和美的甜蜜生活,也许“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的歌吹里。

2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B-】我实在受不了当时念台词的方式……

32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女主角砸开门中间的小窗口,男主角急忙冲进去却不巧弄伤了她的手。从里到外,再由外到里的爱的攻防战。门的破裂是对伦理逾越的同时,从砸破的小窗口投射进来的圆月的光亮,巧妙表现女主脸部情绪细微变化。而为什么是手,是因为从始至终手是他们互相最密集的身体接触部位。配音,日常的声音被隔断。

3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不知为何,想起了“寝室之春”。明明是燥热、烤人的夏天,躲在开着空调的寝室里如同回到春天的感觉,寝室就像一堵围墙,限制了对外界的渴望。而对内,空调中的风带着嗖嗖的冷意吹拂着我,时间一长,体温渐凉,在这种独属于空调房的静谧、死寂还有期末复习病的骚扰。如同很多大学生一样,“寝室之春”里的人总是闷闷不乐,满腹牢骚,但却又无从交流,只能选择“独白”的方式讲述内心挣扎。在这独具中国特色的“寝室”关系中,是中国传统家庭的遗留与规训,尽管人人心有不甘又极其敏感脆弱,但却能如此亲密的相处而相安无事。在这样一种几近凝滞、焦灼的氛围中,直到一个神秘的人敲响了寝室的大门——阿姨来查寝了。

36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资料馆修复版】终于看了这部被捧为中国电影史神片的作品。果然有女性主义色彩。画外音旁白不仅是女主角的心声表达,更是站在一个全知的地位上。这在国产电影中极罕见。而对于这部只有五个演员的电影,居然也表达出四角恋的纠缠与家国衰破的大时代格局,实在厉害。只是觉得文戏和对手戏表演有些不自然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作为外来者的志忱更新了时空秩序:其出场方式对礼言来说是空间上的越界(“跳进了花园的墙”),也使玉纹对时间的感知从无望的重复转变为线性计数的时日,以“跟着抗战跑”来逆转老宅内凝滞的、创伤的战争记忆。医生悖论般成为病人自杀的肇因,却由此激活其能量,并为旧的关系带来新的转机。

42分钟前
  • Cory
  • 还行

封闭的空间、精减到极致的人物、流水一样的节奏、视角、声响,将人心的压抑与荒凉刻画得入木三分。故事发生了,变化了,却不忍讲下去,留下一个欲说还休的结局待人猜想,沉默啊沉默,春天来了,城头的每块砖瓦都忍不住哭喊。

47分钟前
  • 碎岁
  • 力荐

中国现代电影前驱,中国古典诗画艺术:诗的比兴,苏轼蝶恋花,画的虚实,散淡简约;非情节化诗情叙事,人物心理流变而非事件贯穿衍生情节,内在戏剧性,环境写意化,旁白叙事视角,中国第一部全片系统运用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及音响蒙太奇的影片。费穆空气学说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影视文学课】窸窸窣窣的暗流,潜在身体里却无法排解

5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我不想说电影,但这确实是我在小西天最迷惑的一次观影。。。全程观众一直谜之笑场,分坐我两边的女士一直在看手机+自言自语,电影结束观众鼓掌还没停就听后面一哥们大吼三声“有约炮的吗”然后就跑了。。。离之大谱!

59分钟前
  • Ssyzm
  • 还行

7/10。费穆从舞台中汲取了形体和言语的表现手法,女主角游离于主客观之间的旁白仿佛在叙述过去的故事,并借用道具外化角色内在,譬如开窗开门的欲拒欲迎、灯关掉又开的性释放、时而绞动时而掩面的纱巾,但由于镜头和表演的僵硬停顿、复读机械的旁白,根本不足以表达情感的复杂波澜,使影片流于沉闷颓废,好几处情感爆发(玉纹借着烛光对志忱哭泣、手锤门玻璃的碎裂),都因为女主角似哭似笑的表情产生了错位的喜剧感。不断走位的景别变化和镜头的摇曳相当有意境,志忱与玉纹私会归去的小道上,身影越靠越近,两人站住,挽着胳膊面对面交流后玉纹挣脱手跑开,志忱紧追,利用远景让观众更关注动作的亲密,而戴秀提高歌声来吸引志忱的注意力那场戏,镜头左右摇曳刻画四人的暧昧关系,并暗示玉纹在责任和自由中左右为难,但这些手法也是由于舞台空间的限制。

6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1.透着静静浅淡的忧愁哀思(浓郁悲剧预见的外现) 2.文学化但和时代合拍的台词 3.一个脆弱无助、精神上尚未长大成人的女性 4.一个旧时代、没落自怨自艾的小家庭 5.一个外来的\旧日的情感回忆,在死水中投射出了些微反射阳光的浪花 / 在资料馆重看,修复版更加完整展现了本片完美无缺。

1小时前
  • xīn
  • 力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小时前
  • 大宸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